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十六国混战的174年间(265〜439),以及唐朝时期,抒写故国 之悲、乡关之思、生民之苦、个人之忧类军旅诗篇的主要燕赵诗人有:
刘琨②(271〜318),中山魏昌(今河北安国)人。任西晋大将军, 志在为保卫国家建功立业,今传《扶风歌》、《答卢)甚》、《重赠卢洪》三 诗,慷慨激昂,是抒写壮志未酬、英雄末路的悲歌。锤幌《诗品》称其 “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气刘勰《文心雕龙》评其“雅壮而多 风”。
卢谟(281〜351),范阳郡(今河北省涿县)人,擅诗文。
庾信(513-581),字子山,原籍南阳新野,他先后仕魏仕周26年,
- 这首北朝民歌,赞扬李波的小妹,弓马娴熟,武艺高超.并反映北方人民崇武的社会 风尚和豪情。
- 详见第三章《燕赵传统武术主要人物系谱传承》“刘琨”。 后半生完全在北朝度过。其存有《燕歌行》、《出自荆北门行》、《西门豹 庙》、《寄王琳》等慷慨凄凉、气魄宏伟瑰丽的诗歌。刘熙载《艺概》说: “庾子山《燕歌行》开初唐七古。”
卢思道(535〜586),范阳郡(今河北省涿州)人,隋代诗人。传世 诗作有《从军行》。用乐府旧题写征夫久戍和思妇幽怨。
李崎(644〜713),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与同乡苏味 道齐名,合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 诗多咏物之作,借吟之物不是别的,恰是武术常见器械,如:
剑
我有昆吾剑,求趋夫子庭。
白虹时切玉,紫气夜干星。
铐上芙蓉动,匣中霜雪明。
倚天持报国,画地取雄名。
刀
列辟鸣鸾至,惟良佩犊旋。
带环疑照月,引鉴似含泉。
入梦华梁上,含锋彩笔前。
莫惊开百炼,特定去三边。
李硕(690-751),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唐代诗人,七言律诗为 一时之冠,以边塞诗成就最大,《古从军行》、《塞下曲》等都脍炙人口。
高适(约702〜765),
莓(今河北省景县)人。唐代边塞诗派的重 要代表。他一生两次出塞,长年在燕地边塞驰骋沙场,曾远征辽东。长 期的战斗生活,抗敌御侮、安国定边和为国家建立功勋的理想,熔铸出 他的边塞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生动地再现了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
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精神,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其他代 表作还有《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 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 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 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贾岛(779-843),范阳郡(今河北涿州)人。他终生贫困沉沦,曾 有“郊寒岛瘦"之说,谓其诗多孤绝寒苦之辞,然亦有述志之作,如 《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刀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诗人 以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铲除社会不平的壮志豪情。
是时,虽非燕赵儿女,但有感而发,吟唱燕赵文化的诗篇比比皆是, 如唐李白的《侠客行
客,燕赵之地的侠客。“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源自《庄子• 说剑》:“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这里是说侠客剑术高强,而且 勇敢。该诗讲的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窃符救赵”的故事。这个故事 被中国历代的文人改编成戏剧、评书、曲艺而广为流传。李白在诗中认 为,故事中的三个主人翁,信陵君、侯嬴和朱亥,都属于中国老百姓心 目中的侠客,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侠义精神,足当“纵死侠骨香,不惭世 上英”的美誉。
再如,唐•崔融《古游侠呈军中诸将》“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 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辽水,辽河。渔 阳,郡名,治所在今河北蓟县。两句说在辽河作战杀敌,功成走马回乡。
其他的还有张说的《巡边在河北作》、李白的《出自蓟北门行》、杜 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张仲素的《塞下曲五首》、王昌龄的《出塞》 以及《塞下曲四首》等等。
燕地是边塞地区,因此,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诗歌多以边塞、军旅、 豪侠、远别为题材,反映出燕赵的武风诗韵。
三、宋元明清慷慨悲歌的继承
在宋代统治的300多年中,始终困扰宋廷的是深深的民族矛盾和激 烈的阶级矛盾。可以说是内忧外患,聊无宁日。在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 里,文人墨客以诗言之,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柳开(947〜1000),字绍 先(一作绍元),后改名开,字仲涂,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其诗篇 《塞上》主要描写剽悍的北方少数民族的能骑善射,将北方少数民族的剽 悍性格与尚武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南宋的民族志士文天祥在燕京狱中 写出了浩气磅礴的《正气歌》。王安石出使辽国,在馆陶一带经过,写下 了著名的《白沟行》: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使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万里锄覆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棘门濡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元曲,是元代最有特色,也最有成绩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元杂剧 和元散曲的总称。杂剧是一种歌剧,其中的唱词就是诗。如马致远(大 都人)的《汉宫秋》,立足于当时的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表现了那个时 代具有现实意义的爱国主义主题。纪君祥(大都人)的悲剧《赵氏孤 儿》,以高昂的基调,歌颂为挽救无辜的被迫害者而勇于献身的精神。众 多的元杂剧用一曲又一曲的慷慨悲歌,为被压迫、被损害的人民群众鸣 不平,用高亢之声呼唤正义,呼唤自由,呼唤用抗争改造社会。
明朝徐渭《南词叙录》说: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 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日用。这种歌曲和燕赵原 有的“慷慨悲歌”相结合,形成新的乐曲体系一一北曲。此外,薛论道 (约1531〜1600),直隶定兴(今河北定州)人,长期从军,由下层累功 升至副将,30年驰骋疆场,创作散曲十卷共千首。他的作品意境开阔, 风格豪迈,描写边塞景色和军旅生活,可与唐边塞诗媲美,是燕赵诗风 的继续发扬。
北京是明、清两代首都,许多著名诗人曾在北京供职或长期生活, 在这里进行诗歌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 1587),曾总理蓟州(今天津蓟县)、昌平(今北京昌平)、保定(今河北 省保定)三镇军务,坐镇蓟门16年,捍卫北部边防。长城起点今澄海楼 (俗称老龙头)就是他督修的。在这里他写了不少诗,收入其诗集《止止 堂集》。他的诗雄健有力,涌动着保卫国家的豪情;其被谗调离战场时的 诗,又无限悲慨苍凉。他作品的风格是燕赵诗风的体现。
还有一位是于谦(1398〜1457),在北京累官至兵部侍郎。外放山西 巡抚,“土木之变”英宗皇帝被蒙古族俘虏,他受命于危难之中,回京任 兵部尚书,经略京师防务,拥立景帝即位,屡经血战大败敌寇,迎回英 宗为太上皇。英宗复辟,竟以“大逆”罪将于谦处死。他是长期在燕赵 生活、战斗的英雄,也是作品中充满浩然正气的诗人。
此后,还有谢榛的《居庸关》、李梦阳《石将军战场歌》、杨继盛的 《就义诗》、左宗棠的《癸巳燕台杂感》、黄遵宪的《度辽将军歌》、徐世 昌的《紫荆关》等等
总之,就诗文作者而言,不仅有文人墨客,如高适、李白、王昌龄、 贾岛、李崎、卢思道等等,而且有武艺高超者,如三国时的曹植,其技 艺达到了 “利剑手中鸣,一击两尸僵”,“搅弓捷鸣铜,长驱上南山。左 抱因右发,一射两禽连”的境地。唐代大诗人李白十八岁时曾拜匡山大 明寺僧人空灵学剑,青年时代便能“少任侠,手刃数人”。南宋时期的陆 游,善骑射,精剑术,自吟“十年学剑勇成癖”,“刺虎腾身万目前”, “奋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苍崖血如注,从骑三十皆秦人,面青气夺空相 顾”,武艺不可谓不高。他们多创作气贯长虹的诗文,或评述战争,或评 论人物,或称赞武艺,抑或表达自己的爱国热忱,显示了一股刚健雄浑 之气。
就诗文内容而言,有反映将士 “誓死御侮、立志报国、同仇敌忤、 奋勇杀敌”的诗,如曹植(三国)《白马篇》、王褒(北朝)《从军行》、 祖曜(北齐)《从北征诗》、庾信《奉和平邺应诏诗》、郭震(唐朝)《塞 上》。有的表现“战争的残酷、从军生活的艰苦、将士向往和平的美好愿 望以及鞭挞封建政治黑暗,对将帅赏罚不明”,如刘琨(西晋)《扶风 歌》、李白(唐代)《出自蓟北门行》、高适(唐代)《塞上》、王昌龄(唐 代)《塞下曲四首》、赵秉文《饮马长城窟行》、薛论道(明代)《山坡 羊・吊战场》等。有的表现作者“英雄形象及报国无门”的慨叹,如王 安石(宋代)《白沟行》、王令(宋代)《感愤》、陈子龙《辽事杂诗》、 于谦(明代)《上太行》等。
作为传统武术生产的文化产品,这些诗文内容可以界定为武德的范 畴。“武德” 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言:“武有七 德”一一“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这里的 “武”,指的是军事。由于军事与武术是同根共源,交叉发展的,后来随 着武术在战争中的衰亡,传统武术在民间的发展,“武德”遂成为传统武 术大量提倡的内容。如《拳经•拳法备要》讲:“贤良秘授救危困,邪亡 休传害众生。”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拳先习德。”(拳谚)八极拳门 规讲究:“入八极门者,必以操练健身,习武为国。不可恃血气之勇欺压 乡里,不可在国家用人之际畏缩不前。”等等。
就诗文文风而言,太史公之谓“悲歌慷慨”、“好气任侠”,唐代韩愈 的“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使得燕赵诗文沿着慷慨之风的谱系代代 传承。无论是从诗经到楚辞,从汉赋到唐诗,还是从宋词到元曲,以及 明清时期的诗文,他们或表达“封疆之守,应死封疆”的壮志,或抒发 以身许国的豪情,或记叙金戈铁马惊心动魄的麋战,或吟咏感世伤时壮 志难酬的内心痛苦,或表露尚武好侠和昂扬激越的爱国情愫。
中华武术是一宗深沉蕴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历经千年迁衍流变 而经久不衰、流传至今,恰是因为它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割不断的紧密 联系①。换言之,燕赵尚武任侠、慷慨豪迈的文化性格,是燕赵诗文的 重要素材内容之一,生产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架构起了燕赵人文 精神的谱系。
第二节“尚武好勇”——成语典故的文化生产
成语典故作为一种稳定而有序的词组,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是我国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成语典故结构严谨、形式简洁、 含义精深、言简意赅。它所承载的信息,是历史文化的精髓,并且蕴含 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发展至今,此种精神构成了我们不可多得的文
①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中心:《武术文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版, 第 1151.
化遗产。
浩瀚如海的成语典故中,有很大一部分与燕赵文化相关。与燕赵文 化相关的这部分成语典故,反映“尚武好勇”、“慷慨侠义”的燕赵人文 精神的颇多。探究成语典故的发生,我们会发现,基本上这些成语典故 与燕赵武术(即燕赵近乎常态的军旅战争)息息相关,换言之,是燕赵 传统武术文化生成的产品。
大大小小的战争成为成语典故的生成素材,其背后诉说着厚重的人 文情怀,千百年来那些经典的成语典故才能历久不衰,精彩依然。如, 赵朔时,公孙杵臼与程婴为保赵氏遗骨,先后壮死;赵鞅时,吞邯郸, 董安代婴承担罪责自缢而死;赵襄子时,与韩、魏合灭荀瑶并三分其地, 豫让吞炭漆身,为主报仇,后伏剑自杀;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荆轲、 樊於期、高渐离等众死节之士演出了一部豪壮的悲剧①。燕赵的侠士悲 歌文化书写,是燕赵文化性格的集中表现,虽时代不同,内容有异,但 却在勇武任侠上统一起来。
一、“胡服骑射”
分别载于《史记•赵世家》:“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 寡人,奈何?”和《战国策•赵策》:“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是继 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韩国申不害等改革之后,赵武灵王为 提高军事实力,而于公元前309〜公元前307年推行的一场卓有成效的军 事革新。改革的历史背景一是受当时诸国改革潮流的影响.如上所述; 一是为排除内忧外患之需要;诚如武灵王所言:“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 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改革的内容 包括“胡服”,即学习胡人的短打扮服饰,“骑射”,即骑马射箭,建立骑 兵部队,采用新的战术。
①孙金群、刘麦田:《论燕赵文化内涵的形成原因》,《学周刊》,2011年第4期。
改革的成功,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使赵国很快成为强国。一举 吞并中山国,又南抑魏齐,北逐三胡开疆千里,还占领了如今的陕北一 带,对秦都咸阳构成直接威胁。胡服骑射的实行,还促进了当时民族的 融合。胡服骑射本身就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正面肯定和直接学习,有利 于华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有利于赢得少数民族的支持①。《史记• 赵世家》称“林胡王献马”,楼烦“致其兵”,说明少数民族采取了积极 的态度。此次改革立足军制,是对古代战术的一大革新,标志着我国古 代战争由车战进入骑兵时代。
近代史学家梁启超曾评价说:“七雄中实行军国主义者,惟秦与 赵。……商鞅者,秦之俾斯麦;而武灵王者,赵之大彼得也。”他甚至把 这位堪比俄国彼得大帝的赵武灵王盛赞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历史学 家翦伯赞同样称赞道:“射骑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郭沫若 游历邯郸赋诗曰:“射骑胡服思雄才。”都表达了对武灵王拓新改革的 赞许。
二、“负荆请罪” “刎颈之交”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既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颇不悦,欲辱之。相如避而不见。语人曰:'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畏 吾两者也。今若因私而斗,何以安国?'颇闻之,肉袒负荆,至相如门谢 罪。卒为刎颈之交。”
讲的是赵国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海池之功拜为上卿后,面对廉颇欲 凌辱自己的不满情绪,以国事为重,不计私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上 门负荆谢罪,并与之结为生死之交的动人故事。蔺相如出身门客,因功 拜为上卿,但却不居功自傲。对廉颇谦恭忍让,引车回避。他对其舍人 说:“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鸯,独威廉将军
① 夏自正、孙继民:《河北通史•先秦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0〜251页. 哉?故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 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 的先国后家、先公后私的高尚情操,凝聚了赵国的民心和力量,使后来 “赵抑强秦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秦所威害天下者莫如赵二
三、 “破釜沉舟”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已杀卿子冠军(楚军统帅宋义),威震 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春、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漳河),救镇鹿。 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 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 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 (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 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项羽破 釜沉舟,消灭了秦军主力,摧毁了秦帝国大厦赖以支撑的支柱,威震 诸侯。
四、 ''背水一战"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描述的是汉高祖三年(前204),汉将军韩信率军攻 赵,穿出井隆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 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于是汉兵彻底摧 垮了赵军,俘虏了大批人马,在涯水岸边生擒了赵王歇。“背水一战”比 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背水为阵,出奇兵劫赵营,成 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
五、 “纸上谈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 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 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冒然进攻.结果被秦军 打败。
六、 “义士谏括”
相传战国时.赵孝成王误中秦国反间之计.起用赵括为帅.替代廉 颇。赵赴任后轻率出击,深通谋略的史正等八名义士,向赵进谏,赵不 听,反扔掉谏书,把众义士轰出。当赵括率兵出击时.史正等义士又冒 死拦路进谏,并斥责赵括有头无脑.要赵军或回营固守或从他们身上踏 过。赵括怒,拔剑尽斩义士,后人于拦路进谏处立“八义士谏赵处”石 碑.改村名为“八义镇”.今属山西长治。
七、 “闻鸡起舞” “中流击楫”
刘琨与祖逖是燕赵爱国志士。他们生活的西晋时代,正值北方群胡 对汉人疯狂屠杀之际,刘琨与祖逖从小就结为知己,誓言骊•除酿虏,立 志为国效力。他们不仅一道闻鸡起舞,苦练武艺.还经常一起互相勉励。 刘琨驻守晋阳时,曾陷胡骑重围之中,弹尽粮绝仍坚守如故.月明星稀 之夜,“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又流 涕嗽欷.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刘琨因抗击外敌有 功而受钦赠名刀,他在给亲友的信中写道“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其 爱国意气,感人至深。祖逖少时便轻财好侠,怀报国安民之志。建兴元 年(313).祖逖率领其宗族、部曲百余家,毅然从京口渡江北进,准备 光复北方国土。船至江心,望着奔腾不息的江水,联想到山河破碎,任 重道远•他不禁豪气冲天,“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 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在其慷慨节操的感召下,其部 众群情激昂,战无不胜,兵锋所指,所向披靡。著名的南宋民族英雄文 天祥“中流怀士稚,风雨湿双扉”的诗句,是对于祖逖英勇业绩的共鸣 与追忆。
八、“桃园三结义”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和张 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 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 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 仿着焚香结义。
张飞是刘备的同乡,其故里忠义店与楼桑村毗邻,在涿州城南十里。 忠义店原名桃庄,因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而更名。今村中仍有一 口古井,相传是张飞卖肉存放多余猪肉的地方,井旁立有“汉张桓侯故 里”和“汉张桓侯古井碑记”两通石碑。古井附近,还有张飞饮马槽。 据《涿县志》记载,古井附近即桃园结义旧址。忠义店曾建有张飞庙。 庙内有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像。张飞的像最为生动,豹首环眼, 威风凛凛,旁置丈八蛇矛。在庙的大门上,有清乾隆皇帝御书的对联: “雄赳赳吓碎老曹肝胆,眼睁睁看定汉室江山”。
当下,一些研究者对三人结拜持怀疑态度,并引用陈寿的《三国 志•关羽传》中记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 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张飞传》中提到:“羽年 长(张飞)数岁,飞兄事之。”《三国志•刘晔传》也说:“且关羽与备, 义为君臣,恩犹父子。”说明一则刘关张三人关系亲密的“恩若兄弟”; 二则是“恩若兄弟”而非结拜兄弟。对结拜的真伪超出了本研究论述范 畴,故不予论述。
九、“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得后周政权后,有鉴于唐中叶以来藩 镇割据,武将拔扈,不利于中央集权,乃与宰相赵普密商,决定削夺大 将兵权,即杯酒释兵权。
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并不介意,赵普就向他数 次进言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 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 宋太祖,要他记住陈桥兵变的事件,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 采取措施要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961年8月22日(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 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 退侍从叹了一口气,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 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做皇帝 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 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 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 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宋太祖说:“不然,你们 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 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一席话,软中带硬,使这些将领知 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 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 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 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 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 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 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当时宋太 祖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 谢太祖恩德。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 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到地方 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
“杯酒释兵权”事件的背后,隐喻着中国历史上文治、武治的博弈理 论。盛世的文官重于武官,同品的文武二员.文员的地位总是高些。如 唐初处宰相地位的三省长官全为文吏,军权最高的兵部附属于尚I?省, 唐制中连一个与汉代太尉相等的武官也没有。盛世是皇帝一人的武力专 制.最高的军权操于一手.皇帝的实力超过任何人可能调动的武力。武 力虽是最后的条件,可直接治国却非用文官不可;文官若要合法的行政, 必须不受皇帝以外任何其他强力的干涉支配;若要不受干涉,必须有大 强力的皇帝作为后盾。所以治世文胜于武,只是一般的讲;归根到最后, 仍是强力操纵一切(雷海宗,2010)。 •,杯酒释兵权”很好地阐释了该 道理。
十、“镖不喊沧”
说的是过去南来北往的镖车,不管是黑道白道.也不管是水运路行, 只要是车到沧州、船过沧州,你必须扯下镖旗,悄然而过,不得喊镖号。 否则,无论你有多大的名头,多好的身手,只要在沧州喊镖叫板,保管 你栽个大跟头,丢尽脸面。
传说一,据《沧县志》记载:
清代,无论南北镖师,乃至皇亲国戚,只要通过沧州地面, 就要落下镖旗,不准喊镖。一日,一外地镖局通过沧州,高声 喊镖,没落镖旗.行至南门,被李冠铭骑马追上,李冠铭大吼 一声,纵身而起,双手抓住城门,把烈马用双腿夹起,马被悬
在空中唳儿峻儿乱叫,却动弹不得。镖客个个吓得面如土色。 李冠铭并没有给镖客出难题,而是一笑了之。
传说二,据《国术名人录》:
李凤岚,直隶沧州人,为清真教友 在沧州以治技名震
大江南北,故镖师压镖过沧州.向例不喊镖,以示同道尊敬之 意。某日有镖师过境.喊镖(汝泉按俗称喊镖趟子,有专书纪 载其一切规则,旁及各种黑话,其书即名镖趟子)过街,进北 门出南门,初无人过问,镖师意自得.以为沧州徒拥虚名耳。 或有诉于李者.李意弗善,乃以粪筐赤足着布衫布裤作乡民拾 粪状,绕至城南八里许,地名红孩口者,系运粮河湾,由镖车 之前面,以粪叉迎头铲粪。镖车来伪而不知者,镖师高声詈曰 老乡.欲速死乎,须即滚开。李则置若罔闻,铲粪如故,镖师 愈怒。下车走向李曰,尔小子聋乎,抑或寻对头耶。近前欲攫 李,意在至於河堤,方伸手,遽为李捉住右腕,用卷拿法掷镖 师於寻丈外,镖师目瞪口呆,右腕伤矣。镖师者,身强体壮, 虎背熊腰,远胜李十倍人皆为李危。镖师视李,瘦小枯干,似 无缚鸡力者,亦易之,所谓轻敌者败,信哉!李掷镖师后,乃 肩粪筐,驱镖车返城。客商出资治酒,宴全城武术家,镖师赔 罪始矣。时李年仅二七岁①。
传说民间传说:
清朝时.有镖船过红孩口,镖旗不落,在运河沿上玩耍踢
I 金恩忠,《国术名人录》,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28〜29页。 健的小女孩一个飞犍向河心踢去,击落了镖旗,小姑娘飞身上 船讨键,一老者责备"孙女不懂事”,小姑娘破涕为笑,“人家 是闹着玩儿"。消除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
通过该民间典故,至少我们可以管窥到:
其一,沧州一带习武风气盛行。汉时渤海郡(沧州前身)守龚遂曾 告示乡民“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沧州武林人士广纳东西之精华,融集 南北之风韵,随着习武之人的不断汇入,使得沧州武术门类和技艺更加 丰富。在国家审定的129个拳种中①,在沧州形成并广为流传的就占50 多个。上述传说一中的主人公李冠铭②,本身就是六合门的代表人物, 传说三的小姑娘飞身上船讨箱,更是功夫了得。
其二,京杭大运河纵穿沧境,带来的是沧州地域文化的变迁。京济、 京大要道贯通南北。沧州、泊头、郊州、河间、献县均为南北水旱交通 要冲,为京、津、冀、鲁、豫商品流通必经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为 官府巨富走镖要道,故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行业兴盛。各业相争, 必握高强武技才可立足。正如陈山所言:“宋以后的武侠,有相当一部分 存在于镖师之中。”③在明初的大迁徙中有许多武林才俊驻留侨寓沧州, 以作镖为业。还有一些失意的拳师和落难的侠客,也纷纷来沧,隐身镖 局,既可以谋生,又可以以武会友,切磋武艺。发展到清代,作为京津 南大门的沧州“东负沧海,西通燕赵,南接齐鲁,北拱神京,昔为边关 门户,今为漕运咽喉”①,“据水陆之要冲,擅盐嵯之大利,舟车辐辕,
- 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下发的《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提出了 "流源 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指导思想,最终发掘出129个拳种,发展至今,木兰 拳等也被收录其中.
- 详见第三章《燕赵传统武术主要人物系谱传承》"李冠铭”。
- 陈山:《中国武侠史》,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96页。
® 清康熙十三年《沧州新志》卷之二,《疆域志•形胜》。 厘市殷繁”①,“贡赋仕进,行役商贾水浮陆走,凡赴于京师者都需经 至”。所以沧州镖局的生意更加红火,习武之风更加普及。清末,“镖不 喊沧”,已为南北镖行同遵之常规。“实则沧州一带,最出镖师,高人尽 多也”(万籁声《武术汇宗》语)。
其三,沧州一带习武礼教②的反映。沧州武林门户林立,各门各派 均重武德,讲礼教,遵门规。而且沧州人创立的镖局在同行中影响巨大, 如李冠铭创立的沧州成兴镖局、张德茂的玉勇镖局、佟存的天兴镖局、 大刀王五的顺源镖局等。其中大刀王五的顺源镖局最具代表性。据清人 胡思敬《驴背集》记载:“王五,字子斌。慷慨负气,好任侠……养死士 数十人,往来山东、河南、西道。盗贼慑其名,皆相不敢犯。”徐柯的 《清稗类抄》亦有“大刀王五疏财尚义”条:光绪时,京师大侠有疏财尚 义之大刀王五者,以保镖为业,能手定法律,约束河北、山东群盗,其 所劫必赃吏滑胥之财也。因此,“镖不喊沧”演绎的正是一种侠义、仁义 的武德风范。
十一、“卢沟晓月” “大刀风流"
- 大刀出鞘——喜峰口大捷
“卢沟晓月”③是“燕京八景”中的一处名胜。崔永元的《我的抗 战》,通过对学生、居民、战士等亲历者的口述,还原了该段历史:
他们记得南苑兵营师部门前影壁上写的"奋斗"二字如猛
- 于振宗:《直隶疆域屯防祥考》,民国铅印本。参见《沧州文史研究武术专刊》第3 期,第225〜226页。
- 详见本书第六章第二节《沧州武术民风民俗》。
- 乾隆皇帝曾在秋日路过卢沟桥,看到这里涧水如练,西山似黛,再加上倒映于水中的 月色,于是题"卢沟晓月",立碑于桥头-
虎下山,他们记得二十九军①士兵守在北平,个个武艺高强. 他们记得士兵们身后背着的大刀,明亮锋利,就如天空的月牙 明月。
……老人们说,里面有个旅长,马术精湛,经常和他的副 官赛马。士兵们个个身体结实,不仅武艺好,还都是体育健将。 ……二十九军原属西北军,由于武器装备落后,军长宋哲元② 购置锭铁,为每位士兵打造大刀一把.并请来西北武师③传授 刀法。二十九军的将士们都有一个背包,三斤来重的大刀被他 们插进皮鞘.捆在背包里,背在背上。遇到敌人时,大刀能够 很容易地抽出来和插进去。1933年,二十九军在长城喜峰口夜 袭日军.肉搏战中,将士们手中的大刀砍死日军五百余人①。 从那以后,二十九军的将士们就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而他
- 按李文厂主编的《沧州武术》(第119页.新华出版社2()06年版)所述:该军方四个 师:一四二师赵登禹部(驻沧州之任丘、河间)、一四.帅刘汝明部(驻察哈尔)、-:I-匕师冯 治安部(驻京)、:I八师张F1忠(驻天津和沧州青县之马厂一带)。他们本是冯K祥领导的西 北军之一部分193()年,蒋、冯、阎大战后.西北军解体;其解体人马之中的2.2万人组成:
I•凡军(张学良改编)众多高级将领.多与冯K祥、张之'江有着乡谊和知遇之情.因此.与燕 赵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冯玉•祥.沧州北之兴济镇(当时属青县.今属沧县)张之江. 沧州人(原盐山县.今黄骅人)二卜北军军长宋哲元.为张之江好友.副军长佟麟阁.河北高 阳人.副军长兼暂编第二师(后改称一四.师)师长刘汝明.沧州献县西抛庄人,副参谋长张 克侠.沧州献县侯陵屯村人.中共地F党员.即著名的,•佩剑将军二卜九军三I•八师副师长 正锡町•沧州青县大盘占人.此外.沧州籍(盐山县)将军高树勋所部.匕匕事变前已划归二 t•九军。
- 宋景文、唐祖诂口述:《哲元将军和二I凡军》,第301〜306页。载于•刘则刚、林治波 主编的《文史资料存稿选篇•抗II战争》(上).宋哲元.山东勒令人.采取演习野战.夜行军; 练习急行军;平时注重体操锻炼等七兵训练F段 同时更视大刀冲锋.火〃白刃闪处.便见肢 体分裂.鲜血涌流I】述作若宋景文系宋哲无将军之女;唐祖诂系宋哲元将军女婿.原中央军 校毕业“
- 据《沧州武术志》记载:H军侵华时.沧州马凤图在西北军IH部刘汝明、宋哲元部任 军职或武术教官.西•北武师为马风图无疑。
① 喜峰LI西南离遵化HO 11.东北距平泉190里.在地势上具有重要:军事战略之价值. 是自占以来的军事要隘之一。当时日军第一线已在喜峰II内左方的老婆山头布防。是役.冯治 安师长挑选大刀队,)()名.夜袭H军.干余敌军被砍殆尽.收复日军之第一条防线.50()勇士生 还仅3()余人*
们手中的大刀,也成了二十九军的标志。
1933年3月19日,天津出版的《益世报》对喜峰口的民族英雄F以 尽情讴歌:“……中国人民永世万代应不忘记喜峰口血战中的英雄。…… 十九路军淞沪一仗.使世界认识了中国人。喜峰口的几仗.使我们中国 人还可以做人……"
1933年3月17日,上海《申报》在社评中说:此次悲壮艰苦之争 斗.自应并列上海“一 •二八”抗日血战.永耀光辉于我民族之史册 而此立于我民族革命争斗最前线的忠勇将士 .尤应受我全民族之钦崇爱 护.顶礼膜拜。
- “卢沟晓月"尽显“大刀风流”
1937年7月8日.在日寇挑起t匕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第2天. 二十九军大刀队乂英勇机智地向卢沟桥畔的侵略军发动了夜袭.“战I:们 用大刀、手榴弹.与敌人展开肉搏战,终于夺回rmi龙庙与铁路桥”。 “就连当时的日本舆论界也惊呼:皇军6()年来胜利攻取之声威.被:卜 九军’大刀片'剥削净尽!"据董升堂先生问忆说,此前,日本兵夜间都 是脱衣大睡,疏忽警戒,轻视我军。日遭此打击后.鬼子兵不但头蛾钢 盔,颈项上还要戴上铁转脖.以防大刀队砍掉他的头。
二十九军大刀队之所以能杀敌扬威.一方面.与其一贯的尚武传统 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军中以张之江、马凤图.盛玉龙'等为首的众多 燕赵武林人士的努力密不町分。另外.当时的燕赵武术名家尚有祥、帏 慕侠和李尧臣等也分别在军中传授r形意拳“五行刀”孙炮捶拳
盛K龙.沧州河西戴家园村人。民国[•八年< 1929年)步入军武 曾先后在:冯K祥部 卜-的第:I A路.第」•六路和第1 IJL路军中任I:尉武术教官、武术队副队长 “无极刀"等技术①;曾获得民国时期国术大赛第一名的河北形意名家朱 国福也曾在二十九军大刀队传授武术,解放后,他还曾应贺龙元帅的邀 请为军队培养武术人才,并编写了刺枪、劈刺等行之有效的军事教材。
1937年7月,年仅二十三岁的作曲家孙墨心(麦新)有感于二十九 军奋勇杀敌的事迹,创作了《大刀进行曲》,让二十九军英勇杀敌的事迹 传遍全国,鼓舞着人们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战斗之中。原词如下:
大刀向
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二十九军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
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
把他消灭!
冲啊
杀!
燕赵成语典故众多,是燕赵文化的鲜活载体,多数与战争直接或间 接相关,构成了燕赵传统武术文化场域,对我们追溯、体悟燕赵武术文
①《中华武术在抗日战争红的作用》一文提到:“曾有两位著名的武师受聘军中任教。一 位叫尚云祥,为'单刀李存义,得意弟子,在军中传授’五行刀'刀技;另一位叫李尧臣,精 通三皇炮捶拳械,曾当过慈禧的保镖.在军中传授'无极刀法二十九军将士在两位武林高手 教导下,大刀技术进步极快该文收录于《中央国术馆史》,1996年.第317页。
化具有不可替代性。按照成语典故的发生和寓意,对此白云霜,王春光 对燕赵成语的判定标准有四:
第一,成语典故以燕赵历史名人为主角。如燕昭王的"千 金市骨",荆轲的“一去不返",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廉颇 的"负荆请罪",刘备的'‘三顾茅庐",刘琨的"枕戈待旦",祖 逖的"闻鸡起舞""击楫中流"等。
第二,源于燕赵籍圣贤、文人作品。如荀子的"锲而不
舍"、卢照邻的"九州四海"、王实甫的"半推半就"等。
第三,源于客居客游燕赵的文人作品。如曹操的“老骥伏
杨",陈子昂的"前无古人"等。
第四,源于外地人为主角的燕赵事。如项羽在邢台"破釜
沉舟",韩信在井隆"背水一战",孙膑用计“围魏救赵"①。
总之,众多的成语典故,作为燕赵武术生产的文化产品形式,其背 后书写的是“慷慨悲歌”、“重然诺,轻生死”的燕赵人文情怀。燕赵儿 女或因武而侠,或因侠而武,因而在这片土地上会产生豫让为主报仇的 侠义之举,会产生荆轲、高渐离前赴后继勇于刺秦的悲壮牺牲,会产生 两汉时期铜马军起义、黑山军起义……可以说,近乎常态的战争给生活 在这方水土的人们打上了鲜明的烙印,特别是在民族危亡国家动荡的时 期,燕赵儿女总能表现出一种崇高的爱国爱家的风骨。而此种风骨的形 成,是以燕赵儿女“尚武好勇”的风俗为基础的。
浏览1,0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