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各项力量,亦不难入手而得。至于意不使断、灵不使散,浑噩一致,动微动处 牵全身,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非达到舒适得力,奇趣横生之境, 不足曰得拳之妙也。所试各力之名称甚繁:如蓄力、弹力、惊力、开合力, 以及重速、定中、缠绵、撑抱、惰性、三角、螺旋、杠杆、轮轴、滑车、斜 面,种种力量,亦自然由试而得之。盖全体关节,无微不含屈势,同时亦无 节不含放纵与开展,所谓遒放互为,固无节不成钝形三角,且无平面积,尤 无固定之三角形。不过与机械之名同而法异,盖拳中之力,都是精神方面体 会而得之,形则微矣。表面观之,形似不动,而三角之螺旋,实自轮转不 定,错综不已。要知有形则力散,无形则神聚,非自身领略之后不能知也。 盖螺旋力,以余之体认观之,非由三角力,不得产生。而所有一切力量,都 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想参互而为,皆有密切之连带关系,若分而言之,则又 走入方法之门,成为片面耳。所以非口传心授,未易有得,更非毫端所能形 容。故不必详述也。
总之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结紧密,内外含蓄一致而为用。若单独而 论,则成为有形破体机械之拳道,非精神意义之拳也。余据四十余年体会操 存之经验,吾感各项力量,都由混元阔大,空洞无我产生而来,然混元空洞 亦都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方能有得。是以吾亦感天地间之一切学术, 无一不感矛盾,同时亦感无一不是圆融,然而须得打破圆融,统一矛盾,始 能融会贯通,方可利用其分工合用,否则不易明理。至于用力之法,混噩之 要,绝不在形式之好坏,尤不在姿势之繁简,要在神经支配之大义,和意念 之领导,与全体内外之工作如何。动作时,形式方面,不论单出双回,齐出 独进,横走竖撞,正斜互争,浑身之节、点、面、线,一切法则,无微不有 先后、轻重、松紧之别。但须形不外露,力不出尖,亦无断续,更不许有轻 重方向之感。不论试力或发力,须保持具体松和,发力含蓄而有听力、以等 其触,神宜内敛,骨宜藏棱,要在身外三尺以内,似有一层罗网包护之,而 包罗之内,尽如刀叉钩错,并蓄有万弩待发之势°然都在毛发筋肉伸缩拨 转,全身内外无微不有滚珠起棱之感。他如虚无假借种种无穷之力,言之太 繁,姑不具论,学者神而明之。
以上各力,果身得之后,切莫以为习拳之道已毕,此不过仅得些资本而 已,始有习拳之可能性。若动则既能“松紧紧松勿过正,实虚虚实得中平” 之枢中诀要,则又非久经大敌,实作通家,不易得也。然则需要绝顶天资, 过人气度洗须工力笃纯,方可逐渐不加思索,不烦拟意,不期然而然,莫 知为而为,本能触觉活力也。总之,具体极细微之点力,亦须切忌无的放 矢之动作c然后又非做到全体无的放矢而不可,否则难能得其妙。
试声
试声,为补助试力之细微所不及,其效力的在运用声之音波鼓荡全体之 细胞工作,其原意不在威吓,而闻之者,则起卒然惊恐之感。实因其声力并 发,与徒作喊声,意在威吓者不同。试声时口内之气,不得外吐,乃运用声 由内转工夫,初试求有声,渐以有声而变无声,盖人之声各异,惟试声之声 世人皆同,其声如幽谷撞钟之声似。老辈云:“试声如黄钟大吕之本,非笔 墨毫端所可形容。须使学者,观其神、度其理、闻其声、揣其意,然后以试 其声力之情态,方能有得。
自卫
自卫,即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要知不动才是生生不已不 动。譬如机械之轮,或儿童捻转,快到极处,形似不动。如观之已动,则是 将不动,无力之表现矣。所谓不动之动,速于动,极速之动犹不动,一动一 静互根为用,其运用之妙,多在于神经支配,意念领导与呼吸之弹力,枢纽 之稳固,路线之转移,重心之变换。以上诸法,若能用之得机适当,则技击 之基础备矣。亦须在平日养成,随时随地,一举手一抬足,皆含有应机而发 之准备,要在虚灵含蓄中,意感无穷,方足贵也。然在学者于打法一道,虽 无足深究,亦似有必要必经之过程。如对方呆板紧滞,且时刻表现其重心. 路线部位之所在,则无足论,倘动作迅速,身无定位,而活若猿捷,更不必 曰各项力之完备者。就以其运动之速则亦非一般所能应付,故平日对打法, 亦应加以研讨,习时首先锻炼下腹充实,臀部力稳,头手肩肘胯膝足各有打 法。至于提打、钩打、按打、挂打、锯打、钻打、搓打、拂打、叠打、错 打、裹打、践打、截打、堵打、摧打、拨打、滚力打、支力打、滑力打、粘 力打、圈步要、引步打、进步打、退步打、顺步打、横步打、整步打、半步 打,斜面正打、正面斜打,具体之片面打、局部之整个打、上下卷打、左右 领打、内外领打、前后旋打,力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动静已发未发之时 机,和一切暗示打法,虽系局部,若非实地练习,亦不易得,然终为下乘功 夫。如聪明智慧者,则无须习此C
技击桩法
技击桩与基本桩,神形稍异,然仍依原则以为本。步如八字形,亦名丁 八步,又为半丁半八之弓箭步也。两足重量,前三后七,两臂撑抱之力,内 七外三,何时发力,力始平均,平衡之后,仍须返原,如枪炮炮弹簧伸缩不 断之意也。两手足应变距离,长不过尺,短不逾寸,前后左右,互换无穷、操之愈熟,愈感其妙。关于松紧沉实之利用,柔静惊弹之揣摩,路径之远 近,间架之配备,发力之虚实,宇宙之力波,以及利用时间之机会,然后逐 渐研讨拳学之整个问题也。在平时,须假定虎豹当前,蓄势对搏,力争生存 之境况,此技击入手之初,不二法门,亦为最初之法则。兹再申述神、意、 力、三者之运用如后。
神意之运用
技击之站桩,要在具体空灵均整、精神饱满,神如雾豹,意若灵犀,具 有烈马奔放,神龙嘶噬之势。头顶项竖,顶心暗缩,周身鼓舞,四外牵连, 足指抓地,双膝撑拔、力向上提,足跟微起,有如巨风卷树,思有拔地欲 飞,拧摆横摇之势。而具体则有撑裹竖涨,毛发如戟之力,上下枢纽,曲折 百绕,垂线自乘。其抽拔之力,要与天地相争,肩撑肘横,裹卷回环,拨旋 无已,上兜下坠,推抱互为,永不失平衡均整之力。指端斜插,左右钩拧, 外翻内裹,有推动山岳地球之感。筋肉含力,骨节生棱,具体收敛,跃之思 动,含蓄吞吐,运力纵横,两臂开合,拧裹直前,有横滚推错兜卷之力。毛 发森立,背竖腰直,小腹常圆,胸部微收,动则有怒虎出林,搜山欲崩之 状。全体有灵蛇惊变之态,亦犹似火烧身之急,更有蛰龙振电直飞之神矣。 尤感筋肉之激荡,力如火药手如弹,神机微动雀难飞,颇似有神助之勇焉。 故凡遇之物,则神意一交,如网天罗,无物能逃。如雷霆之鼓鳞甲,霜雪之 肃草木,且其发动之神速,更无物可以喻之,是以余于此种神意运动,命名 之曰,超速运动,言其速度之快,超出一切速度之上也。以上所言多系抽 象,而精神方面,须切实为之,以免流入虚幻。
力之运用
神意之外,力之运用为切要。但系良能之力,非片面力也,惟大部分, 须于试力上求之。习时须先由节段,面积之偏倚,而求力量之均整,继由点 力之均整,揣摩虚实之偏倚,复由偏倚之松紧,以试发力之适当,更由适当 发力,利用神光离合旋绕,与波浪弹力之锋棱,再以浑身毛发,有出询问路 之状,而期实现一触即发之功能。且时时准备技击之攻守,亦时刻运用和大 敌之周旋,尤须注意发力所击之要点。万不可无的放矢,见虚不击击实处, 要知实处正是虚。虚实转移枢纽处,若非久历永不知。混击蛮打亦有益,须 看对方他是谁。正面微转即斜面,斜而迎击正可摧,勤习勿懈力搜求,敬、 谨、意、切,静揣思。
技击在性命相搏,一方面言之,则为决斗,决斗则无道义。更须要抱 定,肯、忍、狠、谨、稳、准,六字诀要。且与对方抱有同死决心。若击之 不中,自不能击,动则便能致其死,方可击之。其决心如此,自无不胜。此 指势均力敌者言之。如技能稍逊,不妨让之。若在同道相访,较试身手方面 言之,则为较量。较量为友谊研讨性质,与决斗不同,须首重道义,尤须观 察对方之能力何似,倘相去远,则须完全让之,使其畏威怀德为切要。较量 之先,须以礼让当前,言词应和霭,举动要有礼度,万不可骄横狂躁,有伤 和雅。夫而后武德可以渐复,古道可以常存,实我拳道无上光荣,则余有厚 望焉。
九、论拳套与方法
拳之深邃本无穷尽,纵学者颖悟绝世,更具有笃信力行精神,终身习 行,亦难究其极,而拳套与方法,所谓人造之拳架子是也。由清三百年来、 为一般门外之汉当差表演而用,即拳浑子谋生之工具。果欲研拳者,则又何 暇而习此。非但毫无用处,且于神经肢体与脑力,各俱有碍,戕害具体一切 良能。故习此者,鲜有智识,而于应用,尤不适合,且害处极多,笔难写 罄。对拳之使命,卫生原则相距太远,则根本不谈。对于较技,设不用方法 拳套,而蛮干混击,或不致败,倘或用之,则必败无疑。至谓五行生克之 论,则尤妄甚。在决斗胜负一瞬之间,乃无暇思考,若以目之所见,一再思 察,然后出手以应敌,鲜有不败者。生克之论,吾恐三尺幼单,亦难尺信 夫谁信之,可询之于决赛过者,自知吾言非谬也。见《汉书》洪范五行志, 乃指政治人民,需要开发金、木、水、火、土应用而言,后经一般不学无以 之辈,滥加采用,妄为伪造,致演为世之所谓五行生剋;之论,此不过为江湖 者流,信口云云而已,岂学者亦可以读此。盖拳套一项,大者系人伪造,然 招势方法,又何尝不是人作伪,皆非拳之原则,发挥本能之学也。纵有纯笃 之功夫,信专之坚忍,恒心毅力而为,然亦终归是舍精华而就糟粕者也。要 知拳学根本无法,亦可云无微不法,一有方法,精神便不能一致,力亦不 笃,动作散漫不果速,一切不能统一,更有背于良能。所谓法者,乃原理原 则之法,非枝节片面之法而为法。习枝节之法,犹之乎庸医然也,所学者. 都是备妥药方以待患者,而患者须按方患病,否则无所施其技矣。凡以拳套 方法而为拳,是不啻以蛇神牛鬼之说乱大道,皆拳道之罪人也。叹今之学 者,纵有精研之志,苦无入径之门,故余不顾一切,誓必道破。夫拳套方法 既毫无用,而且有害,何传者,习者尚不乏人者何也,概因此中人,大都知识浅薄,故多好奇喜异,即告之以真,彼亦难悟,悟亦难行。盖习之者,咸 假拳套方法眩人而夸世,而传之者,更以拳套方法能欺人,且藉此以消磨时 日而便于谋生,况根本不识拳为何物者。故相率而以误遗误,诚可怜可哭, 亦复可气也。噫!岂仅拳之一道,吾感一切学术,大都亦是畸形发展。思之 好不令人心痛哉。余实不忍目睹同类走入迷途浩劫而不救,故不惜本体认, 及实地之经验,所得所知反复申论,以正其妄,而期噢醒一切,勿复执迷不 悟也。大凡天地间之高深学术,皆形简意繁,而形式繁杂者,绝少精义,固 不仅拳道然也,愿同志三思之。
十、论拳与器械之关系
古云: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若能获得拳中之真理,与复对项力之 功能,与节与段面积之屈折,长短斜正之虚实,三段九节之功用,路线高低 之方向,和接触时间之火候,果能意领神会,则勿论刀枪剑棍,种种兵器, 稍加指点,俱无不精。即偶遇从无见闻之兵器,且执于使用该兵器专家之 手,彼亦不敌。何则,譬如工程师比小炉匠,医博士比护士,根本无比例之 可拟。
十一、论点穴
点穴之说,世人都以为奇。有云点穴道者,有云时间者,其种种之纷论 不已,闻之令人生厌而欲呕,所论皆非也。盖双方较技,势均力敌,不必曰 固定之穴,不易击中,即不论何处,击中甚难。如仅以某穴之可点,再加以 时间之校对,则早为对方击破矣!总之,若无拳中之根本能力,纵使其任意 戳点,亦无所施其技,即幸而点中,亦无效果。若已得拳中之真实理力,则 不论两肋前胸之某一部位,一被击中,立能致死,非有意之点穴,而所至之 处,则无不是穴。若仅学某处是穴,某时可点,其道不愈疏远乎!
十二、天赋与学术之别
世人常云,某甲身高八尺,力逾千斤,其勇不可当。要知身高八尺,力逾千斤,只可谓得天笃厚,不得用以代表拳学。
又云,某一拳击断巨磨扇,单掌劈碎八块砖,及前纵一丈,后跃八尺, 果能如此,仅不过愚人局部工夫,终必将走入废人途径,此且不谈,然都不 得以拳道而目之,如上所谈,世人都以为特殊奇士,若与通家遇,则毫无能 为。至论飞椽走壁,剑侠之说,此皆小说家梦想假造,只可付之一笑。如开 石头,过刀枪,乃江湖中所谓吃托之流,此下而又下,不值一道。
十三、解除神秘
每有天资低,而学识浅者,其为人忠诚,然已承师教,且有深造独专、 绝大纯笃之工夫,虽系局部,但多不及,听其言论之玄妙,观其效用之功 能,识别浅者,即以为人莫能比,便以神秘视之。殊不知神秘之说,根本荒 谬。盖由智识浅薄,鉴别力低,及体认未清而起。即或偶尔侥幸得到拳中真 义,奈无能领略,而漠然放过。所以每于理趣较深厚者,辄起一种神秘思 想,若夫习之深,见闻广,理有所遇,自能豁然洞悉,而不疑有他,凡事皆 然,岂独拳哉。
十四、知行解释
学术一道,要在知而能行,行亦能知。否则终不免自欺欺人。妄语丛 丛,言之多无边际,知行二字,名虽简易,实则繁难。世有谓知难行易者, 亦有谓知易行难者,更有谓知虽难而行尤不易,与知行合一,及事之本无难 易者。以上所谈各具有理。然究属笼统,且多片面,不能使人彻底明了。余 以为凡对一门学问,有深刻之功力,已有相当效果,而因智识所限,不能道 其所以然者,皆可云知难行易。如识鉴富,功力深,知虽易,而行亦不难 若有识别而无功力,则可云,知易行难。倘无功力又乏智识,则知行二字两 不可能。学术本无止境,共有若干知,或有若干行,行到如何地步,知到怎 样程度方为真知,真行;则余实不敢妄加论定。然应以能知者即能行,能行 者亦能知,始可谓知行一致。非由真知,永远真行之一日,亦非由真行不克 有真知之时也,诚以相需而相成,不二真理,学术皆然,武道尤甚。盖因此 道中,须时刻兑现,双方相遇,无暇思考,更不容老生常谈。夫学术一道、道要明理,更须切实用工,若不首先明理,不知用功切要之所在、易于走入 岐途。工夫愈深,戕害愈烈。不论读书,写字,任何艺术,往往在幼时多以 为可造。岂知年长工深,名满天下,反而不堪造就矣。此比比皆是,盖因师 法不良,用功未悉明理,所谓盲从者是也。若习而不果,则亦永无体认之可 言,茫然一生毫无实际,且易起神秘思想,终不得望见门墙r由是而罄其所 学,以至终无体认也。哀哉!须知,巧都不过过习都之门。文曰:子孙虽 愚,读书不可免。亦要明理,更要实践,表里内外,互相佐之,否则终难入 轨。
十五、拳道丧失之原因
习拳之要,有三原则:一健身,一自卫,一利群,利群为吾人天职,亦 其基本要项。然一切之一切,则须完全,由于身心康健中得来。不健康绝无 充足之精神,精神不足,永无可歌可泣之壮烈事迹。且不必曰杀身成仁,舍 生取义。吾恐其人见人溺水或自缢,亦将畏缩而不前也况路见不平,拔刀 相助哉。不但此也,凡身之弱者,多气量小,而情绪恶。是容物怡情,亦非 身体健康不可也。健身为人生之本,习拳之健身之基,一切事业悉利赖之, 其关系即如是之大,岂能任其以伪乱真,欺天下万世而不辩乎?按拳道之起 初最简,厥而后始趋繁夥。夫拳道为改造生理之工具,发挥良能之要诀,由 简入繁,则似可也,由繁而违背生理之原理,原则则不可也。形意拳当初有 三拳,且三拳为一动作,所谓践、跳、裹,若马奔连环一气演,为三种力之 合一作用也。至五行十二行亦包括在内。盖五行,原则为五种力之代名词。 如十二形,乃谓十二种禽兽,各有特长,应博采之,非单独有十二形,及各 种杂类之拳套也。八卦拳亦如是,初只有单、双换掌。后因识浅者流,未悉 此中真义,竟妄为伪造,至演有六十四掌及七十二腿等伪式,非徒无益,而 犹害之。太极拳,流弊尤深,惟其害不烈。于生理方面,尚不十人悖谬。但 一切姿态,亦毫不可取。如以该拳谱论,文字较雅,惜精易少而泛泛多,且 大都有笼统之病。总之,按近代所有拳术根本谈不到养生与技击之当未,亦 无一法能合乎生理原则之需要者,余四十年足迹大江南北,所遇拳家万千, 从无见有一式,而能得其均整者,况精奥乎。夫拳本形简而意繁,且有终身 习行而不能得其要义者,至达于至善之地境,则尤属凤毛麟角,又况于此道 根本不是者。此非拳道之原理难明,实因一般人缺乏平易思想与坚强意志。
降及今世.门户叠出,招式方法多至不可以名状,询其所以,曰博美观以备 表演耳。习拳若以悦人为目的,是何如舍习拳而演戏剧乎!且戏剧中尚有不 少有本之处,较之一般拳家,诚高一筹也。每闻今之拳者,常语人曰:能会 若干套与若干手,自鸣得意,殊不知识者,早经窃笑于傍,更为之叹惜不置 也矣。然则拳道之丧失,岂非拳套方法阶之为厉哉。三百年来相习既已成 风,积重难返,下焉者流推波助澜,致演为四象五行之说,九宫八卦之论, 以及河洛之学者.凡荒唐玄奇之词,尽量采用而附会,使习者不明真象,惑 于瞽说,趋之若鹫,拳道之原理.焉得不日就渐灭哉。此外尚有学得几套刀 枪拳棍,欲借此以谋生,幸而机遇巧合.其计获售,而因谋生不遂者,认为 有机可乘,争相效法,布满社会。此等行径,不惟拳道之真义,背弃无余、 而尚义侠骨之风,亦相与随之而俱废。然其间或不免有特达之士,能窥拳中 之奥蕴者,惜又为积习成见所囿,不肯将所得精华迳以示人,岂知汪洋之 水,何患人掏,是何因所见之不广,其小之若是耶?夫学术本为人类所共 有.苟有所得,理应公诸社会,焉可以私付密,使之湮没不彰首?迩来更闻 有依傍佛门,说神话鬼,妄言如何修道,如何遇仙,其荒诞不经,又为邪怪 乱道之尤甚者,良可慨也。夫今为科学昌明之世界,竟敢作此野狐之谬说、 传之人口,布诸报端,此种庸愚昏愦之徒,真不知人间尚有羞耻之事矣!佛 如有灵,不知对此流传谬种之类,作何相思欤世间求名谋生之道不只一端. 何必利用社会弱点,自欺欺人!余言及此,不禁为拳道悲,而更为世道人心 叹也°拳道之凌替,固应罪康雍二帝,以其时倡之不以其道也。然亦归咎于 同仁智识不足,根性不良,以致为其所愚。迄今以误传误,而于此道都莫能 识辨,即或间有觉悟者,因因守门户之成见,而是非人,遂愈趋而愈下也 拳之一道,学之得当,有益身心,更可补助一切事业之不及。学之不当,能 使品德、神经、肢体、情性都可失常,且影响生命,因而误及终身。谓余不 信,请看过去拳术名家,多因筋肉失和,而罹瘫痪下痿者,比比皆是。习拳 原为养生,反而戕生,结果殊可悯也。世人多呼拳道为国粹,如此岂非制造 废人之工具乎。民国15年后,各地设有国术馆,以示其他各术皆不配当之 一国学也。然则此丢人丧气,毫无价值之国术,亦仅我国可见,但未悉个 中,尚有如此高明之奇士,能赐其伟大之命名,余不知其大胆,若辈又作何 想也。至论提倡运动一般大人先生,终日振臂高呼为天下倡,岂知凡是运动 健将,都是提前死亡之领导者。噫!何以盲从之若是耶!惟愿世人静夜慎 思,须明辨也。人生最宝贵者,莫过于身,岂能任一般妄人之支配,任意而 摧残乎?甚矣!投师学技不可不慎也。余之学拳,只知有是非之当未,不知有门户之派别。为使拳术倡明,愿将平生所得所知,交待后任,更愿社会群 众,无不知之,故有来则教,向视人类如骨肉,从不喜有师徒之称,以期逐 渐扫除门派之观念,则拳道或可光大乎,是所愿也。
十六、解除师徒制之榷商
师徒之制,诚为美德,然往往极美满之事,行之于我国,则流弊丛生, 丑态百现,而拳界为尤甚焉,故社会多以为不齿。学之者,意若不拜师,难 得其密教之者,亦以不拜师,不足以表其亲。更不肯授之以要诀,尤而效 之,习为固然。噫!诚陋矣哉。姑不论浅肤者流,根本无技之可密,既或有 之,则彼秘此秘,始秘终秘,势不至将拳道真义,秘之于乌何有之乡矣。甚 至门墙之内,亦有其秘而不传者,余实不解其故,此真下而极下者。拳道之 不彰有故矣!夫降至今日,异拳瞽说遍天下。作俑阶厉,可胜叹哉。盖拳道 之真义,可云与人生大道,同其凡常,亦可云与天地精微,同样深奥。不以 其道而习之,终身求之不可得。果以其道而习之,终身习行不能尽。又有何 暇而秘之乎。凡属人类,都应以“胞与”为怀,以饥溺自视,果肯如此,而 天下定;否则纵全世界人类死光,只余你一家存在,可谓自私之望已极,则 又将如之何?吾恐人类之幸福,永断绝矣。国民积弱,事事多不如人,病亦 在此也。而况学术为千古人类共有之物。根本不应有畛域之分,更不必曰一 国之内,同族之中,不当有异视;即于他国别族,亦须旨抱大同,而学术更 不当国界所限也。熙熙然皆生于光天化日之下,有何可秘之有?其作用卑 鄙,真不值一文也。是以余传授拳学一事,从本来者不拒之旨,凡属同好, 有来则教,教必尽力;有问则告,告必尽义;惶惶然,惟恐人之不能得,或 无以使人得也。故每于传授之际,有听而不悟,或悟而不能行者,辄憾然自 恨;惟一见其知而能行,行而有得者,则又欣然自喜。区区此心,一以慰人 为慰,固未尝以师自居也。盖以人之相与,尚精神,重情感,不在形式之称 谓,果有真实学术以授人,我虽不以师居,而获其益者谁不怀德?附义而师 事之,是师之名亡而实存也,又何损焉?若以异拳瞽说以欺世,纵令拜门称 弟,而明达者一旦觉其妄,且将痛恶之不置,此又何师之有?师名虽存而实 亡也,又何取焉?不但此也,师徒之名分一定,而尊卑之观念以起,徒对师 说即觉不当,常恐有犯师尊严而不敢背,既背之,而师为自保尊严计,亦必 痛加驳斥,而不自反。此尚何学术道义之可言,师徒制之无补拳道可概见 矣。又何况门派之争,常以师徒制之流行而益烈。入主出奴,入附出汗,纷 嗷扰攘,由师承而成门户,由门户而成派别,更由派别之分岐,而致学理之 庞杂。如此则拳道真义,将永无昌明之一日矣。其患不亦更甚乎?且学之有 得始乃有师,如叩头三千,呼师八万,而于学术根本茫然,是究不知其师之 所在也。要知学术才是宇宙神圣,公有师尊。此吾所以力主师徒制解除也。 虽然此为余个人之见,而师徒制在拳界积习已久,如一时不能遽除。为慎重计,则亦须俟双方学识品德,互有真切认识而后行之,藉免盲从抨格之弊, 似较为妥当也。
十七、结论
习拳不尽在年限之远近与功力之深浅,和身体及年龄之高下,更不在方 法之多寡,动作之快慢,辈分之高低,要在于学术原则,原理之通与不通故 耳。尤须在天赋之精神,有无真实力量,再度其才志之何如,始定其造诣之 深浅,将来之成就至何地境也。习拳最贵明理和精神有力。换言之,即有无 兽性之笃力也。果能如是工力笃,再加之以修养,锻成神志清逸之大勇,自 不难深入法海,博得道要,至通家而超神化之堂奥也矣。夫所谓通家者,不 仅精于一门,而于诸般学术,闻其言,便知其程度何似,是否正轨,有无实 际,观其作法,一望而知其底蕴,或具体,或局部,或具体而微,至用何法 补救,自能一语道破。所谓“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夫为教授者,能语人之 规矩,不能示人巧,更不得为人工,是在学者,精心摩仿,体会操存,然后 观察其功夫与精神合作之巧妙如何耳。以上所谈为拳道,乃拳拳服膺之谓 拳,亦即心领神会,体认操存之义,非世之所见一般为之拳也。
意拳正轨
技击一道,甚矣哉之难言也。诗言拳勇,礼言角力,皆技击之起源。降 至汉代,华佗氏作五禽之戏,亦技击本质。良以当时习者甚少,以至淹没无 闻。迨至梁天监中,达摩东来,以讲经授徒之余,兼及锻炼筋骨之术,采禽 兽性灵之特长,参以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又日心意拳。徒众精是技者 甚多,少林之名亦因之而噪起。岳武穆王复各家精华,编为五技连拳、散 手、撩手诸法称为形意拳。逮及后世,国家宴安,重文轻武之风日盛,而精 拳技者复多以好勇斗狠贾祸,于是士大夫相率走避,致将此含有深奥学理之 拳术,不能见重于历世。相沿既久无可更易,即后世之有道,怀瑾握瑜者, 率多埋没于乡村闾里间,不敢以技术著称。此固使后之学者深资悼惜者也。 清代晋之太原郡戴氏昆仲精于是技,而独得详传于直隶深县李洛能先生。先 生授徒甚众,复获得李老师之绝技者,厥为同县之郭云深先生。郭先生之教 人习形意也,首以站桩为入学初步,从学者多矣,能克承其教者,迨不多 遗。郭先生亦有非其人不能学,非其人不能传之叹。吾与郭先生同里,有戚 谊为长幼行,爱吾聪敏而教之,且于易簧之时犹以绝艺示之,谆谆以重视相 嘱。晚近世风不古,学者多好奇异,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间, 世人每因其近而忽之,道不远人,人不为道而远说益征。萝不愿以此而求闻 达,无如晚近世俗趋于卑下,不求实际,徒务虚名,于是牟利之徒,不自学 问,抄袭腐败之陈文,强作谋生之利器,满纸荒唐,故入玄虚,忽而海市蜃 楼,迹近想像,忽而高山远水,各不相干,使学者手不释卷,如入五里雾 中,难识半点真伪。一般无知之士,犹以圣人之道,不可钻仰。
呜呼!利人当途,大道何昌,午夜深思,曷胜浩叹。萝虽赋性不敏,而 于技击一道,窍焉心喜,既获得亲炙真法大道之指导,每日承教诲之语言, 多具有记载价值者,连缀成册。本利己利人之训,不敢自私,以期同嗜者均 沾斯益,非徒以此问世也,是序。
浏览78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