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武术气功
清代,养生武术有很大发展,大体分为静养功,即调息,各种桩 功等;一种动气功类,导引术(古代徒手体操),如八段锦、易筋经、 太极拳,慢练形意拳类;一种是动静结合,武术基本功中的桩功与 套路结合;再一种是硬功的操练0
清初尤生洲编写了《寿世青编•勿药须知》中收集了导引却 病法、十二段动功、运气法等。
清初汪切庵著《医方集解》中,附勿药元铃一卷,搜集了前人 的一些练功方法。其中有:“调息法,不拘时候,随便而坐,平直其身,不倚不曲,解衣缓带,务尽调适,口中舌搅数遍,微微吐出浊气' 鼻中微微纳之,或三五遍,或一二遍,有津咽之,叩齿数遍,舌抵上 鄂,唇齿相着,两目垂帘,气胧胧然,渐次调息,不喘不粗,或数息 出,或数息入,以一至十,以十至百,摄心在数,勿令数舌L”的简单 易行之法。
陈梦雷等编辑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引了:《备急 千金要方》、《养姓书》、《保生秘要》等书中的导引法『
沈金鳌著的《沈氏尊生书》卷首有运动总法•指出了运动十二 则。如:“若身稍有丝毫不快,宜迅速运动,免致久滞枳成大病” “行动时,宜无人无我,休息以着之”“摄心归一,专其一处,皆可正 念”等论。
沈嘉渤在《养病庸言》中有:“导引之功,百倍于医药,不可不 知,不可不上紧学。”并介绍了心息相依法:“导引必以数息入手, 以心息相依为度。若初入手时,心或烦燥,不能数息,且观息C初 观息必粗,渐观渐细,亦足以使心息相依° ”
张璐则别出生面,专门论述入火走魔的原因等C.《张氏医迥》 「I「讲:“余虽不敏,业尝究心斯道(指气功),遍考方书,从无及此 (指练功偏差)”其原因:“呆修行人,见性不真,往往人于魔境”、 “良由役心太甚,神心舍空,疾火乘凌所致其症状:“壮火飞腾, 头而赤热,膈塞心忡,喘逆蒸汗,而成上脱之候。亦有阴气消元,强 阳不制,精髓不固,二便引急而成下脱之候」
清初的颜元,则主张:“养身莫善于习动”、“一身动则一身 强”、“常动则筋骨竦,气脉舒
清代后期,王祖源编著《内功图说》,包括:I-二段锦总说,十 段锦图解、易筋经图、分行外功决及各部按摩导引等「
席锡藩编绘的古代内外功图说,总名《内外功图解辑要》,共 分二十八门,百二十四图。
郑官应编的《中外卫生要旨》,对于排除杂念入静,作了简的叙述。
综上而言,清代导引的养生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配 合图例加以解释,这是一大特点,更易于人们的学习。流行于社会 上的功法,练武术者,往往配合马步桩功、夹马式桩功、三体式桩 功、虚无式桩功、元宝桩功;佛道则以静坐调息法常操;武术常以八 段锦、易筋经(特别医家们尤重此功法)、太极拳、形意慢练等活 动。长拳类动作慢练亦有动气功之功效。有:三皇太极、螳螂太 极、长拳太极、通背太极、戳脚太极十三形等等。
最为普及的是《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
《八段锦》自宋代以来,普及发展较快,有文八段锦、武八段 锦、十二段锦等。
文八段锦歌诀:
叩齿集神;{2}摇天柱;{3}舌搅漱咽;{4}摩肾堂;{5}单 开辘轿H6}左右辘轿门}左右按顶;18}钩攀。
武八段锦歌诀:
in两手擎天理三焦;!2|左右开弓似射雕;(3;调理脾胃须单 举;{41五劳七伤往后瞧;{5}摇头摆去心头火;{6}背后七颠百病 消;{71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0
十二段锦为:
叩齿;12}咽津”3}擦面;|4}鸣天鼓;|5}运膏盲穴;{6} 托天;{7}左右开弓;{8}擦丹田;{9}摩内肾穴;{10}擦涌泉穴;
摩夹脊;{12}洒腿。
另外,八段锦又有北派、南派之说。练法有坐式八段锦与站式 八段锦。
武术各家的练功方法,概括起来,不外是《少林七十二艺》中 所举各种练法:“软硬内外功夫之种类,名目繁多,何止七十二艺, 况一种功甚有二三种者。今仅述七十二艺,如珠砂掌、阳光手等 法,则属于软功;金钟罩、铁布衫等法,则属于硬功;蛤蟆气、吸阴功等法,则属于内功;铁牛功、千斤坠功等法,则属于外功。功夫成, 则身体强健,刀剑不伤,疾病不侵,风雨寒暑不能贼,更益以灵妙活 泼之拳械,互相为用,则无往不利矣o ”
七十二艺为:一指金刚功、双锁功、足射功、拔钉功、抱树功、四 段功(类八段锦)、一指禅功、铁头功、铁布衫功、排打功、铁扫帚 功、竹叶手、螟蚣跳、提千斤、仙人掌、刚柔法、朱砂掌、卧虎功、泅水 功、千斤闸、金钟罩、锁指功、罗汉功、壁虎游墙术、鞭劲法、琵琶功、 流星桩、梅花桩、石锁功、铁臂功、弹子拳、柔骨功、蛤蟆功、穿帘功、 -鹰爪力、铁牛功、鹰翼功、阳光手、门裆功、铁袋功、揭谛功、龟背功、 蹿纵术、轻身术、铁膝功、跳跃功、魔插术、石柱功、铁沙掌、一线穿、 吸阴功、枪刀不入法,飞行功、五毒功、分水功、飞檐走壁法、翻腾 术、拍木桩、霸王肘、拈花功、推山掌、马鞍功、玉带功、阴拳功、沙包 功、点石功、拨山功、螳螂爪、布袋功、观音掌、上罐功、合盘掌。这 些功夫,在书中皆有反映,仅在《清稗类钞・技勇钞》中即有五六 十例之多。
2 .《清稗类钞》中武术气功记载
阿里玛掷巴图鲁占——国初有“骁将阿里玛,能自握其发足 悬于地,又能举盛京实胜寺重逾千斤之石狮,战功甚钳;” “阿延颈 受戮,其颈如铁,刀不能下”的铁脖出现。
许子逊发辫上指——“康熙时,王文简公有诗弟子许子逊,由 进士官福建知县。虽文士,绝擅拳勇。”在与人比武时:“许忽默坐 运气,令发辫上指,单立若植杆然,其辫绳倒垂飘拂,若矛戟之繁饰 也。”气功有素。
马和尚屈铁担——“年羹尧幕中有江宁严星标、常熟徐芝仙 二叟,雍正癸卯年(1723年),从年征青海……”在二人归途中,有 二盗欲劫严、徐,有少林僧马和尚,将盗之铁扁担:“屈而园之,束 二马首于内”的手上功夫。段七与颠和尚混战——“雍正时,石门(今山东)有段七者,以 拳勇闻。妹名珠,从之学,年十六七时,艺更过于七”跟颠和尚的 徒弟们比赛时,灭灯混战,有能:“跃上屋梁,俟斗息始下”的轻功 本领。
楚二技精力大——“无锡环秀庵僧人智海之徒甚众,而尤以 楚二为最著。楚二技精而力大,其家在无锡北乡之前洲。”他领其 朋友看戏,站在朋友身后护持,谁也拥挤不动他。戏散看楚二: “足践所履砖,陷入地深没胫矣。”是其千斤坠功表现。
白太官误死其儿——“出门数载归,将及家,途见一稚儿年不 盈十岁,坚握小拳,猛击道旁人家石狮,火星爆射者数尺”的硬拳 功夫。
达某足踢拳打——“六合达某,雍乾时人,以拳勇与甘凤池齐 名。”在去山东办事时,尝店值:“以手按覆,钱皆嵌入桌中”的指捻 功夫;达在山东捕盗十年,一日去一山捕盗,宴会上:“席次进肴, 皆以匕首,即受之以口,而断其刃。更进以糕,糕裹铁钉无数测®P 糕而喷之壁,钉皆著壁上”的口上功夫。
金陵樵者能神行——“静安舒四,长好拳勇,阅数师矣,顾自 谓不善,去之金陵(南京),登甘凤池之门而学焉,居数年,略尽其 技。一日,甘率诸弟子游于市,舒与焉。樵者负薪过,误裂徒某衣, 樵惶恐谢过,甘怒,掴其面。樵愠曰:’误而谢焉,亦足矣,何据掴 我?’甘以己平素掴人无不仆者,樵乃不扑,且抗言,愈怒,遂拳之。 手未及樵,反仆”的意识打人之功。舒四委追樵者学得此艺。其 法,以足踢重物上山,返复上下,练筋骨,配合食药,再练摄气法: “周身如铁,巨梃朴之,皆反跃。”
戚某为力所苦——“戚某,乾隆时人,河间农家子也“乃锐 意习武。河间故多剑客,得间,皆从之游,及壮,遂以拳勇闻。”后 遇少林僧,与较:“怒击之,僧不动,自仆数步外”的意念御侮之功O
唐阶元运气——“唐阶元者,才伯伯徒也,乾隆时人。”“唐能运气,运气处,有硬邛境起,如桃核,刀石不能伤。或见其运动时, 出利匕首,用尖锋指其喉,使tt健者力拍刀柄,铿然有声,旁观者咸 股愫,而唐之喉无恙”。
卢虎儿受教于叟——“卢虎儿,临淮无赖子也,以健斗横于 市。”与一叟斗:“叟但举手一挥,虎儿颠数步外,然不伤也。”意念 御悔与意念打人之类功法出现。
卞铁拳击断巨碑——“淮县城北有玉清宫,当乾、嘉之际,道 侣繁。铁工卞某,见道侣演技,慕之。”卞学于方丈,先以拳击物, 后练拳法,又教以内家法,于是能:“择一巨碑,作势运气,击之,轰 然一声,碑已中断”的铁拳功。
又有石达开碎碑——“道光中,石达开游衡阳,以拳术教授弟 子数百人。其拳术,高曰弓箭装,低曰悬狮装,九面应敌。”在与高 徒陈邦森比武时:“有丰碑,高二丈,厚三尺。”“石拳下,碑裂为数 段。”又一铁拳功优者。
眇僧用五毒手——“嘉庆时,湖州练市镇有拳师濮焕章,名甚 著,尝应聘四方,后年老倦游,乃家居。”(濮)见怜人沈大胜两少年 镖客,后来一眇僧,与沈比武“(沈)复起一足起,未及中僧,反颠仆 数尺外”濮追僧问:“此名五毒功,异人传授,不在寻常武艺之中。 学此术者,平日搜罗虺蝮等最毒之物和(药)啖之,使毒气深肌裹, 功行既足,凡以一指着人肤者,其人七昼夜后,皮肉悉化脓血,无药 可治。然余有密法,可愈也。”
周保绪习易筋经卷帘术——“荆溪周保绪教授济,嘉庆乙丑 进士,为淮安府教授。”“又习易筋经卷帘术,拳勇技击一时无两。”
白和尚踏砖使平——“拳勇之技,即唐宋所谓白打,其传以三 丰为内家,少林为外家,大旨以眼明手快为要。松江白和尚有徒永 嘉、石严,均习手搏,以伤科为业,能自赡。”白走在新铺地屋中有, 环走一周,砖皆起,又环走一周皆平的足下功夫表演。
南禅寺僧蹴橙足陷土——“破钵者,闽县人(福建),忘其姓,人恒称之曰破钵。”一天有惊马:“然蹄铁则力蹴破钵之胸,钵 若无事者”以铁胸膛称一时。
七额驸两手抱成德——“嘉庆时,成德行刺,伺仁宗驾幸园明 园时,猝发一袖箭。”“相传成德武艺,侍卫中无有敌者。或于地中 钉短柱一行,成德腾一足扫去,柱皆扳起。时七额驸亦能之。然额 驸仅能扫七柱,而成德可扫至十二柱焉。”这即是铁扫帚功夫。
叶鸿驹精内家拳——“叶鸿驹者,嘉庆人。少孤,然多力异常 儿。有游方僧见而奇之。度为徒,携之人少林。”艺成后,授徒于 某富室,与人较,二胜对手,第三次知敌不过对手了,假装死了,制 棺室中,这来人吊祭后:“以指插棺中,取石灰一握而去”这即为一 指金刚指功夫类。
俞大年善运气施明擅跳片——“乐平俞、施二姓,聚族而居, 相去不一里,互相婚姻,大年之父与明之父姻娅也。咸半未造, ……大年精运气术,力大如虎,竖二指,以绳缚之,数十人不能屈 也;明身轻,二三丈之高且广者能越之。”此乃刚指功与轻功之类。
朱寿得以颈断箸——“朱寿得者,楚二胡子之徒也,人谓其多 艺”“乃以竹箸七,束之可盈把,先以一端接几缘,而后以颈承之, 箸中断。”的硬脖功夫。
赵孔修掌有吸力——“江右剑师赵孔修,善运剑,且能斫竹片 于地。以手去地三尺许,作势引之,竹片立起,附赵掌”的气功表 演。
某少女与盗角飞飞檐术——“燕、赵多任侠之士,巾帼中亦有 之。”有某富户女子,分盗较飞檐术:“(盗)曰:’予有绝技,请 献。'”遂向壁蹑足而上,如登梯然,及颠,翩然下。女嗤之曰:’技 止此乎?'盗曰:此飞檐术也。女亦蹑足而上,较盗尤捷。及颠,复 返身贴壁,徐步而下。顾谓盗曰:’较尔技如何?’盗大惊,屈膝求 免“,足见少女壁虎功与飞檐术功夫之不一般。
霍元甲七世善拳——“霍元甲,绰号黄面虎,直隶人,以拳鸣
35 于时者七世矣。兄弟十人皆善拳,元甲为巨擘”。在与日人柔术 队比试时:”日人败者五(其徒刘振声连胜五人),大恚,亟推一最 有力者与赛,乘间出臂,欲中伤之,元甲徐格以手而臂折矣。”霍元 甲铁臂功练得不错。
万春蕖以气不以力——“南昌万春蕖,精技击,移家安义之西 山,所遇南北棒师剑客皆出已下。性厌城市,不欲与江湖武士竞时 名也。德馨抚江西,幕客何某以(镖)自负,并擅拳勇”在与万的比 试中:“触则仆矣。何起,数数试之,或坠于近,或坠于远,或前或 后,或左或右,应手辄坠,不能自主。”“春蕖曰:君以力,予以气;力 有尽,而气无穷也。”以气功制人。
陈蓉酩能运气一一“光绪时,有陈蓉酩孝廉者,幼嗜学,然多 疾,读书数过即喘。友告以习《易筋经》疾可已,从之,百日,体顿 肥,能运气矣。”“令人于厅事之东西两端各置一几,相距四五尺, 置头于东几,置足于西几,其中空如桥,招三友使立于其腹而撼之, 蓉酩仍安卧不动也。”练就了铁腰板。
小沙弥撮石桃一一“杭州虎跑之胜,同于理安寺”“院中列石 桃五,重可五六斤,其最巨者殆二十余斤。顶尖而滑,若常经撮取 者,尖上尚带汗渍。光绪时,闽人林纾之弟子陈某,恒目负多力,则 力撮其小者,久撮莫起,寺僧微哂。林前清曰:石桃滑如是,非日撮 之者不得是形。大师设此,必精少林之学,幸试撮之,以广眼福。 僧逊谢不可。林再三清,乃出一小沙弥,令撮其小者,则从容如掇 馒头,其力之大可想。沙弥指坚硬如铁,意此二十余斤之石桃,必 此僧撮之,第对客不欲自炫其技耳。”此即鹰爪力功法类。
杨某两指摄铁(桢)——“杨某、善钧,精拳术,骈五指能切砖 石。或询所自学,曰:’吾父官都司,尝过苏州灵(严)山,与化云道 人较艺,结为异姓兄弟,从之学。期年,父以捕枭中弹死,予遂专心 从道人。道人授徒有律,晨授解法,过午令汲水。庭列巨缸四十, 同学者三,山无泉,井居山趺,上下无堵砌,初行,苦之,久亦不觉其惫。井有石盖,重莫测,但记初学时,四人掀之不起,师助,始动。 水既汲,又盖之,缸授水几十担。师曰:道人烹茗。殴水足矣,何须 缸,悉泼之。'尽四人之力,缸始侧,水汩汩如瀑布,如是以为常。 五六年后,则自能掀盖如摘帽,泼水如覆杯,上下如履坦。师又削 院后铁竹为竿,令钓于山下'溪。铁竹色黑质坚,以供钓著名,远近 求者众,每空林焉。钓三月,师鳞竹节,注入铁沙,竿渐重,得鱼不 易,隆冬碎冰而钓,不以为苦。五年余,铁屑满竿,重莫埒,乃易铁 竿,亦缕节纹,以掩人目。二指挟竿端,上下如意,钓得,互衡以轻 重为殿最,或终日不得鱼,则罚以杯洒。居山十五年,道人死,徒四 散,乃始作慢游。”“某校铁(桢)重百斤,杨以两指摄一端,(桢) 平,面色自若。其指功可佳。
卢滋以手足贴壁行——“临清州民俗强悍,多盗。光绪初,其 魁卢滋就降于州牧,党众亦皆慑伏”“令试技。抚署橘至峻,卢乃 以手足贴壁,横行丈许,往还者数次。”为“壁虎功”。
江童负石疾趋——“少林拳法有练工术,运气于筋肉,则脉络 突起,筋如坚索,肉如韧革,刀击之不能伤也。”有江僮,安徽砺人Q 他能:“室有车,殊笨重,挽以二牛始能行。江袒腹默坐车侧,徐徐 呼吸,俄作欠伸状,凡五六次,运其臂,格格有声,鼓其腹,膨然隆 起,历半小时乃起立。取一利刃,长三尺,刃尖锋锐,光芒逼目,持 其柄支车端,以腹部承刃尖,徐以身向前倾,背其手奋力推之。轮 转可七八周,始释刃而罢,腹部尚凸起,无伤痕。”其腹之坚,犹如 铁板。
武良与盗徒搏——“琼州武良,父为镖客,以拳勇著。良幼 时,父以药练其筋骨,肤坚如铁,兵革不能入。”为铁布衫功夫。
秃者敲头——“桐城张已振游京师,见一秃者,手承双铁槌, 大若钵,自敲其头,左右环下,起落如风雨,每下,辄隆然作响,头不 为碎。其颅顶当锤下处,愈光亮若磨镜矣,观者疑其锤非铁,索视, 质重,莫任举其一者。"此头是最坚硬者,功夫最佳者。
综上各例,为清代书载之硬气轻重功表现,皆武术家们的一技 之长,也说明,武术养生的表现种类繁多,是有史以来最普及的一 代,传播的也极广。当然,民间传闻,免不了有夸大之处,这些人, 这些事,却是存在的,从实用方面来说是有利的,但对今日走向体 育化、艺术化、套路化的武术,似乎已背道而驰了,只是在散打和表 演中发挥了作用。
腿功——“有武举某,力能开九石弓。一日,遇卖械女,年甫 及笄,貌美艺精,某与交手不能敌。然爱之甚,因重金聘焉,吁隙扇 之夕,某语女曰:前日之不敌,盖我系硬功,尔系软功也。女曰:其 然愿再较,若胜则吾为若妾;吾胜为若妻。乃卧而骈两足,令某开 之,某竭尽生平之力,竟不能动分寸”可见此女腿上功夫出众G
铁掌功——“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都)人。豪爽好施。偶一 僧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 相授李喜,馆之客舍金,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 …”后遇一少林尼:“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 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 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原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 可。众纵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访一戏。 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少间,李腾一踝足去。尼骈五指 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此即朱砂掌、铁沙掌、 白沙掌、红沙掌之类功夫。
啖(吃)石丐——“广州市上有丐者,年地十余,貌极庭(羸), 而腹大如瓠。每晨出,则行且呼曰:’呼买瓦石磁器’◎群(些)闻 声,即走随其后。好事者与以银钱少许,拾块石片瓦命之食,即纳 口咀嚼,无异藕蔗。东莞红米石,其所最甘也;唯与以磁器,必束重 尝而后食。噎目伸颈,微有哽咽难下之状。暮栖三界神庙。天暑 必浴于庙前之江Q如震瓠之腹,浮水不溺,群歧噪而聚观焉。”其 平齿完坚,即口齿能断硬物。
啖石——“仙人煮石,世但传其语耳。予家慵人王嘉禄者,少 居劳山中,独坐数年,遂绝烟火;惟啖(吃)石为饭。渴即饮溪涧中 水,遍身生毛,长寸许。后以母老归家,渐火食,毛遂脱落,然时时 以石为饭,每取二石映日视之,即知其味甘酸辛苦,以巨桶盛水挂 齿上,盘旋如风。后母终,不知所往。”其齿力大而坚硬。
啖瓦丐——“爱筠子毁齿时,门首作飞(增)戏。逢一丐来,昂 然直立,不言亦不走,因拾两破瓦,授曰:’可啖汝丐即接以入 口,齿声清脆,如嚼冰藕,食毕而去。尔时犹小不复骇;迄后,追忆, 觉其事甚怪。”从上三例来看,吃石事之人,世早有之。早在黄帝 时代,蚩尤氏的人,即有:“轩辕之初立也,有蚩尤氏兄弟七十二 人,铜头铁额,食铁石”这也是气功之类练习的结果,其齿坚如钢。
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呢?社会上有:“三分功夫,七分假”之 论,其中夸大成份居多,然而,人的可塑性是存在的,“练什么,有 什么”的论说,不无道理。经过刻苦锻炼,会出现一些常人没有的 功能,我们应实事求是的对待,既不迷信,又不盲目崇拜,应该用科 学的态度积极深入的探索。
以上各例,总括为武林功法的结果表现,在悠久的人类历史长 河中,祖国的传统导引术,由动、静二类,演化成武林的功法,医疗 手段,体育的徒手操,艺术表演的健美体操等等,逐渐被发扬光大, 传播至广,服务于不同的目的与要求。
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封建经济走向殖 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之中;热兵器开始取代传统的冷兵器刀、剑、 枪、棍在战斗中的功用。武术的攻防内容,也随着武器的转变革 新,失去它在战场上的光辉。武术由国防项目,逐渐演变为体育项 目。
《清稗类钞•考试类-武科改试枪炮》中载:“光绪戊戌(1898 年)正月,德宗命嗣后武科改试枪炮。”接着在1901年时:“光绪辛 丑七月,德宗命停止武生童考试及武科乡、会试。”的命令,即热、 冷兵器的互换完成。
这在武林界也有反映,如《清稗类钞-技勇类•邓剑娥掷俄 将于地》中载:“光绪初(1874年后),张家口有镖师邓魁者,能传 其始祖鸣谦之业,善剑术枪法。有女曰剑娥,年十四,魁以逐马贼 中伏枪死,乃代其业。”“一日,忽告母曰:火器盛行,武技渐细矣。 ……”也发出了武术过时的论述,这即是武术从战场上的格斗技 术,退出了历史舞台。
然而,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其养生、健体、医疗、艺 术等特性转而突出出来。当然,武术的作用,从它诞生时起,即具 有攻防、导引养生、体育、医疗、艺术表演等诸方面的功能。黄帝时 代的:“导引按跷”;尧代的“百兽率舞”;周代的“舞”等,都具有以 上各特性o自宋代火药发明以来,火器逐渐进展,出现热兵器取代 冷兵器的趋势,且越演越明。随着封建经济中萌发资本主义因素, 武术成为一种技艺,成为宋代艺人们的:“别有使着,自为一家”。 在表演中,向套路向艺术的方向发展。明代的花法等,皆为表演艺 术的表现。
清代晚期(1840年后)各家武术,如太极、形意、八卦、六合、少 林、查、滑、燕青、南拳各家等。都先后走向套路化,理论整体化。 其表现形成,有基本功,各种桩功,淄腿架(成套);有拳械套路;有 对练等。技术也向空中发展。其理论,向整体化方向走。长拳类 总结为四击、八法、十二型。八法即内四法、外四法的结合。
在少林寺《十戒》中,第一条:“习此技术者,以强健体魄为要 旨,宜朝夕从事,不可随意作辍。”把武术的体育性、健体性放在首 位。
又在太极拳《十三势行工歌诀》中载:“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 君来胃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也是强调了太 极拳的体育性与健身性;其最后四句总结为:“歌兮歌兮百四十, 字字真切义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遗(叹)惜!”除了技 术要求外,注意其健身性是其目的的终结。
再者,陈王廷在其遗词中载:“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匪,几 次颠险。蒙恩赐,罔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 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 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娇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 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寇,笑杀那万户诸侯,竞竞业业, 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破邯郸。陶情于渔 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Q 不技不求,那管他世态炎凉? ”成也无关,败也无关,不是神仙,谁 是神仙?! “练武为了健康,其中心思想即是如此。
在古今流传下来的《武术谚语.•成语》中,其劝学中有: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打拳是强身的手段;识人教,武艺高; 好身体靠练,好拳艺靠斗;
古来拳术三大用,强身疗疾兼防身;
练拳千日,用拳一时;
练拳一生,健康一世;
打拳下苦功,不怕重劳动;
拳艺虽然是小技,能活手脚勤肢体;
打拳起得早,早起身体好;
练宜早睡,早睡体不亏;
每天打打拳;一天不疲倦;
松柏树千年不衰,武艺人青春常在;
常年练武术,不用上药铺;
打打拳,出点汗,身体练得象铁汉;
练拳使人乐观,乐观使人长寿;
从小练拳苦跌打,到老不知病是啥;
练拳迎朝阳,越晒越健壮;
练拳天天见阳光,阳光能使体健康;
室外练拳空气好,多晒太阳体健壮;
习拳首练精气神,本末倒置徒伤身;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皮;
拳能疗病道理简,畅活气血体自健;
拳术防治疗效好,增进健康疾病少;
打拳不怕冷,难得重伤风等,都说明练武是体育活动,是强身 的手段。练武首要任务,是为强身。其攻防方面相形之下,不过百 分之一、二。这些动向,不正是说明武术作用的转换吗?
经过多年武术工作者的挖掘整理,在全国有三百多种拳家,有 上万个套路供武术爱好者们习练,套路是武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社会处于动乱时代, 人民为了生活,不得不自发组织起来,抵抗盗贼的抢掠,民间习武 之风空前盛行。河北平原各村镇,差不多村村有把式房,因多为单 人练,又比较普及,教练也多练的套子武艺,根本没经过战场上的 实践。“十个把式九练力”故培养体魄健壮的人,是其突出的任 务。所练武术、拳械基本功,基本动作,拳械套路、对练套路等大体 形成格式。这些练习的着眼点,还是培养健壮的武技人才。
《清稗类钞义-侠类•侠盗为人拒盗》中载:“李春辉,高阳名 族也,家临通衢。咸、同间(1861—1865年)乡多盗,各村皆设演武 场,延拳棒师教练,为自卫计。其族固大,因专设一场,以备练习之 所,李亦从而学之。”即此时拳风盛行之因由。
武术,这个词,虽然早在南北朝时,在箫统的《文选》中就已经出现L直未被应用,过去总以:导引、舞、拳勇股肱、角力、角抵、技 击、武勇、武艺、使拳、踢拳、国术、把势(式)、八势等名出现,特别 是“武艺”一词,应用最广泛,也最普及,武,是勇也;艺者,技能。 在1915年《申报・(附刊)自由谈•爱国丛谈》中刊出《冯婉贞》一 文:“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中有冯三保 者,鲁(山东)人。素精技击,侨此已再世。冯有女曰婉贞,年十 九,姿容妙曼,而自幼好武术,冯之技,女无不习,习无不精。 ……”后来徐珂稍加变动以《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为题目,收在 《清稗类钞・战事类》中,“武术”一词,自此正式应用为“武术”的 真正含义。武术的内容已经比较狭义了,主要指套路武术,弓马技 术已被排除出去了。此词的应用,标志着武术体育化进程的完成。
以我们所练的少林拳为例,所练武功,一切成套,有淄腿架、飞 腿架、旋风脚架;七步捶、埋伏拳;黄串子、红串子(动作对称的对 练,不交手);磨盘刀、单刀、张飞小神枪、对棍、单刀枪、流星锤等。 因是套子武术,对攻防性来说,就比较差。本门中有名武师刘永权 (1860-1925年左右),是河北献县大邵寺村人。
刘永权自小在家乡习武,艺成之后,为北京官宦之家杨某家保 镖护院多年。杨宅养镖师几十人,每天习武练武,在武林中来来往 往,也有些名气,刘永权最长于流星锤艺,绰号“流星黑”。之所以 有此绰号,以“黑”著称,这“黑”是狠的代名词。他曾以流星捶伤 过两名武林人物,以此而得名O
有一次,有擅使单刀的某某来到镖局,点名与刘永权比武。条 件是:他持单刀在屋内防守,能用流星锤攻入屋内为赢。不能硬 攻,只能智取。刘永权以绢代流星锤向屋内投去,对方误认为真的 流星锤打入,忙用力拦流星绳,就在拦绳动作时,半个身子露出来, 随之真流星锤打来,击断肋骨两根。
又一次有人用棍与他流星锤比试。棍破流星锤,一般十拿九 稳,怎么办?只有比试。仍要智取才有打胜的把握。比试开始,刘永权事先把流星锤用活扣拴住,当流星锤出被拦回后,活扣就自动 开了。当流星锤第一次投出,对方刚要举棍拦绞绳时,流星锤早回 到手中;第二次打出,对方不知其中有诈,穿棍拦绞,绳是绞住了, 可流星锤已与绳脱离关系,不受绳的牵引了,流星锤打在对手左肋 上,又击断了两根肋条。
上两例,都不是技术取胜,而是斗智的结果。故形意拳大师戴 龙邦在其《心意六合拳谱》前言中有:“所谓真传者,名虽曰武,其 实贵和;和者,智与勇,顺其自然之谓也。”从常规来看,流星锤必 败,然而刘永权不怕,以智取,死中反活。
再者,因他们练的套子武术,也曾吃过大亏。在他们晚间练习 时,被暗中的仇人了解了底细。于是,一天晚间,来了一位武师,找 来比武。刘永权的师弟们,几十人把来者围在核心,真是刀枪棍并 举。但见来人以尺许长的铁棍,左闪右跨,翻手击腕,举手即伤人, 专门击腕部,一会儿被这人伤了七八个兄弟。刘永权躲在暗处偷 瞧,没敢上前,但来人的这招跳闪击腕的妙技,他学到了。动作不 复杂,左右躲闪剪腕击腕,非常好使。在他因杨府被人诬告受抄 后,他回到家乡,教了两个徒弟:刘宝会、李仲如。第三个徒弟,没 学拳套,只练了剪腕的绝招一手。可也凑巧,这招在东北哈尔滨用 上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人为不去欧洲参战,伤一个中 国人,一关进牢就避免去前线了。第三个徒弟,初到哈尔滨找工 作,被六七个俄国人持刀围在核心,他顺手拣起一个短棍应敌,用 这招拦了两个俄国人的刀落地,冲出包围,逃得了一条命。因而, 武林中的成语有:“一招鲜,吃遍天”是有道理的。真正应用的动 作,没有在套路之中。所以才有几十个人受制于一人。
刘永权练的硬功很好,其足跃起,可踢碎砖橘上的陡砖,其体 也有一些铁布衫功夫,可在与人比试互击三掌时,因疏忽大意他被 中计,而打成了捞伤。在一次与人比试互击三掌时,他击对手三 掌,如击木石,对手无伤;当对手击他时,头掌像象使了九牛二虎之力击下,落在胸上,感觉很轻,他思想一放松,心思说:“不过如 此”。哪知头掌是虚,随后跟进的二掌为实,二掌一下,一口热血 上涌,虽未吐出,后来却得了痔病,死在此掌之下,落一招不慎,终 生遗恨。其中斗狠中,仍有智取。
在少数人的“私斗”中,“智、勇”是很关键的。健壮的体魄,是 取胜的基础,体育化的活动,自始至终,都是练武者所重视的。就 以平倭大将戚继光来说,在《纪劫新书.拳经捷要》中载:“拳法似 无异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 套路练习也如此,习武者总要先从套路练起,进而在实战中长才 干Q
清末,随着热兵器取代冷兵器的完成,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征 途中,到此时,才算真正完成了它体育化的过程。武术成为一个体 育项目被重视其攻防的内容,则成了附属的内容了。若要实用,在 习武的基础上,练习基本功夫,练习二人以上的技击(或称实战) 即可。用散手、散打等字眼称技击,似不科学。
浏览2,0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