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我国人民用来增强体制,锻炼意志,训练格斗技能,艺 术表演的一种手段,它是以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为基础内容,以套 路和基本动作为主要演练形式的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民族风 格的体育运动项目,是我国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 富起来的光辉文化遗产,中国人民的瑰丽国宝。
武术起源于人民早期猎守采摘的实践活动。那时,人民为了 获取食物和抵御凶禽猛兽的袭击,即开始以木棒石块等原始工具 为武器,同凶禽猛兽战斗,并把取胜的动作传艺于后代,逐渐形成 了武术动作。随着氏族公社的形成,各部落间的战争的发生,武术 在其发展史上,又成了军事技术的重要内容,成为人类训练格斗技 术的重要手段。武术来源于模仿,《管子-书序》中曰:“上古之 人,食饱食足,或以前肱格斗,若鸡犬斗敌”的活动,就是武术的活 动。人类学会自觉地用格斗中的一拳一脚的动作和禽兽的搏击特 长去进行训练,逐渐形成了今日的武术。纵观古今,武术的作用 有:体、用、医、艺四方面。也即为:锻炼身体、自卫保国、体疗及艺 术表演(古时的卖艺活动等)。
谈及武术史,它是伴随中华民族的诞生即开始了。早在170 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云南元谋县大那乌西、山西芮城县西 侯度、河北阳原小长梁三地,他们已经懂得用火了。五、六十万年 前有北京周口店猿人;十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新洞人;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等等,在无文字记录的170万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 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以木、石、骨为武器,在亚洲大陆上,创造了 古代人类的文明,武术就产生在这漫长的岁月中。
传说中的神农氏伐斧、燧的战事,为我国战事之首,其中的搏 斗技术,既为武术的内容了。到黄帝(公元前2550年)时代,蚩尤 氏为南方苗族等的代表,开始采用“葛卢山”之洞,铸造了五兵;并 把身躯锻炼成“铜头铁额”,刀戈不入之体,为硬功之祖先。黄帝 则“习用干戈”用以征伐不顺从的氏族,经过与蚩尤和炎帝的逐 鹿,阪泉的大战后,又南下江汉平原,有“五十二战”之多,终于一 统天下。武术的拳术、刀术、戈术、戟术、枪术等,在战争中得到洗 礼,经过血与火的考验,武术萌发了,发展了。之后,尧代有“百兽 率舞”的活动(《尚书•尧典》),成了象形武术的起点。这“舞”的 活动,既武术活动,古代“舞”与“武”通用。
到了商代,甲骨文问世°其中有一片甲骨文上刻有:“丁酉, 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这“戒”字,是一人持戈立或舞。 说明商代的武术活动应用于军队和学校的训练中来了。
周代的“一击一剌为一伐”之记述,说明武术内容用来表现战 争的胜利,有了艺术表演的含义在其中了。春秋战国为东周,是我 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我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武术在 此时,也开始走向成熟阶段。在“三时务农,一时讲武”的主张下, 寓兵民间,因此,在《诗经•无衣》中写有:“王与兴师,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应召前的准备工作出现;又有齐国的 “拳勇股肱”(既拳术)盛行于民间;还有赵国的“击剑”活动。在 学校,《礼记》中规定:“舞勺”、“成童舞象(既器械舞广;在部队 中,则有“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等活动。说明武术是 比较普及的,形成也是多样的。
秦代,虽只有十五年的寿命,可在此期间,武术“更名角抵”, 成了富有表演性的活动了。汉代沿用之,在对匈奴的斗争中,“下 马地斗”的短兵相博,则是我军的优势。楚汉之争中,有名的“鸿 门宴”上的项庄舞剑等,则说明武术的可表演性。在《说苑斟补》 中,鲁石公的剑术:“迫则急应,感则能动……如龙之守户,如轮之 逐马”翻挂吞吐的剑术活动。从项羽的学剑,到汉末的曹丕学剑, 说明民间练武较武的大有人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三百六十一年间,我国武术大有发展。从 技巧看,曹丕能战胜“徒手入白刃”的奋威将军邓展;练丹专家葛 洪,所习:“刀盾、单刀、双戟,皆有口诀要术”是比较成熟的表现; 所练的“七尺杖术,可以入白刃取大戟”,这也是唐代后棍术兴于 少林的社会前因吧?《南史・王宜兴传》中说:“拳捷,善舞刀盾, 常使十余人以水洒不能著”的技巧出现,舞起刀盾来,风雨不透。 此时的“快手”、“精手”之人遍荆楚之地,当时今日南拳的活动;名 噪一时的“拍张”,则又为通臂劈挂的先声;又如《南史-杨汪传》 中所说:“好与人群斗,所击无不颠沛”的一人对多人的搏斗;还有 《宋书・王休佑传》中的:“勇壮有气力,奋拳左右排击,没得近”的 记述,说明为长拳与翻子拳的内容问世了。《南史-羊侃传》中, 说他的壁虎功能在直壁上下左右自由爬走;大殿上模仿虎的爪的 动作,“手扶殿没指”的金刚指功功夫;在马上舞枪,招来观众成千 上万,争先上树观看,上的人太多了,把树给压断,后人称羊侃之枪 为“折树槊”。
隋唐时代,以尉迟敬德交锋,一会就“三夺其槊”,可见空手入 白刃的技术,比前大有提高。秦琼的特号枪,为国家炫耀武功的国 宝。《隋唐嘉话》中说:“秦武卫(秦琼)勇力绝人,其所持枪逾越长 制。初从太宗困王世充与洛阳,弛马顿(枪)之城而去,城中数十 人,共拔不能动,叔保复驰马举之以还。”虽说有夸大之辞,可《新 唐书》中的:“跃马挺枪于万众中,莫不如志”的正史所述,不是没 有因由的。作为大将,身经“三百余战”能生还,古鲜有其能者。
五代的摔跤盛极一时,为此有《角力记》问世;宋代的名枪之 家,《续文献通考》称:“十七家气一代天骄赵匡胤,自称:“铁衣 士”,以三节棍打天下。史称的太祖长拳,就是赵匡胤流传下来 的。今日的杨家枪法,即为宋末女农民起义军领袖杨妙真所传。
元代的“猛士邓弼”,不仅文采出众,其马上舞双剑,如浓雾笼 罩,所向无前,称雄一时。
明代,武术盛行于御倭的东南沿海,唐顺之、戚继光、郑若曾、 何良臣、程冲斗等的武术专著相继问世,分别介绍了几十家的拳械 及理论,留于后世参考,极大地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唐顺之的枪 法、戚继光的《纪劾新书》、程冲斗的《少林棍法》等等,对清代的武 术影响巨大,为武林界所推崇。
清朝,自1644年一1911年,共二百六十八年,是我国历史上 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 同治、光绪、宣统十代。不过,清史的上限不能仅起于1644年。在 此之前,还有一段满族兴起、创业的历史。早在1616年,努尔哈赤 即建立了“后金”政权,至1636年,皇太极又改国号为“清”。清朝 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入关前早已存在。清兵入关前的几十 年,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努力下,女真部落从分散走向统一,使 满族由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清兵入关后,最初推行了一些 暴政,如剃发、圈地、缉捕逃人等,致使民族矛盾尖锐化,各种势力 的抗清斗争此起彼伏,持续二十年之久。后来清政府一方面实行 武力镇压,一方面采用了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在康熙初年,使国 内基本稳定了下来。显示了清统治者,比元统治者高明些。另外, 清朝统治者,最初采用的,凡军国大事,必须经议政王大臣会议具 奏,这实际上是由满族贵族共同掌握政权。到康熙皇帝除螯拜集 团后,形成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中央集权。之后,清朝皇帝真正 做到了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权力不受任何侵犯,君主集权达到了顶 点
清代军事制度促进武术发展:
从军事制度来看,清代是八旗兵制,即每三百人为一牛录(牛 录:汉释为箭);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汉释为旗)。 1605年时,只有四旗:黄、白、红、兰o 1615年,扩大为八旗,即:黄、 红、兰、白、镶黄、镶红、镶白、镶兰八旗。以此八色为旗色。旗民 “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无事耕猎,有事征调”的寓兵民间的做 法,促进了全民习武之风。清兵入关后,又增加了蒙古八旗和汉军 八旗,共二十四旗。此后,只增佐领数,旗数未增。在旗中,以满八 旗为核心;满八旗又以:“国初八旗诸将士,镶黄、正黄、正白三旗 为皇上自将,选其子弟曰侍卫。”至于八旗的职能,以当兵为务Q 故有:“八旗以骑射为本务,而士夫家居,亦以习射为娱,家有射 圃,良朋三五,约期为会。其射之法不一,曰射鹄子,高悬栖皮,送 以响箭,鹄之层亦不一名。最小者名羊眼,然工者仍不事此,或一 箭诸圈,皆开而不落,如花篮式,此为至难。曰射月子,满语名艾 杭,即画布为正也。曰射绸,悬方寸之绸于空而射之,此亦难。又 有于暮夜悬香火于空而射之,则更难。然皆巧也,非力也。闻之开 国之初。其射也。弓用八力,箭长三尺,镰长五寸,名透甲锥,所中 必洞,或连贯二人而有余力。”旗兵以习武为己任,从技巧到力的 显示,都说明其重武。
另外,统一多民族国家,是清代的一大特点。明末清初,内地 汉人迁东北、蒙古、新疆、台湾等地;而少数民族也有不少内迁,这 样各族文化开始大融合,促进武术的交流发展。
“反清复明”斗争和农民起义促进武术发展:
清朝,自始至终,农民的反抗斗争就未停息过。先是明末遗老 的为恢复朱明政权,在南方建立了几个政权,如朱由耘的南京称 帝;朱以海的监国绍兴;朱聿键称帝福州;朱聿(铐)称帝广州;朱 由榔监国肇庆等,南明的这五个小朝廷,坚持斗争了二十多个年 头。在其南明灭亡之后,暗里仍有反清复明之士在活动。五公山 有王余佑等隐居伺机,南京一带又有少林弟子武术家甘凤池等活动。以宗教为掩护的各次农民大起义此起彼伏,在诸多的秘密社 团中,尤其以八卦教的几次起义,较有生气,社内习武之风也较盛 行。在1987年2期《历史研究•明清时期的民间秘密宗教》中 载:“四、八卦教……山东临清清水教徒王伦组织起义。王伦奉弥 勒佛、无生老母,宣传劫灾到来,入教避祸,他通过为人治病,得到 群众信赖,教中分文弟子和武弟子,文弟子运气练功,武弟子演习 拳棒,八卦教许多教派都有文武弟子划分。”、“李文成、林清领导 的天理教起义。……它们又称为金丹八卦教,义和门、如意门、大 乘门等。这些教门的活动,文练功,武习拳棒,对武术的发展是个 推动。
清代的各时期的社团有:“雍正年间山西白莲教组织的拒捕 夺犯斗争”、“乾隆四、五年河南伊阳等地白莲教组织起义”、“乾隆 七年福建漳浦、诏安等地小刀会、子龙会组织的起义”、“乾隆十一 年大乘教去云、贵、川等省秘密组织的起义”、“乾隆十三年福建宁 化罗教组织拒捕夺犯斗争”、“乾隆年间福建宁化等地铁尺会的活 动”、“乾隆年间豫、皖、鄂混元教的秘密活动”、“乾隆五十一年直 隶大名八卦教组织起义”、“乾隆年间江苏等地小刀会的活动”、 “乾隆五十六年被发遣新疆等地为奴的八卦教、天地会成员继续 坚持反清斗争”、“乾隆五十七年福建泉州天地会反清斗争”、“嘉 庆七年广东博罗天地会起义”。“乾隆嘉庆年间直隶八卦教的活 动”,几次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清水教,天理教, 川、楚、陕、甘、豫等地的白莲教等。从以上情况看,清代的反抗斗 争,真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起彼伏,叠连出现,而农民 起义也都把武术作为斗争的重要手段,这极大地推动了武术的发 展。
“帝国主义入侵”促进武术发展:
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侵入,天主教代来文化侵略,总 想瓜分中国,人民不堪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纷纷习武,以抵 御外侮,大大促进武术的发展。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帝国主义列 强的入侵,激起了民众的誓死抵抗,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武 术发挥了威力,在《中国近代史》中有:“附近农民从四面八方赶 来,人数愈聚愈多,'刀斧犁锄,在手即成军器;儿童妇女,喊声亦 助兵威。'”另外,在《中国近代简史•三、三元里的怒吼》中亦载: “三元里人民……推举韦绍光为领袖,并以黑底白边的三星旗作 令旗,庄严起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年5月 30日清晨,三元里一带人民集合了成千人的队伍,向英国侵略军 营地一四方炮台挺进。正在吃早饭的英军,突然听到杀声震天,伸 头一望,只见手里拿着大刀、长矛、盾牌,火绳枪的武装群众,打着 鲜艳的旗帜,漫山遍野而来c……(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 兵器衣以传统冷兵器杀出了威风。又如:在1860年对英法侵略军 的战斗中,北京圆明园附近的谢庄,有猎户冯三保及女儿冯婉贞率 领猎户及子女抗英,杀死敌人百名,保卫了谢庄。冯氏父女,皆武 术的精通者。在1915年上海《申报》中载:“距园明园十里,有村 曰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中有冯三宝者,鲁人。素精技击,侨此 已再世。冯有女曰婉贞,年十九,姿容妙曼,而自幼好武术,冯之 技,女无不习,习无不精。是年谢庄办团,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 长。筑石寨土堡于要隘,树帜曰:谢庄团练冯后冯婉贞率领本 村少年百人,设伏村前林中,以刀矛大胜英军,杀死英国侵略者百 十名。这些斗争的胜利,在当时,对武术在民间的发展是个极大的 推动。
特别在清末民初之际,在中国武林界出了许多雪“东亚病夫” 之辱的志士仁人,如迷宗大师霍元甲,吓跑美国力士奥皮音后,在 上海成立“精武体育会”直接倡导武术。之后有形意八卦门拳师 张占魁、韩幕侠等胜外国力士,夺得十一块金牌等,大长了中国人 的志气,扫了“东亚病夫”之辱,大大促进武术在民间的普及。
在近代史的斗争历程上,许多武术爱国者,以大无畏的气慨, 英勇浴血奋战,杀死无数侵略者。特别在义和团运动中,武术各个 拳派的人,都有一些人参加了进来,如行意拳家李存义、高振东 (南京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长);八卦掌家程廷华;昆安、六合拳家王 五;梅花门众弟子赵三多等等,向侵略者投以匕首,杀敌立功。这 些武术家,为振奋民族精神,宏扬武术做出了贡献。
另外,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社会秩序紊乱,盗贼锋起,于是出现了北方的保镖护院之风,以武 术为护商手段等,也为促使武术融合、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清朝,自1644年至1911年,共二百六十八年,是我国历史上 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 同治、光绪、宣统十代。不过,清史的上限不能仅起于1644年。在 此之前,还有一段满族兴起、创业的历史。早在1616年,努尔哈赤 即建立了“后金”政权,至1636年,皇太极又改国号为“清”。清朝 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入关前早已存在。另外,习惯上,人们 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作为古代史的界限。
清代武术的特点
清兵入关前的几十年,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努力下,女真部 落从分散走向统一,满族由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
清兵入关后,最初推行了一些暴政,如剃发、圈地、缉捕逃人 等,致使民族矛盾尖锐,各种势力的抗清斗争此起彼伏,持续二十 年之久。后来,清政府一方面实行武力镇压,一方面采用一些缓和 民族矛盾的措施,使国家在康熙初年基本稳定了下来,显示出了清 统治者比元统治者的高明之处。
另外,清朝统治者最初采用的凡军国大事必须经议政王大臣 会议具奏措施,实际上是由满族贵族共同掌握政权。直到康熙皇 帝除螯拜集团后,才形成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中央集权。之后,
1 清朝皇帝真正做到了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权力不受任何侵犯,君主 集权达到了顶点。
从军事制度来看,清代是八旗兵制,即每三百人为一牛录(牛 录:汉释为箭);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汉释为旗)。 1605年时,只有四旗:黄、白、红、兰。1615年,扩大为八旗,即:黄、 红、兰、白、镶黄、镶红、镶白、镶兰八旗。以此八色为旗色。旗民 “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无事耕猎,有事征调”的寓兵民间的做 法,促进了全民习武之风。清兵入关后,又增加了蒙古八旗和汉军 八旗,共二十四旗。此后,只增佐领数,旗数未增。在旗中,以满八 旗为核心;满八旗又以:“国初八旗诸将士,镶黄、正黄、正白三旗 为皇上自将,选其子弟曰侍卫。”
至于八旗的职能,以当兵为务。故有:“八旗以骑射为本务, 而士夫家居,亦以习射为娱,家有射圃,良朋三五,约期为会。其射 之法不一,曰射鹄子,高悬栖皮,送以响箭,鹄之层亦不一名。最小 者名羊眼,然工者仍不事此,或一箭诸圈,皆开而不落,如花篮式, 此为至难。曰射月子,满语名艾杭,即画布为正也。曰射绸,悬方 寸之绸于空而射之,此亦难。又有于暮夜悬香火于空而射之,则更 难。然皆巧也,非力也。闻之开国之初。其射也。弓用八力,箭长 三尺,镶长五寸,名透甲锥,所中必洞,或连贯二人而有余力。”旗 兵以习武为己任,从技巧到力的显示,都说明其重武。
从思想文化上,恢复科举(文、武),把文人和武勇之人笼络起 来;另一方面又实行文字狱,发现稍有不满即镇压,牢牢钳制人们 的思想,巩固专制主义统治。
统一多民族国家,是清代的又一特点。明末清初,内地汉人迁 东北、蒙古、新疆、台湾等地;而少数民族也有不少内迁,这样,各族 文化开始大融合。
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递增,也是清代的特 点之一。当然,直到鸦片战争,资本主义仍很微弱。随着康雍乾盛世,清代各方面也较欣欣向荣,之后,帝国主义的相继入侵渗透,农 民起义不断,战事频繁,促使武术的发展。
农民的反抗斗争贯穿于清朝的始末,从未停息过。先是明末 遗老们为恢复朱明政权,在南方建立了几个政权,如朱由耘的南京 称帝;朱以海的监国绍兴;朱聿键称帝福州;朱聿(锣)称帝广州; 朱由榔监国肇庆等,南明的这五个小朝廷,坚持斗争了二十多个年 头。南明灭亡之后,暗里仍有反清复明之士在活动。五公山有王 余佑等隐居伺机,南京一带又有少林弟子甘凤池等活动。以宗教 为掩护的农民大起义此起彼伏,如王聪儿的白莲教在湘鄂起义;山 东王伦的清水教起义;河南李文成,北京林清的八卦教起义;天地 会等的起义,还有太平天国、义和团等。这些都以武术练兵反抗斗 争,对武术的普及起了直接推动作用。
另外,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社会更加动 荡不安,社会秩序紊乱,盗贼锋起,于是北方出现了保镖护院之风, 以武术为护商手段等,促使武术各家的大融合。
随着康雍乾盛世之后,满族世袭兵也趋于衰落,清朝晚期,不 得不以汉人武术家们为之充当禁卫军,如董海川、杨露禅、尹福、李 瑞东、李尧臣等等。
清代武术的三个时期
清代的武术,是明代武术的继承与发展,最后完成了武术的体 育化进程。
清代武术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清初( 1644-1661年)康熙之前的二十多年里, 武术处在继承明代武术,并在民间复明抗清志士仁人中秘密发展 的阶段。主要表现为不满异族统治者的暴政,以武术技艺抗击清 朝的镇压,南明的五位小朝廷,以及少林明后裔朱德畴的反抗等为其代表。少林十戒的第一条,由原来的:“习此技术者,以强健体 魄为要旨,宜朝夕从事,不可随意作辍。”后来改为:“肄习少林技 击术者,必须以恢复中国为志意,朝夕勤修,无或稍懈。”明代遗老 隐匿著述,如王余佑在隐居五公山时,著有《拳术》、《十三刀法》 (原称《太极连环刀法》)等,被梁启超称为:“五公侠士(王余佑) 有道,精技击,善谈兵,著书十卷,其书名,吾人可称之为《革命军 教科书》”之说。江南大侠甘凤池,也为复明抗清奔走终生,他传 的少林拳,盛行于南京一带,为少林拳的重要传人之一。
第二阶段,即自康熙元年(1662年)至1840年鸦片战争,为我 国武术各派的创立发展阶段,我国现行的南北武术,主要形成在此 时期内。这与清朝在这一时期重视武功,有直接原因。此时清庭 每年到木栏行(囿)跃武,这时国力也是大盛之时,武举活动亦是 极盛之时,民间习武之风,亦盛极一时。另外,清代的秘密宗教活 动,也都是以习武传武为重要手段。
第三个阶段,即是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天主教 带来文化侵略,妄想瓜分中国,人民不堪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压 迫,纷纷习武,以抵御外侮,举国同起的义和团运动,即是这一时期 的总爆发,打破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而武术技艺,也在战 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火器相比,还是相形见拙,于是从上到 下,都重视了热兵器的使用,武术,开始走向体育化的征途,向套路 化方向发展。
以上即为清代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
清代武术发展的总趋势
明清以来,热兵器逐渐发展,相应的冷兵器逐渐退出历史舞 台。在此发展的道路上,正如少林十戒第一条所指出的:“习此技 术者,以强身健体魄为要旨”,武术的功用,越来越侧重于它的体育性的应用。当然,冷兵器的应用,健康的体魄是必备的条件,为 此,武术界有:“十个把势,九练力”之说,又有:“ 一力降十会”、“一 力降百会”之说,就说明了练体的重要性。
清代军队的武艺,弓马技术,是满族兵士的长技。另外,热兵 器的枪炮,也是重要内容,枪刀诸技,则成了辅助性的技艺了。•
然而,军队的习练,免不了从套路练起,如《湘军兵志》中写 的:“练有二端:一曰练技艺,二曰练阵法。……练技艺者,刀、矛 能保身,能刺人;枪炮能命中,能及远。……技艺极熟,则一个人可 敌数十人;……”“一、每逢三、六、九日午前,本部堂下教场,看试 技艺,演阵法。二、每逢一、四、七日午前,着本管官下教场演阵,并 看抬枪、乌枪打靶O三、每逢二、八日午前,着本管官带领赴城外近 处跑坡、抢旗跳坑。四、每逢五、逢十午前,即在营出演连环枪法。 五、每日午后,即在本营练习拳、棒、刀、矛、钮、叉,一日不可间 断。”拳械也要经常练习,能习练的拳械,当都为套子武艺类。看 来,鸦片战争后,民间习武,为保村、保家,请拳师教练,在其练习的 拳械中,也以套路为主,有的就连基本功踢腿等,也是成套的练习, 故有溜腿架等套路出现等等。套路有章可循,便于练习,便于记 忆,是练武的好形式。特别在清末民间,无论是习武为春节表演, 还是习之为护村保家,或是习之为反清等等,套路均是其主要内 容。
总之,清代的武术,是向体育化、套路化的方向发展,在套路的 发展上,寓于攻防的内容。这也是热兵器发展的结果,迫使武术走 向体育化。
当然,套路化对攻防来说,如果没有老师对套路动作攻防含义 的拆解,攻防含义就会被忽略了。实际上,练、用是统一的,虽也有 其不统一的一面。但更主要的是,它是体育项目,主要服务于人类 的健康,它的攻防含义是可以被忽视的。
火器的发展促进了军旅武术的衰微
清代以来,热兵器开始兴旺,而传统的冷兵器,拳棍刀枪诸技, 习练的越来越少。
据《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载:“元代武科中废,至明复唐宋之 旧,清代沿用之,循行二百余年,至清季,弓矢之技已失其用;军旅 利器日新,徒持身手武勇,不足以应时变……”又据《清稗类钞• 考试类•武科改试枪炮》中载:“光绪戊戍(1898年)正月,德宗命 嗣后武科改试枪炮。”说明冷兵器被热兵器替代;又在《清稗类钞 <考试类•停止武试》中载:“光绪辛丑(19。1年)七月,德宗命停 止武生童考试及武科乡、会试。”自唐代以来的武举考试制度,为 应时变,到此就结束了。另外,《清稗类钞-技勇类・邓剑娥掷俄 将于地》中载:“光绪初,张家口有镖师邓魁者,能传其始祖鸣谦之 业,善剑术枪法。有女曰剑娥,年十四,魁(邓)以逐马贼,中伏枪 死,乃代其业。有年矣,矢志不嫁,能立马上,击空中(雕)翳,枪无 虚发,皆贯其目,他无伤也。一日,忽告母曰:火器盛行,武技渐拙 矣……”也说明在社会上,镖师也深感武术不能跟火器抗衡,改了 行业。
军旅武术,从光绪二十七年即停止武举活动,而代之以热兵器然而,中国的武术,并没有因热兵器的兴起而销声匿迹,相反, 清末民初之时,各地习武之风又大大盛行起来,今天的八十岁以上 的老拳师们,就是在此情况下习武的,而且把武术发扬光大,使之 走向了体育化的进程。
从前边《湘军兵志》中可以看出,军队训练以枪炮为主,拳械 已成辅助性的训练,为保性命而习之。
热兵器取代冷兵器后,武术之所以经久不衰,仍被人们所传 习,除了体育的一面,在敌械优,我械劣的逆境中,武术拳械的格 斗,仍是不可缺少的。
例《清稗类钞-战事类-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中记载有,一 位十九岁的少女,率领本村少年男女,迎战五六百人英国侵略者: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去村四 里有森林,阴翳蔽日,伏焉。未几,敌兵果舁炮至,盖五六百人也。 挟刃奋起,率众袭之。敌出不意,大箫扰,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 捷猛鸯终佛逮。婉贞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婉贞大 呼曰:'诸君,敌人远吾,欲以火器困吾也!急逐弗失于是众人 竭力挠之,彼此错杂,纷纭拳斗,敌枪终不能发。日幕所击杀者无 虑百十人,敌弃炮仓皇遁,谢庄遂安。”以劣兵战胜枪炮的敌人,用 的就是传统的刀剑。后来义和团的斗争也是如此。还有抗战初二 十九军大刀队在卢构桥血战一月等事件,皆以冷兵器取胜热兵器 为结果,所以,有时近距离作战,冷兵器更能发挥其威力。
军旅武术在实践过程中观念的变化
尽管冷兵器加之我国的武术技艺,有着许多出奇制胜的条件, 在肉博中能大显神威,但以长远计,终不如火器的威力大,实践中 火器的应用大大优于冷兵器。自《清稗类钞•考试类•武科改试 枪炮》中载:“光绪戊戍(1898年)正月,德宗命嗣后武科改试枪炮。”始,即证明冷兵器退出了历史舞台。尽管在某些条件下,也 取得了一些小胜利,但损失大于付出,在实践中发生了观念形态的 变化。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尽管最初在全国各地取得了的一些胜 利,传统的硬功也发扬了威力,但终因冷兵器落后而失败,这些血 的教训,迫使习武术者正视现实,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武术。军 队中以热兵器代替了冷兵器,这是时代的必然,不容更改。实践证 明,中国的武术,在强身健体、体疗、自卫等方面有其独道的效果。 作为体育与医疗手段,造福人类,不断发展,成为一个传统的优秀 体育项目之一。
现在,武术已经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人民的体育健身项目,它 的健体艺演与医疗价值己被世界人民所公认。越来越受到世界各 国人民的喜爱,成为全世界人民所热爱的体育项目。
浏览3,29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