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来,中国武术植根于民间,在华夏大地上延绵发展,经久不 衰。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它逐渐发展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至今,它不仅具有健身、防身、经济、娱乐等 价值,而且还兼有修身、教化等功能。不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而且 日益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如,北京时间2009年9月30日 晚,中国品牌剧目《功夫传奇》在英国伦敦大剧院首演成功,一炮打响。 当地重要媒体《泰晤士报》、BBC电视台、天空电视台、《每日邮报》等 都进行了前期的重点报道。首演之夜,伦敦当地42家媒体倾巢出动,竞 相采访,加拿大驻英国大使James Wright说:“《功夫传奇》的首演征服 了在座所有观众的心,《功夫传奇》的成功将从伦敦开始,在不久的将来 定会席卷全球。”①伦敦大剧院的英方舞台总监Dewie Evans亦表示:“演 出极其精彩,让人难以置信!这是我在伦敦西区舞台上看到的最好的中 国演出。"②目前,来自五大洲的国际武术联合会会员国已达120多个, 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在国外武术市场中,传统武术的份额占到80以上。

近年来,随着武术文化的不断升温,国内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开始重 视武术及其发展,各地纷纷加大对本区域武术文化开发和研究力度,积 极推进当地武术拳种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如2006 年批准收录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武术就有河南的少林功夫,湖 北的武当武术,天津的回族重刀武术,河北的沧州武术、太极拳、梅花 拳等。2008年收录的有四川省峨眉山市的峨眉武术,陕西省的红拳,河 北的形意拳、八卦掌、鹰爪翻子、八极拳、劈挂拳、燕青拳等等。同时, 各地武术节、武术交流、武术竞赛、武术旅游等文化活动日趋高涨。如, 在武术节方面就有:中国郑州少林武术节、泉州武术节、武当武术节、 香港国际武术节、郑州世界传统武术节、佛山武术节、永年国际太极拳 大会、沧州国际传统武术节等。在武术旅游方面:峨眉山市成立了 “峨 眉山武术公园”,把峨眉武术文化产业做成峨眉山旅游的龙头品牌;河南 成立了 “中国嵩山少林武术文化博览中心”;llglll同山2008年10月举办了 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暨第八届武当国际旅游节等。在武术产业方面: 2005年9月在山西大同举办了首届中国武术文化产业(国际)论坛; 2009年焦作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太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对 “太极拳”品牌的硬件建设、产业发展、品牌打造和市场运作方面进行了 详细的规划;2009年6月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促进会在正定县成立; 2010年12月河北省体育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河北省武术协会与河北 中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石家庄成立了河北中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武 术俱乐部,等等。

燕赵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深受各级职能部门的 重视。文化是历史发展的沉淀,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上凝聚形成的①。 燕赵武术作为独立的文化现象,不仅与中华武术的发展一脉相承,而且


  • 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深受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和民族习俗的影响,又极具地域特色。其突出 表现为:借助厚重的燕赵历史文化传统,使得燕赵武术生产和人物系谱 传承得以实现;不同的时空领域呈现出了迥异的形式与不同的流派;燕 赵武术通过拳种门户的文化生产、文艺性文化生产、礼仪性文化生产等, 共同架构起了 “慷慨悲歌”的燕赵人文习性。而燕赵武术对“慷慨悲歌” 燕赵人文习性的架构是如何形成的、又是沿着怎样的历史脉络演进的, 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节燕赵武术文化的界定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问题是世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文化的 概念,迄今尚无统一的界定。据统计,有关文化的概念多达数百种。从 西方历史视野来看,文化概念可追溯至约两千年前的古罗马,由哲学家 西塞罗提出,文化一词从拉丁文译成英文是“culture is the philosophy or cultivation of the mind",翻译成汉语为“文化是心灵的修养”。即由 cultivation的本义“耕种”,引申为栽培一一培养修养。强调文化是 对人心灵的一种纹刻,视文化为一个品德修养的动态过程。

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家们强调文化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自由的创造, 认为“文化是艺术的总称”。19世纪,出现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概 念。一是从人文关怀的视角提出:

文化就是追求我们的整体完美,追求的手段是通过了解世

人在与我们最有关的一切问题上所曾有过的最好思想和言论

……引导我们把真正的人类完美看成是为一种和谐的完美,发

展我们人类的所有方面;而且看成是一种普遍的完美,发展我

们社会的所有部分(阿诺德,1869)①。

它强调的是文化对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的追求过程。另外一个是从 人类学视角出发提出: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 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 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泰勒,1871)②。

20世纪初,社会学领域赋予了文化以新的内涵,社会学家们强调文 化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并指出:

文化是一个多义词,……即它是指人造物品、货物、技术 过程、思想、习惯和价值观念,它们是一个民族的社会遗产。 文化包括所有习得的行为、智力知识、社会组织和语言、经济 的、道德的或精神的价值系统。一种特定文化的基础是它的法 律、经济结构、巫术、宗教、艺术、知识和教育③。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科学的进步,跨学科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多 重文化定义。如生物学的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不同物种的组织结构和行 为规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项目”主持人、加拿大学者谢 弗,则提出了宇宙学的文化概念:“文化一般是指物种,特殊地是指人类 观察和感知世界,把自己组织起来,处理自身事务,提高和丰富生活,

  • [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0-161页。

  • [英]爱德华泰勒,《文化的起源》,纽约:哈波和罗出版社1958年版(EdwardBur- nettTylor, TheOriginsofCulture, NewYork:HarperandRow, 1958: 1) o

  • 闵家胤:《西方文化概念面面观》,《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以及把自己安置在世界上的那种方式。”

另外,1982年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文化政策大会上,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给文化下的定义为:“文化在今天应被视为一个社会 和社会集团的精神和物质、知识和情感的所有与众不同显著特色的集合 总体,除了艺术和文学,它还包括生活方式、人权、价值体系、传统以 及信仰。”

由上可知,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模糊集合,不同学科领域对文化 内涵有着不同的界定。文化内涵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所强调的内涵和外延有所不同。诚如毛泽东在 《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所强调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 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 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①也正是因为如此,寻 求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化界定,就显得尤为困难。于是纠结于文化 内涵的界定,好像意义不大,但论及文化,我们又不得不对其进行必要 的说明。

从中国历史上看,汉语中文化一词,最早可以上溯到《易•彖传》 之释贲卦:“小利而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 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郑玄注:“贲,文饰也。”又说:“天文 在下,地文在上,天地二文,相饰成《贲》者也。犹人君以刚柔仁义之 道饰成其德也。"以上文字就字面义来看,文化是人文化成,其间人处在 中心地位。进而视之,则天文、地文、文明成为中国原初文化认知的三 个重要范畴。东汉荀悦有“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的论断。 西汉刘向将“文”与“武”联用: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 能化,而后武加焉。(《说苑•指武》)这里文化与儒家的“仁政”比较接近,但仍非一个完整的词,而各 有所指,“文''指文德,“化”指教化。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谓“言以 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远”,即所谓“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晋• 束皙《补亡诗・由仪》)或“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南朝齐• 王融《曲水诗序》),可简要理解为统治阶级的施政和言法,是与“武 功”、“武威”相对立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至此,“文化”作为 一个完整的词汇和概念,开始为人们所广泛使用①。

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20世纪初,中国众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文化 观,如梁启超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 也。”②梁漱溟认为:“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③胡适认 为“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④。他们所提出的“共业”、 “生活方式”等,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泰勒定义的文化范畴。

新中国成立后修订的《辞源》解释说:“文化是指,文治和教化。今 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指社 会意识形态。”

总之,“久浴文化,则渐悟人类之尊严”(鲁迅)。“文化上的每一个 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⑤“对人类的真正研究,将被证明不是关 于人的研究,而是关于文化的研究。”⑥鉴于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为研 究方便起见,我们将以泰勒的文化定义为基础。

燕赵文化的内涵

地域文化(Regional Culture)或称“区域文化”,是一个极为古老® 胡适:《我们对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胡适文存》三集.卷一。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4页。

© 王西京:《文明以止化成天下》,《新华文摘》,2008年第13期,第109页。 的话题,也是一门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地理人文学科。追溯历史,中国 文化地域的产生大约起自旧石器时代中晚期①,新石器时代初露端倪, 经夏、商、周的逐渐发展,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形成的原因是民族 宗法的崩溃,“地理差异,从经济上制约了文化的区域构成;邦国林立, 从政治上强化了文化的区域分野;大师并起,从学术上突出了文化的区 域特色;而上古时代丰富多彩的民风遗俗的流播传扬,又形成了风格各 异的区域文化氛围”②。在自然因素和民族、民俗、经济、政治等社会因 素影响的基础上,地域文化开始出现。

关于不同地区的民俗民风传统的差异,古人早有论及。《礼记•王 制》中就记载了 “王使太师陈诗以观民风”的做法,即通过诗歌体察地 域民情。从宽泛的学术意义上讲,对燕赵文化的探讨由司马迁开其端绪。 此后,班固、魏徵、韩愈、苏轼、司马光、黄宗羲等对燕赵文化的底蕴 均有所概括、提炼。

《汉书•地理志》更是明确地提出“域分”(即按不同的历史区域划 分民俗民风)的概念:“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 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 俗。”较好地阐释了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风俗理念。就现实 而言,认识到强调风俗发生、演变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密切关系, 有利于揭示民俗所具有的民情、民欲之含义。“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 短在风俗”③,则肯定了风俗作为天下兴亡盛衰根本所在的重要性;“风 俗之美恶,系乎政教者也”④、“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⑤区分 了风俗的不同价值.并将其与国家的政策过程和社会教化联系起来。

  • 晁福林:《天玄地黄》,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39页。

  •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04页°

  • 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37页。

  • (明)南大吉纂修嘉靖《渭南县志》,载《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13》,凤凰出 版社2005年版。

  • 应劭:《风俗通义》“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从总体而言,区域文化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因素影响。在自 然环境方面,古人多有论述,如《邹县志》载:“邹人东近沂泗,多质 实;南近滕鱼,多豪侠;西近济宁,多浮华;北近滋曲,多俭啬。”刘禹 锡的《送周鲁儒序》:“潇湘间无土山,无浊水,民乘是气,往往清慧而 文。”旧《浙江通志》亦有“浙东多山,故刚劲而邻于亢;浙西近泽,故 文秀而失之靡”。龚遂出任渤海郡(今沧州)太守时,曾告诫乡民“卖刀 买犊,卖剑买牛”(《汉书•地理志》)。从中可知,自然环境对人类民俗 的形成有着决定性作用。

就社会结构而言,历史文化变迁可谓直接作用于地域文化。如史载: “吴越之君尚勇,故其民好用剑。”(《汉书•地理志》)“士有陷坚之锐, 俗有节慨之风。”(左思《吴都赋》)但晋永嘉之后,吴越的民风却发生了 转变。“永嘉以后,衣冠避难.多萃江左,文艺儒术,于今为盛,盖因颜 谢徐庚之风焉。”(明刘槃《成化记》)“其民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 歌鼓之声相闻。”(苏轼《表中观碑记》)虽然不能绝对认为,社会结构导 致了从“尚武”到“崇文”的社会风气的转变,但晋“永嘉之乱”后文 人的大量南迁避祸,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再如:淮南一带“人性躁劲,风气果决,包藏祸害,视死如归,此 则其旧风也。自平陈之后,其俗颇变,尚淳质,好俭约,丧纪婚姻,率 渐于礼”(《隋书•地理志》)。“平陈”对淮南一带风俗变更的影响显 而易见。

梁启超也曾撰文指出:“气候山川之特征,影响于住民之性质。性质 累代之蓄积发挥,衍为遗传此特征又影响于对外交通及其他,一切物质 生活还直接影响于习惯及思想。故同在一国,同在一时而文化之度相去 悬绝。或其度不甚相远而其质及其类不相蒙,则环境之分限使然也。环 境对于当时此地之支配力,其伟大乃不可思议。”(《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 布》)梁以地理学视角,论述了地域文化对人文性格的的影响。

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发展至今,受自然环境、社会结构二重因素 影响,形成了如今的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州 文化……

什么是燕赵文化?至今学术界尚未定论。有学者认为,燕赵文化专 指先秦时期燕赵人民所创造的全部文化之总和;也有主张燕赵文化用来 专指燕赵人们创造的各方面的考古学文化;更多的人则提出,燕赵文化 是一连续性的文化传统,如周文夫、孙继民等认为:“燕赵文化就是发生 蕴积、传流和发展在古燕赵区域的历史传统文化。”①

就本书而言,我们所论述的燕赵文化从时空上来看,包括从古至今 在燕赵大地上发生的一切文化现象。即包括先秦原生态的燕赵文化,如, 远古时期,“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就在燕山脚下留下了历史文化遗 迹。原始社会晚期,黄帝部落由渭水流域迁徙至今河北省西北部。《史 记》记载的黄帝与炎帝的“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均 发生在燕赵大地。对此,张京华较早提出:“燕赵区域文化的风格特征在 战国时期发展成熟,趋于定型,但是燕赵文化的发端则远在战国之前, 别有源头。”②同时,又包括两周以前的燕赵文化、秦汉以后衍化的燕赵 文化,甚至正在发展、发生的燕赵文化。

就地域而言,“燕赵”是历史地域名称,顾名思义,是古代毗连的燕 国和赵国疆域的合称。历史上的行政区划不断变动,很难用现今的行政 区划完全准确地对应。故今之燕赵有不同的指向。如张京华认为:“燕赵 区域的主体是南以黄河为界、东以大海为界、西以太行山为界、北以燕 山山脉为界这样一个四至范围。在地质上,这里是一片平原,属华北大 平原的北部,也可以独立地称作河北平原。”陈旭霞认为:“燕赵”作为 一个地域概念,在历史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燕赵”,泛指北 起阴山南麓,南达黄河,西至太行山,东临渤海,包括今河北、北京、

周文夫等:《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在我省和谐文化及经济建设中的现实意义》,《河北日 报》2007年7月24日。

  • 张京华:《燕赵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天津、辽宁、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以及山西北部、山东、河南的部分地 区。狭义的“燕赵”,指今天的河北省。由于今天的河北在战国时分属 燕、赵、中山以及魏、齐等国,其中以燕、赵最为著名,所以河北有燕 赵之称①。


《燕赵文志》提到:

燕赵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就其在全国地位而言,经历过

三次大的变化。

战国时期,燕赵是指战国七雄中的燕国和赵国。燕赵两国 的疆域范围,大致是北起阴山南麓,西至太行山,南抵古黄河, 东临大海。在这样一个大的范围内,包括今河北省、北京市、 天津市、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和山西省北部地区。

从秦至唐,位于北方的燕赵,成为奠都长安、洛阳的统一

王朝管辖下的北方郡县。

从辽代设五京,改幽州为南京,以幽云十六州的南部为界与

北宋对峙,燕赵分成南北两部分。金灭辽,继而灭北宋,统一了

中国比方,以辽南京为中都。元明清三朝均奠都北京,燕赵的大 部分区域划为“腹里"和“直隶",成为京师外围、畿辅重地②。

蒋宝德主编的《中国地域文化》(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和 陈金川主编的《地缘中国——区域文化精神与国民地域性格》(中国档案 出版社,1998年版)都对燕赵文化这一独特而重要的区域文化进行了考 察和分析。2000年,沈长云等在其撰写的《赵国史稿》(中华书局出版) 中对赵国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这为后来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图片1

  • 陈旭霞:《燕赵文化脉理探析》,《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

  • 中国文化通志编委员会:《燕赵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较好的基础。2003年,孙继民等主编的《先秦两汉赵文化研究》(方志 出版社出版)和辛彦怀等主编的《赵文化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 先后出版,进一步推进了赵文化的研究。2001年,王彩梅出版了《燕国 简史》(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对燕国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梳理。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有关燕文化研究的著作多达五部:即《燕秦 文化研究》(陈平著,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燕文化》(杨玉生等编 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东北文化与幽燕文明》(郭大顺等著,江 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燕国史稿》(彭华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年版)与《北京幽燕文化研究》(群言出版社2006年版)。近年来,从研 究区域特色文化、构建区域人文精神入手,来寻求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 思路,已在政界、工商和文化界成为一个共识。这也正是当下燕赵文化 研究热潮下的一种驱动力所在。

侯廷生则指出:“'燕赵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这里的燕赵,代指 河北,因此燕赵文化等同于河北文化,它没有断代的时间概念,是指现 今的河北自古至今的文化,又包括至今留存的文化内容,而不是特指某 一历史阶段的文化。”①陈旭霞强调:“燕赵文化主要是指以河北地域为 依托,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及其由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特定的 生活结构体系,即河北大地上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 生活方式的总称。”②并且随着北京建都,天津被划分直辖市,分别建立 了京都文化、天津文化后,燕赵文化就成了河北地域文化的代名词。鉴 于此,本书所指的燕赵文化以古今河北文化为研究对象。

三、燕赵武术文化

从武术发展史可以看出武术地域文化特征和传统。如,北方民族

  • 侯廷生等:《赵文化、燕赵文化等概念的文化边界辨析》,《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

  • 陈旭霞:《燕赵文化脉理探析》,《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


“好气任侠”、“民风彪悍”,山东之地“怯于众斗,勇于持刺”①。故有 “拳兴于齐”之说。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武术,长于腿法,架式大, 节奏快,多窜奔跳跃。北派拳术需要场地较大,有“拳打四方”的说法。 长江以南地区流行的武术手法多,桩步稳,拳势激烈,并常以发声吐气 协助动作发劲,需要场地较小,素有“拳打卧牛之地”的说法。因此又 有“南拳北腿,东枪西棍”之武术谚语②。

近代关于地域武术文化方面的研究著述首推唐豪的《少林武当考》 和《少林拳术秘诀考证》以及徐震的《国术论略》。1983年至1986年的 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开掘了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新篇章:

在各级体委武术挖整组的积极参与下,动员了全国8 000 余名专职武术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耗资100多万元,开展了 我国武术发展史上空前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 工作。经过3年努力,初步查明流传各地的“源流有序、拳理 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129个;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编写的各拳种理论、技术和传播、发展的典籍《拳械录》 和《武术史志》等651万多字;录制70岁以上老拳师拳艺 395. 5小时③。

在此基础之上,相继出版或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如《四川武术大 全》、《浙江武术拳械录》、《河北武术拳械录》等,这些成果多是对当地 武术文化资料的汇总。

到20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发表了相关武术地域文化的研究成果。

  • 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序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51-2157页。

  • 郭守靖、郭志禹,《从地域文化学视角透视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上海体育学院学 报》,2006年第5期。


®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45〜450页。

如高正的《武当山与武当武术》①、蒋松卿的《楚文化与楚国武术》②、刘 绥滨的《四川武术与武当拳的渊源》③、马岭和马宏的《简论武术文化与 回民族精神》④、秦文忠和王春菊的《回族武术文化浅谈》⑤、李德祥的 《中国哈尼族武术文化初探》⑥、陈荣亮的《闽台武术文化渊源管窥》⑦、 程大力的《少林武术通考》⑧、李成银等的《子午门功夫与齐鲁文化》⑨ 等文章。在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方面,由单一的地方拳种挖掘上升到地方 拳种与地域文化的理论结合已经初见端倪。

近年来,随着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热的不断升温,以一批武术博士为 代表的学术研究把地域武术文化研究进一步推向了高潮。如:韩雪的博 士论文《中州武术文化》提出:

中州武术文化是通过中州地域内武术技艺为外在表现形式, 来体现和反映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一种文化现象。任何文 化都以两种形态分别存在,即客体文化形态和主体文化形态, 中州武术文化亦然。中州武术的客体文化主要指武术技术、典 籍、拳谱以及与武术有关文物、艺术作品等客观外化的文化形 态;主体文化主要指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等主体内 化的文化形态。这两种文化形态是相互影响的,客体化的文化 形态,总是在不断地影响、塑造着人的主观精神,而主体化的

  • 高正:《武当山与武当武术》,《武术健身》,1991年第1期。

  • 蒋松卿:《楚文化与楚国武术》,《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年,第1页。

  • 刘绥滨:《四川武术与武当拳的渊源》,《武当h 1993年第4期。

  • 马岭、马宏:《简论武术文化与回民族精神》,《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 秦文忠、王春菊:《回族武术文化浅谈》,《体育文史》,1992年第5期。

  • 李德祥:《中国哈尼族武术文化初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h 1994年第6期。

  • 陈荣亮:《闽台武术文化渊源管窥》,《中华武术》,1991年第11期。

  • 程大力:《少林武术通考》,郑州少林书局,2006。

  • 李成银:《子午门功夫与齐鲁文化》,《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第2期。


文化形态,也在不断解读、解构客体化的文化形态①。

王家忠的博士论文《荆楚武术文化研究》认为:

荆楚武术是构成荆楚武术文化的实体和载体,楚武术文化 研究主要有:荆楚武术的历史渊源;荆楚武术的分类;荆楚武 术的拳理技法特点;荆楚武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荆楚地区少 数民族武术的研究;荆楚武术研究机构的创立与相关论著出版 等方面。

郭守靖的博士论文《齐鲁武术文化研究》提出:

齐鲁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从攻防实战中所孕育的身心活动, 在齐鲁文化影响下所反映的民族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社会行 为方式的总和。包括技术特征、社会现象和精神意识三个层面。 所谓技术特征泛指齐鲁武术表层的套路、搏击、功法等动作运 动规律;所谓社会现象泛指齐鲁武术中层的衍变、传承、传播 等社会关系;所谓精神意识泛指齐鲁武术深层的道德、修养、 意志等思维方式。

其他的还有:张胜利的博士论文《陇右武术文化研究》指出:“少数 民族的尚武精神和善骑射的特点是陇右武术,丝绸之路带来了陇右武术 的兴盛,敦煌壁画和敦煌藏经洞出土的资料中可以看出陇右地区古代武 术的繁荣景象。” 丁丽萍的博士论文《吴越武术文化研究》将吴越武术文 化的概念界定为:“吴越武术文化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生活在吴越地区的人

① 韩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博士论文核心内容),《体育科学》2006年第8期。 们创造的一切与武术活动相关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燕赵武术属于地域文化研究范畴,上个世纪为响应国家武术挖整工 作,燕赵儿女历时9年,遍访拳师2000多人,抢救整理有关拳械资料60 余万字,录制了 30多个拳械套路,长达60多小时的技术录像,还征集 了一批拳谱、兵器等文献和文物①。在地区武术文化学术热潮的带动下, 燕赵武术文化同样得到了学人们的关注。如刘万春教授编写的《河北武 术》一书,是对河北武术史的一次全面梳理,内容涉及武术史、武林人 物、文化宗教、拳种的系谱等等②。刘汉杰的《沧州回族武术文化探 源》③与《把式房的乡村属性与入世态势——以沧州武术为个案》④,采 用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对沧州武术进行了微观解释。范铮等的《沧州武 术谚语语义研究》⑤和《沧州武术谚语隐喻特征初探》⑥两篇文章,从不 同视角分析了沧州武术谚语的文化特征。吴丕清立足沧州回族武术进行 了研究,代表作有:《沧州回族武术》⑦、《回族武术八极拳考述》⑧,分别 考证了沧州回族武术的拳种门户和八极拳的传承系谱。张笑莉的《清代 燕赵武术与民间结社》一文,从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入手,梳理了教派 与燕赵武术的关联,指出民间结社的习拳练武活动,往往伴随有诸如 “画符念咒”、“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一些神秘主义活动形式⑨。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申国卿的博士论文《燕赵武术文化研究探骊》一 文,以在燕赵地域内发生、存在的武术文化为研究对象,从地域文化视图片2

  • 新景:《燕赵雄风劲,武乡又逢春》,《体育文史》,1993年第6期。

  • 刘万春:《河北武术》,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146〜264页。

  • 刘汉杰:《沧州回族武术文化探源》,《西北民族研究》,1997第1期。


® 刘汉杰:《把式房的乡村属性与入世态势——以沧州武术为个案》,《西北民族研究》, 1995年第1期。

  • 范铮等:《沧州武术谚语语义研究》《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4期。

  • 范铮:《沧州武术谚语隐喻特征初探》,《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第2期。

  • 吴丕清:《沧州回族武术》,《回族研究», 1997第1期。


® 吴丕清:《回族武术八极拳考述》,《回族研究K 2004年第3期。

® 张笑莉:《清代燕赵武术与民间结社》,《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角对于燕赵武术文化的形成、演变过程进行独特资源、内在特征、文化 优势等方面的综合解读,分析燕赵武术文化特征及其历史成因,并将燕 赵武术文化的概念界定为:“燕赵武术文化是指拥有博大包容胸怀和开放 革新传统,以气势恢宏、刚健有为等为突出特征的分布在燕赵地域内的 一切与武术活动相关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及其创造过程的总和。”①

马剑博士的《燕赵武术》,从燕赵地理人文入手,分析和介绍了燕赵 地域流传的典型武术拳种及武术人物等②。此外,燕赵境内还出现了地 方志形式的区域武术文化研究,如《沧州武术志》、《永年县太极拳志》、 《邯郸太极拳志》、《鹿泉武林志》等。

以上研究成果为课题组全面把握燕赵武术提供了一手材料,为方便 研究,课题组通过对文化、燕赵文化内涵的梳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 础上,借鉴泰勒的文化定义,将燕赵武术文化界定为:立足燕赵地域及 其文化传统,以传统武术③文化为切入点,涉及燕赵武术的知识、信仰、 艺术、习俗、价值观念等内容的统称。

浏览60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