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中的武生又分成长靠和短打两大类。长靠武生一般都穿靠带盔, 用长柄兵器,演马上武将;短打武生则穿短衣裤,用短兵器,要求身手 矫健敏捷①。京剧传统武术戏,多以《施公案》②的“八大拿”系列见称 于世,因前后共有八出戏,故此得名“八大拿”。其比较通行的版本是 《蛇蜡庙一一拿费德功》、《^州庙——拿谢虎》、《薛家窝——拿薛金龙》、 《殷家堡——拿殷洪》、《河间府——拿一撮毛侯七》、《东昌府——拿郝文 僧》、《霸王庄——拿黄隆基》、《落马湖——拿猴儿李佩》。以上剧目人物 鲜明,武打火炽,各有俏头。其中的州庙、薛家窝、河间府“三拿” 都发生在燕赵沧州,这说明沧州作为绿林人物汇聚之所,当时的艺人深 有感触,故取材于此。另外,还有以武林豪侠窦尔敦为故事背景,将窦 尔敦的生平事迹加以改编收入其中。京剧艺人又根据《施公案》中窦尔 敦的故事改编成京剧,至今仍上演的有《盗御马》③与《连环套》④。在 这两出戏中,窦尔敦不再是农民起义的领袖,而是占山为王的绿林好汉。 他与清王朝的斗争,被改为武林中个人恩怨的争斗。进一步说明了燕赵 武术与戏曲的文艺化生产。
① 吴同宾:《京剧知识手册》,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88页。
®《施公案》又名《百断奇观》、《施案奇闻》,是以清人施世纶(小说为施仕伦)生平为 原型,敷演而成的一部公案侠义小说。该书既写了清官施仕伦微服私访、侦断疑案、平冤狱的 故事,又把侠客义士引进公案小说,协助清官侦破案情,缉捕凶犯,保护清官,这些侠客义士 武艺高强,舞刀耍棍,走壁飞檐,深入虎穴缉贼捕盗,惩恶斗顽,从而使小说情节更加惊险曲 折,悬念连绵。
- 京剧《盗御马》讲的是黄天霸乔妆镖客出口外,假意拜山,计诱窦尔敦自认盗御马的 故事。
®《连环套》讲的是绿林好汉窦尔敦侠肝义胆,身怀绝技,深受武林人士拥戴,推举他为 山东绿林道八大处总头领。然以十三省总镖局黄三太为首的恶势力却十分仇恨他,摆下八十一 门英雄会,设计以暗器击伤果敢赴会的窦尔敦.为团结绿林力量.窦尔敦投奔连环套,不料却 澧寨主拒绝。然而,恰逢此时官兵围剿连环套,窦尔敦不计前嫌,全力相助连环套,以智谋与 勇气大败官兵,嬴得了人们的尊敬与信任,被拥戴为连环套寨主.
在传统戏剧方面,赵云在京剧中为著名的武生角色,特征为扮相俊 逸,身段威武稳健,嗓门洪亮。经典剧目如《阳平关》,又名《子龙护 忠》。讲的是黄忠斩夏侯渊后,曹操闻讯大惊,亲率大军至阳平关报仇。 诸葛亮欲断曹军粮道,黄忠讨令,赵云恐其劳乏,拟替他一行,黄忠不 服老,请令前往。烧粮后,曹军势众,将黄围困核心,幸得赵云及时解 围,杀退曹军。《凤鸣关》讲的是诸葛亮初出祁山伐魏,赵云请为先锋, 诸葛以其年老激之,赵云历数战功,坚决前往;至凤鸣关,果力斩魏军 大将韩德父子五人。又名《力斩五将》、《刀劈五将》。其他的剧目还有 《磐河战》、《借赵云》、《长坂坡》等等。
四、戏曲名家与武术
明清时期的戏曲讲究真刀真枪,表演所用武术器械大都与真实无异, 武打技术也以惊险、逼真征服观众,以至于焦循在《剧说》中记载:“演 戏用真刀之悍习,宜严禁也!”道光年间,出使清朝的一位朝鲜官员在观 看了京剧武戏表演后曾在日记中写道:“戏可观而语言解甚。宛然其交锋 之戏。枪刀闪烁,非手法之精熟者示由如是踊跃!斤斗滚滚,交接之际, 不觉怵然。”①在京剧界中,众多武生不但具有武术功底,而且有门有 户,如,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青年时代曾习练六合刀、三节棍和拳 术。他把武术功底作武打艺术的基础,在武打艺术中,根据剧情的需要, 融化武术动作,创造出许多突破陈规的武打套子和刀枪把子,形成了具 有独特风格的“盖派”武打艺术;有着“武生泰斗”美称的杨小楼精通 八卦、形意、通臂;以演关羽闻名的一代宗师李洪春善长八卦、形意和 少林;而家喻户晓的梅兰芳对于太极拳则是情有独钟。在梅、尚、程、 荀“四大名旦”之中,荀慧生是河北东光人,尚小云生于河北省南宫, 梅兰芳、程砚秋二人皆出生在北京。而河北和北京都属于燕赵,同处在
①王正尧:《清代戏剧文化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8页。 燕赵地域内,同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①。
五、成语典故等演变的戏曲、影视
成语典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前文所述的燕赵成语典故中,诸如 “负荆请罪、“赵氏孤儿”、“三顾茅庐”、“将相和”等,均被后人改编成 为戏曲,代代传颂慷慨悲歌之风,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集大成者关汉 卿②,他长期生活在大都。明人贾仲明在《凌波•仙吊词》中称颂他为 “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近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 中认为:“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 当为元人第一。”现存的18部杂剧中,就有3部涉及历史典故,分别为 《关大王单刀会》、《关张双赴西蜀梦》、《尉迟恭单鞭夺槊》。而且每一步 都有精彩的武打场面,如《尉退恭单鞭夺槊》,讲的是尉迟恭③一天连续 夺下唐军三关十六寨,震撼唐军,归唐后打断单雄信长矛,救了李世民 的故事。其中第三折写道:
这一个枪去疾,那一个鞭下的猛,半空中起了一个避乖龙。
那一个雌,这一个雄,(王吉)打丹鞭槊紧紧相从,好下手的也
尉迟恭!
(尉迟打雄信下,云)元帅,若不是我尉迟恭来的早呵,险 些儿落在他中;被某一鞭打的那厮吐血而走,被我夺了那厮 的枣木槊也!(正末云)若不是将军来呵,那里取我这性命!则 今日我与将军同见圣人去来。(尉迟云)量尉迟恭有何德能,则
- 申国卿:《燕赵武术文化研究》,《体育科学》,2010年第4期。
- 《录鬼簿》说,其为大都人,《析津志》说他是燕人,《元史补遗》说他是解州(今山西运 城)人,《乾隆祈州志》则说他是祈州(今河北安国)伍任村人。
- 尉退恭(585〜658)字敬德,鲜卑族,朔州部阳(今山西朔城区)人。唐朝名将,封 鄂国公,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身戎马径偲,征战南北,驰骋艇场,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 助李世民夺取帝位。
是仗元帅虎威耳。(正末云)壮哉!壮哉!不枉了好将军也!(唱) 我则见忽的战马交,出的枣槊起,飕的钢鞭重,把一个生
硬汉打的来浑身尽肿。哎,则你个打单雄信的尉迟恭,不弱似 喝娄烦他这个霸王勇!(《尉迟恭单鞭夺槊•第三折》)
上述行文,枪对鞭,疾对猛,雌对雄,生动的描述了器械对打过程。
其他的还有,如流行于燕赵大地的西河大鼓,传统曲名中就有《杨 家将》、《呼家将》;京韵大鼓有《长坂坡》、《战长沙》;乐亭大鼓有《呼 家将》、《杨家将演义》等。
燕赵儿女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借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对先人慷慨之 风的歌颂。有的人或事还被拍摄成为了电影,如《赵氏孤儿》、《三顾茅 庐》、《背水一战》、《武林志》、《霍元甲》、《大刀王五》,《神丐》、《燕子 李三》等等。
《神丐》讲的是:清朝嘉庆年间,河北邯郸杨露禅.遵武功启蒙老师 刘长功指点,前往陈家沟拜太极拳师陈长兴,想入他门下学技。途中, 杨露禅为一卖风筝老人打抱不平,与陈长兴的徒弟厮打起来。因此几次 拜见均被陈长兴拒之门外。盛怒之下,杨露禅决定另择师门,并发誓1。 年后重返陈家沟,与陈长兴一比高下。杨露禅访遍名师,回到陈家村, 以刀破面,扮成乞丐为陈长兴打扫庭院,从此杨露禅忍辱负重,偷偷学 艺。杨露禅运用陈式太极拳将武林败类击毙于拳下,杨露禅不辱师命, 终于学成而归。
《武林志》则以沧州拳师和武林故事为背景,把武术作为特殊手段, 强调武德的情节和刻苦磨砺武功的细节。把“打”置于人与社会的矛盾 关系中,使“打”符合人物性格塑造和内心世界的刻画,把“打”真实 合理地融汇于历史的典型环境之中。主人公坎坷的命运和悲壮的武术生 涯,集中反映武林之志,实质上是体现中华民族的骨与魂。并且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光荣斗争历
史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影片《燕子李三》的原型,多数人认同的是李鸿,字景华,1898年 生于京东蓟县(今天津蓟县)。幼时随叔父到沧州落户,艰苦度日。沧州 习武之人众多,他也跟着学了点武艺。因其禀赋较好,身体轻快,渐渐 地,爬墙上树易如反掌,非一般人所能比。由于家境贫寒,及其年纪稍 长便开始四处偷盗,曾在河南、湖北等地屡屡作案,有一次竟然偷了洛 阳警备司令白坚武家的财物,名声大振。
由燕赵传统武术而生产的视觉文化产品-一-戏曲、影视,其故事背 后,是燕赵大地,'尚武好勇”、“任侠重义”等民风民俗的集中反映,是 燕赵儿女“慷慨悲歌”之风的又一表现形式。
第五节燕赵武林人物江湖挥号的文艺化生产
取评号,这一传统习俗在唐代已有,有的武林中人物的挥号很响亮, 以至于他们原来的名字反而无人知道。如摔跤好手蒙万赢,因每次摔跤 必胜,获“万赢”之称,他本来的名字却不见史载。唐武宗时的武士管 万敌也是如此。自宋代以来,随着市民阶层的发展,给各行各业人物起 挥号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武林人物也多如此,《水浒传》中梁山英雄一百 单八将,不论身份高低,个个有谭号。金代名将徐文,因使用的兵器是 50斤重的大刀,无人敢挡,人称“徐大刀”。在记载南宋杭州故事的 《武林旧事》中,与武技有关的人物也常有评名,如曹铁拳、一拔条、王 急快、撞倒山、铁板沓、赛关索。明代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记载的 当时的武术名家,如李半天、鹰爪王、千跌张也都是谆名。可见,取挥 号是武术界司空见惯的现象,这一习俗一直延续下来,其中不乏有燕赵 武林豪杰,如清末著名镖师大刀王五,江湖上无人不知,而他的本名王 正谊反而鲜有人知了。挥号的来历不一,有的是自取.但大多数是他人 所赠。从评号的称谓来看,有的是因武艺高强、有的是因职业、有的是 因惯用器械等而得名。
一、因武艺高强,象形取意
“活猴子”。武术名家孙禄堂精于太极、形意、八卦,演拳走势捷若 猿猴,故武林中称之为“活猴子”。
“黄面虎”。霍元甲精于迷踪拳,身形高大似虎,因其患咯疾,面孔 蜡黄,故人称“黄面虎”。

“鹰爪王”。陈子正将少林拳、翻子拳、岳氏散手、鹰爪擒拿法之精 华融会贯一,总结出鹰爪力。他爪利指竖鹰爪功绝奇,抓物物损,抓人 则骨肉俱伤,故名“鹰爪王
“小白猿气陈凤岐,沧州市武协副主席。沧州大孙庄人,燕青拳大 师。年轻时为报效国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因行拳走 势,轻灵敏捷,故有“小白猿”之称。
“燕子”。得此号者有两人。一是郭长生,勇力过人,滚跳超距,有 天生的一幅好腰身。行拳过手出手不见手,人过一阵风,故武界誉以 “郭燕子”美妙之称。二是李三,曾习练蝎子爬城、魁星踢斗、八步赶 蟾、燕子穿云纵、燕子三抄水、燕子八翻翅,因擅轻功,攀房跃脊如履 平地,似燕子掠水,故得名。有一说为每次作案后,为显示自己艺高胆 大,燕子李三还故意戏耍权贵,仿效小说中诸如花蝴蝶、白菊花等大盗 的做法,用白纸叠成“燕子”留在作案地点,显示自己明人不做暗事, 因而人称“燕子李三”。
“不倒翁”。郭云深,为形意拳承前启后的人物,素以半步崩拳打天 下而独步武林,有“不倒翁”之美誉。
“赛胜英”。陈万善,又名陈善,尤善刀、枪,与多人比试皆胜,人 称“赛胜英”。
二、以职业或人物特征
“眼镜程”。八卦掌名家程廷华以制作眼镜为业,故人称“眼镜程”。 “程之八卦,武林声名籍甚,凡言八卦掌,几无不知眼镜程也。”(徐哲东 《国技论略》)当时武林中慕名与程较技者甚多,但无不败在他的手下, 因而“眼镜程”名冠京师。
“翠花刘”。刘凤春因其早年在京城以卖妇女头上的翠花为业故被人 称为“翠花刘”,因其为涿州人也被人称为“涿州刘”,又因其轻功很好 还被誉为“草上飞”,步法好又被称为“赛猫行”。
“估衣梁”。梁振蒲十三岁进京,随父入京,帮父理业于前门外珠市 东大街万兴估衣庄(家业),故世称“估衣梁”。十六岁因病拜董海川先 师学练八卦掌,因聪慧酷学,悟性极强,深得八卦掌精髓。董师曾对弟 子言道:“善用吾技击敌,梁小辫也。”故武林中人称梁师为梁小辫之雅 号,来自董祖所授。
“木马”。马贵以开永义木器厂为业,人称“木马”。后世以其武功出 众与董海川另一弟子马维祺齐名,并称“二马”。因喜画蟹,并乐以画赠 人,故又有“螃蟹马”之称。
“煤马”。马维祺,家中在北京城东便门开设维记德煤炭厂,绰号 “煤马”。又因他擅长风轮掌、点腿及翻背捶,有“铁腿煤马”之称。
“鼻子李”。天津李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李瑞东当年有个绰号,叫做 “鼻子李”。因为李瑞东的鼻子尖有道沟,与常人不一样,因此得了这一 绰号。
其他的还有“铁壮士” 丁发祥,“虎头双钩铁罗汉”窦尔墩,“粗胳 臂王”王福宏,“活差事”刘化龙,“赛壁虎”赵景兰,“大杆子王”李庆 临,“神棍王”王中泉,“无敌将”韩惠卿,“杨八愣”杨积善,“小霸王” 刘云樵,“铁架子”、“孙猴子”孙玉铭,“朱凤凰”朱承泰,“神腿武状 元,,曹宴海,“铁掌昆仑”孙文勃,“快手刘”刘实君,“坦克车”马礼 堂,“赛飞燕”唐永禄,等等。
三、 以武艺“绝技”得名
“铁胳膊”。有此称号者有两人。一是王占鳌,青年时膂力过人,双 臂坚实多力,故有“铁胳膊”之称。二是刘峻岭,善燕青拳法,尤苦练 铁砂掌和臂功。外出时,亦带铁板和竖木排砖,摔掌击臂。《沧州武术 志》载,雨后路泥泞,车辙甚深,南北两车相遇桥上,不相让,发生口 角,遂叫来刘峻岭。刘将臂横于车辙,命车主驱铁瓦车从其臂扎过,出 辙相让,故人称“铁胳膊”。
“闪电手”。形意拳、八卦掌名家张占魁武艺高强,以“出手快似闪 电”而得名"闪电手
“贼腿”。八卦掌名家施继栋脚法精绝,时人戏称为“贼腿”。
“铁巴掌”。吴会清,自由习练八极拳,兼习劈挂拳、九宫纯阳剑等, 以轻功、铁砂掌著称,绰号“铁巴掌”。
“臂圣”。张策,师承众家之长,尽得五行通臂拳术精奥,通臂拳达 到登峰造极,成为既精通臂、又善太极的武术大家,被武术界誉为“臂 圣”、“东方大侠”,又因张策经常穿每只二十几斤重的铁鞋练功,故又有 “铁鞋”之称。
“神力王”。王子平,是沧州著名武术家,打败过美、英、法、日等 国大力士和技击家。一次,他在街上看到一匹惊马狂奔不己,危及行人 的生命安全,他冲上前去,大喝一声,拉住马的缰绳,马被拉得动弹不 得,故人称“神力王气
四、 以惯用器械得名
“断魂枪”。周长春,武庠生出身,弓马娴熟,膂力超绝,善枪法, 对陆合大枪独有心得。绿营诸教习时相比试,鲜有能当其锋者。人称其 枪“断魂枪”。
“双钩祁”。祁树兴,曾系统学练并传授唐拳、韦陀拳六趟、炮锤、 萃八翻、劈挂拳及双刀、双钩、七星枪等器械,因善用双钩,故外号 “双钩祁”。
“单刀王”。形意拳名家李存义,1990年参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手持单刀上阵,血染战袍,时人称之为“单刀王气
“神枪李”。李树文,平生最重六合大枪,常以大杆子一对为伴,朝 夕把玩,形影不离,乃至膜拜如神物,当时人称“神枪李”。
“大刀王五”。王子斌,曾拜李凤岚为师,习练六合拳法,他在师兄 弟中排行第五,又因其擅刀术,所用之刀又大于一般,故人称“大刀王 五”。
“大枪刘”。刘德宽自幼习武,博而能精、初从金枪徐六学六合大枪, 即显露英才,被誉为“大枪刘气
“花鞭”。吴斌楼每逢京城武术汇演,他总以演练九节鞭压轴,故有 “花鞭吴斌楼”之称。
“双刀李”。李凤岗世传六合拳法,擅长双刀,沧、盐一带,人称 "双刀李凤岗气大刀王五奉为业师。
“铁掌无敌将”。韩化臣,年轻时习八极、劈挂,中央国术馆第一次 国考,韩化臣利用掌法连挫30多名高手,均不出三掌,故称“铁掌无敌 将”。
“飞叉太保气郑怀贤,幼年随李而清、金山习武。后拜孙禄堂为师, 习太极、形意、八卦及诸般兵器,尤擅长飞叉。
“快手刘”。刘实君,擅散搏,手快,有“快手刘”之称。
五、以活动区域或数人合而得名
“霸州李”。李茂皆,曾随潜身寺内的义和团拳师王绛云习艺。精拳、 剑与点穴术,善使枣木双钩。河北霸州人,世称“霸州李”。
“燕南三侠气黄林彪、李云表、肖和成,在沧州、盐山、庆云、南 皮一带武名显赫,并称“燕南三侠”。
“李氏三杰”。李子杨、李呈章、李星阶,河北定兴(今河北定州) 人,出生在一个镖师世家。其祖父李鉴是清咸丰年间的著名镖师,精通 六合、少林拳法及各种兵器,被武林誉为“花刀李”。父亲李钧,也是身 怀绝技的镖师,秉承家学,功力过人。受家传影响,兄弟三人各有所长, 被武林称为“李氏三杰”。
“朱氏三杰”。朱国福、朱国祯、朱国禄,朱氏兄弟出身于寒门,因 受家庭熏陶从小就苦练武功。后来拜武术名家孙占奎门下,学习武艺。 兄弟三人以其炉火纯青的武功和气功绝技,在全国享有盛名。
“沧州二杰气佟忠义是饮誉中外的著名武术家,生前与王子平齐名, 时人誉为“沧州二杰
“二马”。马维祺性情暴烈,好与人斗,与师兄尹福的徒弟马贵,被 人合称为“二马气
“八极劈挂双雄”。中央国术馆众名家深知八极门韩化臣、马英图功 艺利害,外来高手比武,都推韩、马二人,享有“八极劈挂双雄”之称。
小 结
“燕赵武术文化的文艺化生产”是燕赵儿女消费燕赵武术文化的结 果,其生产的产品存在于人文空间内,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慷慨悲歌 的燕赵诗歌、尚武好勇的成语典故、俗重侠气的小说人物以及燕赵武林 人物江湖谆号等等。以上每一种文化产品在各自的文化系统内又遵循 “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传统,形成了一个连续的系谱,从古至今不断的 传承发展。而且从另一个侧面讲,这些文化产品又是燕赵“慷慨悲歌” 之风得以传承的媒介,正是借助这些媒介,使得燕赵“慷慨悲歌”的人 文精神洒满神州大地,成为了燕赵儿女共同的身份标识。
“礼仪” 一词是由“礼”和“仪”组成,有其不同的含义。而“礼” 具有更为深刻的寓意,它是超越风俗、方言、地域的更高层次的文化形 态,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尤其是儒家文化作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也渗透于武术文化 之中,对武术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武术文化的内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正因为中国武术是在“仁”、“礼"的指导下建立和完善了自身的行 为规范与准则,逐渐形成了 “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谦虚恭敬”、 “德艺双修”等行为准则,这种行为准则称之为“礼仪”。如就我们所熟 悉的武术器械———刀而言,刀刃叫天,刀背叫地,刀叫君,刀把叫亲, 因为刀是张扬的形状,所以刀鞘叫师,取接受老师管束之意,刀头三寸 的地方才叫刀,人使刀一般用天、地①。所以武术在培养学生礼仪修养、 道德品质方面.有着自身绝对的优势。武术礼仪是武德的重要部分。通 过“武”的手段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习武者达到外练精湛的技术、内修 高尚的品德,以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为目标。“抱拳礼”也因此寓意着更 深的文化内涵,成为国家礼仪的品牌性标识和世界性的统一礼仪。
① 李仲轩口述,徐皓峰整理:《逝去的武林一1934年的求武纪事》,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年版,第4页。
武术礼仪是习武者互动活动的重要内容,既体现出彼此的尊重、和 睦和诚信,又是武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不仅体现在整个习武过程 中,如拜师、习武、持械、门规,而且在习武之外的日常生活中,同样 发挥着积极的教化作用。
第一节太极拳拜师风俗
拜师学艺属于一种传统的授业方式,在我国书法、戏剧、相声、武 术等领域,至今仍然存在,所不同的是,经过时代的变迁,拜师的过程 逐渐趋于简化,但对徒弟“拳以德立,德为艺先”的要求始终未变。

一、杨式太极拳择徒拜师标准
杨式太极拳自杨露禅收徒始,至今已有150多年。在收徒条件、入 室程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习练要求、竞赛标准等方面,随着时代 的变迁,各代老师与老师之间、弟子与弟子之间各有差异,而且入室传 授均采用口传口授,故未形成固定模式。
老师择徒均有本门派的严格要求,诸如爱国爱拳、武德高尚、尊师 重教、勤恒礼诚、拳艺纯正等。弟子是从学生中挑选,欲拜师入门,必 须先写拜师帖,然后经老师考验,符合条件后,按照杨式太极拳拜师程 序,择良辰吉日,举行正式拜师仪式,方为正式入室弟子。一经拜师, 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师父为弟子颁发一份“师门戒规”,要 求:以研习太极、弘扬师门为天职。以爱我中华、强国强种为宗旨。以 奉献社会、造福人类为职责。尊师重道,互相学习,求实奋进,宽厚仁 慈,豁达大度。团结海内外武林同道,取长补短,不可唯我独尊,夜郎 自大。对杨式太极拳、剑、刀、杆传统套路及传人历史,不可随意歪曲 篡改。不打架斗殴,不恃强凌弱,拨弄是非,不违法乱纪。不酗酒、不 吸毒、不赌博、不诈骗、不贪污盗窃、不卖淫嫖娼。拳不可不传,不可 误传,传拳以德责人,品德不正者不得为徒。凡有违反者,轻则劝诫, 重者开除师门。
凡拜师入门者,必须掌握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太极拳长拳、技击 拳架、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杆、推手、炮捶等传统技艺,为继承和发 展杨式太极拳事业做出贡献。对拜师弟子,在教学方法上尤为认真细致, 体用兼学。如练拳架,老师带一名或几名弟子,按照拳谱上各式名称, 由老师身传口授,一招一式动作、要领、内功、用法、劲点,像教学生 写毛笔字一样,一笔一画,一撇一捺。像学京剧一样,一字一腔、一板 一眼反复示范,耐心教授。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摩,一式在外形上正 确规范,在用法上明白清楚,再学二式,循序渐进而至于学完。一套拳 架学完后,再跟老师习练一年以上,由老师一个个拨架子,在外形与内 功上一一指点,直至上下内外合度,神形兼备。然后靠自身逐日之锻炼, 体悟太极之真传。学练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杆、推手等技艺也大致 如此。
二、杨式太极拳传统拜师程序
在教授太极拳过程中,经过老师反复考验,符合拜师条件者,经人 介绍,本人写拜师帖,老师同意,并正式举行拜师仪式,方可成为正式 弟子。举行拜师收徒仪式,一般要预择日期。师父请主要亲属、师兄或 师弟及先拜师弟子代表如期光临见证。同时要布置好拜师场所,悬挂横 幅、张贴祖师像、摆香案、上贡品。拜师收徒仪式一般程序如下:
- 上香叩拜祖师。
(1) 师父上香叩拜。(三拜九叩)
(2) 师伯、师叔上香叩拜。(同上)
(3) 先期弟子集体上香叩拜。(同上)
(4) 新弟子单独上香叩拜。(同上)
- 新弟子叩拜师父。(同上)
- 新弟子跪递拜师帖。(帖内有压帖礼)
- 师父在拜师帖上签字,两名见证人签字。
- 师徒喝认徒、拜师酒。
- 师父讲师门戒规,对新弟子提出希望和要求。
- 师伯、师叔、代表讲话。
- 师兄代表讲话。
- 新弟子代表讲话。
- 合影留念。
- 入席、祝贺。
三、武式太极拳门规
武式太极拳自武禹襄创拳以来,各代拳师收徒非常谨慎,要求严格。 有“三不教”、“十不传”之规,有“师看徒三年,徒看师三年”之说。 经过长时间考验观察,才可择徒而授,并举行盛大的拜师仪式,投递拜 师帖、确定师徒关系。在学业上是徒弟,在生活上如父子,并有“一日 为师,终身为父”之说。对徒要求严格,还有“十不可”之约规。
“三不教”:对国家不忠者不教;对父母不孝者不教;不尊师爱友、 背叛师门者不教。
“十不传”:不能勤学苦练者不传;愚、顽、匪类者不传;拉帮结派 危害武林同道者及本门不团结者不传;口是心非、损人利己者不传;搬 弄是非者不传;爱打架逞勇者不传;以强欺弱、横行乡里者不传;人前 卖弄者不传;看家护院者不传;跑江湖卖艺者不传。
“十不可”:不可轻师;不可忘义;不可逞斗;不可欺人;不可酗酒; 不可赌博;不可戏色;不可吸毒;不可炫耀;不可无礼。
第二节沧州武术民风民俗
河北沧州是全国知名的武术之乡。沧州武术传承历史久远,汉时渤 海郡(沧州前身)守龚遂曾告示乡民“卖剑买牛,卖刀买犊”,而且内涵 相当丰富。现在,在国家审定的129个拳种中,在沧州形成并广为流传 的就占50多个。明清两朝曾有2000多名武术精英借武科步入仕途。世 人皆知的“大刀王五”、“燕子李三”、“神力千斤王"王子平等武术精英, 皆出自沧州。沧州武林诸系各门,均重武德,讲礼教,遵门规。“学艺先 知礼,习武必明德”,乃沧州武林界共守之传统格言。
—、礼教
(―)戒约十条
据传,明嘉靖时,剃度于嵩山少林寺之觉远上人曾垂示“戒约十 条”,因面向佛门弟子,民间知而循者甚少。清代中期少林戒约传于沧 州。其戒约为:
- 肄习少林技击术者,必须以恢复中国为志意,朝夕勤修,无或 稍懈。
- 每日晨兴,必须至明族前行礼叩祷,而后练习技术,至晚归寝时 亦如之,不得间断。
- 少林技术之马步,如演习时,以后退三步,再前进三步,名为踏 中宫,以示不忘中国之意。
- 凡属少林宗派,宜志诚亲爱,如兄弟手足互相救助,互相砥砺, 违此者即以反教论罚之。
- 凡少林派演习拳械时,宜先举手作礼,惟与他家异者,他家则左 掌右拳,拱手齐眉;吾宗则两手作虎爪式,以手背相靠,平与胸齐,以 示心在中国。
- 如在游行时,遇有必相较量者,先举手如上式之礼。倘是同派, 必相与和好;若系外家,即不如此,则相机而动,量其技术之深浅,以 作身躯之防护,非到万不得已时,不可轻击其要害。
- 传授门徒,宜慎重选择。如确系朴厚忠义之士,始可以技术相 传。惟自己平生之得力专门手法,非相习久而相知最深者,不可轻于相 授。至吾宗之主旨,更宜择人而语,切勿忽视。
- 恢复河山之志,为吾宗之第一目的,倘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 懈。如不知此者,谓之少林外家。
- 济危扶倾,忍辱度世。吾宗既皈依佛门,自当仍以慈悲为主,不 可有逞强凌弱之举。
- 尊师重道,敬长友爱,除贪祛妄,戒淫忌恨。有于此而不谨为 遵守者,当与众共讨之。
至清末民初,沧州习少林系拳法者,一般遵此门规戒约。
(二)十愿
- 愿学此本领,保国安民;
- 愿学此本领,抑强扶弱;
- 愿学此本领,救世济人;
- 愿学此本领,锄奸除恶;
- 愿学此本领,保助孤寡;
- 愿学此本领,仗义疏财;
- 愿学此本领,见义勇为;
- 愿学此本领,兴旺门第;
- 愿学此本领,舍身救难;
- 愿学此本领,传授贤徒。
弟子拜师入门,除回族不供神位,不叩拜,而行伊斯兰“拿手”礼 以外,其他各族,均须择吉良辰,弟子整衣冠,捧拜帖,由长辈带领, 意虔诚,入堂室。先跪于师祖神位前,奉香燃烛,恭读“十愿”,然后, 师坐于神位右侧,弟子跪师前,行叩拜礼后,再读“十愿”,并发誓言: “如口是心非,日后违背师长之训,不照十愿条规行事,天神共诛,不得 好死。”师对初犯之徒,责打戒尺四十,重犯加三等处罚。师病,徒煎汤 熬药,侍于床前;师故,徒披麻戴孝,每年祭扫。
(三)门规十二条和入门十不许
随着门类繁衍,支系屡增,不少门系自订门规。但尽管条目多寡不
同,而内容未脱离早年之“门规十二条”和“入门十不许 门规十二条:
- 尊师重道,孝悌为先;
- 苦练功夫,体得先贤;
- 不准好淫,衣冠歪斜;
- 不准扬拳舞爪,以下犯上;
- 不准无故发笑口,造妄言;
- 不准以大压小,公报私仇;
- 不准指东杀西,高声争论;
- 不准翘脚架腿,开口骂人;
- 不准唆弄是非,欺弱好强;
- 不准贪图渔利,盗人财物;
- 要低声气息,不耻下问;
- 要克己和众,助人成美。
入门十不许:
- 不许恃有本领欺奸妇女;
- 不许恃有本领抢孀逼嫁;
- 不许恃有本领欺负善良;
- 不许恃有本领割夺财产;
- 不许恃有本领酗酒滋事;
- 不许恃有本领伤残世人;
- 不许恃有本领胡作非为;
- 不许恃有本领背弃六亲;
- 不许恃有本领违拗师长;
- 不许恃有本领结交匪人。
(四)六合拳门规
沧州六合拳法传入较早,其门谱之《武德》条目,称“谦恭和美”, 亦谓门规。此门规为多门借鉴,包括武当各门。师授徒,以此为矩:
- 与人相处,谦恭诚实。同共事,不怕劳苦;同饮食,不贪甘美; 同行走,不抢好路;同睡眠,不占好床。
- 宁逊人,勿使人让我;宁容人,勿使人吃我亏;宁受人气,勿使 人受我气。
- 人有恩于我,则终身不忘;有人怨于我,则及时丢过;见人之 善,则对人称扬;闻人之过,则绝口不言;有人向你说有人谤你,则云 他与我相好;无怨之理,怨则自然消解。
- 练武时,人若胜你,则敬重之,不可有嫉妒之心;你若胜人,则 谦待之,不可轻薄;论武交友,久而亲密,使行家无怨。
- 喜乐时,勿随意许愿,致言不能践;盛怒时,勿言过头语,使人 知我因怒而气暴,不认我与其有怨仇。
六合拳门规“十不传”:德行不端者不传;不孝父母者不传;心险者 不传;好斗者不传;轻露者不传;无志者不传;喜财者不传;狂妄者不 传;私心重者不传;无恒心者不传。
(五)八极拳门规
入八极门者,必以操练健身,习武为国。不可恃血气之勇欺压乡里, 不可在国家用人之际畏缩不前。
习八极拳者,必首重人格,束身自爱,以仗义显声扬名,不可贪图 小利害及他人,不可自恃勇武殃及社会。
同门之人必以和睦为贵,不可逞己之强,灭他人之志,不可因比试 胜负,引类呼朋,同室操戈。
入门拜师,除无父母尊长或可自主者外,必由父兄亲领递帖,履行 当然之礼,以守重师之道。
为师授徒,必先教以仁义,再教以忠勇,不可放任自流,不可偏听 偏信,不可支持门派冲突。
祖师之名悉载谱中,门人当视之如珍宝,奉之为圭皋,不可随意抛 弃、撕扯,稍有损坏。
守谱人不幸失传,务将拳谱转交同门之正直者,以恐后人失之郑重。
同谱之人必遵门规,倘有不法之徒,或欺师灭祖,或为非做恶者, 一经查明,立即消其谱名,逐出师门,以保吾门之洁。
(六)武士须知
沧州佟忠义于1930年左右,在上海忠义拳社制定“武士须知”,亦 被沧州多门借鉴:
1.习武必有恒心。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文武皆然。吾辈研习 武事,斯在深造,必持以恒心,刻苦习练,勿猎等以求进,勿半途而辍 业。千里虽遥,赴步可至;畏难苟安,其业无成。
2-秉公守法。习武者必自爱。忌恃强任性,轻启斗争;武技在身, 绝非为恶之工具;秉公守法,勿做吾道中之罪人。
- 尚谋略。有勇无谋,武术大忌。昔项王拔山之力终至覆己者,非 战之罪,实智谋不足。胜负之机,不容毫发。若徒恃勇艺,不尚谋略, 一遇强敌,必遭蹶踱,若尚谋略,避其长而攻其短,出奇制胜,必操 胜券。
- 勿骄矜。满招损,谦受益,古训昭然,信不欺我。从来绝技,不 乏女流。自古奇技,多出僧道,勿以貌取人,当虚怀潜修。造诣愈深, 涵养应愈大。
- 守信义。信义为立身之本,进德之源。利诱惑势胁,不能变其 志;一言既出,努力躬行;大义当前,至死不顾;矫正颓风,身体力行。
(七)江湖礼仪
清末,镖行盛兴,闯荡江湖者日增。习武功者,多喜遨游山川,虽 各有门规戒约,但或为自己利益,或为扩充势力,对江湖礼仪不可不明, 对江湖语言不可不知。如赴他处访武功家,须于器械架前拜师兄,然后 始谈行话。弄枪时,不可用力下顿,因此乃忌讳之事。江湖语言,有特 别秘本,称为“海底”。“海底”本青红帮所定所携,但非青红帮之闯江 湖者,如不知则往往遭难,故青红帮之黑话逐渐传于镖行及江湖界。如 设场卖艺,需先拜当地五大爷。开场时,必有一套江湖话,不然,即出 麻烦。外出旅游,如知黑话不多,则不多言,对方说行话,以“磕头” 二字报之,对方则以朋友相待。如遇强人,可说:“各位好人好客,高抬 贵手,我愚下是从这里路过,请各位高抬龙袖,设个左右,腰花混子, 三二码头,遇到我愚下,杯杯酒,碗碗茶,壶酒片菜.都是有接待。”对 方问贵姓,既已和缓。如对方问找谁,可说“找宋江宋大爷”即可。其 黑话甚多,如东曰倒,西曰死,南曰阳,背曰漠,别人杀来曰水漫了, 人曰丁,外行曰老宽,银子曰老瓜,碗曰莲花子,筷子曰划十子,匙曰 水牙子,袜曰穿通子,鞋曰提头子,裤曰叉叉子,大碗曰汤钵子,睡觉 曰拖条,肉曰姜片,饭曰马牙,饼曰番张子,钱曰区区,枪曰条子,刀 曰片子。如盗贼挖洞入室,可对其说“朋友踩宽着点儿,进来是条子扫, 片子咬”,贼即退。如有人问:“朋友,你这顶帽子真好,是那儿买的?” 答:“是朋友送的。”如答何处所买,则对方知你是空褂子(外行人),可 能设法盗你之物。如有人询问:“曾见个穿红的人过去没有?”答:“不见 穿红的,只见个挂绿的。”如有人称:“你这刀倒是好。”答:“刀倒是好, 就是要咬人。”如此等等,不能答则祸将至。
浏览2,8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