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缠手试力(图 2. 17〜图2. 2. 22)

下肢的要求与做风帆试力时的姿势相同。两手抬起与自肩同高,双手迎 面伸出,掌心向下,十指自然分开,两手距离约有一头。两手缓慢的向左侧 作平行的弧形运动,身体重心同时向右后方移动。左手掌缓缓的向左外侧翻 转,掌心向上,右手与左手配合运动,掌心仍然向下。当右掌至自身胸前, 左掌与左肩接近平行时,然后左掌内翻,掌心向下,两手配合迎面推出,指 尖向前。如此周而复始的练习,待到日久功深,左手翻掌时要加上左手腕拇 指根部往回钩挂的意念。练习此功,可使上身乃至两臂两手腕部产生螺旋之 力,如蛇缠物,松紧适宜,故名蛇缠手。

图片2 图片1 图片3

神龟出水试力(图 2. 23~图2.2. 26)

下肢姿势与蛇缠手试力时相同。两手迎面伸出,两掌心向下,十指向 前,略有弯曲,两手距离约有一头。两手高举过头,胯向后坐,头向下缩, 但有前顶之意,身体重心向后移动,大部分放在后腿之上。两手由头顶收回 与自己肩部相平时,两手同时下按,两肘外撑,指尖向前。按时两手掌如按 水中一大木球,然后缓缓前推,推时两手腕部往上略撬。如此周而复始的练 习。练此功时,全身动作犹如巨龟在波浪中起伏,故名神龟出水。此功法可 锻炼腰部的灵活性和身体的柔化之力。

图片4图片5图片10图片6图片9图片8图片7

神龟出水试力(图 2. 23~图2.2. 26)

下肢姿势与蛇缠手试力时相同。两手迎面伸出,两掌心向下,十指向 前,略有弯曲,两手距离约有一头。两手高举过头,胯向后坐,头向下缩, 但有前顶之意,身体重心向后移动,大部分放在后腿之上。两手由头顶收回 与自己肩部相平时,两手同时下按,两肘外撑,指尖向前。按时两手掌如按 水中一大木球,然后缓缓前推,推时两手腕部往上略撬。如此周而复始的练 习。练此功时,全身动作犹如巨龟在波浪中起伏,故名神龟出水。此功法可 锻炼腰部的灵活性和身体的柔化之力。

转环掌试力(图 2. 27〜图2. 2. 30)

两脚平行而立,略宽于肩。两腿弯曲,呈骑马姿势。两足十趾抓地,足 心内含。头部上顶,胸部放松,两肩要活,不可用力。两臂自然分放自身两 侧肋部,掌心向上,十指分开。两手掌同时向后由肋下掖出,两手翻掌,由 两外侧作弧形动作,掌心逐渐向上,高举过肩,再由两侧分开,作弧形动 作。最后两手回归肋下,呈还原动作。练此功时,注意用两臂带动两手,要 从稳健中见灵活。因此功法是两手分别前后作环形旋转,故名转环掌试力。

穿裆脚试力(图 2. 31〜图2. 2. 37)

两脚前后站立,身形略向前倾,重心放在前腿胯部,后脚缓缓抬起,由 裆内向前方蹬出,脚心向前,足尖回勾,腿与自身成直角后,再向自身外侧 徐徐下踩。踩时脚掌平放,脚尖向前。当下踩将要接近地面之时,以胯带 腿,以腿带足,将此脚徐徐抬起,腿部逐渐伸直。待到此腿又与自身成直角 时,腿部回勾,徐徐下踩,由裆内回归原位。如此作周而复始的练习。因此

功练法是脚自裆内蹬出,故名穿裆脚 试力。练此功时要注意足部有蹬、踢、 挂、踩四种力量,对下肢力量的增长 有极好的效果,可为技击时以腿或足 的发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练习试力要外动内静,用意不用 力,一举手一抬足,都应当以舒适得 力为原则。同时还应精神贯注,意不 断力亦不断。茅斋先生曾经说过,练 习试力之时,要在“无力中求有力, 慢动中求速动,用力则力死,运气则 气滞,一用力则身心便紧,气血便有 阻塞之弊”。

试力的要领

在试力中,有一个力与意的调配问题。关于力与意的调配,可分为小 乘、中乘和大乘。在大成拳的试力中,小乘的练法是用意不用力,这种练法 既有益于养生,又有益于技击,虽属小乘,但是属于拳学正确途径。中乘的 练法是力意相逆,就是说在练习动作时,力量和意念向相反的方向运行。比 如说手向前推时所产生的力量是往前的,但在意念上要往后拉,也就是说力 量和意念的方向是相矛盾的。这样的力量才能圆满无缺,而且雄厚,同时也 可避免因用力绝对而使自身失去重心的弊病。不仅手上如此,实质上周身上 下无不如此。大乘的练法是力意不分,所谓力意不分,就是在练习时,体内 的力量和意念相互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力到意到,意到力到,力虽到而意 不停,由于意不停而使力再生。

四、试力的身法调配

要想在试力中做到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培养大成拳的素质,就有 一个合理的身法调配问题,为便于学习,特将头、肩、肘、手、膝、足等给 予分别叙述。

头:头居人体最高处,为一身之主宰,不宜偏斜,须头直颈竖,略有上 顶之意,似被绳提,要有领率全身的意念。

肩:肩为两臂的枢纽,两臂是否得力,全在于肩,肩松则臂活,而且力 量容易达于指端,更利于肺部的呼吸。

肘:肘有时要横,有时亦要垂。肘横就是肘要向外撑的意思,只有两肘 外撑,上身力量才能圆满无缺。肘下垂时有利于肩部的放松。也就是说,在 试力时根据需要去做。

手:张手时,手指要略有微屈,才能够力达指端,变掌变拳又极容易, 抓、拿、捋、打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试力时掌握此种手法,技击时可 加大拳的弹力。

胯:胯为上身支点,锻炼时必须要做到紧胯,胯紧上身才易放松,胯紧 下肢才可能成为整体运动。胯不但要紧,而且要提,这在做穿裆脚试力时尤 为明显。

膝:两膝要微曲而上缩,可使腿部筋络舒展,下肢力量均衡,抬腿进 足,才能与胯配合,形成整体之力,拳家常常注重“操纵”就是这个道理。 在试力中就应形成这种意识。

脊:脊是指闾骨而言,闾骨为中枢神经之壳,居人体之督脉,为上下肢 体之枢纽,闾骨正直可使全身动作协调一致,形成全身的整体运动。在发力 之时,由闾骨的暂时收缩,而产生的力量必是整体之力。王萝斋先生曾言 “力要由脊髓而发”,在试力中,应该特别注意。

胸:胸部放松,要有空洞之感,以使肺部呼吸通畅自然,胸部为人体上 身重要部位,胸部放松,身体其它部位即可随之放松,试力时才能均整自 然,发力时的瞬间有利于由脊髓而发。

腹:腹部虽需充实,但不可有意去做,腹部的充实,是由胸部的放松而 自然形成的。如果有意使腹部充实,其结果会使腹部成为虽实而滞的状态, 这样会使身体不协调,影响全身的动作,使试力难以达到要求。

足:足为全身的支点,有如树木之根。前进后退,全在于足部是否稳 健,是否灵活,试力是否得当,是否能使整体皆动,也在于足部是否合理。 足心要空,足指抓地,动作才能灵活,发力才能得力。在穿裆脚试力中,体 会将尤为明显。

身:在大成拳中,主张身形中正,不可失于均整,身不可前俯,也不可 后仰,既不可左歪,又不可右斜,不论作何种试力,身形均为一个整体运 动。这正如王萝斋老先生所说的“一动无处不动,一静无处不静”。是做任 何试力都要遵循的要领。

总之,练习试力时要外动内静,一举手一抬足,都应当以舒适得力为原 则,同时还应精神贯注,意不断力亦不断。练习试力之时,要记住“无力中 求有力,慢动中求速动,用力则力死,运气则气滞,一用力身心便紧,气血 便有阻塞之弊。”

五、试力的意念活动

对于试力,王茅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指出:“此项练习,为拳中之 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又指出:“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 知。”对于试力的基本要求是,缓慢均匀,筋肉空灵,要体会与外界之争力, 体会与空气之阻力。切忌用拙力,用笨力。

如果从形体活动范围讲,试力可分为两大种,一种是无形的试力,可称 为意念试力,一种是有形的试力,可称为肢体试力。

所谓意念试力,就是站着不动,而以诱导的方式所进行试力,它的根本 实质是为技击所设立。桩功有很多的意念活动,但不是所有的意念都可用作 试力的,一般的讲,只要涉及技击性质的意念活动,或与外界有牵连的意念 活动,都可以看作是意念试力。比如:“老牛筋”的意念活动就是一种形式 的试力,虽然外形不动,但有内劲,有内动,手部有胀感,力量外溢,这就 是意念试力的具体表现。

所谓肢体试力,它是在意念诱导下的肢体位移试力,从其作用来讲可有 三种形式。

1.常规试力

这是一种最常用的试力,通过这种试力,可产生大成拳的多种基本力 量,象大成拳的钩铿试力、波浪试力、风帆试力、蛇缠手试力等,都是属于 常规试力。

单操手试力

单操手本来是用于实作的单独动作,但在最开始的练习过程中,往往要 求动作缓慢,故它也是一种试力。当然在实际用时,就是把力量发挥出来, 平时也可做发空劲,当然这又是另一回事。

常规试力没有针对性,而单操手试力则有一定的针对性。它们之间既有 共同方面,又有区别地方。它们之间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常规试力是基本 试力,必须有一定的常规试力基础后方可进行单操手试力。

推手试力

这是以推手形式而进行的一种独特试力,是属于接触性试力,就是在与 对手接触,有阻碍情况下所进行的试力。这种试力,就是如何在与对方交手 时更好地把力量发挥出来。由于推手有单推手和双推手,故推手试力也有单 推手试力和双推手试力两种。

意念试力和肢体试力关系很密切,它们之间没有先后之分。意念试力是 站桩的一种意念活动,过一阶段后,必须进行肢体试力,开始可使肢体位移 的幅度大些,继之形体位移幅度越来越小,谓之“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 不动,不动之动乃是生生不已之真动”,这就是肢体试力的高级阶段,即无 形阶段,在无形中求内动,求内劲,求真动。这样它实际上就成了意念试 力,说具体点,就是形体是站桩,意念是试力。

技击桩和试力是大成拳必不可少的功法。桩功是基础,试力是关系,桩 功是试力的开始,试力是桩功的延续,从某种意义上讲,试力又是站桩的高 级阶段。只要学者勤学苦练,坚持不断,其中奥妙自能明了。

六、试力与争力之关系

争力,又名混元力、浑元力、浑圆力,是指拳术中上下左右前后诸方向 平衡均整,圆满笃实,无微不至,无可亦无不及,纵横自在,有感皆应的理 想力量。产生这种力量的桩法即为浑元桩,而试力则是浑元力的体认试验过 程,即把桩法所求得之力在动的状态下体会而知其用。初试则为体认二争 力,即手之伸出之时,应同时具有前伸后挂,上托下按,外撑内抱等相反相 助之力存在。渐渐再体会全身无处不争,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神意气力统一于一体,四肢百骸统计统一于一贯,无处不争而又无处不合,冲之不开,撞之不散,达体整如铸,身如 铅灌,肌肉如一,毛发如戟之四如之境。最后则体会自身与地心争力,以及 假借宇宙之力等,渐入天人合一之境。如是则精神放大,视地球若弹丸,可 达“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之境,形成肌肉若一的整体发力,一触即发,炸 力无断。

因试力是习大成拳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部分,故王茅斋曾反复申论 之,以期学者因指而见月,神而明之,但因非问世之文,在抄录过程不免有 诸多讹夺之处,今加以订正,以供同好者学习参考,自不难得个中三味。

站桩做到妙处,应习气力之运用,其初步为试力,试力为得力之由,力 由试而得知其所以发,更由知而得其所以用,故试力为习拳最大之关键。

初试须使浑身气力匀整,关节灵活,骨骼支撑,筋骨收敛而舒放,然后 所有力量自然应运外发,动时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更须意不使断,灵不使 散,动一处牵全身,所谓无动不动,动犹不动也。习拳若能达此地步,全身 力一,自然动静守中,试力功夫方得其奥妙矣。

前言气力匀整,关节灵活,骨骼支撑,筋肉收而舒放,冠以浑身二字系 说明四种作用,同时并具于一身互为关系,是整个作用不得分开。作拳时从 此体认,自能得到动静其于一意之支配,须使全身任其自然,不可稍有滞 处。最妙连试力二字,亦勿存于意中,徐徐运动肢体,动一处即作全体想, 以意领导,神经支配全身,动时大动不如小动,快动不如慢动,动越微而神 越全,如能作到不动之动方得生生不已之真动。心意照顾周到,所力一致, 归于圆整,上下左右不忘不失。如此则全身力一,力一则力止于圆,动静处 中,有感皆应,自无妄动矣。

力止于圆者永是而不变,为静之至也,力一者,乃形变之终,始终为 一,动一守静,定心在中,所以无妄动,动则适宜也。此静为本体,动为作 用之真理也。不觉力之力莫大于变化,顺生于自然,不觉有实力也,故谓之 浑元。

试力要从“徐徐”二字中作体认功夫,不如是不能试得本身气力之如 何,以及运使之所以用。习时,要出于急迫,势必先行吃力,吃力则不自 然,必偏重一方,失之于滑于暴,全身原有一贯力不能畅达于体外矣。

力之为用,莫大于变化,阴阳虚实,开合顺逆,互为根用,顺生自然, 滔滔不绝,用之不竭。变化虽有不同,其力则处一不变,而力之外发手肩肘 胯,全身关节筋骨伸缩,气血鼓荡,面面有力,锋棱生生不已,共争一中 也。力共争一中者乃言相乘之力也,其力名曰争力,又曰混元力,即全身处

处均有交互相连上下左右前后四隅之相力。初步试习,应求二争力,如手之 伸出,同时有前伸后撤,上托下压,外撑里裹相乘之力,从一中心异向发 出,相等相乘。悟得此二争力,再求全身各部分,均同时面面生力,无不相 乘,互为应合,浑元一致,共争一心,气力贯通,全身无空隙。习拳得此争 力,方能使神意气力真实合一,然后可谓之得中得力矣。

力不从一边生出,若失此意,则无八面玲珑之巧,而失分合虚实互用之 基。一动全身转,此身字正宜取会,于有意无意间,悟得自然神机之妙,方 是试力功夫之到境也。

初习试力,使手自腕及指尖可稍加力,腕以后则不可有力。如此做去, 容易入门,不论怎样去做,总要勿忘勿助长。所以动静互有枢纽,全身无不 浑元一争,始得象外之妙。身外之意,拳外之拳。能否得之在于一试,经此 一试而得之者,可与言拳道矣。

教拳要申明争力作用,以求气力自然发动,乃拳学不传之秘,今揭以示 人。其言颇详而其法易,能得与否则系于学者,视其志向与体认功夫如何 耳。

谈谈试力和试声

试力为习拳中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 而得知,更由知而在始能得其所以用。习时须身体均正,筋肉轻灵,骨骼毛 发都要支撑,遒放争敛互为,动愈微而神愈全,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欲行 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习时须体会 空气阻力之大小,我即用与阻力相等之力量与之应合,于是所用之力自然无 过亦无不及。初试以手行之,逐渐以全体行之。能逐渐认识此种力,操之有 恒,自不不可思议之妙,而各项力量也不难入手而得,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 失,非达到舒适得力奇趣横生之境,不足曰得拳之妙。所试各力,名称甚 繁,如蓄力、弹力、惊力、开合力、三角、螺旋等各种力量,亦自然由试力 则得。表面观之形似不动而三角、螺旋实自转不定,错综不已。要知有形则 力散,无形则神聚,非自身领略之后不能知也。盖螺旋力以余观之非由三角 力不得产生也。而所有一切力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想相互而为,皆有密切连 带之关系,若分而言之则又成为片面也。至于用力之法,混噩一贯之要,绝 不在形式之好坏,尤不在姿势之繁简,在要神经支配之大义,即心意之领 导,与全体内外之工作如何耳。动作时不论单出双回,齐出独进,横走竖 撞,正斜互争,浑身之节点无处不有先后轻重松紧之别,并须形不外露,力 不出尖,意无断续。不论试力或实际发力均须保持身体松和发力含蓄,而听 力以等其触。神宜内敛,骨节藏棱,毛发筋肉伸缩拨转,全身内外无处不有 滚珠起棱之感。他如假借种种之力,言之太繁,姑不具论。就全体而论,要 发挥上动而下自随,下动上自领,上下动中间攻,中间攻上下合,内外相 进,前后左右都相应。上述试验各种力量得之后,始有学拳之可能,功力笃 纯,可逐渐不加思考,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得本能触觉之活也。具体 细微之点力,亦须切忌无的放矢之动作,然又非到全体无的放矢之不可,否 则难得其妙。

试声为补足试力之细微所不及,要声力并发,与徒作喊意在威吓者不 同,而闻之者起卒然惊恐之感,试声口内之声不得外吐,乃运用声内转功 夫。初试求有声,渐以有声变无声,故先辈云:试声如黄钟大吕之本,非笔 墨毫端可以形容。须使学者观其神,度其理,闻其声,揣其意,然后以试其 声之情态,方能有得。

步法

一、步法训练在技击中的地位和意义

大成拳的基本步法练习,对于增长腿部的弹性和力量,催动全身力量进 行实作,提高作拳素质和作拳质量,作用极大。在实作中大成拳要求“一动 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下动上不动,进步不能用,上动下不动,作拳必 不重”就比较完整地说明了大成拳中步法在实作中的重要地位。

传统的技击步法口诀中,有这样两句话:“手到步不到,打人不为妙; 手到步也到,打人如玩笑”,“脚打七分拳打三”。这都说明了步法训练在技 击中的重要性。在实战的时候,双方之间始终处于动荡的状态之中,也就是 说,双方的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攻防动作的实现,首先由脚步动作开始, 因此可以说脚步动作是一切攻防动作的先导。“察来势之机会,度己身之短 长”把握住距离,就控制了实战中的主动权。在实战中,要随时调整自己与 对手的距离,以利于攻防技术的实施。步法的好坏与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实 战的成败。好的步法应该是灵活、准确而富有弹性,时刻能为随机随势发力 创造条件。在移动中,其原则要求是“上动下自随,下到上自领”,要始终 保持自己的间架,即保持在练功中所获得的上下、左右、前后平衡均整的浑 元力,以期控制对手,克敌制胜。这就是技击的所谓步法训练的目的和意 义。技击的步法,既不同于一般生活中自然,习惯的走动,也不同于一般体 育竞赛中的跳跃或奔跑,而是根据技击的特点并符合其合理动作的要求的一 种专门脚步动作。步法训练是技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需要下一番 苦功。

步法练习

大成拳的基本步法,有摩擦步、三角步、鸡行步、陆地行舟步和八卦步

几种。

摩擦步(图 3. 1〜图2. 3. 4)

摩擦步是大成拳最基本的步法。其姿势要领是:两脚平行而立,类似立 正,膝部略有弯曲,并有“膝纵”之意。身形中正,两臂放松,两臂左右分 开,与自身约成60°角。两手十指分开,胸要微含,背要微紧,气要足,心 要静,头往上顶,臀部下坐,精神要舒放,小腹要充实。如此默立片刻之 后,设想掌心如按两大气球。此时身体长放在两脚掌上,然后将重心移到左 腿胯部,右脚沿弧形路线,平行地向前慢慢移动,脚尖前指,脚掌落于自身 之右外侧,两脚之间的距离为一脚半。如此交替向前移动。在练习此功时, 设想自己双腿在泥水中趟步而行,膝盖略有前顶之意,足尖应向上略勾,足 心不可离地面太高。意念中似有阻力。要做到既则沉稳又灵活,既连绵不断 又松紧适宜。如欲做后退练习,可照此做还原动作。日久功深,两腿两脚自 有和大气产生摩擦之感,故名摩擦步。

图片12 图片13 图片11

三角步(图 3. 5~图2. 3. 8)

两脚平行而立,类似立正姿势。两手抬起,与眉同高,作半握拳状,两 小臂弯曲,两肘外撑,两拳眼对着自己的两眉,眉部与拳眼距离约有两拳。 左脚抬起,平行地沿45°角往自身左外侧划步移出,脚尖向前,站稳后,右 脚随后平行跟上,落于左脚跟部右侧,右脚跟微起。然后,以左脚为支点, 右脚抬起,平行地沿45°角往自身右外侧划步移出,脚尖向前,站稳后,左 脚随后平行跟随,落于右脚跟部左侧,左脚跟微起。如此两脚交替地往前走 步。练此功时,设想于水中溯源而上,虽有阻力,但不能挡住去路,肩胯协 调一致,动作稳健自如。即要连续不断,又要力量始终如一,最忌忽快忽 慢,忽松忽紧。犹似水中游鱼,平缓向前,此为进步练法。如欲作退步练 习,则可照此作还原动作。

鸡形步(图 3. 9〜图2. 3. 11)

(1)原地鸡形步

两脚呈稍息姿势,左脚向前迈出一步,脚 尖略向里扣,形成丁八姿势,两腿略有弯曲。 左手在前与自己头部相平,右手自然抬起放在 腰侧,两手握拳,身体略成斜面。用右脚摧动 全身向前,使左脚向前迈出一大步,右脚紧紧 跟随。两脚之间距离,保持原来站立的距离。 右脚跟微起,然后以左脚掌为支点,右脚后撤 一大步,左脚随之后撤,呈原来姿势。如此反 复做前进后退练习。练此功时,设想自身与源 水连成一体,我身动而水动。由慢而快,似水 浪逐渐而高;又似水上旋风,但不可露于形 迹。练习时以胯带腿,以腿带足,步若鸡形,故名鸡行步,又名原地鸡行步。

(2)进步鸡行步

两足呈稍息姿势,两膝微曲,胸含背直,头往 上顶,左臂环抱,肘要外撑,左手半握拳,护住自 己中线,右臂与身体右侧成60°角,小臂微提,肘 往外撑,右手半握拳,用右脚摧动左脚,使左脚向 前迈出一大步,身体由头领到左脚附近,重心随之 移到左脚掌上,右脚随即跟上,站稳后再摧动左脚 向前,如此反复练习。练此功时设想自身于激浪中 顺水而行,有追风赶浪之势.动作要整体连贯,精 神要含而不露,练习时力发于脚,起于胯,似鸡奔 走,故名进步鸡行步。

陆地行舟步(图 3. 12〜图2. 3. 14)

其练法是两脚呈丁八步,两手迎面伸出,指尖

八卦步(图 3. 15〜图2. 3. 33)向前。两臂略有弯曲,两手一前一后,相距约 一拳,左右之间约半拳。然后,两手向下向前 推按,同时前腿往前迈一大步,后腿跟随前 腿。练此功时,设想自身如一串列车在轶轨上 作慢性滑动。练时要头往上领,意往前指,手 往前伸,前脚尽量往前跨,后脚尽力往前摧。 还要注意身体的平稳,不使长失去控制。日久 功深,技击时步法极为迅猛,所悠而至,使人 防不胜防,欲阻不能,难以招架。

取直径约两米的一个圆圈,双脚踩在圆弧 上,双腿一摆一扣,屈膝向前而行,做转圈运 动。八卦步实际上就是一种转圈步法,只是根 据上身两手臂的不同变化,又有以下八式练 法,也就是八卦掌的老八掌。

下塌掌(图 3. 18、图 2. 3. 19)

用转圈步法,向左右均可。两手下垂,双肩合偻,胸要含虚,手掌向下 按,虎口要开圆,头项上顶,两目平看横视,前进旋转回环。

朝天掌(图 3. 20、图 2. 3. 21)

用转圈步法,向左右均可。两手心朝天,向上用托物之力,含胸垂腹, 屈步而前,但两膀松肩,目光平视,头容正直,旋转至极再换他式。

狮形掌(图 3. 22、图 2. 3. 23)

如前式转圈步法,无论左右,仍用前式之掌,顺手变式向左转而右旋, 左手上而右手下,两掌相互作揉球之势,须斜身拗步,屈步如前,含胸紧 背,双手松静,力极再为换式,续转而前。

抱月掌(图 3. 24、图 2. 3. 25)

仍如前之转法,双手圈拢,两手心朝外,斜拗身形,直项内视圈内,屈 步擦行,力极换式,左右交替,如前旋转,周而复始.

托抢掌(图 3. 26、图 2. 3. 27)

按前式之掌转法,折回扣步旋转变式,一手在上一手在下,作托枪向下 之式,回环踏步,力极再换,务求顺遂。

指天画地掌(图 3. 28、图2. 3. 29)

仍按前式转法,转折之理与前相同,用前式之掌,在上者左手或右手折 而使下,在下之手翻而使上。上而极力向上,下而极力向下,仍用踏步屈膝 转行,拗身注意圈内,回转力极再换他式。

阴阳鱼掌(图 3. 30、图2. 3. 31)

用上式之转旋,欲换此式仍用扣步回身,用在上之掌向回盖,随之转身 腰再转旋,仍归前式之步法,但前手在前,其后手回背身后,成为太极图中 之阴阳鱼状,左右皆然。

磨盘掌(图 3. 32、图 2. 3. 33)

以上式之手法、步法贯串后,再入转掌推磨之式,前掌直伸,沉肩坠 肘,虎口正圆,指缝分离,目光由前掌直视,掌高与眉齐,后掌贴前肘下寸 许,下对后肘,掩护前心,含胸紧背,气入丹田,双足屈膝,擦地而行,转 至力极再换他式。

第四节试声

试声是大成拳的独特方法,是先辈武术家在总结了人和动物在自卫搏击 中本能发声的原理之后创立的。试即试验和练习,声指的是发声的方式、目 的和效果。

人在举起重物时,会不由自主地出声,老虎在扑食前也会伴随着一阵低 吼,这些都是本能发声。这种声音不是发自于喉头,而是发于腹腔深部,如 幽谷之风吼,深山古寺之鸣钟,声不高而威,低沉深厚,如果在技击中应 用,能够使人感到震骇。当然技击中的发声决不是为了吓唬对手,而是作为 发力的补充,补充发力中的细微不足之处。其作用在于鼓动全身之细胞进入 工作状态,使全身协调一致,力量均整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一、试声的练习方法

试声训练包括有以下几种方法:

1.虎啸法

先以技击桩姿式站好(采用哪一种技击桩 都可以)。全身放松,特别是胸腔、腹腔内部要 最大限度放松。先以胸腔发出“啊”字,与口 腔发生共鸣。进一步将“啊”字由腹腔、胸腔、 口腔共鸣而出,犹如猛虎长啸,声音在空谷中 回荡。

2.狮吼法

仍采用技击桩姿式站好,全身特别是胸腹

腔放松。胸腔中发出“哈”的声音,与口腔产生共 鸣,进而将“哈”字由腹腔、胸腔、口腔共鸣而出, 犹如雄狮怒吼,其声在天空中回响。

龙吟法

仍按技击桩姿式站好,全身内外放松,由胸腔、 口腔、鼻腔产生共鸣发出“哼”字,进而腹腔、胸 腔、口腔,鼻腔共鸣,不一定出声,但必须有共鸣, 犹如神龙轻吟,虽声音微细却传播很远。

共鸣法

姿式不限,可随便动作,但求与发力融为一体。 全身自然放松,口中默念“嘿” “呀”,不求有声, 但求与身体力量产生共鸣。练此功时,全身整体动

作,神意要足,不可有丝毫断续之处。

练习试声,应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二、试声与试力的关系

试力和试声是大成拳功法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成拳的力量由桩功 而得,由试力而知其应用,由试声以补试力之不足,同时固护元气,如是周 身力量方臻于圆满笃实。然试力及试声又是练习大成拳最困难的部分,为 此,王彦斋先生曾专门著文论述,今录之于后,以飨读者。

试力为习拳中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 而得知,更由知之而始能得其所以用。习时须身体均正,筋肉轻灵,骨骼毛 发都要支撑,道放争敛互为。动愈微而神愈全,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欲行 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

习时须体会空气阻力之大小,我即用与阻力相等之力量与之应合,于是 所用之力自然无过亦无不及。初试以手行之,逐渐以全体行之,能逐渐认识

此种力,操之有恒,自有不可思议之妙,而各项力量也不难入手而得。至于 意不可断,灵不可散,浑噩一致,动微处牵全身,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 非达到舒适得力奇趣横生之境,不足曰得拳之妙也。

浏览1,24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