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之痛
从初到西雅图到女儿出生,李小龙在美国已经整整度过了 12个年头。在这 12年里,有辛酸,有欢喜,有困难,也有希望,可李小龙自始自终都不曾放 弃,不幸的是,李小龙在1970年初的一次练功中腰部严重受伤(即上一章中提 到过的那次重伤),整个上半年几乎都是在病床上度过,李小龙借此机会阅读 了大量武学专著,对已经形成的截拳道思想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完善和补充。
三十而立,从1965年起,李小龙就一直在为打开好莱坞之门而奋斗、而坚 持。如今,一晃5年过去了,李小龙在美国武术界已经是响当当的人物,也是 当时最贵的明星教练,但好莱坞的大门却始终没有完全向他敞开。在莲达的悉 心照料和鼓励下,李小龙的伤势康复得很快,休养耽误了李小龙的事业发展, 却给了他充足的思考时间,究竟是好莱坞出了问题,还是自己出了问题?
李小龙想起了自己在1969年初在与好友李俊九交谈时写下的一个预言: “我,布鲁斯•李,会成为美国第一个片酬最高的东方超级巨星。我能演出最 刺激的功夫表演,表现一个演员所能有的最佳业绩。从1970年开始、我会赢得 世界性的声誉,从那以后,一直到1980年底,我的财产会达到1000万美元之 巨。我能随心所欲地生活,能得到内心的和谐与幸福。”而这个预言的标题, 就叫“我绝对可以达到的目标。”
在当时看来,李小龙的预言无疑像吹牛般不切实际,但谁又能想到,仅仅 用了几年的时间,李小龙就兑现了预言的前半部分,若非英年早逝,预言的后 半部分也完全能够实现。
“30岁,时不我待啊!”李小龙如是想。年龄会让一个人产生巨大的紧 迫感,李小龙也是人,他也会想,生命己经过去一半,可现实与理想的距离还 是如此遥远,就武言武的影响力毕竟有限,要想把中国功夫推向全世界,就必 须借助电影的力量,可到现在,我连一部影片都不曾主演过,出路又在何方?
与其坐等机会,不如主动出击!李小龙想起了两年前的那个大胆的计划, 尽管那个计划因为种种原因而被暂时搁置,但李小龙觉得,现在,时机己经成 熟,是到重新出手的时候了!
李小龙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好友史达令*施里芬,如果换了别人,一定会 觉得李小龙养伤养得头脑发热,但施里芬却不这么看,早在2年前,他就曾站 在一个好莱坞专业人士的角度上对李小龙这个大胆而又极富创意的计划进行了 全面而细致的可行性分析。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由于电视的普及和推广,电影观众急剧减少,好莱坞 的电影生产也大幅度缩水,很多从影人士都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好莱坞电影业 陷入了空前的低谷。为了自救,一向看不起电视的电影公司只得“屈尊降贵” 与电视制作公司合作,一边把影片卖给电视,一边单拍摄电视剧,电视收入在 六十年代后期已经占了好莱坞收入的30%以上。正是因为如此,出道不久的李 小龙才能多次在电视剧中客串演出。而在电影方面,各大公司都紧缩银根、控 制预算,就连那些一线白人明星都未必能找到好的角色,包装一个像李小龙这 样来自美国本土之外的新人,势必要冒很大的风险,这是电影公司所难以承受 的。
在那样的大环境下,李小龙所期望的一部由他自己主演、又能淋漓尽致展 现中国功夫的大投资、大场面、大制作的电影,显然就成了不切实际的镜花水
月。
然而,困难和机遇是并存的,进入六十年代后期后,好莱坞的各家电影公 司都想从电影本身寻找解决危机的出路。电影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艺术,观 众也是-•个不断追求新鲜刺激的群体,外部的融资和重组只是权宜之计,要想 让好莱坞重新焕发青春,就必须不断推出新人和全新风格的电影。万事总是在 高潮低谷间轮回,一根弹簧只有在收回来后才能迸发出最大的力量——六十年 代的电影危机,既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也可以看成是好莱坞电影在破茧成 蝶前的一次反思、整合与积聚力量,电影公司在小心摸索的同时,也在寻找一 举突围的机会。施里芬觉得,李小龙在美国武术界的巨大声望和多年来在电视 剧及其他宣传活动中积累的人气,已经在美国掀起了一股中国功夫热,现在的 确是一个利用银幕实施大胆突破的好机会,以李小龙目前的实力,并不是没有 杀出一条血路、一鸣惊人的可能。
尽管两人的出发点并不相同——李小龙是压抑太久需要一次爆发来改变人 生和事业的轨迹,是主观需要;施里芬更多的是基于混迹好莱坞多年练就的敏 锐直觉和对市场前景走势的把握,是理性思考,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要 抓住好莱坞的大势所趋,该出手时就出手!
主意已定,两人立刻开始对电影的细节展开讨论。影片毫无疑问是由李小 龙来主演,而且扮演的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功夫高手,问题随之而来—— 美国电影的主要消费者是白人,白人欣赏的也都是那些白人英雄,如果主角是 亚洲人,号召力就会减弱许多;另外,如果不由白人主演,也很难在好莱坞电 影公司的决策层获得通过。所以施里芬向李小龙建议,在影片中增设一个白人 主角,其地位和功夫也要与李小龙齐平,这样才能满足白人观众的一贯欣赏口 味。
为了影片能够顺利获得通过,李小龙接受了施里芬的建议,那么,由谁来 扮演片中的白人高手呢?李小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弟子,好莱坞一线明星麦 昆,但麦昆对此却不抱任何希望,觉得那是李小龙一厢情愿在异想天开,好莱
坞根本不可能接受一个中国人来主演一部大制作的影片。道不同不相为谋,李 小龙和施里芬退而求其次,想到了詹姆斯•科本。科本是好莱坞老资格的动作 演员,名气虽然比不上麦昆,但却是一位实力型的演技派演员,由他出演的动 作片一直都很受欢迎;其次,科本的片酬也比麦昆低了很多,这才是打动制作 方的关键一点。
科本听说这个计划后非常兴奋,不但答应出演片中的白人高手,还与李小 龙、施里芬一起构思了故事梗概:由李小龙扮演的中国功夫高手和由科本扮演 的白人高手原本是誓不两立的对头,但是在一系列矛盾冲突后,最终握手言 欢,成了惺惺相惜的武学至交。故事梗概出来后,由于施里芬正忙于另一个剧 本,李小龙又因长期养病没有收入而被追债,所以只得由科本和施里芬一同出 资邀请了一位剧作家来撰写剧本。
但是第一稿出来后,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施里芬只好让他的侄子出马重 新撰写剧本。小施里芬是好莱坞剧本生产线下的职业作家,很快就拿出了剧本 的二稿。在这一稿中,外星人和怪物不见了,李小龙和科本摇身一变成了武术 教师,整个剧本完全可以去当武学理论教材。施里芬决定亲自操刀。为了使剧 本让大家都满意,施里芬改变了传统的创作方式,而是写一部,就把李小龙和 科本请来交流讨论一次,讨论之后,再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然后再次讨 论,直至敲定内容。
在撰写剧本的过程中,李小龙还与科本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李小龙觉得这 是一部中国功夫片,增加白人主角只是为了获得审议通过,所以科本在片中的 戏份不多。但科本认为,这种白人挂名的办法不但无法在制作方那里获得通 过,也会让影片的双线结构和矛盾冲突大大减色,应该二者并重。施里芬觉得 科本的话很有道理,最后也说服了李小龙,大大增加了白人高手的戏份。
为了表现李小龙扮演的中国高手对武道孜孜不倦的追求,剧本中还加入了 一句由李小龙亲自创作的台词:“我甚至不知道我经历过什么样的路——也不 知道我怎么走过来的。我还有怀疑,疑窦多多……我怎么能不经过更多的挣扎 而将疑难解决呢? ”这,其实也是李小龙真实心态的写照。
浏览5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