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达在《龙争虎斗》中扮演一个不太重要的角色,但实际上,莲达在影片 的拍摄过程中却起到了常人无法取代的作用。原来的编剧亚伦离开后,为了让 剧组能够正常运转下去,莲达一边安抚气急败坏的李小龙,一边赶往美国,请 来了李小龙的好友施里芬代替亚伦参与编剧工作。此后,莲达还充当起了李小 龙与其他剧组成员沟通桥梁的角色,每次出现问题,都是由她出面进行调解,
一边向李小龙解释大家的意见,一边安抚受了责骂的剧组成员,说李小龙所 说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电影能够拍好,都是对事不对人,希望大家不要放在心 里,更不要记恨李小龙。
温特杜尔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曾说:“……布鲁斯变得如此出名,如此锋芒 毕露,如此暴躁,他是被周围的一切弄得惶惶不可终日了,倘若没有莲达, 《龙争虎斗》是完不成的,是她使布鲁斯控制住情绪……我无意诋毁布鲁斯, 他是一个复杂而特别的人,总是令人很难了解他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实 际上,李是一个非常有血肉的人,并非一个暴力提倡者,他有着人道主义精神 和迷人的人格魅力,他每次杀人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出手的——这就是一
种武道的境界。李小龙把角色演得太好了,他将角色冷漠严峻的性格表现得淋 漓尽致,他是个内涵很深、戏路很宽的动作演员。”
李小龙在《龙争虎斗》中不仅向观众充分展示了他的截拳道功夫,还进 一步阐释了自己的武道思想。在影片中,李小龙扮演的李使用了数十种的兵 器,在地牢独战群豪的那场戏里,他将截拳道的拳P功夫、双节棍、长棍及菲 律宾魔杖等武器展示得淋漓尽致。对于武道的思考,片中还有一段经典的对 白——师父问李:“刚才看你的武艺已进入化境,希望你能身心一致发挥到最 高境界。你能解释什么叫武术的最高境界吗?”李回答:“就是把技巧隐于无 形。”其实,李的答案其实就是李小龙自己对武道的看法:功夫的最高境界, 是把技巧隐于无形,用直觉去打。
但即使到了最后关头,李小龙和华纳之间还是矛盾不断。原来,华纳准 备把《龙争虎斗》的英文片名从由《血与钢》改为《韩先生的岛》(Han’s Land),而李小龙觉则认为《进入龙的境界》(Enter The Dragon)要比《血与 钢》、《韩先生的岛》更具东方意境。双方各持己见,僵持不下,李小龙一怒之 下,下令停止《龙争虎斗》的后期制作,以示威胁。然而一周后,事情有了戏剧 性的变化,华纳公司竟破天荒地主动联系到李小龙,表示愿意接受他的建议,把 《龙争虎斗》的英文名字正式改为《Enter The Dragon》。
华纳的态度为何会有180度的大转弯呢?原来,影片拍摄完成后,剧组把 未经剪辑的毛片寄给华纳高层“验收”。华纳高层人士在看完毛片后不禁面面 相觑——这还是一部C级片吗?难道这就是区区数十万美元拍出来的电影?这 个名叫布鲁斯•李的中国男子,居然能用一套三流阵容拍出如此效果来!影片 的打斗场面与李小龙的精彩表演,完全达到了好莱玛A级片大制作的水准,也 让华纳高层对《龙争虎斗》的市场前景大为看好,于是一致同意追加对影片的 投资,并同意李小龙对影片名字的要求。
美方工作人员中,导演高洛斯是少数几个没有与李小龙起过冲突的人之 一,他在影片全部完成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你就是花上1〇〇万美元也很难 在好莱坞的布景棚里营造出香港那种东方式的氛围。那里的场面、音响、甚至 气味,都会给参与拍摄的人强烈的真实感。……拍片时最令我吃惊的是布鲁斯 何以演的如此之好。有人告诉我,这个男人不需要把戏演出来,因为他全身都
是戏,他只需要想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就行了。是的,他的确使我惊讶不已。他 不但是个好演员,还是个与众不同的功夫大师。”
然而正是在《龙争虎斗》的后期制作期间,李小龙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有了 明显的下滑,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使李小龙的精神和体力严重透 支,在一次后期配音中,一贯以“超人”自诩的李小龙竟然突然晕倒在了录音 房!李小龙是整个剧组的主心骨,大家也都习惯了在他的呵斥声中干活,他 一倒下,所有工作就都无法进行。邹文怀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做出了两个决 定:第一,严格封锁现场,不许任何人走漏消息,不给媒体借此大做文章的机 会;第二,立刻叫来医生对李小龙进行急救。
据现场医生回忆,当时李小龙正在发高烧、全身抽搐,处在严重的休克状 态,对外界的刺激毫无反应,每一次呼吸都十分困难,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在 医生的抢救下,李小龙慢慢恢复了知觉,这个铁打的硬汉是坚强的,他在醒过 来的后第一句话就是“我要搏斗,我要成功,我不要失败! ”很难想象,如果 没有这般强烈的求生欲望,李小龙还能否再次醒来。_
两天后,李小龙顺利出院,并在邹文怀的安排前往洛杉矶做了一次全面的 身体检查,顺道探望定居洛杉矶的母亲何爱瑜。对外,嘉禾则宣称李小龙是去 美国洽谈新片,继续维护他的英雄形象。
洛杉矶医院的诊断报告显示,李小龙的这次晕倒与曾经吸食大麻引发脑水 肿无关,而是由过度疲劳所引发。陪伴李小龙的莲达和远在香港的邹文怀都松 了一口气,但事实上,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也许在那时,李 小龙就已经有预感,为了奋斗、为了功夫、为了成功,自己付出太多,也透支 太多,这次昏倒,是上天给自己的一次警告。还有另一种说法是,美国医生在 当时就查出李小龙患有脑癌,只是在李小龙的要求下没有对外宣布•,而李小龙 为了撑住这口气,也只能在人前装出完全康复的姿态。
历经数月的坎坷波折,《龙争虎斗》终于在1973年8月29日在美国洛杉矶 的好莱坞大剧院隆重上映;此后更是为华纳创下了2. 3亿美元的惊人票房。 在香港,《龙争虎斗》也勇夺年度票房亚军,当年的票房冠军影片是楚原的 《七十二家房客》。
然而,鲜花与荣誉都已与李小龙无关,早在影片公映前一个月,李小龙就
离奇而突然地死在了女星丁佩的家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未解的谜团。
三、英雄,公敌,还是暴君?
返回香港既是李小龙在事业上的一次突破,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 变。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于内,追求完美和急于想证明自己的心态 使得他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情绪变得焦虑,脾气变得暴躁,甚至到了乖张无 理取闹的地步;于外,耿直暴烈的性格让他与周围的人相处得很不好,其一是 与媒体和武术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其二是与大导演罗维的关系越来越恶劣。
刚回香港时,李小龙与媒体公众的关系并不那么恶劣,反而相处得十分融 洽,他很乐意接受媒体的采访,在一些节目中充当嘉宾,报纸文章的夸赞和影 迷的追捧都让他觉得自己被重视、被关注。然而久而久之,李小龙发现这样的 生活一点都不有趣,在强大的香港狗仔队面前,你的一切私生活都会被曝光。
《唐山大兄》拍摄完成后,李小龙把妻儿从美国接到了香港,当时的他声 名如日中天,短短数周内,各种关于李小龙生世、解密李小龙隐私的报道和杂 志层出不穷,而事实上,李小龙不曾接受过一家香港媒体的专访,这些文章报 道全都是香港媒体为了炒作新闻热点的捕风捉影之作。
是李小龙耍大牌不愿配合吗?这当中恐怕有两个主要原因:
其一,李小龙开始反感香港媒体。李小龙爱出风头,但反感不必要社交, 更反感没有一点私人生活空间,而敬业的香港狗仔队们却是无处不在,严重影 响和骚扰着他的生活。当李小龙厌倦一件事时,他就会直截了当、毫无顾忌地 表现出来,他宣布:只有经得他同意,媒体记者才能在非正式和私人场合上拍 照。规矩一出,记者哗然——你这不是砸我们的饭碗吗?既然你不配合,那就 别怪我们手下不留情!于是,当时的香港媒体对李小龙的报道呈现出两种截然 相反的态度,一种是极力诋毁,各种緋闻丑闻层出不穷,一种是极力吹捧,把 李小龙刻画成了无所不能的天纵奇才。有争议才是热点,李小龙的形象在媒体 和影迷的交锋中变得愈发神秘离奇,人们对他的兴趣也越来越大。
其二,李小龙更重视境外媒体。我们都知道,李小龙始终都把好莱坞当成 事业发展的终极目标,而香港,不过是他实现自我增值的一块跳板,所以李小龙对香港媒体一直都不怎么在意,但对海外宣传却很重视。1971年12月8日, 李小龙在TVB接受了加拿大著名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皮埃尔•伯顿的专访。那时 的李小龙还只是个刚刚走红的功夫影星,而伯顿以往的采访对象都是政治家、 名人、世界级巨星,在欧美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李小龙自然不会放过这次向全 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
浏览1,05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