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后按摩

运动后按摩,主要目的是帮助运动员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一般在课的结束部分或课 后进行,也可在洗澡后或晚上睡前进行。当运动员十分疲劳时,需让运动员休息2~3小时 后再进行按摩。按摩部位一般是负荷量最大的部位,当运动员极度疲乏时,也可进行全身 按摩。

在进行局部按摩时,关节和躯干部以揉为主,四肢肌肉以揉捏为主,先按摩大肌肉,后 按摩小肌肉,一侧按摩后,再按摩另一侧。

在进行全身按摩时,一般在晚上睡前进行。按摩时间需0.5-1小时,肌肉酸痛部位按 摩时间可长些。一般先按摩大腿,后按摩小腿,再依次按摩臀、腰背、上肢,必要时还可按摩 头部。也可先按摩腰背,后按摩臀部,再依次按摩大腿、小腿、上肢。

小结:

大腿部肌肉拉伤局部症状明显,后群肌肉拉伤在坐骨结节、内侧肌群拉伤在耻骨. 处有压痛,抗阻力试验阳性,完全断裂者局部可触到凹陷或膨大。治疗可按急性闭合性软 组织损伤处理原则处理,应注意损伤后24〜48小时内不能进行热敷及按摩。对肌纤维完 全断裂者,作适当处理后应送医院治疗。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和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在武术运动中非常多见,这与两关节 的解剖特点及运动项目的特点有关。伤后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活动受限,能引起受 伤韧带过度紧张的因素可使疼痛加重,韧带完全断裂者有关节不稳征象。一般处理是冷 敷、加压包扎、外敷新伤药,并将关节置于松弛位°较重的一般固定约三周,完全断裂者宜 送医院治疗。

半月板撕裂常因膝关节屈曲时突然外展、外旋或内收、内旋所致,伤后关节肿胀、疼 痛明显,并可出现关节交锁及响声,麦氏试验可用来判别内外侧半月板的损伤,也可用研 磨试验区别半月板与韧带的损伤。急性期治疗以制动、消肿、止痛为主,慢性期以功能锻炼 为主,关节交锁、肿痛严重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慢性创伤性膝关节滑膜炎常因膝关节的慢性损伤所致,以关节肿胀、疼痛为主。治 疗时均应适当控制关节运动,同时可用理疗、局部注射、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

训练中的医务监督,除运动员的主观感觉外,常用的观察指标有脉搏、血压、体重、 血乳酸、血红蛋白、尿蛋白及运动成绩等。对这些客观指标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有助于了解 运动员的机能情况及当前运动量的大小,对提高训练的科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疲劳是身体机能状况下降的一种暂时现象。疲劳的产生可能因能源物质的耗竭、 某些代谢产物的堆积、内环境稳定性失调、神经系统的保护性抑制或能源和兴奋传导障碍 等因素而引起。消除疲劳的方法很多,但目前尚缺乏单一而快速有效的方法,因此,在使用 时可采用多种方法,以求达到良好的效果。值得提出的是,多种情况下营养的补充是消除 疲劳、恢复体力的物质基础。

运动按摩可加快血液循环,调节神经系统的机能,常用于放松肌肉、消除疲劳以及 治疗运动损伤。运动按摩时,推法常用于四肢及躯干,揉法和擦法可用于大小不同部位,搓 和抖动有助于四肢肌肉的放松,滚法、揉捏、按压主要用于肌肉丰厚的部位,运拉适用于四 肢及颈部关节。在做擦法时,可加适当的介质,避免擦伤皮肤;在做按压和运拉时,不宜使 用暴力,以免造成损伤。按摩作为治疗手段应避免用于急性损伤的早期(伤后24-48小时 内),以免加重病情。

运动表象及其功能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动作学习和专项技术的训练是一个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以及实 际掌握技术动作达到熟练程度(即成为技巧)的过程,这个统一的过程是由教练员和训练 者本身来控制掌握,并按照空间、时间、用力的强度等方面的参数来调节它们。运动心理学 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实质上,学习动作就是学习者学习对有机体的自我控制。”具体 地说,学习动作的心理学实质就是学习者按照某一具体的动作技术在空间(如躯体和四肢 活动的方向、范围、幅度等)、时间(躯体和四肢活动的速度、持续时间、同时性、顺序性、节 奏、速率等)和用力的强度等方面(如躯体和四肢有关肌肉群的紧张程度、放松程度等)的 参数,来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相应的效应器官使之产生相应的技术动作。

任何一个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从运动心理学角度出发,则表现为是一个运动表象的 建立、准确、清晰、完整和完善的过程。

运动表象的概念:运动表象,心理学中把它定义为人脑中保留和重现出来的动作 形象,它反映了某一个具体的技术动作在空间方面、时间方面和力量方面的具体特征形 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其他关系。它是建立在运动感觉、运动知觉的基础上,通过 教育者的讲解示范和学习者自身的实际操作在大脑中留下的技术动作的痕迹,是动作学 习和动作完成的最直接的和最重要的心理因素。

动作学习要从形成动作指令开始,即形成在一定活动客观条件下实现动作的计划。换 句话说,一开始要建立所学技术动作的程序表象(在一定情况下是动作的组织系统)和完 成动作的典型条件的表象,这是学习任何一个动作的基础。因为,如果不能想象到该做什 么和怎么做,人就不能完成不熟悉的、在自己的运动经验中没有过的动作,即使是所学的 技术动作与过去运动经验中的动作有些相像时,动作也不可能是绝对相同的,就是在这种 情况下,所学的技术动作的运动表象也仍然是掌握和完成技术动作的基础。

在目前一些关于动作学习的教学法中认为,建立所学技术动作的运动表象的任务是 第一位的,而且只是在动作学习的第一阶段(初学阶段)解决。这是一个根深蒂固、远未铲 除的大错误,建立所学技术动作的运动表象不只限于动作的初级阶段。如动作学习的提高 阶段和完善阶段,所学技术动作的运动表象同样也是掌握和完成动作过程的必要条件,而 且,感觉和理性以及实际掌握动作过程本身同时又是建立所学动作形象的过程,使它更准 确、完整和清晰。因为表象不是什么个别的,而是现实动作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这是统 一的互相渗透的过程;在运动表象的基础上完成技术动作,而在实际掌握和完成技术动作 过程中,运动表象又得到完善,在动作学习的提高阶段和完善阶段,这个过程还继续着,但 也有质的改变;巩固了所学技术动作的概括形象,使它的细节准确和进一步完善,但时常 (由于技术细节实际改变)有必要在运动表象的内容中作一些相应的改变。E.H.苏尔科夫 通过研究指出了草图式的形象到分解的、细节的、最后到简化的、概括的形象,在这一形成 过程中可以看到动作学习阶段典型特点的反映。

运动表象的多模态和多功能性:

(1) 运动表象的多模态。运动表象多模态的建立是一定条件下完成技术动作的运动表 象要有一系列感觉、知觉等心理过程的参与——起码有视觉的、动觉的、触觉的、平衡的、 听觉的和想象的,因而在运动心理学中通常按运动表象形成过程中某一种起主导作用的 感知过程将运动表象分类成视觉的运动表象、动觉的运动表象、触摸觉的运动表象、平衡 觉的运动表象、听觉的运动表象和想象的运动表象等。在动作学习的初学阶段,主要是视 觉表象或想象的运动表象控制和调节着技术动作的完成。视觉的和想象的运动表象,主要 是通过学习者观察教练员、教师对技术动作的示范和讲解时形成和建立的。因此运动心理 学中认为,动作学习过程中教育者讲解和示范的目的在于形成学习者视觉的运动表象或 想象的运动表象,以建立所学技术动作的动作程序,随着动作程序建立后的模仿学习和掌 握动作水平的提高,起主要控制调节作用的由原先的视觉和想象的运动表象逐渐过渡为 动觉的运动表象。动觉的运动表象必须通过学习者反复多次的自身实际操作练习才能逐 渐地建立与形成,因而在运动心理学中同样也认为,动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自身实际操 作练习的目的在于形成动觉的运动表象。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动作学习过程中运动表 象的形成,一般是由视觉的或想象的运动表象开始的,通过动觉的运动表象综合完成的。

(2) 运动表象的多功能。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运动表象具有程序功能、训练功能和 调节功能。

运动表象的程序功能运动表象的具体内容是关于所学的技术动作或所要完成的 技术动作的一般形式或典型形式的动作形象,是关于技术动作的空间(方向、幅度、范围 等)、时间(速度、持续时间、同时性、顺序性、节奏、速率等)和力量(紧张的强度、放松的程度 等)的具体形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其他关系。这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掌握新的技 术动作时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的心理过程,学习者就是依借于通过感知和再 造想象等心理过程来获得由教育者通过新技术动作的示范讲解所提供的新技术动作的动 作程序,并且模仿着这种头脑中建立和保留的动作程序进行反复的自身的操作练习。换言 之,在动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以运动表象作为自己学习掌握技术动作和完成技术动 作时反复操作练习的参照物,没有这种运动表象的程序功能,动作学习过程和完成所学的 技术动作是不可思议的。对于这一点,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比较详细地讨论过,也是 大家比较容易认识和意识到的。

运动表象的训练功能 运动表象的训练功能是50年代中期在运动心理学中提出 来的,它表现为建立、巩固、完善和改造运动指令,并以思想上完成技术动作的方式来实现 的。

运动表象训练功能的基础是念动反应机制,因而思想上完成技术动作的练习也称之 为念动训练,运动员,甚至是高级运动员的许多实验研究和训练实践证实了思想上完成所 学技术动作的练习(念动或运动表象训练)与实际的身体操作练习相结合的高度效果性, 不仅在动作学习过程中,特别在比赛的条件下是极有成效的,而且在一些竞技项目中甚至 证明可以用念动准备活动、思想上完成动作练习来代替专项准备活动。

在思想上完成技术动作时伴随着口说的念动训练有特殊的效果,即嘴里说着所完成 的动作,先说出声,然后“自言自语”(内部语言),在这时把注意力放在所谓的完成动作的 重点和难点上,或相反,把注意力放在那些不太巩固的动作成分上。

所有这些都说明运动表象训练功能的重要意义,这种训练手段可以加快掌握动作的 时间和提高掌握动作的质量,形成完成技术动作的准备性。当现实没有可能完成技术动作 的实际操作训练时(如长时间的乘车、病、伤等),这种训练手段具有更大的意义,在这种情 况下运动表象训练可以保持或很快恢复、甚至改进运动技能。

但也必须指出,运动表象训练有时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这主要表现为运动表象练习 时带有错误,或运动表象不够完整,或思想上“演出”这些动作的成分不够细微的时候。

运动表象的训练效果在心理上是在感觉、理性认识所学技术动作的过程中提高练习 者智力活动积极性的结果。掌握动作之所以有实际效果,是由于实际操作完成动作与运动 表象训练时,完成动作的生理机制是同样的:在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相互作用基础上建立 动力定型。

国内外的大量资料表明,运动表象训练的训练功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运动表象训练较之对技术动作的一般领会,能有助于更迅速地掌握技术动作。

运动表象训练在掌握技术动作的初期阶段,以及在运动表象训练时间不长(不超过 5分钟)的情况下最有效果。

单纯的运动表象训练不会带来比单纯的身体实际操作练习更好的成绩,然而把这两 种训练很适当地结合起来却比只进行单一的身体实际操作练习收效更大。

运动表象训练在掌握一些配合复杂的技术动作时(例如三级跳远、某些体操练习)是 最有效的,如果试图用运动表象训练来增强力量或耐力,其实际效果是极其微小的。

运动表象的调节功能 运动表象的调节功能,只有当实现、监督和修正技术动作几 个环节同时起作用时,这个功能才能和感知、思维的过程一起出现,它加入内容调节线路, 即学习者对所完成动作的自我调节过程,它的实质就是按反馈联系的渠道完成技术动作 时不断收到关于技术动作在其中进行的外部条件的情报(主要是视觉的),关于完成动作 时本身的情报(主要是动觉的、平衡觉的、触摸觉的)。这个情报(反馈联系的信息)与动作计 划(运动表象)相对照,如果两者相符合,从动作指令的环节中得出下意识巩固技术动作的 结论,动作就继续进行;如果产生了与动作计划相反的东西,或错误的东西,或是与外部条 件不相符合的一些动作,那时从运动指令中就产生修正的命令,对动作的完成进行一些必 要的、有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修正,有时甚至要命令停止动作。所以,与感知和思维过 程统一的运动表象的调节功能是以知道当前和最终(根据动作结束时)结果为基础的。

(二)运动中的紧张情绪

在运动中,运动员的情绪状态对运动成绩的影响极大。当运动员有适宜的情绪状态 时,能提高竞争性,武术运动员表现为与自身竞争,渴望超过自己以前的成绩,打破原先的 纪录,发挥出最佳的技术水平;当运动员有不适宜的情绪状态时,则紧张性提高,精力不够 旺盛,容易疲劳和慌乱。

分析武术运动员在训练和竞赛中的情绪活动特征,阐述运动竞赛对运动员的影响,将 有助于我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和完善运动员的各种心理素质,确保最佳竞技水平的获 得与发展。

1.紧张的实质:紧张是人在某种压力环境的作用之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情绪 反应和行为反应。紧张情绪的反应可能是适宜的、积极的,也可能是不适宜的、消极的。这 取决于个体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取决于个体的意识水平。同时,紧张情绪也可能干扰人的 意识活动(感知、记忆、思维等)。紧张情绪的行为反应可以表现为抑制行为,也可以表现为 激化行为。但是,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具有明显的能量消耗。

研究表明,处在紧张状态下人的生理心理反应约有25种,平均每人约采取其中的6 种反应。这25种反应按出现的人数排列为:(1)全身肌肉紧张,(2)活动增多(舐嘴唇、手掌 在裤子或椅子上擦来擦去等),(3)心神不安,(4)失眠,(5)食欲减退,(6)尿频,(7)向人诉 说,(8)自我解说、困惑,(9)自我检讨,(10)愤怒,(11)兴奋,(12)回避他人,(13)情绪抑郁,

(14)食欲亢进,(15)苦恼,(16)颤抖,(17)腹泻,(⑻疲惫不堪,(⑼昏沉思睡,(20)烦躁, (21)恶心,(22)活动减少,(23)便秘,(24)挂念健康,(25)呕吐。

紧张是在运动竞赛中普遍发生的事件,无论是适宜的还是不适宜的紧张,当运动员面 临着客观上的困难时,只要在积极的动机和个人想克服困难的态度作用之下,就会产生紧 张情绪。如果在极限的条件下,运动员所产生的极度紧张的情绪称为应激。一般地说,应激 是一种不适宜的紧张,它是在运动员知觉到竞赛的成绩要求与其成功地达到此要求的能 力之间不相一致时,或者是在认识到失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

必须强调的是,紧张(或应激)是以人认识到有某种威胁为中介的。也就是说,在运动 的情境下,运动员的认知如果导致以下两种情况,就会产生不适宜的紧张情绪:第一种情 况是,运动员的认知与现实不相符合。比如,一个有才能的运动员可能由于过高地确立了 对比赛成绩的要求,或者过分地夸大了成功地达到某一成绩要求的重要性,会体验到紧 张。第二种情况是,在竞赛过程中,运动员认识到客观环境的要求与他的能力不相符合。比 如,在赛前他预料到自己不可能取得好成绩,在赛中感到自己的动作做得不理想,可能会 失败,或者在赛后评价自己的运动成绩不好时,都会体验到紧张。

运动心理学者马腾斯(R.Martens, 1982)把应激(即极度的紧张)定义为与产生状态焦 虑相联系的过程。并解释说:运动员所处的情境是客观的要求(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剌激), 运动员是否把他所处的客观情境看做是对他有威胁的情境,这依赖于他对情境的主观评 价,如果运动员认识到自己对此情境作出反应的能力与客观上的要求不相一致时,就会产 生应激。马腾斯描述的应激过程如图2-4-1所示。由此,研究者常常通过状态焦虑量表 来测定运动员在竞赛中的紧张情绪(适宜或不适宜)。

应激状态:应激状态一般是指在极限条件下所引起的使运动员的情绪兴奋达到使 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活动发生混乱,从而引起行为控制失调,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的 一种情绪状态。处在极度紧张状态的运动员会表现出心绪紊乱,视野缩小,注意狭窄而又 指向内心世界,认知方式不当,甚至致使其方位、时间、距离知觉的判断错误,有的运动员 因此而“晕场”,或者会产生逃避行为。引起极度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从客观上和主 观上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从客观上讲,主要是由于:

(1) 观众的数量和质量。观众的数量很多,或者在观众席上有同运动员有特殊关系的 人在座,都可能产生一种特殊的刺激气氛。

(2) 社会的评价。如果一个人从别人(如教练员、队友、对手以及其他的重要人物)那里 得来的有关其运动能力的评价是一种消极的评价,就会使运动员感到对他是一种威胁,从 而引起极度的紧张。这种消极的社会评价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包括使有的运动员由此 而离队O

(3) 比赛的性质及其重大的意义。一般地说,个人项目的运动员比集体项目的运动员 更能直接地获得社会评价,也更要对运动的结果和对动作过程本身负起责任,他们的才华 出众或者在动作上的差错是所有的人亲眼目睹的。因此,在竞赛中个人项目的运动员比集 体项目的运动员更容易出现紧张。在集体项目运动中,明星队员或者处在关键位置的队员 由于许多眼睛都盯住他们的动作,也可能引起他们极度的紧张,尤其是在具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性比赛之中。

(4) 竞赛对手的实力。当竞赛对手的实力很强或者实力相当时,有的运动员容易引起 极度紧张。

从主观上讲,主要是由于:

(1) 求胜意识过强,或者期望值过高。一般地说,在强烈的夺冠意识或获奖欲望的情况 下,容易引起极度紧张。

(2) 对比赛缺乏自信。对比赛缺乏自信者容易引起极度紧张。运动员自信心低,可能是 由于自认为没有掌握好运动技能,没有良好的运动节奏和规律,对运动的结果没有把握所 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过去在运动中受过伤、受过惩罚或者经历过多次失败形成了消极的 条件反射而造成的。

(3) 与个性特点有关。一般地说,神经系统兴奋性较强的人,在运动竞赛中容易引起极 度紧张及惊慌;反之,则不容易引起极度紧张及惊慌。因此,紧张情绪的容忍度也可以通过 神经类型或气质类型测查表来加以预测。

研究已经发现,特质焦虑水平高的运动员比特质焦虑水平低的运动员更容易体验到 极度紧张。

在个性特质中,忧郁性大、情绪不稳定、自卑感强、神经过敏性强、或者“完美主义”者, 更容易引起极度紧张;反之,则不容易引起极度紧张。

(4) 对自身生理指标(如心率、呼吸频率、出汗量等)变化的消极评价,也可能引起极度 紧张和惊慌。

根据以上分析,为预防和克服运动员的极度紧张,教练员应当做到:(1)努力提高运动 员运动技能的熟练程度;(2)对运动员的期望不宜过高或过低;(3)不断提高运动员的运动 自信心(运动员对能够在比赛中取胜的信念或确信程度),以及对教练员的信任;(4)让运 动员学会独立地按步骤地做好每次比赛的心理准备;(5)降低运动员的比赛胜负意识,把 他们的注意力引向运动活动本身,而不是指向运动的结果;(6)教会运动员心理自我调整 的一系列技能(放松训练、认知训练、想象训练等)。

(三)运动中的焦虑情绪

焦虑及其产生的根源:运动焦虑是指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对当前的或预计到 的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景产生的担忧倾向。运动员平时的心理状态和赛前、赛中、赛 后情绪的变化与调节,以及最佳成绩的取得等都与焦虑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引起焦虑的 原因是以下三个不同的维度:(1)对个人有威胁。主要是怕失败、怕受伤。(2)结果的不确定 性(如比赛不分胜负)或消极的确定性(如输了)0(3)期待。即焦虑是由悬而未决的情境所 促成的。教练员了解引起运动员焦虑的多种原因就能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减少焦虑。

焦虑一般分为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两种。特质焦虑是一个人有相当稳定的个性特 征。特质焦虑高的人,几乎在他们所面临的许多情况下都表现出焦虑,无论是在班级里,还 是在工作单位;是参加社交活动还是外出打电话、买东西,甚至是要去旅游等都会感到焦 虑,他们为许多事情担忧,对未来所有的事情(包括没有危险的环境)都有一种模糊的、心 神不定之感。

状态焦虑是指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焦虑。它是一个人对变化的环境 条件或环境压力的反应,是暂时性的,随时间而波动的。是一种包含有生理成分(自己能觉 察到生理上的唤醒)、行为成分(动作范围抑制、精细动作协调受阻)和认知成分的情绪特 征群,其中的主要成分是认知(或评估),包括对自己的能力,以及对活动结果的评价(指对 结果的重要性,结果对主体的意义)的认知。

2.运动焦虑的测定:

(1)焦虑量表的结构。测量焦虑通常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常用的量表有美国心理学 家斯皮尔伯格设计的《焦虑状态和焦虑特质调查表〉(简称STAI)0

STAI量表是由两张问卷表构成,用来分析和测量两种不同的焦虑。表1用来测量“焦 虑状态”,这是指在某一特定情境中某一特定时刻个体所体验到的焦虑程度,对运动员来 说,就是他们在比赛中的心理状态。运动员的焦虑状态分数越高,说明他在比赛中越紧张 不安。表2用来测量“焦虑特质”,这是指个体在焦虑倾向性方面的个性特点,即个性的一 个方面。用表2测量得到的焦虑分数,并非指在比赛的情境中,而是在平常各种活动情境 中的一般的情绪紧张、焦虑、不安的倾向性水平。用这两张表调查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 状态和平时的心理特征,将这两张表结合起来评价运动员的焦虑程度就比较全面了,进而 为研究和探讨运动员的焦虑水平与运动成绩的关系,以及采用何种心理训练手段提供了 客观依据。各种典型运动技能的最佳唤醒水平复杂性得分和状态焦虑得分见表2-4-lo

QQ浏览器截图20211026140043

STAI问卷表的施测时间与方法。主试者要求被试者认真阅读指导语,弄明白之后 再填写,两张表分别在不同时间填写。表1要求在比赛中短暂的间歇时间中填写,若比赛 中实在不允许插入测试,则应在赛后立即填写,并要求运动员尽可能按比赛时的状态如实 填写。表2则要求被测试者在赛后的其他时间内填写,如果条件限制,被试者很快离开主 试者,则可先填表1后填表2,次序不要颠倒。

焦虑状态测试结果统计汇总表》上的栏目(参考表2-4-1),及时了解运动员的其他情况, 特别请教练员对运动员在这次比赛中技术发挥得如何进行评价,其评价方式是从低到高 判1~4分,即发挥极差判1分,发挥极高判4分,发挥中等视其程度判2分或3分°

(3)STAI量表测试的评分方法°表1和表2各有问题20个,表1另有两个附加题(附 加题单独计分)。40个正式问题中,一部分条目是按题后圆圈中的数字计分的(例如在3上 打勾的就计3分,在1上打勾的就计1分),而另一部分条目是颠倒计分的(例如在1上打 勾的就计4分,在2上打勾的就计3分,在3上打勾的就计2分,在4上打勾的就计1分), 最后将表1和表2的得分分别累计。表1累计总分为该运动员状态焦虑分数,表2累计总 分为该运动员特质焦虑分数°表1颠倒计分的条目是1、2、5、8、10、11、15、16、19、20,表2 颠倒计分的条目是21、26、27、30、33、36、39。若运动员漏填条目,则视为废卷。

运动竞赛中的心理战术:心理战术是指在运动竞赛过程中,利用各种变化方式扰 乱对手的心理策略和方法。它是建立在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熟练的技术动作基础上的。合理 地运用心理战术,充分发挥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是取得比赛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 来说,常用的心理战术手段有:

宣传手段。利用电视、报刊、新闻发布会等宣传渠道阐述自己对胜负的看法。根据 具体情况,可采用两种宣传。一是夸张宣传,将自己并不优势的方面宣传为强的方面,是制 胜的法宝,以此来吓唬对方,动摇对方的斗志,打乱对方的准备。二是保守宣传,将自己强 的方面宣传为因种种原因而变弱的致命点,说明自己的不行,以此麻痹和迷惑对方,削弱 对方的战斗力。

表露手段。利用赛前的练习时机,充分地表露自己,让对方及新闻记者观看。一般 来说有三种表露形式:一是真实表露,目的是不考虑外界因素,将自身完全投入到赛场的 环境中,进行适应训练;二是夸张表露,在练习场上从服饰上、规模上、表情及发声方面尽 可能地表现出旺盛、高昂、不可战胜的气势;三是保守表露,队伍残缺不齐,队员无精打采 等表现弱势。

封闭手段。在赛前拒不在赛场露面或根本就不去赛区,直到比赛正式开始时突然 露面。用此方法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放任手段等。比赛中的心理战术手段,应根据比赛双方及赛场的情况 灵活运用。

运动竞赛中的心理调节方法:比赛前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赛前谈话。要以同情、体谅的态度进行友好的交谈。通过交谈帮助运动员明确比赛 的任务和意义,激发比赛动机,鼓舞增力情绪和增强比赛信心。由此使运动员减轻心理压 力,集中精力投入比赛。但要与比赛有较长时间间隔。

复述比赛程序。在制定好比赛程序(包括赛前程序和赛中程序)的基础上,认真执 行赛前程序,并对赛中程序在头脑中进行“复述”。前者是指行为程序,即赛前什么时候做 什么,准备活动的内容、时间安排等;后者是指思维程序,即赛前的什么时间默念动作或在 头脑中演练攻防技术和战术配合等。程序的有序展开,能使运动员有条不紊地做各种赛前 准备。

闭目养神。闭目静坐,回忆过去成功的经验或引向自身内部的感觉。

信息回避。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回避外界的干扰性信息,阻断干扰源,以利平 衡情绪。

心理自我调节方法的运用。运动员在以往的训练和比赛中已经学会多种调节方 法,每个人可能又有不同的习惯,可根据个人认同的有效方法予以调节。如表象重现、表情 调节、颜色调节、暗示调节、活动调节、呼吸调节、气味调节、音乐调节、宣泄调节等

表象重现法:上场前,在脑中清晰地重现自己过去获得成功时的最佳表现,体验当时 的身体感觉和情绪状态,有利于增强信心,提高运动成绩。表象重现是一种积极的意念,它 可以间接地使植物性神经系统活跃起来,进而促进心跳加快,呼吸加强,使新陈代谢过程 的血流量加大,糖分解加速,热能供应充足,使全身增力感觉和增力情绪加强。

浏览43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