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练习法:连续练习法是指在练习过程中不间断地完成整个练习的方法。在实 践中常用的是均匀型连续法和变换型连续法。

(1) 均匀型连续法:均匀型连续法经常用于持续时间较长的周期性练习中,其主要特 点是在练习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的负荷强度。在武术运动员的训练中,均匀型连续法也用 于静止性练习(如“站桩”练习和柔韧性练习等)中。

使用均匀型连续法时,可调节的训练作用因素主要是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在负荷强度 相对固定(例如静止性练习)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对负荷量的调节来加以控制。

(2) 变换型连续法:变换型连续法同样用于持续时间较长的周期性练习。其主要特点 是在练习过程中负荷强度按照预先的安排,不断发生变化°使用变换型连续法时,可调节 的训练作用因素同样是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但是这里负荷强度因素的可调节作用更明显, 尤其当负荷量相对固定的时候,主要依靠调节负荷强度来进行控制,例如在长跑时要求运 动员在某一段落中加快速度,而另一段落中则降低速度,并依次交替。

间断练习法:使用间断练习法时,决定训练作用的因素包括练习的负荷量、负荷强 度、重复次数和间歇中的休息特点。间断练习法主要包括重复练习法和间歇练习法。

(1)重复练习法:从形式上看,重复练习法和间歇练习法似乎类似,其实是有本质区别 的。重复练习法的特征在于对某一练习的内容本身进行重复,而各次重复之间的间歇,原 则上是应当保障在下一重复开始前机体工作能力基本恢复到初始状态的水平。应当提出 的是,由于机体工作能力恢复的异时性特征,因此在使用重复练习法时,实际上训练作用 仍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增加。在身体训练中重复练习法主要用于发展最快速度和最大力量, 而在技术训练中则主要用于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c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多, 加之单调重复的乏味,机体较容易出现疲劳,所以在安排练习时,尤其是系列性安排练习 时,既要合理确定每一组重复练习次数,也要合理确定重复的组数D在青少年运动员的训 练中,应当结合其他教法措施,如结合游戏、比赛等方法来调节情感状态,提高练习的兴 趣。

(2)间歇练习法:间歇练习法的特征是重复某一练习时,强调对各次重复间的间歇进 行控制,使运动员机体的工作能力在未完全恢复的状态下开始下一次重复。在身体训练 中,间歇练习法主要用于发展各种类型的耐力,这里不仅指周期性练习中的有氧耐力和无 氧耐力,而且也指连续重复完成非周期性动作的练习中的各类耐力。在武术运动员的训练 中发展静力时也经常使用间歇练习法。在技术训练中,间歇练习法主要用于完善技术动 作,为了提高动作技能的稳定性、应变性和发展专项耐力。

在具体使用间歇练习法时,有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间歇时间固定不变的,第二种 方案是间歇时间是逐步递减的,第三种方案是间歇时间逐步递增的。这三种方案不仅针对 解决不同的训练任务,而且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训练年限、不同的训练水平,应当合理 地从中选择一个方案。在使用间歇练习法时,合理选择单组练习中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同 样十分重要。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来说,间歇时间以练习后心率降至120次/分再开始下一 组练习为宜,并且重复次数不宜过多。随着训练程度的增长,可以逐步缩短间歇时间。

循环练习法(或称循环训练法):循环练习法是建立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规 定的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各个“站”上的练习,周而复始地进行训练的方法。决定循环练 习法训练作用的因素,包括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练习的持续时间或重复次数、每 “站”练习的强度、“站”与“站”之间和每个循环间歇的时间,以及“站”的数量和完成循环的 次数。

循环练习法既可以是无间歇的,也可以是有间歇的。循环练习可以用于发展各种类型 的耐力,以及其他能力。各“站”练习法的内容应是运动员已基本掌握的,练习内容的顺序 应根据对各器官系统和工作部位肌群的不同要求而交替安排,练习“站”的数量一般以8 ~ 10个为宜。

循环练习法有两种基本组织形式。第一种类型的特点是为运动员预先确定完成一个 或若干个循环所需的时间,随着练习水平提高,这一时间限度不变,但不断增加各个“站” 上重复练习的次数。在这种情况下,一开始每个“站”上重复练习的次数相当于该运动员完 成该练习的最大可能次数的1/4~1/3,而随着练习的提高,各个“站”上重复的次数可增 至最大可能次数的1/2〜1/3。第二种类型的特点是随着练习水平的提高,各个“站”上重 复练习次数(相当于最大可能次数的1/2-2/3)不变,但不断缩短完成一个或若干个循环 所需要的时间。

循环练习法保障了练习内容的多样性,能提高运动员的练习情绪和积极性,适用于不 同层次和水平的对象。

游戏法和比赛法:游戏法和比赛法能激发高度的情感和兴趣。游戏法和比赛法是 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进行的,除了规则规定的条件以外,运动员可视游戏形势或比赛形势 的变化而见机行动,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对于培养运动员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 力,以及控制自己行动的能力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游戏法和比赛法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种 多样,教练员可根据训练任务自行设计,自行创造。游戏法和比赛法的区别在于,比赛法相 对更严格,具体表现在所要求的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专项的特征,有规定完成动作的次 序、评定成绩和确定名次的办法。

游戏法和比赛法既可用于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也可用于技术和战术训练。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运动训练是对运动员机体各器官系统(包括植物性系统和运动系 统)有针对性地、有序地施加刺激作用,从而提高竞技专项所需技能和机体一定能力的过 程。从机体本身的活动来看,则是在外界刺激作用下,机体各器官系统出现形态和功能方 面的积极变化,从而使机体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不断取得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适 应”。作为适应的结果,机体不仅提高了功能的可能性,出现了功能的“节省化”现象,而且 提高了机体适应的可能性,即能对更大、更强的刺激作出积极的反应。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能对运动员机体产生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基本的是负荷, 包括训练负荷和比赛负荷,以及随后的休息。在系统化训练的条件下,机体始终顺序交替 着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时相——负荷相和负荷后恢复操作性.工作能力的休息相。

(一)训练负荷及其评定

完成任何训练练习都能对机体产生一定的作用,如果这一训练作用对于机体是合适 的,那么就能使机体的功能可能性和适应可能性得到提高u在一般情况下,负荷是指与安 静状态相比,由完成练习所引起的机体功能活性追加值,习惯上训练负荷可通过负荷量 (作用的持续时间等)和负荷强度(作用的瞬间力度)参数来评定。在任何情况下,为了评定 训练负荷,既要注意从外部对负荷的评定指标,也要注意从内部对负荷的评定指标。.

训练负荷量的内部指标,主要指练习的持续时间、重复次数、通过的距离(即公里数或米数)克服的总重量(即公斤数或吨数);训练负荷强度的内部指标,主要指速度、速率、单位时间内完成 的次数、一次克服的绝对重量、单位时间或某一时间限度内克服的平均重量、密度等。

训练负荷的内部指标反映了在完成训练练习时运动员机体功能可能性动员程度、所 出现的各种变化,包括反映各器官系统功能状态的生理、生化和其他指标变化,如心率、肺 通气量、耗氧量、血乳酸含量、心搏出量(每搏和每分钟)等。

只有把从外部和从内部的评定指标结合起来,才能对负荷作出正确的评价。

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是训练负荷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有一定的量,也就 有一定的强度。系统地增长负荷量为随后提高负荷强度打下了基础,而强度的提高又为随 后的负荷量的增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运动训练中经常使用所谓“最大负荷”,而最大负 荷既可以表现在负荷量方面,也可以表现在负荷强度方面。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和 负荷强度参数的对比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当总的负荷值处于不高的水平上,并且以不,快 的速度增长时,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可以同时增加。但是当它们达到很高水平时,只有使负 荷量保持稳定或稍有降低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提高负荷强度,同样,只有稳定或降低负 荷强度,才能进一步增加负荷量。

评定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时,必须区分不同的情况「,表1-4-1是针对单个练习和训练课或训练小周期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所列举的常用指标

QQ浏览器截图20211020140536

训练效应及其相互联系

在训练负荷作用下,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形态和功能出现了一系列变化。训练效应的 表现程度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运动员的训练程度、训练年限和不同的初始状态等。训练 效应不仅表现在练习中和练习后的即刻,而且在练习后或训练课后的一定时间里将继续 延续着。与此同时,在运动训练中,后一次训练课经常是在机体未完全恢复,即前一次训练 课的延续效应未完全消失之前进行,这样一来,两次训练课的效应就叠加在一起。

由此,可以区分出三种不同的训练效应。第一种是即刻训练效应,是指练习或训练课 之中和结束的即刻,机体中由于练习作用所导致的各种变化,如果练习或训练课的负荷很 大,那么即刻训练效应可能表现出机体操作性工作能力的明显降低,能量储备大量地被消 耗等。第二种效应是延续训练效应,是指训练课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机体恢复过程 的异时性特点,同时,如果训练课的负荷很大,那么在机体中将继续维持着这些变化。第三 种是叠加训练效应,是指前后各次训练课的效应相互重叠。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必须重视增加训练效应,其原因在于:第一,在现代训练中,为了保 障达到预定的运动成绩水平,完成众多的训练内容和任务,往往不得不在一天中进行若干 次训练课,所以运动员的机体是在未得到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进入下一次训练课的;第二, 仅依靠一次训练课的训练作用,往往不足以使机体的器官系统在某一方面出现深刻的形 态和功能变化,并导致相应的适应,所以,客观上也需要在一定时间限度内相对集中地连 续或交替使用同类的训练作用,使得它出现叠加,从而对运动员的机体产生较强的作用。 但是,只有合理地利用叠加训练效应,才能使运动员机体的形态和功能始终向着竞技专项 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和提高。如不能正确地利用叠加效应,则有可能导致“训练过度”和“疲 劳过度”等消极性现象Q

分析训练练习或训练课及其训练效应之间的关系,应当指出,任何训练效应都不是训 练作用的机械结果。人的机体不是直接对训练作用作出反应,而是按照本身的功能规律性 和适应规律性对其调节改造的结果。安排运动训练如果违反了机体的适应、疲劳和恢复的 规律性,就有可能导致消极的结果。

(三)休息作为运动训练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负荷和休息的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休息的安排不符合机体的 生物学规律性,而是符合运动训练的规律性,那么休息就成为运动训练的有效组成部分。 在这里,必须注意休息的持续时间和休息的特征,过短或过长的休息,以及不合适的休息 特征都可能破坏训练效果。

运动训练中休息的作用:在运动训练中,休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C

第一方面,是为了消除疲劳,恢复机体的操作性工作能力。在现代运动训练中,休息的 这一方面的作用受到了格外重视。在休息期间,除消极性休息(如睡眠)以外,采用了一系 列积极的措施促进机体工作能力的恢复。为了促进机体工作能力的恢复,主要采用三类手段。第一类是教育学手段。例如在练习间安排积极性休息,又如在训练课结束时安排一些 放松整理性练习。此外,如果一天中进行若干次训练课的话,一般其中只有一次是所谓的 主要训练课,而其他的是辅助性训练课,所有这些都属于教育学手段。第二类是医学生物 学手段。例如各类理疗、维生素、按摩等。第三类是心理恢复手段。

第二方面,休息是作为调节训练作用的手段。根据训练任务,可以将下一次训练课安 排在机体不同恢复程度的状态下进行。根据机体操作性工作能力的恢复程度的特征,下一 次训练课可以在下列三种不同情况下进行。第一种,是在机体工作能力尚未完全恢复(间 歇时间较短)的情况下进行,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增强对机体的作用,促进机体各器官系统 的形态功能变化。第二种,是在机体工作能力基本恢复(比较充分的间歇时间)的情况下进 行,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巩固已有的运动能力,但无法保障增强适应效果。第三种,是在机体 工作能力得到完全恢复(合理的间歇时间)的情况下进行,这样的安排有助于提高适应效 果。由此可见,合理地确定各次练习间、训练课间休息间歇的持续时间,对于训练效应具有 重要的作用。

运动训练中使用不同类型休息的意义:众所周知,存在不同特征的休息,即积极性 体息和消极性休息。不少研究证明,休息的特征无论对于调节训练作用,还是对于机体操 作性工作能力的恢复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训练间歇期间应当采用哪一种休息,首先取决于 训练任务和在此之前的负荷特征。

一般来说,无论在动力性练习还是静力性练习之后,采用积极性和消极性休息相结合 的方式,尤其是先采用积极性休息,随后采用消极性休息更为有效。例如,武术运动员训练 中经常使用的“站桩”练习,这是一种静力性练习,由于在完成静力性练习时,肌群处于等 长性紧张状态,这时候压迫了血管壁,因此血流不通畅,代谢产物无法及时得到排除。要是 代谢产物长时间堆积在肌肉中,就会促使肌肉不适当地营养性肥大。为了不引起肌肉过分 的营养性肥大,当采用间歇练习法组织静力性练习时,在间歇中就应当采用一些动力性的 练习,以便加快代谢产物的排除。

综上所述,训练负荷是运动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的机体施加训练作用的主要因素,因 此掌握训练负荷的定量化评定方法,把握在训练负荷作用下机体中出现形态和功能变化 的规律性和适应规律性,了解训练效应的不同类型,以及负荷和休息之间相互制约的特 点,对于解决不同的训练任务,对于在训练负荷方面合理地安排训练过程具有重要的意 义。为了合理调节训练效应,使得既能增强训练效应,又能避免由于训练作用的过分叠加 而引起“训练过度”现象,重要的是按各类同期的结构来安排训练过程。这方面将在以下内 容中叙述。

运动成绩的增长,毫无疑问,首先取决于青少年运动员多年系统训练的效果。根据青 少年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的主要方向,可以划分出基础训练阶段、初期专项化阶段、深入 专项化阶段。这些阶段的持续时间取决于各个不同单项的特征和运动员训练程度等。在转 入下一阶段训练时,应当考虑到运动员的生物年龄、身体发育水平,以及承受更大训练负 荷和比赛负荷的可能性。在青少年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方法原理。

多年训练应当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重要的是要保障从儿童、少年、青年到成年 的过程中,在训练任务、手段和方法方面的相互衔接,应当顾及最高运动成绩的水平和达 到这一成绩的最佳年龄。

不断增加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手段时,应逐年增加专项身体训练的比 重和相应减少一般身体训练的比重。实践证明,青少年武术运动员的训练,在初期专项化 阶段中一般身体训练约占30% ~40%,而专项身体训练约占60%〜70%;在深 入专项化 阶段中,这两者的比例分别为20% ~30%和70%〜80%c

不断地完善运动技能。在初期专项化阶段,主要任务是掌握合理的专项运动技能 基础和增强一般运动技能,并且根据运动员个人能力的特点,逐步确定技术风格的基本方 向,而在深入专项化阶段,是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某些技术细节,使整套动作进一步达到高 度协调。

正确地计划训练负荷和比赛负荷。在多年训练中,运动员机体功能可能性的提高 和运动技能的顺利完善,主要是依靠不断地增长训练负荷和比赛负荷的量和强度。在训练 负荷量和强度的增加过程中,必须循序渐进,训练负荷不仅应当完全符合运动员的年龄和 个体的可能性,而且要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训练程度的提高。在从事训练的初期,正在发 育中的青少年运动员的机体对训练负荷的反应十分敏感,适应过程进行得比较强烈,换句 话说,负荷量或强度的适量增加就能引起机体内明显的反应。随着身体训练程度和各器官 各系统的功能可能性的提高,形成长时间的适应性反应的速度明显地减慢。这一规律性既 表现在多年训练的开始阶段,也表现在整个训练过程中。

在多年训练各个阶段中,要全面地发展各种身体素质,要顾及各种素质拥有不同 的发育敏感期。在敏感期中要合理而系统地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机体施加针对性的训练作 用,那么各种身体素质都能获得极为有利的发展可能性。与此同时,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时,毫无疑问也必须顾及由竞技武术单项的特征对运动员所提出的要求,顾及专项身体素 质的有效发展。

(一)初期专项化阶段的训练特点

初期专项化阶段一般是指儿童少年进入少体校后最初的1〜7年,在这一阶段中,一 方面要合理而充分地利用机体各种素质的年龄发育敏感期,另一方面应当避免狭窄的专 项化。过早专项化训练可能会使运动成绩在短时间里较快地增长,但是最终往往会导致过 早地停止运动成绩的增长。

这一阶段训练的目的是在原有基础上打下专项训练的基础,训练的主要任务是保障 进一步全面地发展身体训练程度,以消除身体发育和身体训练方面的不足,掌握合理的专 项运动技能和一般运动技能,增进健康和为机体建立必要的功能基础。

在初期专项化阶段,除了一般训练手段以外,也使用专项训练练习,针对性地发展对 竞技专项有重要意义的身体素质。

运动训练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和形成的运动技能程度之 间的最佳对比关系,运动技能,尤其是基本技能是在不断发展本专项所必需的身体素质的 背景下形成的。所以在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课中,应当遵循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相结合的 原则。考虑到青少年运动员身体素质方面存在的某些不足,对运动技术基础的学习通常是 在降低难度的条件下进行的,这时候经常广泛地使用专门的准备性练习和诱导性练习。在 竞技武术中形成初级的专项运动技能是运动训练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训练课中往往花费 较多的时间用于技能的形成和完善C

合理地安排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的训练负荷,毫无疑问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一阶 段中,正如以上所述,并不需要使用很高水平的训练负荷,这是因为在发育期间,机体具有 很快的反应性,并且拥有很宽的“迁移”可能性。由于这一规律性,故在初期专项化阶段中, 训练负荷的专项化程度不一定很高,这时典型的训练负荷动态是逐渐增加负荷量,但不强 化负荷强度。在确定训练负荷和比赛负荷时,不仅要考虑到年龄特征,而且要从保障将来 达到最高运动成绩的总目标出发,要从保障训练程度的持续增长出发。这里有一条似乎是 适用于各个竞技项目的通用标准,即把优秀运动员在竞技完善的初期,也就是首次取得优 异运动成绩时使用的负荷值看做是1。。%,那么,根据研究资料,初期专项化阶段的负荷值 约为它的45% -50%,而深入专项化阶段的负荷值则相当于70% ~80%。

初期专项化阶段往往恰好处亍自然年龄的发育期,运动员的机体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着,这时候,训练负荷的作用和形态功能的自然变化合在一起,从而更强烈地刺激着运动 成绩的提高。可是在这一年龄的后期已经开始出现机体形态功能的稳定化趋势,这时同样 的训练负荷的刺激作用似乎引起机体形态和功能变化程度出现降低情况。

总的来说,初期专项化训练过程的专门特征是:训练负荷的效果比较高,负荷量逐渐 提高,运动成绩也较快地增长。逐年增长负荷量的速度应当是相对均匀的,这时候,训练负 荷的专门性作用不明显,而使用多种多样的训练手段时,训练程度的“迁移”可能性比较 大。

(二)青少年运动员全年训练安排的基础

全年训练过程的安排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各个时期和阶段中训练负荷和比赛负荷的 各个参数(负荷量和强度)的值和对比关系;各部分训练内容(身体训练、技术训练、一般训 练和专项训练等)的比例及其变化;各个时间阶段(训练课、阶段、时期、各种周期)的划分和 相互配置孩

1.训练大周期的安排特点:形成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必要前提。 竞技状态是指在训练大周期中形成的、使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准备程度状态,它的 形成和发展有其本身的规律性,在不同的训练程度上形成的竞技状态表现出不同的水 平。研究证明,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即竞技状态的获得阶 段、相对稳定(保持)阶段和暂时消退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导致在训练大周期中划分出三个 时期,即准备期、竞赛期和过渡期0

在全年训练过程中可以安排一个训练大周期(单周期)、两个(双周期)或两个以上的 大周期。目前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比赛计划,一般全年安排1 ~2次重大比赛,因此可以将 全年训练过程安排成单周期或双周期。

对于训练水平低、年龄小,没有能力参加较高等级比赛的青少年运动员来说,主要任 务是完成基础训练,所以就不一定按大周期的结构来安排全年训练过程。虽然如此,但仍 要按训练过程的不间断性原则来构造全年训练过程。

准备期:对于青少年运动员的全年训练大周期来说,占中心地位的是准备期。准备 期可以分成基础训练阶段和专项训练阶段。在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中,基础训练阶段的持 续时间相对比较长。

准备期基础训练阶段:准备期基础训练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提高和完善形成竞 技状态的前提。这些前提包括提高机体的功能可能性水平,多方面地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 技能。在这一阶段中,一般训练手段使用的比重较大。所谓比重大,仅仅是针对以后各阶段 而言,也就是说,在基础训练阶段中一般训练手段的使用量超过以后各阶段中的使用量。 在这一阶段中,专项训练主要针对掌握专项技能的某些部分。

在基础训练阶段中,训练负荷的一般趋势是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都逐渐增长,但以负荷 量的增长为主。在这时较快地提高负荷强度是不适宜的,这不仅因为在青少年运动员的训 练中,在未打下坚实的基础之前,不宜较快地增长负荷强度,因为这样做无法保障竞技状 态的稳定性。研究表明,这一稳定性首先取决于训练负荷量的大小,以及完成这一负荷量 的持续时间。这一规律性使得在基础训练阶段中应当花费较长时间,用于完成和提高负荷 量,以便为随后负荷强度的提高打下基础。

准备期专项训练阶段:专项训练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直接形成竞技状态。训练内容集 中在保障发展专项训练程度,提高专项身体训练程度,深入掌握和完善专项技能。在这一 阶段中,一般训练手段的使用量减少,而专项训练练习和比赛练习的比重则有所增加。

在专项训练阶段中,负荷强度持续提高,主要表现在提高完成整套动作的速度、节奏 和力度等方面。随着负荷强度的提高,负荷量先是保持稳定然后开始下降。这是因为,第 一,必须为负荷强度的提高建立必要的前提,因为在这一阶段中发展训练程度的主要方面 是负荷强度。第二,需要减轻机体中由于极大的负荷量所引起的适应性变化。只有在一定 的时间里通过降低负荷量和提高负荷强度,才能把前一段训练工作的积极效果“传导”到 运动成绩中去。降低训练负荷量时,首先降低一般训练练习量,然后专项训练量也开始降 低。

竞赛期和过渡期:竞赛期的主要任务是维持竞技状态,并将其反映到优异的成绩 中去。在竞赛期中比赛练习的使用量增加,同时使用提高专项工作能力的专项训练手段。 这时候一般训练练习的使用量降低,主要用于维持机体的一般工作能力水平和积极性休 息。在竞赛期中,在比赛负荷强度继续提高的同时,要配合使用恢复性手段,以保证运动员 的机体工作能力得到充分的恢复。

在竞赛期中,赛前心理训练的成分增加,用于增强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动 机和保障运动员在赛前形成良好的状态。

对于在夏天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在比赛结束后,应当安排3 ~4周的过渡期,用于积极 的休息和维持一定工作能力。在过渡期中应当避免较长时间的停止训练,因为这将给下一 个训练大周期开始时重新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工作能力、恢复已经达到的身体素质水平 和技能水平带来极大的困难。在过渡期中训练的主要内容是一般身体训练,应当避免单调 的负荷,而应使用多种训练的游戏法,以促进积极的恢复。过渡期的另一重要任务是分析 这一年训练工作情况和制定下一年度的训练计划。如果青少年运动员在这一年中没有定 期参加比赛,没有完成很大的负荷或较少上场比赛,那么就不一定安排过渡期。

训练小周期的安排特点:训练小周期是指持续时间3~10天,多数情况下是7天的 训练结构单位。训练小周期至少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用于训练剌激作用,通常要求 达到一定的疲劳;第二部分用于恢复,通常安排在小周期的结尾。

在现代运动训练中,经常按一定的模式来安排小周期,主要类型的小周期是训练小周 期和比赛小周期,而辅助类型的小周期是指赛前小周期和恢复性小周期。

训练小周期按照其不同的作用,可以分为普通型训练小周期和冲击型训练小周期。普 通型训练小周期的特征是训练负荷比较平稳地增长,在这些小周期中负荷量可能很大,但 训练负荷强度则不一定很大。普通型训练小周期经常用于准备期的基础训练阶段中。冲击 型训练小周期的特征,除了负荷量较大以外,强度也很大,由于在这些小周期中经常使用 若干次最大负荷的训练课,因此必须与其他中小负荷的训练课交替使用,由此不可避免地 使冲击型训练小周期中的负荷动态表现出波浪形。

赛前小周期的特征是模拟即将面临的比赛的各个方面,包括比赛规程规定的条件和 外界环境条件,以及施加训练负荷的时间与举行比赛的时间的一致性等。

比赛小周期的安排,应当服从于要使在比赛前出现的最佳的状态,促进比赛过程中机 体工作能力的恢复和“超量恢复”,以便保障把运动员已获得运动成绩的可能性在比赛中 充分地表现出来。

恢复性小周期通常安排在重大比赛之后和连续使用若干个训练小周期之后。其特征 是降低训练作用,而增加积极性休息的天数。

在安排训练小周期时必须顾及由于各次训练课所引起的疲劳和恢复过程的特征。为 了正确地安排小周期,必须了解不同大小和不同方向的负荷对运动员产生怎样的作用,在 训练负荷后的恢复过程表现出怎样的动态和持续时间。前面曾提到过,训练效应拥有三种 基本类型:即刻的、延续的和叠加的训练效应,也提到过下一次训练课可能在机体适应和 恢复的三种不同情况下开始。

浏览91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