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兵法和武学中,有许多大家都把虚实和阴阳结合起来,并为“阳”为“实”,“阴”为 “虚”。其实,虚实还包括以上的“锐”与“钝”、“速”与“缓”、“知”与“不知”,“智”与“愚”;优”与 “劣”,“无”与“有”,“明”与“暗”,“轻”与“重”,“能”与“不能”及“有道”与“无道”,“无形”与“有形”, “无限”与“有限”,“无法”与“有法”等等。这些虚实是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敌我双方 各种力量因素进行认识的结果。根据李小龙的理解,只有对敌我各个方面、角度、层次的虚实有了 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才能预知搏击的胜败与得失。

在技击功夫中,虚实的各种广泛含义,是由存在于双方中的无数差别决定的。再者,实战中的 双方的相互观察、认识和了解,即是对双方所有虚实差别的了解,这种差别认识得越深入,对双方虚 实状态的了解就越深入。虽然双方的虚实、强弱是建立在双方的一切差别之上,但双方的差别只是 它的表象,双方差别中所包含的虚实和强弱则是它们真正的本质。只有透过这些差别的现象真正 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认识其是否是虚实。

我们都知道,虚实是一个包含了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武术技击概念。因此,认识虚实和使 用虚实变换都要受到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不同条件的限制。所以,虚实的认识固然需要通过客观 的比较,但也需要依靠主观能动性去认真分析与甄别。而且虚实的使用必须顾及到自身所处的各 种客观限制,只有这样才能使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李小龙始终坚持认为,虚实是可以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搏击中的所有变化,都可归纳为 双方虚实对比的变化。再者,虚实同时又受两种作用的相互影响,并为两种力量所支配,其中一种 是它自身的力量,一种是外界的力量,即主观能动的力量。搏击中的一切智慧都集中表现在后一种 力量身上,这就是高水平的武术家再造虚实的智慧的力量。

在搏击训练中,敌我双方一切活动和运动差别中的虚实及其消长生灭的变化规律,都蕴含在虚 实对立并相互联系的运动规律之中。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强弱”、“勇怯”、“速缓”、“无限与有限”等 各种虚实,始终是了解敌我双方这一矛盾事物对立运动与变化的前提。总之,在敌我这个对立矛盾 和统一体内,一方的虚实状态,是以另一方的虚实状态为存在依据的,而搏击的运筹谋划过程就是 武术家不断利用这一对立统一法则来“虚实彼我”的思维运筹过程,也是道德从对方的无限多的活 的差别与杂乱的事物的表现中去寻找那些属于矛盾对立的本质,再从事物的矛盾本质中去甄别对 立双方的各种虚实、强弱,从这些虚实、强弱中再去寻找击败并战胜对手的有利条件,并因势、因机 而动,达到最终夺取搏击胜利的目的。

在李小龙的技击观念中,虚实的相互转化说明了实非全实,而虚亦非全虚。在这里,“实”之所 以化而为“虚”,证明“实”中必然包含着向虚转化的各种因素和条件;“虚”之所以化而为“实”,也证 明了“虚”中必然包含着向“实”转化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那么,必须对虚实关系从更深层次中来加 以认识,这就必然要提出虚中有实和实中有虚这一问题来供我们探讨。

搏击中的虚实转化同时还遵循了普遍矛盾转化的规律性。但是,搏击中敌我双方的虚实转化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中一方的智慧和主观能力的高低,并且转化深受人的主观努力的影响和作 用,因为搏击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理智活动及其作用的结果。搏击中存在着的敌我双方的各种 虚实状态,都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之中,把握了这些发展变化,并作用于这些发展变化,完全是人的主 观能力和智慧的发挥。

李小龙还认为,搏击中的各种虚实状态的矛盾转化与发展,为人的智慧和主观能力的发挥提供 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当然,这是一个使庸人们手足无措的危险境地,同时也是一个使智者奋其才 思、冲动与创造的巨大舞台。在此,虚实变化依靠人的才能推动,依靠人的智慧去创造。因而,敌我 虚实的发展与变化,站在客观的一面,它是依靠主观能力去准确认识和把握的;站在主观的一面来 看,它的发展与变化是可以用主观努力、人的才智进行创造和发挥的。换言之,搏击中的竞争与对 抗对于那些只遵循教条与守旧的人来说,始终都是一种不利的因素。

在搏击运动中,虚实代表了双方各种力量成分的本质,而利用这种力量的虚实状态进行变诈, 就成为搏击取胜的主要方法。在李小龙的意识中,虚实变诈按实际运用可概括为如下四种形式:首 先,是假虚真实。这是李小龙以假隐真,而实在其中,引诱对手上钩的一种智慧表现形式。在这里, 李小龙以“假”、“虚”示形于敌,而将真实隐藏起来,使对手觉得有机可乘,从而造成其判断上的错 误,如此,战则必为我所败。根据李小龙的解释,这种战术大多数是在我方处于优势,或敌我力量、 实力相当的情况下使用的。但是,处于劣势的一方,也可以使用这种虚中有实的变诈方法来借机破 敌。

其次,假实真虚。这是一种虚张声势的技法,不过这是不易长久的,因时间太长就会被敌识破, 所以要巧妙运用和随时应变,并须以真正的实力作后盾,方可无失。

再者,实为真实。即对以上两种变诈方法反而用之,是谋之反制的一种。也就是说,对手会因 我方故意暴露实力而误以为我方在进行诱敌与欺骗,而实际上我方暴露的是真实情况,所以当对手 以真情为假情时,也必然是受重创而倒地之时。

最后,虚为真虚。这也是对前几种形式的一种变化运用,就是当己方在强敌进攻面前,本来十 分空虚,却又故作空虚,象是假装出的一样,使对手误以为我方又在运用计谋而不前来,从而丧失战

机。不过,虚为真虚最好也要有强大的实力作后盾,而且这通常是一种在迫不得己的情势下的应急 之策,故不可滥用。

搏击中的情况是复杂和多变的,因而在使用虚实变化的手法上也必须是相应多变的。而且实 际情况可能是多种变诈手段并用于各个不同的方面,从而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融合于一体,使对 方始终无法完全准确把握我方的虚实,这便达到了“形人而我无形”的有利态势。所以说,虚实变化 的灵活运用,是衡量一个武师是否成熟和不败的重要条件。

九、截拳道对常与变的运用

在截拳道或一些在观念上比较先进的传统功夫中,“常”与“变”是“知常”与“知变”的简称。在 这里,所谓“知常”,从哲学的概念角度来讲,它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一般和普遍规律性的了解和把 握。“常”就是那些经过思维加工并抽象了的客观事物的普遍存在的和通常法则。从武学的角度来 讲,“知常”是指人们对一些武术知识、武术理论和与武术问题有关的各门知识的领会和掌握的情 况,这里主要是指那些固定和一般的技击原因和格斗知识。而所谓“变”,是指客观世界中那些不断 发展变化着的具体和特殊事物。“知变”,就是指对这种具体和特殊事物的了解和把握。

常与变是技击哲学中的一个对立统一的。常与变是对立的,因为搏击的理论思想和搏击的一 般规律,同千变万化的搏击实况,往往是矛盾的和对立的;而另一方面,常与变又相互依存,相互渗 透,因为如何认识搏击中千变万化的纷繁事物 儒要有对一般的规律性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并能由 此来不断提示和指导自己的行动。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擂台生活经 验,即使你知道了一些有关于对手的变化活动情况和紧急事态,也难于给予适当的处置和应付。

知常以求稳,知变以求取胜,或者说知常以求胜,知变以取胜。这均是古代武学思想中的精辟 论述。取胜机会最多的人,李小龙认为在搏击实践中,是那些善于机变,善于创造性变化的人,而不 是那些过分守“常”和迷信于书本及经验主义者。此种说法体现了更高的搏击认识境界和更为纯熟 的知变与处变的搏击运动技巧。李小龙还常常说,“搏击是一项高深的艺术”,其涵义就是指能把全 部知识活化为一种智慧和能力,并使用它去进行不断的技击创造。搏击运动往往需要的是那些有 创造性的天才,而不是那些因循守旧的庸人。

李小龙认为,“变”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是一个普通的和一般的规律性,因为万事万物都在 变化发展之中,变化发展本身就是万事万物一般的和普遍的存在。在这里,“变”也就是普遍的规 律,就是“常”,而“常”就是“变”,“常”与“变”是统一的而非对立的。在搏击运动这个充满着变动不 居、非确定性因素的领域里,变动不居及其非确定性即是一种普遍的规律性。

十、截拳道对知己与知彼的运用

在搏击运动中,知己知彼包括对敌我双方宏观的、高度抽象的认识,同时也包括了对敌我双方 微观的、具体生动的认识。所以,知己知彼不仅是人们制定战略的根本认识途径,也是人们制定战 术的根本认识途径。

知己知彼的全面系统与否,精确及时与否,将关系到搏击的成败,因此说,知己知彼是搏击的关 键和搏击认识的核心。所谓“知己”,是指了解和认识自己一方赖以存在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及这些 因素和条件的发展变化情况;所谓“知彼”,是指了解和认识对手的活动行为、谋略和战术,及其赖以 存在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并掌握这些因素和条件的优劣强弱及变化情况。彼是客观的和外在的,是 作用于“己”这一主观方面的活的客观事物。所以,“彼”与“己”截然不同。

在截拳道中,李小龙运用知彼的目的在于发现“彼”的弱点或破绽;运用知己的目的在于充分发 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过,能知道对手的战略计划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它却是至关重要的。 李小龙认为,捉摸对手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对于制定有意义的战略是十分必要的,而单纯依赖对 对方能力的估计,或单纯依赖对对方企图的估计,都是很危险的做法,因此优秀的技击家总是把这 两方面都考虑进去。

知彼亦是敌我双方将要发生战斗的前奏,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地了解对手,不断地掌握敌情变 化,是十分关键的。“彼”和“己”在这时都处于急剧变化之中。要把握这种变化即在于充分的知彼, 也就是说,敌变我变,首先依赖于知敌之变,而且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领先地位。在截拳道中,知 彼依赖的是他那惊人的洞察力。李小龙临阵察敌的许多认识与看法都是合理的,尽管其中许多内 容已好象是超出了武术的范围,但其料敌知彼的普遍原则,及其诸多精辟的见解却是不可抹杀的C 总之,知彼是一个庞大的认识结构,是由多种复杂因素组合而成的。李小龙认为知彼要求的是对多 种成分组合起来的复杂系统的了解,而不是对单一系统的了解。所以说,知彼是获得搏击主动权的 关键因素,不知彼则失去了搏击的方向和目标,必然受制于敌。

从比较认识的角度来看,知彼过程中已经隐含了知己,知己渗透在知彼的所有方面和层次结构 的各系统之中,知己是知彼过程中所有信息的有效反馈。所以,要知己不能不知彼,知彼是知己的 前提。即使是在远古的圣人老子看来,智慧和明察都是圣贤所必备的品格,他认为智慧在于知人, 明察在于知己,知人与知己都是聪明圣哲的体现。因此举凡武学大家言兵,知彼知己已同列并重。

截拳道的深层拳理中,只有深刻知己才能体现为一种伟大的智慧,它能排除潜在的、深远的、更 多的失误和危机,从而使己方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只有深入知己,才能发现存在于自身之上的种种 缺陷,以及蕴藏在这种缺陷中的潜在危机。在李小龙的个人意识里,知己还在于明确自己的目的, 并不迷失自己所为之努力的方向。同时,知己亦可在于发现自身的局限并超越自我。对于一个伟 大的技击家来说,不在于他的理智和人格有多么完善,通常也不在于他们的认识和理性有没有盲 区,而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短处,及了解到自己主观认识的局限。李小龙认为,认识了局限,便 超越了自我。只有这样的人,才不会妄为于无用之地。

十一、截拳道侦知对手的途径

尽知与先知是侦知对手的主要方法。所谓“尽知”,是相对于片面之知而言的。尽知在搏击中 着重强调了非片面性、非局限性和非孤立性。因为在实战对抗中,“知而不全”或“知而不周”,往往 会陷于被动状态。而且,尽知虽包括了真知,,而不是假知,但如果不能全面地了解搏击中敌我双方 的真实情况,而是为对手的欺骗和假象所迷惑,则不仅不能尽知,还有可能使自己在打斗中丧失取 胜的机会。当然,这就要求对于对手的一切活动要认真仔细地侦察与分析,剥去其伪装,弄清其真 象,这是夺取胜利的基本环节与重要保障。

所谓“先知”,是相对于后知而言的。要知道,搏击中“知”的先后,有着天壤之别,因为它关系到 作战双方的生死存亡。先一步、先一着、先一秒、先一谋,往往成为胜负的分水岭。可以这样说,武 家之胜是由“先”造成的。人们常说:“兵贵神速”,即是这种争先意识的具体体现。深入地讲,先知 就是先于对手发现新形势下的搏击规律,并先于对手发现战略与战术上的优势和劣势,先于对手发 现一切有利和不利于我或敌方的各种事态的萌芽,先于对手发现搏击中敌我双方均有可能取胜的 那种时间和空间上的机会,并能先于对手采取有效的行动,从而制敌机先。

李小龙说过,“知”是一切技击行动的基础,要夺取搏击的胜利,就不能仅限定在“知”的一般程 度上,它必须要求先知,因为只有先知,才能先行,只有先行,才能先敌而胜。因此,“先”被看作是立 于不败之地的首要条件,也被看成是制胜的基本规律之一。

在截拳道中,先知的内容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先知敌我双方的虚实。这是知的首要任务,它着重于对敌我双方的强弱虚实进行观察和 研究

第二、先知敌谋。在搏击运动中,先知敌谋,也就是先知敌心,即敌谋我之心。如能先侦知对手 的心理,则能测知对手用何种手段对付我方,及谋我的目的。知道了对手为什么要谋算我,就可以 知道采取何种方法和手段去防止对手的谋算。并不待其谋实施,便先发制人,夺得胜利。

第三、先知于微和胜于微。即先知在于善于体察事态的细微变化,并能够从这种细微的变化 中,嗅出一些重要的信息,并采取预先防范的措施,消除祸患于萌芽状态,洞察胜利于微息之中。

第四、先知搏击中的先后。搏击过程是多方面情况相互交织的活动过程,而且攻击的方面很 多,防守的方面也很多。然而,以哪一个为先,哪一个为后,这是必须首先知道的事情。若不知先攻 击对手的何处,后攻击对手的何处,则错误的攻击方向和错误的行动可能会造成自己的被动,进而 导致全盘的被动或失败;若不知道自己先守何处和后守何处,则可能会导致应守者不能固守,不需 守者反集中精力去守。如此,敌方如乘虚而来,则必败无疑。此外,如果能知道何方先攻为利,何方 先守为固,则可攻无不克,守无不固。

李小龙的先知和先胜思想是搏击中的一个普遍规律,是一种“先发制人”的竞争意识。然而在 搏击中,“先发制人”不是取胜的唯一道路,这种阳刚之气虽为大多数武家所摧崇,但适时的防御与 反击同样能给对手以及时、巧妙的一击。在这里,前者是一种阳刚、直观的深邃,后者则是一种阴 柔、隐幽的深邃。历代的武学大师在搏击中都强调对于敌情必须事事尽知,而且还要事事先知才能 制敌取胜。

在传统武学中,与“知”相对的有四个概念,其一是不知,其二是假如,其三是不能事事尽知,其 四是不能事事先知。在这里,李小龙认为,不知和假如,必然是每战必殆;至于不能事事尽知和先知 的搏击,可能将是胜负各半的打斗。

总之,一切失败都是从不能正确侦知对手,不能全面认识对手,不能事先正确认识对手开始的。 所以,尽知不为不重,先知不可不慎,此为搏击对抗中制胜的法典。

十二、荐拳道运动规律

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兵法家孙子认为:“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 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这是战争制胜的最一般的规律,当然李小龙是完整的继'承了这一学 说,所以他强调谁违背了这一规律,就不能赢得胜利。

避实击虚作为搏击制胜的最一般的规律,它适应于任何层次、任何形式和任何性质的打斗活 动。而且避实击虚和知己知彼一样,它既是战略上战胜对手的普遍法则,也是战术上战胜对手的普 遍法则。古代中国武学之所以不象西方兵家那样对战略、战术概念有那么多层次分明的划分,正是 由于它十分重视对搏击运动中最一般法则的概括和抽象。

在李小龙的个人打斗功夫中,避实击虚是一切具体制胜技巧的必然归宿,而一切搏击制胜的具 体技巧和手段,说到底都是对避实击虚一般原则的灵活变化和应用。若背离了避实击虚的一般规 律和原则,将不会获得搏击的胜利。

李小龙还认为,在搏击中欲立于不败需具备有两个条件,其一是从客观上讲要避敌之实,也就 是不要与太强猛的对手进行蛮力对抗;其次是从主观上讲要造己之实,要求自我尽量不犯错误或少 犯关键性的重大错误,这是使自身立于不败的基础和基本条件。

要立足于不败,主要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咎于外界条件和自己的对手,这本身就 是一种愚蠢的认识,这种认识往往表现在根本就没有弄清楚敌我双方的虚实情况,而且把自己的行 为寄托在侥幸和对手失误的幻想上。用李小龙的话来说,进行一种自身毫无把握和控制能力的任 何盲目行动,失败都是在所难免的。

在搏击运动中,战必制胜是相对于对手而言的,它和对己而言的立于不败是相反的,并遵循着 与之相反的某些规律性。首先,对于对手,要想战必制胜,就必须避开其强实的一面,而攻其虚弱的 一面,即以己之长,击其所短。所以,战必制胜的规律就是避实击虚。当然,己方的胜利总是与对手 的种种失误和虚弱方面分不开的,离开了对手虚弱的方面和种种失误,而公开地攻坚硬拼,只能导 致两败俱伤,甚至还会以自己的失败作结局。

李小龙说过,真正意义上的战必制胜是指那种完全属于主动性的搏击行为,也就是要善于利用 对手的一切失误和虚弱之点,同时又要给对手制造出臾误和虚弱之点,从而达到目的。当然这就需 要不能只等对手去犯错误或暴露虚弱之点,还要主动给对手制造失误和虚弱之点。

在截拳道中,以强胜弱是处于绝对优势下的一种主动搏击行为,是可以不通过迂回变化就可以 直接攻击达到胜利的目的。再者,以强胜弱就是以强击弱,以优攻劣;它采用直接进攻的方式去消 灭对手,它直接对准对手的要害与弱点,把胜利牢牢把握在己方手里。

在实战搏击中,弱者战胜强者不乏先例,弱者之所以能够战胜强者,在于弱者首先必须具有极 大的胆略和超人的智慧,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善于利用对手的错误及其虚弱的一 面,还需要给对手制造错误和虚弱的一面,并赢得局部搏击场上的主动的优势地位。在这里,胆略 与智慧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其次,从以弱胜强的整个过程来看,它通常分为两个 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首先以局部优势取胜的不断积累。第一阶段,弱方总是避开对手强实的一面, 努力寻找其虚弱的一面,为对手制造虚弱的一面,达到一种在某些关键的局部环节上相对的绝对优 势胜态。另外,拳手还要在关键的环节上有意给对手制造失误,破坏其精神与肉体上的稳定与平 衡,从而形成自己的绝对优胜势态,这样不断地积累和各个击破,便能促成量变达于质变,进而会慢 慢接近总体和全局上的最后胜利。第二个阶段,是当局部胜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迎来总体形 势的变化,当然这需要在更大范围和搏击全局的战略上的避实击虚。

从以上分析与探讨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无论是高手打败弱者,还是初学者最终战 胜强手,其本质都是以强胜弱、以优胜劣、以实攻虚的必然结果。而那些从表面上看起来是全局上 的以弱胜弱、以小胜大、以劣胜优的搏击,其本质上却是由局部范围和战术上的以强胜弱、以大胜 小、以优胜劣的不断积累和长期谋化造成的。

在搏击运动中,如果说认识敌我双方各种虚实内容具有一种普遍的理论指导意义的话,那么, 分析和掌握避实击虚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则更具有直接现实的指导意义。根据李小龙的见解,避实 击虚的具体手段存在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关于“虚”的方面的运用:

搏击中根据敌我双方虚的各个方面,有经验的武术师会采取以下三种手段来加以运用与对抗:

伺机击敌之虚;


  1. 全力防己之虚

  2. 设法造敌之虚。图片17


第二、关于“实”的方面的运用

在这里,实亦包括了敌我双方之“实”。搏击中针对敌我双方之实,我应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以 下几种方法来对付

1灵活有效的避敌之实

2 .机动有效的削敌之实

3.适时适机的造己之实

以上所述,均是搏击中避实击虚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也是避实击虚时通常采取的六种方式。

截拳道是一项新兴的激烈对抗的竞技运动项目。由于它的对抗特性,决定了它的训练方法和 要求均截然不同于其它运动项目。正确的掌握技术,提高自身的技击对抗能力,都必须通过规范化 的基本技术训练。以下着重介绍李小龙生前所列出的有关进行基本技术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截拳道的基本技术训练的内容包括:准备活动、戒备势、攻击力点、攻击目标、脚步移动法、基本 手法(指、掌、拳、肘、肩)、基本腿法(上、中、下、地躺、飞踢及膝技)、基本防御方法、呼吸训练、眼法训 练与身法训练等等。

第一节截拳道的准备与放松活动

为了避免在实战或训练中将肌肉、韧带拉伤,必须先进行准备或热身活动。因为人体过分的紧 张会导致体内神经中枢的功能降低,并影响所做出的各种反应,这样便会造成反应迟钝、动作缓慢 而不协调,肌肉用力不准确等弊病,从而不能发挥出自身的技术技能,所以拳手必须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除了有助于提高成绩之外,还是防止肌肉损伤所必不可少的。再者,李小龙还要求,这些 准备活动的动作,应当尽可能的同接下来的训练内容相接近。准备活动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具体情 况而,如果在冬天,准备活动时间长些,在清晨做准备活动,要比在下午做准备活动时间长些一 般来说,10 ~ 25分钟较为适宜。

李小龙生前所常用的准备与放松方法,就是我们在电影《猛龙过江》中所见到的,即他与劳力士 在古罗马竞技场决斗前所做的那些动作。

李小龙认为在准备活动上存在的问题是图片11

不做准备与放松活动,准备与放松活动不充分,准备与放松活动的量过大,准备与放松活动距 正式运动的时间过长。这些必须纠正。

第二节截拳道的戒备势训练

李小龙非常注重戒备势的训练,因为它是为攻击和截住对手而保护自己这一目的服务的。事 实上,在世界武坛的所有搏击功夫,中,再也没有任何一种拳术比截拳道更加注重戒备势的作用 了。这是李小龙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技击状况、身材、技巧、战斗能力及特长,并经过长期实践而 采用的既便于进攻又便于防守的一种姿'势。

如果你看过李小龙所拍的电影或功夫教学片,便会发现他对敌时,总是以右侧戒备势对敌。大 多数人可能不太注意这个细节,可李小龙对此却潜心研究,探讨了许久。这当然是因为他注重实 战,力求技击科学化,反对华而不实和死守陈规旧习的缘故。众所周知,李小龙的身材与高大的美
国人相比,只能及他们十几岁的少年高,但为什么体重只有60余公斤的李小龙却能轻松击倒所面 对的强手呢?首先,李小龙认为自己右侧肌肉较强壮,因为他经常以右手来干一些较用力的事。他 为了试验一下自己长距离出拳的威力,找来了一个比他体重多100磅的拳手,让这位拳手拿了件护 具垫在胸前,然后李小龙左脚在前,急向左转体,他的右拳强而有力地打在了对方身上,意想不到的 是,那个拳手的身体只是略微晃动了几下。事后,李小龙认真进行了思考、分析,又进行了多次发拳 试验,终于找到了原因:他身体右侧比左侧要强壮,当自己发拳时,身体的左右两侧的力量会同时向 中央聚合,从而抵消了一部分拳力,当右拳击中对手时,对手由于站位稳而没有被击倒,但是几乎所 有的打击力量又都通过他的右臂反弹了回来,又因自己左足在前,故所有的反弹力都作用在他的左 侧即薄弱的一侧,从而使己方容易失却平衡而无法击倒对手。自此以后,他便总是以右足在前的姿 势与对手进行搏斗。图片18

无论个子的高矮,还是职业拳手或业余拳手,象李小龙这样的右手在前的拳手都占有得天独厚 的优势,因为己方容易使对手产生错觉。而且右手在前的拳手一般都适于和惯用左手在前的选手 交锋。

李小龙还认为,利用右手在前的戒备势可使身体始终处于强有力的状态,并且它还是最有利于 机动的施展出浑身解数来的桩步。运用时,以侧身对敌,以减少被攻击的面积和有利于起腿攻击, 每当完成一个或一连串的攻防动作之后,都迅速恢复到这」姿势,以便进行下一个回合的搏击。

在实战搏击中,这一姿势无论发起攻击、反击或防御,都无需事先做任何调整动作,它是一个既 轻松自如,又能保持良好平衡的姿势。

李小龙曾说过,一位优秀的拳手无论摆出何种戒备姿势,都应该是无懈可击的,虽然戒备动作 是机械的,但如能灵活运用和保持最警觉的状态,自可发挥其应有的效果。由于己方在实战中为了 减少运动距离和运动时间,可把自己既快又有力的手、脚放在前边,这样做可使拳脚攻击的命中率 大大提高,同时由于位于前面的手和脚最靠近目标,所以80%的打击主要靠前手、前脚来完成。

正确的姿势和肌肉的适当放松是戒备势的基础,运用它可以减少无效的动作,消耗最少的体力 而取得最大的效果。并且由于两手不断地晃动,象蛇吐信一样闪进闪出,可迫使对手始终处于迷 惑、慌乱的困境。

鉴于上述诸要素,美国搏击界曾评价李小龙的戒备势为“迄今为止最完美、最合理、最简捷而实 用”的迎敌姿势。

在截拳道中,戒备势使其拳法和腿法充分发挥出了作用。在搏击中,若要想保护好自己,又能 有效地击败对手,并能最终取得胜利,就必须真正领悟戒备势中各个部位的技术要领,并能在实战 中加以灵活运用。

(一)人体各部位的技术要求

正确的戒备势对进攻和防守都极为有益,采用这种姿势能用碎步做快速移 动,并在移步接近对手的同时,保持身体平衡,便于隐蔽和选择进攻的时间。此 外,亦可经常对着镣子检查自己的姿势,从而使自己的动作更趋于完美(图1)。

1 .头部姿势的要求图片19

在实战搏击中,头部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部位,因对方大多数的攻击均朝此 而来。所以,李小龙要求在打斗时,上盘一定要小心保护,尤其是贴身搏击时更 要加倍小心,重点保护头部。

李小龙还说过,双手有时会因忙于攻击或格挡,而无暇顾及脸部,所以最好

把脸向肩膀方向转动,并把肩部略为提高,把头略微垂下,使肩膀保护脸部。在这种条件下,起码也 会使对手难以打着自己的脸部。

  1. 上肢姿势的要求


在此姿势中,肩膀的肌肉一定要松弛,同时手腕应轻微下垂,以便随时准备进行搏击。

在实战中,双手臂放松的好处很多,最起码可使手臂能象压缩的弹簧一样随时打出去。而且前 臂与手与应尽量减少急剧的移动,以免过度疲劳,这是李小龙借以“保存实力”的最佳方法,更可籍 此应付持久战。

前手伸出的位置,应当稍低于肩的高度,后手则贴近下须,用以保护上盘。肘部略下垂的原因 是要保护身体中部和下部。有时候可以采用低格斗姿势,两手可不分前后,这样可以有效的迷惑对 手,并有力地牵制对手,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阻止对手的突然攻击。

李小龙认为,有时双手可做慢速旋转或上下摆动动作(单手亦可),这种旋转或摆动就是我们在 电影《龙争虎斗》中所见到的,其目的是使手部保持活动,保持戒备,遮盖身体,避免袭击。

打斗时,应战姿势固然重要,但切不可“摆姿势”摆得太久,这样只会削弱自己的进攻力和防守 力,所以一旦有机会,切不可错过机会,立刻采取主动攻击。

浏览63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