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淇圣剧鸡胜、碓胜和北胜

蔡李佛武术从新会乡村京梅起步,走遍南粤大地,走向全 国,走向世界,风行170多年,成为中华武术的一大流派,洪 圣、鸿胜和雄胜也随之名扬天下。民国时期,主政广东的“南 天王”陈济棠曾到蔡李佛武馆,并在陈享遗像两边题写对联: “始创蔡李佛门,祖绍少林禅宗。”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某种原 因,蔡李佛武术在国内一度低迷,虽然其武术仍在民间流传,

但洪圣、鸿胜和雄胜少有提及。“北胜”是谭三设馆于广州市的 小北路,为隐匿“洪圣”的称谓,改称“北胜蔡李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传统文 化的生机再度勃发,蔡李佛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作为民间传 统武术提倡推广,也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项目。发源 地的新会崖门京梅村,于1986年6月修复蔡李佛始祖馆,馆名 用“雄胜始祖馆”。2001年12月“雄胜始祖馆”名正言顺地恢 复原名——“洪圣始祖馆”。在京梅的陈享后人,整理保存了 100多本蔡李佛拳派的著作,有历史源流、技击渊源、内功心 法、拳谱、医药等,在洪圣始祖馆收藏陈列,蔡李佛武术的完 整体系在这里得到全面体现,陈享在武林中的贡献和地位得到 佐证。正所谓“水有源头、树大根深”,各地的蔡李佛武术弟子 纷纷到洪圣始祖馆认祖归宗,朝拜创始人陈享。

(四)跳山鸡胜企

佛山鸿胜馆对蔡李佛传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与新会 始祖馆遥相呼应,其规模和影响可与始祖馆媲美。佛山鸿胜馆 创办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原称佛山蔡李佛武馆,由陈典 垣主理。最初是选择位于衙旁街15号的民房里面,是佛山市现图片4

存历史最悠久的武馆旧址。

清光绪元年(1875年),陈享指派张炎接任馆主,改称鸿 胜馆。张炎逝世后,陈盛继任鸿胜馆掌门,掌教30余年,门徒 达3 000余人,且设有太上庙、黄巷、莺岗、山紫、莲华、大桥 头等分馆约20家,连同螺涌社、协联社、远联社等外围狮会, 整个鸿胜系统成员超过万人。许多鸿胜馆弟子因多次受到反动 当局迫害,远走海外以设馆授徒为生,为蔡李佛拳在世界范围 内的广泛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鸿胜馆从成立到1949年闭馆, 培育了陈盛、雷灿、黄宽、李恩、陈棉、李苏、谭立、张三炳、 钱维方、吴勤等技艺超群且战功卓著的武林英才。

现隶属于佛山市博物馆的鸿胜馆,坐落于佛山福宁路祥安 街15号的太上庙,是清初建筑。新修缮的鸿胜纪念馆建筑总面 积360m2,为二进四合院式建筑,大殿按原貌恢复,左右厢房作 为陈列馆,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和实物,介绍鸿胜馆1。多年 的发展概况和参与革命斗争的事迹,以及在世界武术发展中的 地位和影响。

陈享开馆授徒,桃李满天下。不少蔡李佛弟子为了理想、 为了事业不懈努力,使到蔡李佛生生不息,江山代有才人出。 蔡李佛的传播有明渠,也有暗道,其脉络难以一一追溯。蔡李 佛发源地新会,是蔡李佛传播的源泉。广东省城广州,是全省 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集民间百艺于一城,许多蔡李佛弟 子都谋求在省城发展。佛山自古以来被誉为武术重镇,各种派 系纷纷争取在佛山扎根,以彰显本门派的地位和价值。于广东 省内而言,由于地缘的优势,新会、广州和佛山三地,对蔡李 佛的发展壮大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新会,以陈官伯(1857—1916)为主的始祖馆嫡系门徒, 代代相传。陈享的子孙后代是始祖馆蔡李佛传播的中坚力量。 陈官伯是陈享的次子,他将技术主要传儿子陈耀墀,耀墀在 1949年前,分别在京梅祖馆,哈蒙埠中华会馆,吧城埠广东同 乡会,广州、香港十多所中学及部分工会组织任职武术教师, 可谓桃李满园。陈享第4代之后,陈华灿、陈耀垣、陈炳羡、 陈伯添等子孙,一直在新会或港澳传授蔡李佛拳术,其中陈华 灿先生,奔波于崖西、会城等地,授徒甚广,年届八旬仍孜孜 不倦,收集资料拳谱,令蔡李佛在发源地继续流传。陈耀墀在 广州地区的入室弟子胡云绰、潘芬等十二人,被武术界称为 “四俊八贤”,誉满省城。陈享第5代曾孙陈永发先生,承其祖 父陈耀墀、父亲陈云汉之真传,旅居海外,致力于国际上推广 蔡李佛。陈永发至今还心系故乡,为始祖馆重焕光彩而不遗余 力,充分体现蔡李佛爱国爱乡的真谛世代相传。

广州是蔡李佛弟子藏龙卧虎之地,众多蔡李佛的传人如龙

子才、陈大楫、陈官伯、陈耀墀等人,均在广州开馆授徒。龙 子才是广州西关人,陈享的第一代高徒,先任教于广西y寻州, 后回广州、江门等地传艺,他的主要传人有阮骇等人。方玉书 (1870-1953)大名金麟,广东开平古宅乡人,早年跟随阮骇学 习蔡李佛,曾参加清末的武举考试,后因时局动荡而远走新加 坡。民国期间回广州,在广州龙津首约开设“方玉书国术馆” 传授武技和行医,1933-1934年连续两届获得广东省棍类、枪 类冠亚军。曾任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的区汉泉,就是先后师 从方玉书、陈耀墀等蔡李佛名宿。区先生极力推广蔡李佛及武 术运动,培养出陈昌绵、董德强、彭正庭、邱建国等诸多新中 国武术著名教练、南拳比赛冠军。国际现在流行的南拳比赛套 路,沿袭蔡李佛拳路的风格,以蔡李佛的技术动作为基本架 构。

蔡李佛的另一支流“北胜蔡李佛”,也在广州派生出来。民 国时期,谭三在广州设馆教授鸿胜蔡李佛,擅长连环插捶,与 广州另一著名拳师顾汝章齐名,有南拳北腿之称。因武馆设于 广州小北,后易名为“北胜”。北胜蔡李佛人才辈出,在蔡李佛 拳的推广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佛山蔡李佛则是以张炎为代表。张炎生于1824年,广东新 会湘水镇东凌村人,曾师从李友山、陈享及蔡福,是蔡李佛拳 的创始人之一。清咸丰六年(1856年),张炎在江门镇开设洪 圣武馆。当时正值新会红巾军起义被剿灭,清政府对太平天国 和洪门进行追查和镇压。由于时局所迫,张炎逃亡香港,跟随 陈享多次往返于香港、新加坡,先后主理新加坡、香港鸿胜馆 教务,为蔡李佛拳广泛传播,作出极大贡献。至1867年,张炎 重返佛山传授蔡李佛拳。佛山的蔡李佛武馆,初创于清咸丰元 年(1851年)。清光绪元年(1875年),陈享指派张炎接替年老 且双目失明的陈耀垣,主理佛山蔡李佛武馆馆务,馆名也跟着 改称为“鸿胜馆”。在张炎的主持下,鸿胜馆得到快速拓展,馆 务兴盛,而佛山独特的武术环境,也为张炎提供了舒展拳脚, 大展宏图的机会。张炎的几个升堂入室弟子,如陈盛、张三炳、 黄四、李恩、雷灿等,进一步向顺德陈村等地带拓展,蔡李佛 武术迅速传开各处。“鸿胜”名震省港澳,张炎也闻名远近,成 为“鸿胜”的化身,被称为“张鸿胜”。1893年,张炎因感染 风寒,由陈盛护送回乡,后在家病逝。

(二)察雪牌仿史容

自古以来,武术中的门派争辩,一直成为武术事业发展的 核心问题。

陈享始创门派时就已经体现出一代宗师的坦荡胸怀与高风 亮节。这是蔡李佛拳历久不衰并且发扬光大的原因。陈享初立 门规便训示:弟子设武馆不许以姓氏命名。为的是让蔡李佛世 代相传而无门户之见。他的远见卓识,令人起敬。然而,蔡李 佛洪圣馆毕竟是相对松散之民间团体,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动 荡、政治不稳定的影响。陈享公晚年落叶归根,虽值清朝政府 垂暮之时,但毕竟自己曾受当局追捕,自然顾忌过往经历,尤 其是参与洪门组织起义的一系列事情,蔡李佛的继承者也同样

对陈享那段历史避而不谈。蔡李佛部分后传弟子,在历史认同 上出现了分歧,甚至坐拥山头,独立为政,塑造出某一支脉前 辈,奉为始祖,以讹传讹,进而否认陈享公,否认始祖馆,否 认蔡李佛。幸而后来在各方的协调下,以蔡李佛同门一家亲为 大前提,三胜归宗,蔡李佛同气连枝,日益壮大,才有今天的 繁荣局面。

1.门派的离心力

蔡李佛争辩的根源,主要是围绕真传、嫡系和辈分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也正是中国武术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共同问题,它在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武术的发展。拳种门派是传统武术中最重要 的文化存在。其形成和文化根源,是“师徒传承”在其中起到 的作用。所谓拳种门派,一般是指具有自己的拳理功法及方式 内容等的“一门艺业”者。在封闭型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和封 闭型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师徒传承存在着它无 法逾越的历史局限。事实上,以纯粹血缘相延的拳种可以说几 乎没有,师徒传承是传统武术生命延续的基本方式。

师徒传承的历史局限主要表现在各拳种之间的门派之争上。 拳种门派的形成,本来是由一种文化个体向文化复合体的扩展, 师徒传承在某种意义上是拳种文化上的同门聚族。因而,在门 内人和门外人的划分下,在拳种门派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彼 此之间的门派争斗。中国武术史上,门派之争由来已久,不仅 有内家、外家之争,即使同一拳种内部,如非同一师门的,也 为争正统、争嫡传互不服气,互相嘲讽。早在清初,有位名叫 王南溪的人就针对那些“分门外户,巧担色名,往往自以为誉, 曰吾术之近路也”的情况,抨击了 “庸人陋习,学此非彼,学 彼非此”的狭隘门派思想。步入近代社会以后,中国文化格局 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武术中的门派之争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多少 改变。门派之争给武术健康发展所带来的妨碍是显而易见的, 为此,早在民国期间,要求摒除门派,成为当时许多有识之士

响亮的社会呼声。然而,在这种门派之争的背后,传统的师徒 传承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由于以师父为中心的传承方式,往 往是以家长制管理为运作机制,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一种传统社 会中“顺即为孝”的伦理特色,“常恐有犯师之尊严而不敢背”, 喜师之所喜,恶师之所恶,故极易由于师门之见而成为争端的 双方。在传统小农经济土壤中滋生、形成的武术师徒传承,如 同任何一种传统文化一样,在它的生命进程中有着种种陈腐流 弊,但始终没有停止过自己的文化脉搏跳动,在民间的习武群 落之中,这本身就是对它文化价值的历史肯定。蔡李佛也没能 摆脱这种宿命。

2.门派的向心力

师徒传承从历史的深处走 来,但它并不完全属于历史的 过去式。作为传统武术活动载 体又表现出自身的文化价值, 这种价值具有坚韧的生命力, 至今它还发生着重要的影响。 师徒传承是血缘宗法在传统武 术文化上的投射,双方以武术 的传承为纽带,通过对伦理准 则的认同而自愿结合起来,形 图2-2-3蔡李佛的拜师仪式 成了一张充满人情味的人伦网

络。即使入门者是他乡别土的异姓客,只要进了门,入了谱, 都能在这个“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而不会显得 孤单寂寥,从而产生一种让人难以摆脱的归属感。尤其对一些 入了 “名门大宗”的习武者而言,这种归属感就更为强烈,他 们更容易产生一种高度的文化认同,以及在这基础上形成的凝 聚力。蔡李佛的继承者,如果能够理解陈享先师的文化馈赠, 正确认识师徒传承传统实质,又认识到缠绕在上面的藤蔓

始祖馆为基点,将门派争辩转化为同声同气、团结向上的积极 动力,蔡李佛的发展将会更加充满活力。在国际蔡李佛同门认 祖归宗活动成为常态之后,各种争议逐渐平息,蔡李佛近年来 在国内外所取得的各种荣耀,就是蔡李佛同门团结协作、共同 努力的结果。

三、海内外组织及主要活动

鸦片战争之后,广东沿海成千上万人远走南洋和美国,掀 起新的移民高潮。毗邻港澳以及政治、经济因素,蔡李佛的武 术家们也踏出国门,出走世界各地,客观上对中国武术起到传 播作用。仅以佛山鸿胜馆而言,就有大批蔡李佛弟子在海外传 授蔡李佛技艺。据佛山文史资料记载,早在清咸丰初年,张炎 就到香港设馆授徒,其弟子陈盛、阮骇、雷灿等在清末也先后 到过香港设馆。抗日战争期间,钱维方在香港设馆授徒,阮骇 的弟子刘彬1939年在美国三藩市创立鸿胜馆。20世纪40年代, 汤锡、崔章、江安、龙子祥、陈伦、刘锦东、周庆、马恩、李 秋等鸿胜馆弟子赴香港发展,成为香港一大拳派。1965年,关 文经在新加坡创办鸿胜馆。1976年,陈锦辉在委内瑞拉创办鸿 胜馆。1978年,关才在马来西亚设馆。蔡李佛传人的足迹遍布 世界各地,促进了中国武术与世界武术的交流。

蔡李佛在经历了大规模的传播之后,由于种种原因,20世 纪50年代初,内地各处蔡李佛武馆因故分别闭馆。此后,长达 30年基本没有开展公开性的集体活动。

(一)祭告裾社团园徂

蔡李佛的社团组织正式得到政府确认,始于香港。1972年, 陈享的后裔陈洁芳女士在香港注册登记成立“蔡李佛始祖陈享 公纪念总会”。1984年,广东省武术协会成立蔡李佛拳总会。

1996年,广州市武术协会成立蔡李佛拳会。2003年1月,经江 门市新会区民政局批准“京梅洪圣始祖馆”注册为民间体育团 体,更名为“新会蔡李佛始祖拳会”。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有超过35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蔡李佛 功夫总会或联会。

(二)鬃告碑社团活初

1980年,京梅村得旅港乡亲的资助,重开蔡李佛武馆,开 始接待来自港澳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西兰、 新几内亚等地的蔡李佛弟子到来寻根问祖。此后的几年间,会 城镇等地也相继成立了冈州武术队、梅江武术队、仁义武术队、 潭江武术队、临潮武术队等传授蔡李佛的群众民间体育组织。

1986年,京梅村蔡李佛始祖馆新址由旅外乡亲捐助落成, 馆名沿用“京梅雄胜始祖馆”。

1999年,蔡李佛始祖馆确定了 “继承挖掘民间传统武术技 艺,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促进新会侨乡精神文明建设”的 发展思路,组成非营利性民间体育团体,以“新会蔡李佛雄胜 始祖纪念会”的名称进行活动。与此同时,积极联络旅居澳大 利亚的陈享第5代曾孙陈永发先生,商议举办国际性蔡李佛武 术文化交流活动e

2001年9月,缘福陈公祠始祖馆旧址在社会各界支持下进 行了修缮。同年12月9日,在京梅村举行始祖馆重修落成活 动,并恢复始祖馆最初名称“京梅洪圣始祖馆”。陈永发先生带 领来自澳大利亚、德国、美国、波兰、葡萄牙、芬兰、智利、 西班牙、阿根廷、墨西哥、哥伦比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96名 洋弟子前来参加落成典礼和国际同门溯源寻根等一系列活动。

2002年11月29日至12月9日,第二届蔡李佛国际同门溯 源寻根活动如期举行。16个国家和地区的83名蔡李佛洋弟子到 来。活动的主要内容有4项:一是蔡李佛武术国际培训班;二

是蔡李佛始祖馆 重修落成周年庆 典;三是蔡李佛 源流及发展研讨 会;四是蔡李佛 武术国际交流观 摩会。

2005年,蔡 李佛教育培训、

竞技比赛、音像

出版等多项专利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申请注册并获得批准。

2005年11月29 H,蔡李佛武术文化作为省旅游文化节开 幕式江门分会场“武在江门”的主题,成功地展示了蔡李佛 “饮水思源、锲而不舍”的武术文化内涵,受到了组织者的好评 和观众的一致称赞。

2006年1月,“新会蔡李佛始祖拳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产 生,陈忠杰任会长、陈锡章任副会长。筹办“纪念蔡李佛始祖 陈享诞辰200周年暨蔡李佛创立170周年”的大型活动,筹办 “蔡李佛武术文化基金气

2006年12月7日上午,举行“纪念蔡李佛始祖陈享诞辰 200周年暨蔡李佛创立170周年”系列活动。来自国内、港澳以 及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阿根廷、委内瑞拉、墨西哥、智 利、哥伦比亚、希腊、西班牙、葡萄牙、芬兰、瑞典、波兰、 德国、新加坡等地的蔡李佛中外弟子共800多人齐集于京梅蔡 李佛始祖馆,举行简单而隆重的归宗拜祖仪式。下午,召开 “蔡李佛武术文化研讨会”,武术界著名人士、文史学者以及中 外嘉宾共200多人参加。9日晚上,一台高规格、高水平的以武 术和文艺完美结合的大型文艺晚会在新会体育馆隆重上演,晚 会以“武”贯穿全场,分为“武在葵乡”、“武在沙场”、“武在

戏中”和“武在世界” 4个篇章,以恢宏的气势、独特的构思、 精湛的表演、精美的效果震撼全场,受到中外观众的高度评价, 为纪念蔡李佛拳创立170周年暨创始人陈享诞辰200周年而举办 的系列活动划上圆满句号。图片1

一、蔡李佛与林则徐的水勇

蔡李佛拳兴起的时候,正值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前夕。清道 光十六年(1836年),“乡中父老知余随师习技数年,再三恳请 回乡传授诸族人。”陈享在家乡父老的恳请下回乡开馆授徒,短 短几年间,武馆在当地已有相当的影响。据蔡李佛始祖馆资料 介绍:清道光十八年( 1838年),林则徐任钦差大臣,主持禁 鸦片运动,即派出幕客杨畏三邀请蔡李佛宗师陈享辅助组织民 勇,陈享组织广州、佛山等地的壮勇,抵抗外侮。

陈享以及他的众多蔡李佛弟子被林则徐招募,是时势所趋。 当时鸦片问题逐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一。清道光十八年 (1838年)闰四月,鸿炉寺卿黄爵滋向朝廷提出“严禁论”,以 重治吸食鸦片者。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也向朝廷上奏,请求 严禁鸦片。疏上后,因为各省章奏未齐,朝廷定议需要一定时 间,考虑到民间禁烟呼声高涨,林则徐未等皇上批示,就与湘 鄂两巡抚一起,在所辖区域厉行禁烟,收缴烟土、烟膏与烟具, 并配制“忌酸丸”,供人戒烟,成效卓著。随后又一道奏折,力 陈禁烟特别是杜绝鸦片来源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并针对反对 派的驳斥强调说:“法当从严,若犹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 国几无可以御敌之兵,无可以充饷之银。”举棋不定的道光帝认 识到鸦片对国家带来的危害,被迫接受严禁吸食鸦片的主张, 决定禁烟。清道光十八年( 1838年)十一月十五日,道光皇帝 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鸦片。

林则徐在广州查鸦片的过程中,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 争。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彼。他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 得出:变敌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在军事方面,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9林则徐专门 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威远、崖门等炮台上。为 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 料。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 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

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 侵略中国。林则徐在广东边禁烟,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 拦江木排铁链,相信“民心可用”,在沿海一带招募5 000多乡 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新会的崖门也属海防要塞,众 多武林弟子加入到林则徐的水勇行列,参加抗击外来侵略的民 族斗争。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 击战的胜利。道光帝盲目骄傲,下旨停止英国贸易。鸦片战争 爆发后,定海失陷,琦善到广州,与林则徐反其道而行之。在 英侵略者威胁利诱下,擅自签订割让香港,赔偿烟价600万元 的《穿鼻草约》。但清廷却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林则徐,随后,林 则徐被革职。陈享等退隐回乡,继续致力于他的武术传播工作。

二、蔡李佛与天地会起义

1845年,广东各地开设的蔡李佛武馆已经超过44间,陈享 无论在拳会组织内部,或是在岭南武术界,都已经赫赫有名。 陈享以及他的武馆体系也自然地成为农民运动组织者值得依靠 和笼络的对象。洪门思想的特质,也决定了陈享在历次农民运 动中的斗争倾向。

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洪秀全、冯云山在广 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各地农民 起义风起云涌。1854年,陈享为响应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参加蔡李佛的影响

了其同门师弟陈松年在江门狗山发动的“天地会”起义(俗称 “扯旗起义”)。“扯旗起义”的失败及随后而来的朝廷对“叛 贼”清剿行动,迫使陈享漂洋过海、远走他乡。

陈松年为广东天地会洪顺堂小头领,约生于清嘉庆十五年 (1810年),广东新会潮连冈头村(今属江门市郊区)人。瞎一 眼,精击技,是武术教头。他与陈享都是陈远护的得意门徒。

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后,广东天地会领袖陈开(?- 1861)和李文茂也在佛山发动起义,新会、鹤山的“天地会” 组织纷纷响应,陆续发动农民起义。陈松年、吕萃俊在江门象 溪路吕超然祖祠开设的武馆,聚集会众,赵泰来加入充任书记, 谋划举事,于清咸丰四年( 1854年)七月初八在江门狗山竖旗 出师,占领江门。附近各乡会员、农友纷纷加入起义队伍,起 义者头裹红巾,人称红巾军g陈松年为统一大元帅,吕萃俊为 北营大元帅,赵泰来为军师。此外,还有外海陈协槐为南营大 元帅,梅冈苏黑虎为西营大元帅等,号称10万红兵,于是月十 五日围攻新会城。城内清廷官吏、士绅组织民团固守。红巾军 使用炮火攻城,未能奏效,便采用赵泰来所献“围城断援”之 计,向四乡八村宣布:得大营的红旗竖于村前者可保乡;得大 营发的竹符之人可以护身。各乡纷纷树红旗,乡民带竹符,壮 大起义军声势,孤立城内守兵。接着又组织多次炮攻、夜袭和 总攻,终以城坚未能攻破。赵泰来又和佛山起义部队的和尚能 (即丰宁寺和尚邙能)研制攻城武器,制成四艘火战船,船杆顶 设小楼台,旋转自如,安装火喷筒发射,并配以战车(又称吕 公车),形似今之灭火水车柜,车上载长梯可攻城,于八月初七 晚开入东门河涌攻打东门,亦未取胜。

而清廷省衙派出援军开到,内外夹击,水陆进攻。红巾军 于八月十四日撤退至江门及县境北部,继续与清兵作战,曾于 白石村两次诱敌,杀死清兵300余人。后来由于陈开的起义军 西撤,新会红巾军失去后盾,陈松年等决定分散转移,机动作

战。九月初三赵泰来在作战中被掳,被解回会城壮烈牺牲。次 年陈松年和吕萃俊也先后被俘,分别在广州和江门就义。

而陈开所带领的“洪兵”则继续挥师西上。冲破清军的重 重堵截,进入广西。攻克得州府、贵县之后,陈开则指挥起义 军沿江东下,攻占平南、藤县,包围梧州。起义军连战皆捷, 重创清军。1856年秋,陈开在军事胜利的基础上,正式建立政 权,国号大成,年号洪德。以得州府为都城,改称秀京。陈开 称镇南王。至1861年8月21日,秀京失守。陈开退出秀京后, 本拟到贵县投奔石达开,但因石达开已撤出贵县,未能实现。 紧接着,起义军又遭地主团练的伏击,陈开不幸被俘,壮烈牺 牲。

三、蔡李佛在民国时期的革命活动

1905年,孙中山组建同盟会,其成员就包括有鸿胜馆的李 苏、钱维方等。1910年李苏按照孙中山的指示,组织了一支鸿 胜馆成员为骨干的民军约100多人,与清军对抗。四月初一, 李苏率领鸿胜弟子10多人,向驻守在佛山赞翼诚堂的清军进行 袭击,全胜而归。同年9月,攻打平正桥的千总衙和五斗司衙 门,取得胜利。接着又转战东莞,在东莞清平戏院与清军展开 激烈的战斗,将清军一个连全部歼灭。为推翻清朝统治,众多 的蔡李佛弟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辛亥革命后,鸿胜馆中的骨干分子继续追求真理。1921年 春,佛山成立了理发工会和土木建筑工会,会长分别是鸿胜馆 的骨干梁桂华和钱维方。1922年,梁桂华、钱维方加入中国共 产党,与王寒烬、梁复燃组成中共佛山组领导佛山工人运动。 同年,佛山工联会成立,钱维方当选为主任。在与反动、黄色 工会的斗争中,工联会迅速壮大。1925年春,佛山工联会改为 工人代表大会(工代会)、钱维方任执行委员会主席,梁桂华、

陈雄志、汤锡、陈艺林等鸿胜馆成员都在工代会中担任重要职 务,鸿胜馆中的工人绝大部分都加入工代会,当时工代会属下 有103个工会,会员共35 000余人,在广东工人运动中举足轻 重。1924年5月,吴勤以南浦鸿胜馆成员为骨干组成的南浦农 团军,是中国第一支人民自卫武装,名称由廖仲恺所创。农团 军成立当日,廖仲恺亲自到会主持。1925年5月,南海县第四 区农民协会在太上庙成立,吴勤任会长。农会成立当日,廖仲 恺再次亲临指导,可见佛山农民运动受到国民革命政府的高度 重视。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4月15日,佛山市工 代会、南海四区农协会,鸿胜馆同时被查封。佛山一大批革命 志士包括相当一部分鸿胜馆的成员被杀害。此后钱维方、梁桂 华、吴勤等坚持地下斗争,参与了广州起义,其中梁桂华在广 州起义时任工人赤卫队副总指挥,在战斗中负伤被捕,最后英 勇就义。

1937年,逃亡到香港的钱维方、吴勤回到佛山,主持刚恢 复的鸿胜体育会。在馆内开设杀敌大刀教练班,由广东著名的 拳师黄啸侠、林荫堂以及鸿胜馆的教头执教,并到市内各学校 教授武艺。1938年10月,佛山沦陷前夕,吴勤结束鸿胜馆馆

务,率200多位鸿胜馆成员 到南海石石肯乡组成抗日游 击队。吴勤在中共广东省委 和廖承志同志的领导下,在 广州地区组织了广州市区游 击第二支队并任司令员。这 支游击队发展至数千人,成 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 日武装力量,给予日伪军以 沉重打击。1941年7月这支图片3

部队与林锵云同志领导的部队合编,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的一支人民军队。这支部队活跃于广州、南海、顺德、中山 等地区,运用巧妙的游击战术,与日寇长期浴血奋战,取得了 辉煌的战果,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和英雄人物。 1942年5月,1942年5月,吴勤被国民党别动军林小亚杀害。 林锵云同志接替吴勤担任这支队伍的司令。1945年1月发展为 珠江纵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蔡李佛传人 与佛山各阶层追求民主、追求进步的人士一道,前仆后继,从 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抗日战争,坚持革命斗争近100年,在中国 武术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陈享后代对蔡李佛的弘扬

百多年来,陈享家族代有英才,为弘扬武风、普及蔡李佛 拳代代相传,不遗余力。陈享长子陈安伯、次子陈官伯均秉承 家学,武艺超群

陈安伯精通梅花枪,是京梅“洪圣武馆”的主持人;次子 陈官伯更是一位开创一代武风的名家。陈官伯,原在新会和江 门经商,后受徒弟传授技击,陈长毛、陈金象、陈兆雄等是其 得意门徒。陈官伯后期在广州授艺的徒弟中,不少后来成为广 东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佼佼者如颜耀庭、谭三、方玉书等。

陈官伯之次子陈耀墀,在蔡李佛拳百年传播史上也是一位 承前启后的人物。他潜心习武,苦心造诣,承家学真传,后寓 居广州,致力弘扬武风,美国旧金山、马来西亚槟城、荷兰等 埠及南洋广东会馆、北洋中国会馆争相聘请他前往传技,门徒 数万人。

陈耀墀之长子陈云汉,在京梅老家及广州传授技艺,至今 武术界仍传其事迹;陈耀墀之女陈洁芳虽是一介女流,亦能独 当一面。1972年,香港成立“蔡李佛始祖陈享公纪念总会”

陈洁芳当选为首届会长。1980年,京梅村蔡李佛武馆开班,由 始祖馆第4代传人陈富燕、陈燕洛等人任教。1996年由海外乡 亲捐助的京梅蔡李佛始祖馆新址落成,馆名沿用“雄胜始祖 馆1999年5月,陈享的传人在会城镇筹建“蔡李佛始祖拳 会\ 2000年12月,京梅“雄胜始祖馆”恢复旧名“洪圣始祖 馆”。

陈耀墀之孙陈永发,20世纪80年代初,赴澳大利亚设馆传 授蔡李佛拳。如今弟子数万,武馆遍布五大洲。2001年和2002 年,他先后组织两批洋弟子100多人回蔡李佛发源地京梅村归 宗溯源,影响深远。图片5

浏览3,93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