要具有对拳术实事求是的态度

王琴斋先生在创立大成拳期间,把对拳术实事求是的态度做为武德之 一,是有其针对性和历史意义的。当时社会上固然有很多在拳术上实事求是 的武术家,但其中也有一些所谓的武术界名流,自己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 到处自吹自擂,信口胡云,硬说自己能够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赢 过张三,胜过李四,以表明自己武艺超群,盖世无双。然而一旦遇到有人欲 小试牛刀,作一友谊比赛,则是胆微手颤,立即改变话头,或云练武只为锻 炼身体,或云交手恐伤人命,对人真正“以礼相待”,以此推托,而事过之 后,依然是大话吹牛。也有的人,师徒合作,师方一伸手抬足,徒即自行摔 出丈许,以此假象来欺骗他人,这些人以武术之虚名,大收重金厚礼,把武 术做为自己欺世盗名的资本。这样一来,就使我国的武风趋于日下,堕落成 商业性质。茅斋先生当时耳闻目睹到此种现象,曾一再告诫自己的门徒: “对待拳术要有科学态度,要实事求是,言行一致,要使自己所说的和自己 所做的相兑现。”

主张破除武术中的神秘色彩

王萝斋先生的这一主张,也是针对当时武术中的神秘色彩而提出的。虽 然当时社会上有很多人能够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武术,但是也有一些人对武 术怀有神秘感,又加上当时有些以武术为生的江湖骗子故弄玄虚,把武术说 得神乎其神,以此耸人听闻。有的人说自己的武术来源于神传仙授,有的人 说自己是在梦中得到真传,也有的人说,谁要是能够练好他的这门武术,不但可以飞身上房,而且还可以刀枪不入,甚至还可以隔山打牛,成仙得道, 长生不老……等等。当时这些荒谬之说,无稽之谈,不但传之人口,而且还 布诸报端。有些知识浅薄之人,居然尽信无疑,于是以讹传讹,人云亦云。 这样,使我国具有科学性的武术在一定程度上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影响 了武术的正常发展。茅斋先生为了挽回当时武术中的这些弊端,曾在徒众中 一再指出:“飞仙剑侠之说,来源于文人墨客的小说之中,与真正武术根本 无关。”同时还在拳论中写道:“神秘之说,根本荒谬。”以及“拳本服膺, 推名大成,平易近人,理趣丛生”等这拳学思想的论述。

主张破除武术中的门户之见

由于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在中国武术界中存在着一种陋习,就是 门户之见太深°当时各门派的武术,很少能够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大多是 老死不相往来,不同门户之人,如果一旦相遇,又势如水火。故在武术界 中,抱残守缺和墨守成规者大有人在,这就势必影响武术的发展。当时萝斋 先生针对这种现象,曾多次向徒众明确指出:“习大成拳者,首先必须要破 除门户之见,中国的各家拳法,均互有短长,学者应当善于扬长弃短。不论 是谁,也不论何种拳法,都要虚心向人家求教,这叫做依法不依人”。同时, 他在答记者问中,也曾说道:“倘有高明之士,技能品德皆为所钦,余愿附 尾以佐之,更望同仁不以菲才见弃……多斋先生创立大成拳的本身,就 是他破除了武术中门户之见的具体表现。

主张废除封建式的师承关系

王萝斋先生创立大成拳期间,武术界普遍存在着一种封建式的师承关 系。其具体表现是学武先须拜师,设祖师牌位,再烧香上供,叩头递帖,然 后大摆筵席,有的还要起誓发愿,表示自己终身侍师如父……。以上等等, 徒使钱财虚耗,师徒之间的关系,也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已。学生“入门”之 后,礼仪非常繁琐,辈份规矩极严,犹如封建社会制度的等级关系。这种关 系一经建立之后,师徒间很少能够畅所欲言,在拳学问题上,即使师说有不 当之处,徒因恐犯师规,而不敢违背,即使敢于提出疑问或敢于违背,而师 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亦必加以驳斥而不自省。如此教学,很容易造成误传 误受,使学者误入歧途。萝斋先生则不然,他即主张尊师,也主张爱徒,极 力反对封建家长式的师徒关系,把表面化的师徒关系,发展到共同追求武术 真理的关系上。他还主张师徒之间处于平等地位,本着“三人行必有我师” 和“能者为师”的观点,极力提倡师徒之间相互问难,共同研究。他在教授 徒众之时,一丝不苟,做到了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所以他的众多弟子, 都与他有着深厚的感情,建立了真挚的师徒关系。对于师徒关系上,芸斋先 生曾在《大成拳论》中明确指步:“学术为公有之师。盖与人之相与,尚精 神,重感情,不在形式之称谓:果有真实学术授人,我虽不以师居,而获其 益者谁不怀德?若以异拳瞽说以欺世,纵令拜门称弟,而明达者一旦觉其 妄,且将痛恶之不置,此又何师之有?师名虽存实亡也,又何取焉?”又云: “且学之有得始乃有师,若叩头三千,呼师八万,而于学术根本茫然,是究 不知其师之所在也。”

图片6

大成拳的武德和其武技一样,从不墨守成规,不泥于师法。希望有志学 练大成拳的人,对于大成拳的武德和武技,不但要有继承精神,而且要有发 展精神,这样才符合王萝斋先生的本意,才符合于我们时代的要求。

总之,从以上内容来看,大成拳的武德,也是各门各派武德的继承和发 展,是习武之人的共同精神财富。大成拳武德的内容,不但在当时有现实意 义,而且在今天,对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精神文明的开发方面,以 及对武德进一步发展,使之顺应历史潮流,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王若斋武林轶事

王昔斋先生在创立大成拳期间,在《实报》上发表文章指出:“东洋之 柔道,西欧之拳击,虽有独到之处,然均非整体之力。”并一再声明,研究 拳学不分国际界限,激怒了不少外国武士。王茅斋在国内设立擂台,与外国 武术家抗衡,曾多次以精湛的武技,胜过许多国外的武林高手,其中一名是 日本籍的拳术家泽井健一,另一名是意大利籍拳击手杰姆士,使得大成拳威 名远震。

力胜泽井健一和杰姆士

泽井健一在日本拳道和剑道上素享盛名,且精通柔道,在他心目中,中 国拳术似乎只是供人欣赏的舞蹈式的花架子,不能实战。于是,便到王先生 家中登门“拜访”,名为以武会友,实则比试高低。他见王先生中等身材, 身着长衫,文质彬彬,貌不压众,根本不似武人。他自报姓名和来意后,王 先生毅然接受挑战,于是当场动起手来,泽井先凝神运气,然后纵身往前一 跃,用双手猛扑王先生面门,王先生左手背于身后,只用右手斜面往上一 迎,泽井双手如碰弹簧,自身摔出一丈开外g

泽井久经沙场,从未见过如此高手。他一败在王先生手下,便锐意追随 王先生改习大成拳,王先生只好应允。但泽井自负剑法超群,在言语上表情 上时有流露,王先生决心和他较技一番。于是,一场剑法的比试又开始了。 泽井双手握剑,高举过头,只听他口中“哈伊” 一声,剑随声到,往王先生 头部劈下来。在将要击中之时,王先生用剑斜面往上一迎,两剑相接,略一 发力,“咔”的一声,泽井连人带剑被崩出丈许,倒在地上,被震得手心发 麻,虎口发胀。可是他仍然不服,要求再次比试,结果以泽井彻底认败服输 而告终。

拳、剑比试以后,泽井和王先生还有一次类似柔道的擒拿比试。泽井在 日本是柔道名手,但不管他使用任何柔道招法,都抓不住王先生的袖子或衣 襟,反被王先生死死抓住,且无反抗还手之力。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日本现已成为我国的友好邻邦。泽井健一先 生也已成为我国武术界的挚友。他自从回国后,拳技突飞猛进,成为日本造 诣极深的武术家。他在所学大成拳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拳术的特点,创立了 著名的太气拳,不但教授本国人士,还教授了许多欧美国家的武术爱好者。 在他1976年《太气拳》著作中,深深地怀念他在中国的拳学老师王萝斋先 生。书中提到王先生昔日如何用手指轻轻触了他的胸部一下,而使他感到心 脏全部震痛的情况。由此可见泽井健一对王先生的敬佩。

四十年代初,墨索里尼垮台之前,有位名震西欧的中量级拳击冠军,意 大利籍的杰姆士来北京观光。他风闻王先生是大成拳的宗师,主动登门“拜 访”,比个胜负,王先生欣然答应。杰姆士身材高大,臂力过人,拳击技巧 熟练,且实战经验相当丰富。他先抱好拳架,左手在前,右手护在自己下 腭,左蹦右跳,准备待机发拳。只见先生稍抬右手,缓步上前,在和杰姆士 将接未接之际,猛一抬头,目光如电,神态逼人。杰姆士不由得倒吸一口凉 气,方知遇上劲敌,他欲罢不能,只好硬着头皮,鼓足勇气,突然抢步上 前,先用左手直拳点击先生头部,准备再用右手下勾拳狠击王先生胸部。王 先生略微往右一闪,用右手往他的左小臂上轻轻一挂,杰姆士立即半身麻 木,立脚不稳,犹如半壁土墙,倒在王先生面前。但他仍不服输,认为自己 失败只是技巧不如,力量则要大于王先生。王先生为使他彻底明白中国拳学 的奥妙,就叫他在自己胸脯和两肋处任意击打,杰姆士如击木石,王先生巍 然不动。最后杰姆士运足全身之力,用右手摆拳,突然猛击王先生小腹,只 见王先生小腹微微一动,杰姆士立即被弹倒在地,右手腕部扭伤红肿,终于 深深领会到中国的拳术的厉害和神妙莫测。

四胜柔道八段高手八田

继日籍名武术家泽井健一先生和意大利拳击冠军杰姆士失败服输之后, 还有一位日本的大力士,八段柔道名家八田,又败在了罗斋先生手下。这段 富有传奇色彩的武林中的历史故事,至今仍是人们喜闻乐道的佳话。

八田当时正值年富力强,且天生神力,四、五百斤的巨石,双手一端, 即可离地三尺,并可以在庭院之中绕上几圈,然后再将巨石轻轻放下,而且

气不涌出,面不改色,常人视为神人。此人生来得天独厚,长得是肩宽背 厚,膀大腰圆,眼含威光,猛眼看去犹如寺庙中的凶神一般。据说八田是泽 井健一先生的武学朋友,是当时日本柔道界的大师,在东南亚各国都享有盛名

图片5

一次,他偶然见到琴斋先生在《实报》上对于大成拳的论述,同时又风 闻王萝斋先生屡胜国内外的武林高手,感到半信半疑,最后决心和茅斋先生 比武较量,以见真伪。

八田来到北京之后,决计先礼后兵,于是一封书信和请帖便寄到了罗斋 先生的家中,信中定于在东安市场的“吉士林”西餐馆会面。先生接到请帖 之后本想拒绝赴约,又见信中有比武之意,便毅然决定按时前往。当萝斋先 生刚刚步入“吉士林”的大门时,即见迎面走来一人,衣着是东洋人的打 扮,身体魁伟,异于常人,从精神气度来看,有武人风貌。不问可知,来者 定是八田。当先生出示请帖之后,八田的脸上即显露出了鄙视的神色。虽然 感到对方无礼,先生在表情上并未露出一点声色,态度上依然是落落大方。 彼此各道姓名,然后互相寒喧几句,打破了当时不协调的气氛。随后八田将 萝斋先生让进了事先备好的单间,屋内陈设简单又讲究,地上铺着俄国的地 毯,墙上挂着几张西欧的名画,茶几上的古瓷瓶里,插着一束含苞待放的月 季,两边安放着一对西洋沙发……。

二人落座之后,有人递上香烟茶点。八田首先开言:“久闻王先生的大 名,幸会!幸会!”接着说:“这次把先生请来,一则是共喝几盅和您交个朋 友,二则是请先生赐教一下拳法。”先生道:“我生平不胜酒力,难以奉陪, 至于说赐教拳法,我们倒可以互相研究一下丁八田道:“我们在哪里最好?” 先生说:“此时此地即可当面研究。”于是一场武术与柔道的比试开始了。

八田脱掉上衣,露出发达的肌肉,双眼露出了凶光。他两臂左右分开, 蹲裆骑马式的架子一站,其势如熊虎之威猛。茅斋先生依然衣着长衫,神情 自若,左手抬至胸前,右手背于身后,缓步向前。在他二人欲接未触之际, 只见八田双手高举过头,张开十指,直奔先生上领和衣袖抓来,想用“一力 降十会”的方法战胜先生。先生早已看透对方的企图,于是以“一巧破千 斤”的方法,制胜于对方。当八田将将要抓住先生之时,先生往左前方横跨 一步,身随步转,已转到八田身后,用双手劈拳,照八田背后轻轻一按,八 田即感到痛彻心肝,双脚离地,向前摔出六、七尺远,扑倒在地。但他心中 不服,爬起身来,二次扑向茅斋先生:这次先生往右前方横跨一步,八田双 手落空,用左掌横扫八田肋下,八田自知躲闪不及,急用左小臂下砸先生左

小臂,先生借力使力,左小臂略往上一抖,力由脊髓而发。八田左小臂如碰 弹簧,自身被弹起四、五尺高,仰面摔出,头部险些撞于屋顶,落下时臀部 正砸在茶几之上,只听哗啦一声,小几随声而碎。这次八田恼羞成怒,跳起 身来,用双手去抓先生的腿,想把先生抱住。先生不但不躲,反而将左腿抬 起向前伸出,对着八田的胸窝部位,当八田将先生左腿抱住之后,先生用左 腿往回一挂,八田即感到有些吃力,他随之往回狠命一拉,想把先生拉倒。 先生趁势用脚往前一送,这脚正蹬在八田的小腹之上,把他蹬出七、八尺 远,摔倒在地毯上。这次使八田大为敬佩,暗想中国武术确有特殊的奥妙!

最后,八田站起身来,对萝斋先生深深鞠了一躬,很恭敬地说道:“假 如我把您的两手腕抓牢之后,您是否还有办法?”当时先生为使他彻底了解 中国武术的奥妙,随即伸出两手,叫八田紧紧抓住腕部,八田两手十指如钢 抓一般,确实有力。先生周身放松,将自己两腕微微向后一拉,两手翻转, 手心向内,两肘下垂,运用丹田之力,摧动两肩,以两肩摧动两肘,以两肘 推动两腕,身形往前一撞,以两手腕部向前发力,只听“嘿”的一声,八田 被扔起摔出,后背撞在墙上,震得墙壁作响,连墙上挂的两张西欧名画,也 被震得飘飘落下。

八田与茅斋先生的四次交锋,都以八田惨败而告终。这对八田来说,还 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用八田自己的话来说:“中国的武术是神奇莫测的!”

与李瑞东比武始末

清末民初期间,在武术界中有位德高望重的老拳师,此人就是河北省武 清县的李瑞东先生。李先生自幼好武,弱冠之年在河北省一带即享有盛名。 他不但精于拳法和摔跤,而且刀、枪、棍、剑,各种器械无所不精,后来还 拜杨露禅之高足王兰亭先生为师学练太极拳(一说和杨露禅学练太极拳)。 数年后,又和龙禅和尚学练五星椎(俗称五星锤)。龙禅和尚是当时少林派 拳法的有名高手。李先生本来就生得身强力大,勇猛过人,又经王兰亭和龙 禅和尚二位名师的亲传,加上勤学苦练,在武技上突飞猛进,数年后,功夫 已臻于上乘。到将近晚年时,其武功更显得炉火纯青了。这时李先生遂将平 生所学的两种拳法中的精华,兼收并蓄,熔为一炉,自创一家新拳学,名叫 “太极五星椎”。

除了本身的拳法外,李先生还锻炼一种特殊的功法,名叫“铁币挂身”,

就是在自己练拳时,周身上下挂上一层层的铁片,铁片是圆形的,直径有十 公分,厚约五毫米,中间有孔,如古币形状,故名铁币。李先生挂上这样的 “铁币”,打起拳来,依然是潇洒自如,手眼身法步合体,而且练完后,气不 涌出,面不改色,由此可见李先生的动功确有高深独到之处。

在袁世凯当政时,李先生曾是总统府的保镖兼任武术教习。李先生本来 对袁氏并无好感,推辞再三,但迫于当时袁家的权势,不得不在总统府挂个 空名。实际上自己却经常在家,或收徒授武,或接待来自各方的武术名人, 经常高朋满座,胜友如云,故李瑞东先生有“小孟尝”之称。

当时,在袁世凯的心目中,除了李瑞东先生之外,还有一位形意拳名家 王茅斋先生,王芸斋是当时少壮派武术家。袁世凯对于歌舞戏剧早已看厌 了,很想看名武术家的比拳,来换换自己的“口味”,一次,借总统府大宴 宾客之机,分别给李瑞东和王琴斋下了 “请帖”。

李瑞东和王萝斋是老相识,只是最近一段时期没有来往,这次偶然会 面,彼此心中大喜。但谁也没有想到,袁世凯和李、王二人见面之后,先是 寒喧一阵,然后当着众位宾客决意叫他们当场比武,以助酒兴。李、王两位 先生都感到很为难,谁也不愿做这使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因为当时没有任何 防护用具,况且两人都是当时武术名人,不管谁有闪失,都会有性命危险。 由于袁世凯再三催促,他俩不好再推托下去,最后两人商定,彼此作一下推 手比赛。因为推手在武术中只是“听听劲”而已,不是真打硬拼,不致于有 什么危险。只见二人双手相搭,你来我往,连绵不断,动作极为灵活又显得 深沉有力,在座所有的人看得眼花撩乱,目瞪口呆。二人方想就此罢休,只 听得袁世凯喊了一句:“你俩必须见个高低上下。”李、王二人都是武林名 手,在这样的场合,谁也不甘心示弱,于是各运内功,拿出了平生的真本 领。只见两人走行门,迈步眼,相搭接小臂,变化无穷,彼此都感到对方小 臂的沉重,一时难分高下。这时李先生变换手法,也是王先生稍一疏忽,自 己的右腕和右小臂,被李先生牢牢抓住。然后李先生往后撤一大步,双手往 回一捋,这一手是太极拳中的“大撤”绝招。王先生感到这招确实厉害,赶 忙一跟步,趁势往前一发力,李先生毕竟是年事已高,一时站立不稳,跌坐 于地上。王先生连忙抢步上前,把李先生扶起。这时,袁世凯哈哈大笑着 说:“还是王先生武技超群”。当时的王先生心里很不是滋味,当着众人的面 说“李先生功夫比我强,这次是李先生让了我一招。推手也不是真正的比 武,我打算和李先生下月在吉祥戏院,当众重新比武,诸位如有兴趣,请按 时光临!”袁世凯和众宾客齐声表示赞同。

第二天,王先生亲到李先生家中看望,一来是表示歉意,二来和李先生 商定,下次在“吉祥戏院”比武时,要求李先生当众把自己打倒,以挽回上 次李先生的脸面。李先生为人正直,执意不肯这样做,可是拗不过王先生的 再三请求,只好应允。但事隔不久,李先生因患伤寒症而离开人世。吉祥戏 院比武也就随之作罢。王先生对于李先生的死非常悲痛,对于上次在总统府 的推手比赛,感到对不起李老拳师。

巧胜金刚''大力洪”

洪连顺,京西蓝靛厂人氏,自幼好武,曾学大洪拳、小洪拳、形意拳等 各家拳法,尤其擅长弹腿。此人得天独厚,身形高大魁梧,仿佛金刚罗汉一 般,并且练有一身硬功,可使半尺见方的城砖,应手而断。洪先生以卖艺为 生,远近闻名,人送外号叫做“大力洪”。

洪先生久闻苔斋先生的大名,总欲体会一下其功夫到底如何,遂来到罗 斋先生家中拜访。他看到苔斋先生比自己矮有半头之多,而且身体显得瘦 弱,貌似文人,惟恐萝斋先生不堪自己一击,于是就转身欲告辞。茅斋先生 看破了他的这种想法,于是开口说道:“你既然来了,何必匆匆而去!可否 让我当面领教!”洪先生欲作比试,又恐失手伤着先生,犹豫片刻,便开口 说道:“我练几趟,你先看看再说。”说完之后,便在屋中练了一套形意拳中 的五形连环,手、眼、身、步真是处处有法,动作灵活笃实。最后以双手劈 拳轻轻地向壁上一按,只震得窗棱嗡嗡作响,四周棚顶上的尘土纷纷下落, 随即又以双脚尖连环踢向墙壁,顿时墙上的灰皮下落,并现出酒盅大的几个 小坑,脚上的洒鞋已经开绽,而且是气不涌出,面不改色。然后洪先生闪在 一旁,问道:“您看我这功夫还行吗?”不料茅斋先生微笑着说:“不行!练 得只是玩意儿,根本不能实用。”这句话可气恼了洪先生,他闯了半辈子江 湖,还没有听见过别人这样奚落,不由得面有怒色,双手作拳,迎面伸出, 准备与茅斋先生一决雌雄。只见萝斋先生谈笑自若,稍抬左手,缓步上前, 右手依然背于身后。说时迟,那时快,洪先生双手封闭住自己的面门,两脚 步法如飞,两拳一上一下,循环交替的向音斋先生的面门砸来。这种打法是 弹腿门中的绝招,正名叫做“归车旋”,俗名叫做“鬼扯钻”。过去武林界常 说:“学会鬼扯钻,天下把式打一半儿”。因为这招法是有守有攻,有退有 进,攻守结合,连绵不断,两条臂膀犹如车轮。可是当洪先生的左小臂刚一接触到琴斋先生左小臂时,便如碰到弹簧一般,自身不由自主地被弹出有一 丈开外,摔倒于沙发之上。这是洪先生有生以来的第一次,他当然不服,二 次上前手脚并用,上手仍然“鬼扯钻”,随后抬起右腿,照芸斋先生小腹便 踢。“明拳暗腿”,这一脚正踢在多斋先生的小腹,只见萝斋先生往前一踩 步,洪先生这次又被弹出一丈多远,摔倒在沙发之上。洪先生这次才算彻底 认输了,赶上前去,给罗斋先生行了一个大礼,甘愿拜在门下。罗斋先生赶 忙将他扶起,安慰一番,说道:“你的功底很厚,只是在火候上未得真传, 如果你真心要学,我一定是倾囊相授。后来洪先生以及自己的得意弟子姚宗 勋、李永宗等人,都拜在王萝斋先生的门下,并且都成了罗斋先生的高足。

剑败枪手尚云祥

近代武术名人中,善枪法者甚多,尚云祥就是其中之一。尚先生是近代 形意拳名家李存义的高足,他的枪法并没有什么花架子,极为实用,而且以 枪尖发力著称于武术界,曾受郭云深先生的称赞。尚先生为人极为朴实,性 情豪爽,总欲和萝斋先生比试一下器械,但每次都遭婉言谢绝。因萝斋先生 是尚云祥的长辈,同时又恐失手伤于对方,所以再三谦让,而尚先生在学术 上极端认真,执意和萝斋先生比试不可。

一个夏天的傍晚,郭老、罗斋先生和尚云祥三人在郭老的后院纳凉谈 拳。当郭老给他俩人讲论形意拳器械时,一时高兴,命他俩在院中互相研究 一下器械,再三说明不可真作。这正中尚先生的心意,尚马上拿起一条大 枪,双手握定,枪杆略呈斜面,丁八步站于院中。萝斋先生随手拿起一把宝 剑,双手握住剑柄,右脚横跨一步,身形略呈斜面,剑尖高举护在自己面 部。尚见萝斋先生以静待动,于是枪步上前,劈杆就是一枪,直照王先生胸 窝便点,先生身形往右一晃,枪尖落空,随手用剑顺着枪杆往前连切带刺, 身剑齐到。尚先生说声不好,急忙抽身后撤,跃出两米开外,总算将剑躲 过。这时尚才知道王先生的剑法并非同一般,待到萝斋先生收式之时,尚趁 机身形往前一跃,同时连人带枪往前一撞。茅斋先生用剑轻轻往右下方一 拨,身形往左一闪,同时把剑高扬过头,惟恐伤着云祥先生,这时尚先生大 枪刺空,由于用力过猛,枪戳在芸斋先生背后土墙之上,墙上泥土纷纷下 落,枪杆险些折断。

图片4

从此,尚先生对罗斋先生的剑法尤为敬佩。而郭老在那次俩人比试之

后,深感后悔,曾告诫门人,今后在研究器械时再不许用真正的器械。所 以,从此以后,在郭老的门人中间,也就很少有这类的比试了。

绝技震惊“弹腿金”

在三十年代,北京的近郊有位出色的名拳师,名叫金启亮。他自幼练 武,学过通臂、戳脚、擒拿等各家拳术,对长拳短打和十八般兵器,也是样 样精通。他练的春秋大刀,别人扛着都很吃力,但在他手里却如同玩物一 般,练起来呼呼地带风。尤其他弹腿拳的功夫,更有精深独到之处,不但能 够用双脚踢人的面部,而且用脚尖能够踢漏一寸多厚的松木板,所以在他三 十岁那年,就曾以“弹腿金”闻名于京城内外。

那时金启亮和王罗斋先生都是昆曲爱好者,因为爱好相同,他俩就慢慢 地交上了很好的朋友,但金启亮却一直不知道王茅斋就是当今的拳法大师。

有一天,金启亮到王萝斋先生家做客,从书法谈到诗词,从诗词谈到昆 曲,又从昆曲谈到了武术,彼此谈得很融恰。忽然金启亮对罗斋先生说道: “咱俩结交的时间也有二三年了,我看你的身体文弱,不如练练武术,强壮 强壮身体。”芸斋先生想和他开个玩笑,同时也想看看他的武功到底如何, 于是便说:“我倒是想学学武术,可惜没有人教我!”金启亮很高兴地说: “我可以教教你。”萝斋先生笑道:“我可不想学套路,我打算学拳术中的技 击,不知你会不会?”金启亮听到这里,哈哈一笑,出屋门走到当院,拾回 来一块整砖。只见他把那块整砖用左手一托,右手高高抬起,然后往下一 拍,只听嘿的一声,那块砖是应声而碎。然后他向苔斋先生问道:“你看怎 么样?”茅斋先生回答说:“这是笨功夫,没有什么用,打在人的身上不见得 有用。我以前练过几天挨打的功夫,你往我后背打一拳,我试试你的拳有劲 没劲。”说着依然坐在原处。金启亮说:“我怕给你打坏了。”罗斋先生说: “没事,我就是坐着,你都打不动金启亮说:“好!你接拳吧。”他只用了 七八分的劲向萝斋先生背后打了一拳。谁想到萝斋先生是巍然不动,金启亮 是如击木石。这时,金启亮也察觉到王先生在武术上确实是有些功夫。要求 再试一拳,罗斋先生欣然允许。金启亮后退几步,然后抢步上前,说声接 拳,他是步随声到,拳随步到,用了通臂拳中的中拳打法,这一拳正打在茅 斋先生的后背,只见琴斋先生的上身微微一动,金启亮的拳就如同打在了弹 簧上一样,自身被弹出有六七尺远,摔倒于地。这使金启亮为之大惊,感到坐在眼前的这位王先生,在武功上比自己高超得多得多,真是人外有人,天 外有天啊!这时,芸斋先生赶忙离开座位,把金启亮扶起来°忽然,屋门外 有敲门声,随后走进一个人,这人原来就是我国的著名画家李苦禅先生°李 先生和王罗斋先生本是多年的好友,深知芸斋先生的武功绝技,同时和金启 亮也见过几次。金启亮就把方才自己怎么打王先生,以及自己怎么被弹出的 情形,叙说了一番。李苦禅先生凑趣地说:“听说你腿的功夫最好,你再用 用腿试一试!”金启亮是个爽快的人,马上对罗斋先生说:“你这回试试我腿 的功夫。”这时芸斋先生一边喝茶,一边看着李苦禅先生的发笑。这回金启 亮往回又后退了几步,然后迈左腿,飞起右腿,用脚尖向茅斋先生的小腹踢 来。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噬的一声,这脚正踢在茅斋先生的小腹之上。当 时只听金启亮呀的一声,感到自己的脚尖如同电打了一般,还没有来得及把 脚收回来,自己已经被摔出有七八尺远,来个仰面朝天,而与斋先生手中的 茶碗,中间涌起了一股水柱,茶水是丝毫没洒。这是金启亮生平所没有见到 过的绝技,这时他早已站了起来,兴奋地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 全不费功夫,生平欲访武林高士,谁想高士就在眼前了说着就要给昔斋先 生行拜师大礼。萝斋先生赶忙将他扶住,说道:“咱们都是朋友,不要拘于 形式。我一贯反对旧的师承关系,今后你好好地学,我好好地教你就是了。” 李苦禅先生插言道:“今天我证明,你们俩来个半师半友吧!即是师生又是 朋友,岂不更好。”他的话使金启亮和芸斋先生都很满意。

三人落坐之后,金启亮向芸斋先生问道:“你刚才使得是什么招法,我 怎么一点也不明白。”芸斋先生回答道:“中国拳术有五步功夫:有定招定法 而取胜,谓之小乘;无定招死法,随机应变而取胜,谓之中乘;虽有众多之 法而能够万法归一,使对手防不胜防,谓之大乘;举手抬足,动静处中-以 自身触觉之本能发力而取胜,谓之上乘;万法具备,万法尽通,随心所欲而 不落形迹,使之对手如临天网,无从逃避,谓之最上乘丁

茅斋先生的这席话,不仅使金启亮在拳学上有所收益,同时对李苦禅先 生在作画时的意境方面,也有很好的借鉴。

浏览1,21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