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长制宗法社会。传 统武术那令人钦羡的生命力,就是这种文化传承的结果。并在传承过程 中形成了与“父”同构的师和与“儿”同构的徒,人们习惯上称呼的 “师父”、“徒儿”①。关于师父的称谓,在沧州武林当中有着专门的术语。

师祖。是武术传承人对信仰中的门类武术创始人的称谓,又称“开 门祖师"或“祖师爷”。也有的称拳谱中的第一代传人为祖师,如沧州燕 青拳传人称紧那罗为祖师,对第一个传燕青拳入沧境的孙通也称祖师。

开门师。指沧州村民对习武者正式拜师学艺第一位师父的称呼。并 称拜过师的人为“门里的”,没有拜过的人则称“门外的”。

过门师。与开门师相对应,指武术传承人对除了 “开门师”外所经 师父的称呼。从门户②划分来看,过门师与开门师可属同门,亦可为他 门。沧州武术规范是,假如开门师尚健在,必须征得开门师同意方可再 拜过门师。二者不同之处在于,过门师拜师仪式不需要家族中的尊长参 加,但必须有开门师参加。

引进师。指武术传承人对拜师学艺介绍人的称谓,又称“引见师”。 通常引进师引进学艺者后,要主持拜师仪式的全过程。引进师有时是求 艺者拜师帖上署名的“证明人”。

把手师。指武术传承人称教授自己武术的同门师兄为“把手师”。如


  • 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 第4期。

  • 门户,作为武术界的专有名词,是一个与拳种、流派相关的概念。如太极拳是武术的 一个拳种,它的流派有陈杨吴武孙等,而门户即是太极拳某一派某一代某一个具体的武术共同 体。参见戴国斌:《门户'武术想象的空间》,《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


师父在某地设场授艺,不经允许,徒弟不能授艺,即便应允,徒弟所授 之徒也多归为师父门下,二者以师兄弟相称,代替师父授艺的师兄被其 师弟称为“把手师气

三、收徒

师徒相授是民间武术传承、传播最主要的形式。传统武术师徒传承 分有入室弟子和一般弟子两种类型,只有通过正式的拜师仪式后,才算 形成了严格意义上的师徒关系。择徒是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历史上的各家拳种门派无一不把传人的选择当否,视为本门拳种是否能 够辈嗣繁盛的第一关键所在①。收徒要有收徒标准,只有拜师者契合了 师门的收徒标准,才会有其后确认师徒关系的收徒仪式。

收徒标准有以门规形式表述者,诸如沧州六合门规强调:“不忠不孝 者不传,无恒志者不传,不知珍重者不传,文武不就者不传,借此求财 者不传,俗乏入骨者不传,市井之人不传,心术不正者不传。”再如,沧 州“劈挂拳”名家萧和成,若有人要拜他为师,他就派人将拜师者用席 卷起来倒竖于墙角,往往一竖就是一整夜,先试求艺者的意志品质,对 第二天还要求向他学艺者就留下,收其为徒。他还有一个360斤重的磨 盘,他的徒弟是否出师,就看徒弟能否经受住磨盘的压力。这些遴选徒 弟的标准虽然表现各异,但其内容多是对习武者品质、意志、行为,甚 或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挑选,强调为徒者要具备崇德扬善、谦和含蓄、自 强不息、重义轻利等优秀品质。

在拜师者契合了师父的收徒标准后,要行拜师仪式。在拜师仪式中, 应有四个基本的构成要素:一、要有“引进师”。“引进师”把拜师者引 荐给师父,并主持拜师仪式。二、要有拜师者族中长者亲领。三、要呈

① 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 第5期。

拜师帖。拜师帖一般用红纸写成,折五折,以使红面朝外,上题“拜师 帖”,用毛笔楷书顺写,内容多表达拜师者对业师的崇敬之情与立志学习 之心等。四、要设祖师神位,多供达摩老祖,也有供紧那罗者。按沧州 武术传统,只有经过了拜师仪式,师徒关系得到了确认,才能人得门内 谱系,真正成为"门里的”,否则永远是“门外的”。

四、把式房

把式房是民间武术的传习场所。在沧州,民众称武术为“把式”(又 作“八式”①),称武术传习场所为“把式房”,又称“把式场”。

传.统把式房本无名姓,俗制或以师傅姓氏名之,如“张家把式房”、 “李家把式房”等;或以拳种名之,如“燕青把式房”、“八极把式房” 等;再或以村庄之名而名之,如“大孙庄子把式房”、“马扎子把式房” 等。地点多选择在师傅居住地,人们从师习武,或设于庭院,或设在麦 场,再或是村内其他宽阔场所,诸如庙宇旁的空旷地等。从把式房的内 部设置上,靠墙边设有兵器架,上置各种长短器械,还多备练力石锁、 石碗等器具。因为多在夜间习武,所以还专门备有燃油灯具,一般用洋 铁片焊四柜,前后左右都镶上玻璃,内置一盏豆油灯或煤油灯,以便夜 间照明之用。除冬季外,师父授徒一般都在户外,徒弟们练武场地也没 有严格限制,可以自行组合,也可以单独练习。冬季多在厅堂之中,厅 堂至少为两至三间。实际上,厅堂中多练习拳术,抑或师父个别指点。 限于空间的原因,一般演练长兵器的较少。

从运作程式上分,沧州把式房分业余与全日制两种。业余把式房是 应民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武”所需而设。因为从习者多是普通民众,

① 万籁生云:“武功家为八式何也!盖耳目手足.是为八式,习武功者,即练此八式也! 在拳式中之八式,分上四式与下四式,即手上与脚下者,上四式为:'搂打腾封';下四式为: '踢弹扫挂而八式之拳脚.又乃法下之八形,八形者何?即'猫穿狗闪,兔滚鹰翻;松子灵, 细胸巧,鹘子翻身,跺子脚’也。”详见万籁生:《武术汇宗》,中国书店1984年版,第18页。 人们白天做工谋生,夜晚习练武术,抑或“冬日闲暇,则群聚公益局把 式厂习练拳脚,春则弃干戈而讲农事矣”。所以,这种把式房具有极强的 普及性。1949年前的沧州大部分村落把式房皆属此类。专业或全日制把 式房(拳社)较少,多为政府团体或地方显要所建,往往以“馆”、“社” 称之,其从习者较少。把式房的开支主要来自弟子们的自愿捐助,物品 多是粮食、布匹或灯油等。把式房均是尚武之风乡村属性的表达。

五、“镖不喊沧”

即镖不喊沧州,镖行规矩。说的是过去南来北往的镖车,不管是黑 道白道,也不管是水运路行,只要是车到沧州、船过沧州,你必须扯下 镖旗,悄然而过,不得喊镖号。否则,无论你有多大的名头,多好的身 手,只要在沧州喊镖叫板,保管你栽个大跟头,丢尽脸面。

京杭大运河纵穿沧境,京济、京大要道贯通南北。沧州、泊头、河 间、献县均为南北水旱交通要冲,为京、津、冀、鲁、豫商品流通必经 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为官府巨富走镖要道,故沧州镖行、旅店、装 运等行业兴盛。各业相争,必握高强武技才可立足。清末,“镖不喊沧 州”,已为南北镖行同遵之常规。

另外,沧州一代还曾流行“亮镖”、镖师献艺,在镖业之中成为传 统。镖局之间,也约定俗称,一年一度,某几个局在某地于某时举行 “亮镖会",是常有之事。如清代在任丘的长丰镇①,“亮镖会”为每年的 四月十三至十八(也是该镇的庙会)。晚清时,有一次在任丘长丰镇参加 “亮镖会"的就有凡名显赫大镖头:“义友镖局”的总镖头——大刀李存 义;“谦益镖局”的总镖头——花刀李粱栋;“永胜镖局”的总镖头一 梁振普;“明泰镖局”的总镖头——三节棍名师周明泰;“潘胜镖局”的 总镖头——花枪于三;“会友镖局”的总镖头——大枪刘德宽;“长裕镖

① 长丰,是直隶六镇之一,与附近的粱召镇、郭镇,称为“镖局之乡 局”的总镖头——单刀王会远;“百忍镖局”的总镖头——七节神鞭张国 帽;“同生镖局"的总镖头——双刀王玉山。

参加“亮镖会”的大镖头,多是同乡好友,或同门兄弟。因此,不 搞对手赛,也没人敢来捣乱。据《中国全史镖行史》介绍:新镖局开展 的“亮镖”,实质上是江湖社会对该镖局镖师武术实力的一次考察。“亮 镖”的成败,决定着这家镖局生意场上的命运,成则兴,败则衰,甚至 关门。

第三节邢台梅花拳戒规

梅花拳的武德高度概括为:“敬天、敬地、扶君王、孝双亲、尊师 长、爱徒弟、亲兄弟、睦乡邻、度众生、传万世、为民谋利、为国争 荣。”也有资料表述了梅花拳文武高尚、尊天地、敬皇王、知孝悌忠信之 道、礼义廉耻之节,凡越礼犯分之事坚决不做。梅花拳先辈还撰写了 “报五恩词”劝谕大众,要求弟子时时牢记心间,处处严格遵守,具体可 简要概括为:“一报天恩生万物,二报地恩养世人,三报君恩安天下,四 报父母养育恩,五报师尊教诲恩。”除了敬天地、孝双亲、尊师傅、爱徒 弟、济众生、御邪恶、为国争光、为民谋利等内容,梅花拳第五代传人 杨炳(武探花)在其《习武序》一书中著有《五戒》、《五要》、《习武规 矩十二条》,被后世弟子奉为戒规,使梅花拳的武德有了规范。

一、梅花拳五戒

  1. 不许打拳卖艺,招摇撞骗;

  2. 不许保镖护院,仗艺欺人;

  3. 不许艺传匪人,结伙砸抢;

  4. 不许强霸妇女,为非作歹;

  5. 不许酗酒滋事,扰乱乡里。


二、 梅花拳五要

  1. 要爱国守法,奋勇抗敌;

  2. 要扶贫助弱,御恶除霸;

  3. 要团结乡友,和睦乡邻;

  4. 要尊师爱徒,扶老携幼;

  5. 要兄友弟恭,谦虚忍让。


三、 习武规矩十二条

凡立教之始,务要他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并且可以入则事其 父兄,出则事其长上,不愧有勇知方之士。

凡入教之时,务要他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讲习武艺, 所以保身体;好勇斗狠,所以危父母,切宜熟记。

凡习武之士,务要他知拳脚为枪棍之母,不活拳脚,则枪棍不获臻 其妙,徒尚拳脚,则遇敌不克取其胜,二者兼之,方得其趣。

凡学技之士,务要知安详恭敬。虽曰手舞足蹈,似于文人不同。而 其神化莫测,非粗心浮气者所能入也。昔宋将岳武穆,上马如无敌天神, 下马如有道贤人。

凡入拳堂时,务要沉细,不可喧哗,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着,趋避 之内有利害。万不可视拳脚如戏场,则学习才有进益。

凡出拳堂时。务要如见大敌,不可轻忽。当思何法可以破他,何着 得以胜他。久久习之,可以登堂入室。

凡见师面,即便站起,不可视若路人。每见庸师俗弟之辈,并肩而 行,同凳而坐,全无师弟之分,绝无尊敬之意。一则师艺浅,一则徒心 傲,所以徒有习武之名而全无真艺之用也。

凡师徒授受之际,弟子却不听。俗人曰:不打师傅不得妙着。每有 乘师无备,偷刺暗打,是最轻狂可恶。窃思奇着妙法,孰有圮上老人,

必待子房三进礼而后授!盖奇着妙法,何师无之,皆因弟子轻薄不知尊 师重道,故秘而弗传,况奇着妙法,俱是杀敌之毒手段,倘若轻施.弟 必受伤,定要缓缓传授,慢慢讲说,始堪有得。自古学武难,传武更难, 因材而教,文武皆然,岂可蹭等也哉!

凡入教习武之士,视其身之强弱、人之雅俗,如讲道书生,只可授 受其进退之法、闪磕之术。步骑身势而已,断不宜拳打脚踢,与门浑者 一样看也。

凡拜师,于每月朔望日期,只行二拜礼,不必同君亲之礼,何也, 礼有隆杀,过犹不及,方免足恭之讥。切记,切记。

凡教习武之士,当尊孔子有教无类,不然,仲弓不得列德行之科, 互乡鲜克有见圣之童,务使其改过自新,正见人才难得故耳。

凡传教之师,断不可重利轻艺,苟授匪人,败名丧德,明有王法, 暗有鬼神,可轻泄哉!孔子曰:我待价者也。价非千两银万两金,是待 有尊德之君,重道之主,卑礼厚聘,方可出而仕也。如千银万金,视若 涕唾,岂足以动至圣之心!教者当如是耳。图片15

第四节其 他

一、大成拳论信条与规守

拳学一道,不仅锻炼肢体,尚有重要深意存焉。就传统而言,首重 德性,其应遵守之信条,如尊师敬长、重亲孝长、信义仁爱等,皆是也。 此外更需要侠骨佛心之热诚,舍己从人之蓄志,敬不具备,则不得谓拳 家之上选。至于浑厚深沉之气概,坚妨果决之精神,报发人类之情感, 敏捷英勇之资质,尤为学者所必备之根本要件,否则恐难得传,即使传 之,则亦难能得其神髓矣。故先辈每于传人之际,必要再三审慎行之者, 盖因人材难得,不肯轻录门墙,至其传授之程序,率皆先以四容五要为 本。如头直、目正、神庄、声静,再以恭、慎、意、切、和五字诀示之, 兹将五字诀歌列后,以示其意。

习拳即入门首要尊师亲 尚友需重义武德更谨慎 动则如龙虎静尤古佛心 举心宜恭慎如同会大宾 恭则神不散慎如深渊临 假借无穷意精满浑元身 虚无求实切不失中和均 力感如透电所学与日深 运声由内转音韵似龙吟 恭慎意切和五字秘诀分 见性明理后反向身外寻 莫被法理拘更勿终学人

二、 短拳二戒

一曰戒自恃。此拳有其一定不易之准则,过与不及均不可。当人是 我非,须舍己从人。若执迷不恃,终无所成。

二曰自满。此拳原无尽,竟习一艺,更有一艺相迫;得一着,复有 一着相乘。倘侈然自满,则半途而之弊,终不免矣!

盖闻子不语力,固尚德不尚力也。然夹谷之会,必得武备。且曰: 吾门如有恶言不入耳者,想保性命,习拳后可知。

三、 青萍剑收徒

青萍剑门内在收徒上一直遵守着“不忠不孝者不传、见利忘义者不 传、无气节者不传”的三不传规矩。青萍剑法虽然极重剑刺部位,但不 提倡主动伤人,也尽量减少杀伤力,多数攻对方持剑的手,即1〜2寸之 间,缴械但不危及性命,也就是点到为止。

四、鹰爪翻子师资论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此本文学之论,然而武术亦何独然。

良以武术一道,对于师资之选择,比诸文学,尤有过之,以故世有 未学功夫先学养气之说。所谓养气,即能善养浩然之气之谓。以故具有 真正武技者,其涵养之气之深,在外表观察,恂恂如儒者。与人遇,从 不肯下一恶语,即使有恶语相加者,亦辄引避,有唾面自干之风。此所 谓大勇若怯,不愧为涵养之武术家矣。

今有人焉,不能善养其气,于人前自诩为拳技之雄,广罗好勇斗狠 之徒于己之门下,动辄言武,夸一己之能自命英雄盖世,常以打架凌人 之说以训门徒。稍有不如己意,则唆使其门徒向人寻仇,此种举动,在 彼因以为是英雄所为,实则有识之士,已知其纵有武技亦不精娴。此盖 由其未能涵养,便知其功夫不足矣。

故习武之人,对于择师必须注意。于彼之涵养,诚与之谈,彼若能 以谦抑为言,不夸大,不浮躁,于拳理能津津乐道者,此则养气功夫之 表示,而推测其武技亦必高超,可以为师矣。

如其徒夸自己的战绩,某也为其所打,某也受其所辱,夸说自己之 技,可以横行一方,目无余子者,此种武技教师简直可以说毫无实用, 徒自骄矜者,又焉足以为人师哉?以故初学技之人,对于师资之选择, 切须留意。

对于彼之言行,细意研究,倘若只是以打架自夸者,此种简直不成 师资,虽投彼门下,结果终无所得者,习技之人,对师资不可不慎也。

小 结

“燕赵武术的礼仪性文化生产”论述的是慷慨悲歌的具体践行,回答 的慷慨悲歌实际操作层面,武术的拜师仪式,习武戒律,收徒要求等等。 作为燕赵武术文化礼仪性生产的结果,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首先,武术的礼仪性文化生产,是建立在以祖师或师父为代表的门 户权威基础之上的。这种门户权威,以国家在场(高丙中,2000)的形 式,填补了正规的权威中心和门户内外之间的空间,是表述门户的共同 价值取向的渠道。如,梅花拳五要之首为:“要爱国守法,奋勇抗敌”, 佟忠义“武士须知”强调“秉公守法”,八极门规要求:“入八极门者, 必以操练健身,习武为国。”等等。可见,习武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是健 身、防身,更重要的是报效国家、社会。虽然各门户礼仪表述有别,但 总体而言是趋于一致的,即受传统家国一体思想的影响,各门户企图通 过礼仪建立的门户权威,有机地与国家的意识形态接轨,以表述自身的 合法、合理性。

第二,作为礼仪,通常有着一套系统的仪式,而仪式作为象征性的 行为与活动,不仅是表达性的,而且是建构性的;它不仅可以展示观念 的、心智的内在逻辑,也可以是展现和构建权威的权力技术。同时,仪 式由于神圣化而显得神秘、怪异,而就其实在的内容来说,它往往与当 地人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生存技术相关联(郭于华,2000)。通过仪式, 生存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借助于一组象征形式而融合起来,变为同一个 世界,而它们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识。就武术而言,通过文化、心 理的认同而形成的礼仪文本,是门户成员职业操守所在,并且构成了门 户成员之间的共同记忆。只有把记忆定位在相应的群体思想中时,我们 才能理解发生在个体思想中的每一段记忆①。

第三,武术礼仪是武术文化视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渗透着中 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武术礼仪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价值功 能,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在继承和弘扬武术礼仪过程中,我们要去其 糟粕取其精华,而不是全盘接受。习武者的武术礼仪习惯是在实践中逐 渐形成,又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实践性的教化不仅能提高习武 者的技艺,同时对习武者的武德修养、礼仪养成具有积极影响。因而日 常生活中,我们要把武术礼仪实践放在首位。

  • 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第94页。


燕赵武术文化是指立足燕赵地域及其文化传统,以传统武术文化为 切入点,涉及燕赵武术的知识、信仰、艺术、习俗、价值观念等内容的 统称。从燕赵武术文化的定义可知,燕赵武术文化生产的产品包括知识、 信仰、艺术、习俗、价值观念等层面,以上产品的生产是在燕赵历史文 化传统背景下,通过多个途径实现的,具体表现在尚武习俗与民风的历 史传统、军事武艺的滋养、以“武”入仕的科举制的推动、民国国术馆 生产的燕赵武术、清末民初镖局行业的兴盛、武术拳社(校馆)的生产 等方面。

第一节尚武习俗与民风

一地人有一地人的性情和风格,大而言之,南人有南人之风,北人 有北人之风,小而言之,各地人又有各地人之风。这种情形,古代尤甚。 其成因,大抵系于山川阻隔,交通不便,自然环境与经济类型各异等因 素。班固《汉书•地理志》所说的民性“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 之风气”,讲的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进一步而言,秦民有先王遗 风,好稼稽,务本业;燕俗愚悍少虑,轻薄无威,亦有所长,敢于急人

(《汉书•地理志》)。这里说的秦民与燕人,都是北方人。又记云,巴蜀 民食稻鱼,无凶年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洗,柔弱褊丽;吴民好用剑, 轻死易发。这里说的巴蜀民和吴民,都是南方人。受地理、人文、政治 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的人群有着不同的习性特征,如《邹县志》载: “邹人东近沂泗,多质实;南近滕鱼,多豪侠。”史载:“吴越之君尚勇, 故其民好用剑。”《隋书•地理志》载淮南一带“人性躁劲,风气果决, 包藏祸害,视死如归”。历史纹刻形成的不同地域人的共有习性,历经代 代薪火相传,形成了特殊的民风民俗。

燕赵地广财丰,优越的地域优势,使得该地自古为兵家相争之地, 武林豪杰荟萃之所。西周武王时倡导“无拳无勇”(《诗经》),后又规定 天下“三时务农,一时讲武”(《国语》),燕赵故土一时顿开武风。

一、尚武之风

燕赵之地,地少人多,诸侯豪杰多聚于此,战争连绵不断,为求一 方平安和心理上的解脱,他们需要防身自卫,练就一些攻防技法,抵御 外来入侵。另外,燕赵虽地广,但土地贫瘠.农业在汉代黄河未改道之 前曾一度繁荣,南北朝以后不得不依靠运河把南方粮食运来。而土地贫 瘠使人勤奋、简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孟德斯鸠语)。为求生 存,人们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坚毅的品质。由此产生了 ,'尚武抑农” 的民风民俗。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通过对燕赵雄健尚武习 性的分析,认为,燕赵之地少温柔敦厚之长者而多慷慨悲歌之士,人民 少揖让而多功利,剽悍而少拘禁。在论及种、代一带风俗时,他说: “种、代,石北也,地边胡,数被寇,人民矜悍,而武灵王益历之,其谣 俗犹有赵之风也。”①在论及中山等地说:“地薄人众,犹有沙丘……丈

  •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5〜1366页。 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①并言燕“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悍少 虑”②。受燕太子丹遗风的影响,“其俗愚酣少虑,赶于急人”。清朝《日 下旧闻考•风俗》记燕人性情有“耐劳苦”、“尚勇力”、“坚悍不屈”的 特点,燕赵古地的民风在中古以前大抵是比较粗豪率真而大度的,再加 上“地少人多”和“常遭少数民族偷袭”,更助长了剽悍、强直、好气、 任侠、尚武民风的形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沧州习武的传统。沧州人的习武之风早在春秋战 国时代就已经很浓厚了,那时诸侯相争,战乱频仍,民必讲求武备,非 尚武不可图存。汉代龚遂出任渤海郡太守时,曾告示乡民“卖刀买犊, 卖剑买牛”,抑武兴农,可见,汉代沧州尚武已不能小窥。唐宋时期,受 科举制的影响,此地武风裴然,到元代,为反抗民族压迫,乡民还于 1312年与蒙古军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明建文元年(1399) “靖难之役”, 沧州乡民多被杀戮,更是激起武风大振。沧州回族戴氏先祖羲臣公手稿 《沧桑记略》中载:“兄长兆年十五即习武艺,臂力倍人,拳捷超众,尤 善刀法,百夫不能敌。因居长,早督家政,且外则与四乡日练社防之事。 朝夕惟支门户,保全宗族。”习武蔚然成风,沧州因此有了 “远恶郡州”、 “小梁山”之称。以上称谓,一方面说明习武人众,鱼龙混杂,良莠不 齐,一方面说明统治阶级对该地域的畏惧。就沧州民众而言,他们追求 的是民族大义,并将尚武和尚义结合在了一起。如民国《沧县志》载: “沧邑俗劲武尚气力,自古以气节著闻。承平之世,家给人足,趾高气 扬,泱泱乎表海之雄风。一旦有事,披肝胆,出死力,以捍卫乡间,随 捐弃顶踵而不恤。”③

沧州的尚武传统,不仅使得该地区武术拳种门派日益增多,据有关 数据统计显示,发展至今已有50多个拳种,如燕青拳、六合拳、苗刀、

  • 司马迁:《史I己货殖列传》,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6页。

  • 同上。

  • 民国二十二年《沧县志》卷八“人物”, 劈挂拳、八极拳、二郎、言情拳、斗兽等,而且还出现了多位武状元、 武举人,如康熙年间的田峻,雍正年间的李琰.乾隆年间的哈攀龙、哈 廷梁、白成龙,嘉庆年间的张元联,道光年间的郝光甲、徐德麟等。以 及武术大家,如霍元甲、大刀王五、丁发祥、李冠铭、李凤岗、李书文、 佟忠义、王子平等。尚武传统最终为沧州赢得了 “武术之乡”的美誉。


二、任侠之风

燕赵任侠之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盛行,当时,燕赵两国都养了不 少职业杀手,好剑之风可谓空前绝后,如,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 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在燕赵文化 里,侠客成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得到人们的尊重,如燕太子丹见到侠客 要“再跪而拜,膝行流涕气受“太子丹宾养勇士,不爱后宫美女”的影 响,“民化为俗”(周振鹤,1997),深化了任侠传统,遂出现了完璧归 赵、负荆请罪、围魏救赵、毛遂自荐、因人成事、脱颖而出等,这些任 侠尚义的人文系谱,对燕赵文化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任侠 尚义之风,慷慨悲歌之士,构成了燕赵人文性格,并且围绕历史维度, 形成了鲜明的历史传承系谱,如:刘秀收徇河北,曾与刘林等燕赵豪侠 大族接触而未能相合,致使王郎得志一时。后刘秀至信都,吸取教训, 宋子(今河北赵县)豪族耿纯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来附,说明此时燕赵 豪侠大族的势力已不可小视。图片6

各国往来征战,政局虽乱,河北名士却多能依委其间,如东晋时期, 赵郡人张宾少好学,博涉经史,自比于西汉张良。石勒至幽冀,张宾提 剑入见,被用为谋主。

反隋的豪杰义军,也自河北始兴,其中声势最大的有窦建德、刘黑 阙部,一度占有河北大部。窦建德和刘黑阔都是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 人,少时为友。窦建德据乐寿(今河北献县),称夏王,死后,余众推刘 黑陶再起,据洛州,称汉东王,多次大败唐军。

唐代中后期,北方藩镇割据,河朔三镇的将帅中,不少人世居河北, 并且保持自古以来尚豪侠、工骑射、务农业、崇儒学的文化传统。如田 承嗣,平州卢龙人,以豪侠闻,既得志,使老弱耕,壮者在军。田悦. 轻财重施,剽悍善斗冠军中,开馆宇礼天下士。罗弘信,魏州贵乡人, 善骑射。罗绍威,少有英气,性精悍,多聚书,至万卷。刘怦,幽州昌 平人,少为范阳裨将,积功至雄武军使,广垦田,节用度,以办治称。 李载义,自称恒山愍王之后,性矜荡,好与豪杰游,力挽强搏斗。李匡 威,范阳人,性豪爽,恃燕蓟劲兵处,轩然有雄天下意。刘仁恭,深州 人,为人豪纵,多智数,有大志……

此外,因任侠而起的慷慨悲歌之风,后人多有论述,如韩愈有“燕 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名句,苏东坡则言:“幽燕之地,自古号多 杰,名于图史者往往而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有“平生壮士心,可以昭寒 水”。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也说:“彼知性者,则吴楚之色泽,中原之 风骨,燕赵之悲歌慷慨。”清代词人陈维格在其《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曾言:“燕赵悲歌事未消。”由此可知,自战国、魏晋之后,慷慨悲歌在 燕赵已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到清末乃至今天延续年前多年而不移,这也 确实是燕赵文化的独有特征和魅力。

总之,“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清•孙承泽《天府广记》),从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到义薄云天拼死救孤的 公孙杵臼、程婴;从为民族大义而闻鸡起舞的祖逖,到被清初词人纳兰 性德称为“有酒唯浇赵州士,卖丝秀作平原君”的赵胜;从靖康之难中 慷慨赴死的李若水,到南宋末年广东崖山失守后溺水殉国的张世杰;从 近代以武功高超和精武精神闻名于世的霍元甲,到“铁肩担道义,妙手 著文章”的革命先驱李大钊。以及后来的狼牙山五壮士、平原游击队、铁 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马本斋、小兵张嗅等。构成了燕赵文化中的 历史强音。悲歌慷慨,成为燕赵儿女任侠尚义、轻死急人性格的写照。

三、骑射之风

骑射之风可追溯到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当时,赵武灵王进行军 事改革,主动学习胡人的短打扮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 武艺。相传,邯郸市西的插箭岭就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 卒的场所。《汉书•高帝纪》载:“汉四年秋八月,北貉、燕人来致'枭 骑'助汉。”自两汉以后,燕地就以精良的骑兵著称,并成为燕赵文化中 的一大特色被一直保留下来。直到唐代,这种情况依然如故。刘禹锡说: “大河之北,地雄兵精。”杜牧说:“冀之北土,马之所生,马良而多,人 习骑战。"

第二节军事武艺的滋养

古代军事武艺是中国古代武术形成、发展的一大文化源①。《中国武 术史》在概述武术的发源,讲道:“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武术亦开始 萌生、发展,武术最根本的特征是技击性,研究武术的生产,可以从技 击的发生开始。”②同样,燕赵武术的萌生、发展,是与中国武术有着同 样的轨迹,均受到军事武艺的滋养,甚至是催化。因为在冷兵器条件下, 军事武艺与武术往往表现出十分相近的功能作用和活动特点来,尤其在 武术尚未形成独立的一个社会文化形态时,两者的关系自然更为紧密, 即使在武术已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社会文化形态后,它们之间也是彼此 交融互动。如军事武艺可滋养古代的武术,增强战场上两两相较的格杀 技术,而武术也可作为军事武艺训练士兵的手段。

从燕赵历史发展来看,境内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成了燕赵传

  •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 同上书,第1页。 统武术发生、发展的温床。如:传说中的“涿鹿之战”、“阪泉之战”等 成为燕赵武术,乃至中华武术之肇始。汉朝派李广为右北平太守,以 “飞将军”威震匈奴。后又有霍去病、李广、李息、张骞自代郡、右北平 一路分兵合击匈奴。楚汉争霸之际的秦楚巨鹿之战,此战项羽斩宋义, 破釜沉舟,重创秦军主力;韩信破赵之役,背水为阵,出奇兵劫赵营, 擒赵王歇。邯郸卜者王郎诈称汉武帝之子自立天子,联合河北豪杰追击 刘秀,有了 “王郎(俗传王莽)赶刘秀”的诸多故事。幸有耿纯等率 “突骑”数千投奔,刘秀方转败为胜。“突骑”又称“枭骑”,“言其骁锐, 可用冲突敌人也”(颜师古语)。西汉初有“燕人枭骑”助汉击楚,此处 又有“突骑”助光武帝。两汉后,燕赵以精良骑兵著称。


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先后有巨鹿人张角的太平道起义,博 陵张牛角、常山褚飞燕以及黄龙、左校、白雀、五鹿等农民武装,褚飞 燕兵至百万,号“黑山军”。至汉献帝初平年间,幽州将公孙赞、冀州牧 韩馥、东郡太守桥瑁等路义军,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组成讨伐董卓 的义军联军,征战不止。后曹操于官渡败袁绍,收降河北黑山军张燕部, 北出卢龙塞,打败辽西乌桓蹋顿单于,据青、冀、幽、并之地。东晋至 北魏①灭北燕,河北130多年无年不战。

隋末豪杰义军窦建德、刘黑阔②部,一度占河北大部。北宋与辽、 西夏的战争,南宋与金、蒙古的战争,元灭南宋、明灭元、清灭明的战

  • 东晋时北方的五胡十六国,控制河北的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六国, 北魏末,六镇降卒(六镇系北魏重兵所在,北魏末,六镇发生变乱,平定战乱后,降者与20多 万人,被分徙冀、定、源等州就食)与河北流民(河北自东晋以来、就有众多流民聚集,称乞 活)、营户(各国征战中所得柔然、高车、丁零、氐、羌族人也多安置在冀、定、相一代为奴, 称营户)会在一起后,兵乱再起,北魏分为东魏西魏。不久,六镇中柔玄镇一支以高欢为首取 代东魏建立北齐。

  • 窦、刘等史称"山东豪杰”。"山东豪杰”系北魏六镇戍卒、营户的后裔,工骑射、善 战斗。窦、刘均出自胡族。“山东豪杰”这一支农民武装集团虽源自六镇,在河北亦颇有根基。 它与东汉初期铜马军以及东汉末黄龙、左校、白雀、五鹿、黑山军有着脉承关系;其渊源甚至 可追溯到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燕昭王与太子丹的养士之风。 争,以及各朝的农民起义,如北宋王则领导的河北士兵起义,明代的刘 六、刘七起义,李自成进北京,太平天国的北伐军的斗争,义和团运动 等,烧灼着燕赵大地。


河北大地发生的战争不少还是曾经决定中国历史走向和王朝命运的 著名战例。秦末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消灭了秦军主力,摧毁了秦 帝国大厦赖以支撑的支柱;韩信破赵之役,背水为阵,出奇兵劫赵营, 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刘秀经略河北,消灭王郎,收编铜马军, 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明清埴代之际的山海关大战,吴三桂降清,李 自成兵败,从此战局急转直下,成为清王朝入主中原的战略关键①。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战争就是国家的大 事,战争就是兵戎相见。征战、战乱、起义等,纹刻了燕赵儿女的慷慨 之性,助长了燕赵儿女喜武、尚武之风,进而生产出了燕赵武术文化。

 

浏览3,01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