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少林寺僧众传习拳术、发奋武事的记载,最初见于 《旧唐书•稠禅师传》。据《秦王告少林寺主教书》和唐裴《嵩 岳水林寺碑》所记,唐初少林寺僧曾帮助唐太宗征战王世充, 寺僧有功者13人,唐太宗并赐庄田40顷,扩充庙宇,建立僧 兵,僧众达5 000多人,少林寺从此进入兴盛时期,被誉为

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养僧兵后,练武就直接与作战相关连,这 为少林拳术发展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为了提高实战能力,不 仅练拳术、器械,而且也练马战、步战、轻功、气功等。寺僧 还经常邀请各地武术名家指教,各方武术名人也慕名而至,取 经送宝,这样,少林寺实际上已成为全国会武之地,使它有机 会博采众家之长,汇集武艺之精华。宋以后,少林武术先后汇 纳了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拳、韩通的通背,马籍的短打等18家拳 法之长,著拳谱于寺,留传后世。传说在金元时期,觉远和尚 出师西征,李叟和白玉峰人入寺授拳及气功。明代抗倭名将俞 大猷,也曾访少林寺传授武技。少林拳术经过历代研练和总结, 逐步发展成为涵盖拳术、器械、技击散打和气功等多种内容的 体系完整、套路精湛的武术流派。

少林拳的套路结构紧凑,动作朴实健壮而敏捷,攻防严密, 招式多变,力量的运用灵活而有弹性,着眼于实用,不练花架 子,具有很强攻防特色。

少林拳的技术要求富有特色,“拳打一条线”是少林拳最鲜 明的一个特点,法有八要,即起、落、进、退、反、侧、收、 纵。套路直来直往,动作朴实、几种套路演练均在一条线上。 在演练时强调一个套路要一气呵成,要做到肩与臀、肘与膝、 手与足的外三合和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的内三合,形成内 外一体。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滚出滚入运用自如;脚法 进低退高,轻灵稳固,在使用的方法上,要求藏而不露,内静 外猛。

另外,现今南拳五大流派之一的蔡家拳,有传说是蔡福创 立的,有点牵强附和之意。《中国武术百家全书》注:“蔡家拳, 相传由广东番禺人蔡展光于清乾隆初年(1740年)所传。此外 还有两种说法,即为少林寺和尚蔡福自闽传入粤;或说由蔡伯 达传授,均无考。”蔡家拳讲究以快为主,以巧制胜。注重发挥侧身攻击,快

步抢攻,消身借力的特点。马步以三角步为主,步型稍低,步 法稳健,动作幅度大,擅发长劲,出拳后肘伸直。其拳套路有 十字拳、大运天、小运天、天边雁、柳碎梅、两仪四象拳:拳 肘手、六连拳、百鸟归巢等,器械有单头棍、双头棍、蔡家三 矢大铝等。

五、陈享的武学思想

陈享潜心于武术的研究,兼修并蓄,将所学的技艺进行合 理创新,形成独具一格的蔡李佛流派。“计余生平所学,得之蔡 师者为多,兹将编列成书,名之曰《蔡李佛技击学》。意谓得李 公之李家技及蔡师之传,投合化之,自成一家,且名之曰:蔡 李佛以为纪念。”“盖蔡者即蔡福大师;李者李公友山;佛者陈 公远护,同是佛门,而参以禅家之术。故称之曰为’蔡李佛’ 之意也。”正所谓:“合蔡李佛一炉共冶,以智仁勇三德为皈。”

陈享穷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对武术的研习,将所总结出的规 律、道理、理论体系等体现在他的《蔡李佛技击学》和《蔡李 佛派练拳行功秘要》等遗著的字里行间,初步形成武学思想。 经过后人的不断完善,陈享的武学思想得到发扬光大。武学不 仅具备武术制服、攻克对手的直接作用和锻炼身心的间接作用, 还具有总结、继承、发展民族文化和体悟人生等作用。武学是 哲学,主张性命双修。性者,理也,要明心见性,研究拳理。 命者,体也,要身强体健,益寿延年。

(一)寂馅苗略的炫扈加

“洪材定取文章事,圣算还推武略通。”陈享在建立洪圣馆 时,就已经奠定了必须文武兼备的授拳理念,并把这一理念作 为楹联,镶嵌在洪圣武馆的门框上,以昭师训。自古潜心武学 者,若不假以文助,当属一介武夫,就算其技盖世,称雄一时

充其量为匹夫之勇,昙花一现而技艺难传后世。精武娴文,志 铭博大,恩泽后人,方能成不朽名家,非沽名钓誉之辈所及。 陈享的远见卓识,足够让后人仰之弥高。

“同是佛门,而参以禅家之术”的感悟,由“修性”和 “顿悟”的参禅提升了陈享的思想境界,触发了他对人才培养必 须是“文武兼备”的深刻理解,也是中国古朴传统儒家“格物 致知”思想的真实反映。《大学》曰:“致知在格物”。《中庸》 曰:“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所以格物致知为中国人“修性”的方法,能 穷究物性即能穷究天地之性,得回人的本性。钱穆认为,格物 致知是洞悉宇宙万物变化以明心见性的方法。蔡李佛拳是一种 修为和完善人的身心的拳学体系,先用“修性”教你做人,在 引导你做文武兼备的人。习武强身健体,助于文赋长进,拓展 思维;攻文悟理明德,助于尚武志广,胸怀坦荡。陈享提出了 以禅为道、文武结合的武学思想,从而升华了武术的功能,使 武术成为一种教育的手段。进而提出文武并修的思想,倡导建 立文武并修、知悟互济的完备的教育体系,强调通过挖掘武术 的认知与教化功能,使武术成为一种使人们的精神、心智、身 体共同受益,并与文字教育互相启发互补相承的教育体系。

武术教化功能的特点,一是通过体悟的方式,即通过身心 机能的改善而产生对心智的影响;一是教化的对象是心性而不 是知识,即改善的是人的心性及相应的行为方式,而不会对知 识积累产生多大的影响。因此,一方面,要通过修武形成一种 完备的教育体系,就必须借助于文字的功能,使这种自身体悟 的经验能够确切地表达与传播出来,进而与其他的文化形态建 立有机的联系;另一方面,文字教育是以消化别人的知识与经 验为主体,要想提高文字教育的效率,就必须提高受教育者的 悟性,使之具有内在的体验依据。于是就需要通过修武来改善 心性,提高认知能力。所以,只有文武兼修、知悟互济,教育方法才能完备。

(二)“穴人合一”的自杰血

在陈享的武学体系中,到处闪烁着他对于“天人合一”的 自然观理解和实践的光芒,并将这一中国传统哲学融合到他的 武学思想里面。“进御外侮,退而健身”的忠孝理念;效法自 然、顺应天理的技术体系;“顾及学者之禀赋”的人本主义等等 都是对“天人合一”的很好诠释。

“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 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 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 并用,被看做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天人合一”的根本表述: 天与人是世间万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一对矛盾,天代表物 质环境,人代表调适物质资源的思想主体,合是矛盾间的形式 转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根本属,生。“天人合一”构成了人类 社会中最根本矛盾对立统一体,在万物诸矛盾中,又按照由内 到外的顺序,存在着四大层级矛盾。而人类活动的一切起点、 指向与归宿,又全在这“天人合一”的四大矛盾运动之中。《易 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 义。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 可。”由此看来,“仁义”是“人道”的核心。

崔致远在《鸾郎碑序》的记载中进一步阐明了儒家对“天 人合一”的理解:“且如入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鲁司寇之旨 也。”陈享强调拳之为用在于“强身健体、却病延年,进而自卫 御侮”,这一观点也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真实写照。蔡李佛 拳的技术构成效法自然,很多是取于动物、植物的形态、特征 或气势,如“五形”、“梅花”等。又循以“阴阳八卦”之理, 将“无极”、“五轮”、“八卦”应用于功法或套路之中,顺应天 理。“人之体魄,有强壮瘦弱之分;人之智能,有聪慧愚鲁之

别;人之壮弱,亦有男女老幼之异”的区别对待,以人为本。 “使学者循序渐进,而抵于成”的循序渐进教育方法,都充分体 现出陈享对“天人合一”的体悟和实践。

(三)重义守信的嘻如

贯穿于陈享一生不同时期的思想纽带,提升他的人格魅力 的,就是他精神世界中谨遵师训而矢志不渝的重义守信价值观。

《荀子•议兵》说:“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 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仁”反对害人,而“义” 则反对破坏既定秩序。维护特定秩序和社会公理就成为“义” 的本质内涵。

重义守信是武林人士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也是显示 武术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它是武功与个人品格的综合体现。 这种行为的本身也包含有胜负和抗暴意识,意味着对社会不公 的暴力反抗,对邪恶势力的惩罚。同时,它也包含着自我表现 的冲动,包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往往还留下自我欣赏的余 韵和不虚此生的欣慰。中华武术之所以在民间具有如此强大的 吸引力,除了它健身自卫的特殊功能以外,与重义守信的传统 武德有很大关系。

武林中提倡的“义”,应该体现为主持正义和伸张正义,在 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时挺身而出,勇挑重担,赴汤蹈火,在 所不辞;敢于为扫除奸邪而奋不顾身,能扶弱济贫,解困救厄 而不计得失。陈享所倡导的武德恰恰与儒家文化中以“仁”为 本,重义轻利的思想有内在的紧密联系。换言之,儒家文化的 思想系统、完整、无缺漏地传授给武林中人,武林人士秉承了 忠勇仁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使中华武术与儒家文化 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六、蔡李佛形成的历史背景

每种传统文化的保留和流传,总与创造传播者的思想理念 以及时代发展密不可分。蔡李佛拳面世之初,恰好经历了中国 近代史的社会蜕变过程。社会矛盾的转变,也为它提供了传播 的前提条件。它诞生于岭南民间武术运动最鼎盛的时期,随后 又经历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两次大洗礼,加上其 首创者有鲜明的民族主义思想和独到的武学理论等等因素,是 它真正能发展的基础。

(一)社台内晚外患

清朝道光前期,清王朝衰败,广东吏治败坏,贪污成风, 民生日困。鸦片战争之后,农民更是无法生活,被迫铤而走险, 形成了广东这种特别尖锐的阶级矛盾。咸丰元年(1851年), 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开始了震惊中外、长达 十多年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席卷江南。咸丰四年(1854年), 广东各地爆发了天地会的“洪兵”起义,长达九年,沉重打击 了清廷在广东的封建统治。而在蔡李佛的发源地新会县,道光 十六年(1836年),林星章出任新会知县,把“攻匪保良”视 为治民良策,制订保甲规章二十条,设立乡村的“攻匪保良 会”,责成乡村士绅负起“防匪”和“攻匪”的责任。地方政府 的高压政策,弓I起了新会人民更大的反抗。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造反民众夜袭会城。咸丰四年(1854年),新会天地会在江 门狗山起义。清政府的腐败,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广东人民反 侵略斗争的高涨,鸦片战争失败后广东人民所受的苦难,促使蔡 李佛诞生并迅速发展。

(二)工商此的饕某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廉价商品大量倾销,并从中国 掠夺原材料,使广东的农民耕织结合的手工业被破坏。道光年 间,广东42县遭受水、旱、风、雹等灾害,瘟疫流行,“斗米 千钱”,使贫苦农民更加陷入了苦难的深渊。与此同时,蔡李佛 的发源地新会却在同治初年起工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谷栏、 猪栏、果菜栏、海味行、油糖行、烟丝行、杉竹业、当押业、 钱银业等百业兴盛,行栏会馆不断出现。会城以葵业为最大宗, 县内的江门港成为各行业货物集散中心。工商业的迅速发展, 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洪圣武馆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 诊次化兴盛

清朝中叶,珠江三角洲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民间文化艺术的 昌盛,营造起尚武的氛围,亦促进武术的发展。各地每年的醮 会、神诞、庙会等大规模群众性活动有数十次之多。其中文化 艺术项目中不少是与武术有关的,如舞狮、舞龙、抢花炮、粤 剧等。蔡李佛第四代弟子陈华灿手抄本的一份蔡李佛历史资料 详细描写了新会一次庙会,“参与会景行列有金龙、银龙、东莞 麒麟、陆地行舟、飘色、各地醒狮、顾绣白姑牌,又延穗戚最 负时誉之名八音丹桂加入队伍游行。至于各地武馆醒狮,可有 三十余头”。当地武馆欧兴的红须狮与来自广州武馆陆雨庭的黑 须狮相争而引起一场擂台比武,陈享也参加了比武。可见,与 武术有关的民俗文化相当兴盛。

(四) 民间缤武成风

明朝中叶以后,朝廷改变兵制,实行征调乡兵和招募兵, 从而造成全国基层乡村的练兵热潮。而地方各乡的豪绅富商、 还乡官僚热衷兴办乡兵团练,以维护各乡治安,也维护自身利

益。占社会大多数的中下层人民,大都以出卖劳动力为生,通 过练武强身,达到气力足、多赚钱的目的,这是他们的第一需 要。加入武馆好像有了靠山,不易被人欺侮,比加入一般行会 可以得到的实惠。练武成为大多数人强身自卫、互相帮助,在 社会上安身立命的需要。而上层社会,尤其业主、商人,也需 要武馆保护自己的利益,其体弱子弟,多数送去练武强身。可 见,社会各阶层对练武均有迫切需求。其实,清政府是禁止民 间练武的,自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已自顾不暇,对此也疏于 防范,而民众练武之后,进而参加义师,退可强身自卫,故对 练武有迫切的需求。这些数量庞大的群体就成为蔡李佛发展的 重要载体。

第2事瞥夺佛的传皤

一、洪圣武馆的建立

(一)洪圣的起源

陈享将他的武馆以“洪圣”命名,延续到后来,各地蔡李 佛武馆又称雄胜、鸿胜武馆,虽字义不同,但粤语的发音是一 样的,为的是规避当时清廷对洪门组织的清剿。在新会崖门京 梅的蔡李佛始祖馆,又称洪圣始祖馆。“洪圣”实际是对清代 “洪门”的继承,是陈享的理想、信念的真实体现。

陈享的蔡李佛,是跟蔡福、李友山、陈远护三位大师学习 后,“投合化之,自成一家”而创造的一门独家拳术。蔡福别号 青草和尚,是洪门弟子。李友山师承至善禅师,相传至善禅师 也是福建南少林寺僧,与洪门重要人物李色开有关系。陈远护 传的是“洪佛拳”,师承肇庆庆云寺独杖禅师,据蔡李佛传人解 释,“洪佛拳”是“洪门佛家拳”的简称。陈享三位师傅的拳术 来源与福建南少林寺有关,南少林派与洪门一脉相承,受这些 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奠定了陈享谨遵师训、追随“洪门” 的理想和信念。从青年到中年,陈享对“洪门”矢志不移。

(1)体现在口头上

蔡李佛口号“洪武至圣,英雄永胜”,即以“洪武”为最高 神圣,使英雄永远得胜,形式类似洪门会语,带洪门色彩。蔡 李佛“天下洪圣是一家”的口号实际上也与洪门组织宣称的 “天下洪门是一家”极为相似。

(2) 体现在文字上

陈享将蔡李佛拳套路的动作招式编成一首桩礼诗诀,其中 将“反清复明” 4字分拆,嵌入每句的第个字:

魁星踢斗反天乎,
大鹏展翅清名留。
供拜五湖复四海,
日月拱照明当头。

陈享还为蔡李佛订下以“左右阴阳日月掌”为拱手礼,左 掌指向天为月,右拳为日,合则为一 “明”字,左掌右拳微向 外侧反出,暗含“反清复明”之意。“反清复明”是洪门的目 标,高扬的旗帜。

(3) 体现在行动上

陈享支持同门师弟“洪门”的陈松年的“扯旗起义”,投身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广东各地以洪 门(天地会)为主体的红巾军响应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清咸丰 四年(1854年),以陈松年、吕萃俊为首领,赵泰来为军师的 新会天地会红巾军(又称“洪兵”)于江门狗山“扯旗起义” 呼应,攻占了江门,又围攻会城60天。据蔡李佛始祖纪念馆编 印资料称,陈享支持和参与陈松年的这次起义。

由于洪秀全称洪天王,因姓氏关系被洪门人看作洪家真主,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初期,大量洪门队伍加入起义,众多蔡李佛 弟子也加入其中。广西苗族人龙子才是陈享的门徒,据传太平 天国南王冯云山为了起义的需要,结交各地武林人士,曾经与 龙子才学武。据蔡李佛始祖纪念馆编印资料称,陈享还于咸丰 六年(1856年)亲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军中,协助训练将 士。图片6

瓦,漆红大门,古色古香。门口有楹联:“洪材定取文章事,圣 算还推武略通”。这是陈享开设的第一间武馆,民国二十四年 (1935年)曾重修,面积约300m2,两侧带厢房,中间有天井。 馆内的椽梁为坤甸木料,虽经近200年风雨,仍完好如初。这 座用8条花岗岩石柱支撑的建筑物,外墙用48cm厚的水磨青砖 砌成,墙体Im高以下为花岗岩,十分坚固。屋脊为石灰砌的双 龙抢珠拱梁,两侧檐角向上挑起,檐角饰有雌雄两只石狮子, 整体建筑气势磅礴。

馆内正面挂着陈享的遗像,像中的陈享剑眉下一双炯炯有 神的大眼,隐约掠出一道威严的目光。

遗像下面写着“蔡李佛始祖陈享公”字样,遗像两边有一 副对联:“蔡李佛门源自始;少林嫡派是真传”。遗像下摆着香 案。左面墙上挂着陈享的儿子陈官伯、孙子陈耀墀和陈长毛、 昌盛、陈恩、方玉书等主要传人的相片。侧面摆放着习武的兵 器,有长棍、大刀、长矛、缨枪、九龙叉等,另外还有一些沙 袋、锣鼓。墙上张贴着陈享的传奇事迹、蔡李佛拳法套路和拳 派传授谱系图等,墙头还高挂着多个醒狮狮头。

(三)从淇圣剧鸡胜、碓胜和北胜

蔡李佛武术从新会乡村京梅起步,走遍南粤大地,走向全 国,走向世界,风行170多年,成为中华武术的一大流派,洪 圣、鸿胜和雄胜也随之名扬天下。民国时期,主政广东的“南 天王”陈济棠曾到蔡李佛武馆,并在陈享遗像两边题写对联: “始创蔡李佛门,祖绍少林禅宗。”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某种原 因,蔡李佛武术在国内一度低迷,虽然其武术仍在民间流传

但洪圣、鸿胜和雄胜少有提及。“北胜”是谭三设馆于广州市的 小北路,为隐匿“洪圣”的称谓,改称“北胜蔡李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传统文 化的生机再度勃发,蔡李佛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作为民间传 统武术提倡推广,也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项目。发源 地的新会崖门京梅村,于1986年6月修复蔡李佛始祖馆,馆名 用“雄胜始祖馆”。2001年12月“雄胜始祖馆”名正言顺地恢 复原名——“洪圣始祖馆”。在京梅的陈享后人,整理保存了 100多本蔡李佛拳派的著作,有历史源流、技击渊源、内功心 法、拳谱、医药等,在洪圣始祖馆收藏陈列,蔡李佛武术的完 整体系在这里得到全面体现,陈享在武林中的贡献和地位得到 佐证。正所谓“水有源头、树大根深”,各地的蔡李佛武术弟子 纷纷到洪圣始祖馆认祖归宗,朝拜创始人陈享。

(四)跳山鸡胜企

佛山鸿胜馆对蔡李佛传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与新会 始祖馆遥相呼应,其规模和影响可与始祖馆媲美。佛山鸿胜馆 创办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原称佛山蔡李佛武馆,由陈典 垣主理。最初是选择位于衙旁街15号的民房里面,是佛山市现

清光绪元年(1875年),陈享指派张炎接任馆主,改称鸿 胜馆。张炎逝世后,陈盛继任鸿胜馆掌门,掌教30余年,门徒 达3 000余人,且设有太上庙、黄巷、莺岗、山紫、莲华、大桥 头等分馆约20家,连同螺涌社、协联社、远联社等外围狮会, 整个鸿胜系统成员超过万人。许多鸿胜馆弟子因多次受到反动 当局迫害,远走海外以设馆授徒为生,为蔡李佛拳在世界范围 内的广泛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鸿胜馆从成立到1949年闭馆, 培育了陈盛、雷灿、黄宽、李恩、陈棉、李苏、谭立、张三炳、 钱维方、吴勤等技艺超群且战功卓著的武林英才。

现隶属于佛山市博物馆的鸿胜馆,坐落于佛山福宁路祥安 街15号的太上庙,是清初建筑。新修缮的鸿胜纪念馆建筑总面 积360m2,为二进四合院式建筑,大殿按原貌恢复,左右厢房作 为陈列馆,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和实物,介绍鸿胜馆多年 的发展概况和参与革命斗争的事迹,以及在世界武术发展中的 地位和影响。图片3

从前在鸿胜馆学武的人很多,但一般徒弟只学到外家拳, 升堂入室的徒弟才能学到内家拳。当师傅认为这个徒弟武艺已 有一定造诣,确实可以造就,而且为人正派才秘密教给内家拳。 外家拳是一种长径绕,内家拳却是小径绕,内家拳有各种手法 来破外家拳,足以制服叛徒。那些小易筋经、穿莲佩剑、中阴 插手、颅胁锤、缠丝马、险死还生马等绝技,都要到学内家拳 阶段,才有机会接触到。

今天,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加拿大、 美国、英国、苏格兰、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委内瑞

二、蔡李佛的繁衍

察与怫菽蹩肝茂

陈享开馆授徒,桃李满天下。不少蔡李佛弟子为了理想、 为了事业不懈努力,使到蔡李佛生生不息,江山代有才人出。 蔡李佛的传播有明渠,也有暗道,其脉络难以一一追溯。蔡李 佛发源地新会,是蔡李佛传播的源泉。广东省城广州,是全省 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集民间百艺于一城,许多蔡李佛弟 子都谋求在省城发展。佛山自古以来被誉为武术重镇,各种派 系纷纷争取在佛山扎根,以彰显本门派的地位和价值。于广东 省内而言,由于地缘的优势,新会、广州和佛山三地,对蔡李 佛的发展壮大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新会,以陈官伯(1857—1916)为主的始祖馆嫡系门徒, 代代相传。陈享的子孙后代是始祖馆蔡李佛传播的中坚力量。 陈官伯是陈享的次子,他将技术主要传儿子陈耀墀,耀墀在 1949年前,分别在京梅祖馆,哈蒙埠中华会馆,吧城埠广东同 乡会,广州、香港十多所中学及部分工会组织任职武术教师, 可谓桃李满园。陈享第4代之后,陈华灿、陈耀垣、陈炳羡、 陈伯添等子孙,一直在新会或港澳传授蔡李佛拳术,其中陈华 灿先生,奔波于崖西、会城等地,授徒甚广,年届八旬仍孜孜 不倦,收集资料拳谱,令蔡李佛在发源地继续流传。陈耀墀在 广州地区的入室弟子胡云绰、潘芬等十二人,被武术界称为 “四俊八贤”,誉满省城。陈享第5代曾孙陈永发先生,承其祖 父陈耀墀、父亲陈云汉之真传,旅居海外,致力于国际上推广 蔡李佛。陈永发至今还心系故乡,为始祖馆重焕光彩而不遗余 力,充分体现蔡李佛爱国爱乡的真谛世代相传。

广州是蔡李佛弟子藏龙卧虎之地,众多蔡李佛的传人如龙

子才、陈大楫、陈官伯、陈耀墀等人,均在广州开馆授徒。龙 子才是广州西关人,陈享的第一代高徒,先任教于广西y寻州, 后回广州、江门等地传艺,他的主要传人有阮骇等人。方玉书 (1870-1953)大名金麟,广东开平古宅乡人,早年跟随阮骇学 习蔡李佛,曾参加清末的武举考试,后因时局动荡而远走新加 坡。民国期间回广州,在广州龙津首约开设“方玉书国术馆” 传授武技和行医,1933-1934年连续两届获得广东省棍类、枪 类冠亚军。曾任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的区汉泉,就是先后师 从方玉书、陈耀墀等蔡李佛名宿。区先生极力推广蔡李佛及武 术运动,培养出陈昌绵、董德强、彭正庭、邱建国等诸多新中 国武术著名教练、南拳比赛冠军。国际现在流行的南拳比赛套 路,沿袭蔡李佛拳路的风格,以蔡李佛的技术动作为基本架 构。

蔡李佛的另一支流“北胜蔡李佛”,也在广州派生出来。民 国时期,谭三在广州设馆教授鸿胜蔡李佛,擅长连环插捶,与 广州另一著名拳师顾汝章齐名,有南拳北腿之称。因武馆设于 广州小北,后易名为“北胜”。北胜蔡李佛人才辈出,在蔡李佛 拳的推广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佛山蔡李佛则是以张炎为代表。张炎生于1824年,广东新 会湘水镇东凌村人,曾师从李友山、陈享及蔡福,是蔡李佛拳 的创始人之一。清咸丰六年(1856年),张炎在江门镇开设洪 圣武馆。当时正值新会红巾军起义被剿灭,清政府对太平天国 和洪门进行追查和镇压。由于时局所迫,张炎逃亡香港,跟随 陈享多次往返于香港、新加坡,先后主理新加坡、香港鸿胜馆 教务,为蔡李佛拳广泛传播,作出极大贡献。至1867年,张炎 重返佛山传授蔡李佛拳。佛山的蔡李佛武馆,初创于清咸丰元 年(1851年)。清光绪元年(1875年),陈享指派张炎接替年老 且双目失明的陈耀垣,主理佛山蔡李佛武馆馆务,馆名也跟着 改称为“鸿胜馆”。在张炎的主持下,鸿胜馆得到快速拓展,馆 务兴盛,而佛山独特的武术环境,也为张炎提供了舒展拳脚, 大展宏图的机会。张炎的几个升堂入室弟子,如陈盛、张三炳、 黄四、李恩、雷灿等,进一步向顺德陈村等地带拓展,蔡李佛 武术迅速传开各处。“鸿胜”名震省港澳,张炎也闻名远近,成 为“鸿胜”的化身,被称为“张鸿胜”。1893年,张炎因感染 风寒,由陈盛护送回乡,后在家病逝。

(二)察雪牌仿史容

自古以来,武术中的门派争辩,一直成为武术事业发展的 核心问题。

陈享始创门派时就已经体现出一代宗师的坦荡胸怀与高风 亮节。这是蔡李佛拳历久不衰并且发扬光大的原因。陈享初立 门规便训示:弟子设武馆不许以姓氏命名。为的是让蔡李佛世 代相传而无门户之见。他的远见卓识,令人起敬。然而,蔡李 佛洪圣馆毕竟是相对松散之民间团体,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动 荡、政治不稳定的影响。陈享公晚年落叶归根,虽值清朝政府 垂暮之时,但毕竟自己曾受当局追捕,自然顾忌过往经历,尤 其是参与洪门组织起义的一系列事情,蔡李佛的继承者也同样

对陈享那段历史避而不谈。蔡李佛部分后传弟子,在历史认同 上出现了分歧,甚至坐拥山头,独立为政,塑造出某一支脉前 辈,奉为始祖,以讹传讹,进而否认陈享公,否认始祖馆,否 认蔡李佛。幸而后来在各方的协调下,以蔡李佛同门一家亲为 大前提,三胜归宗,蔡李佛同气连枝,日益壮大,才有今天的 繁荣局面。

1.门派的离心力

蔡李佛争辩的根源,主要是围绕真传、嫡系和辈分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也正是中国武术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共同问题,它在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武术的发展。拳种门派是传统武术中最重要 的文化存在。其形成和文化根源,是“师徒传承”在其中起到 的作用。所谓拳种门派,一般是指具有自己的拳理功法及方式 内容等的“一门艺业”者。在封闭型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和封 闭型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师徒传承存在着它无 法逾越的历史局限。事实上,以纯粹血缘相延的拳种可以说几 乎没有,师徒传承是传统武术生命延续的基本方式。

师徒传承的历史局限主要表现在各拳种之间的门派之争上。 拳种门派的形成,本来是由一种文化个体向文化复合体的扩展, 师徒传承在某种意义上是拳种文化上的同门聚族。因而,在门 内人和门外人的划分下,在拳种门派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彼 此之间的门派争斗。中国武术史上,门派之争由来已久,不仅 有内家、外家之争,即使同一拳种内部,如非同一师门的,也 为争正统、争嫡传互不服气,互相嘲讽。早在清初,有位名叫 王南溪的人就针对那些“分门外户,巧担色名,往往自以为誉, 曰吾术之近路也”的情况,抨击了 “庸人陋习,学此非彼,学 彼非此”的狭隘门派思想。步入近代社会以后,中国文化格局 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武术中的门派之争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多少 改变。门派之争给武术健康发展所带来的妨碍是显而易见的, 为此,早在民国期间,要求摒除门派,成为当时许多有识之士

浏览2,84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