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南拳对打获全国武术比赛对练冠军。受聘执教过广东 武术队和澳门武术队。多次随中国武术团出访丹麦、挪威、日 本、泰国、斐济、西萨摩亚、瑙鲁、苏联等十多个国家进行武 术表演。应日本、毛里求斯、印度尼西亚、中国特别行政区香 港及澳门的邀请前往进行武术讲学;1999年被派往澳门,担任 澳门庆回归《千人南拳》节目的总编导与总教练。多次参加国 内外重大武术和舞龙舞狮比赛的裁判工作。2000年和2005年分 别担任全国武术教练员援外培训班和全国高等院校舞龙舞狮培
训班的教学工作。
已出版有《南拳对练》、《武术入门》、《南拳》、《中国南拳 系列规定套路(初级南拳、高级南拳、南枪)》、《南狮运动教 程》、《南狮》等专著和《武术技击法》教学录像片;为澳门电 视台“运动与健康”专题编导并主演了 15集《武术》节目;已 发表武术和龙狮运动论文十多篇,其中"对广东武术队优秀运 动员南拳风格特点的研究”入选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论文报告 会,“传统南狮运动演练内容之研究”入选首届中国龙狮运动论 文报告会并获一等奖。
一、陈享的个人历程
陈享(1806-1875)字典英,号达亭,享年70岁,广东新 会崖门镇京梅村人。
蔡李佛是我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 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道光十六年 (1836年),陈享创立了蔡李佛拳派, 后来在两广各地广泛开设蔡李佛洪圣 馆,晚清时期发展为广东最大的拳派6 陈享曾先后拜陈远护、李友山和蔡福为 师,学成之后,于1836年在新会城开 “永胜堂”药房,悬壶济世,同时传授 武艺。几年后,回到家乡京梅村并在 “缘福陈公祠”设立“洪圣馆”,开馆 授徒。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以洪 圣馆为“祖师堂”,并在两广各地设立44间分馆,从学者众。 蔡李佛的众多门徒受陈享进步思想的影响,以“洪圣馆”为主 体的各地武馆,成为晚清及民国时期不可忽视的地方民间武术 组织。蔡李佛拳肇始岭南,足迹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大洋 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历经170多年的广泛传播,成为中华武术 的一大流派。2008年,蔡李佛拳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蔡李佛拳的发展史,是一部锄恶扶弱、保家卫国、 抵御外侮、爱国爱家的沧桑历史。
(一)拜帅当艺
陈享幼年聪颖,爱好武术。1813年,年仅七岁的陈享随族 叔陈远护学习武术。陈远护是少林俗家弟子,镖师出身,曾师 从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的独杖禅师,为洪佛拳高手,晚年深 居于新会圭峰山等地。在陈远护的悉心教授之下,陈享十五岁 时已练就一身本领,并在崖西坑头村及新会周馆等处任教。 1823年,陈享投拜在新会七堡人李友山的门下,历时五年。 1827年,陈享远上惠州罗浮山白鹤观,拜蔡福为师,长达十年 之久。
陈享在《蔡李佛技击学》的序言中,详尽地叙说了自己三 段求师学艺的历程:
首拜族叔陈远护:
余少好勇,年七岁从族叔远护公游。公之拳术名 闻一时,门人以千计也。其独善余,每当人静夜深, 常以秘术相传授。会城有张氏者,重币乞公往就专席, 公荐余往。余以学问肤浅辞。公曰:吾之秋术汝得其 八成矣,复何畏焉?张氏亦坚恳再三,余因往教。就 席期年,生徒日众,坊邻年少闻风而起,凡茶肆酒楼, 朝夕闻技击谈也。
再拜至善禅师入室弟子李友山:
一日,闻邻街周氏聘得技师李公友山(李公为新 会人),且闻李公为少林寺至善禅师入室弟子,技击异 乎常,所闻蹴打之术,尤为精绝。余闻而异之,角技 之心怦然大动,因窥李公在某肆品茗,暗趋其后,思 欲紧抱其腰,掷之地下,以显余之技能。正李公之马 步坚稳,虽直立未尝作势,亦如落地生根。余尽平生 力抱之亦难得其双足离地,且李公双手一分身,略为
—转,举足一蹴,余身不由主,颠仆逾丈,幸无所伤。 余即起立,方欲有言。李公趋前,问曰:观子受蹴仍 不动容,知汝亦习技击有年矣,然所师何人?所学何 术?既欲角技,何不明以相约,出其不意、攻人之无 备者,非大丈夫所为也!余曰:余粗知技击,今闻先 生技术超凡,是以不揣冒昧,特来求教。至于吾师名 字恕不相告,盖余学之不精,非师术之不善,未可以 余之劣而损吾师名誉也。李公曰:余自信技击不劣, 故令汝仆,以瞪汝技,若蹴及要害则身命殆矣。言毕, 余遂•行。李公目送余,且自语曰:是子有此根底而不 肯虚心求教,以求深造,殊可惜矣!语已为之叹息者 再。闻其语者,转以告余,余恍然大悟,于是翻然悔 少年气盛,自贻厥羞,而技击之术,学问无穷,未可 尽地自限也。
于是,辞席而求学于李公之门。初见季公,公坚 不纳。余辗转请托,始允所求。且问之曰:弟子尚未 及身,师傅何以得知,岂脑后亦有眼耶?李公笑曰: 否,我亦人也,岂异于众。惟谙熟武术之人,耳目较 为聪明,上阵交锋,务须耳听八方、眼观四面,方不 致为敌所算。且人之奋力伸拳时,兴.有拳风,蓼未至 而风先到,虽未留意,到时亦能因风而闪避。顷间, 子之手虽未及我,然脚步声已于脑后,突如其来,知 有不利,是以先发制人起一脚,以作连捎①带打之计 也。此技殊浅,不过子因满意于进攻,而不留心于招 架,致为此蹴而仆矣。余闻其言,心悦诚服。其后季 公以余灵敏过人,转甚相停所擅长者,悉以相传。出 街游行,常邀附骥,从学五年。
三拜还俗和尚蔡福先生:
闻有还俗和尚 蔡福先生,由福建至寓罗浮
医术精微,活人甚普,所医刀伤跌打等症,过手便痊。 李公以其跌打医术既精,技击料当兴•怀绝技。好奇心 切,因约余同往,以觇其能。既抵寺门,见一老汉翘 首门前,年近六旬,双目闪闪如电,询以蔡福大师是 否在寺。老汉自承为徒,师出医症将归,欣然请客入 座,在阶前煮茗款客。老汉以手劈柴,如折朽摧枯, 毫不着力。李公见之大疑顾余而言曰:是欲玄其技耳, 欲以力威之。视阶下有一藏臼,臼重千斤。季公遂将 臼边积泥鳌浮,徐起脚一蹴,臼如猴子之跟然,距离 原位数丈外,地为之陷。老汉观状微笑,缓步而前, 以手执臼,立缺一角,以手捺之,其石即成灰碎粉。 老汉以粉掷向李公前,笑谓之曰:君以小技卖弄人前, 何异于班门弄斧,乃敢向蔡某卖弄耶?故留此作纪念, 以为好胜者戒。
季公观状大骇,急逊谢而遁。蔡师亦一笑置之。 余因是而知此即蔡福先师,前称门徒者,伪也。季公 既退,余见其技胜于季公,即走前为礼,恳予收留。 蔡师难之,余长跪不起。蔡师笑曰:约法三章,一须 十年始准下山,二须技成后不许伤人,三须将石臼蹴 回原处,则故留此,否则无相扰也。余当时自恃力强, 仍恐力不逮,故欣然试之,举足一蹴,果将石臼蹴回 原位。蔡师颌首许留学,其后探知蔡师当年九十有六 矣,而体魄精神乃如五十许人。技击手之学,足使体 魄坚强,于斯可见。蔡师教授每一手法、足法,兴教 以明意劲妙之奥。学者运动敏捷,规矩准绳,方教其 次。常谓:技击之为用,兴正、兴•捷乃可制人。余初
尝疑其薪而不予,及习之数年,余术与前大异,不禁 沧海巫山之感。又见蔡师所教之术,层出不穷,而学 之余,蔡师复以医药、六任等术相传授,乃加蔡师初 实无隐。而学者贵精不贵多也。
迨至学习十年。一日,蔡师对余曰:某实福建少 林寺僧,人祢烂头和尚福者,即某是也。时清廷,正西 藏,三年不伏。乃召少林三十六僧,不三月而伏平。 清廷命僧授以官,僧辞而不受,后为上忌。至雍正甲 寅年七月廿五晚焚寺,达摩禅师显圣,救出六人,福 亦在其内。因头发被烧,人号为烂头福之故也。少林 技击,六年为小成、十年为大成,今子之术及大成矣。 然此术本源,汝宜切记之0少林拳术远祖为达摩禅师。 近祖觉远上人,驰心技击,期以训僧Q人勿使外务, 于是去游天下,遍访名师,得季叟与白玉峰二师,聘 回少林,互相研究至于精遣,少林技击遂集大成。其 后白氏剃度为禅,而李曳则未尝剃发。某自少林遇灾 后,匿迹于山林,自分抱此技术,长埋名山,以没世 矣。今得子而传之,此固子之幸,抑亦吾术之幸也。 惟是技术男精,只可自图保卫,慎勿以技凌人;既勿 滥相授,庶免挟武犯禁;亦要代代有传人。世间能者 极多,同门老前辈亦不少,今后处世更宜谦恭,为斯 术王占也云云0
(二)避辛历程
陈享在罗浮山学成之后,辞别了恩师蔡福,开始了不平凡 的武道生涯。
余诺而志之。虽说学术有成,而相得甚殷,犹不 忍超然远别,稍有暇日仍往候教。余下山归家后,在 新会城悬壶问世,跌打刀伤等症活人既多,医名渐著
矣。乡中父老知余随师习技数年,再三恳请回乡传授 诸族人。余允诺,收拾县城医馆而设馆于京梅村。
余有北洋之行,抵埠承中国会馆之聘,当教席三 年,授技于华侨;其后返香港,为广东同乡会之约, 就教席三年;其后,又被聘于南洋广东会馆授教。及 余归乡时,蔡师已羽化矣。十年从学,获益良多,竟 判别仙凡,不可复见,今思之犹有余恸也。蔡师享寿 一•百一二龄,吾今年愈六十,而精神闪烁,步履稳 捷,无异少年,足证技击之有裨于身命。惟是学,须 ,盾序而渐进,若越阶而趋,反为伤害。后之学者,留 意为佳。计余生平所学,得之蔡师者为多,兹将编列 成书,名之曰《蔡季佛技击学》。意谓得李公之李家技 及蔡师之传,投合化之,自成一•家,且名之曰:蔡季 佛以为纪念。
据资料记载,1836年陈享从罗浮山返回新会的途中,路经 增城县境时,恰遇增城匪患成灾。当时主掌增城的知县杨先荣 及参将双达、汤骐照(新会人)等人领兵及组织乡勇围剿,屡 遭失败。无可奈何,知县只好张贴榜告,招募能者勇士。陈享 探明情况,在金牛都(今增城市正果镇)拜会同乡汤骐照后, 揭榜进见知县。一番运筹之后,艺高人胆大的陈享携带双刀, 率领亲自挑选的一拨武士,深入虾公塘等村庄的匪阵,左冲右 突,如入无人之境,将土匪打得落花流水,救出多名被困官兵。 初战告捷,陈享又与汤骐照一起领兵乘胜追击,全歼了占领增 城各村庄的土匪。事后,陈享被授予“忠勇侯”衔,并封号 “达亭”。
此后陈享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乡。因为清廷规定“不许汉 人习武”,陈享在会城开设“永胜堂”药店,悬壶济世,以蔡福 禅师所兼授的跌打医术服务乡里,与此同时,陈享开始苦心钻 研武学。年底,陈享秉承先师“重光少林术”的嘱托,在京梅
村“缘福陈公祠”暗中设立洪圣武馆,正式开始传授武学。两 广各处的武术爱好者闻风而动,纷纷投于门下,而京梅村就此 成为蔡李佛拳派的发源地。
1839年至1840年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在 沿海各地招募乡勇,培育抗击外侮力量,陈享从民族大义出发, 义不容辞地协助林则徐训练义勇水师。
林则徐被贬谪后,陈享带领众弟子返回京梅洪圣武馆。抱 着“以武强族”的信念,陈享积极宣扬“吾技进可御外侮、退 则强身健魄”的主张,一边悉心传授武技,一边抓紧策划洪圣 武馆组织发展的宏图伟业。
1845年,陈享仿效洪门组织,将“缘福陈公祠”的洪圣馆 设为“祖师堂”,开立堂口,招贤纳客。由于组织得力,发展迅 速,随指派陈大楫、陈典桓、张炎、陈燕贻、龙子才等多名高 徒分赴两广各地开设40多间蔡李佛洪圣馆,蔡李佛武馆也随之 成为赫赫有名的民间组织。
1854年,陈享参与了同门师弟陈松年在江门狗山发动的 “天地会”起义(俗称“扯旗起义”)。
1856年9月,清政府追捕起义余党,陈享被逼逃往香港, 辗转东南亚各地,以授拳行医为生。他精湛的拳艺赢得极佳的 声誉,蔡李佛拳术在东南亚一带广为流传。
1864年前后,他受侨居美国的陈氏联宗会的邀请,在美国 任教3年。1867年,年近花甲的陈享应香港广东会馆之聘,任 武术教头。
1868年,陈享落叶归根,重返故里。他专心研究武学理论, 将少林内外功法、跌打医术、佛家技击心法以及西洋搏击技法 等融会贯通,再结合自己平生多年的实战经验和教学体会,总 结编成《蔡李佛技击学》、《蔡李佛派练拳行动秘要》等书,成 为蔡李佛拳的经典之作。“不能以武学典著传,不足以自成一 派;不能以正直心志维系,不会流芳致远。”陈享以其精湛的武
功及对武学拳理的深厚理解,成为蔡李佛流派的开山之祖,一 代宗师。
1875年8月20日,这位杰出的武术家在家乡京梅村逝世, 享年70岁。
在海外漂泊的13年间,陈享展现出个人德艺双馨的傲人气 节,痛击恶霸基利士和挑战俄国大力士的两个故事,被传为美 谈。
1864年前后,美国旧金山有位名叫基利士的恶霸,恃技横 行,欺压华侨,勒索所谓年规,遇有拒交者,均遭他拳脚摧残。 华侨们忍无可忍,以中国会馆的名义聘请当时远在新加坡办馆 授武的陈享去主持公道。陈享恰好虚岁六十,花甲之年巅峰已 过,但他为了让当地华侨能够安心生活,为华人争气解恨,他 还是毅然受聘前往旧金山。
到达旧金山后,陈享就与华侨们一道与基利土谈判。陈享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力劝基利士取消年规、两相和好。但是 中国人温、良、恭、谦、让的传统美德却被基利士等视为胆怯 和懦弱,自以为是的基利士提出与陈享比武决斗。在立下生死 文书后,陈享不得不接受基利士的挑战。比武中,基利士杀气 腾腾,不断地用凌厉的拳脚猛攻要害,招招致命。陈享则是身 手灵敏,擅走活步,恍如游龙一般。基利士见自己拳拳落空, 便暴跳如雷,瞅着一个空当,猛地飞起右脚,使尽全身力气踢 向陈享心窝,说时迟那时快,陈享避其锋芒,随即一招“骑龙 扛掌”,将之抛到一丈之外。基利士不甘败下阵来,从地上爬起 立刻再战。陈享看准空隙用肘撞其胸口,致其胸骨折断,倒地 不起。在场观战的华侨出于气愤,一致要求将其毙命,以免后 患。陈享没有乘人之危,叫人将基利士扶起,安抚华侨:“基利 土也是练武之人,经此一劫,相信他能够弃恶从善。”此后近一 月,陈享不计前嫌,施用少林跌打医术给基利士治伤,直至其 康复。基利士完全被陈享的技艺武德所折服,在当地登报公开
向华侨致歉,并保证永远不欺侮华侨。自此,陈享的威名不胫 而走,名扬海外。他随后受美国当地陈氏联宗会的邀请,留美 任武术教师3年。蔡李佛拳艺正式在太平洋彼岸传播开来。
1867 W后,年近花甲的陈享应香港广东会馆之聘,任武 术教头。适逢港英政府兴建跑马场,为招揽生意,当局聘得一 俄国大力士在湾仔设擂台,公开挑战中国武术。当时在港的十 多名中国拳师与之打擂,均败阵而归。大力士目空一切,登报 宣称:“中国人无能,没有一人能敌过我的一只手臂。”陈享在 其众徒的恳请下,前往应战。因打擂是按西洋拳的规则,双手 戴上拳套,不许踢脚用肘,中国武术的手法受到掣肘。陈享是 愈老弥坚,沉着应战,运用闪电般的步法左闪右突,在避其锐 气的同时,暗中摸清对方的拳路和破绽。来回数十回合,体壮 如牛的大力士体力渐衰,出拳的威力开始减弱。陈享见时机已 到,看准对方破绽,躲过大力士的一记重拳,以泰山压顶般使 出“擂阴捶”,直插大力士的肋部,俄国大力士惨叫一声倒地。
二、陈远护与佛家拳
陈远护(1763—1832),少林俗家弟子,镖师出身,曾师从 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的独杖禅师,被誉为洪佛拳高手,晚年 深居于新会圭峰山。广东佛家拳相传为白玉峰禅师所创,在佛 门弟子中广泛流传,韶关的南华寺、肇庆的鼎湖山庆云寺均传 习佛家拳。:1814年左右新会县京梅乡的陈远护跟随独杖禅师学 艺,深得真传,技成之后,在乡中设馆授徒。从此以后,佛家 拳弟子遍布于广东粤西和粤北地区,在韶关、新会、封开、广 州、罗定、新兴等地民间广为流传。
佛家拳是南方流传至今的主要拳术。佛家拳的风格特点是 以掌法为主,少用腿法;以柔为主,以刚为辅;花旦手、软如 棉,张臂时如大鹏展翅,追迫时如海鸥飞翔;栾躬缩博,吞吐浮沉,突然用劲,力达指尖;长桥大马,直臂挥舞,运用阴劲, 到位时再加钻力。
佛家拳着重拳法,练功方法以掌力为主。传统的功法练习 是用掌心、掌背或掌根平打沙袋和吊打沙袋两种。平打沙袋时, 沙袋平放,高与腹齐,扎四平马。伸开手掌,五指并拢,臂伸 直由上而下,用掌心向沙袋平拍。次数逐步增多,力量先小后 大,逐步加劲。吊打沙袋时,沙袋悬挂于木架上,高与胸齐, 用弓步(或马步)推掌、切掌、劈掌或冲拳向沙袋击去。
比较有代表性的套路是铁线连环拳、抛极拳、大象棍和罗 汉对拆。
1) 铁线连环拳套路特点:动作灵活快速,急似闪电,腾挪 吞吐,突然出击。进攻时用迫步前进突然袭击;防守时用画步 后退偏身躲闪。
2) 抛极拳套路特点:长桥大马,掌法较多,间有抛极动 作,使用阴劲,到位后再加钻力。手法有反撞、横扫、擒爪; 步法有拗马、奔马等动作。
3) 大象棍套路特点:威势猛烈,攻防兼备,棍法密集,尤 以下拨棍、圈宙、挑揪、抽、横扫等棍法较为突出。
4) 罗汉对拆套路特点:桥手对攻,脚步灵活,进退自如, 攻防意识到位。手法动作中以连环冲拳,连环抛拳,落跪下截 等方法见长。
三、李友山与李家拳
李家拳与洪拳、刘拳、蔡拳、莫拳,同称为岭南五大南拳 流派。广东有两种风格不同的李家拳:一派是1750年左右,少 林寺僧人李锡开所创,广东新会李友山(1764—1827)在少林 五形拳基础上改进所成。该拳手法多变,长、短桥并用。步法 灵活,擅用腿法,稍多跳跃。一派为相传在清乾隆四十八年
蔡李佛的起源
(1783年)发源于惠州鹅埔角火地村(现属惠城区河南岸街), 由李义所创。李家拳集南派功夫之扎实硬朗,融合北派功夫之 快捷利落,独具一格。两派彼此形成同一个拳种,而风格各有 不同。
据手抄本记载,李友山化五形为一形,创造了新会李家拳, 传播于江门、湛江、广州、佛山、中山、惠州等地区。
李友山,身材高大,体格魁梧。他的拳术自成一格——长 桥大马,偏身偏步,质朴刚劲,多用肘法,要求沉实稳重,蓄 劲充沛,出手迅猛,着点准确。由于李家拳的出现,广东拳法 为之一新。
据《广东武术史》记载,李友山技艺超群,门徒众多比较 著名的有陈享、伊基合及林绍乾。林绍乾是广州人,于1853年 开始在高州、廉江、合浦等地开馆授徒,李家拳的声名便逐渐 传播开来。
新会李家拳的身法,一是紧缩屈敛,收小身体面积,以便 能钻空打入对方。二是随势转变,活而不乱,上下左右吞吐自 如。拳谚歌诀:
缩头贴肩两手便,疾力撮为进步行。
团胸虎背二字马,吞肩缩脯即出肘。
新会李家拳善用肘法,可谓奇门大法。有36种肘法,并汇 编成一个套路。肘法拳谚:
奇肘卅六有谁知,出挫沉缠捆最宜。
剪切盘循成妙用,穿栏拱折护相施。 尖横下反兜归后,顿揭连攻腕在前。 纂伏低寻高割就,平钩扫脚势难移。
尖桥宜用连肘法,巧妙功夫在顿肘。
我桥在上宜顿打,我桥在下用缠攻。
新会李家拳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充实,成为技术体系完整, 风格特点突出的岭南武术流派,李友山为一派之宗。李家拳的
代表性套路有五连手、中六连、七连手、三十六肘、捎打、短 扣、子午连环棍、双头大圈点棍、金锁连环双刀等。
四、蔡福与少林拳
陈享在《蔡李佛技击学》的自序中写道:“蔡师对余曰:某 实福建少林寺僧,人称烂头和尚福者,即某是也。至雍正甲寅 年(1734年)七月廿五晚焚寺,达摩禅师显圣,救出六人,福 也在其内。因头发被烧,人号烂头何时福之故也……某自少林遇 灾后,匿迹Uj林,自认抱此技术,长埋名山,以没世矣。”蔡福 实际上是“洪门”遗老,陈享在技术和思想上,受蔡福的影响 最为深刻,以至于打上“洪圣”的旗号,融入革命的洪潮。
南小衅吉柜曾
“闻有还俗和尚——蔡福先生,由福建至寓罗浮,医术精 微,活人甚普,所医刀伤跌打等症,过手便痊。”蔡福既然是来 自福建的还俗和尚,那么他就是属于中国禅宗史上所传闻的特 殊僧人——香花僧。
天地会《会簿》“西鲁序”描述了清廷洗劫少林寺:清兵入 闽之后,福建万福禅寺隐元禅师为报明朝厚恩,抗清扶明,广 收明朝遗老、志士、文臣、武将,僧众倍增,达数千之众。在 万福禅寺遭受清兵洗劫时,隐元、费隐率僧众奋起抵抗,费隐 在奋战中,被砍断右臂。寺毁僧逃,隐元与僧众纷纷退向莆田、 仙游、泉州。隐元禅师退至莆田的永庆禅寺,积极联络莆田的 抗清志士郑郑(字奚仲,号皆山)。郑郑所著的《皆山集•乐 部》中有“将入麦斜,取道永庆禅寺,晤隐元对谈三日,别后 赋寄”。僧众有的继续南下,集结于闽、粤交界山区,投入了诏 安二都山区的“万氏集团”,共同抗清。故而这样的和尚不姓 “释”而姓“万”,称万和尚。从《香花僧秘典》“少林千古山
门灭,暗下奔逃至南寮(唐代以来对漳州、潮汕的特称)”的诗 句得到验证。
随着清兵的追剿,皈依佛门之下的将士、文臣纷纷往南退 却,汇集闽、粤边界山区。由于人数众多,生计维艰,为谋活 路和保存实力,也就出现了中国禅宗有史以来独一无二的特殊 僧人一香花僧。香花僧分两派,沿海的香花僧为“日”派, 山区的僧人为“月”派。结合为一则是“明”字,表示志在复 明。这种休闲时是僧,参战时是兵的特殊僧人即是南少林僧兵。 香花僧人既可削发亦可留发,腥、荤无忌,娶妻生息不禁,三 教合一同祀。因为是特殊环境迫使他们遁入空门,所以也就成 了特殊僧人,与其他禅派大相径庭。香花僧文武同修,能文善 武,所收传人择其长而教之,文臣教文,武将授武。山区好武 功一直流传至今。为了生计,他们化整为零,各寻栖处,连一 些本非僧人居住的庙宇,如关帝庙、城隍庙、玄天上帝庙、圣 王庙、妈祖庙等,都住上了香花僧。他们相互联络,在民间做 法事,以为生计。法事科仪与佛教又不完全一样,香花僧穿插 有武功表演,唱赞优美,配有鼓乐笛箫,音韵依然保留莆仙戏 唱腔,因此这种僧人,在闽西南和粤东山区颇受人民喜爱。
所以南少林是天地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少林又是香花僧 的代称,哪里有香花僧,哪里就有南少林,哪里就有洪门。
(二)南小伸与淇门
洪门是中国源于明末清初的一个秘密组织,郑成功为创始 者,主旨为反清复明。洪门是联合所有山堂及所有反清组织的 一个总名称。它经历了不同时期,但是反清复明(或反清复汉) 的主旨不变。洪门名称的由来,源于明太祖的年号是“洪武”, 所以取洪为名。“洪”意指“溪无中土” 一藻字除去中间 “中土”二字,有藻失中土之意;以及“满5无头”一取满字 之头、剩下兄之腿,合成“洪”字,有清廷灭亡之意。
蔡李佛与小梅花拳
郑氏(郑经①和郑克爽②)治理台湾时期(1683年前),郑 成功在台湾建立“洪门”组织。《洪门志》云:郑成功据守台 湾,推进汉留组织,开山立堂,定名为金台山,明伦堂;并遣 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马超兴、李式开等,向中原发展。 “金台山”明伦堂是第一山堂,誓词是:
会合贤能郑成功,文武全才兴汉留; 据守台湾称将领,部众勇武抗清兵; 天下英雄风云会,金台山堂首创立; 军中誓盟结仁义,同心协力把汉留。
郑成功取“金台招贤”之意在台湾首先成立“金台山”,自 任龙头亦即“山主”,参加的皆是他的手下将士。凡是同盟者均 称为“洪门”,门是家门,所以又称为洪家,既然是一家,所以 入会者不论职位高低都以兄弟相称。建立这一平等的组织,以 桃园义气、瓦岗威风号召,所以有“兄不大弟不小”。孙中山在 《孙文学说》中指出:“……迨至康熙之世,清势已盛,而明朝 之忠烈亦死亡殆尽,二、三遗老见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乃欲 以民族主义之根苗流传后代,故以反清复明之宗旨结为团体, 以待后有起者可藉为资也。此乃洪门创设之本意也。”
洪门组织的优点是有纵横系统,如在职位名称上有龙头、 坐堂、执堂、心腹、巡风到么满的纵列,又有言谈、手势等的 横向系统。即使第一见面的洪门弟兄,一见手势动止,一闻 “春典隐语”,一说“花亭结义”,则是兄弟也,即是生死之交, 若原有仇恨也化为玉帛。洪门组织对入会无资格限制,仅须有 介绍人,加入后彼此以手足相待,所以虽是秘密组织,但发展 迅速,由台湾延伸至内地及港澳。
郑氏失败后(1683年后),康熙清剿福建之反清组织,至
郑经(1642-1681),郑成功长子,号式天,字贤之、元之。
郑克爽(1670—1707),郑成功之孙,郑经次子,号晦堂,字实宏。
乾隆时期,洪门已经瓦解了。洪门的部分组织演变为以地方居 民自助组织的“天地会”,在闽及台湾等地区广泛出现,福建的 少林寺是许多天地会骨干成员的藏匿处所。乾隆二十六年 (1761年),福建漳州人洪二和尚万提喜(云龙和尚)带领的天 地会,沿袭洪门历史,调动反清情绪,及后演变成反地方政府 的组织。入会时以拇指为天,以小指为地,或左手伸三指按住 胸膛。加入天地会,遇婚姻丧葬,可以资助钱财:与人打架, 可以相帮出力;若遇抢劫,一闻暗号,便不相犯;辗转传会, 可以得到钱财。
天地会于乾隆后被列为反清组织,明令禁止,违令者死。 所以流传至广东时,为避满人之猜忌,改名为三点会,即是取 洪字的水部,号曰“三点”,但觉得无法将洪门之意表达出来, 所以改为“三合会”。
鸦片战争失败后,国人感觉到清政府积弱,反清团体三合 会开始壮大,引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及陈开领导的 “大成国”运动。洪门组织于太平天国时,在两广(特别在大城 市,如广州及佛山)的大武术团体中成立堂口,并传出火烧 (南)少林寺的传说,说当时的不同门派都源出福建少林寺之少 林五老,目的是将原来不团结的武术团体组织一起,共同反清。 洪门人士,多来自广东三江流域。不幸的是因为太平天国及大 成国皆欲先攻占广州城失败,广东巡抚叶名琛便对洪门子弟大 肆杀戮。1858年,英军入城后,有关的社团及会党为了自保, 因为他们来自全广东三江流域地区,故按照前洪门组织,成立 了三合会,而后三合会演变成广东革命党。
不论洪门组织如何演变,南少林作为演变的核心,成为秘 密组织的一面旗帜。
拳术而得名,是在中国古代健身术的基础上,吸收各种武艺之 长而形成的武术流派,以其刚健有力、朴实无华和擅于技击而 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蔡福修炼的是少林拳术,对少林拳有深刻 的理解,传授给陈享的武功,也以少林拳为主。
至于蔡福向陈享所讲的“少林拳术远祖为达摩禅师。近祖 觉远上人,驰心技击,期以训僧。人勿使外务,于是云游天下, 遍访名师,得李叟与白玉峰二师,聘回少林,互相研究至于精 微,少林技击遂集大成。”关于少林拳的源流,1919年出版的 《中国体育史》记载,达摩“所创十八罗汉手即为后世少林拳之 滥觞”,而1930年出版的《少林武当考》,经过若干考证,认为 是“附益伪妄之说”,“不足信也”,这种争议久无定论。达摩全 名菩提达摩,南天竺僧,或云波斯人,后世论述其生平,多从 北魏杨衍之《洛阳伽蓝记》和唐释道宣《续高僧传》之说,自 宋《景德传灯录》流行后,传说颇多失实,附会日益增多。近 世史家对史籍所载达摩“游嵩洛”、“寓止于嵩山少林寺”以及 “尝托兹山”等与少林寺有关的事迹,论说不一。根据《汉魏两 晋南北朝佛教史》所记传略和《中国思想通史》第4卷所作考 辨:菩提达摩于“刘宋时来华”,“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 魏”,“至洛阳,曾瞻仰修梵,永宁等寺。此后,他的行踪不出 今河南北部,其卒年当不早于公元525年”。达摩在中国创“一 乘宗”教派或称“楞伽宗”。“以唐初已很衰微,……文献极少 流传……此宗思想亦不可深考” o有关达摩创十八罗汉手及少林 拳一说,多出自明代天启四年行世的《易筋经》,存疑颇多,尚 有赖于史籍资料的进一步发掘和考证研究。
浏览88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