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了陈雁飞同志的新作,欣喜之余,引起我的掩卷沉思。

这是一本专著,一本论及武术教育的专著。在苍茫的武林 书海中,技术类、功法类、小说类层出不穷,而专论武术教育 的却寥若晨星。

然而,武术教育的确很重要,重要到可能不在武术进奥运 之下。 '

去年人大会召开期间,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读 到一群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中学生给他的一封信,问了许多 问题,其中便有“温总理你会武术吗”。这一问对我们来说可谓 意味深长。在外国孩子来看,可能武术在中国十分普及,凡中 国人可能都会点“功夫”。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武术在中国的普及程度相距甚远。 尽管武术在1916年即开始进入学校,武术教育问题并未从根本 上解决,也就是说武术并没有像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一 样,成为学校一种必修之课,一项国学教育。

长期以来,从教育部到体育总局,几代人都在努力,采取 了不少措施予以重视,但却收效甚微。除了为数不多的学校坚 持不辍,不少学校已是可有可无,甚至“形同虚设”、“名存实亡”。

面对国内兴起的“跆拳道热”,走进市场,并开始进入学 校,成为一种时尚,武术教育更显得岌岌可危。

武术教育发展的症结何在?应是一个全民所关心的问题。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王筱麟主任最近十分关注此事。 他认为,武术教育要解决“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如何让青少年“一看就喜欢,一学就上手”,言简意赅,值得武 术同道们认真思考和探索。

此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应该站在民族兴衰、国家利益 的高度,把武术作为一种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资源,作为一种 有益于青少年成长的教育资源来认识,能否在体育课之外,单 独开设一门武术课,用以学习技能、强健体魄、培育人格、塑 造精神、陶冶品德。

陈雁飞同志的书著恰恰表达了这一思想,乃至提出了具体 的教法、教材,作为开拓武术教育的一种尝试和探索,凝聚着 她的智慧和心血。亦愿更多的人们由此得到启迪,为武术教育 的发展奋进不已。

我们深信,中华武术一定会再现内蕴的光辉,超越任何一 种时尚运动,而“时尚”是不会坚久的。

借此书的出版,发一点感慨,聊以为序。

为弘扬中华武术而呐喊的人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光辉的历史,中华武术是五千年文 明史的当之无愧的瑰宝。我们炎黄子孙如何传承这份厚重的历 史遗产,这既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 书作者正是为弘扬中华武术而呐喊的人。

结识陈雁飞同志,是在她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北京 教育学院的一位青年教师的时候,而今她已成长为该院的体育 艺术学院的院长了。当时教育学院的院址还在西郊二里沟,我 就任学院的客座教授。一次去学院上课,突然发现一位陌生的 女教师在上体育课,讲课时声音洪亮,做示范时,大眼睛炯炯有 神,身体挺拔,马步做得沉稳、扎实。我暗自思忖:这是多好的功 架啊!经体育系领导介绍,我知道这是新分来的武术教师陈雁飞。

她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研究生班,专攻中华武术,师承 老一代武术教育家陈盛浦老先生。她习武刻苦,悉心探索中华 武术精神,拳脚纯熟,动作刚劲有力,技击准狠到位,神形兼 备,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她在中华武术的发展理论的研究与 探索方面,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早在编写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 体育教材时,我们就开始合作,她同其他教授、中小学老师和 职业编辑,合作创编了中小学、普通高中和师范学校的武术系 列教材。这些徒手的、器械的以及一些搏击的教材内容,在全 国中小学生中教授、传播,受到体育教师的好评和喜欢武术的 同学欢迎。

本书出版前,我有幸看过手稿,作者并邀我为书作序。我 不懂武术,如何为武术专著写序?但我思考再三还是应允下来。

因为我喜欢武术,而且在研究中小学体育教材民族化问题上, 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探索中,接触过中华武术的问题,也算 是弘扬中华武术的一个“呐喊者”吧!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 期,为把中华武术列为体育教材内容,参与过梳理中华武术教 育在旧中国的沉浮,曾不止一次又一次地请教我国著名的武术 大师、武术教育家温敬铭、张文广、蔡云龙教授,并得到他们 的热情帮助。他们以国家民族为重,完全没有门派之见,在继 承的基础上,总结我国,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武术教育 经验,指导有关人员进行反复试验,将取得共识的、便于教学、 保持武术的基本特点的武术内容,作为全国统编教材,使中华 武术与其他体育项目并肩而行,共同为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和 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武术教育,有它辉煌的成就,也 要看到它的不足。因为我们是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的思想观点,对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采取了批判的继承,既反 对了旧中国曾发生过的“国粹”派,搞什么“新武术”,把武术 神话,用以抵制革新,完全排斥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同时又剔 除糟粕,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构建反映中华武术精神的、 健康的、适合中小学生的武术教材内容。但是,不能否认在学 校武术教育存在着尴尬局面和艰难处境。第一,我们的武术教 育工作者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在保持武术本质特点的同时, 创编出适应现代社会节奏和具有强身健体以及学生喜欢的武术 教材,尚需进行很大的努力;第二,现代武术的竞技性,越来 越向高难度发展,好看而不实,使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即,在一 定程度上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和一般的中小学生;第三,武 术追求竞技化和表演化,削弱了武术的技击性特点,使人看了 是武术又非武术;第四,武术教育不受重视,师资培养措施不 力,体育院校的毕业生,学习武术专业的学生,不如其他专业 毕业生好求职和风光,这也影响了中小学生对武术的学习热情图片3

第五,武术套路的节奏相对较慢,动作难而长,难学、难练、 难记,学生不甚喜欢武术;第六,武术的概念界定不清,学生 喜欢搏击性强的,但又难以开展摔跤和搏击对打,把学生喜欢 的跆拳道作为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又难以接受,这些问题 都应认真研究。

中华武术教育在学校的体育项目中应提倡、强化而不是放 任自流。像现在的学校体育教学,学生喜欢什么教什么,不愿 意学就不教,中华武术在学校将不易开展和推广。

陈雁飞同志的志向是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她就任领导岗位后,有人开玩笑说“教师爷”当不成了!她坚 定地回答:弘扬中华武术精神,做好武术的教育和推广工作, 是我毕生理想。这本《中国学校武术教育一一沿革与发展•反思 与思考》,既是他多年的研究成果,也是她从事武术教育、教学 工作中,在武术文化层面探索的开始,我们期望她在此基础上 取得更大的成就。

本书作者力图理论联系实际,并把历史的研究与现实相结 合,并为此作了大量的工作,阅读了不少的文献资料。但是, 据我所知,策划写这样一部著作,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但是, 由于她的工作繁忙,检索和阅读文献资料的时间仍嫌不足。特 别是有关学校武术教育、教学问题的很多有关这方面的学术讨 论所见不多,本书的学术观点和提供的情况算是一家之言吧! 我们希望作者把这个大题目继续做下去,再写出它的续篇。

中国武术在华夏土地上绵延数千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的 一块瑰宝。它以其多彩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文化底蕴, 将健身、防身、修性、竞技、娱乐、审美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融于一体。武术作为学校体育中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 在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意志品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等方 面,有着独到的作用。武术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在不断发展, 回顾学校武术的发展历史,看看现在,瞻望未来,前景无限光 明。但是还需总觉还需上级领导更多的支持,学校、教师和学 生的共同努力,大家都来钟爱武术,学练武术,发扬武术精神, 提高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武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原理深 奥,形式独特,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 发展和变迁,武术与学校体育并行百年,几经沉浮,曲折发展, 艰难地进行着自身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探索。至今有了很大的发 展,但距离它应当达到的水平和境界,尚有不小的差距。自20 世纪60年代以来,武术被列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大纲,经过40 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武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技 术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武术运动的规律和特点,为在学 校推广普及武术、传播武术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的学 校武术教育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取得许多成就的 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它面临着多种冲 击与挑战。回顾学校武术的历史与沿革,理清学校武术的脉络 与价值,反思学校武术的成败与得失,探索新时期学校武术的

改革与发展,探索学校武术的教与学,是本书思考与研究的主 要内容。

本人并非某一门派的真传弟子,但是作为从事武术教学多 年的教师,在武术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感悟了武术的精神与魅 力,同时,一直关心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武术教材内容的改革 与发展。本书在实践内容的选择和写作的形式上,力图将武术 运动技术、教学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案例等统筹于一体, 力求既能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又能满足于一线体 育教师武术教学的实际需要;既能提供教师一些武术教学参考 素材,又能作为参考书和工具书来参阅。

本书中的一些内容,在撰写中,参考了一些前辈和同行以 及一线教师的著作,我都一一注明,并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感 谢。由于作者水平和经验有限,本书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 恳请读者和同行批评指正

中国武术的沿革与发展

第一章 中国武术概述与辨析

一、中国武术概念的界定

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事物的基本依据,是反映事物本质 属性的思维形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人们 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 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 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原始社会,武术这 一概念实质是指人们狩猎活动中的“搏 击”,在春秋战国时称为“技击”,汉代称 为“武艺”,并延用到明末。

“武术” 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的《文 选》中,文中有诗句为“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南朝宋•朱颜 年《皇太子释奠会》),其意指停止武战,发扬文治,但并不具 有今天武术的含义。后人将“武术” 一词作为自卫强身之术的 专门用语,是在清末民初时才得以广泛应用的。《辞海》解释 “武”字有多个义项,其中前两个义项是:①“泛称干戈军旅之 事”。②“勇猛”。《说文解字》中称“术”字为“邑中道也”,如 同道路,是通达目的的手段,后引申为“技艺”,即方法、技 术,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武术。下面是对武术概念的不同界定。

国术。武术的异名,1927年3月成立中央国术馆,遂正 式称武术为国术,与“国画”、“国货”、“国乐”、“国药”等相 匹配。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解放前,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武术。 今港台地区以及东南亚一带,仍称武术为国术,如新加坡有 “光汉国术总会”。

1978年9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武术》将武术定义 为:“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 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

《辞海》(1979年版)称:“武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 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 法,运动形式有套路和对抗等。套路运动有拳术、刀、枪、剑、 棍等单人套路练习和两人以上对打套路练习。对抗运动有散手, 推手,长兵,短兵等项。长拳、太极拳、南拳、剑术、刀术、 枪术、棍术等被列为武术竞赛项目。武术对增强体质、锻炼意 志起良好作用。”

《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称:“武术,中国传统体育项 目,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 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其内容分为拳 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攻防技术等五类。

1983年出版的体育系通用教材《武术》称:“武术,是以 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遵照攻守进退、 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格律组成的套路,或在一定条件下遵照 一定的规则,两人斗智较力,形成搏斗,以此来增强体质、培 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体育运动。”

1988年12月,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武术子分会在北京召开了 “全国武术专题研讨会”,把武术定义 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运动 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我们分析和了解武术概念,主要目的是让我们的体育教师 和武术爱好者从武术的内涵认清武术的本质属性,更好地梳理 武术概念的脉络,把握武术在学校教学中和自身锻炼中的传统 文化特征,体现武术特有的价值。

二、中国武术的产生与发展图片6

从武术的历史来看,武术的产生和发展,是和中华民族的 历史融合在一起的。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 践中,逐渐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体 育及优秀文化的结晶。

中国武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活动中 去。早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抵御自然界的灾害,对付猛兽飞 禽的袭击和摄取食物,学会了拳打、脚踢、擒拿等格斗技能, 以及利用石器、木棒等和飞禽猛兽搏斗的本领。这些简单的格 斗技能就是技击术的萌芽。进入氏族社会后,氏族部落之间经 常为了争夺领地、俘虏及财富而发生战争。在激烈的战争中, 有时一个人要同时对付好几个人,一旦武器脱手,就要进行徒 手搏斗,为了保存自己,战胜对方,人们把在战斗实践中运用 成功的一拳一脚、一劈一刺,进行相互传授和反复练习,又在下 一次的战斗中有意识加以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和发展。

殷周时期,奴隶主武力镇压奴隶的反抗,对外要掠夺奴隶 和财富,战争十分频繁,长期激烈的军事战争,不仅促进了兵器 的改进和多样化,而且使攻防格斗的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激烈动荡的时期,政治上奴 隶制向封建制转化,政治斗争在所难免,而政治斗争的最高形 式——战争,其自身形式也在发生变化,练兵习武、攻防格斗 的水平已远远超过了殷商时代。此时,“拳勇”、“相搏”、“技 击”不仅是战争的需要,而且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一种 享受,武术在民间得以迅速地发展。当时的“技击”是一种兼 有擒拿、摔打的搏斗。为了战胜对方,攻防招数真假虚实,变 化多端。在此期间,由于武术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出现了不少 技艺高超武术技击家,例如越女、袁公、鲁石公等。

秦汉三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秦始皇统一 六国后,为了保全其统治地位,焚书坑儒,禁绝武艺,收天下 兵器,于咸阳铸成十二座金人,使技击习武之风受到影响。但 至汉时,尚武之风复兴,特别是手搏颇为盛行。这一时期,由 于人民生活处于相对安定状态,武术逐步由单纯军事技术向强 身健体、娱乐表演方面发展。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时期。北方少 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逐步实现了民族融合。南北不同特点的 武术也相应得到了交流,相互渗透与吸收。

隋唐五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 化繁荣昌盛,为武术技击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武术 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器械的改革,套路演练技巧的提高等方面。

两宋时期,由于辽国和西夏的不断侵扰,战争频繁,因此, 尚武卫国的社会风气盛行,出现了自愿结合的练武组织一一 “社在宋代的军队中,特别是捍卫京师的禁军中,技击格斗 训练占有重要的地位。宋太祖赵匡胤在宋朝建立之初,就曾经 讲武于近郊,亲自选拔在弓矢、骑技中的优胜者。宋代武术除 单练的“使拳”、“使棒”外,对练的有枪对牌、枪对刀、空手 入白刃等。当时,民间不少武艺出众的人,以“卖艺”为生, 在汴凉、临安等地表演。

元代,是隋唐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又一个大统一的时代。 这一时期,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元朝统治者为防 止人民反抗,巩固其统治,一方面在军队中开展蒙古族人民喜 爱的骑马、射箭、摔跤等传统项目,以保持部队的精锐;另一 方面对本民族之外的传统武术进行百般摧残,民间的武术运动 一律禁绝。虽然元朝统治者不准汉人练武,但民间的武术家们 仍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地以家传方式暗中向本门弟子传授武艺。 从此,武术被蒙上一层神秘玄虚的色彩,并产生了一些难以消 除的门派偏见。元朝的戏剧,尤其是杂剧极为兴盛,民间被禁 止的武术被巧妙而合法地搬上舞台。虽然武戏中的开打和武术 技击并不完全一样,但两者有着密切渊源关系,使武术中的传 统练功法和部分套路得到了保留和发展,并通过戏曲艺术的宣 传,使武术更加深入人心。

明清两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两个封建朝代,也是中国 武术集大成、大发展、最兴旺的时期。由于明清农民起义连绵 不断,特别是明代多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彻底冲破了不许民 间习武的禁令,众多武术家们兴起了 “寻师访友”、“以武会友” 之风。他们相互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并开始出现了一些武术 专著,那种凭口传身授,只传嫡系不传外人的保守思想,初步 得到了突破。

武术发展到明代,其体系已逐渐形成:(1)建立了有特定 内容的武术系统。形形色色的拳械技击之术,综合归并,并被 通称为18般武艺,不同技术风格的拳法被分为“内家”和“外 家”两大流派;(2)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结构。拳械之术由 各种招势形成完整的套路并定名,多完成于明代;(3)总结了 较为丰富的理论。历史上长期的实践经验,为明清的武术技击 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明代无疑是我国技击理论 的兴盛时期。

明代,技击形式主要有手搏、摔跤、棍法、枪法等,竞技 形式也逐渐完善,正规比赛叫做“打擂台”,筑台叫“露台”, 裁判叫“部署”。古时擂台两侧楹联为:“拳打南山猛虎”,“脚 踢北海蛟龙”,以增加比赛气氛。赛前,先设擂主,由擂主安排 好高手准备应战。当时,手搏虽然不断发展,但仍然没有解决 安全问题,为了避免纠纷,比赛前双方先立好生死文书,以先 败下台者为输。

此外,随着明清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大商户之间银钱 货物往来增多,因此,兴起了专门以武装保卫行旅和财货的 “镖”行业,镖局也成了武林豪杰谋生和扬名的重要场所。各个 流派的镖师在镖局里演练武艺,传徒授技,对于当时武术的发 展也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当时的武术家们,虽然各有师承, 但在互相交流借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的风格特点,产生 了新的流派。各种技术流派被分为内家、外家、南派、北派, 或者按地名分为武当派、少林派、峨嵋派等。

清代,伴随着农民运动,出现了不少秘密“社”、“团”、 “馆”等组织,这些组织后来成为反抗阶级压迫和抵抗外族的重 .要力量。如“小刀会”、“长枪会”、“义和团”、“拜上帝会”等。 在清朝统治的270多年里,农民起义军将武术技能作为反抗压迫 的武器。如太平天国规定:“摸沙刀矛,操练武艺,以备临阵杀 敌,不得偷安……”,不论“各衙各馆兄弟”,还是能征惯战的 女军、童子军,都要从事武艺训练。天国的许多将领如英王陈 玉成,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元帅罗大纲,女将洪宣娇、 苏三娘等都以精通武艺、擅长技击而著称。图片15

民国期间,人们并没有因为火药武器的广泛运用而忽视拳 法的健身自卫作用和在战争中的实用价值。这一时期出现了许 多武术社、团组织,如由津门大侠霍元甲创建的“精武体育 会”,不仅在许多省设立了分会,在香港、东南亚一带也建立了 组织,在当时影响很大。1909年,自称“世界无敌第一大力士” 的美国人奥皮音,在上海扬言要与中国人比武,霍元甲同其徒 弟刘振声应邀赶赴上海,在上海静安寺路琵园内所设的擂台上 与其比武,结果奥皮音大败而逃。另外还有“上海中华武术 会”、“武当太极拳社”等。这些社团组织培养了大量的武术技 击人才,出版了许多刊物和书籍,促进了民间武术活动的开展。

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显示了武术在抗击外来侵略、 保家卫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当时仅北京城内就设坛800余所, 参加义和团(又叫义和拳)的群众不下10余万人。景山后面的 宫墙卞:每天都有大批青少年操练拳术枪棒。

1926年,武术被改名为“国术”,并在南京成立了 “中央国 术馆”,张之江任馆长。以后各大城市也建立了地方性国术馆, 培养出众多的武术人才。

1929年10月16日,全国武术界为了光大我国传统武术,经 过一年多的筹备,在杭州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武术擂台赛,定名 为“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和南京国术 馆馆长张之江任名誉会长,李景林为会长,教育厅长陈步雷、 省民政厅长朱家骅为副会长。报名表演者共192人,打擂者达百 余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成了社会 主义体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 视和关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国家体 委和中国武术协会的领导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 武术协会,有不少地方还建立了武术馆、武术社、武术研究会、 武术辅导站、业余体校武术班等,形成了一个广泛的群众性的 武术活动网。这些武术团体不仅传授各种武术技能,培训武术 骨干,而且经常组织武术表演和比赛,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武术是中国各级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之一。一方面,通过 武术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武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另一方 面通过课外活动和组织武术代表队进行专门训练,可以满足学 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一些大专院校还成立了院校武术协会和各 种武术研究会,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武术科学研究。

1989年国家体委的直属院校,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 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还设置了武术专业,培养武术专门人才。

另外,国家体委还建立了武术研究院作为高级学术技术研 究机构,同时它也是组织国内外武术界进行学术、技术交流的 重要部门,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三、中国武术的内容与分类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伴随着这个特点产生、发展的 武术运动可谓根深叶茂,内容丰富。武术分类方式很多,传统 分类中以是否“主搏于人”分为内家与外家;按山川、地域划 分为少林、武当、峨嵋等门派,另外还有南拳北腿、东枪西棍 之说。武术运动发展到今天,它的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 变化,其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有按性质和功能进行分类的, 也有按运动形式进行分类的。这些分类方法不但有利于展示现 代武术的基本内容,区分武术技术的不同特征,而且揭示了武 术运动的某些规律和所属技术间的相互关系。现代武术与传统 武术是一脉相承的,传统武术是现代武术的活水源头,现代武 术吸取传统武术的技法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武术在 价值取向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其竞技价值和健身价值显得更 为突出,其功能正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竞技武术是以创造优异成绩为主要目的的高水平竞技运动, 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运动潜能和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 武术训练竞赛活动,它的特点是专业化、职业化、高水平、超 负荷、突出竞技性。

竞技武术大致包括竞赛制度、运动队训练体制和技术体系 三大部分,以竞技武术为形式的国际性武术比赛有世界武术锦 标赛和洲际性武术比赛。竞技武术在国内以全运会为最高层次, 以全国武术锦标赛为龙头,以套路、散打为主要竞技内容。套 路竞技内容有长拳、太极拳、南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 和其他拳术(第一类为形意拳、八卦、八极,第二类为通背、劈 挂、翻子,第三类为地躺拳、象形拳等,第四类为查、华、炮、 红、少林拳等)、其他器械(第一类为单器械,第二类为双器械, 第三类为软器械)、对练项目(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 对练)、集体项目等;散打竞技是按运动员体重,分为11个级别 而进行的实战比赛。在技术发展方向上,套路是以突出竞技特点、 提高技术水平和鼓励发展创新为基本的指导思想,使技术向“高、 难、美、新”的方向发展。散打技术重点在于强化体能、技法全 面、突出个性、快狠巧准。竞技武术发展的最高目标是进入奥运会。

2.健身武术

健身武术是指除学校武术、竞技武术以外的流行于广大民 间的传统武术。我国从1983至1986年连续三年进行了全国范围 内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挖整结果表明,源流有序、拳理明晰、 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有129个,这些传统武术的拳种包 括拳术、器械、练功方法、对练以及攻防实战技术(也包括以 健身为目的的新编健身套路)等。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将武术 作为健体强身、防身自卫、保家卫国、娱乐身心的方法和手段。 在现代快节奏以及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中,把健身武术作为健身 方法和手段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大需要。健身武术是以普及为基 础的,旨在强身健体而开展的群众性武术活动,它的特点是大众 性、广泛性、自觉性、灵活性、娱乐性,它是贯彻落实我国“全 民健身计划”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之一。据有关部门调查,到 目前为止参加这一活动的人口约为6000万人,占了国家体育人口 总数的一半,可见传统武术最突出的就是它的健身功能。这一 功能和它产生的效应不可低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 民生活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将武术作为强身健体的手 段,现在成千上万的外国人学练中国武术大都也是为了健身。


  1. 实用武术


实用武术是主要用于部队和公安武警的武术技术。它的特 点是简单实用,一招制胜。特警部队、防爆警、公安等在训练 内容上主要有四科,即射击、奔跑、游泳和擒拿格斗,其中擒 拿格斗技术将散打规则中的禁止部位作为重点攻击点,鼓励狠 招,注重实用。

学校武术

学校武术侧重体现武术的教育功能,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 武术的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使之了解祖国的传统文 化,以达到振奋民族精神、培养优良品质的教育目的。图片8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和推广,使武术得到蓬 勃发展。在国家体委和中国武协的领导下,各省、自治区、直 辖市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馆、社、研究会、辅导站、业余体 校武术班,这些都成为传授武术技能的重要途径。武术具有教 育功能的重要标志是武术被作为体育教学内容走进各级各类学 校,特别是普通大、中、小学。目前在大、中、小学开展的武 术教学,其内容有长拳类的少年拳、青年拳、健身拳、形神拳、 刀术、剑术、枪术、棍术,还有太极拳、太极十二式,攻防格 斗技术以及各种健身功法等。另外,军事院校、公安学校、警 校以擒拿格斗、散打等的套路和攻防格斗技术。我们可将这一 部分武术称为学校武术。

(-)武术按照运动形式分类

1.套路运动

浏览93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