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香港梁敏滔先生即将付梓的《李小龙技击术》电子稿时, 我为之高兴,遥贺他又取得了一个新的撰著成果。

一提到“成果”,常常让人联想到取得成果的过程。我也就顺着 这一思路,摘取梁先生写作《李小龙技击术》过程中留给笔者的三点 记忆,介绍给读者诸君。

一是在资料收集方面。作者围绕《李小龙技击术》一书的写作, 借助居住香港的便利,与李小龙的繇春拳师兄弟和截拳道后学建立起 了密切的交往。笔者就曾经经他介绍认识了叶问(李小龙的繇春拳师 父)之子叶准、叶正,相继担任香港繇春体育会主席的黄淳糅、徐尚 田、萧煜民,以及叶问国术总会主席刘功成先生等。他还多次到美国 西雅图、洛杉矶等地,沿着李小龙留下的足迹进行考察,访问了李小 龙的忘年之交杨九福(现年90岁)、李小龙的弟子木村武之、黄锦铭 和李恺等。在黄淳糅的弟子陆地获得莲达女士的授权后,他又与陆地 一道成立了李小龙基金和振藩截拳道香港分会。梁敏滔先生广交^春 拳和截拳道朋友,广泛进行实地考察,为《李小龙技击术》的研究和 写作收集了丰富的原始文献和现实资料。

二是在致力研究方面。梁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撰写《东方格 斗术大观》时,已经就李小龙技击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该书中, 作者将李小龙技击术放入东方格斗术的背景下,进行了宏观研究,作 了专门介绍。1999年,《东方格斗术大观》问世后,梁敏滔先生几 乎将全部精力专一到了《李小龙技击术》的写作上。他对李小龙的研 究也从宏观研究进入到微观探索,又从一点点剖析进入到全面探讨。 梁敏滔先生通过执着的探索与辛勤的研究,从李小龙身前的飘春拳、 振藩国术、基本中国拳法、截拳道和身后的原始截拳道、概念截拳 道、振藩截拳道中抓住了李小龙武学的技术核心是技击术,并在这本 《李小龙技击术》中构筑起了李小龙技击术体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 见解。

三是在选材谋篇方面。作者不仅采用了一般武术技术书籍的图解 方法,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李小龙技击术。还将李小龙的亲友、弟子后 学的回忆与实证和作者的考察及研究成果汇集一道,编入这本《李小 龙技击术》中。这种博览广录的写法,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李小龙技击 技术的发展过程、李小龙技击能力的提高过程、李小龙技击哲理的体 悟过程,从而综合地展示出了李小龙成长的过程——走向成功的过程。

在人生的旅程中,所谓“过程”,就是走过的路程。李小龙走向 成功的过程,也就是李小龙走向成功的路。这是一条值得人们思考、 值得人们借鉴的通向成功的路。

翻开梁敏滔先生编著的这本《李小龙技击术》,我们可以看到: 李小龙通向成功的路,是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实践之路;是他从 为自强而突破传统到为发展而回归传统的理性之路。在这条实践与理 性融合的路上,李小龙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帜,迈着自强不息的步 伐,从东方步入了西方,登上了世界的舞台,作为唯一华人被评选入 限名20位的二十世纪“世纪英雄及偶像名单” [ 1999年美国权威时 事杂志《时代》(Time)周刊评选]。

李小龙通向成功之路让人联想到“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腊梅 放清香”等等炎黄子孙口耳相传的谚语。成功的结果,让世人羡慕。 成功的过程,也不能忽略。没有一定的过程,就不可能有一定的成 果。只有重视过程,走好每一步,才有可能走到成功的目的地。

总之,梁敏滔先生编著的这本《李小龙技击术》,不仅能帮助读 者学习和掌握李小龙的技击术,而且能帮助读者通过李小龙以技击术 诠释出的成功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体悟出自己未来的人生路, 进而以自身的实践和理智去诠释自己的成功路,走好自己的成功路。

文化的多样性、交融性,是文化得以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在 新世纪中,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世界各种 文化加速撞击、交流和融合,将是世界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趋 势。因此,东西方格斗文化交融,亦将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发展 的必然趋势。

1998年,纪念中国武协成立四十周年编辑出版的《中华武 术图典》,是根据1983—1986年全国武术普查材料所整理的120 多个拳种流派选辑而成,其中包括^春拳和李小龙创立的截拳 道,它们都符合“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 的要求。

李小龙格斗文化在中华武术文化中,是继承与发展相统一、 传统与创新相统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统一的先驱者,因此 必须大力弘扬和继续推广发展。

李小龙曾用“简单、直接、反传统”几句来说明他的格斗文 化,它就是继承传统繇春拳“简单、直接”的拳法,交融西方 “简单、直接”的拳法与剑法,持续发展成为“反传统”繇春拳 的创新拳法。因此,本书也尝试用“简单、直接、反传统”的有 限内容,简明直述李小龙格斗文化的无限内涵,旨在为广大爱好 者开阔视野、有所作为和与时俱进有所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楔子: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因子

功夫巨星李小龙在1967年开办洛杉矶武馆,并在家中开始传授截拳道。其 瞬 后在1970年回香港发展之前关闭了武馆,但不幸于1973年突然在港去世,以 i至遗留下来的截拳道没有他自己完整的文字记载,因而今日存在着争论。

其原因在于以往没有条件去全面地探讨李小龙一生武术生涯十七年的五个 完整阶段,亦即前香港时期、西雅图时期、奥克兰时期、洛杉矶时期、后香港  时期,约有三分之二时间在香港,三分之一时间在美国。

如果割裂地只探讨他在美国的三个阶段,就会忽略他在香港的开始和终结牛, 的两个阶段,尤其会忽略同他的授业师兄黄淳棵在武术思想方面有着盘根错节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因此,充分认识李小龙完整的武术生涯历程,对于探讨真实的李小龙和截 拳道世界的奥秘,从而认识他将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的意义和影响,可能有着 g关键性的作用。

李小龙早于1970年去信黄淳糅时,已透露自创截拳道的意图,真正的对 话则在1973年李小龙逝世之前数月,他们长达十一小时的闭门交流,实际上 凸显为难得的契机,这对师兄弟都有益处,因为这毕竟是全面检讨截拳道和繇 春拳的唯一机会。李小龙峪了黄淳棵的一个清晰的启示,就是他要追求思想解 J 放和回返自由之道,也就是他要做截拳道的主人。

李小龙英年早逝,他在那次对话中的遗愿,从此推动了情如手足的师兄  认真去研究师弟的截拳道,如何才能做到截拳道的主人,同时也去研究自己 「 的繇春门人,如何才能做到咏春的主人。又经过了二十多个寒暑,受到师弟 启发的他,也于1996年自创“繇春拳学”,指出了繇春最高之境界是要做言永 春的主人。

有人会问,既然师兄弟的武术思想盘根错节,那么两者是否异曲同工呢? 那就要等到看完本书的两位主人翁之功夫传奇,才可找到答案。图片1

香港繇春拳一代宗师叶问的弟子中,亲如兄弟拍硬档,先后闯出名堂的要 l 数震动香港武坛的“讲手王”黄淳棵,以及日后名震国际武林和扬威世界影坛 1* 的超级巨星“功夫王”李小龙了。本章就从师弟李小龙讲起。

1956年,李小龙从念完初中的喇沙书院转学圣芳济书院高中,这一年他 开始学繇春拳。

李小龙偶然认识了同一年龄的张卓庆和其家人,张是新界华人探长张荣锦 5 的幼子,1955年拜叶问为师。他把在香港电影圈中已颇有名声的童星李小龙旗 引去见识坐落在油麻地利达街三楼的繇春武馆。

那是一个傍晚时分,正在代师授徒的黄淳棵,看到师弟张卓庆带着一个小 伙子走进武馆。只见此人身着时髦的牛仔裤、花衬衫,头发梳得挺滑溜,虽时 玄 已黄昏,仍戴着太阳镜。黄瞟了他一眼,觉得蛮不是味道,仍旧用心去教新的 师弟练习。这个小伙子看了十来分钟就走了,黄亦不以为意。

过了几天,李小龙又来到武馆,由张卓庆介绍正式拜叶问为师,并递过红 包。张把他引到厅上介绍与黄淳棵认识。其实无须介绍,双方亦知道对方是 谁,因为李小龙当时已是颇具声名的童星,而黄是当时名噪武林的拳手。黄 21岁,李却15岁,当时在黄的眼里他不过是一个小孩,而且在第一天进馆颇 1 有点骄气。说到李小龙那时自觉与不自觉间显露骄气,只要我们略略回顾一下  他之前的生活经历,就明白这是很正常的。

1940年11月27日,在美国三藩市唐人街的一所为华人服务的积臣街 医院里,住着一个中国名字的欧亚混血妇人〔眼。她名叫何爱榆,其丈夫李,海泉〔门正远在数千里外的纽约唐人街演出粤剧。

这天,她生下了第二个儿子〔2],这一年是龙年,又刚巧在当天早上辰(龙)时生的,他就是将来享誉全球的李小龙(图1-1 )

李小龙儿时有几个名字,其中一个是他最喜欢的,就是振藩了。“振”是 振兴之意,“藩”与他的出生地三藩市拉上关系。家人常叫他一个女孩子的名 字“细凤”,据说母亲喜欢他儿时扮女孩,例如穿耳。

医院主管医生认为需要起一个美国名字申报户口,替他取名布鲁斯, 当时绝对想不到随意取的名字,竟会传遍全世界历久不衰。

1941年春,李海泉一家返回香港。同年底,香港被日军侵占。

李小龙出世不久,已与父亲一起当演员,以怀抱婴儿角色参演了《金门 女》粤语片的拍摄。

李小龙从小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而且有自己的看法。自幼喜 欢表现自己和模仿他人,具备童星演员的天资。由于李海泉的关系,李小龙进 入了电影圈,取艺名“李小龙”。因为具有戏剧天分,奠定了他在香港电影界 童星的地位。他在随后十多年的课余时间拍了 23部电影(香港电影资料馆统 计),其中大部分都以小硬汉或小流氓的形象出现。

李小龙10岁时,电影公司开拍了一部由他担任主角的《细路祥》电影, 合演者有伊秋水、冯峰及其父李海泉。李小龙把那贫穷而有良心的小歹徒演得 惟妙惟肖,可说是他那个时代的一部经典作品(图1-2)。图片2 图片3

1945年8月15日香港光复,一年后的1946年9月,李小龙先进入一所 学校就读,其后再转入名校喇沙书院的小学部就读,取名元鉴。可能很小年纪 就成名的原因,在学校的表现令人感觉傲慢,自我表现欲强,我行我素,好胜 心强,为显示自己而打架。中学时期作风依然,曾因多次打架被修士用藤条打 股惩罚,后来还因打架而要转校(图1-3 )o学业方面最爱绘画,其他功课欠 佳亦不介意。图片4

李小龙后来自己承认小 ft 孩子时已是一个小阿飞,总

爱四处惹事生非,少年时代 k 仍然如此。他说:“我与同伴曾用铁链及小刀作为打架 的武器(图1-4)。但是有一次,我想到假如我的伙伴 不在身旁呼应,只有我一人 去打架,将会有什么后果 呢?于是,我决定要学习如 何保护自己。就是这样,我 开始学习功夫。”

少年李小龙选择宣泄精力的方 式,一个是跳舞,另一个是习武。 他十三四岁开始跳舞,舞技精湛, 而其中以三拍子节奏强烈的拉丁美 洲“CHA CHA"(恰恰)舞最为 擅长(图1-5)。跳舞可交女友, 而习武为了打架。

长得俊俏的李小龙颇为注意漂 亮,每早必把头发梳理好,讲究衣 着时髦,外表前卫不易被人接受。

李海泉练太极拳,也教给李小 龙,两人早上会到公园练推手。故 此李小龙第一个功夫老师是其父亲 (图 1-6 )□

回说过来,虽然李小龙第一天 学拳甚有亲近师兄之意,奈何心高 气傲的师兄对他不太理睬,只吩咐 师弟简华捷为他开拳。因为简年轻 高大,并节柔软,练得尚算不错, 所以很多时候都叫他为新丁开拳。 反观李小龙在练拳时,脸上没精打 彩。由于少年心性,又怎会喜欢缓 慢的“小念头”基本动作呢?其实 第一天开拳,自然不会给他解释这 套小念头的重点及构想。尤其是年 轻人去学拳,总以为学三两招散打 便可以防身攻敌,如今却要慢吞吞 地练摊手、伏手,马步又是站着不 动的二字拊羊马,两条腿酸痛得要 命,他又岂能耐烦忍受呢?只练了 几天就不见了他的踪影。

大约一个多月后,李小龙又回
到武馆,要求学习。黄淳棵感到奇怪:一般十多岁年纪离开武馆后,很少回来 重新学习。在师兄的反复询问下,他总是吞吞吐吐,最后说出了实情。原来在 几天前,他在青年会与一个人言语冲突,打了起来。那人个头高大,而且学过 功夫。刚一动手就挨了几下,吃了不少亏。后来就豁出来,用他见过的繇春日 字冲拳向对方面部密集还击,就这几拳令他反败为胜。他觉得这种拳术很有 用,故又重回拳馆学习。

有一次,他在旺角弼街看黄淳棵跟别派的拳师赤手空拳比武。对方身型庞 大、孔武有力,黄仅有5尺5寸高,体重106磅(1磅=0.4536千克)。这样对 打看似不公平,但在很短暂的时间内黄将对方击倒。他立即觉得这就是他的理 想要求,黄就是小个子胜大个子的榜样。

这时张卓庆很少到武馆去,所以李小龙老是缠着师兄,双方也熟稔了。黄 认为他率直、敏锐,胆识在同龄少年之上,是个可造之材。黄虽然常常比武, 但却不大喜欢生事,师弟也渐渐改了恶习。

黄淳糅渐渐觉得李小龙很有趣味,由于他从小常在电影圈打混,自然比同 年的孩子来得成熟,满肚子中外幽默笑话,常常令众人捧腹大笑,而且当他有 什么要求,总是很直接的,颇有点鬼佬性格,绝无矫揉作态,从乖巧中可以看 到他的率直。

过不多时,叶问的馆从油麻地迁到深水场李郑屋村,这段时间(1957- 1962)弟子私人教授特别多,黄亦因工作关系很少去新址。所以李小龙每天从 大角嘴圣芳济书院放学后,都会同几个师弟一起到旺角道四十八号黄家练拳。 他们在天台练习,起初都练得兴高采烈的,突然有一天他对黄说:“可不可以 只教我一个,不要教他们,因为我已报名参加校际西洋拳赛。”黄说:“我很难 答应你这个要求,因为你们都是同学及师兄弟,我不能厚此薄彼。”他见黄拒 绝,无可奈何,怎料最终他竟想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计策。

次日放学后,他先跑到黄家,坐在楼梯上。待他的同学来时,跑到楼下迎 上去,对他们说:“糅哥不在家,今天没法练了,我们回去吧。”于是大家一 同离去。等到别人到车站上车走了,他又独自回来,接受师兄训练。如此数 次,同练的同学渐渐都不来了,这样黄只教他一人,只同他对练。

由于李小龙正在发育成长之中,又练习甚勤,这一阶段明显功力日进。黄 每日只同他单独对练,也愈来愈吃力。因为同门同路,窍门渐渐被摸熟,自然 压力也愈来愈大。就好比对弈,你天天跟同一对手下棋,渐渐也会付出更多思 考。若棋力逐渐接近,自然还是强手胜,但强者心里知道压力在逐渐增大,败
手却很难知道自己进步了多少。

黄淳糅这时除了继续指导李小龙做条件反射的藕手对练外,还针对他将参 加西洋拳赛的要求,更常用西洋拳跟他对打,让李用繇春拳打法,自己用西洋 拳打法,练习对搏。假如李有吃亏之处,黄实时进行纠正和解析。大约练了一 个来月,李在圣乔治五世学校出赛了(图1-7 )图片5

李小龙的对手是获得三届冠军的圣乔治五世学校英国学生加星埃默。开始 时,李摆出繇春拳独特的桩式,却引来全场的倒彩声。一交手李已得到甜头, 全场压着对手,而且拳力比对手重,打得对方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在全场屏息的静观后,突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李小龙打赢 了,取得校际赛冠军。刚一结束,李就赶忙到黄处报捷。胜利后自然免不了大 吃大喝一番来祝捷,席间他对师兄说:“要不是这个多月来每天对练,今次是 不易打的,多少也着了很多道儿,这回鬼仔们该收敛骄傲了黄说:

“要有收获总要有所付出的。”话虽如此,黄当时有想过获得点什么呢?

在李小龙勤练期间,有一天他邀师兄到他家里闲坐,那时他住在弥敦道 218号,位于佐敦道与德成街之间,新乐酒店对面,与父母兄弟等同住。他铸 做了两支不锈钢铜,相当沉重,手握处打得粗糙以便拿捏。他是取法于繇春八 斩刀,只是用来练腕力的。这个时候他的手腕力已比普通人强,曾经有一次黄 与他比试腕力输过给他,也由于赢了黄,更激发他勤练。在那时黄是他心中的 偶像,无论他要练什么,事先都征求师兄的意见。一直到去了美国,仍然为教 鬼佬繇春拳有疑难问题而来信请教。

李小龙跟黄学了一年半多就去美国,李去美的原因可由黄讲述:“小龙在 香港最后一次讲手,是同姓钟的北少林派在九龙城联合道唐楼的天台上进行。”

“对方有二十三岁左右的成熟年龄,小龙则较对手要嫩,只有十七八岁。 在对方同意之下由我担任拳证。徒手格斗每回合约两分钟,并无赛时和赛例规 定,哪一方不支或教练叫停就输。”

“第一回合,小龙经验不够,打得保守。钟在身高、步阔、臂长方面占 优,多次击中小龙。休息时小龙眼角略有破损,担心外观影响拍片,想退出 比武。作为拳证的我,本不应又做他的教练,但直觉到他可以赢,因为他的 拳并不轻。经常练臂力,比我的还重。于是我逼他继续打,叫他只需按繇春 构思去打,无论对方打他或不打他,都要勇于攻击,一定会赢。我说:’你 本可以赢,只是因为守多于攻,久守必失。第二回合,你不要求招式好看, 尽量抢攻。他比你高大,你反常规而用,多攻击他的面部。你拳抢中线,他 双拳自然在外。你的拳正好形成一个三角形,既攻击对方,双臂又防护了自 己的面部。

“第二回合一开始,小龙抢步急拳向钟面部打去,刚好打个正着。得势不 饶人,小龙连环直拳连续快攻,拳拳击中钟面部,大约数秒时间,已令对手不 支倒地。”

“这次打赢,他或多或少因此事而要去美国。因他与对方口舌之争,事后还 惹来不少麻烦,每天下午放学我都要往校门接他,因对方认识我,不便怎样。”

“怎料有一天,几名警察到学校搜查小龙的书包,于是惊动了学校和小龙 父亲。当时他父亲认为趁早送去换个环境,以免日后不可收拾。”

“这次打赢,对李小龙以后走武术的道路,起到重要作用。假如当时中途 放弃,对以后可能打击甚大,但是第二回合赢得这么快,必然加强他今后练武 的信心和兴趣,因为小龙好胜心是很强的。”

当时观战的有前《红绿日报》记者陈非。他后来在李小龙成名之后,在报 > 上大概这样说过:“当日如果没有黄淳糅,就没有今日的李小龙。”叶问也曾 " 喟然对黄说过:“没有你多方给他鼓励和教导,小龙绝无今天的成就。”李小 龙在美国曾亲口对截拳道入室弟子黄锦铭说过,只有黄淳糅教过他繇春拳,并 在给他师兄的信上,感谢他的指导。

关于李小龙赴美,公开的说法是他已届成人年龄,需去办手续。其实办完 即可回港继续学业和拍电影,不回港或许正如黄淳榛之说。
李小龙离港之前,他所主演的电影《人海孤鸿》刚刚举行了首映礼。这 l 部片子的主角李小龙扮演了一名日军占领香港期间的孤儿,他在日本战机扫 " 射与轰炸,再加上饥饿下,幸免于难,不过却变成一名街童。此片令他在港 栏 人心目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当时,名导演张彻对他的反叛性格之表演誉为 “东方占士甸”(图1-8)。此外,他在该年夺得了一项全港舞 g 比赛冠军。图片6

跳舞节奏感是重要的,而李小龙日后创立的截拳道,也十分强调节奏感, 或许与他从跳舞中获得启发有一定关系。节奏感是所有艺术和体育成功的重要 因素。黄淳棵积数十回比武经验,认为掌握时机切忌犹豫,并说:“时间上的 节奏错误了,好比跳舞和音乐一样,只有犹豫不决的人才受此击,所以应退即 退,应进即进,机会的掌握往往转瞬即逝。”

此外,李小龙在临行前曾拜会跟他结过片缘的精武体育会名师邵汉生。他 说:“四叔,我现今迫于要去美国过日子,教几招脚法如何?”

四叔是小龙的世叔,在片场有换节拳”的趣事。当时李小 龙说:“我现在连交学费都没钱,不如我教你跳,交换你教我节 拳。”邵汉生面对“满肚计仔”的世侄后来也摇摇头说:“我不如李小龙精 明,仅得五步,我学不上;节拳二十四路,他全学了,还多学了潭 腿。”节拳是精武会的北派拳术,腿法较多,李小龙去美国之前已学习北派的 腿法了。

1935年,香港一户祖籍广东顺德的中医世家中降生了一个男孩。

这个男孩,就是本文的主人翁之师兄黄淳棵。

当时的香港,不像今天这么繁荣,人口仅约五十万。街道两旁都是三四层 高的平顶建筑。楼顶天台连通成片,成为老人纳凉、孩子嬉戏的消闲地方。

当时在香港的中国人,足踏祖国的土壤,操作祖辈传留的技艺,却得处处 谨慎,小心度日。海外漂来的洋人,反倒傲气十足,不可一世,甚至连印籍雇 员也常常踢中国人的屁股。

中医世家的熏陶,养成了黄淳棵自幼钟爱国学的嗜好和崇尚民族气节的意 识。殖民地环境的压抑,刺激黄淳棵从小卑视空谈、卑视不武,逐渐养成了顽 强的性格和尚武精神。

黄淳糅这种倔强的性格在他七八岁时已显露出来。一个仲夏的晚上,小淳 糅与一群孩子在天台上聊天。他们谈星星,谈神物,天真怪诞。其中一个体格 高大,约十一二岁的男孩藐视众小,夸口自己是神灵转世,非池中物。淳糅脱 口回话说:“谁敢说蕃薯是池中物呢?”逗得旁边的成年人捧腹大笑。大孩恼 羞成怒,扑向淳棵。挨了几拳的淳糅,面对比自己年龄大、个子高的对手,不 畏惧、不服输。一阵乱拳对殴后,两人摔倒在地,抱成一团滚来滚去,最终被 人分开了。这种性格逐渐发展成了黄淳楝从不自夸、嘲弄吹牛的品质,也养成 了他与人比武必斗到底的作风。

黄淳楝的个性,在学校中也有独特的表现,他抗拒学英语和殖民教育。因 此,除中文秀出于众外,其他各科都很一般,英文成绩极差。课余时间独好习 武,常常将该交学校的学费,拿去学武术和西洋拳。这类事一旦被母亲知道, 免不了一顿训斥。父亲对此倒很宽容,还悄悄拿钱给淳I梁支付习武费用。

黄淳糅少小时,先后在志贤小学、导群中学和南华中学就读。在校中练习 西洋拳,放学后习练国术。他的舅父喜好吴式太极拳,能走走架,小淳糅天天 缠着舅父。舅父虽启蒙了他几招基本动作,但根本无法应付他的求知欲。于

是,将淳棵送到一位颇有名气的拳师处习练。这位师傅懂得很多,你想学什 么,他都能教。似乎南拳北腿、刀剑枪棍等等,他没有不懂的。淳棵认真地学 着,刻苦地练着,用心地思考着。渐渐地,他发现这位师傅颇像个武术的零售 商人,没有一点宗师的风范。有一天晚上,淳棵和几个学员正在练习时,师傅 接待了几位客人,话匣子打开后,你一节,我一段,谈的尽是武功奇技,把学 员都吸引过去了。这时,师傅谈了一段故事,他说几年前去成都,在一条斜坡 路上,看见一辆货车从上急驰而下,刚好有一小孩跌倒路中,汽车来不及刹 住,观者惊呼。突然,有一老翁抬起两臂,手掌对着汽车放出外气,汽车嘎然 而止,停住了。淳棵听到这里,起身穿衣,扬长而去。他失望了,不相信吹牛 的也会有真功夫。

此后,黄淳糅开始游历武场,东看看,西走走。在切磋武术的地方、比 试格斗的场合,总有他的身影,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反复观察,认识武术,访 寻名师。

一次,淳棵之兄的朋友罗炳,与一位复姓欧阳的年轻人相约,在九龙青 山道一个大露台上交手较技,淳棵得知前往观战。罗炳三十出头,练南螳螂 拳七八年时间,欧阳年约二十一岁,习练繇春拳仅年余。竞技开始时,欧阳 摆开繇春的桩手,罗炳摆开南螳螂的包桩手。几个照面后,罗炳以惊弹劲抢 攻,着着进逼。欧阳将前锋手变为膀手,左右变换,有条不紊。大概进退五 十余尺。罗虽占赢势,终未击中欧阳。欧阳年纪轻、拳龄短,体力和经验都 不如罗炳,虽较技中赢不了对方,但终未漏招。淳糅感到,繇春拳是值得一 学的自卫术。

又一次,黄淳棵得知在嘉道理山教拳,被人称为“寨主”的林某,将与繇 春传人切磋。这位林寨主,擅长快太极,兼习北螳螂拳。所谓“寨主”,是他 推手技术了得而获的美称。

切磋那天,黄淳棵逃学跑到现场。繇春派出场切磋者名骆耀,与林商定进 行繇春拳藕手与太极拳推手的切磋。动手之际,骆挥洒自如,占尽上风,将林 玩弄于指掌之中,煞是好看。繇春拳给黄淳糅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了。

这一年的农历12月28日,学校放年假。黄淳糅邀堂兄一道去九龙深水埃 海坛街,参观叶问的繇春拳馆。接近年关,来拳馆练习的人不多,只有几个年 轻小伙子在练习单藕手,这是繇春拳入门的基本功夫。淳棵看着,不明优劣, 凑兴想与他们试试。这一下,正犯了武馆的禁忌——未经预约,不能到武馆较 技,否则,会被认为是来“踢场子”的。在武馆一方,有人来较,是必须应付
的,否则,失去了威名,只有关门了事。练习单藕手的小伙子与淳棵交起手 来,没几个照面,淳糅就将叶问的弟子推倒在地。

叶问冷眼旁观,慢条斯理地说:“你要试试,该找个学拳时间长点的。” 随即,用手指指旁边一个普通身材,年约二十出头的门徒,淳棵也不答话, 上前就交手。黄用西洋拳打法,对方竟招架不住,三两下就将对方打得东歪 西倒。

叶问看着很气恼,却不失宗师的风范,说:“我跟你玩玩罢。”黄虽初生 牛犊,也感受宠若惊。一开始,黄以探拳虚攻,叶不反击,只略略逼前,封 住黄前手,令黄无法施展。黄忙抽回前手,叶乘黄抽回之势再度封逼。黄想 从桥底偷袭,但前手受制,后手也动弹不得,转念来了个小后跳步,以求摆 脱封逼。岂料叶如影随形,步步封逼。不几个照面,将黄逼封到墙边,全身 受制。叶突然快攻两拳打向黄的胸口及鼻部,却全不用力。黄淳糅如获大 赦,佩服得五体投地,要求即刻拜师学拳。叶笑着说:“用不着那么心急, 今天已是年二十八,正月初四开馆。你还是年初四来吧。”淳糅佩服叶问, 叶问也爱上了淳糅。

正月初四,黄淳棵约罗炳陪同,来到叶问的拳馆。恭恭敬敬地给叶问叩了 三个响头,开始了习练繇春拳,这一年是1954年。拜入叶问门下十八岁的黄 淳棵,犹如幼芽逢春雨,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繇春的营养,他感到学繇春比看繇 春更有趣。

一天早晨,黄淳棵经过林“寨主”拳场时,正逢林一边与人推手,一边高 谈年前与繇春骆耀推手较技的情节,语多夸大。仅习练繇春拳十多天的黄淳 糅,抡开双拳就与林寨主较量起来。林毕竟习武多年,加上被淳糅举动激起的 怒气,几招连击,打得淳棵眼角挂彩,口角淤血。

此一劫,使黄淳棵几天睡不好,吃不香。繇春拳为何没有发挥威力?几位 师兄得心应手的招法,他为什么竟用不上?思前想后,他得出两个结论:其 一,繇春拳虽好,没有功夫不行;其二,繇春拳是否真好,只有靠自己去实 践,去印证。

此后,黄淳棵既加紧练基本动作,更加紧练沙包,练木人桩。沙包上、木 人桩上,留下了淳楝的斑斑血迹。叶问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大约五个月后,黄淳糅研究武术追求真知,开始“去实践,去印证” 了。 凡有人约他“讲手”切磋,他一概应允,还四处寻找对手。他曾对人说:所谓 武无第二,是需与人较量去证实的(图2-1 )图片7

浏览93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