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只是一场死亡的游戏
我很喜好《当我死去》这首歌,尤其是那句“若死时能得平 静,啊!那么就让那一刻早来临!”也许我只有在死时才能得到 平静。
李小龙
他倒在了她的怀中
1973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1月,加拿大蒙特利尔博物馆被盗;5月, 美国总统尼克松深陷“水门”丑闻;7月,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落成……就在 悉尼歌剧院落成的第二天,也就是1973年7月21日早晨,香港《晨报》刊登了 一条让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新闻:当红功夫巨星李小龙于20日晚11时30分在伊 莉莎白医院突然逝世,年仅33岁。
消息一经发布,整个香港为之震惊,很多人不愿相信钢筋铁骨的李小龙会 在人生事业如日中天之际撒手人寰,很多人觉得这是报纸在恶意炒作,是假消 息,但是很快,香港《快报》《明报》陆续登出了李小龙去世的消息,一代武 侠巨匠金庸先生也亲自提笔撰写社论缅怀李小龙,写下了 “一颗光芒四射的彗 星,原不能在天空停留太久!”的感慨。是的,李小龙就像一颗夺目的彗星, 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让全世界都为他的光芒所照耀。
“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任何词汇都不足以表达全世界龙迷对李 小龙的哀痛之情。人们不得不相信,银幕上那个“壮得像一头牛”、“有着强 壮脊背和发达肌肉”的功夫巨星的确离他们远去了。从香港到东南亚,从夏威 夷到好莱坞,不只是李小龙的影迷,全世界都对李小龙的死给予了极大关注。 那些曾经与他共事过的,那些曾经与他较量过的,那些对他持有非议的,都以 各种形式通过媒体表达了对一代功夫巨星的追忆与哀思。
是的,他走了,再也回不来了;
是的,连老天都哭了;
是的,世界从此失去了李小龙,失去了一位电影巨星,一个功夫奇才……
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李小龙那样在娱乐和武术界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不
论在生前还是身后;
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李小龙那样让无数人为其魅力所倾倒,不论是黄皮 肤、白皮肤、还是黑皮肤;
甚至有不少人,在李小龙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固执地认为他们的偶 像依旧活着。他们不愿接受李小龙去世的事实,他们日复一地的沉浸在李小龙
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中,眼前闪动着的是李小龙矫健的身影,耳旁回荡着的是李 小龙那一声声发自丹田、气冲云霄的尖叫;他们学着李小龙的样子耍双节棍, 挺起腰杆做人。
李小龙死了吗?没有,他依旧活在银幕上,活在记忆里,活在人们心中。
李小龙死了吗?是的,他死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热爱他的龙 迷,离开了这个让他为之奋斗和疯狂的世界,以一种最离奇,最潇洒的方式离 去,把无数的疑问和悬念留给了人们。
李小龙的死带给人们的震动是巨大的,在悲痛和悼念之余,人们开始关注 事件本身。早在李小龙生前,与他相关的一切都已被曝光在聚光灯下——他的 影片花絮,他的生活喜好,他的情感緋闻……可现在,李小龙突然死了,他的 死因,他死亡的经过,就成了各界最为关注的焦点,媒体和龙迷们都迫切地想 知道,身强体壮、没有显著病史的李小龙到底是因何而死。
香港报纸最早是这样报道李小龙之死的:“当红功夫巨星李小龙,于昨曰 深夜11时30分在家中突然晕倒,李妻莲达急送伊莉莎白医院急救,不幸不治而 亡。医院方面未能确定死因,其尸己暂安放殓房,待医官开剖验尸结果……”
这则报道从字面上看中规中矩,没有任何问题,顺理成章地把李小龙的死 亡经过归入了正常范围之内。但是人们并不满足于报道的内容,不论是全世界 的龙迷还是媒体,也许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李小龙已非常人,他是功夫与电影 的完美结合,也是当代中国人传奇经历的化身,他的死,绝对不会像这则报 道上说的那样平淡无奇——英雄,就该有英雄的死法,不论是慷慨伟大还是扑 朔迷离;而媒体,就该有媒体的精神,就是不放过事件的每一个细节,深挖狠 掘,将一切可能性公诸于众!
于是,全港媒体开始行动,大家似乎都已心照不宣——李小龙的死绝没有 那么简单!时间就是效率,效率就是头条,头条就是销量,不放过李小龙身边 的每一个人,不放过7月20日晚的每一秒钟,行动!
香港媒体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效率在李小龙去世一事上再次展现得淋漓尽 致,他们细致分析、周密布置、分头出击,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李小龙之 死调查行动”。
按照常规路数,调查的对象应该集中在20日当天与李小龙有过接触的人身
上,也就是李小龙的妻子莲达、李小龙的合作伙伴邹文怀、李小龙的哥哥李忠 琛。但是记者们很快意识到,想从他们口中获得李小龙死亡经过的爆料几乎不 可能——在老谋深算、善于和媒体打交道的邹文怀的授意下,李小龙的家人一 致声称,李小龙是在自己的私人公寓中逝世。
尽管如此,嗅觉灵敏的记者们还是从三人的“口供”发现了明显的漏洞: 按照三人的说法,李小龙是在家中吃完晚饭前后感到身体不适,而后昏迷不 醒,而李小龙逝世是在深夜,当中相隔好几个小时,他的家人为何没有把他送 往医院急救?
面对追问,邹文怀等人仍想以“悲痛慌乱”掩盖过去,但精明的香港记者 岂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他们立刻发现,李小龙的家人都已在邹文怀的“掌 控”之中,想要从这只“老狐狸”嘴里套出消息,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0 正面突破不行,那就迂回包抄,从别处下手!
记者们很快找到了整个事件的一处薄弱环节,那就是医院!最先动手的是 《星报》记者,只不过记者们起先想查明的只是李小龙的死因,但却在误打误 撞之下挖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李小龙并非死在自己家中,而是死在了当红明 星、他的红颜知已丁佩的寓所!
就在人们还沉浸在失去李小龙的悲痛、静静等候法医验尸报告的时候,7 月24日,也就是李小龙死后的第三天,香港《明报》赫然在中英文版面上同时 刊登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本报独有可靠消息,李小龙死前昏迷地点,是在 丁姓明星香闺内!”
原来,《星报》的记者们在医院救护车上打开了缺口 : 1973年7月20日晚 上10时30分,九龙十字军(救护车)总部接到了一个求救电话,并很快通知马 头涌消防局派43号救护车前往笔架山道67号碧华园3楼A2座进行救助。这个地 址,正是丁姓明星,即当红影星、李小龙的红颜知己丁佩的寓所所在!
《星报》的记者和总编们立刻意识到,这是个比李小龙之死更有分量的独 家内幕——有什么消息比明星緋闻艳事更具轰动性呢!为了求证事件的真实 性,《星报》派出两路人马分头行动,一路向政府相关方面求证,一路杀奔伊 丽莎白医院,寻找当事人取证。很快,两路人马先后发来令人振奋的消息:政 府发言人证实,7月20日晚,33岁的李振藩(李小龙原名)于当晚11时24分被
送入伊丽莎白医院;而当时在急诊室值班的女警也称李小龙入院的时间是在11 时24分。
事情已经很清楚了,李小龙是在7月20日晚11时24分从丁佩寓所被送往伊 丽莎白医院,随后突然死亡!《星报》还对李小龙当晚的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描 述,大意如下:7月20日晚7时左右,李小龙在丁某家中“闲谈”,不久,李小 龙觉得头痛,就在丁某卧室里休息。两个小时后,也就是9时20分前后,丁某 前往卧室想要叫醒李小龙,想要与他一同去见邹文怀,不想李小龙全无反应, 竟己昏迷在床! 丁某大惊,连忙打电话请来一位私人医生替李小龙进行急救, 却没能将其叫醒,于是只好将李小龙送往伊莉莎白医院。李小龙入院后,其妻 莲达与邹文怀才接得消息赶来,只可惜来迟一步,李小龙已然逝世。
正如《星报》此前所期待的,这条内幕消息的披露在香港引起了轩然大 波,人们终于在等待官方宣布李小龙死因前夕找到了情感的宣泄口,也让李小 龙之死显得愈发扑朔迷离。
义愤者纷纷把矛头指向了最初宣布李小龙死讯的邹文怀,质问他为何要隐 瞒事实?《香港邮报》在消息披露的当天,也就是7月24日率先发难:“李小 龙死亡事件中,是谁在撒谎? ”指出李小龙明明在丁佩家出事,而邹文怀却在 第二天早上堂而皇之地在李小龙家门口向媒体宣称李小龙是在自己家中出事, 这当中又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邹文怀这样做,到底是出于何种目的?
邹文怀是在撒谎,但他的撒谎是为了维护李小龙的形象和照顾其家人的情 绪。
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邹文怀的所作所为就不难理解了——李小龙是嘉禾旗 下的当红巨星,可以说,没有嘉禾,就没有李小龙,没有李小龙,也不会有嘉 禾的今天。邹文怀很清楚李小龙的重要性,因此一直以来都对李小龙十分维 护,“死在家中”,可以说是对已经去世的李小龙最后的安慰和保护。另外, 李小龙是有家室的人,一个当红巨星不死在亲人身边而死在情人家里,并不是 什么光彩的事情,一旦曝光,也会让李小龙的家人陷入难堪。只不过这一次,
邹文怀小看了香港媒体,也使自己陷入无比尴尬的境地。
八卦记者则把目光投向了李小龙事件中最无辜,也是最受伤的丁佩。丁佩 原名唐美丽,祖籍北京,相传为蜀中唐门之后,是三姐妹中最小的一个,从小
在台湾长大,在台湾艺专影剧科毕业后前往香港发展,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与李 小龙相识,并对李小龙一见钟情,时刻相伴左右,俨然一对银幕外的情侣。丁 佩性格直爽,敢爱敢恨,在香港影坛素以行事“大胆”著称,甚至被冠以“艳 星”之名,她与李小龙的关系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她对李小龙的感情在圈内也 是众人皆知《明星之间爆出绯闻原本不算什么,但坏就坏在,李小龙迟不出现 早不出现,偏偏在去世那一天出现在了丁佩家中,不但让事情变得有口难辩, 也给了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丁佩是爱李小龙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李小龙的死对她来说无疑是巨大的 打击,她亲眼看着心爱的人在自己跟前死去,伤心绝望之余,还要承受媒体和 舆论的巨大压力。很难想象丁佩是如何熬过那段艰难的岁月,但是作为一个女 人,丁佩是坚强的,她没有被李小龙的死击倒,也没有垮在外界的非议之下, 这或许与她受李小龙影响追求佛道有关。在那个时候,也许只有佛家的宽容和 空明,才能慰藉她那颗受伤的心。
邹文怀了解李小龙,也了解丁佩,作为李小龙的师长、兄弟、伙伴、战 友,他选择了掩盖真相,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给李小龙的家人和丁佩一个相 对平静、宽松的环境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去抚平失去亲人的痛楚,把李 小龙之死带来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邹文怀的做法,既是一个圈内老油条 惯用的伎俩,也是在维护丁佩,让她能够全心全意的哀悼李小龙。
然而事与愿违,邹文怀没能把事情压下,反而引来了更大的风波。人们对 野史和八卦总是有着异乎寻常的好奇心和认可度,在当时的香港,人们更愿意 相信李小龙是死于“马上风”,即男女在进行性行为时因太过猛烈而使男方突 然昏厥或死亡。李小龙英武潇洒,丁佩热情大胆,正符合“猛男烈女”的标 准,这种香艳的说法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甚至有激愤者扬 言,正是丁佩的“放荡”害死了李小龙!
这无疑冤枉了丁佩。造成维护李小龙、谴责丁佩舆论氛围的原因,也非李 小龙已死,而丁佩还活着那么简单。中国一直都是一个男尊女卑的国家,自古 以来,一旦男女发生奸情,不论是“浸猪笼”还是“点天灯”,受谴责遭刑罚 的往往都是女性,潘金莲被人骂成淫妇,西门庆却成了风流伟岸驾驭女人的标杆。香港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但是和其他南洋地区一样,东南亚华人
圈却是保存传承中国传统风俗观念最多的地方,也许在千千万万漂洋过海谋生 创业的华人眼里,保存传承传统风俗观念就是不忘故土、落叶寻根的象征。于 是,死了的李小龙得到了大家的同情,而活着的丁佩却遭到了无尽的指责。
另外,李小龙的身份特殊。晚清以来,中国受到了太多屈辱,中国人受到 了太多苦难,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隐忍的民族,太需要有人站出来为国人正 名,为民族正名。李小龙做到了,他的每一部电影,表现的都是这样一种自强 不屈、勇于向西方挑战的精神;他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华人奋斗史;他的功 夫,也让中国功夫摆脱了华而不实、实战欠缺的印象。中国人胸中积郁已久的 那口恶气,在李小龙身上得到了痛痛快快的释放!这样的人,这样的偶像,岂 能随意玷污,徒遭骂名!
于是,身为女人的丁佩一人担起了全部骂名^既失爱人,又要面对强大的 舆论压力,精神情绪几近崩溃边缘。曾有记者向她求证李小龙是否在她家中出 事并被送往伊丽莎白医院,丁佩先是啜泣,而后突然指着记者大声嘶吼:“我 与李小龙是清白的,相信不久就会水落石出!”
此时,政府新闻处已证实了李小龙的出事地点,焦头烂额的邹文怀也及时 修正了 “谎言”,声称当天他是与李小龙相约在丁佩家讨论《死亡游戏》的剧 本。然而方寸已乱的丁佩忘记了与邹文怀统一口径,在面对《星报》记者时极 力否认了李小龙在家中昏迷死亡的说法,还说当时她并不在家中,而是与母亲 待在一起。邹文怀的改口与丁佩的否认,让人们愈发相信李小龙之死背后大有 溪晓。
人们关注的焦点,无疑都集中在了“李小龙死前在跟丁佩干什么”上来, 是如邹文怀所说的“讨论《死亡游戏》剧本”,还是别有隐情。一时间,丁佩 居住的笔架山道67号俨然成了全港媒体集散地,各路记者纷至沓来,蹲点、跟 踪、偷拍,无所不用其极,恨不能掘地三尺冲进寓所内。就如《星报》发掘救 护车线索一样,这一次,记者们继续采取迂回战术,从细节和目击者入手,力 争还原事件真相。很快,记者们得到了两条线索:
线索一:一名看守在7月20日下午4时亲眼看见李小龙与邹文怀走进丁佩居 住的大厦内,邹文怀在天黑后离开,李小龙却一直未曾离开。
线索二:一名在大厦内工作的女工在7月20日傍晚在丁佩寓所门外听见李
小龙在屋内大叫大闹,还传出砸墙摔门之声,情状恐怖。
根据这两条线索,有人大胆猜测,李小龙是在丁佩家中被谋杀!这个揣测 并非没有道理,因为李小龙在当时树敌甚多,很多人都觉得他行事乖张脾气暴 躁,但是站在邹文怀和丁佩的立场,二人并没有谋杀李小龙的动机,现场和后 来的法医验尸也没有找到证据来证明谋杀说。看事实却是,邹文怀和丁佩, 这两个除亲人外与李小龙往来最密切的人,成了李小龙之死事件中最大的受害 者,成了人们质疑的众矢之的!
到这里,李小龙之死的第一个谜团已经解开,那就是李小龙的确是死在女 星丁佩的寓所,而非自己家中。然而不论李小龙死在哪里,带来的非议有多 大,他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人们最关心的,还是他的死因。
二、是猝死还是谋杀
李小龙究竟因何而死?是什么原因导致李小龙在一夜之间就离开人世,连 抢救的机会都没有呢?
这些疑问,恐怕是三十多年来全世界龙迷和影迷最关心的问题。关于李小 龙的死因,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版本的说法在流行着,有人说他是病死,有人说 他是猝死,还有人觉得他是被别有用心之人谋杀,众说纷纭、莫衷一致。而当 年官方又是如何判定李小龙的死因呢?
李小龙是如日中天的功夫明星,他的死不但牵涉面广,其死因也确有可疑 之处。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香港当局特地组建了死因研讯法庭,专门就李小 龙之死一事进行调查取证。为了确保调查的严密性和公正性,研训法庭一共传 召了 10位证人出庭作证,他们依次是李小龙的哥哥李忠琛、嘉禾掌门人邹文 怀、女星丁佩、第一个替李小龙诊治的私人医生朱博怀、高级救护员彭德生、 伊莉莎白医院急症室医生曾广照、伊莉莎白医院紧急救治单位医生郑宝志、法 医警官叶志鹏、探员刘树、军装警员柏文利。
在证词中,李小龙哥哥李忠琛说他不知道弟弟有吸食大麻的习惯,两人在 一个月前见面时,李小龙精神状况正常,身体也没有任何不适迹象。这一点也 得到了邹文怀的确认,邹文怀说,李小龙去世前,两人几乎天天见面,李小龙
在讨论拍摄细节和剧本时情绪很高,也未曾说起有过家庭纠纷。李忠琛和邹文 怀的供词排除了李小龙自杀的可能性。
事件的另一个关键人物是丁佩。当时丁佩的情绪已经稍稍稳定下来,并详 细回答了李小龙妻子莲达的律师罗德丞关于“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在丁佩住 处所发生的一切”的提问。如果把她的话与邹文怀的话相对照,再综合李忠 琛、莲达的证词及其他线索,我们就能大致推断出李小龙在1973年7月20日这 一天的活动情况:
下午1点,莲达外出购物,而与李小龙道别。李小龙说他与邹文怀有一个 约会,约会的内容是一起讨论《死亡的游戏》的剧本,并告诉妻子可能不回家 吃晚饭。李小龙没有向妻子撒谎,只不过隐去了讨论剧本是去丁佩寓所这一细
节。
下午2点,邹文怀来到李小龙家中,二人对《死亡的游戏》的剧本大纲展 开讨论,然后一起离开,在下午4点左右来到丁佩的寓所。这次见面的主要内 容是由丁佩在《死亡的游戏》中出演一个角色,还约定晚上一同前去凯悦酒店 的金田中餐厅与澳大利亚著名演员佐治•拉辛比见面,讨论他在片中出演哪个 角色。
三人在丁佩家中讨论了两个多小时的《死亡的游戏》,傍晚7点前后,李 小龙说他有点不舒服、头痛。丁佩就让李小龙服了一片由自己的私人医生开出 的止痛药,并带李小龙去她的卧室休息。李小龙让邹文怀先去凯悦酒店见佐 治•拉辛比,自己休息一会儿后就会赶去,然后就在丁佩卧室的床上睡下。
晚上8点,邹文怀离开丁佩家,前往凯悦酒店去见佐治•拉辛比。邹文怀 走后半小时,丁佩来到卧室,见李小龙睡得很沉,就没有叫醒他,并打电话告 诉邹文怀说,李小龙睡得很熟,让他多等一会。
9点,丁佩再一次去看李小龙,见他还没睡醒,于是又打了一次电话给邹 文怀。邹文怀见李小龙没能赴约,于是在9点45分左右再次来到丁佩家,见李 小龙还在熟睡,就试图把他叫醒。李小龙没有反应。邹文怀以为他睡得太沉, 就推了李小龙几把,还在他脸上拍了几下,依旧无法把李小龙弄醒。邹文怀见 状,开始有了一丝不好的预感,于是让丁佩打电话给她的私人医生朱博怀,让 他立刻赶来。
10点刚过,朱博怀就赶到丁佩家,对李小龙进行了初步的检查,发现李小 龙已经根本无法叫醒,甚至连呼吸、心跳和脉搏都已停止。朱博怀描述说,当 时的李小龙神态安祥,完全没有痛苦挣扎过的痕迹,他至少用了 10分钟试图使 李小龙恢复知觉,但都没有效果,李小龙已经完全失去了生命的迹象,于是他 立即建议把李小龙转送伊莉莎白医院。或者说,李小龙在10点前后已死亡。
在谈到丁佩给李小龙服用的止痛药,也就是他开给丁佩的止痛药 (EQUAGESIC)时,朱博怀指出,这种药的药性比阿司匹灵要强烈,普通人服 一片并无大碍,但是对有敏感反应的人来说,这种药片却可能产生不良作用。 也就是说,李小龙对这类药物过敏。
马头涌消防局派出的43号救护车在当晚10点37分赶到了丁佩的寓所,高级 救护员彭德生在做急救检验时发现李小龙已经没有了呼吸和脉搏,于是给李小 龙做了人工呼吸和给氧急救,仍未能救醒李小龙。在救护车赶往医院途中,彭 德生继续对李小龙进行急救,均未能救醒李小龙。
当晚11点,救护车赶到伊丽莎白医院,急症室当值医生曾广照立即对李小 龙实施再次抢救,李小龙仍然没有心跳和呼吸,而且瞳孔扩大,对强光没有任 何反应。紧急救治单位的郑宝志医生也证实,当晚11点他对李小龙实施检查 时,李小龙已经没有了脉搏和呼吸,从理论上看,可以认定李小龙已经死亡, 但是考虑到李小龙身份的特殊性,他仍用肾上腺素替李小龙做了一次“心脏内 注射急救”,注射后,李小龙依然没有反应。
11点半,伊丽莎白医院的米高•麦的医生正式签署了李小龙的死亡证明 书。
法医官叶志鹏也对李小龙尸体和丁佩寓所的检查结果做了说明:他在检查 李小龙尸体时,发现李小龙的左脚趾上有一处切开输血过的痕迹,左胸处也有 做心脏内注射急救时留下的针孔,但是身体的其他部分并没有新留下的伤痕和 暴力迹象,而丁佩寓所也没有发现打斗迹象和有毒物品,所以他认定李小龙 没有遭到谋杀。叶志鹏还补充说,由于李小龙曾有过在拍片现场突然昏迷的经 历,这可能就是李小龙猝死的前兆。
根据这些供词,死因研讯法庭给出了李小龙“死因不明”的初步裁定。
这显然不能让龙迷和媒体满意。于是,调查继续进行,关键就在于李小龙
的验尸报告。
李小龙的尸体被解剖后,其肝、肾、小肠、结肠、血液及胃部残存物样本 立刻被送到香港当地的化验室,由法医部的林医生进行检验,其余样本则送往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化验室进行分析。不过第一批验尸报告出来时,李小龙已 经下葬。验尸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在李小龙体内发现的微量大麻。法 医部的林医生和负责剖验尸体的伊莉莎白医院病理学家黎史特医生都表示:这 点分量的大麻不可能是诱发李小龙猝死的主因。黎史特医生还指出,李小龙头 部没有发现伤痕,既没有出现脑出血,其脑血管也无梗塞之处,身体的其他器 官也都很正常,唯独脑部有中度肿胀,其脑肿很可能发生在死亡前半分钟,而 且来势很快,但脑肿并不一定能致使人死亡,李小龙的死因很有可能与止痛药 过敏反应有关。这一说法得到了伦敦大学法医学教授迪雅的认同,迪雅教授表 示:李小龙的死因是急性脑水肿,原因是对止痛药(EQUAGESIC)中的某些成 份产生了过敏反应。但这只是推测,并非结论。
1973年9月24日上午,在经过了两个多月的论证后,香港法庭的董梓光法 官对李小龙的死因做出了 7种解释:
浏览65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