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行天下!

从感情上说,李小龙是舍不得香港的,这里有他尊敬的恩师,有并肩作战 过的拜把子兄弟,还有被鲜花和赞美包围着的电影事业。他很清楚,独自前往 一个陌生的国度求学谋生很不容易,但是他没有退缩——他的性格是战斗着 的,一旦认定目标,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完成。

18岁的李小龙深知,除了演戏和武术,自己别无所长,能够在香港演艺圈 一帆风顺,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父亲的人脉和关系,可到了美国,这一切都没有 了,演戏也就无从谈起。于是,他也就只剩下武术这一项所长。经历了大师兄 失败事件后,李小龙明白了 “一山还有一山高”的道理,自己现在的这点功 夫,在真正的高手看来根本不值一提。所以他决定强化自己的武功,让自己能

够在美国立足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父亲的介绍下,李小龙结识了当时另一位著名的拳术家邵汉生。

邵汉生是李小龙的第:一位北派功夫老师,不但精通罗汉拳、螳螂拳等多种 北派拳术,还在加入精武体育会后学会了潭腿等拳法,因拳艺高超而留会任 教,后移居香港九龙城,一边开馆授徒,一边在电影中出演武打角色,也因此 与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交好,被李小龙唤作“四叔”。

邵汉生与李小龙的交往也颇有戏剧性,李小龙意欲拜入门下时,邵汉生并 没有马上答应,而是小小的“刁难”了一下这位古灵精怪的好友之子,他对李 小龙说,想学他的功夫,就得用自己的绝学来换。李小龙觉得这位师傅很有意 思,可自己的武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自然也谈不上教,思来想去,终于想出 了以“舞”换“武”的办法,也就是他教邵师傅跳舞,邵师傅教他武功。

邵汉生答应了这个条件,然后开始传授李小龙武功。但是邵汉生很快就发 现,这个小“武痴”一门心思全都在习武上,应付了几次之后,就把教老师跳 舞的事丢到了九霄云外。邵汉生也不在意,反而觉得李小龙既聪明且勤奋,再 加上李海泉的关系,于是就把一些普通弟子无法学到的精要招式传给了李小 龙。这些秘不外传的招式中就包括了李小龙在美国长堤空手道大赛上威震四方 的连环飞踢。

李小龙前往美国发展后,两人仍保持着信件往来,交换武学心得,李小龙 还曾打算让邵汉生到美国武术界发展。每次回港省亲,李小龙去的最多的地方 一是叶问的咏春拳馆,另一处便是邵汉生家中。邵汉生为人随和,与李小龙名 为师徒,实为叔侄,随时随地都会指点李小龙几招,因而深得李小龙的敬重。 后来,李小龙在美国的事业不顺,打算回港发展,邵汉生就四处找人推荐李小 龙,为他争取上镜的机会。因此,邵汉生成了数不多一直与李小龙保持良好关 系的师傅之一。

1959年4月29日,“威尔逊总统”号邮轮从香港九龙码头起航,开始了驶 往三藩市的漫长海上航行。

18岁的李小龙站在船舷上,跟大多数乘客一样,挥舞着手向岸上的亲友道 别,从此开始了一段未知而又刺激的人生之旅。

第三章 龙游四海

自我了解是最为困难的,我们很容易发觉到想发挥自己的才 干实际上是满途荆棘,所以一个有天才的人应该尽量发展他的事 业,迫使自己去创造新业,所得的成就是万世不没的。

图片3

跨越大洋的振藩之梦

汽笛声响起,“威尔逊总统”号邮轮缓缓起航。李小龙是兴奋的,他终于 告别了生活多年的香港,告别了亲人、朋友,也告别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邮轮 缓缓离岸,岸上的一切都变得模糊,他再也听不到亲友们的呼喊,听不到汽车 的喇叭声,聚集在船舷上的人们也渐渐散去。海风在轻轻吹,清凉中带着一丝 苦涩的咸味,这个世界是冷酷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舱位,每个舱位对应着 的,是他们的身份、地位、财富。

“这才是属于我自己的路。”李小龙如是想。47年前,Jack也是像他这般 揣着三等舱的船票挤上了泰坦尼克号,从英国的南安普顿起航,向着遥远的美 利坚前进。

《海上钢琴师》中,少女的父亲对1900 (1900是海上钢琴师的名字)说, 当我听到大海的声音,我就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湛蓝的大海,总是予人无尽 的想象,让人豁然开朗,让人觉得以前的生活是如此的狭隘和乏味。人生就像 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这一次旅行,从李小龙踏上 甲板的那一刻起,就变得惊心动魄、充满着悬念和刺激。

大海汹涌,暗樵重重,初次出海的人还会晕船,李小龙不在乎这些,早在 襁褓中时,他就有过一次海上旅行,大海对他来说,是一次体验,是一个起 点。航行有终点,人生之旅却无止尽,只要我们活着,只要我们还有梦想,就 要让每一天都活得有意义,决不浪费上天赐予的每一分钟。

“弗吉尼亚”号三等舱的乘客们是幸福的,因为那是全世界唯一一处有立 式钢琴的三等舱,那里还有一位没有任何身份户籍、却愿意为三等舱乘客演奏 的天才钢琴师1900。很多人搭乘“弗吉尼亚”号,正是为了听一听这位传奇钢 琴师指尖那动人的旋律,甚至连一些社会名人也会挤到“弗吉尼亚”号的三等 舱,只为一睹1900的风采。

我们不知道“威尔逊总统”号上有没有乐队,如果有,相信李小龙一定会 一展身手,秀一把他那精彩的恰恰舞。按照李小龙的家境,他完全可以坐上相 对舒适的二等舱,那里大多是一些出海留学的知识分子、小生意者和中产游

客,可李小龙毅然选择了三等舱。李小龙不缺钱,多年从影让他有了不少积 蓄,但他把这些钱都交给父亲打理,而自己,只是带了 100美元和很少一点生 活费上路。这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从开始就要刨去过去的一切有利条件,他 只是一个带着梦想的18岁少年,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从最底层开始。

几分兴奋,几分期待,又有几分迷茫,这就是李小龙当时的心情。喧闹的 三等舱,带着汗臭味和鱼腥味的过道,乱糟糟的行李,小市民、农民、穷学 生、江湖艺人、骗子、投机者、流亡者……都操着不同口音、带着不同目的蠕 动在拥挤的三等舱里。在从小在富足之家长大的李小龙看来,一切都是新鲜 的。

一艘海船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一个社会的缩影——有钱人住在头等舱, 西服笔挺旗袍翩翩地徜徉于顶层的甲板上,奢华与风光,在他们眼里都是身份 和财富的象征,公子、名伶,不过是旖旎外表下的声色犬马,舱门一关,便是 风月无边。中产者们住在二等舱,他们有学识、有抱负、有追求,他们是社会 的中坚、未来的希望,他们看不起有钱人的庸俗排场,带着酸味投去鄙夷的一 瞥;想与三等舱的人打成一片体验生活,又受不了那里脏乱的环境与刺鼻的气 味,于是沦落为不上不下最为尴尬的一群人。剩下数量最多的穷人,则被随意 丢在三等舱,他们是社会的底层,大多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破釜沉舟走出这一 步。整个三等舱,浓缩了众生百态,不消数日,就让年轻的李小龙感受到了底 层人们生活的艰辛,就连船上的船员和水手都看不起他们。他们乐观而执着的 态度,也深深的打动了李小龙。

人不怕穷,最怕安于现状,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只要还有生存的意志,不 论多么困难的环境,不论前路是多么的艰难困苦,只要一咬牙,都能挺过去。 也许从那时起,李小龙就有了给小人物拍电影的念头,现实中的英雄,并非风 光招摇的有钱大侠,而是真真切切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海上的航行很漫长,也很乏味,李小龙是个有心人,他不想在到了美国后 还对美国一无所知,于是就跟这些在美国居住多年的叔叔伯伯们聊天,一边聊 天,一边了解美国。李小龙能说会道,又开朗直爽,所以很快就交到了一些朋 友,其中有不少是早年移居美国,每隔几年回港探亲,又搭船返回美国的中 年人。“美国遍地是黄金”,这是当时很流行的一个说法,但是接触过那些三

等舱的美籍华人后,李小龙觉得他们根本算不上有钱,很多都是新移民法颁布 前前往美国的劳工出身,和自己一样在普通餐厅里吃饭。为了看看自己的英语 水平,李小龙还特地用英语和他们进行交流。每到这时,那些大叔大伯们就会 笑着对李小龙说,他们这些所谓的美籍华人,其实从小就生活在唐人街里,周 围都是跟他们差不多的华人、华工,有的以做小买卖为生,有的则一辈子在茶 楼戏院充当跑堂和杂役,晚上则睡在简陋的小阁楼或一群人挤在破旧的大房间 里,过着与香港底层小市民类似的生活。在美国人看来,他们就是最下等的移 民,劳工、脏乱臭、小偷小贩,甚至成了华人的代名词。这些挣扎在美国最底 层的华人备受歧视,别说接受美国教育,就连唐人街之外的世界都很少接触, 他们对美国的了解还不如在出发前临时抱佛脚恶补《美国便览》的李小龙,就 连最简单的英语单词都说不清,甚至连三藩市、华盛顿、纽约的位置都搞不清 楚。

“这就是遍地是黄金的美国吗?这就是我所要去的地方吗? ”李小龙这样 问自己。当初,他不肯多带钱,一方面是自信满满,觉得不能再靠家里,要白 手起家靠自己的本事赚钱,另一方面,就是听多了美国有多么好,去那里“揾 钱”是多么容易的话,觉得轻而易举就能在那里立足、发展。

李小龙有些后悔,也有些犹豫。他还只是个少年,和普通人一样会有情绪 波动,这很正常,没有任何人生来就是自强的楷模、奋斗的机器。正因为有了 犹豫和疑问,李小龙才会积极地去思考,去正视自己,而不会盲目的被美好的 愿景冲昏头脑。

“威尔逊总统”号离开香港后,并没有直接横渡太平洋,而是转道向北, 首先前往日本的神户、横滨。

李小龙出生在日军侵华的年代里,少年时与曰本人也有过接触,这个民族 的柔道、剑道都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直到邮轮停靠在神户、横滨岸边 时,他才真正见到了日本。这是一个什么都稀缺的国家,唯独不缺拼劲。短短 十几年,日本就从一个满目疮痍的战败国中走了出来,日本人也以一种积极、 隐忍的姿态开始重建国家。港口是日本获得资源的窗口,也是最能体现曰本实 力和活力的地方,我们不知道李小龙当对有没有下船,也不知道“威尔逊总 统”

号在当地停泊了多久,但是我想,岸上的那个世界,给李小龙留不的,应

 

该是与《海上钢琴师》中1900完全不同的感觉。

面对陌生的城市,1900站在连接轮船和陆地的钢桥上,驻足良久,最后, 他摘下自己的帽子,远远的抛向岸上,然后转身。帽子没能飞上陆地,最后掉 进了那道窄窄的水面;而1900,这个出生在船上,在船上长大,一旦靠岸就失 去演奏灵感的天才钢琴师,也没能走出自己的世界。

面对陌生的城市,李小龙站在高高的船舷后,驻足良久,最后,他选择呐 喊,尽管岸上的人们听不懂他在喊什么,看他仍旧要喊出来,因为那是他的声 音,他的情绪。他要让所有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听到,一个来自中国的少年正 在呐喊,因为他激动,他突然想明白了,任何迷惘和彷徨都是暂时的——苦不 苦,看看日本人;难不难,看看日本人!

曰本人都能在逆境中奋起,中国人为什么就做不到?我李小龙为什么就做 不到?终有一天,我要让全世界都知道,那个呐喊的人,是一个中国人,他的 名字叫——李小龙!

邮轮再度起航,离开了寒冷的日本,前往火热的夏威夷。这段旅程是轻松 而愉快的,李小龙已经走出了当初的迷惘和彷徨,继续与船上的乘客聊天、交 谈,即便只是一些唐人街的琐事。李小龙明白,自己到美国后的生活不会一帆 风顺,很有可能和他们一样从最底层做起,因此,多了解一些美国华人的生 活,多掌握一些可供谋生的信息,都是好的。

1959年5月19日,在经历了 19天的海上航行后,“威尔逊总统”号终于抵 达了这次旅行的终点'—旧金山,也就是当时人们口中的三藩市。面对这座自 己出生的城市,李小龙没有任何的亲切感,18年恍如一梦。离开甲板踏上钢桥 的那一刻,李小龙也许能够感受到1900的心情——眼前的一切是如此的陌生, 我的生活就是钢琴的键盘,键盘是有限的,而这座城市,还有城市之外的那些 城市,那无数条路,都是我所不能掌握的,是无限的,我难以接受不在双手控 制之内的生活,正如我不能离开钢琴一样……

然而,他是李小龙,他出生在陆地上,大海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次旅行,

一个过程,一个起点。同样陌生的城市,同样无数条路,在李小龙眼中,那不 是惶惑和退缩的理由,而是前进的最大动力!

到旧金山后,李小龙用Bruce Lee (布鲁斯•李)这个名字办理了户籍证

 

明。旧金山素有“翡翠之城”的美称,也被誉为“华人的天堂”,但正是在这 样一座城市里,种族歧视依然十分严重。若不是李小龙拥有美国的出生证明, 他很有可能被当作从香港偷渡来的童工遭到遣返。尽管如此,那些美国的白人 政府官员还是用不屑和嘲弄的态度对待李小龙,像是在说:“欢迎来到美国, 这里是你的天堂,也将会是你的地狱。”相信当时的李小龙一定很想冲上去给 那几个美国胖子狠狠一拳,但是他忍住了,这是在美国,人在屋檐下,不得不 低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你们就等着看我李小龙的本事吧!

与每一个出外寻梦的人一样,李小龙来到旧金山后,首先面临的就是谋生 问题。李小龙不想用家里的钱完成学业,只想凭自己的本事在美国站稳脚跟。 然而,身在异乡,靠什么维持生活?这个问题,李小龙在香港时就曾考虑过, 当时的想法是靠功夫来赚钱,也就是开馆授徒,所以他才会在离开香港前拜邵 汉生为师。但是开馆授徒也要有条件,资金、场地从何而来?更何况你一个初 来乍到的中国少年,如何让当地人知道你的名字,并且相信你功夫?

李小龙离开香港前,父亲李海泉给他一个住在旧金山市区的朋友文世伯写 了一封信,让他代为照顾刚到美国的李小龙。李小龙办完相关身份证明后,就 去拜访文世伯,顺道在旧金山等待大哥李忠琛。找到文世伯的住处后,李小龙 发现父亲的这位老友身体状况很差,连自己都需要别人照顾,更别说照顾他人 了,于是就有些灰心,轻蔑之情溢于言表。

老于世故的文世伯岂会看不出他的心思,他既没有托人帮李小龙找工作, 也没有给他好脸色看,而是劈头盖脸的给李小龙泼了一盆冷水:在香港,你李 小龙是小有名气的童星和威震街坊的小霸王,还有个走到哪都会有人卖面子的 老爸;但是在美国,没有人知道你是谁,也没有人知道你从哪里来,过去干过 什么,有过多少风光的经历。在美国人眼里,你李小龙就只是一个来美国“淘 金”的华人,一个什么都不是的穷小子。在美国,一切东西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换来,没有人能帮你、照顾你;没有真本事,哪怕你饿死了,也只能落得与臭 水沟里的老鼠为伍的下场,没有人会同情你。

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总是如此之大,生活会把一切美好的梦想都打得粉碎; 它露出狰狞的笑容,热情的欢迎着每一个想要成为主人的客人,然后将他们吞 噬。有很多人觉得文世伯冷酷无情,可他说的都是实情,那才是真正的美国,

才是李小龙真正将要面对的现实。作为李小龙父亲的朋友,文世伯给李小龙提 供住处已是仁至义尽,他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作为一名在美国生活多年的老 华人,文世伯能够在李小龙开始美国生活之前就把这些对他讲清楚,让他对未 来有个清醒的认识,恰恰是非常必要,且非常坦诚的。

当然,文世伯这么做也许还有另一个原因:他从神情举止上看出了李小龙 是个心高气傲之人,这样的脾气对他在社会上谋生决非好事,有必要在一开始 就杀杀他的傲气,免得日后吃亏惹麻烦。从这一点上看,文世伯是用一种比较 残忍的方式在帮助李小龙,这种方式很有美国特色,也能激起李小龙的斗志。

李小龙没有记恨文世伯,他原本就没想用别人的钱来念书生活。为了等大 哥李忠琛前来旧金山会合,李小龙开始自己找出路。起先,他在餐馆做杂工, 每天拖地、擦桌子、刷碗、倒垃圾,勉强度日。后来,凭着自己的勤快和俊朗 的外形,又被提拔为服务生,生活才稍稍有了一些改善。但这些毕竟都只是权 宜之计,稳定的收入才是立足之本。

来到旧金山后,李小龙也没有放松对武术和舞蹈的练习。有一次,李小龙 在住处练舞时被文世伯的儿子撞见。文家兄弟见他舞技如此精湛,就劝说李小 龙可以开办一个恰恰舞培训班来赚取生活费。李小龙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在文 家兄弟的帮助下,联系到了旧金山弯区的一处社区,在他们的礼堂开办舞蹈 课。为了吸引学员,李小龙的舞蹈班收费很低,尽管如此,还是应者寥寥,经 常出现冷场的情况,郁闷的李小龙只好对着空荡荡的礼堂打拳发泄。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小龙的舞蹈课上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此人名叫严镜 海,专程从奥克兰赶来观摩李小龙的舞蹈。这次见面持续的时间很短,两人也 没有进行太多的交流,李小龙只是一如既往的把融入自己功夫的舞蹈淋漓尽致 地展示了一次。李小龙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次短暂的会面,让自己给这位名 震美国华人武术界的高手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和严镜海之间的故事,也是从 那一刻开始。 人在旧金山会合后,便相互照顾一起在美国读书发展,但是事与愿违,李忠琢 已经接到了明尼苏达州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只好先一步赶去报到。李小龙 本打算跟着大哥一同前往明尼苏达,这也是家里人的意见,然而李小龙却没能

 

在明尼苏达找到合适的大学就读,兄弟二人匆匆见面后,不得不再次分手。

从李小龙后来的发展看,这次分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李小龙家人的本意 是,让李小龙与大哥待在一起,既能在生活上相互照应,也好让成绩优秀的李 忠琛指点李小龙的学业,看住这个到处闯祸的弟弟。如果事情真的按这样发 展,李小龙的生活就会从此改变,他所走的也许就是另外一条人生之路,振藩 国术馆会不会开办,李小龙会不会认识莲达,能不能在美国武术界打开一片天 空,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世界很可能失去一位叱咤一时的功夫巨星 李小龙,而多了一个普普通通、可能现在还活着的李振藩。

二、半工半读的西雅图岁月

李忠琛走后不久,李小龙也离开了旧金山,前往位于美国西北的西雅图, 投奔李海泉的旧友周露比女士。周露比是有名的华人女社会活动家,在当地很 有一些名气,还开了一家餐馆。与文世伯一样,周露比女士并没有因为李小龙 是故人之子而对他另眼相看,而是要他签一份协议:李小龙每周必须在她开的 餐馆工作4小时,才能在她家借宿、搭伙吃饭。为了安顿下来,李小龙签下了 这份协议。

1959年9月3日,李小龙进入西雅图爱迪生技术学校高中部就读。这是因为 他英语不好,无法直接升入大学,不得不在这所学校补习一段时间,相当于大 学预科班。

在餐馆干活非常不易,那位周露比女士是个标准的“母老虎”,李小龙稍 有纰漏,就会对着所有客人的面对他大声训斥,把他完全当成一名劳工来使 唤。面对“老板”的吹毛求疵,李小龙硬生生压下胸中的火气,他知道现在不 是发火的时候,一旦跟周露比翻脸,丢掉的就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自己在 美国的整个前途。在餐馆打工的同时,李小龙也开始了自己在美国的学业。李 小龙在香港时根本不爱读书,但是到了美国后,他就像变了个人一样,不但改 掉了逃学的毛病,而且成了班里最认真的学生之一。

人只有在逆境中才会奋起,只有在吃过苦后才懂得珍惜。

李小龙曾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赴美之后,我发现那些诸如恰恰舞等玩

意,皆属毫无意义的消遣玩乐;相比起来,还是读书实际得多,因为个人的将 来完全取决于学识。”

“威尔逊总统”号上的所见所闻和来到美国后亲身经历让李小龙在一夜之 间长大了,他开始试着收敛暴躁轻佻的脾气,开始懂得学习对自己人生之路的 重要性。尤其在语言学习上,李小龙更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在餐馆打工也 让李小龙有了不少与外国人对话的机会,英语口语水平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锻 炼。李小龙能够强忍怒火和憋屈坚持留在餐馆,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半工半读很辛苦,也很充实,出身于富足之家的李小龙终于体会到了穷人 是怎样生活的。李小龙在另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自从踏足此间,我再没有向 父母要过任何接济,而为了生计,课余唯有在餐馆里兼职。坦白说,日子确是 很艰苦。”

有压抑,才有爆发,18岁正是一个人人格形成完善的最关键时期,从李小 龙后来拍摄的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扮演的大多都是一些有着鲜明性格的 草根英雄,他们所反抗的则是工头、无良老板之类的人物。李小龙之所以会选 择这个角度来惩恶扬善,可以看成是对这段时间生活的一种发泄,一种报复。

当然,这种内心的变化很难被外人所察觉,在大哥李忠琛眼里,李小龙变 得懂事了,能吃苦,还用功,全然不是那个横行香港街头的小霸王。李忠琢经 常会写信把李小龙在西雅图的生活状况告诉家里人,家人自然也是非常高兴, 看来把这个“顽劣子”放出去历练这步棋是走对了。

不过我们千万不要被李小龙表面的“顺从”迷惑了,他从来就不是一个逆 来顺受之人——忍耐,是被逼无奈;忍耐,是权宜之计;忍耐,是寻找机会。 只要机会一来,他就会寻找改变。

为了“脱离苦海”,在经济上完全独立,李小龙尝试着在外面找工作。在 美国,黄皮肤的人,尤其是华人是很受歧视,很不被信任的,因此找工作也很 难。几经周折,李小龙终于在《西雅图时报》谋得了一份折报的工作,就是每 天早上7点前将报纸送到订户的家门口。这份工作虽然轻松,但报酬也不多, 李小龙送完报纸后,经常会坐在马路边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陷入沉思。思 考是李小龙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对习武如此,对学习如此,对生活也是如 此。当时的李小龙是迷惘的,正如《士兵突击》里草原五班战士们说的,这曰

西雅图在美国是一座相对闭塞的城市,李小龙在报社兼职的消息很快就传 到了周露比女士耳中。周露比觉得李小龙吃在她这,住在她这,居然连个招呼 都不打就自说自话出去找工作是不可饶恕的大错,愤怒之余,当即找了个茬, 剥夺了李小龙服务生的资格,重新把他打发到厨房去刷盘子。子看不到头,只能这么一天天熬着。

周露比绝对算的上青年时期的李小龙最痛恨的人,但是李小龙成名后,对 这段往事只是一笑置之,而我们的周露比女士,也对当年“虐待”李小龙之事 毫不在意。李小龙逝世二十多年后,有媒体找到了周露比,这位老人依旧“雌 威”不减当年:“我在照顾小龙的4年时间里,一向视他为亲生儿女,但他却 始终是那么粗野、无规矩,且不懂得尊重别人。我能够体谅习武之人因为缺乏 安全感而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行为,但小龙那种靠故意伤害他人来宣泄情绪的 做法,我绝不赞同。他的脾气是否随着年纪增长而有所改善?对不起,我丝毫 感觉不到。”

周露比的话也许是一面之词,也许是她对李小龙根深蒂固的偏见,但是从 她对李小龙一如既往的态度可以看到,这位周女士也是个性情中人,丝毫没有 因为李小龙成为名人而人云亦云。周露比和李小龙有着同样刚直倔强的性格, 相处起来充满火药味,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把李小龙在香港和在西雅图的学习、生活做一个对比,我们惊讶地发 现,二者竟然完全颠倒了过来:在香港,李小龙在学习上一塌糊涂,在校内也 是“恶名昭彰”,在校外却混得风生水起好不风光:在西雅图,李小龙在校外 的生活异常艰苦,在校内却是一名出色的学生,成绩也相当出色。

《无间道》里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从来都是事情改变人,而人改变 不了事情。”

美国的生活改变了李小龙对待学习和知识的态度,却没有改变李小龙对人 生一贯的积极态度,更不能遏制他表现自己、展示才华之心。进入爱迪生技术 学校两个月后,李小龙就向校方提出开办交际舞班。这个建议虽然没有得到校 方的允许,但李小龙却获准在校庆典礼中表演他所擅长的舞蹈。李小龙觉得 这是一个让自己打出名声的好机会,于是花了大量心思在这次表演上。醉翁之 意不在酒,表演舞蹈只是一个幌子,李小龙真正想要的,是利用舞蹈来展示功

 

其实,李小龙一直没有忘记曾经的功夫之梦,舞蹈只是一项娱乐,真正能 够让自己一鸣惊人的,只有功夫!在爱迪生技术学校学习期间,李小龙一直坚 持练武,还在住处绑了一个木粧,用来练习拳脚。那么,如何把功夫和所在 的学校环境结合起来呢?李小龙这才想到了跳舞,他要用跳舞实现“曲线救 国”,在缺乏经济基础和知名度的情况下把中国功夫亮出来,推出去。

校庆大会上,李小龙表演的“功夫舞蹈”赢得了满堂喝彩。所谓的“功夫 舞蹈”,其实是李小龙把咏春拳融入恰恰舞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首演成功 给了李小龙极大信心,仿佛又让他回到了那段被鲜花和掌声环绕着的岁月里。 不久,学校又推荐李小龙参加“西雅图亚洲文化展”。

这无疑是一个比学校更大的展示平台,李小龙当即决定,把表演的节目从 “功夫舞蹈”改为地地道道的中国功夫表演。中国功夫在当时的美国还不为大 多数人所知,当李小龙来到位于先驱广场边缘的表演地时,很多围观者还在纳 闷,这个年轻的中国男子到底能带来什么精彩的表演。轮到李小龙出场了,一 出手,就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力。他的拳术,他的速度,他的敏捷,都是当地人 前所未见、闻所未闻的。

欢声雷动。李小龙的表演再次博得了满堂喝彩。

“这就是中国功夫吗? ”一个高大魁梧的美国黑人走向李小龙,他的名字 叫杰西•格鲁夫,前全美空军拳击赛重量级冠军,身高2米,体重220磅,是当 时西雅图拳坛的招牌打手。他向李小龙发出了挑战!

从体型上看,这完全不是等级的较量,观众也替这位身手矫健的东方人捏 了把汗。但是,李小龙却笑了——他等的,就是这样一个机会;他要的,就是 这样一个对手!

Come on !

较量开始了,有着西洋拳基础的李小龙很快就摸清楚了对手的进攻套路。

也许是压抑太久,也许是太急于证明自己,心急的李小龙不等观众反应过来,

就趁杰西•格鲁夫抢攻的一刹那,以一连串眼花缭乱的动作将其放倒在地!

“这就是中国功夫!”四周的观众被震撼了,杰西•格鲁夫也领教了李小的真正实力——不动如山,动如脱兔,李小龙的胆识、武技、判断力,在一瞬间,便让这位黑人大力士折服。这次胜利让李小龙一下子成了西雅图的名人,也让当地人对华人的态度有 所改变——华人不是那么好欺负的,尤其他们还有李小龙!更富戏剧性的是, “西雅图亚洲文化展”结束后,那位败在李小龙手下的杰西•格鲁夫居然主动 找上门来,请求李小龙收他为徒。要知道,李小龙当时只是一名不到20岁的学 生,还要靠四处打工为生,拜师一事,再次在当地引起轰动,慕名前来拜会李 小龙的人也越来越多。

李小龙最终还是收下了杰西•格鲁夫,这位黑人大力士也是他的第一位弟 子。

浏览68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