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桩法换劲

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 灵也。若禅学者,始于戒律而后精于定慧,证于心源,了悟虚空,穷于极 处,然后方可学道。禅功如此,技击犹然。盖初学时,桩法颇繁,如降龙 桩、伏虎桩、子午桩、三才桩等。兹去繁就简,采取各桩之长,合而为一, 名曰浑元桩,利于生劲,便于实搏,精打顾,通气学,学者锻炼旬日,自有 效果,亦非笔墨所能表其神妙也。夫桩法之学,最忌心身用力,用力则气 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神断则受愚。犹忌扬头折腰,肘膝过于曲 直,总以似直非直,似曲非曲为宜,筋络伸展为是,头宜顶,尾闾脊骨宜 直,气宜下沉,心宜静思,手足指尖稍微用力,牙齿似闭非闭,舌卷似顶非 顶,浑身毛孔似松非松,如是则内力外发,弱者换为强,自不难得其要领也。

二、 锻炼筋骨

力生于骨,而连于筋,筋长力大,骨重筋灵,筋伸骨要缩,骨灵则劲 实。伸筋腕项(手足四腕与脖项)则浑身之筋络皆开展,头顶齿扣,足根含 蓄(含有若弹簧之崩力),六心相印(手心足心本心顶心也)。胸背宜圆(阔 背筋大雄筋异常有力),则气自然开展,两肱横撑要平,用挽抱开合伸缩劲, 两腿用提挟扒缩趟崩拧裹劲,肩撑胯坠,尾闾中正神贯顶,脊背三关透丸 宫,骨重如弓背,筋伸似弓弦,运劲如弦满,发手似放箭,用力如抽丝,两 手如撕绵,四腕挺劲力自实,沉气扣齿骨自坚。像其形,龙蹲虎坐,鹰目猿 神,猫行马奔,鸡腿蛇身。查其劲,挺腰沉气,坐胯提膝,撑截裹坠,粘定 化随。若能得此要,如遇敌时自能随机而动,变化无穷。任敌巨大雄伟汉, 运动一指拨千斤。所谓身似平准,腰似车轮,气如火药,拳如弹,灵机微动 鸟难腾。更以心小胆大,面善心恶,静似书生,动若龙虎,总以虚实无定, 变化无踪为准则,自能得其神妙之变化。故郭云深大法师常云:有形有意都 是假,技到无心始见奇。盖即指此也。

$RX91R2C

三、 用劲

拳术之妙,贵乎有劲,用劲之法,不外刚柔方圆,刚者直竖,柔者灵 活,直竖长伸有攻守力,柔者缩短有惊弹力。刚劲形似方,柔劲外方而内 圆,伸缩抑扬,长短互用,刚柔相济,有左刚而右柔。有左柔而右刚,有稍 节刚而中节柔,亦有时刚时柔虚实变化之妙,半柔半刚运使之精。更有柔退 而刚进,刚退而柔进,遇虚则柔而刚随其后,临实则刚而柔在其先。无论千 差万异,总以中线重心不失,周身光线不断为枢纽。横撑开放,光线芒芒谓 之方,提抱含蓄,中藏生气谓之圆。所以筋出力而骨生棱。凡出手时,用提 顿撑抱挽坠钻裹,顺力逆行、以方作圆。落手时,用含蓄缠绵滔滔不断,以 圆作方,盖圆劲能抽提,方劲能转顿,开合若连环,若万缕柔丝百折千回。 令人不可捉摸,其玲珑开朗,如骏驹跃涧,偏面矫嘶,神采丽丽,壮气森 森,精神内固,如临大敌,虽剑戟如林、刀斧如山,亦若无人之境。身如强 弓硬弩,手如弓满即发之箭,出手恍如蛇吸食,打人犹如震地雷。夫用劲之 道不宜过刚,过刚易折,亦不易过柔,过柔不进,须以竖劲而侧入。横劲吞 吐而旋绕,此种用劲之法,非心领神悟不易得也。若能操之纯熟,则劲自 圆,体自方,气自恬,而神自能一,学者其勿惰。

$RHO1OQ3

求劲之法,慢优于快,缓胜于急,而尤以不用拙力为最妙。盖运动之 时,须使全体之关节任其自然,不稍有淤滞之处,骨须灵活,筋须伸展,内 须舒放,血须川流,如井之泉脉然。如是方能有一身之法,一贯之力,而本 力亦不外溢。若急急于拳套是舞,徒用暴力以求其迅速之美观,如是则全身 之气孔闭塞,而于血液之流通,亦大有阻碍。观诸用急暴力者,无不努目皱 眉,顿足有声,先闭其气,而后用其力,既毕则又长吁一声,叹气一口,殊 不知已大伤元气也。往往有数十年之纯功,而终为门外汉者,目睹皆然,岂 非用拙力之所致也。亦有用功百日而奏奇效者,可知谬途误入之甚,学者于 此求力之法,当细斟之,自能有天籁之机,然亦非庸夫所能得之道也。

四、 练气

夫子养性练气以致治,轩辕练神化气以乐道,达摩参禅东来传道,始传 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及龙虎桩,故为技击开山之宗。自古名贤大儒圣人 豪杰金刚佛体,未有不养性练气及习技者。庄子云:技也而近乎道矣。然技 虽小道,殊不知学理无穷,凡习此技者,非丰神潇洒而无轻浮狂躁尘伪之 气,堪与圣贤名儒雅士相称者,不足学此技也。夫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 鼻息长呼短吸为功,以川流不息为主旨,以听气净虚为极致。前为食气出入 之道,后为肾气升降之途,以后天补先天之术,即周天之转轮。盖周天之 学,初练时,以鼻孔引入清气,直入气海,由气海透过尾闾,旋于腰间。盖 两肾之本位在于腰,实为先天之第一,诸脏之根源,于是则肾水足矣,然后 上升督脉而到丸宫,仍归鼻间,以舌接引肾气而下,则下腹弃实,渐渐结丹 入田。此即周天之要义,命名周天秘诀,学者勿轻视之。

五、养气

养气练气,虽出一气之源,然性命动静之学,有形无形之术,各有不 同。盖养气之学,不离乎性,练气之学,不离乎命,神即是性,气即是命, 故养气之术须由性题参入。夫性命之道,非言语笔墨所能述其详也。况道本 无言,能言者即非道。故孟子云难言也。今以难言而强言之,惟道本无也 无者天地之源,万物之根,人有生死,物有损坏,道乃永存。其大无外,其 小无内,视之无形,听之无声。而能包罗天地,弥满六合,塞充乾坤,混含 宇宙,性命之学,亦即天地之阴阳也。然欲养气修命,须使心意不动,心为 君火,动为相火,君火不动,相火不生,气念自平,无念神自清,清而后心 意定,故云: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静方生睦,常使气通关节敏,自然精 满谷神存。若能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无为则神归, 神归则万物寂,物寂则气眠,气眠则万物无生,耳目心意俱忘,即诸妙之圆 也。如对镜忘镜,不耽于六贼之魔,居尘超尘,不落于万缘之化。诚能内观 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昧俱悟, 即是虚空,空无所无,所空欲无,无无亦无,大抵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 好静而欲乱之,故言神者不离性,气者不离命,若影随形,不爽毫厘。

六、五行合一

五行者,生克制化之母,亦即万物发源之本也。如世俗之论五行者,则曰: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谓之相生。金克木,木克 ±, 土克水,水克金,火克金,谓之相克。此朽腐之论,难近拳理,而亦不 知拳术为何物。又曰,某拳生某拳,某拳克某拳,此论似亦有理,若以拳理 研究之,当两手相接对击时,岂能有暇而及此也?若以目之所见,心再思 之,然后出手制之,余实不敢信。况敌之来势,逐迭更变,安有以生克之说 能致胜之理?此生克之学,欺人误人谬谈之甚也。苟能不期然而然,莫知击 而手足已至,尚不敢说能制人。如以脑力所度,心意所思,出手论着,操技 论套,是门外汉也,不足与谈拳。盖拳中之所谓五行者,换言之曰:金力, 木力,水力,火力,土力是也。即浑身之筋骨,坚硬如铁石,其性属金,故 曰金力。所谓皮肉如棉,筋骨如钢之意也。四体百骸,无处不有若树木之曲 直形,其性属木,故曰木力。身体之行动,如神龙游空,矫蛇游水,犹水之 流,行踪无定,活泼随转,其性属水,故曰水力。发手若炸弹之爆烈,忽动 如火之烧身,猛烈异常,其性属火,故曰火力。周身圆满,敦厚沉实,意若 山岳之重,无处不生锋芒,其性属土,故曰土力。凡一举一动,皆有如是之 五种力,此方谓五行合一也。总之,不动时周身乃一贯之力,动时大小关节 无处不有上下前后左右百股之二争力,如是方能得周身之混元力也。

七、 六合

六合有内外之分。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 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又曰:筋与骨合,皮与肉合,肺与肾 合为内三合。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足合为外三合。总之,神合,劲 合,光线合,全身之法相合谓之合,非形势相对谓之合。甚矣哉,六合之误 人也,学者慎之慎之。

八、 歌诀

歌诀者,拳术之精粹也。若能参透其意,穷尽其理,自能得道矣。

心愈专,意昧三,精愈坚,气愈安,神愈鲜(此学技五大要素也)。

浑噩一身贯,形具切忌散(周身用力,无处不圆满,取内圆外方之意, 始终不懈)。拳出如流星,变手似闪电(变化迅速,神捷果断)。舌卷齿更扣(舌为肉之稍,肉为气之囊,舌卷气降,注于气海,又能接引肾气,结丹入 田。齿为骨稍,扣则骨坚)。头顶如悬磐(头为六阳之首,五关百骸,莫不 本此,头顶若悬,三关九窍易通,自能白云朝顶,一点灵光顶头县,亦禅学 之要素也)。

两目神光耀(精光收缩而尖锐)。鼻息耳凝敛,心目宜内视(以鼻作长 呼短吸之功,耳目心作收视反听之用)。腰转如滑车,进足如钢钻(灵敏活 泼,进钻夺位)。提瞠裹扒缩,滚铿挽撑拧(动静须有此力)。手足指抓力, 毛孔如生电(指为筋稍,扣则力自充,周身毛发为血稍,血为气之胆,毛孔 不睁,毛发不竖,则血不充,血不充,则气不振,气不振,则力不实,不实 则必失战斗力矣)。

九、交手径法

人之本性,各有不同,有聪明者,有智慧者,有毅力恒心者,有沉着精 敏者,更有奸滑阴毒者。其性不同,其作为亦因之而异。如技术之击法亦 然,有具形而出,无形而落。败势而往,发声而来。千变万化,不能尽述。 须以功力纯笃,胆气放纵,处处有法,举动藏神,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 至。身动快似马,手动速如风。平时练习,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如临大敌之 像,交手时,有入若无人之境。颈要竖起,腰要挺起,下腹要充实,两肱撑 起,两腿夹起,自头至足,一气相贯。胆怯心虚,不能取胜,不能察颜而观 色者,亦不能取胜。总之,敌不动,我沉静,敌微动,我先发。所谓打顾之 要,亦其击先者也。不动如书生,动之如龙虎。发动似迅雷,迅雷不及掩 耳。然所以能致胜者,皆在动静之间,动静已发而未发之间,谓之真动静 也。手要灵,足要轻,进退旋转若猫形。身要正,目敛精,手足齐到定要 赢。手到步不到,打人不为妙。手到步亦到,打人如拔草。上打咽喉下打 阴,左右两肋在中心,拳打丈外不为远,近者只在一寸中。手出如巨炮响, 足落似树栽根。眼要毒,手要奸。步踏中心,钻入重心夺敌位,即是神手亦 难防。用拳须透爪,用掌要有气,上下意相连,出入以心为主宰,眼手足随 之,两足重量,前四后六,用时颠倒互换。夫有定位者步也,无定位者亦步 也。如前足进后足随,前后自有定位。以前步做后步,以后步做前步,更以 前步做后步之前步,以后步做前之后步,前后自无定位矣。左右反背如虎搜 山,乘势勇猛不可挡,斩拳迎门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鹘落龙潜下鸡场,翻江倒海不须忙。丹凤朝阳势为强,云遮天地日月交,武艺相争见短 长。三星对照,四稍会齐,五行俱发,六合弥结,勇往前进,纵横高低,进 退反侧,纵则放其力,勇往而不返,横则裹其力,开合而莫挡,高则扬其 身,而身若有增长之意。低则缩其身,而身有钻捉之形。当进则进摧其身, 当退则退领其气。至于返身顾后,亦不觉其为后,后即前也。侧顾左右亦不 觉其为左右矣。进头进手须进身,身手齐到法为真。内要提,外要随,打要 远,气要摧。拳似炮,龙折身,发中要绝随意用,解开其意妙如神。费子入 林燕抄水,虎捉绵羊抖威风。取胜四梢均要齐,不胜必有怀疑心。声东击 西,指南打北,上虚下实,灵机自揣摩。左拳出右拳至,单手出双手来。拳 由心窝去,发向鼻尖前。鼻为中央之土,万物产生之源,冲开中央全体皆 糜。两手结合迎面出,自然把定五道关。身如弩弓拳如弹,弦响鸟落见奇 鲜。遇敌犹如身着火,打破硬进无遮栏。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是打,打即 是顾。发手即是处。计谋精变化,动转用精神,心毒为上策,手狠方胜人。 何为进闪,何为进,进即是闪,闪即是进。不必远求尚美观,只在眼前一寸 间。静如处女,动若雷电。肩窝吐劲,气贯掌心,意达指尖处,气发自丹 田。按实用力,吐气开声,遇敌来势两相交,风云雷雨一齐到。

十、龙法

龙法有六,曰:沧海龙吟、云龙五现、青龙探海、乌龙翻江、神龙游 空、神龙缩骨。其为物也,能伸能缩,能刚能柔,能升能降,能隐能现,不 动如山岳,动之如风云,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气如四海,玄曜如三 光。度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中处静,以进为退,以退 为进,直出而侧入,斜进而竖击。柔去而惊抖,刚来而缠绕。缩骨而出,放 劲而落。缩即发也,放亦即缩。甲欲透骨而入髓,发劲意在数尺间。

十一、虎法

虎法亦有六,曰:猛虎出林、怒虎惊啸、猛虎搜山、饿虎剖食、猛虎摇 头、猛虎跳涧。揣其性灵强而精壮,横冲竖撞,两爪排山,猛进猛退,长扑 短用,如剖食若摇头,犹狸猫之捉鼠,头顶爪抓,鼓荡周身,起手如钢铿,用斩、抗、横、挽、顺,落手似勾杆,用劈、搂、搬、撒、撑。沉、打、 分、拧,伸缩抑扬,头要撞人,手要打人,身要摧人,步要过人,足要踏 人,神要迫人,气要袭人。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较技者不可 思悟,思悟者寸步难行。宁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 赢。犹生龙活虎,吟啸叱咤,谷应山摇,其壮哉如龙虎之气,临敌毫不虚, 安有不胜之理哉。总之,龙虎二法,操无定势,势犹虎奔三千,气若龙飞万 里,劲断意不断,意断神连。非口传心授,莫能得也,聊写其大意,未克详 述。

十二、意拳正轨

意拳之正轨,不外古势之老三拳与龙虎二气。龙虎二气为技,三拳为 击。三拳者践攒裹也,践拳外刚内柔有静力(又曰挺力),曰虚中,以含蓄 待发之用。攒拳外柔内刚,如绵裹铁,有弹力,曰实中,乃被动反击之用。 裹拳刚柔相济,有惊力,曰化中,乃自动之用。任敌变化万异,一惊而即败 之,所谓枢纽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大成拳宗师王茅斋名重南北,素为全国武术家所推许,最近卜居京门, 为观摩拳术起见,特订每星期日下午一时至六时,在大羊宜宾胡同一号招待 各界,藉以与拳学名家交换意见,使我国尚武精神日益发扬光大,意至善 也。昨日记者走访王氏,与作下列之问答。

问:王先生拳术高超,素所钦仰,敢问先生对于拳学之抱负如何?

答:承一般友好以大成拳之代表者相推许,真使我羞愧交集。鄙人自清 光绪卅三年离师后,即奔走四方,藉广交游,足迹遍大江南北,所遇名家老 手甚多,饱尝风霜,卅馀年所得代价,就是良师益友,相互切磋,故於拳学 自信老马尚能识途。日前张玉衡先生於报章先后评述,唯恐各界人士不明内 容,致生误会,故极原将本人真意掬诚奉告。余年渐衰,生活尚可自了,名 利之念更无所萦心,所急急於此者,原趁此躯尚不十分颓唐之际,与海内贤 达,负起艰巨,将人生固有之“本能”“武德”提倡而光大之,并革除误己 误人之旁门异道,绝非博人虚誉,以图欺世盗名者比也。

问:拳学以何作基本?

答:拳学之基本原则究为何物,虽人言人殊,但习拳套,讲招法,练拍 打,皆属于表面者,套路流行既久,实属误人太甚。

问:“形意”“太极” “八卦” “通臂”俗称为拳术之内家,未知其派别如 何?

答:社会常云“形意”、“太极”、“八卦”、“通臂”为内家,余不知内外 之名由何而起,似不值一论。姑就前辈名家论之,以见一斑。

“形意”嫡派舆河南“心意把”、“六合步”为一家,查河南李岱东(乡 称老岱)为李致和先生之曾孙,致和先生乃戴龙邦太夫子之业师也。济源阮 氏,命名虽异而实宗于李。戴先生虽以“心意”变“形意”,然也不背原意, 故以拳拳服膺之意名之曰拳。要知“形意”嫡传并无十二形练法,然周身十 二形之意当尽有之。亦无五行生克之论,不过指五行为五种力之代名词,非 手法与拳套也。曾记先师馈语:五行相某某,谓金者如筋骨含力,意如铁石 之坚,有斩金截铁之意;木者,谓曲折面积而言,若树木支撑形势;水者, 势如汪洋游动,活泼若龙蛇,用之无孔不入;火者,力如火药,手如弹发, 有一触即烧身之力;土者,用力敦厚,阔大沉实,混元气壮,有与天地相接 合为一体之势,此之为五行合一。非若今人动辄谓某拳克某拳也。若以目之 所见,一再思之,然后出手以迎敌,鲜有不败者。

“八卦”原名叫“川掌气 余幼年时曾与程廷华先生晤,回忆神情,真若 神龙游空,百折千回,令人难追其功劲。遥想董师海川先生,更不知入法 海,博道要,深邃何似。刘凤春先生与余交善,工力极深,而造诣稍逊,然 亦非习八八六十四掌及七十二腿者所能望其项背。希望习“八卦”者,专研 双单“川掌”在一举一动上,加意体会,深造力求,而于理论上,亦当切实 究讨,行之有素,庶乎近之。

“太极拳”嫡传宗匠当推少侯、澄甫杨氏昆仲。此亦余之老友也。故知 该拳确有几种力学含义,得其要者,百不得一,即或能之,亦非具体,因基 础体认工夫,早经销亡,故身之下部,无理力之可言。该拳原为三拳,又名 “老三刀”,王宗岳先生改为“十三式”,又一变而为百四五十式之多,此失 真之一大原因也。若以养生而论,徒使精神气质被拘而不舒,如论技击,专 为制裁肢体之用,其他附用,亦不过徒使学者神经扰乱消耗时日而已。至于 练法,这一拳,那一掌,左一腿,右一脚,说来可怜亦可笑。对于应敌,如 遇高手则勿论,倘对方是不紧滞呆板者,纵令该拳名手,则也无所施其技 矣,流弊所及,大有成为棋谱势之“太极拳”。近二十年来,习此拳者,多 是非莫辨,即或能辨亦不能行。至于一般学者,大都以耳代目。故将该拳葬 送而破产,是为可惜耳。愿该门有力份子,迅速严格整理,以图进益于将 来。他日有成,以作拳好知音之良友。余对“太极拳”敢云知之深,不觉论 之切,知我罪我,唯高明有以谅之。同时想“太极拳”学之有得者,观吾所 论。恐将颔首默认,哑然失笑矣。

“通臂拳”通行华北,都门尤盛,余所遇者大都不成形,然亦得持理论 而近是者。考其功能,相去甚远。想前辈当不如是,抑后人之失传也。虽偶 有局部深邃之绝大功力者,然终不易走上拳学轨道。

“梅花拳”又名“五式椿”,其嫡派至今仍有辈行流传,河南、四川最 盛,与福州、兴化、泉州、汕头等处操“五技散手”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对 于应敌亦多有深造独专之长,惜片面多具体少。

“八翻”、“绵掌”、“劈挂”、“八极”、“大功力”、“三皇炮”、“黏腿”、“连拳”,互有长短,大都偏于刚多柔少,缺乏精神内敛功夫。至于“大小红 拳”、“弹腿”、“戳脚”,具知各拳长短及其他各家,余不欲论之矣。

问:先生对保存国术有何高见?

答:我国拳术杂乱无章,有令人无所适从之叹,一言以蔽之,遗弃精 髓,仅守糟粕而已。东洋之武士道,西欧之拳斗虽非具体,然均有独到之 处,若与我国一般拳家相较,相去真不可以道理计矣,令人羞愧欲死。然则 整理旧学发扬而光大之,舍吾人其谁与归,区区不揣浅陋故振臂高呼倡之, 其唯一宗旨,则在于斯。

问:先生此次订期招待各界,足证虚怀若谷,热心武道,未知对此有何 意见?

答:学问之道藉比较而增进,拳术亦然,比较有胜负而于人格无损,且 人格道德赖此而增高。倘观摩日久。既可免门户之争,更可塞雌黄之口,愿 我同道勿河汉斯言,海内贤达都会高隐,如肯屈驾赐教、无任欢迎若不欲 轻移玉趾,即请一纸见示,定竭诚造访,藉聆一切。总之,但求拳术之精 进,其他非所计也。

问:先生为大成拳宗师,对于本门拳术,必有卓诫,请赐其详。

答:拳学一道,万头千绪,繁难已极,择其大要亦极简单。然吾人学 拳,应先研究为何学拳?始易于认识,而有所得。大都学拳,一为卫生、二 为自卫。身体健康为人类一切事业之基础,故养生保身之道,实不可忽。夫 锻炼之法,学之得当受非浅,学之不当乃能致死。凡剧烈运动者,绝少享寿 高年。至拳术家因锻炼之不当而损命残身者,更不知凡几。诚可怜亦可笑之 拳术也。既知学拳之利弊,应在用功时,动静之间加意体察,非仅使身体外 形上为多种情形之运动也。应用神意,观察全身内外,一举一动是否符合卫 生自卫之条件,动为甚么?静为甚么?结果是甚么?中间过程的现象是甚 么?如此体认操存,庶乎近矣!至于精微道要,方可继续研求,否则未易有 得。兹简述大成拳之要义,并质诸同道,而为拳学上之探讨。前言学拳阶 段。以上所谈卫生、自卫二者有互为之不可分离性,失一则流弊生而入于歧 途。应首先使气质本能加以精神的训练、培养,而后始谈到发挥神经肢体的 本能力。学拳第一步就是锻炼神经为基础练法,体认四肢百骸蠕动的工作。 第二步为试力、试声的练习。第三步为自卫。分述于后:

基础训练:吾人在日常生活中,欲使行、站、坐、卧、随时随地可以 得到适宜训练,须先从桩法作起。将全身间架安排得当、使身体端正,意念 空洞、从静的状态中去整饬神经,调息呼吸,温养肌肉,使各细胞自然的发 动,力由内而达外,通畅全身。如此,筋骨不锻而自锻、神经不养而自养、 尤须体察其细微动静。功夫一到,当知如此一站,大有无穷的妙趣。欲当拳 功之妙用、应先致力桩法。

试力与试声:学拳已有基础训练,其本能当日益增强。对于运用须严 防人欲的支配,引起幻象之误用。往往本能力量因人欲支配,而反为不合本 能需要之运动。故子舆有勿助长之戒。如何运用方能适于需要,须先认识力 之动的情态,可以继习第二阶段。试力为拳功入门最重要事,试力为得力之 由,力由试而得知,由知而得其所以用。初试须使浑身气力均整、筋肉灵 活、骨骼支撑,故能筋肉收、放、松、敛而互用。力应于内而外发。动用时 慢优于快、缓胜于急、动愈微而神愈全。欲动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动乎 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动之意。试力不许有偏面力,更不许有绝对力。首先 要体认全身之气力圆满否、力量能否随时发出、自身能否和空气发生应合作 用,更须意不使断、神不使散,轻重操持而待发,动一处牵全身。气力 致,归于虚灵沉实而圆整,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总之,非达到舒畅有趣 而得劲者不足曰拳。

试声为辅助试力之不足。盖人之生理构造因先天关系各有不同,故人生 亦各有难通之点,所以试声即用身内呼吸之功夫以辅之。又名内呼吸,亦名 脑(腹)背呼吸者是矣。

自卫:即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要知不动 才是生生不已之动。如有形之动,正是不动无力的表现。所谓不动之动,动 犹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其运用之妙,多在神经支配,意念领导,及大 小关节韧带伸缩之互根作用,和支点坚强,螺旋的争力,与枢纽之转移,重 心路线之稳固,及运用呼吸所发之弹力,能用之得机适当,则技击之基础备 矣。以上所言多系抽象之语,然其中有许多意义非言语所能形容者,若能习 行不辍,自不难领悟也。所谓大动小动之别,实在乎个人之基础功夫,对各 种力量身得意领否。如能抬手动足混身处处都含有力学的本领,大动亦可, 小动亦可。不大不小均可。若根本无力学的能力任凭怎么都不可。至于用力 与不用力之分亦如是矣。夫常人之动,非注血不得有力,凡注血之力皆板滞 失和而不卫生。不注血而有力,即不用力而有力,用时得力,乃为本能之力 也。他如虚无假借而求实当之种种微妙,则尤非简易笔端所能写于万一。总 之大成拳不在外表形式之优劣,实在一意之应付。一言以蔽之、有形有质都 是幻技到无心始见奇。意即此也。

问:前次报端发表谈话,想近日来访者必不在少,其中有无高明奇士?

答:承诸位关心提倡,鄙人甚慰,京师方面之同仁仍无一人肯来赐教? 惟各地来函表示同情者尚多。并有数处来人商讨,愿聘任教授,更有一事堪 为知己者告,近今京中真研拳学就教者甚多,多系自动请求,经人介绍者亦 有之。盖提倡之唯一宗旨,即在此点,并非与人有所争,而更不屑以竞,愿 使国人对于拳学都有相当认识,亦希望拳学之立法根本改善,莫以胜负为荣 辱,愿拳术同仁勿以盲掺胡练为自是,尤盼同仁都为卫生之拳学家,不愿尽 流为江湖之把式匠。但今之习拳者,百无一是,大有举目全非之感。至赖此 谋生之拳师,只要不以任教后,复从人学为可耻,而精神中能不自苦,应以 优于我者当力从之,须时刻存莫误人子弟之良心,今之拳师既不知拳学精神 之所在,只得以此谋生活,但万不可以神秘及刚暴语人,则庶不致天渊大 谬。不过此中人识见薄弱者太多,一时不易悉数感化,惟希望渐渐使其觉 悟,自省而已。

问:武道起于何时?门派之多,各言其是而学者终有茫无所从之感,究 竟如何为合法?

答:世界一切学术都是藉比较而后可以分优劣,否则各云其是,门外人 难能辨也。然拳不能就以胜负之一点即为定是非之准则,要以合理与否,与 人之需要适合与否。所谓合理者,非达到舒适得力而有趣者不足曰拳。至拳 术的历史知道与不知道无甚关系,只看学术方面有无研究价值与合乎人生的 需要与否。不过说到我国拳学,虽说有很悠久的历史,而战国时始露头角, 逐渐推进与演变,直到唐宋时始汇成斯技而有流派,元、明、清初为最盛, 习者甚多,只因工力造诣之不一,识^智愚之不同,故随之分家别派各言其 是,即所谓今之各家者也。清康雍时代火器尚未盛行,恐此道将于国不利, 欲使斯道崩溃永坠而不拔,以倡重文而轻武,一方面提倡飞仙剑客,故示神 秘,一方面倡导拳套招法以走歧途。中庸大道无以问得,复利用戏剧和小说 为宣传工具,更以使习此者,为士大夫所不齿,始有而今每况愈下,丑态百 出之日矣,诚可惜而复可痛之事也。幸我拳学前辈,秘有传人,遂留一线光 明。近二十年来各地虽设立专科提倡,而提倡越快破产越速,永不得走上拳 学的轨道。其实学本不难,因世人仍是小说荼毒的头脑,更有今之拳师,大 都以此为为生,对于拳学根本然,即有觉悟再加羞从人学,亦就无可如何。 近半载以来,同仁常有来我处作零星之身手之试,余不愿指明其人,以留谋 生之道。现在大家亦多知自己错误,然为何不肯作公开讨论之举,而更不肯 作身手之较,以求学术之增强而竟良心扭转,反谪他人之非,只知暗地妄造 蜚语,而表面却装聋作哑,是何理欤?至无职业的以为能武,欲假此以作神 秘之拳阀者,如研戏剧欠通之票友只会妄加批摘以炫其能,诚不齿之至。倘 以余言为谬,敢请无职业之研拳者能肯赐教一谈乎?更希作友谊的小试身手,于人格饭碗,一切都无问题,如不堪屈驾赐教,请示知地点、时间,我 当遵时往谒。倘有微长,定当竭力为之宜传,如无可取,亦绝口不谈。若总 闭门称帝,此真不值一文也。

浏览1,06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