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之旧将周归祐,蓟门更变之际,以剑柱心,刃自背出而不死。奔 于梁,为骑将之先锋焉。十五年,夹河百战,通中之疮,往往遇之。后 唐庄宗入洛,为仇者于猎场席地俾坐,满挽而射,贯腋而出,创愈无恙。 仕至郡牧节度留后。竟死于牖下。(《北梦琐言》)
用剑刺心,剑刃从后背出来竟不死。仇人用弓箭射他,箭头却穿过 腋下出去了,并没有射死他,其人奇功令人结舌。
隋唐时期推行的府兵制和武则天设置的武举制,推动了武艺的普及 和提高。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置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 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新唐书•选举 志》)。极重视武艺和力量,连身材、体格也列为一个条件。在“寓兵于 民”政策影响下,即“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其能骑而射者为越骑,其 余为步兵、武骑、排攒手、步射”(《新唐书•兵志》),民间和军中的练 武得到了普及。除以上燕赵人物外,《朝野佥载》还记载了多位武艺高超 者:柴绍之弟某,有材力,轻矫迅捷,踊身而上,挺然若飞,十余步乃 止;忠武将军辛承嗣身手轻捷,曾经与他人比赛马术,一手捉住鞍桥, 双足倒立,一口气奔出去二十里。
六、贾坚射牛——以不中为奇
《太平御览》卷七百四十四《燕书》曰:“贾坚字世固,渤海人,弯 弓三石馀。烈祖以坚善射,故亲试之。乃取一牛至百步上,召坚使射, 曰:'能中乎?'坚曰;'少壮之时,能令不中。今已老年,正可中之。' 恪大笑。射发一矢,拂脊,再一矢,磨腹,皆附肤落毛,上下如一。恪 H:复能中乎!坚曰:'所贵者以不中为其,中之何难?' 一发中之。坚 时年六十余矣。观者咸服其妙。”
第一支箭擦着牛背飞过去,第二支箭擦着牛肚子飞过去,并且都射 下一撮同样大小的牛毛来,可见其射术精妙。其精妙出恰在于“正以不 中为奇耳”。对此,武艺家吴殳言及枪法时曾说:“入游场之用,却又须 留性,非卫社稷立功名,而动辄血流肢折,何其不蕴藉之甚也?能留乃 有名士丰韵,刃注其喉而无所伤,贾坚射牛能不中之中之谓也。真留非 数年之功不可,假留则抛梭枪也。”(吴殳《无隐录》)
后来,东晋派兵攻打前燕的山在(今山东在平),贾坚已经七十余 岁,手下仅有七百多人,而晋军上万。贾坚深知难以把守,劝说部下各 自逃命,而他自己却“与其屈辱而生,不若守节而死”。众将士都不忍离 去。贾坚于是单人单骑,站在吊桥上“左右射之”,晋兵皆应弦而倒。敌 人最后跳进护城河将吊桥砍断,才把贾坚生擒。
七、《清稗类抄》及清代其他作品中的燕赵豪侠
《清稗类抄》是关于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从清人、近人的文集、笔 记、札记、报章、说部中,广搜博采。涉及内容极其广泛,举凡军国大 事、典章制度、社会经济、学术文化、名臣硕儒、疾病灾害、盗贼流氓、 民情风俗、古迹名胜,几乎无所不有。全书分九十二类,一万三千五百 馀条。书中的技勇类、义侠类涉及多位燕赵豪侠。
(―)某少女与盗角飞檐术
燕、赵多任侠之士,巾帼中亦有之。有剧盗,矫捷如猿,足善走, 百里外顷刻可至,横行燕、赵间。某夜,入一巨宅,则见其中图书刀剑, 纷然杂列,一女子徘徊楼中,状颇惫。俄顷,据案坐,秉烛观书,目不 旁瞬。乃破扉入,搜衣饰毕,将行,遽前,轻拍女肩曰:“略分尔金,异 日当归偿。”女挺身起,大声曰:“咄咄鼠辈,欲窃物,则窃物耳,敢溷 乃娘耶?”大怒。盗惶恐,继念余固横行燕、赵间者,此一弱女子何惧 为,因曰:“予有绝技,请献。”遂向壁蹑足而上,如登梯然,及颠,翩 然下。女嗤之曰:“技止此乎?”曰:“此飞檐术也。"女亦蹑足而上,较 盗尤捷。及颠,复返身贴壁,徐步而下。顾谓盗曰:“较尔技如何?”盗 大惊,屈膝求免,女掷诸窗外。厥后盗匿迹山林,而女亦不知所终。 (《清稗类钞•技勇类》)
(二)邓剑娥掷俄将于地
光绪初,张家口有镖师邓魁者,能传其始祖鸣谦之业,善剑术枪法。 有女曰剑娥,年十四,魁以逐马贼中伏枪死,乃代其业,有年矣,矢志 不嫁,能立马上击空中胃岛岩鸟,枪无虚发,皆贯其目,他无伤也。一日, 忽告母曰:“火器盛行,武技渐细矣。盗之器械皆视我为精,今惟以情谊 名誉羁之耳。父果以何而殒命乎?生活之资今已粗具,不如改业之为愈 也。”母诺,乃买田奉天西关外,闭门以居。
庚子,娥年二十余矣,俄军南下,奉母避田野。母旋卒,未及葬, 一日,俄将入其家,见娥,将拥之以行。娥微笑曰:“能抱我起,当从 汝。”俄将竭其力,迄不能撼。须臾,娥稍振其衣,俄将顿颠出十步外, 大怒,叱之,从卒争趋而前,娥植立如故,卒皆仆。俄将出小枪将发, 娥亟夺之,握之于右手,而左手则挟俄将,力掷之于地,使跪,复蹈其 背,俄将方哀免之。从卒已回营,告其伍,须臾,众至,俄将伏地呼曰: “若曹今惟乞和耳,否则吾先不免。”俄将之妻方为看护妇,亦在军,因 随众而至,为之再三乞哀,娥令立誓,旋释之。(《清稗类钞•义侠类》)
(三)赵士望解贾时泰狱
贾时泰,直隶蠡县人。少习拳勇,性愚直,见有为不义者,面责不 少贷,里人严惮之。生平独喜击贼,所居为县南乡,南乡之村四十有二, 遇有警,必率其村之勇者以俱赴,贼逸去,远近搜索,务尽其踪迹始已。
幽燕俗喜斗狠,而蠡、博、高、肃、献诸邑与山东之泰山、齐河壤 地相接,其间椎埋剽劫之徒尤多。会世乱,所在蜂起,蠡之乡北东西焚 掠无虚日,独南乡以时泰故,得无事。总督张某闻其名,使邑令召之, 属以击贼事。时泰固心喜,又重以大府命,毅然不辞。不与以官,止易 其名,曰乡长。时泰受任,乃椎牛具酒食,聚东北西乡之豪杰而誓之曰: “自某至某,凡村几,属之某,其村之可属以事者,某任之,有事,则某 与某毕其力,非是,有罚。乡之中有不良者,教之,不率,有罚,相隐 庇罚同。凡某与某不善,闻於时泰,时泰不善,闻於官,不如约,有 罚。”众皆听命惟谨。数年,蠡之乡大治,于是时泰以能击贼名于蠡。
蠡之旁邑有贼不能击,亦皆请时泰,卒以告成。然当事者每击贼必 遣弁及婿役与之俱,时泰负其能,不相让,又性执,与诸人意见多不合, 故虽有功,不赏。而群盗之归正者,往往得为官,反在官左右时时媒蔡 之,於是诸贼闻之,皆相贺。更令其徒侦其数年行事,密以闻,某年月 日,竟捕时泰置於狱。时泰已老,自念生平无罪,徒以多击贼得咎,不 服,每对簿,i[慷慨,以首触地流血,听者以拘牵文法,无所暴白。会 赦,时有赵士望者,亦蠡人,甘以身受荼毒,得备言时泰生平击贼状, 当事者始心动,事乃解。(《清稗类钞•义侠类》)
(四) 刘孝铭除假鬼
勇士刘孝铭,名纯,保定人。生有膂力,两手能举重六百斤,人咸 以勇士目之。喜游侠,习拳勇,北方之鬻拳艺者过其地,必适馆授餐, 助以资斧,以是挥霍颇巨。会父母相继没,刘变产以资远游。一日,行 山中,日暮而未遇村落,幸月色皎洁得辨路。孑身行里许,见一古刹, 破壁颓垣,门户荒芜,似久无人踪者。刘入,乃以巨石掩门,殿中尘埃 堆积,刘就殿和衣寐。未几,闻拨门声,知有异,忽划然一声,墙角崩 陷,於月光中见有巨鬼立墙外。时微云蔽月,面目不可辨,惟目光闪闪, 直视刘面。鬼望刘猛扑,刘急以棒击之,呀然仆地,趋视之,赤嬖青面, 狰狞可怖,口吐鲜血不止。刘知为非鬼,因复击之,使毙。
天渐明,刘遂行,未五里,有村焉,腹饥,入食店。店主人讶之, 谓刘曰:“山中多怪,夜来亦有所遇否?"刘一一告之。主人大喜,以告 村人,为置酒款之。盖村中有盗某,常假作鬼状,匿山中,遇孤行旅客 则威吓之,以谋取财物,人有因此而殒其生者也。(《清稗类钞•义侠 类》)
(五) 大刀王五疏财尚义
光绪时,京师大侠有疏财尚义之大刀王五者,以保镖为业,能手定 法律,约束河北、山东群盗,其所劫,必赃吏猾婿之不义财也。己卯、 庚辰间,直隶劫案数十起,逐捕不一得,皆心疑王,以属刑部,乃由五 城御史发卒数百人围其宣武门外之宅。王以二十余人持械守门,数百人 弗敢入,日暮,吏卒悉散归。
明日,王忽诣刑部自首,时总司^事兼提牢者为濮文暹,异而询之, 则曰:“曩以兵胁,故不从命。兵既罢,故自归。”诘以数月劫案,则侃 侃直言具为之者,或徒党,或他路贼,无少遁饰。濮固廉知其材勇义烈, 欲全之,乃曰:“诸劫案固於汝无与,然以匹夫而广交游,咨饮博,不得 为善类。吾逮汝者,将以小惩而大戒也。”笞二十而逐之。癸未,濮被简 为南阳府知府,将之官,资柜,忧甚。一日,王忽求见,既入,则顿首 曰:“小人蒙公再生恩,无可为报。今出守南阳,途中必多暴客,非小人 为卫,必不免。且闻公资斧不继,特以二百金为瞌。”濮曰:“今已得金 矣。”王曰:“何欺为,公今晨非贷百金於某西商而议不谐乎?无已,盍 署券付我,俟到任相偿,何如?”至执鞭弭以周旋左右,则计早决矣。濮 力辞不得,署券与之,遂同行。至卫辉,黄河方盛涨,金垂尽,乃以语 王。王笑曰:“区区何足难我!”言毕,乃匹马要佩刀去,从者皆疑其往 劫也。薄暮归,解腰缠五百金掷几上。濮曰:“此盗泉也,吾虽渴,决不 饮一滴,速将去。”王大笑曰:“疑我劫乎?区区五百金,何至无可贷? 此固某商所假,不信,可召而询之。”乃书片纸令从者持去。次日,商 来,以券呈,信然,始受之。既送王至南阳,仍还京理故业。
御史安维峻以建言获咎,戍军台,王实护之往,并任车驮资。王夙 与谭嗣同善,戊戌之变,政府捕谭,王劝谭出奔,愿以身护行,谭不从。 及谭死,王潜结壮士欲有所为,未成而庚子拳祸作,遂及於难。(《清稗 类钞•义侠类》)
“大刀王五”正是“京师大侠”王正谊,王系河北沧县人,当年王五 在北京颇有威信,众人赠有“德容感化”和“义重解弊”两块匾额,挂 在门的东西两侧。门前原来有个轩豁空场,高高飘扬着源顺镖局的杏黄 大旗。
讲述大刀王五事迹的文艺作品很多,小说如:平江不肖生(向恺然) 的《近代侠义英雄传(大刀王五•霍元甲)》、王和《大刀王五》、李敖 《北京法源寺》。传统说书有于枢海(于德祥)的《大刀王五》。还有不少 连环画。王五的故事还被改编成影片《大刀王五》、电视剧《大刀王 五》等。
(六)大侠窦尔敦
窦尔敦出身武林世家,自幼习武甚精,后又拜一尊佛海靖为师,得 其真传,终于艺冠群芳,成为绿林高手。他为人忠厚,性格直爽,讲究 义气,侠肝义胆,虽身怀绝技,却并不欺人作恶,而是扶危济困、除暴安 良,因而深受武林人士拥戴,推举他为山东绿林道八大处总头领。清代传 统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全传》、《彭公案》等以多种形式表现对其称赞。
综上可知,俗重侠气不仅体现在燕赵男儿身上,在女子身上亦有体 现。除上述几位外,燕赵女武术家还有很多,如,钱七姑(生卒不详), 沧县人,抓生之际,乃握刀剑。六岁时,为五台山碧霞宫性天老妮携归, 读书习技。至十四岁,技已大成,拳剑入上乘,兼擅短柄飞刀,百步之 内无虚发,高飞远走,胜人一筹。曹剑英(1880〜1951),孟村人,八极 拳名师曹井田孙女、尹良田外孙女,强瑞清之妻。曹剑英天资聪颖,勤 奋好学,拳械俱精,尤擅枪技,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志。嫁给强瑞清后, 二人谈艺,强瑞清没把夫人放在眼里,曹氏性起,提出下场比试,一见 高低。二人一交手,强瑞清便被摔在地上,连试三招皆败,于是放下大 丈夫架子。八极拳六世传人李书文晚年曾说:“我一生就服两个人,王文 山的拳,曹剑英的枪。"杨剑霞(1914〜?)河间人,形意拳名家杨福山 之女。1934年,白俄大力士麦加罗夫在北京设台比武,杨福山携杨剑霞 专程到京参加比武。当时《觉京日报》刊出杨剑霞致麦加罗夫的《女英 雄函请一战》的消息,京城轰动。稍后,杨剑霞作一次表演,演练“二 龙吐须”——以食指、中指取对方双目,欲用此招智胜麦氏。结果被麦 氏密探探得,麦氏闻听有这等真功夫,深感惊惧,遂登报服输。
中国武术史上,女子与武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深谙武艺的女武术家, 在中国古代也不绝于史。殷商时代,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就是一位运 筹帷幄、指挥作战的女将领,她曾率兵征伐羌方、土方、巴方、夷等部 落,立下了赫赫战功。先秦时代“生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的“越 女”,“好击之道,诵之不休气她剑术高超,越王曾请她为军卒传授剑 术。三国时,孙权之妹“才捷刚猛”,喜爱舞刀弄杖。在太平天国农民起 义中,太平军女军帅40人,女军四十军共10万人。女将洪宣娇是女兵 中的佼佼者,在战斗中,她“解衣纵马,出入清军,刀术妙速,一军骇 目”。另一员女将杨二姑"辄以黄巾裹头,大红战裙,与其夫并辔而出, 冲锋陷阵,人莫能敌;又能于马上刺人,百发百中,中者莫不立倒。刀 长7寸,锋利无比。每临阵,胸前垂一革囊,囊中累累者,皆利力也, 自称飞刀神手”①。女子喜好武术,不仅体现了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精 神,而且更加说明了武术的巨大魅力。
八、其他书籍中的燕赵豪侠
《雍正剑侠图》又称《童林传》,该书中以童林(字海川)影射董海 川,给董海川的生世和八卦掌的渊源染上了一层神奇色彩。书中精彩段 落有“杭州擂”、“三月三亮镖会”、“夜探蓬莱岛”、“误走一线天”、“三 挡英王”、“二老盗宝匣”、“毒酒害群雄”等等。全书共有五百七十多位 剑客、侠客出场,通过彼此呼应,生动塑造了一个光彩夺目的大侠形象。
《武侠奇人传》记录了清末明初的一百零八位国术大师,其中所录的 燕赵武林人士占总人数近三分之一,如董海川、李洛能、郭云深、张占 魁、李存义、杨露禅、杨班候、杨建侯、程廷华、马维祺、于五、任国 栋、李凤岗、李霖春、李书文、李凤山、郝海鹏、陈善、孙八、刘德宽、 钱七姑等等。
此外,相关武侠作品还有《河北武林故事》、《沧州武豪传奇》、《深 州武林》、《神力王》、《大刀王五》、《沧州大侠》、《沧州侠》、《拳师霍殿 阁》、《回民支队》等。
- 凌善清编:《太平天国野史》卷二十,上海文明书局1926年版,第45页。
九、武侠小说宗师——宫白羽
宫白羽,是其专门为写武侠小说而起的笔名。学名万选,改名竹心, 1899年9月9日出生于河北青县马厂,祖籍山东东阿。
(一) 武侠小说文坛上一代宗师
宫白羽的第一部技击小说是《黄花劫》,不久便与郑证因合写了《十 二金钱镖》上半部,自己独立完成了这本书的下半部。接着,又陆续完 成了《金钱镖》、《武林争雄记》及续集《牧野雄风》、《血涤寒光剑》及 续集《狮林三鸟》、《毒砂掌》、《摩云手》、《联镖记》及续集《大泽龙蛇 传》、《剑底惊螟》、《子午鸳鸯钺》、《粉骷髅》、《太湖一雁》、《青萍剑》 以及《绿林豪侠传》等等。几年间,他发表了几十部作品;加上他的其 他文艺创作、杂文和译文,总字数不下千万,一举成为中国有名的武侠 击技小说家。金庸高度评价其作品“对中国武侠小说的发展做出过一定 贡献,堪称三十时年代武侠小说文坛上一代宗师”。
《偷拳》是宫白羽重要作品之一。说的是清代冀南广平府少年杨露禅 偷拳学艺的故事。杨露禅为学拳赴陈家沟寻访太极陈,为陈所拒,后杨 露禅扮哑巴混入陈府为佣,潜入陈邸,历尽艰辛,终于学得惊人艺业, 名震京师。它一方面通过杨露禅三年假装哑丐,受尽磨难,自投太极陈 门下偷学太极拳,表现“侠”的卓绝不拔、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写 杨露禅入陈门前的5年被太极陈拒之门外,到处拜师,遇到了多少“伪 侠”,由此批判了武侠世界虚伪的一面。
(二) 首创“武林” 一词
自古以来,“武林”只有山名、地名、城名,而别无他指。最早用于 书名者,系宋末周密所撰《武林旧事》,所述皆杭州(别称武林)之轶 事,概与武侠不相干。宫白羽同道至交郑证因颇懂技击,曾推荐一本万 籁声所著《武术汇宗》给宫白羽参考。万氏曾任教于北京农业大学,为 自然门大侠杜心五嫡传弟子;其书包罗万象,皆真实有据,乃国术界权 威之作。宫白羽仗此“武林秘籍”走江湖,并以文学巧思演化其说,遂 无往而不利矣。
宫白羽或由“文林”(泛称文化界)获得灵感,乃相对创出“武林” 新词。其定义内涵远较“绿林”(典出西汉末年马武等豪杰亡命绿林山中 为盗,见《后汉书•刘玄传》)为广,兼及江湖上黑、白两道。宫白羽衍 创,,武林,,一词,用以通称武术界,遂约定俗成,沿用至今。
(三)开创武打综艺新风
宫白羽在《十二金钱镖》第72章夹注中说:“羽本病夫,既学文不 成,更不知武。其撰说部,多由意构,拳经口诀徒资点缀耳。”《话柄》 中又说:“《十二金钱镖》初写时,我不懂武术,邀友人郑证因帮忙。”言 下之意,似不以武功为重,然“文武之道,一弛一张”,实无可偏废。因 此宫白羽既不能完全避开武打,乃自出机杼,全力酝酿战前气氛;对于 交手过招则兼采写实、写意笔法,交织成章,着重文学艺术化铺陈。孰 知此一 “藏拙”之举,竟开创“武打综艺”新风,如在拳掌方面,除武 术界常见的太极拳、五行拳、通臂拳、劈挂掌、铁砂掌、八卦游身掌、 点穴、擒拿手、十八罗汉手外,又创出了 “混元一力掌”、“大力千斤掌” 及“弹指神通”。
在兵器方面,除世人所知的十八般武艺外,另如“铁烟袋”、“混元 牌”、“跨虎槛”、“鸡爪双镰”、“青钢日月轮”、“金丝腾蛇棒”、“三棱透 骨椎”等奇门兵器,均由宫白羽所创。
在暗器方面,除一般常用的袖箭、金钱镖、飞蝗石外,另有“铁莲 子”、“铁菩提”、“透骨钉”、“蛇焰剑”、“毒虞藜” “五毒神砂”、“子母神 梭”等名目。
在轻功方面,过去一般只用飞檐走壁、纵跃法、提纵术或陆地飞腾 功夫,实罕见有关轻功身法之描写。而宫白羽起,则大量推出各种轻功 身法,如“登萍渡水”、“踏雪无痕”、“一鹤冲天”、“燕子钻云”、“蜻蜓 三点水”及“移形换位”等。究其提纵之力,至多一掠三数丈,此亦合 《武林汇宗》所谓极限,大抵写实。
每一种文学类型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意义,武侠小说也不例外,武 侠小说的文化基因源于中国传统的游侠精神。武侠小说和中国绝大多数 读者之间隐伏着文化心理联系和审美传统的一致,作品的内容与读者的 视野共同融会于统一的历史文化背景中①。
纵观历代小说中所宣扬的燕赵儿女武侠精神,其仍以“俗重侠气、 慷慨悲歌”的人文精神为主旋律。苏东坡说:“幽燕之地自古号多豪杰, 名于国史者往往而是。”清人孙承泽《天府广记》亦云:“自古言勇侠者 皆推幽并。”从战国时期涌现的诸如豫让、燕丹、荆轲、高渐离等豪侠之 士,助长了燕赵大地的任侠之风,从此往后代代相承,一发不可收,并 随着鼎革的变迁,武侠精神侧重点有所不同:
有的意在描述武林绝技。写隐形于市井或山林的凡人原来是武林高 手,一旦露相神武骇俗。这些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武术的崇拜、颂扬,也 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一隅:身怀绝技的武术家大量散入民间,使 得武术在民众底层传播、滋长。
有的重在写神偷大盗嫉恶如仇。这一部分内容固然缺乏积极意义, 但也多少透露了市井民众与上层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如燕子李三、窦尔 敦等,他们通过自身的高超技艺,进行着弱者的抵抗。
有的是为了褒扬侠士,侠肝义胆之风范。如,疏财尚义的大刀王五、 “门招天下客”的柴进、千里送京娘的赵匡胤等等,此部分具有一定的教 育意义,也是传统武术武德文化的集中体现。
有的是为了表现武林较量、逗技。侠客、绿林中的高手角武争胜, 惺惺惜惺惺,是历代武侠小说中惯用的题材。如《雍正剑侠图》中的武
① 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花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林争斗,《水浒传》中的燕青打擂、武松醉打蒋门神等等。
总之,文学是一个民族情绪的历史(高尔基语),这当然包括优秀的 武侠小说在内,它同样是我们这个民族情绪的历史。反映了我们民族性 格和民族心理,反过来,又在我们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发展中起了重要 的作用①。对“史”的叙述,正如美国文艺理论批评家韦勒克所说:“文 学上某一个时期的历史就是在于探索从一个规范体系到另一个规范体系 的变化。”德国的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也认为:“文学史是一种审美接受 与生产过程。”这就启发我们,要从众多单个作品中抽象和概括出文艺的 规范体系或价值系统②。
第四节戏曲、影视——燕赵武术文化的视觉产品
一、戏与武杂糅的历史传统
中国戏曲与武术结缘可谓历史久矣,其中尚武嗜勇的汉代,已有流 传较广的抵戏的文本,据史料记载:“方作角抵优俳之观。”③“大角抵, 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④“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⑤更 直接的例证是张衡《西京赋》中简要描写了一个带有巫术性质的角斗故事 《东海黄公》,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较详细的讲述了故事本源:
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缗
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羸惫,饮酒过度,
- 丁宗一:《武侠小说的诱惑与思考》,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序言第4页。
- 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花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序言第3页°
- 《史记李斯列传》。
®《史记•大宛传》。
⑤ 《汉书•武帝纪》.
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 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
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认为:汉代百戏中《东海黄公》 就是通过两人的角力搏斗,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也就是说,角 力是其中的主要表演形式。任半塘在《唐戏弄》中也谈道:“戏内演武打 故事,或穿插角抵,亦于五代始见线索。”
汉唐时期的戏曲与武打,有了更进一步的体现。像《三国志•许慈 传》中记载的《谤谖忿争》中的一出武打戏,“初以辞义相难,终以刀杖 相屈”,实际上就是两个演员持器械的对打;此时流行的《灌口神队》, 则演绎了由李冰变成神龙与水中蛟龙搏击打斗的情节,反映了李冰在修 都江堰时,斩蛟除害的神话传说。
宋代江湖卖艺之风盛行,戏曲开始走向民间。到了元、明、清三代, 中国戏曲得到集大成的发展。元代出现的专演战争或搏斗类故事的武戏, 时称“脱膊杂剧”。演出此类节目,演员需精于朴刀、杆棒,擅长翻跌、 纵跳。明代兴起的戏班中,有的专以表演武打著名。如安徽班就擅长演 出像《目莲救母》这样大型的武打戏。
二、武与戏交融的文艺生产
(一)肃宁武术戏
在各种各样的地方戏中,京剧、豫剧、粤剧、川剧等,都是以表演武 戏为特色。如川剧,名称“三分唱,七分打”。赫赫有名的“粤剧南拳”, 是清代广东艺人在吸收少林拳术的基础上独创的一套拳术,它不仅具有表 演价值,而且还具有很大的实用技击价值。就燕赵大地而言,武术同样与 戏曲结缘,生产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艺形式。如肃宁武戏,又称“化妆武 术”,当地老艺人称它叫“玩艺儿”,据传它比京剧早诞生近一个世纪。
关于武术戏的起源,肃宁坊间传说:明隆庆年间,肃宁武师张子谦 率领张家班到京城擢地卖艺,结识了艺名李狗子的南方某杂剧班班主。 那时艺人皆受歧视,共同的际遇,再加上惺惺相惜,两个班社在演出中 常有照应。后来李狗子病逝,临死前托张家班将杂剧班收编。后来两班 便合成一班,在北京联合演出。一开始各演各的,一场武术,一场杂剧。 后来,在一位说书人的建议下将话本中有武打情节的部分截下,编成戏 曲,由武术演员与戏曲演员同台演出。后来武术演员也学唱,杂剧演员 也学武,两种艺术形式不断融合,逐渐形成最初的武术戏。后张子谦带 领张家班回到肃宁,在冀中一带演出,武术戏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附 近的高阳、河间、沧县、盐山等地纷纷仿效。一时间,武术戏盛行于武 乡村闾街巷之间①。
第二种说法是:明末由山东拳师经衡水的饶阳县传入肃宁,然后由 肃宁传播至河间、沧州一带。
第三种说法是:在漕运兴盛时期,运河上什么船都有,其中也有沿
① 袁树凯:《肃宁:武术之乡武术戏》,《中国文化报》,2005年6月23 H ,第8版- 河进京的戏班子船。戏班子船一路行来一路唱,在哪个码头泊下,就在 哪里演戏。沧州是当时运河上的大码头,戏班子船每天重复演。武风颇 盛的沧州人,不仅爱好看其中的武戏,还边学边用自己的拿手好戏一 武术“改良” 了某些戏曲,将其中的花拳绣腿,变成了带劲的真刀真枪 的“实弹演习”,于是“武术戏”便诞生了①。
虽为传说,可信厚待考,但第一、三种传说,均传达了一个信息, 即武术戏是武术与戏曲的结合。据当地民众讲,自清代起,在肃宁演出 武术戏的班社、村庄最多,到清末民初,更是兴盛一时,遍及全县40多 个乡村。肃宁武术戏的代表剧目有北大史堤的《燕青打擂》、《赵皇庄》, 南大史堤的《三打祝家庄》,王家佐的《五虎挂五妹》、《拿白菊花》,北 白寺的《溪皇庄》,宋家佐的《花碧莲拿猴》,寄子庄的《满春园》,东泊 庄的《骆洪勋打擂》等。其中宋家佐的武术戏还曾在天安门广场演出。 北大史堤武术团解放初期进京,在大舞台演出,颇受欢迎。
从十几岁就开始习武的老艺人尹有庆,如今七十多岁,他说那时白 天到生产队上工,晚上大伙凑钱买黑油,点着油灯在村队部排练,村里 给记着工分,常演的是《打少林》、《叉子沟》、《溪皇庄》、《三打祝家 庄》、《红灯照义和团》,有十几出。故事主要取材于《水浒传》、《三侠 剑》等古典名著,戏排出来后,四沿八遭的村庄便来下帖子,邀请他们 到村中演出。
肃宁县文化馆馆长尹福洲进一步阐释了武术戏的系谱,老艺人喜欢 把武术戏叫“玩艺儿”,它以八翻拳、华拳、太祖拳、短拳等为基础,在 练好基本功后,吸收文学艺术、戏剧艺术的故事情节,有机结合,形成 别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依照戏剧模式化装,利用戏剧中的 冲突情节展开武打。在双方对打前各有自己的练兵演武,初为拳路练习,
® 钟植:《试论武术戏的起源与肃宁武术戏》,《沧州武术文史研究》,《武林风起沧海潮》, 第237〜238页。
继而器械练习。双方对打时,演员都能充分表演。个别不化装的也可出场 练,叫“下清场”。双方交兵,刀枪并举,各摆阵势,进行激烈的武打,叫 “打乱场”。到热闹精彩之处,剧外的武林高手下场演技“帮场子”。
据《肃宁县志》载,肃宁“地僻民淳,民多尚技击,习武者众”。这 是个出过武状元的地方,肃宁人哈攀龙凭着过人的臂力、超群的武功, 于乾隆二年(1737)考中武状元。此外,这个小县历史上还出过“武榜 眼” 一名、“武探花” 一名、“武举人”十八名。而由此诞生出的将武术 与戏曲融合在一起的武术戏具体是何时形成的,已无人说得清,据老艺 人称,武术戏至少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也有一说,武术戏在汉代就已 知名)。
(二)五虎棍
在沧州诸县的武生戏中,有一个以宋太祖结义五虎为题材的共同剧 目,在盐山叫《董家桥》,在河间、沧县叫《五虎棍》,在肃宁则称为 《五虎五妹》。各地虽名称各异,但内容基本一致,讲述的是宋太祖赵匡 胤路过董家桥,遇到当地恶霸董家“五虎”,拦桥要钱,因此双方发生了 争斗。恰好卖油郎郑子明路过此地,甚为不平,于是抽出扁担,帮助赵 匡胤打败了董家“五虎”。由于赵、郑和董家“五虎”双方使用的武器皆 为棍,所以称为“五虎棍”①。表演时,演员都勾着花脸,扮成上述双方 角色。有时双打,有时群打,各有名目②。
- 清代李光庭提到:“各庙演戏.惟娘娘庙有庙会,其各庄来者,自作把戏•惟张家庄之 耍铁叉、打吵子鼓……本街则胯鼓、钟幡、耍坛子、五虎棍(《乡言解颐》卷二《地部•寺 观》)又据光绪时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载,京城有所谓"过会者”,“乃京师游手,扮作 开路、中幡、杠箱、官儿、五虎棍、跨鼓、花钱、高跷……如遇城隍巡及各庙会等,随地演唱, 观者如堵”。民国《沧县志》亦有“五虎棍”的记载,所谓"装演小说宋太祖结义五虎故事,此 戏惟拳师率弟子为之,藉以炫其技也,平人无演者"〈卷十《事实志•礼俗•娱乐》)。“五虎棍” 最早似是杂耍把戏一类,建立在民众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上,由哑剧逐渐向戏剧靠拢。
- 钟植:《试论武术戏的起源与肃宁武术戏》,《沧州武术文史研究》,《武林风起沧海潮》, 第238页。
浏览66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