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太极拳创始人,系清末河北省完县(今河北顺平)人孙禄堂 (I860〜1933)。孙自幼酷爱武术,初从形意名师李魁元学形意拳,后随 李之师郭云深精研。后又从程延华学八卦掌,皆得真要。民国初年,武
式太极拳名师郝为真先生在北京访友病倒客栈,孙禄堂将其接回家中不 离左右,精心为其调治,才得以治愈。郝为真为感念其恩,将武式太极 拳传给孙禄堂。经孙禄堂多年深悟研习后,逐以武式太极拳为基础,吸 取形意拳进步必跟,退步必撤的步法特点,八卦掌拧旋敏捷的身法特点, 并融入这两门拳术的某些手法,融合贯通,创立了孙氏太极拳(又称 “开合活步太极拳”),并创立了三派合一的理论。其弟子较著名者有靳云
亭、李润如、陈微明、沙国政等,其子孙存周,其女孙剑云亦均能传其父业。
第三节形意拳生产与系谱
据山西太谷县贾家堡村碑文《车君毅斋纪念碑记》记载:“拳术,中 国绝技也。有少林内外家之别。吾郡则自咸同间此术独盛。一日王长乐 弟子,一日戴文雄弟子。长乐,交人。戴氏小字二闾(指文雄、文勋), 则祁人也。戴世祖传心意拳,外传李老农。老农为吾世丈盂悖①如先生
- 太谷县孟悖,虽为富坤,却精通史籍,学识渊博,对李洛能的武艺和武德十分器重。 此人将原本芜杂的心意拳法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归纳,对形意拳的发展影响较大,李洛能对心意 拳的拳名提出了质疑。
座上客,再传车毅斋。”此处所载老农,乃为河北省深县的李洛能①,就 传承系谱来看,李洛能继承了山西戴式的心意拳六合拳,由心意拳六合 拳到形意拳的生产,李洛能在衍化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一、独学一门的新体验
独学一门,是武术人在一个较长时间段,习练一种门户的技术,并 通过对该门技术的研习、体会、深化,形成新的流派、拳种或新的体验 的过程。(戴国斌,2008)
- 形意拳的诞生
形意拳定名。在孟悖的启发下,李洛能认为“心意拳”的“心”、 “意”本属一理,均成思于内;而“肢体”,即指“形”,应属外。因为心 意拳是内与外的结合,用心意与肢体两方面的统一来表现的,所以,应 以“形”取代“心”,“心意拳”应取名“形意拳
形意风格的演进。李洛能弟子车毅斋,在孟悖帮助下,在领会先师 拳法的基础上,阐明了形意拳“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自 形生”的拳理;练法上,坚持“内意外形并重,养气练气并重,搏击防 御并重”;内容上,对十二形进行了精简,只取各形的一个独特拳法;技 击上,由过去的“快攻直取”发展为“快打猛攻,乱而取之”,“引进落 空,智而取之”两种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在拳法上,把传统的五行相 克拳改为拳掌互变,大大丰富了技法,实现了 “术”的转变。
形意套路的创编。车毅斋、李广亨等众弟子,先后创编了五花炮、 九拳、五踩六捶、十二连捶、连环手、挨身炮、九套环、劈捶、十六把 九个对练套路;创编了六枪点子、对扎枪、对劈刀等器械对练套路;创 新了拘马拼、阴阳把、狮吞手、迂回步、倒插步、带步等一些独特手法
① 李飞羽(约1809〜1890),字洛能.亦称能然老农,详见第三章燕赵传统武术主要人物 系谱传承。
和步法;改“少林弹腿”为“形意弹腿”。至此,形意拳的“舞”(套路) 出现。
形意拳谱的问世。由术到套路再到拳谱,标志着形意拳正式成为完 整的系统的拳种。形意拳谱有:李洛能(飞羽)形意拳论,如拳经十四 拳打法歌、步法手法五恶、战手要法等;郭云深形意拳论,如形意拳三 体式、论三层呼吸、论练功、论神气等。此外还有形意摘要、四稍说、 六合歌、七星歌、五行说等等,其中形意摘要拳经云:
形意拳之道有七拳、八字、二总、三毒、五恶、六猛、六方、八要、 十目、十三格、十四打法、十六练法、九十一拳、一百零三枪之论。恐 后来学者未见过拳经,不知有此,故述之以明其义①。
- 系谱间新的体验
继李洛能之后,“以形化意,以意化形”为标识的门户确立,李洛能 收了刘奇兰、郭云深、白西园、车毅斋、刘晓兰、张树德、李敬斋和宋 世荣、宋世德②,即所谓“八大弟子”。刘奇兰的弟子李存义、张占魁. 再传弟子韩慕侠;郭云深的弟子王芸斋、李魁元,再传弟子孙禄堂;车 毅斋的弟子李复祯、布学宽;宋世荣的弟子贾蕴高、宋铁鳞等也都有声
- 七拳:头、肩、肘、手、胯、膝、足共七拳也。八字:斩,劈拳也。截・钻拳也。裹. 横拳也.胯.崩拳也。
总:三拳三根为二总。 拳三根精熟即为三毒. 一家,为六方。八要: 象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气归根矣。十目:即十目所视之意。十三格:自七拳格起,至士 农工商为十三格。十四打法:手肘肩胯膝足左右共十二拳,头为一拳,臀尾为一拳,共十四拳。 名为七拳故有十四处打法,此十四处打法变则为万法。合之则为五行两仪而归一气也。十六处 练法:一寸,二践,三钻,四就,五夹,六合,七齐,八正,九胫,十惊,十一起落,十二进 退,十三阴阳,十四五行,十五动静.十六虚实。九十一拳:三拳分为二十一拳,五行生克是 十拳,分为七十拳。共九十一拳,一拳分为七拳是前打、后打、左打、右打、不打、打打、不 打打打。一百零三枪:天地人三枪各分四柱.是三四一十二枪。五行五枪,是五七三十五枪。 八卦八枪,是七八五十六枪。共一百零三枪也。
- 李仲轩口述,徐皓峰整理:《逝去的武林——1934年的求武纪事》,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年版,第64页。
名于国术界,他们对形意拳的日臻完善和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八大弟子的门生们,同样注重这种发生在各自身上的新体验,如尚 云祥对其徒弟出师后交代:“练上一段时间后,就要总问他们对哪个拳架 有感受,问的多了,逼着他们去体会。如果有感受,就集中在一个拳架 一直往深里教,能一通方百通。”①这有紧逼加诱导的教学方法,使得门 户众多成员达到“得到师傅的东西、练就不同专长、形成自己的东西”② 三个层次的效果。
得到师傅的东西,即为继承到了师父的衣钵。如唐维路学艺于李存 义,李存义说:“我的东西你有了,不用再跟着我,可以活你自己去了。” 便将唐维禄列为弟子③。同样,当李仲轩转学薛颠后,1946年第二次于 天津与薛颠相见,李仲轩在他那里练了一天武,薛颠看后没指点,说 “我的东西你有了”④。
形成自己的专长。李洛能的八大弟子各自在习练形意拳过程中,形 成了自己的特殊专长;刘奇兰以身形、宋世荣以内功、车毅斋以顾法 (防御法)著称,落实在十二形演练上,刘奇兰的龙形搜骨、宋世荣的蛇 形拨草、车毅斋的游笼化险,为一代绝技⑤。
此外,李存义的三位弟子也是很好的例证:“尚师功力纯,薛颠变化 多,唐师腿快。”⑥
门户成员“学有所得”的第三层次是在“得到师父东西”之后又 “形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新体验的系统化中,光大师学、荣耀门相。尚 云祥曾对李仲轩说:“什么叫练拳练出来了?就是自己能创拳了。你给我
- 徐皓峰:《尚云样教攀二三事》,《武当》,2003年第1期。
- 戴国斌,《武术的文化生产》,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论文,2008年,第87页。
- 李仲轩口述,徐皓峰整理:《逝去的武林——1934年的求武纪事》,第4页。
- 同上书,第15页。
- 同上书,第64页。
® 同上书,第188页。
编个口诀听听。”①当然,仅凭编个口诀还不足说明“形成自己的东西”。 他需要有一个技术或理论上的拐点,一种超越以往的新的体验的出现。
二、游学他师的新体验——大成拳的诞生
游学之风可追溯至春秋后期,经战国、秦、西汉而不衰,至东汉而 兴盛②。游学他师在各个领域普遍存在,在访遍千家成行家的传统武术 中尤为突出。如前面讲到的太极拳,武禹襄初学于同乡杨露禅大架套路, 后求教陈长兴,经陈长兴介绍转学陈清萍,并在杨式大架、陈式小架的 基础上综合而成武式太极拳;孙禄堂先学形意拳,兼习八卦,后师从郝 为真学练太极拳,并将形意、八卦、太极拳融为一体,形成“开合鼓荡 架高步活、独具风格”的孙式太极拳(戴国斌,2008)。
大成拳,又称意拳,是王芸斋在20世纪40年代初创立的一种实战 拳法。王萝斋的家乡与郭云深所住的马庄村相邻。因其聪慧,尽得郭云 深晚年绝艺真传,是形意拳名师郭云深晚年所收的得意门生。1906年, 王尊斋离师后出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1918年后,王芽斋潜心学拳, 负笈南游。先后访到河南少林心意拳传人衡林和尚、湖南谢铁夫、福建 方怡桩、金绍峰等大家。在北归途中,结识淮南拳术巨匠黄慕樵,从其 学剑舞。王萝斋深入剖析了这些大家的拳术内容和拳理。在此基础上, 结合当时拳术界的“花法”现象,他认为形意拳的重点应在“意”而不 在“形”,并由此创出了 “意拳”。并总结出“长、忍、狠、谨、稳、准” 六字拳诀。经多年演练,又创出“意拳站桩法",练时不用着力,全凭自 然。1926年左右,王芸斋应师兄张兆东邀请赴天津,教授张兆东弟子赵 道新等人,并在天津完成了专著《意拳正轨》。
按照创拳的解释,所谓大成拳,顾名思义,乃是综合各家拳术的精
- 李仲轩口述,徐皓峰整理:《逝去的武林——1934年的求武纪事》,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年版,第108页。
- 张鹤泉:《东汉时代的游学风气及社会影响》,《求是学刊》,1995年第2期。
华而成,并非含有唯我唯大之意。大成拳技击技术的结构是以形意、八 卦、太极、少林等技击精华为基本框架,融合并兼收国内外各种搏击技 法,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独特的技击技术。在理论方面,王萝斋提出了桩 法换劲、用劲、练气、六合、交手经法等。如:“六合有内外之分,曰: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 与胯合,为外三合。又曰:筋与骨事,此与肉合,肺与肾合,为内三合; 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足合,为外三合。总之,神合、劲合、光线 合,全身之法相合谓之合。非形势相对谓之合。甚矣哉,六合之误人也, 学者慎之慎之。”经过王萝斋多年研究、实践、选择、加工、改造、整 理,发展成为一门新的拳派。
第四节八卦掌生产与系谱
“八卦”最早见于《周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原指 八个方位,即北、南、东、西、西北、西南、东北、东南。然就八卦与 八卦掌起源的内在联系,尚未有十足的史料证明八卦掌原名为"转掌”, 也称“八卦转掌”、“八卦连环掌”。
一、八卦掌的生成
八卦掌起源说。一说是,冯克善等天理教人员所习拳法。据《蓝篷 外史•靖逆记》记载:嘉庆丁巳(嘉庆二年,1797年),由山东济宁人 王祥教冯克善拳法,克善尽得其术。庚午春(嘉庆十五年,1810年), 牛亮臣见克善拳法中有八方步,亮臣曰:“尔步伐似合八卦。”克善曰: “子何以知之?”亮臣曰:“我所习坎卦。"克善曰:“我为离卦。”亮臣曰: “尔为离,我为坎。我二人离坎交宫,各习其所习可也。”冯克善与牛亮 臣为当时天理教起义首领,他们通过“八方步"相互认识了对方所习 拳法。
据康戈武《八卦掌源流之研究》考证,八卦掌为清代河北文安朱家 务董海川(1813〜1882)所创,即该拳很可能是董海川将极似道教“转 天尊”的绕圆走圈导引术和武术的攻防方法相融合,编创而形成一种 拳法。
八卦掌技术原理。它是以绕圆走转为基本的运动形式,通过变换掌 法以及行步摆扣,遵循八卦卦象的八个方位(四正四隅),使动作纵横交 错,随走随变。采用“易理”论述八卦掌运动规律,构成“以动为本、 以变为法”的基本拳理。
八卦掌套路。主要包括有“游身八卦掌”、“龙形八卦掌”、“阴阳八 卦掌”、“连环八卦掌”等,其器械主要有子午鸳鸯钺、八卦刀等。八卦 掌以臆泥步沿弧形或者圆形走转运行为主要运动特征,其运动特点为行 步绕圆,平稳不飘,摆扣清楚,前探后坐,上伸下缩,掌随步换,随走 随变,势势相连,身捷步灵,拧旋钻翻,圆活不滞,纵横交错。因此, 有人形容八卦掌为:“行走如龙、回转若猴、换势似鹰、沉若虎坐。”八 卦掌以掌法擅长著称,主要掌型有龙爪掌、牛舌掌,其技术方法主要有 推、托、带、领、搬、扣、拦、截、捉、拿、钩、打、封、闭、穿、点 等。八卦掌的基本掌法有“八大势”(定势八掌)和“八母掌”(变势八 掌),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64掌。八卦掌以“摆扣步”和“踱泥步”为 基本步法。练习八卦掌时,对身体姿势要求为:“顺项提顶、松肩垂肘、 畅胸实腹、立腰溜臀、缩胯篇膝、十趾抓地。”整体技术需做到“三形三 势”(行走如龙、动转若猴、换势似鹰;步如蹬泥、手如拧绳、转如磨 磨)、“三空三扣”(手心含空、脚心含空、胸心含空;两肩要扣、手心脚 心要扣、牙齿要扣)和“三圆三顶”(脊背须团圆、两膀须抱圆、虎口须 张圆;舌顶颌、头顶天、掌顶前),以及“四坠四敏”(肩坠腰、腰坠胯、 胯坠膝、膝坠脚;眼敏、手敏、身敏、步敏)等。
八卦掌技击风格。与形意拳等探索正面直来直去的技击风格不同, 八卦掌等从侧面“避正打斜、以正驱斜”,别样打发探究了通过“走转” 避开对手正面攻击,形成以正面顺势打击对手斜面的技击风格。
在传习过程中,有人亦称“游身八卦掌”、“揉身八卦掌”、“八卦连 环掌”、“阴阳八盘掌”、“龙形八卦”、“形意八卦”等名目。与《易经》 的卦象相似,合于“刚柔相济、八卦相荡”,运动不息、变化不止之理, 故称之为“八卦掌”。
八卦掌拳经。主要有八卦掌总歌、八卦掌运动要领歌诀、八卦掌转 掌歌诀、老八掌用歌诀、八卦掌用法歌诀、八卦掌技击歌、三十六歌诀 等等。如八卦掌总歌:
八卦掌、走为先,变化虚实步中参。
收即放,去即还,指山打磨游击战。
走入风,站如钉,摆扣穿翻步法清。
腰如轴,气如旗,眼观六路手足先。
行如龙,坐如虎,动如江河静如山。
阴阳手,上下翻,沉肩坠肘气归丹。
要六和,勿散乱,气遍周身得自然。
摆扣步,要仔细,转换进退在腰间。
手打三,脚打七,手脚齐进莫迟疑。
跨打走,肩打撞,周身挤靠暗打膝。
高步挡,低不拦,迎风接近最为先。
数语妙诀掌中要,不用纯功也枉然。
二、八卦掌系谱的差异化生产
大约在1866年,董海川在北京肃王府传授八卦掌,由此,八卦掌盛 传于京津冀以及全国各地。八卦掌在各地的传播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传 人的改进和发展,使八卦掌的技术与理论日益成熟和丰富起来,并形成 许多分支流派。
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有:尹(福)派、程(廷华)派、梁(振圃) 派、史(计栋)派和张(占魁)派,同时代的马维祺、刘凤春、樊志勇、 刘宝珍、刘德宽、李存义、郭铸山等也都具有较高的建树,堪称流派代 表。他们对八卦掌的传播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目前流行的八卦掌中又 有以他们姓氏命名的尹氏、程氏、梁氏、孙氏等分支。最著名者有尹福、 程廷华等。
- 尹(福)派
尹福(1840〜1909),字得安,号寿鹏,河北省冀县漳淮村人。自幼 好武,十岁左右拜当地武师学罗汉拳、炮锤、梅花拳,擅长弹腿。少时 家乡连年受旱、涝所害。为求生计,尹福十七岁到北京谋生,在朝阳门 外吉市口头条以卖麻花、烧饼为生。后带艺投奔董海川,练八卦掌。在 董海川的悉心指导下,将其所学弹腿、罗汉拳等融入八卦掌,苦练二十 余载,自成风格。
尹派八卦掌为牛舌掌(或称蛇头掌),要求臂直劲顺,四指并拢,拇 指内扣,掌心含空为一气贯通。劲力上以冷、冈叭直、硬见长。掌法以 穿、搬、截、拦、肖叭撞、劈、砸为主。步法走寒鸡步,强调小步、快 步、续步。拳术套路以八大掌为主,即穿掌、塌掌、推掌、托掌、劈掌、 削掌、双合掌、钻掌,还有十八趟罗汉拳和十二趟连腿法。器械主要有: 八卦转刀、片旋刀、青龙大刀、八卦枪、八卦棍、纯阳剑、子午鸡爪鸳 鸯钺,青龙鞭等。在劲力上,讲究冷、弹、硬、脆、快,善爆发、顿挫 和弹抖,被称之为“硬掌法
尹福门下成名弟子很多,如居庆元、门宝珍、马贵、李永庆、宫宝 田、杨俊峰、女婿何金奎、大内总管太监崔汝贵和尹福自己的儿子尹成 章、尹玉章等。光绪皇帝也跟他学过拳,故北京人称其为帝师。因其所 传掌法与北京南城的程廷华有所不同,故称之为北京东城派。
- 程(廷华)派
程廷华(1848〜1900),字应劳,河北深县城南程家村人。他实为董 海川先生的大弟子,程廷华自幼入京学徒,后在崇文门外开设眼镜店, 人称“眼镜程”。他将从小习得的摔跤等技艺有机地融入八卦掌中,根据 自己的实践和感悟不断充实完善,逐步形成了风格独特的程派八卦掌, 亦称“南城派”八卦掌。
程派八卦掌为龙爪掌。拇指外展,食指上竖,虎口圆撑,四指微拢. 掌心内含,掌心朝前,掌心前顶。掌型状为龙爪。掌法上讲:推托带领, 搬扣劈进,掖撞削踏。劲力讲刚柔相济,拧旋争裹。步法上强调行步趟 泥,换势摆扣。拳术套路以八大掌为主,即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 背身掌、转身掌、磨身掌、翻身掌、回身掌,连环变化。还有三才八法 三盘掌、连环八法掌、五行掌、五行腿等。器械套路有:八卦滚身刀、 群拦刀、夜战八方刀、双头蛇、子龙大枪、断门枪、蟠龙棍、七星杆、 子午鸳鸯钺等。
程师传承系谱下,成名弟子众多,除孙禄堂外,较有影响的还有刘 斌、杨明山、李文彪、程有龙、张永德、姬凤祥、刘振宗、王丹林、冯 俊义、张玉奎、高义盛、何金奎、郭凤德、李梦瑞等。
- 梁(振圃)派
(1863-1932),字昭庭,绰号人称“估衣梁”。幼在家从同村秦凤仪 习弹腿,十六岁入京拜董海川为师习练八卦掌,深得董师喜爱,得八卦 掌之精髓,功夫精悍。是董师得意弟子,系董八大弟子之一。董海川曾 对弟子们言道:“善用吾技击敌者,梁小辫也。”所以武林中人称梁师为 梁小辫。梁师门下较著名的弟子门人主要有:李通泰、董文修、郭古民、 李子鸣、李梦瑞、付振伦、刘华堂、刘进才、王凤修、田金峰、贾颐安、 王超人等。
梁派八卦掌为龙虎掌。要求拇指外张,虎口圆撑,中指指天,食指 回指眉梢,无名指小指合拢内裹,掌心含空,掌背如瓦拢,掌型如龙爪 亦似虎爪,故称龙虎掌。掌法上讲:推托带领,搬扣劈进,穿挑截踏为 多。步法上以摆扣、进退、跨绕、冲叠等法为主。掌法上有定势八掌、 老八掌、单换掌、双换掌(又名盖掌)、背身掌(又名转身掌)、劈手掌 (又名风轮掌)、顺势掌、顺步掌、下塌掌、平穿掌,还有单操八式、八 卦直趟六十四手、64变势掌、34散手、72截腿等。器械套路有八卦转 刀64式、八卦滚手刀、左手翻背刀、对劈刀、子路刀、六门刀、双头蛇 转枪、七星杆、八卦云盘杖,大戟,风火轮,开山大斧,八卦短把双 锤等。
- 史(计栋)派
史计栋(1837〜1909),字振邦,河北省冀县小寨村人,因善习谭 腿,在家又行六,人皆以“鬼腿史六”称之。经同邑尹福介绍拜董海川 习练八卦掌。朝夕追随在董师门下,苦练多年,受董公悉心传授,尽得 八卦掌真谛。
史派八卦掌为钩镰掌。要求食中二指并拢,虎口撑开,拇指内扣, 其余两指内抱微屈,此掌型如钩带镰,故称钩镰掌。步法上要求趟泥步, 和鸡行步绕圈摆扣走转。运动法则要求“以动为本,以变为法”,在技术 内容上除了董先师改编而成的八卦腿法外,还有自成体系的八大掌、64 掌和刀、剑、钺等器械。
- 张(占魁)派
张占魁(1865〜1882),字兆东,同治四年八月生于河北省河间后鸿 雁村。早年在家务农,从一姓王拳师习少林拳技。1877年秋,华北大 旱,张占魁进津谋生,以贩卖瓜果蔬菜为生。结识河北深县李存义,经 李荐拜师于刘奇兰门下,习形意拳法。后在京结交程庭华,并有意拜师 于董海川门下学艺,但因当时董已年迈,其八卦掌技艺多由程庭华传授。 董海川去世后,张占魁坟前递帖,程庭华代师传艺。其形意拳、八卦掌 技艺炉火纯青,功力独到,有“闪电手”之称。
由于兼习形意、八卦,两拳相互交融,彼此影响,逐渐形成了形意 八卦掌与众不同的风格,因此又有人称张占魁的八卦掌是“转圈的形意 拳”。张占魁形意八卦掌是以易理为指南,以拧旋走转为主要的运动形式 和锻炼方法,以滚(拧)钻(穿)挣裹层出不穷的螺旋劲贯穿始终,以 形意拳的奇正相生、长短互用和八卦掌的掌法、身法、步法的纵横矫变 为技击手段,刚柔相济的内家拳术。
1911年,张占魁参与创建天津中华武士会,并亲身执教。晚年,张 占魁在天津家中以授徒为乐。1929年杭州国术游艺大会、1930年上海市 运动会、1933年青岛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南京第五届全国运动会、第 二届国术国考、1934年天津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上,张占魁应当时南京 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邀请,出任总裁判长或评判委员之职。
张占魁一生传授门徒学子达数千人,知名者有王俊臣、刘晋卿、裘 稚和、李剑秋、赵道新、姜容樵、张雨亭等,为后世形意拳、八卦掌的 发展与传播贡献极大。
①墓前立有四座石碑。一为董公逝世的翌年春(1883), 一为1904年,均由其弟子尹福 所倡议,以众门人的名义建立的-1929年河北省国术馆成立时,由傅作义先生首倡,并带头捐 资,与八卦掌门人一起又立了两座碑。李继晟:《董海川坟墓的变迁》,载于《武当》,2006年 第10期,第51页。
经过一百五十多年的传习与发展,八卦掌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既有 徒手套路,又有器械套路;既有单练,又有对练;既有成套练习,又有 单操功夫。当今在全国流行的徒手套路就有八卦连环掌、游身八卦掌、 阴阳八卦掌、龙形八卦掌、老八掌、八盘掌、八卦连环腿等;器械套路 有八卦剑、八卦刀、八卦鞭、八卦棍、八卦枪、子午鸳鸯钺、阴阳锐、 燕尾翘、乾坤圈、风火轮、判官笔、日月双镰八卦七星杆等。对练有八 卦掌对练、八卦六十四掌拆手、少林破壁等。除此外功法有浑元桩、转 掌功、泥馒头功、磕臂功、撞掌功、散手等。
第五节鹰爪拳生产与系谱
鹰爪拳是发源于河北雄县闻名全国的著名拳种。鹰爪拳又称岳氏散 手、岳氏连拳、鹰爪翻子拳,并非是象形拳。它是在翻子拳后八个闪翻 技法的基础上,吸收少林拳术、岳式散手擒拿技法和鹰爪功夫的刁抓擒 拿的手型、手法,融合发展成一个有“鹰爪”手法特点的新拳种。该门 派早年由陈子正①创立。但逝者已逝,今人对鹰爪拳的源流知之者甚少, 经笔者走访、后人口述及其提供的资料可知,鹰爪拳大致经历了如下的 生产转型②。
一、岳氏鹰手拳
明代末年抗倭名将戚继光《石纪效新书拳经摘要》中就记有“古今 拳家,宋太宗有三十二式长拳……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 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皆今之有名者”。上述寥寥数语,说明当时武术 拳种的兴盛,其中,鹰爪拳术已在当时盛行于民间。到元明二代就不知 传于何人了。据陈子正先生讲,此拳术源于沥泉僧,后沥泉僧将它传授 给岳飞,所以世人都以岳氏鹰手拳相称。
鹰爪拳的可考历史可追溯至清末同治年间的武术宗师刘士俊。刘士 俊为保定雄县孤庄头人,天生体健嗜武,习武不辍,年方二十,已具备 一定心得。为当地拳师尹万全之入室弟子。刘士俊后以贩烟为生计,置 担休息时一练身手,被云游到此的道济和尚看见,观后对士俊讲:“你虽 练的不错,但却难以克敌制胜!” 士俊年轻气盛要与和尚较量。和尚不 动,待士俊向其进攻,刚接触其身体,自己已被摔出一丈以外。刘士俊 心悦诚服拜道济和尚为师,请为弟子,得和尚岳氏散手真传。
后刘士俊又遇师伯法成,在朗洼窝庙内,法成僧人授士俊以散手和 杨氏八母梨花枪法,从此刘士俊技艺日臻成熟。艺成后刘士俊赴京设场 教徒,任正白旗武术教官和皇帝护卫营武术教官,并收徐六、纪德、纪 绪、善庆、曹光建等为弟子。刘士俊除精“岳氏散手”外并擅长枪。
鹰爪门功夫得刘士俊真传者有刘成有先生,刘成有初学雄县飞腿杨
① 陈子正(1878〜1933)又名陈纪平,男,河北雄县李林庄村人.武术名家,鹰爪翻子 拳创始人。1933年因病于北平逝世,终年55岁。
® 资料提供:图片和部分文字由雄县武术协会成员、鹰爪翻子传人陈志刚、刘乐民等提 供,之前他们收集了大量的鹰爪翻子材料.并以论文和书籍的形式发表和出版. 景山,后又师从刘德全、刘士俊、董宪周诸先生,得少林武学真传,尤 精岳氏连拳和八翻散手。
董宪周为刘成有舅父,擅长翻子拳,教成有翻子武功。刘士俊从北 京还乡,又把平生心得全部传给刘成有,并对他寄予厚望。后刘成有经 过刻苦学习,成为刘士俊“岳氏鹰手”的主要继承者。
二、鹰爪翻子拳
陈子正是刘成有的外甥,自幼跟刘成有学习“岳氏鹰手拳”和翻子 拳。除精于岳氏鹰手及翻子拳外,还练就铁裆、铁拳等八种硬功和“仙 人床”四种绝技。陈子正学艺后期编创了以鹰爪翻子的“翻转”为基础, 将“岳式散手”擒拿技艺和“鹰爪手法”的精华融为一体的武艺,其师 刘成有积极支持。
正子陈 爪源
1914年,陈子正在河北保定师范学校表演翻子拳震动全城。次年被 晋绥军副司令请至北京模范军团任武术教官。1916年陈子正应聘在齐齐 哈尔学校任教期间,开始了整编的思考。当时传有名徒郭述唐、孙成文、 杨炳文等。1917年南游经北京,被陆军部委以陆军训练总监、武术训练 所总教官之职。1918年应邀赴上海表演鹰爪拳。1919年应聘到上海精武 会任教,先授翻子拳,后发现学生喜欢技击突出和形象优美的拳术,陈 即以翻子拳上下翻转的拳术和四个硬趟子"五拦拳”、"独莽出岸"、“五 肘四持”、“搏撕”为基础,吸收“岳氏鹰手”的一些技法编成鹰爪十路 行拳,在精武会开办•'鹰爪翻子班”。十个套路的行拳经陈国庆又补充二 路,发展为十二路鹰爪行拳。陈子正后又整编出五十路“鹰爪连拳”,但 在精武会没教完,于九一八事变后愤日军侵华而辞职返乡。
陈在家乡患病至1933年病故①前继续对“鹰爪连拳”反复修正补完, 并新编了二十余路连拳传予陈国庆。陈子正的弟子李宝英、刘法孟等与 弟子在广东、广西、湖北、香港、东南亚传授此艺多年。有的一生寄居 外省传艺,所以鹰爪翻子拳在我国东北、南方、香港、新加坡流行较广。
① 陈一生英雄肝胆,菩萨心肠,豪爽仗义。据后人回忆:陈去世后,桂系军队司令部等 团体,略记四十八个,均献挽联、挽词、花圈;社会名流李宗仁、白崇禧、万福麟、宋哲元、 陈公哲、黄维庆、刘典章诸君共一百七十余位均致唁电或挽联。迫悼大会由清末举人刘宗本等 四君协同主持。黑龙江省教育厅长、著名爱国人士王寅卿亲临致吊,亲书挽词:“全国著名武术 家、武术教育家、拳术技击家、鹰爪翻子拳创始人和首传人、国术大师陈子正先生流芳千古”, 此拳手型以鹰爪手为主,兼有拳、掌。方法手法有抓、打、掐、拿、翻、 崩、勾、搂。要求出手崩打,回手抓拿,搏斗中抓拿对方手腕,肌腱间 隙,骨连接间隙以及对方穴位要害。拳谚称为“沾衣号脉、分筋错骨、 点穴闭气
浏览7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