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远护与佛家拳

陈远护(1763—1832),少林俗家弟子,镖师出身,曾师从 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的独杖禅师,被誉为洪佛拳高手,晚年 深居于新会圭峰山。广东佛家拳相传为白玉峰禅师所创,在佛 门弟子中广泛流传,韶关的南华寺、肇庆的鼎湖山庆云寺均传 习佛家拳。:1814年左右新会县京梅乡的陈远护跟随独杖禅师学 艺,深得真传,技成之后,在乡中设馆授徒。从此以后,佛家 拳弟子遍布于广东粤西和粤北地区,在韶关、新会、封开、广 州、罗定、新兴等地民间广为流传。

佛家拳是南方流传至今的主要拳术。佛家拳的风格特点是 以掌法为主,少用腿法;以柔为主,以刚为辅;花旦手、软如 棉,张臂时如大鹏展翅,追迫时如海鸥飞翔;栾躬缩博,吞吐

浮沉,突然用劲,力达指尖;长桥大马,直臂挥舞,运用阴劲, 到位时再加钻力。

佛家拳着重拳法,练功方法以掌力为主。传统的功法练习 是用掌心、掌背或掌根平打沙袋和吊打沙袋两种。平打沙袋时, 沙袋平放,高与腹齐,扎四平马。伸开手掌,五指并拢,臂伸 直由上而下,用掌心向沙袋平拍。次数逐步增多,力量先小后 大,逐步加劲。吊打沙袋时,沙袋悬挂于木架上,高与胸齐, 用弓步(或马步)推掌、切掌、劈掌或冲拳向沙袋击去。

比较有代表性的套路是铁线连环拳、抛极拳、大象棍和罗 汉对拆。

1 铁线连环拳套路特点:动作灵活快速,急似闪电,腾挪 吞吐,突然出击。进攻时用迫步前进突然袭击;防守时用画步 后退偏身躲闪。

2 抛极拳套路特点:长桥大马,掌法较多,间有抛极动 作,使用阴劲,到位后再加钻力。手法有反撞、横扫、擒爪; 步法有拗马、奔马等动作。

3 大象棍套路特点:威势猛烈,攻防兼备,棍法密集,尤 以下拨棍、圈宙、挑揪、抽、横扫等棍法较为突出。

4 罗汉对拆套路特点:桥手对攻,脚步灵活,进退自如, 攻防意识到位。手法动作中以连环冲拳,连环抛拳,落跪下截 等方法见长。

三、李友山与李家拳

李家拳与洪拳、刘拳、蔡拳、莫拳,同称为岭南五大南拳 流派。广东有两种风格不同的李家拳:一派是1750年左右,少 林寺僧人李锡开所创,广东新会李友山(1764—1827)在少林 五形拳基础上改进所成。该拳手法多变,长、短桥并用。步法 灵活,擅用腿法,稍多跳跃。一派为相传在清乾隆四十八年

蔡李佛的起源

(1783年)发源于惠州鹅埔角火地村(现属惠城区河南岸街), 由李义所创。李家拳集南派功夫之扎实硬朗,融合北派功夫之 快捷利落,独具一格。两派彼此形成同一个拳种,而风格各有 不同。

据手抄本记载,李友山化五形为一形,创造了新会李家拳, 传播于江门、湛江、广州、佛山、中山、惠州等地区。

李友山,身材高大,体格魁梧。他的拳术自成一格——长 桥大马,偏身偏步,质朴刚劲,多用肘法,要求沉实稳重,蓄 劲充沛,出手迅猛,着点准确。由于李家拳的出现,广东拳法 为之一新。

据《广东武术史》记载,李友山技艺超群,门徒众多比较 著名的有陈享、伊基合及林绍乾。林绍乾是广州人,于1853年 开始在高州、廉江、合浦等地开馆授徒,李家拳的声名便逐渐 传播开来。

新会李家拳的身法,一是紧缩屈敛,收小身体面积,以便 能钻空打入对方。二是随势转变,活而不乱,上下左右吞吐自 如。拳谚歌诀:

缩头贴肩两手便,疾力撮为进步行。

团胸虎背二字马,吞肩缩脯即出肘。

新会李家拳善用肘法,可谓奇门大法。有36种肘法,并汇 编成一个套路。肘法拳谚:

奇肘卅六有谁知,出挫沉缠捆最宜。

剪切盘循成妙用,穿栏拱折护相施。 尖横下反兜归后,顿揭连攻腕在前。 纂伏低寻高割就,平钩扫脚势难移。

尖桥宜用连肘法,巧妙功夫在顿肘。

我桥在上宜顿打,我桥在下用缠攻。

新会李家拳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充实,成为技术体系完整, 风格特点突出的岭南武术流派,李友山为一派之宗。李家拳的

代表性套路有五连手、中六连、七连手、三十六肘、捎打、短 扣、子午连环棍、双头大圈点棍、金锁连环双刀等。

四、蔡福与少林拳

陈享在《蔡李佛技击学》的自序中写道:“蔡师对余曰:某 实福建少林寺僧,人称烂头和尚福者,即某是也。至雍正甲寅 年(1734年)七月廿五晚焚寺,达摩禅师显圣,救出六人,福 也在其内。因头发被烧,人号烂头何时福之故也……某自少林遇 灾后,匿迹Uj林,自认抱此技术,长埋名山,以没世矣。”蔡福 实际上是“洪门”遗老,陈享在技术和思想上,受蔡福的影响 最为深刻,以至于打上“洪圣”的旗号,融入革命的洪潮。

(-)南小衅吉柜曾图片2

“闻有还俗和尚——蔡福先生,由福建至寓罗浮,医术精 微,活人甚普,所医刀伤跌打等症,过手便痊。”蔡福既然是来 自福建的还俗和尚,那么他就是属于中国禅宗史上所传闻的特 殊僧人——香花僧。

天地会《会簿》“西鲁序”描述了清廷洗劫少林寺:清兵入 闽之后,福建万福禅寺隐元禅师为报明朝厚恩,抗清扶明,广 收明朝遗老、志士、文臣、武将,僧众倍增,达数千之众。在 万福禅寺遭受清兵洗劫时,隐元、费隐率僧众奋起抵抗,费隐 在奋战中,被砍断右臂。寺毁僧逃,隐元与僧众纷纷退向莆田、 仙游、泉州。隐元禅师退至莆田的永庆禅寺,积极联络莆田的 抗清志士郑郑(字奚仲,号皆山)。郑郑所著的《皆山集•乐 部》中有“将入麦斜,取道永庆禅寺,晤隐元对谈三日,别后 赋寄”。僧众有的继续南下,集结于闽、粤交界山区,投入了诏 安二都山区的“万氏集团”,共同抗清。故而这样的和尚不姓 “释”而姓“万”,称万和尚。从《香花僧秘典》“少林千古山

门灭,暗下奔逃至南寮(唐代以来对漳州、潮汕的特称)”的诗 句得到验证。

随着清兵的追剿,皈依佛门之下的将士、文臣纷纷往南退 却,汇集闽、粤边界山区。由于人数众多,生计维艰,为谋活 路和保存实力,也就出现了中国禅宗有史以来独一无二的特殊 僧人一香花僧。香花僧分两派,沿海的香花僧为“日”派, 山区的僧人为“月”派。结合为一则是“明”字,表示志在复 明。这种休闲时是僧,参战时是兵的特殊僧人即是南少林僧兵。 香花僧人既可削发亦可留发,腥、荤无忌,娶妻生息不禁,三 教合一同祀。因为是特殊环境迫使他们遁入空门,所以也就成 了特殊僧人,与其他禅派大相径庭。香花僧文武同修,能文善 武,所收传人择其长而教之,文臣教文,武将授武。山区好武 功一直流传至今。为了生计,他们化整为零,各寻栖处,连一 些本非僧人居住的庙宇,如关帝庙、城隍庙、玄天上帝庙、圣 王庙、妈祖庙等,都住上了香花僧。他们相互联络,在民间做 法事,以为生计。法事科仪与佛教又不完全一样,香花僧穿插 有武功表演,唱赞优美,配有鼓乐笛箫,音韵依然保留莆仙戏 唱腔,因此这种僧人,在闽西南和粤东山区颇受人民喜爱。

所以南少林是天地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少林又是香花僧 的代称,哪里有香花僧,哪里就有南少林,哪里就有洪门。

(二)南小伸与淇门

洪门是中国源于明末清初的一个秘密组织,郑成功为创始 者,主旨为反清复明。洪门是联合所有山堂及所有反清组织的 一个总名称。它经历了不同时期,但是反清复明(或反清复汉) 的主旨不变。洪门名称的由来,源于明太祖的年号是“洪武”, 所以取洪为名。“洪”意指“溪无中土” 一藻字除去中间 “中土”二字,有藻失中土之意;以及“满5E无头”一取满字 之头、剩下兄之腿,合成“洪”字,有清廷灭亡之意。

蔡李佛与小梅花拳

郑氏(郑经①和郑克爽②)治理台湾时期(1683年前),郑 成功在台湾建立“洪门”组织。《洪门志》云:郑成功据守台 湾,推进汉留组织,开山立堂,定名为金台山,明伦堂;并遣 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马超兴、李式开等,向中原发展。 “金台山”明伦堂是第一山堂,誓词是:

会合贤能郑成功,文武全才兴汉留; 据守台湾称将领,部众勇武抗清兵; 天下英雄风云会,金台山堂首创立; 军中誓盟结仁义,同心协力把汉留。

郑成功取“金台招贤”之意在台湾首先成立“金台山”,自 任龙头亦即“山主”,参加的皆是他的手下将士。凡是同盟者均 称为“洪门”,门是家门,所以又称为洪家,既然是一家,所以 入会者不论职位高低都以兄弟相称。建立这一平等的组织,以 桃园义气、瓦岗威风号召,所以有“兄不大弟不小”。孙中山在 《孙文学说》中指出:“……迨至康熙之世,清势已盛,而明朝 之忠烈亦死亡殆尽,二、三遗老见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乃欲 以民族主义之根苗流传后代,故以反清复明之宗旨结为团体, 以待后有起者可藉为资也。此乃洪门创设之本意也。”图片2

洪门组织的优点是有纵横系统,如在职位名称上有龙头、 坐堂、执堂、心腹、巡风到么满的纵列,又有言谈、手势等的 横向系统。即使第一见面的洪门弟兄,一见手势动止,一闻 “春典隐语”,一说“花亭结义”,则是兄弟也,即是生死之交, 若原有仇恨也化为玉帛。洪门组织对入会无资格限制,仅须有 介绍人,加入后彼此以手足相待,所以虽是秘密组织,但发展 迅速,由台湾延伸至内地及港澳。

郑氏失败后(1683年后),康熙清剿福建之反清组织,至

郑经(1642-1681),郑成功长子,号式天,字贤之、元之。

郑克爽(1670—1707),郑成功之孙,郑经次子,号晦堂,字实宏。

乾隆时期,洪门已经瓦解了。洪门的部分组织演变为以地方居 民自助组织的“天地会”,在闽及台湾等地区广泛出现,福建的 少林寺是许多天地会骨干成员的藏匿处所。乾隆二十六年 (1761年),福建漳州人洪二和尚万提喜(云龙和尚)带领的天 地会,沿袭洪门历史,调动反清情绪,及后演变成反地方政府 的组织。入会时以拇指为天,以小指为地,或左手伸三指按住 胸膛。加入天地会,遇婚姻丧葬,可以资助钱财:与人打架, 可以相帮出力;若遇抢劫,一闻暗号,便不相犯;辗转传会, 可以得到钱财。

天地会于乾隆后被列为反清组织,明令禁止,违令者死。 所以流传至广东时,为避满人之猜忌,改名为三点会,即是取 洪字的水部,号曰“三点”,但觉得无法将洪门之意表达出来, 所以改为“三合会”。

鸦片战争失败后,国人感觉到清政府积弱,反清团体三合 会开始壮大,引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及陈开领导的 “大成国”运动。洪门组织于太平天国时,在两广(特别在大城 市,如广州及佛山)的大武术团体中成立堂口,并传出火烧 (南)少林寺的传说,说当时的不同门派都源出福建少林寺之少 林五老,目的是将原来不团结的武术团体组织一起,共同反清。 洪门人士,多来自广东三江流域。不幸的是因为太平天国及大 成国皆欲先攻占广州城失败,广东巡抚叶名琛便对洪门子弟大 肆杀戮。1858年,英军入城后,有关的社团及会党为了自保, 因为他们来自全广东三江流域地区,故按照前洪门组织,成立 了三合会,而后三合会演变成广东革命党。

不论洪门组织如何演变,南少林作为演变的核心,成为秘 密组织的一面旗帜。

(三)窿福与小帆岸

少林拳是中国拳种之一,因唐初嵩山少林寺僧徒练习这种

拳术而得名,是在中国古代健身术的基础上,吸收各种武艺之 长而形成的武术流派,以其刚健有力、朴实无华和擅于技击而 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蔡福修炼的是少林拳术,对少林拳有深刻 的理解,传授给陈享的武功,也以少林拳为主。

至于蔡福向陈享所讲的“少林拳术远祖为达摩禅师。近祖 觉远上人,驰心技击,期以训僧。人勿使外务,于是云游天下, 遍访名师,得李叟与白玉峰二师,聘回少林,互相研究至于精 微,少林技击遂集大成。”关于少林拳的源流,1919年出版的 《中国体育史》记载,达摩“所创十八罗汉手即为后世少林拳之 滥觞”,而1930年出版的《少林武当考》,经过若干考证,认为 是“附益伪妄之说”,“不足信也”,这种争议久无定论。达摩全 名菩提达摩,南天竺僧,或云波斯人,后世论述其生平,多从 北魏杨衍之《洛阳伽蓝记》和唐释道宣《续高僧传》之说,自 宋《景德传灯录》流行后,传说颇多失实,附会日益增多。近 世史家对史籍所载达摩“游嵩洛”、“寓止于嵩山少林寺”以及 “尝托兹山”等与少林寺有关的事迹,论说不一。根据《汉魏两 晋南北朝佛教史》所记传略和《中国思想通史》第4卷所作考 辨:菩提达摩于“刘宋时来华”,“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 魏”,“至洛阳,曾瞻仰修梵,永宁等寺。此后,他的行踪不出 今河南北部,其卒年当不早于公元525年”。达摩在中国创“一 乘宗”教派或称“楞伽宗”。“以唐初已很衰微,……文献极少 流传……此宗思想亦不可深考” o有关达摩创十八罗汉手及少林 拳一说,多出自明代天启四年行世的《易筋经》,存疑颇多,尚 有赖于史籍资料的进一步发掘和考证研究。图片3

嵩山少林寺僧众传习拳术、发奋武事的记载,最初见于 《旧唐书•稠禅师传》。据《秦王告少林寺主教书》和唐裴《嵩 岳水林寺碑》所记,唐初少林寺僧曾帮助唐太宗征战王世充, 寺僧有功者13人,唐太宗并赐庄田40顷,扩充庙宇,建立僧 兵,僧众达5 000多人,少林寺从此进入兴盛时期,被誉为“天

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养僧兵后,练武就直接与作战相关连,这 为少林拳术发展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为了提高实战能力,不 仅练拳术、器械,而且也练马战、步战、轻功、气功等。寺僧 还经常邀请各地武术名家指教,各方武术名人也慕名而至,取 经送宝,这样,少林寺实际上已成为全国会武之地,使它有机 会博采众家之长,汇集武艺之精华。宋以后,少林武术先后汇 纳了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拳、韩通的通背,马籍的短打等18家拳 法之长,著拳谱于寺,留传后世。传说在金元时期,觉远和尚 出师西征,李叟和白玉峰人入寺授拳及气功。明代抗倭名将俞 大猷,也曾访少林寺传授武技。少林拳术经过历代研练和总结, 逐步发展成为涵盖拳术、器械、技击散打和气功等多种内容的 体系完整、套路精湛的武术流派。

少林拳的套路结构紧凑,动作朴实健壮而敏捷,攻防严密, 招式多变,力量的运用灵活而有弹性,着眼于实用,不练花架 子,具有很强攻防特色。

少林拳的技术要求富有特色,“拳打一条线”是少林拳最鲜 明的一个特点,法有八要,即起、落、进、退、反、侧、收、 纵。套路直来直往,动作朴实、几种套路演练均在一条线上。 在演练时强调一个套路要一气呵成,要做到肩与臀、肘与膝、 手与足的外三合和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的内三合,形成内 外一体。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滚出滚入运用自如;脚法 进低退高,轻灵稳固,在使用的方法上,要求藏而不露,内静 外猛。

另外,现今南拳五大流派之一的蔡家拳,有传说是蔡福创 立的,有点牵强附和之意。《中国武术百家全书》注:“蔡家拳, 相传由广东番禺人蔡展光于清乾隆初年(1740年)所传。此外 还有两种说法,即为少林寺和尚蔡福自闽传入粤;或说由蔡伯 达传授,均无考。”

蔡家拳讲究以快为主,以巧制胜。注重发挥侧身攻击,快

步抢攻,消身借力的特点。马步以三角步为主,步型稍低,步 法稳健,动作幅度大,擅发长劲,出拳后肘伸直。其拳套路有 十字拳、大运天、小运天、天边雁、柳碎梅、两仪四象拳:拳 肘手、六连拳、百鸟归巢等,器械有单头棍、双头棍、蔡家三 矢大铝等。

五、陈享的武学思想

陈享潜心于武术的研究,兼修并蓄,将所学的技艺进行合 理创新,形成独具一格的蔡李佛流派。“计余生平所学,得之蔡 师者为多,兹将编列成书,名之曰《蔡李佛技击学》。意谓得李 公之李家技及蔡师之传,投合化之,自成一家,且名之曰:蔡 李佛以为纪念。”“盖蔡者即蔡福大师;李者李公友山;佛者陈 公远护,同是佛门,而参以禅家之术。故称之曰为’蔡李佛’ 之意也。”正所谓:“合蔡李佛一炉共冶,以智仁勇三德为皈。”

陈享穷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对武术的研习,将所总结出的规 律、道理、理论体系等体现在他的《蔡李佛技击学》和《蔡李 佛派练拳行功秘要》等遗著的字里行间,初步形成武学思想。 经过后人的不断完善,陈享的武学思想得到发扬光大。武学不 仅具备武术制服、攻克对手的直接作用和锻炼身心的间接作用, 还具有总结、继承、发展民族文化和体悟人生等作用。武学是 哲学,主张性命双修。性者,理也,要明心见性,研究拳理。 命者,体也,要身强体健,益寿延年。

(一)寂馅苗略的炫扈加

“洪材定取文章事,圣算还推武略通。”陈享在建立洪圣馆 时,就已经奠定了必须文武兼备的授拳理念,并把这一理念作 为楹联,镶嵌在洪圣武馆的门框上,以昭师训。自古潜心武学 者,若不假以文助,当属一介武夫,就算其技盖世,称雄一时

充其量为匹夫之勇,昙花一现而技艺难传后世。精武娴文,志 铭博大,恩泽后人,方能成不朽名家,非沽名钓誉之辈所及。 陈享的远见卓识,足够让后人仰之弥高。

“同是佛门,而参以禅家之术”的感悟,由“修性”和 “顿悟”的参禅提升了陈享的思想境界,触发了他对人才培养必 须是“文武兼备”的深刻理解,也是中国古朴传统儒家“格物 致知”思想的真实反映。《大学》曰:“致知在格物”。《中庸》 曰:“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所以格物致知为中国人“修性”的方法,能 穷究物性即能穷究天地之性,得回人的本性。钱穆认为,格物 致知是洞悉宇宙万物变化以明心见性的方法。蔡李佛拳是一种 修为和完善人的身心的拳学体系,先用“修性”教你做人,在 引导你做文武兼备的人。习武强身健体,助于文赋长进,拓展 思维;攻文悟理明德,助于尚武志广,胸怀坦荡。陈享提出了 以禅为道、文武结合的武学思想,从而升华了武术的功能,使 武术成为一种教育的手段。进而提出文武并修的思想,倡导建 立文武并修、知悟互济的完备的教育体系,强调通过挖掘武术 的认知与教化功能,使武术成为一种使人们的精神、心智、身 体共同受益,并与文字教育互相启发互补相承的教育体系。

武术教化功能的特点,一是通过体悟的方式,即通过身心 机能的改善而产生对心智的影响;一是教化的对象是心性而不 是知识,即改善的是人的心性及相应的行为方式,而不会对知 识积累产生多大的影响。因此,一方面,要通过修武形成一种 完备的教育体系,就必须借助于文字的功能,使这种自身体悟 的经验能够确切地表达与传播出来,进而与其他的文化形态建 立有机的联系;另一方面,文字教育是以消化别人的知识与经 验为主体,要想提高文字教育的效率,就必须提高受教育者的 悟性,使之具有内在的体验依据。于是就需要通过修武来改善 心性,提高认知能力。所以,只有文武兼修、知悟互济,教育 方法才能完备。图片4

(二)“穴人合一”的自杰血

在陈享的武学体系中,到处闪烁着他对于“天人合一”的 自然观理解和实践的光芒,并将这一中国传统哲学融合到他的 武学思想里面。“进御外侮,退而健身”的忠孝理念;效法自 然、顺应天理的技术体系;“顾及学者之禀赋”的人本主义等等 都是对“天人合一”的很好诠释。

“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 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 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 并用,被看做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天人合一”的根本表述: 天与人是世间万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一对矛盾,天代表物 质环境,人代表调适物质资源的思想主体,合是矛盾间的形式 转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根本属,生。“天人合一”构成了人类 社会中最根本矛盾对立统一体,在万物诸矛盾中,又按照由内 到外的顺序,存在着四大层级矛盾。而人类活动的一切起点、 指向与归宿,又全在这“天人合一”的四大矛盾运动之中。《易 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 义。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 可。”由此看来,“仁义”是“人道”的核心。

崔致远在《鸾郎碑序》的记载中进一步阐明了儒家对“天 人合一”的理解:“且如入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鲁司寇之旨 也。”陈享强调拳之为用在于“强身健体、却病延年,进而自卫 御侮”,这一观点也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真实写照。蔡李佛 拳的技术构成效法自然,很多是取于动物、植物的形态、特征 或气势,如“五形”、“梅花”等。又循以“阴阳八卦”之理, 将“无极”、“五轮”、“八卦”应用于功法或套路之中,顺应天 理。“人之体魄,有强壮瘦弱之分;人之智能,有聪慧愚鲁之别;人之壮弱,亦有男女老幼之异”的区别对待,以人为本。 “使学者循序渐进,而抵于成”的循序渐进教育方法,都充分体 现出陈享对“天人合一”的体悟和实践。

(三)重义守信的m嘻如

贯穿于陈享一生不同时期的思想纽带,提升他的人格魅力 的,就是他精神世界中谨遵师训而矢志不渝的重义守信价值观。

《荀子•议兵》说:“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 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仁”反对害人,而“义” 则反对破坏既定秩序。维护特定秩序和社会公理就成为“义” 的本质内涵。

重义守信是武林人士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也是显示 武术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它是武功与个人品格的综合体现。 这种行为的本身也包含有胜负和抗暴意识,意味着对社会不公 的暴力反抗,对邪恶势力的惩罚。同时,它也包含着自我表现 的冲动,包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往往还留下自我欣赏的余 韵和不虚此生的欣慰。中华武术之所以在民间具有如此强大的 吸引力,除了它健身自卫的特殊功能以外,与重义守信的传统 武德有很大关系。

武林中提倡的“义”,应该体现为主持正义和伸张正义,在 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时挺身而出,勇挑重担,赴汤蹈火,在 所不辞;敢于为扫除奸邪而奋不顾身,能扶弱济贫,解困救厄 而不计得失。陈享所倡导的武德恰恰与儒家文化中以“仁”为 本,重义轻利的思想有内在的紧密联系。换言之,儒家文化的 思想系统、完整、无缺漏地传授给武林中人,武林人士秉承了 忠勇仁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使中华武术与儒家文化 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六、蔡李佛形成的历史背景

每种传统文化的保留和流传,总与创造传播者的思想理念 以及时代发展密不可分。蔡李佛拳面世之初,恰好经历了中国 近代史的社会蜕变过程。社会矛盾的转变,也为它提供了传播 的前提条件。它诞生于岭南民间武术运动最鼎盛的时期,随后 又经历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两次大洗礼,加上其 首创者有鲜明的民族主义思想和独到的武学理论等等因素,是 它真正能发展的基础。

(一)社台内晚外患

清朝道光前期,清王朝衰败,广东吏治败坏,贪污成风, 民生日困。鸦片战争之后,农民更是无法生活,被迫铤而走险, 形成了广东这种特别尖锐的阶级矛盾。咸丰元年(1851年), 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开始了震惊中外、长达 十多年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席卷江南。咸丰四年(1854年), 广东各地爆发了天地会的“洪兵”起义,长达九年,沉重打击 了清廷在广东的封建统治。而在蔡李佛的发源地新会县,道光 十六年(1836年),林星章出任新会知县,把“攻匪保良”视 为治民良策,制订保甲规章二十条,设立乡村的“攻匪保良 会”,责成乡村士绅负起“防匪”和“攻匪”的责任。地方政府 的高压政策,弓I起了新会人民更大的反抗。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造反民众夜袭会城。咸丰四年(1854年),新会天地会在江 门狗山起义。清政府的腐败,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广东人民反 侵略斗争的高涨,鸦片战争失败后广东人民所受的苦难,促使蔡 李佛诞生并迅速发展。

(二)工商此的饕某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廉价商品大量倾销,并从中国 掠夺原材料,使广东的农民耕织结合的手工业被破坏。道光年 间,广东42县遭受水、旱、风、雹等灾害,瘟疫流行,“斗米 千钱”,使贫苦农民更加陷入了苦难的深渊。与此同时,蔡李佛 的发源地新会却在同治初年起工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谷栏、 猪栏、果菜栏、海味行、油糖行、烟丝行、杉竹业、当押业、 钱银业等百业兴盛,行栏会馆不断出现。会城以葵业为最大宗, 县内的江门港成为各行业货物集散中心。工商业的迅速发展, 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洪圣武馆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诊次化兴盛

清朝中叶,珠江三角洲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民间文化艺术的 昌盛,营造起尚武的氛围,亦促进武术的发展。各地每年的醮 会、神诞、庙会等大规模群众性活动有数十次之多。其中文化 艺术项目中不少是与武术有关的,如舞狮、舞龙、抢花炮、粤 剧等。蔡李佛第四代弟子陈华灿手抄本的一份蔡李佛历史资料 详细描写了新会一次庙会,“参与会景行列有金龙、银龙、东莞 麒麟、陆地行舟、飘色、各地醒狮、顾绣白姑牌,又延穗戚最 负时誉之名八音丹桂加入队伍游行。至于各地武馆醒狮,可有 三十余头”。当地武馆欧兴的红须狮与来自广州武馆陆雨庭的黑 须狮相争而引起一场擂台比武,陈享也参加了比武。可见,与 武术有关的民俗文化相当兴盛。

(四) 民间缤武成风

明朝中叶以后,朝廷改变兵制,实行征调乡兵和招募兵, 从而造成全国基层乡村的练兵热潮。而地方各乡的豪绅富商、 还乡官僚热衷兴办乡兵团练,以维护各乡治安,也维护自身利

益。占社会大多数的中下层人民,大都以出卖劳动力为生,通 过练武强身,达到气力足、多赚钱的目的,这是他们的第一需 要。加入武馆好像有了靠山,不易被人欺侮,比加入一般行会 可以得到的实惠。练武成为大多数人强身自卫、互相帮助,在 社会上安身立命的需要。而上层社会,尤其业主、商人,也需 要武馆保护自己的利益,其体弱子弟,多数送去练武强身。可 见,社会各阶层对练武均有迫切需求。其实,清政府是禁止民 间练武的,自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已自顾不暇,对此也疏于 防范,而民众练武之后,进而参加义师,退可强身自卫,故对 练武有迫切的需求。这些数量庞大的群体就成为蔡李佛发展的 重要载体。

事瞥夺佛的传皤

一、洪圣武馆的建立

(一)洪圣的起源

陈享将他的武馆以“洪圣”命名,延续到后来,各地蔡李 佛武馆又称雄胜、鸿胜武馆,虽字义不同,但粤语的发音是一 样的,为的是规避当时清廷对洪门组织的清剿。在新会崖门京 梅的蔡李佛始祖馆,又称洪圣始祖馆。“洪圣”实际是对清代 “洪门”的继承,是陈享的理想、信念的真实体现。

陈享的蔡李佛,是跟蔡福、李友山、陈远护三位大师学习 后,“投合化之,自成一家”而创造的一门独家拳术。蔡福别号 青草和尚,是洪门弟子。李友山师承至善禅师,相传至善禅师 也是福建南少林寺僧,与洪门重要人物李色开有关系。陈远护 传的是“洪佛拳”,师承肇庆庆云寺独杖禅师,据蔡李佛传人解 释,“洪佛拳”是“洪门佛家拳”的简称。陈享三位师傅的拳术 来源与福建南少林寺有关,南少林派与洪门一脉相承,受这些 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奠定了陈享谨遵师训、追随“洪门” 的理想和信念。

从青年到中年,陈享对“洪门”矢志不移。

(1)体现在口头上

蔡李佛口号“洪武至圣,英雄永胜”,即以“洪武”为最高 神圣,使英雄永远得胜,形式类似洪门会语,带洪门色彩。蔡 李佛“天下洪圣是一家”的口号实际上也与洪门组织宣称的 “天下洪门是一家”极为相似。

(2) 体现在文字上

陈享将蔡李佛拳套路的动作招式编成一首桩礼诗诀,其中 将“反清复明” 4字分拆,嵌入每句的第5个字:

魁星踢斗反天乎,
大鹏展翅清名留。
供拜五湖复四海,
日月拱照明当头。

陈享还为蔡李佛订下以“左右阴阳日月掌”为拱手礼,左 掌指向天为月,右拳为日,合则为一 “明”字,左掌右拳微向 外侧反出,暗含“反清复明”之意。“反清复明”是洪门的目 标,高扬的旗帜。

(3) 体现在行动上

陈享支持同门师弟“洪门”的陈松年的“扯旗起义”,投身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广东各地以洪 门(天地会)为主体的红巾军响应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清咸丰 四年(1854年),以陈松年、吕萃俊为首领,赵泰来为军师的 新会天地会红巾军(又称“洪兵”)于江门狗山“扯旗起义” 呼应,攻占了江门,又围攻会城60天。据蔡李佛始祖纪念馆编 印资料称,陈享支持和参与陈松年的这次起义。

由于洪秀全称洪天王,因姓氏关系被洪门人看作洪家真主,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初期,大量洪门队伍加入起义,众多蔡李佛 弟子也加入其中。广西苗族人龙子才是陈享的门徒,据传太平 天国南王冯云山为了起义的需要,结交各地武林人士,曾经与 龙子才学武。据蔡李佛始祖纪念馆编印资料称,陈享还于咸丰 六年(1856年)亲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军中,协助训练将 士。

浏览1,84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