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认为这个动作对锻炼股四头肌效果比较好。一般是在特制 的“腿屈伸架”上进行练习,也可把杠铃片或其它重物固定于脚上进行 锻炼(图782)。
练习时,正坐在凳的一端,使膝关节弯曲后侧贴在凳端处,小腿下 垂放松。接下来,吸气,以股四头肌的收缩力量,把重物举起至两腿伸 直,这时股四头肌完全收紧,稍停后,再呼气,并以股四头肌的力量控制 住整个动作,使重物慢慢落下还原。然后,可再按规定组数反复进行训 练。
3 .腿弯举练习法
这个动作主要是发展股二头肌。它有俯卧在长凳上和站立单腿弯
这个动作主要是发展小腿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它有站着、坐着和肩上骑人负重几种训练方法, 其中以前者的锻炼效果为最佳。’
练习时,两脚并立,两脚前脚掌站在垫木或台阶上,两手持杠铃或其它重物,置于颈后肩上,先 将脚踵落到最低位置(图785),随后吸气,以小腿腓肠肌的收缩力量,使脚踵踮起到最高位置,使腓 肠肌完全收紧(图786),稍停后,再呼气,慢慢地使脚跟落下至最低位置,使腓肠肌充分伸长。反复 练习
第十节 李小龙健身训练中的营养要素
李小龙曾这样说过:“我充沛的精力和体力不光得益于健身训练,还得益于良好的营养。我学 会了根据技击和健身的需要来恰当地安排自己的饮食。当然,莲达在这方面是个行家。”
(一)食品提供了基本养分
食品为我们提供了六种基本养分: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这几种养分各有各 的基本作用,同时也互相发生作用。当我们吃下食物时,消化系统中的酶和酸与这些养分发生作 用,将蛋白质转化力氨基酸,将酶转化为糖,将脂肪转化为脂肪酸和甘油,然后由血液将这些新的物 质吸收。
- 蛋白质
主要作用是生成、恢复和维护肌肉组织与细胞。在体内储备的脂肪和糖消耗殆尽时,它还可以 提供能量。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氨基酸共有24种,其中14种由人体内部产生,而其它10种 则必须从食物中摄取。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从小到大,所受到的教育和熏陶都使我们相信,我们 的身体需要大量的蛋白质,而且我们一般大概都摄取了两倍于身体需要量的蛋白质。实际上,每天 有30~ 50克的蛋白质就足够了。如果我们从蔬菜中,而不是从肉食中,摄取所需要的大部分蛋白 质,这对我们的身体是最有利不过了。另外,如果我们能按低动物蛋白和高天然糖的方式来安排饮 食,我们的身体也将会变得更加健康和强壮。
- 糖
糖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糖的主要成分淀粉,在身体内被转化成葡萄糖,然后为大脑、神经 系统有肌肉提供能量。多余的葡萄糖则变成脂肪存在体内。在这里,复合糖对人体最为有利,谷 类、青豆、植物粒和新鲜蔬菜都含有复合糖。复合糖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较为缓慢,因此与纯性糖 相比,它们能在更长的时间里提供更为持久的能量。
- 脂肪
脂肪是人体能量的第二个重要来源,每1克脂肪能提供9大卡的热量,为蛋白质和糖的两倍 多。当摄取的热卡超出身体需要时,多余的热卡都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人体内。一般来讲,减少对 脂肪的摄取,特别是减少对饱和性动物油,包括黄油、猪油及诸如椰子油和棕梅油一类的酥饼油的 摄取量,对人体是有益的。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心脏病以及防止影响运动功能,最好是食用非饱和 性的植物油,比如玉米油和红花油等。
- 维生素
维生素不同于蛋白质、糖和脂肪,它不是人体能量的直接来源。它是人体内化学反应的催化 剂。假如我们生长在一个没有被污染的环境里,吃的又是自然生长的食物。那么,我们或许用不着 服用和补充维生素。然而,我们的生活环境并不干净,吃的又是非天然的,丧失了精华的食物,所有 这些都造成了维生素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去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必要的维生素。维生素分为水溶性 和脂溶性两种:前者即维生素C和维生素B类,不能存在于人体内;后者即维生素A、D、E、K,这些 可存于脂肪组织里。
- 矿物质
矿物质和维生素一样,也是人体许多生理功能所不可缺少的,特别是作为身体组织的“建筑材 料”和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调节者,更是不可缺少的。最好随食物一起服用,这样能够更有效地为身 体各系统所吸收。
- 水
水占人体重量的三分之二。人体的几乎所有功能,从消化到调节体温,从输送营养物到排泄人 体废物,都需要有水。但是我们所饮用的水,都不可避免地含有某些污染物,所以应喝瓶装水,不管 是瓶装天然水,还是瓶装蒸馋水。尽管蒸馅水缺少矿物质,但可以通过服用补充矿物质药物来弥 补,也可以多吃些矿物质含量高的食物,比如新鲜青菜、大豆、原始麦芽、酵母、杏仁、玉米、苹果、菠 菜、芹菜等等。
(二)饮食的七项准则
在李小龙健美计划中,饮食遵循了以下七项准则,它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 以低脂肪食品代替高脂肪食品
以脱脂奶代替全脂奶,以农产奶酪、脱脂白干酪等低脂奶酪来代替高脂奶酪等等。
- 减少肉食
有一些较高级的动物体内,容易积累着一定量的非易散农药。如吃草时,草上存留的农药进入 体内。当我们食用鱼类、肉类和畲类的时候,农药会进入我们的身体。
为了催肥,人们往往以抗生素、人造激素甚至化学药品用于动物,这些药品的余毒经常存于动 物的肌肉组织里,即使通过烹煮也无法清除。医学界的人担心,由于长期受到肉食品中抗菌素的影 响,一旦疾病袭来,再服用抗菌素就无济于事了。
以上道理也同样适用于家禽。记住,只要能吃到足够的新鲜自然的植物蛋白质(豆类、稻类和 谷物等)及非肉类蛋白质(如鸡蛋、牛奶和奶酪等),动物肉和家禽肉倒不一定是非吃不可的。
- 少用盐
因为盐中的钠和诸如单钠类魏氨基酸盐一类的附加化合物,容易使人得高血压。
我们所吃的食物中一般含有足够的盐分,因此用不着额外加盐。在非放盐不可的情况下,可按 平常放盐的方式放入“菜盐”,这是一种从植物蔬菜中提炼出的粉状代用盐。
- 少吃糖
莲达曾建议很多人将糖从购物单上划掉。如果确实需要甜食,请用未加工过的蜂蜜,因为蜂蜜 中不仅含有铜、铁、钙、钾和其它主要的矿物质,还有所有9种关键的氨基酸,并且还是一种温和的 轻泻剂和镇静剂。糖不仅没有营养,而且是蛀牙、肥胖病、心脏病和多尿症无时不在的"帮凶气
- 注意吃原粒粮食
如果你愿意吃面包和麦片粥,也应该用原粒粮食来做。
- 警惕酒精 '
李小龙的一生与酒无缘。如果一定要喝酒,请注意要适量,因为酒含有极高的热卡,营养却很 低,而且容易引起肝脏和大脑损伤。
- 多吃五大健康食品
在饮食中,应该尽可能多地包括下列五种食物。
未放盐的自然坚果、芝麻等。
黄豆、绿豆及苜蓿一类的籽菜。
新鲜的原始麦获和麦芽。
酸奶和酵乳。
新鲜水果和蔬菜。

李小龙总是强调搏击训练的重要性,他说:“一个未经过实战技法训练的拳手,就好象一个没有 下过水的游泳者。在搏击中你无需理会用拳还是用脚,只要能有效地击败对手就是高明的对手。 所以,在实战中应掌握任何一个机会,以任何一种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愿望,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它 法,唯有在百次、千次、万次的对抗中去锤炼身手和捕捉战机,渐渐步入自由王国。离开了实战与搏 击,再好的招法也是空的,不现实的。”
在本书中,研习者经过前两个部分的学习与锻炼后,在各方面均具备了进行搏击训练的条件, 但其中仍有一个转换或衔接的过程,那就是入门搏击技术训练或初级实战技术训练。这也是为进 行自由博击和训练高级搏击技术打基础的阶段。在这里,习瓯者能否于搏击中有所精进,关键就看 入门搏击技术掌握与发挥的如何了。
在李小龙的入门博击技术训练程序中,主要包括葩手训练、拳腿组合打击法训练及腿法的简单 组合攻击法训练等内容。
李小龙开始学习的是十永春拳,他保留了其中的一些有效技法和训练方法,并加以改进。在袜 春拳中,李小龙始终保持的最完整的技术系统就是黏手训练法。
第一节 李小龙与咏春拳
距今整^40年前,商粤隹香港油麻地利达街的械春武馆,引起了香港武坛和新闻界的普遍关 注,只身来到香港呵邓I翰|佛山人叶问,仅用数年时间,就使当时鲜为人知的谏春拳在香港立 足,并教出了一批唐差®首瞬捋,其中以黄淳棵最为出色。就在黄先生威震香港武坛的时间, 当时已颇有务声帷 了叶问武馆,李小龙感到黄先生的技先与打斗风格,正好符合自
己的学习要亲,于是便朗审先生,学习他在打斗中最拿手的武技一黏手。
[永春派的前人们岫雇*的实战经验,提炼出了以手为主的近身打法,i永春门独手的黏手 技术,填补了近战中最曲*专可及的距离,以及在该距离上施展攻守技巧的空白点。同时, 还总结出了中线攻击与圆距俺够等理论。可以这样说,李小龙从未脱离i永春的影子,他因觉 自己的武技已超越了讶落范围wait为“截拳道源自十永春拳”。
世界上许多迷志肴拳道的各国武术家和爱好者,出于研习截拳道的需要,以及对截拳道根源性 拳术的探究,纷纷投入备)永春门下玉学习和研究。
第二节截拳道黏手训练的要诀
黏手能使习者有较乎常人更敏感的反应,在搏击中能够有效地顺着对手的来势,予以最适当的 消融或打击。
黏手训练是两人进行,主要目的是将习武者自己的“反射作用”训练至极端敏感,即使在某一种 不能预知的外来刺激下,自己也能够在突然之间下意识地作出反应,以求制敌机先。
高层次的黏手是变而不变,有而无的,因而它也是无形无态的。截拳道黏手的训练指导原则 是:黏手初步当有定手定势,待到高层功夫则是足无定步,势无定形,随遇而化,随机而动,绝手重拳 皆包于其中。此时,一动手就有滚、伏、捆、膀、摊、打,一动步就有进、退、攻、守,这就是在搏击瞬间 的武功真形。黏手训练不仅仅是一种固定的招法,还是一种战术思想,它纯靠观感与变化而见机行 事,在较近的距离上给对手以致命重击。
要练好黏手,必须掌握以下三个重要环节,这是进行黏手搏击的基础。
(一) 黏手的近身与发力
关于近身技巧的训练与把握,有拳谚曰:“拳无寸隔者,见肉锋伤之谓也。沾衣便亡者,必粘着 身体,而我则不可稍缓也。”香港的梁挺博士在其巨著妇永春拳》中解释说:“对练的时候,双方的桥 手自始至终都粘黏在一起,并没有在任何一个时间内分离开来。”事实上,也只有近身才能发力,才 能发动出李小龙所特有的那种短促的、强劲的、具有穿透性的短程劲力来。
李小龙的发劲,以快为主,主张使用措手不及、快速精彩的短劲。短劲是快速的弹力,好象是压 紧的弹簧突然弹出。由于发出的前后时间短、速度快,因此它会产生出极大的压力与震撼神经的作 用力,且能入里透内。同时,由于距离对手较近,因此对手根本就没有机会和时间去闪避,结果自然 会中招而倒地。
在训练中,李小龙要求不仅双手要沾黏住对手,而且身法、步法也要有沾连黏随之意,不先不, 后,协同动作,这是动作与技术上做到上下相随,周身一家的表现。并且,不仅动作要.黏,连意识都 要黏,随敌之动而伸缩进退,能不丢、不顶、不抗、不僵,这才是真正的黏手,这才叫做“懂劲”的功夫。 懂劲是由舍己从人而来,习武者处处需能察觉和顺应客观的变化规律,并能在虚实上做到上下相 随,如此则进攻退化就能舍己从人和圆转自如。在这里,“从人”而仍然主宰在我,不失我之中正不 偏,这是手法、身法和步法达到黏的功用的具体表现。
有关黏手的训练和应用,从表面上看虽较为柔软,但却保持着“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风格。 待习练精熟而运用于搏击之中时,便能做到,能远能近,能蓄能发,能柔能刚,到了此等境界,则极尽 了黏手之能事。
(二) 黏手的攻守抢中线
黏手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攻守抢中线,力求中央突破”。所谓“中线”,就是传统武术中所说的 “子午线”,这是以人体的鼻子的下垂线来划分的,李小龙亦曾多次在他的著述中展示这种划分人体 中线的图片。在武术中,子午亦称子午归中,以鼻脐的联线为基准至重心,就是子午的所在部位。 而初学黏手时要求子午中正,则是为使自身能平稳成为一种习惯,从不自然到自然而然,这样在实 战中就不会出偏差了。
子午线或中线是以鼻脐为基准至重心的联线部位,这条线上分布了要害部位,所以在搏击中应 把对方的中线当作攻击的焦点,只在击中,即使是一记轻拳也会变成致命重击。
进行黏手训练或搏击时,需先严守自身的中门,以减少受敌面积并使自身子午线远离敌手。这 是林春门先护自身中门,然后再进取对手中门的运用原则。同时,由于中线是人体的重心所在,因 此攻击对手的中线,就是攻击对手的重心。而黏手训练正是一种在较近的距离内专门用以破坏对 手重心的武技,所以其实用价值和应用价值是相当高的。
(三)黏手训练的封手与护身
在实战对抗中,近距离搏击最难打的一个原因是很难防御对方的打击,所以很多武道便以中、 远距离为主要打斗间距,用以避开对方短程武器的重击。而黏手技术则是一种专门于近距离内求 胜的武技。
封手是一种削弱对手进攻,保护自己的防守方法,其最终目的在于为反击对手创造机会。黏手 训练中的封手技术与其整体的风格一样,都遵循自然、简练、实用的原则,动作紧密、流畅和迅捷。 封手时,要求练习者需保持心理平衡,全神贯注,且善于洞察对手的意图和动作。对手的攻击愈强、 动作的密度越大,则越要冷静,坦然处之,观察对手的举动,找出其弱点,然后予以反击或迎击。
在黏手的搏击中,李小龙还强调一点,即攻防合一,也就是说攻与守是统一的,是在同一反应时 间内进攻的,它比传统的一封一打式的打法较快,因此命中率也较高。
第三节截拳道黏手的动作要领
(_)黏手手法动作要领
初学黏手时,防御的动作要尽量走弧形,力求圆满柔顺;而打击的动作则需径直而又强劲。进 攻引化始终要手臂轻巧,用意不用力,这样才能灵活无滞,使对方不易觉察我方的动向。
在黏手的运用过程中,无论是封缠还是进击,其诀窍均在于内劲不令人知,并意在人先,逐步求 得“先化后击”、“半化半击”、“即化即击”的较为高深的技巧。诙春前辈们曾这样说过,“先化后击” 是引化来劲使其落空后,再进行打击;“半化半击”是肘以上臂部稍后退,在下盘贴近的同时,成蓄吸 之势而发呼;“即化即击”是指在截击敌方来劲的同时便进行打击。
练习黏手时,先从松静、轻柔入手,功夫日久,周身自能合一。接下来,可再由松静、轻柔而渐入 沉着。攻防时应前手击后手跟,一手回另手随。以两手控制住对方的两手,而且最好能控制住对方 的关节,如腕节(梢节)、肘节(中节)、肩节(根节)等,使其不易活变。其中尚有锁、拿、抓、扣之巧,即 黏随不脱,而且出手如箭,回手如钩,待控制住对手后再讲究放劲。放劲打击对手中门时,应如电光 猛击。凡此皆是用意,不在外形,使彼之劲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即已入彼骨里。处处意在人先,如此 则不致丢顶硬撞,不致徒恃血气之勇;也不致误于只求轻灵而不求内劲的充沛。此后,练习者会越 练越细密和越灵活,并能随认应变,挨着何处何处动,处处能曲线柔化,处处能由中线而直线刚发, 如此曲中求直,蓄发从心所欲。.
(二)黏手身法动作要领
进行黏手时必须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虚领顶劲,尾闾中正,沉肩坠肘,含胸拔背,上下相随,头 顶百会穴与裆内会阴穴始终要保持垂直线,脊柱要节节松沉,腰部不可软塌、不可摇摆,从而使身法 在任何变换时都能保持中正,八面支撑。忌前俯,左歪右斜,尤忌后仰。手腿前击时,腰脊命门穴往 后撑,裆劲需下沉,这与练拳的要求一致。同时,还要以腰脊命门穴作为调节全身平衡的轴心,并作 为主宰于腰的爆发力的来源,这是练好黏手技巧的关键。
黏手训练首先注重身法,认为身法端正始能制人而不受制于人,身法偏离则处处授人以隙,不 能制人。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黏手的应用与训练以虚静为极致,以身 法中正为对抗基础,因为虚则无所不能,静则无所不应,身法中正则既能八面支撑,还能八面转换。
(三) 黏手步法动作要领
李小龙认为,步法要贴近并控制住对手的重心和阵脚,而且动步要轻灵,两腿要分虚实,既要虚 中有实,又要实中有虚,使虚实相互渗透,使变化得以灵活。
在黏手的过程中,套封插之腿脚控制法是迫使对手失去重心的关键之一。其次,膝关节的内扣 或外撇,都起着以弹簧劲打击与破坏对手桩步的作用,同时还起着消化对方以膝关节打动我方桩步 的作用。
当研习者以黏化还击去打击对手时,胯需先下沉,并弧形微往上而向前进逼。与手法的直线冲 击相一致,这样才能在劲力发放时更好地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并能使劲起于脚跟,注于腰间,逼于 脊背,形于拳掌。黏手时,意要连,形要连,将欲放劲痛击对手时,步需暗进。同时,身、手、步、意四 者必须紧密结合,若进手而不进身,身手进而不进步,则不但黏封不成,还易于被对手牵化。所以, 打击对手时,身、手、步、眼需一齐俱到,且膝尖、足尖、鼻尖、手尖和眼神对准同一方向,使力点集中 而招法深具穿透力和摧毁性。
(四) 黏手眼法要领
不光黏手训练中注重眼法的作用,纵观各家拳法,均以眼神为尊,发令者在脑,传令者在眼,而 且精巧处全凭眼法。
在黏手搏击中,我方之意能入彼骨里,全凭于眼力之能“敌情预晓”。当然,t永春门的老前辈们 重视“先以眼法慑服对方”和“放劲如入木三分”的作用。若不重视眼法的运用,则己方会立处下风。
在黏手训练或应用中,眼神需有专注且兼顾对手周身上下。而眼神决不可呆视,必须有如捕鼠. 之猫的眼神。如果研习者以为黏手的精巧处全在触觉灵敏,而不重视眼法的运用,甚至偏头斜视, 表示专在手上听劲,这是误解。须知,在黏手中,视觉、听觉与触觉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是缺一不 可的。
(五) 黏手沾粘要领
黏手要求,与对方搭手即能控制住对方重心。沾黏的功夫,在手上,亦在身上。搭手微引即发 劲打击对手是一法;搭手引使近身,受而制之,制而摧之,又是一法;以身受手,使对方一手或双手置 于无用之地,而我手尽可活变,又是一法。
在黏手中,练习者的手在黏着点不离支撑面,做轴心运动的旋转,可以圆转身如,从黏化中预知 对方的虚实及变化。身手黏着点的作用即是“让中不让”的妙用,从而在黏化与封缠中不失我之机 势。当己方发劲打击对手时,最好使手不超越足尖太多,如此能使劲力沉透,且可使自身不失重心, 并利于发起连贯而有效的攻击。
当黏手达到了一定境界时,功夫精纯者能随人的动力动向,并且能黏走而丝毫不差。如此随感 而应,自然就不会拘泥于僵劲和死招式之中。李小龙所说,黏手总的原则是:彼以刚来,我以巧应; 柔中寓刚,令人难防;己方拳手还应时时存一片灵机,处处与对手密贴,黏走相生,并制敌于倾刻之间。
(六) 黏手劲力要领
练习黏手,宜先力求柔顺圆满,后求直线发劲。发劲打击对手时,应力求使对方双足离地,以让 其向后、向上腾空跌出为佳。至于练习发劲阶段,需研究进身与结合呼吸的方法,使吸蓄得足,呼发 得透,并且吸得足以见其巧,发(发)得透以见其妙。当然,能蓄得巧,始能发得妙,这是黏手训练与 搏击中的不变之理。
在黏手中,吸通常为提、为合、为蓄、为封、为缠、为化;呼则为放、为开、为击、为发。平时,研习 者可单练和对练封与击的方法,用以体会胸、肩、背、胯、散等部的震弹力。当出招打击对手时,劲需 集中而猛透,使发劲极为刻入而锐利。
功夫高妙者,能使对手不见其动,便已凌空飞跌出去°其黏手的功夫再提升一步,则己方会动 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骤,打击对手时自然能提得起其脚跟,即利用其反力,动摇其重心。近代 )永春拳的几位高手在黏手中击人时,由于速度快,落点准,内劲足,且黏着点突然发力,使对方不及 感觉而无从运化,即已被打跌出去,因而达到了蓄发相变的高级技术境界。
(七) 黏手内劲的作用
内劲是蕴于体内的一种无形的劲力。它是以松柔中以意贯注而锻炼出来的“弹劲”和“韧性”, 柔中有刚为弹劲,刚中有柔为韧劲。拳谚曰“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辩证地说明了这 两种劲的特性及对立的统一性。
黏手的内劲在运行时,往往以意行气,发于丹田,运于骨缝之内,再由骨缝内运于肌肤,贯注于 四梢,从而逐渐演化为一种棉软而沉重,且外似棉花,内如钢条的一种劲力。内劲的运行象水银似 地流动,从外形上看,它极为沉重而又极为虚灵,是一种浑厚灵活的劲力。
黏手如果单凭触觉灵敏,而缺乏一种沉厚轻灵的“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的内劲,则等于有被 动而无主动,有轻武器而无重武器,如此就很难轻易化开对手的重击,也难以使发劲打击干脆而强 猛。相反,却较易被对手所引动和封缠。十永春门前辈说,黏手训练时,阴柔轻灵的一面如和风细雨, 而阳刚沉着的一面则如雷霆万钧。在实战搏击中,只有这两方面交替运用,方能处处控制对手重 心,处处越过对手的防御线而轻灵地逼进,使对方不知我手从何而来,进而达到“出手不见手,见手 不能走”的境界,这才是黏手中的妙手和高手。
在黏手中,功夫达上乘者,可由大无外之圈,造到其小无内之境,而且不遇敌则已,如遇劲敌,则 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再者,气不由中心(中门)丹田而发,则气无所本而失于狂妄,必 至失败。因此,内劲不可不练,练至上乘则神乎其技。
第四节截拳道中黏手训练时姿势要点
(一)黏手训练时'的含胸拔背
在人的生理上,肌肉有随意肌与不随意肌的区别。前者是与身体各部分的骨骼与骨节相联结, 在意识的暗示和有效控制之下,因此能够随意进行伸缩;而后者则是围绕在内脏的壁部,不受意识 的暗示,而是由于本体的伸缩力且成运动。因此,可以想象此种不随意肌的肌肉活动,如专靠四肢 运动,显然只能得到间接的或较小的效果,如果练习者要获得较大的直接效果,则势必另加适当的 专项运动不可。
黏手中的含胸拔背就是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的一个主要训练手段。在这里,含胸(涵胸)与挺胸 恰恰相反,因为含胸是把胸部收进,而挺胸则是使胸部向外突出,两者的作用和意义大不相同。截 拳道还是一种比较注重呼吸配合的技击术,所以用含胸的姿势能使人体内部的横膈有向下舒张的 机会,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形成横膈式的深呼吸方法,同时由于横膈膜的张缩,能使腹腔和肝脏受 到不同程度的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从而对输送血液和促进肝脏机能的活动都有推动作用。
至于黏手中的拔背,原是随同含胸动作而使背部自然弓出的一个姿势。也就是说,能含胸自然 也能够拔背。它的生理作用主要在于使脊柱的椎节部分能够得到从前弓形转身后弓形的调剂活 动。再者,是在运动时使背肩部分的肌肉得到更多的舒展活动。当然,实战技击中所说的“力由脊 发”,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练习并养成习惯的。
(二)黏手训练时的虚领顶劲
在传统武术中,所谓虚领顶劲就是说头顶与地平线应保持垂直的姿势,如同头顶上有绳索悬着 的一般。这样,头部可以自然垂直,同时也不致于前俯后仰或左右歪斜。
在黏手中,虽讲究悬顶,但不得故意拔顶(还要弛项)。即要求颈部不要用力,应当任其自然放 松,以与悬顶相接合。黏手要求全身都能放松,头部是神经中枢的所在地,当然更不应有丝毫的紧 张。因此,我们对于黏手中的头部姿势不仅仅在于保持它的垂直,尤其重要的是在于注意它的松弛 和自然
第五节截拳道黏手的力学依据
任何一项技击运动,不论是刚性的还是柔性的,都要发生力的碰撞与对抗,在这里,只要用以击 人的力确是一种物质的力,而且是在两人中间发生作用或反作用的,都是同样受到运动规律的支 配。
由于近年来难免有一些人对黏手技术存在着神秘的看法,所以笔者便先把上面的道理讲清楚, 希望广大截拳道爱好者对此能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当然,黏手的技击手法变化多端,笔者对于它的 力学依据,也不可能得以全面的介绍,而只能把其中几个较为重要的关键性要点进行阐述与讲解。
(一)黏手中力的作用时间
李小龙曾举例说过:“习练空手道或跆拳道的人,出手往往快而用力大,但其效果只是使对方被 击打的部位发痛或者受伤,而且除非他用特别强大的力量,否则很难把对方身体击出或击倒,也不 会造成致命性的创击或有效重击。”上述说法,主要是因为常人出拳的目的大都在于为了击痛或者 击伤对手,所以只求一击而中,根本上就没有李小龙在击中对方时使力道继续前进或“穿透”对手的 意图。这种的典型的外国武道中的所谓的“重击”法,只能击痛对方,而难以形成致命重击。
李小龙的黏手技法,在出手的快慢和用力的大小上,虽然也要根据客观情况而有所不同,但是 所击出之手与对方身体接触之后(有时候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不立即收回),要有意识地向对方的 身上继续加力,用以延长力的作用时间,使对方的身体发生加速运动,使对手的身体自然随着力的 方向而被迫变动原有位置。
李小龙的这种独特的发力方法,与牛顿第二定律:“运动是在外力同一方向的直线上发生变化” 和“动量的变化等于力与时间的乘积”的原理,是相符合的。黏手的出招,均是在接触对方身体后或 在接触对方身体的同时,才伸臂发劲。为了使广大读者更能明了力的作用时间对物体速度变化的 影响,借助一个例子来进一步再探讨一下:即当人们用一个大铁锤去砸大石块时,如果两手用的是 硬柄的大铁锤时,可能会因怕虎口被震痛而往往将锤击到石面时便松劲,但此时由于力的作用时间 很短,结果只能击碎石块的表面而不能使石块裂开;而如果人们改用软柄的大铁锤,使出同量或略 小些的力道去击石块时,只要任大铁锤重重落下,使石块受震的作用时间加长,石块就会分裂为二 或碎成数块。所以,李小龙批评空手道等东方武道,说它们的打击是留手的,只是攻击到目标前数 寸便停止发力的攻击方式,久之会对实际的搏击产生一种习惯性的错误判断,无法有效地具有贯透 力地进行攻击。
(二) 黏手中对惯性的控制与利用
首先,牛顿的第三运动定律告诉我们:“每一个作用总是有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反作用,或者 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线,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例如,子弹从枪口出膛时,枪一定会向后 反撞,这就是反作用力所造成的。截拳道的黏手在出招时,通常是以用力越少为越好,即不肯立即 用最大的力道去打击对手。也就是说,截拳道的攻击还有一个特点,即出招时是速度越来越快,打 击的力量也是越来越大。而空手道与跆拳道等则正好与此相反,它们是刚开始时速度与力量大,越 接近目标反而越来越小。
就截拳道黏手的发力方式来讲,此种方法首先可以不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于自身。再者,己方 拳手在与对方身体相接触以后加力于对方身上时,如果对手运用很大的力量进行抵抗则我方能够 很自然地立即松手,或将力道改变、减少、撤消,从而使对方身体受物体惯性规律的支配,而不由自 主地继续前进从而失去平衡。这时,己方就可以乘对方重心不稳之际立即发劲去重创他。
在实战对抗中,如果对手身体向前倾,但攻势并不甚猛,己方拳手便可以仍向原方向加力于对 方身上,用以加快对手倒地的速度;如果对方前倾过大且攻势甚猛时,己方拳手可立即向左右或者 是相反的方向去加力,这样一来,对手是很容易被击出或打跌。如果对手不懂黏手,那么他在攻击 时两脚便往往不能随势移动,在物体惯性的作用下,总是上身向前倾倒,而不是整个身体一起前进, 所以势必要影响到他自己的重心。在这种情况下,我方要动步相随,以保持自己的平衡并乘机打击 对手。也就是说,要善于利用对手的弱点与其瞬间的缺陷,及时而有效地打击对手,令敌无法防范 而于无意中中招落败。
浏览63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