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对缺氧的敏感性较高,同时对缺氧的耐受性也较高,表现在憋气时 间明显延长。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安静状态下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能量代谢水平可能比一般 运动员稍低,表现出安静状态下的能量节省化的特点,这种安静状态下的能量节省化现 象,可能与高水平武术运动员较低的心跳、呼吸频率和较高的迷走中枢紧张性有关,但代 谢水平也可以与普通运动员相差无几。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在物质代谢上的特点,主要表现 为合成代谢占一定的优势。如蛋白质代谢,表现为正氮平衡。这与运动训练后体内各种物 质的合成往往超过运动训练前的水平,如肌肉肥大、肌细胞内收缩蛋白的增加可使蛋白质 合成增加,肌糖元储量和肝糖元储量的增多使体内糖元合成量增大有关。

综上所述,安静状态下的高水平武术运动员,无论在身体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生理 机能方面,都有全面而深刻的适应性变化,从而能最经济地实现生理功能,为人体完成更 大强度和更长持续时间的肌肉工作而奠定物质基础。

(二) 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对定量负荷的机能反应

不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在进行中等强度的定量负荷运动时,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反 应不尽相同。高水平运动员不仅在安静状态下出现机能节省化现象,而且在定量负荷工作 时的机能反应也比一般运动员为低。在定量负荷运动时,高水平运动员的机能反应表现 为:在工作开始时的机能动员快;生理机能反应低,且呈稳定状态;工作结束后的恢复速度 快。在完成定量负荷运动后,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各器官、系统机能指标的变化有以下的 特征。

中枢神经系统: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在完成定量负荷后反应时明显缩短。而训练水 平低和普通人在完成相同的负荷后,可能已达到疲劳状态而使反应时延长。

运动器官:肌电图研究发现,高水平运动员在进行定量负荷运动时,动作电位集中 发生在动作时相,在相对安静状态时动作电位几乎并不发生。肌电图的特征表明,高水平 运动员在定量负荷运动时,神经中枢活动的协调及运动神经中枢内兴奋过程的高度集 中。这也是高水平运动员在完成定量负荷时出现机能节省化的主要原因。

循环系统:高水平运动员在完成定量工作时,心率变化较小,但收缩压可有明显上 升。由于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心脏发生运动性肥大,因而高水平运动员的循环机能是通过 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每搏输出量而增加心输出量,因而在完成定量负荷时高水平运动员 的心率增加较少,但收缩压有较为明显的升高。而一般运动员和缺乏体育活动的人,主要 增加心率以顺应工作,因而心率增加明显,但收缩压的升高反而并不明显。

定量负荷运动过程中,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循环机能动员快,进入工作状态时间较 短,运动后的恢复过程也较短。

呼吸系统: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呼吸运动的节律、深度和形式,很快出现顺应运动动 作结构的特点所需的变化,而训练水平低者,往往出现呼吸节律杂乱的浅表呼吸。在定量 负荷运动时,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虽都有增加,但以呼吸深度的增加 更为显著。从肺通气量、摄氧量和氧债等指标分析,高水平运动员明显地减少。这不仅与高 水平运动员的机能节省化有关,而且与高水平运动员在肺通气过程中氧利用系数的提高 有着相当的关系。

定量负荷运动时,评定运动员训练水平的常用实验方法,包括中等负荷运动时心率、 呼吸频率、氧耗量、PWCm测定等。

(三) 最大运动负荷时训练程度的生理学标志

所谓最大运动负荷,是指运动员尽本人最大的运动能力,或者说是运动员动员本人最 大运动能力的潜力而能完成的运动负荷。因此,不同训练程度的运动员所能完成的最大运' 动负荷是不同的。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在完成最大负荷工作时,机体所发生的反应和体内内 环境所发生的变化,远远超过一般的运动员。

氧债(亏)量:在进行最大运动负荷运动时,运动强度达到机体所能完成的最大程 度,而且有足够的运动持续时间。在强度高、持续时间稍长的运动时,由于运动中需要募集 大量的Ub型肌纤维,因而运动中肌肉收缩的能量供应,主要依靠肌糖元的无氧酵解供 给。这样,运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机体所承受的氧债量就越大。高水平的武术运动 员所能负的氧债量,绝对值可达20升以上,这么高的氧债量,对于一般武术运动员和普通 人是不能想象的。

乳酸值:由于无氧供能的结果,体内产生了大量的乳酸,乳酸水平也可达到相当高 的程度。在力竭性运动时,高水平武术运动员血乳酸的浓度可增至250% -300%毫克以 上。这种内环境的急剧变化,一般运动员也是无法承受的。但是,在持续性的无氧供能运动 中,血乳酸含量的高低不一定能用来作为评价训练程度的指标。由于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 最大摄氧量较无训练者高,有利于运动中乳酸的利用和乳酸循环,而且高水平武术运动员 血液中碱储备量也比一般运动员和普通人高,因而,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在这种运动中,乳 酸水平不一定比一般运动员高。当然,高强度的无氧供能运动持续时间和负氧债的绝对 值,是用以评定武术运动员无氧工作能力的重要的生理学指标。

最大摄氧量、最高心率与氧脉搏:具有高度训练水平的运动员在进行递增强度的 运动时,心输出量和肺通气量不断增长而达到很高的水平。最大摄氧量被认为是反映心肺 功能最重要的综合指标,但最大摄氧量是评价有氧耐力素质的重要生理学指标。由于武术 长拳类运动员运动中主要以无氧供能的方式供应能量,因此,在进行武术运动员训练水平 的生理学评定时,一般不用最大摄氧量这个指标

在进行最大负荷运动时,只要有足够的运动时间,循环机能与呼吸机能都可.能达到最 高水平。优秀武术运动员在承担最大负荷运动时,心率可达190-200次/分,甚至有更高 心率的报道。有研究认为,随着训练程度的提高,在完成次最大负荷运动时,心率应当比训 练程度低时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心率与心输出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有一定范围界限的。当 心率超过一定范围时,心率的增加并不伴有心输出量的增大,甚至心输出量反而下降。氧 脉搏指标与最大摄氧量指标一样,是反映有氧耐力素质的生理学指标,因而氧脉搏指标很 少应用于武术运动员训练程度的生理学评定。

最大无氧输出功率:在短时间内尽最大的工作能力进行持续性克服阻力而做功的 运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功率,称为最大无氧输出功率。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最大无氧 输出功率明显高于一般武术运动员和普通人,这是因为长拳类武术运动员所进行的专项 训练中,高输出功率的训练占有相当的比例。测定无氧输出功率的常用方法,是采用功率 自行车大负荷最高速度运动,记录所能持续的运动时间,或者以大负荷运动时在单位时间 内所能完成的功率。

最大无氧输出功率的测定,可有上肢最大无氧输出功率和下肢最大无氧输出功率之 分。与一般武术运动员比较,高水平长拳类武术运动员上、下肢的最大无氧输出功率明显 增高。

持续性最大负荷运动时,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机能反应特点:在进行持续性的最 大负荷运动时,高水平武术运动员机能反应具有动员快、潜力大和恢复快等特点。

运动训练的实践证实,运动员要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必须进行科学的运动训练。除 了科学地、系统地安排训练内容外,运动量的安排是否得当,是运动员能否获得理想的运 动训练效果并取得良好运动成绩的重要前提。

对运动量的确切含义,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运动生理学认为,运动量是指人体在身 体练习中所能完成的生理负荷量。所谓生理负荷量,是指人体在运动训练或体育教学中对 运动训练所引起的生理机能反应的程度或反应的量。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经常提到的“运 动量”,可能是一种脱离运动员生理负荷或机能反应的训练工作量。尽管这两者存在着差 别,而实质上两者是统一的。由于运动训练的受体是运动员,训练工作量作用于运动员,机 体必然要产生相应的反应,训练工作量越大,机体所做出的反应就越明显。但是,由于运动 员的年龄、性别、体质、健康状况和训练程度不尽相同,相同的运动训练量作用于不同的运 动员,所产生的机能反应的程度也就大相径庭。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运动量,“生理负荷量” 比“训练工作量”更为科学。

无论是机体对运动负荷的机能反应的程度,还是加在运动员身上的训练工作量,在运 动训练中,身体练习的强度、密度、持续时间、完成动作的数量和运动项目的特性等,是决 定运动量大小的主要因素。

根据刺激——反应——适应的生理学基本原理,运动训练对于人体是一种刺激,在一 定范围内,刺激的程度越大,反应越明显。长期的运动训练刺激与机体的反应,使人体在各 方面产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就会明显提高。因此,在一定范围内,运 动训练的量越大,运动成绩的提高也越明显。由此而提出了大运动量训练的理论。所谓大 运动量训练,就是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员对训练的反应量接近或达到运动员的最大生理负 荷量。运动训练的实践证明,科学地采用大运动量训练,可以明显地提高运动训练的效 果。

但是,运动量的安排是否得当、合理,是取得良好训练效果的前提。运动量怎样才属于 合理、适宜?目前尚无固定的标准评价模式。运动项目多种多样,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千差万 别,运动员个体在不同机能状态下对运动负荷的反应和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不尽相同, 因而,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应通过多途径、多指标的全面观察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 较为正确、客观的结论。

(一)运动员的自我感觉

在过大运动量的训练时,由于运动训练的刺激超过了运动员机体所能承受的程度,往 往造成机体内部过大的反应,容易造成运动性过度疲劳,甚至造成运动性伤病。在这种情 况下,运动员可产生许多异常感觉,如食欲不振、失眠、多梦、乏力、易汗、心悸、缺乏自信心 及对运动训练产生厌恶感等。在较长时间进行不合理的大运动量训练,又缺乏充分、有效 的恢复措施时,常发生的运动员过度疲劳,尤其是容易发生在那些训练自觉性高、意志力 强的运动员身上,应引起教练员的注意。

(二) 观察法

在疲劳继续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或教练员还可以应用教育学指标对运动员进行观 察。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是否出现烦躁不安、脸色苍白、眼光无神、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协调性差、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运动成绩明显下降等。即使出现部分上述异常现象,也应注 意是否存在疲劳的积累,应注意调整运动量。

(三) 生理机能测定法

大运动量训练对人体机能状态引起的深刻变化,往往在2〜3天后才能恢复至正常水 平。在大运动量训练后,要及时掌握运动员的恢复情况,在训练后次日清晨运动员起床前 的基础状态下进行简易的生理指标的测定,如脉搏、血压、呼吸等。如运动量适宜,基础状 态下的脉搏变化每分钟不超过3~4次,血压的变化范围也应在10毫米汞柱以内,体重下 降不超过0. 5千克。连续数日内如有脉搏、血压明显持续上升或肺活量、体重等明显持续 下降,则说明运动量偏大,存在疲劳积累的征兆。

疲劳积累时高级神经活动也可发生异常变化,如反应时延长、分化能力下降、感受器 的阈值升高等。

在运动训练中如果局部负担很大,但整体反应不一定很明显,结果会造成局部疲劳的 积累,甚至造成局部出现慢性劳损。运动训练后的肌电图测定,肌肉收缩和放松的潜伏期 延长,表示已有疲劳的产生。

运动后的心电图测定也可用来作为判断是否存在疲劳的依据。

其他还有最大肺通气量、尿成分、气体代谢、体温等指标的变化,也都可以作为判断是 否存在疲劳的依据。

当然,也可以采用训练水平的生理学评定的方法和指标,作为判断疲劳是否存在的依 据。相同条件下运动员的机能能力下降,往往表明运动员存在疲劳的积累,而应当及时地 调整运动训练量。

运动量是否合理,除了采用生理学评定方法外,还可采用运动医学指标检测法、心理 学测定方法等手段。

小结:

运动训练对人体作为一种刺激,机体对运动训练的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长期的 运动训练刺激,机体对运动训练必将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变化,身体素质、训练水平和运动 成绩逐步提高。机体对运动训练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主要表现在机体形态、结构、机能和 生物化学等方面,利用这些机体对运动训练所发生的形态、结构、机能和生物化学方面的 特点进行训练水平的评定,就称为训练水平的生理学评定。

训练水平的生理学评定,常根据机体在安静状态下的形态、结构等特点,定量负荷 运动时机能和生物化学的变化特点,以及在最大负荷运动时机体的机能反应的程度作出 评定结论。

训练水平的生理学评定时应注意运动员的个体特点、运动项目的特点、训练年限、 生理学指标的生物节律变化等特点。

适宜的运动量是获得良好的运动训练效果的关键因素。适宜运动量的判断常根据 观察法、运动员自我感觉、生理机能测定法和医学指标测定法的结果而作出。

武术作为中化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国体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武术项目具有攻 防意识强、动迅静定、节奏鲜明、快慢相间、刚柔相济、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等基本特点。因 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武术运动员,必须具有较全面的身体素质。现代武术运动技术发 展的趋势也表明,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没有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身 体素质,就不能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也就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运动训练的根本目的是 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即提高专项所应具备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从运动生化角度来 讲,就是要提高专项所需要的供能能力。

运动训练的生化原理

现代运动训练已进入了多学科综合训练阶段,它包括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技能训 练、心理训练、智能训练等诸方面。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已深入到运动训练领 域,对运动训练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 机体各种变化的客观规律,为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运动训练的生物学本质:“用进废退”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也是生物进化之根 本。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 态。这种相对平衡是人体生命存在和人体机能正常活动的必要条件。但是当机体受到内外 环境中较强烈的刺激时,这种相对平衡受到破坏,引起一定的反应,我们称其为应激。在应 激状态下,体内各种功能不得不重新进行调整,使机体重新建立一种新的平衡,这种现象 称之为适应。

在应激状态下,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如肾上腺髓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分泌增加,肌糖元、肝糖元、脂肪、蛋白质分解加快,血糖浓度升高等变化,使机体能够得到 更多的能量以应付各种情况。当产生适当性变化时,由于机体调控能力的提高,这一系列 的生化反应就逐渐变小。

应激与适应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运动训练提高机体竞技能力,取得优异 成绩的生物学基础。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负荷就是一种刺激因子,运动员在系统训练 的开始阶段,或承受一种新的运动负荷时,会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但经过一段时间 的训练,这些反应就会逐渐消失,进而产生适应。也就是说,运动训练的过程,就是通过运 动负荷的刺激,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进而产生适应的不断重复过程。必须指出的是, 这种重复是一种渐进性的重复,即要不断调整训练的负荷量,以形成一种新的刺激,产生 新的适应,从而使机能水平得以提高。

运动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生化问题:如上所述,运动训练的生物学本质,就是精心 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给机体施加适宜的刺激,使机体发生所预期的适应性变化。要使训 练更有成效,关键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各种刺激实现预期的目标。在运动训练中应注意以 下几个方面:

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负荷。要提高代谢系统的能力,所采用的负荷量必须高于原 有能力的范围,打破稳态条件下的平衡状态,使机体产生新的代谢适应。随着运动能力的 增强,训练负荷亦应相应加大,使机体接受更高的新的剌激。譬如,不断改变运动的强度、 时间和频度,逐渐增加身体的负荷量,以便机体产生最大的适应性变化。必须指出的是,运 动负荷的增加决不能造成过度负荷。

特定的刺激引发特定的适应性变化。专门进行某一代谢系统的训练,会优先发展 这一系统的能力,这是机体对训练适应性表现的必然结果。譬如,练习跑步会使其擅长跑 步,练习举重便会使其擅长举重。从事速度、力量训练,无氧代谢能力明显提高。耐力训练 则更易于改善有氧代谢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能力。这是因为机体对每一种刺激所引起的反 应都是专门的、特有的。刺激不同,所引起的生理效应必然不同。

不同对象区别对待°每个运动员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没有一个训练计划能适用 于所有的运动员,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训练开始时的体能水平。对不同的受训对象采用相 同的训练方法有时会出现不相同的反应。因此,要根据每个运动员的习惯、特长、能力和需 要来制定训练计划,以取得最佳训练效果。

训练要有合理的重复。由训练所获得的生物学适应,要不断加以巩固,不然所获得 的训练效果会逐渐消失。如运动员在停训35天后,肌肉ATP、CP、糖元、肘伸展力量均下降 (表3 - 2-1)。另外,酶活性亦有所下降。可见在训练内容的安排上要有合理的重复,使已

QQ浏览器截图20211028135219

获得的训练效果加以巩固,这在科学安排训练内容时很重要。

(5)没有恢复就不能继续训练。恢复是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动训练的完 整过程就是训练加恢复的过程。恢复可以使运动产生的代谢产物和疲劳得以消除,可以使 肌肉能源物质得以补充,以利于下一次的训练。一味注意训练而忽视恢复,会造成能源物 质的过度消耗和疲劳的积累,会导致机能状态和技术动作要求的下降,并易发生运动损伤 或运动性疾病。

代谢过程决定运动能力的大小:物质能量代谢是人体一切机能活动的基础,也是 人体运动的动力。一切运动过程的能量供应都是由磷酸原、糖酵解、有氧代谢三个供能系 统不同的比例组成,不同能源物质的输出功率是不同的。譬如ATP输出功率为

千克肌肉/秒,CP为8. 6mM,糖酵解反应的输出功率是ATP的1/2,糖有氧代谢的输出功 率是ATP的1/4、是糖酵解的1/2,而脂肪酸氧化供能的输出功率是糖有氧氧化的1/2O 因此,运动时机体选择性地利用什么能源物质和代谢途径供能,运动能力就随之改变。譬 如,跑100米,如果ATP、CP供能不足,转而利用糖酵解供能,输出功率下降一半,跑速自 然减慢。长拳套路演练亦是如此,如果运动员无氧能力较差,在第三段落时可出现动作速 度、力量明显下降的现象。

还应说明的是,能量的输出和机体对能量利用效率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不同运动员在 完成同样的运动时,能量的输出及机体对能量利用的效率是不同的。这和专项训练的特 点、运动员身体素质和训练水平的高低以及动作技术的合理性都有关。最显而易见的例 子,一些运动员完成同样一个套路的演练,优秀运动员的能量消耗就比较少,血乳酸浓度 也较低些,说明他对能量利用的效率较高,起到了能量节省化的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 来讲,运动训练的目的,除了提高机体的代谢能力,还必须尽可能提高能量利用的效率。

影响运动员代谢能力的生化因素:

(1) 肌肉中能源物质的贮量,即ATP、CP、肌糖元在骨骼肌中的数量。

(2) 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包括与代谢有关的酶活性在训练影响下的改变,神经、内分 泌系统对代谢的调节,内环境变化时酸碱平衡的调节等。

(3) 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运动后的恢复过程不是运动时消耗过程简单的逆反 应,而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运动后恢复过程代谢能力的改变,也是竞技能力提高 的表现。合理的休息和营养有助于加速恢复过程。

要提高运动员的代谢能力,应该考虑到这三个方面。而运动训练的过程,实质上也是 围绕着这三个方面机能的改善来进行的。

要想在运动中达到最佳状态,就需要在运动中采取最有效的特殊运动方式和能量利 用方式。这就要通过一定强度和量的训练,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的适应,从而导致运动能力 的改善和提高。训练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形成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神 经肌肉的特异性(调动相应的肌肉群),二是代谢的特异性(能量产生与消耗的速度)。要提 高竞技能力,就必须发展与专项有关的特殊能量供应系统。这个过程就叫训练的代谢特异 性。因此,一个优秀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不仅要考虑到竞赛规则和技术动作的要求, 还应根据生理、生化、心理等学科的一些基本原则,决定训练的强度、时间、密度等内容的 安排,选择最适宜的训练方法。

(一)发展磷酸原供能能力训练的生化原则

不论是长拳、南拳还是形意拳,都具有相似的特征:快速勇猛、刚劲有力。有研究报道, 历时1分20秒左右的长拳类套路运动,是由平均每次持续时间4秒51快速运动、3秒03 的中速运动、2秒65的慢速运动和2秒14的停顿动作交替组成的,其中快速运动时间占 整个套路总运动时间的43.97%,而每次大强度快速运动的持续时间,其中6秒以内的约 占总次数的79. 8% o由此可见,提高运动员短时间快速运动能力和爆发力,即提高运动员 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环节之一。从武术竞赛的特点看,此系统 的供能能力主要表现在ATP的分解和快速再合成上,这样才能保证完成连续的高强度全 力的技术动作。

从生化角度讲,要提高某一能源系统的供能能力,只有充分动用它,才能提高它。依磷 酸原系统的供能特点,只有短时间高强度的极量运动,才能动用这一系统提供能量。因此, 要提高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训练强度应尽可能大。对武术运动来讲,就是要在保证技 术动作质量的前提下,力求快而有力地高强度全力运动。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一般可在5 秒以上而不宜超过10秒。因为超过10秒后,糖酵解供能逐步占主导,时间过短(如短于 4~5秒),对磷酸原剌激和动用不足。而两次练习的间歇时间,则应保证被消耗的磷酸原 得以恢复,一般控制在3分钟以内,但最短不得少于30秒(当然应根据运动时磷酸原消耗 多少而定,图3-2-l)o至于练习的总量,一般不宜过大,因为总量大了,不管练习的密度 如何,最终必然使磷酸原恢复不完全而不得不动用糖酵解系统供能。这样,运动强度必然 随之降低,训练效果就不完全是磷酸原系统,技术动作的质量和要求也可能随之而降低。

总之,发展酸酸原供能能力训练的总原则是:尽量动用磷酸原系统的供能潜力,而不图片1

要使糖酵解过多、过早地参与供能。

磷酸原供能系统能力的训练,多采用重复训练法、短冲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如结合 武术专项训练的连续快速冲拳推掌、乌龙盘打、旋风腿、鲤鱼打挺,作为身体素质训练的冲 刺短跑、变速跑等,或3~4个运动员为一组的组合练习。这不仅是技术动作的要求,也是 发展磷酸原供能能力的较理想方法。

(二)发展糖酵解供能能力训练的生化原则

随着长拳类套路向着动作难度大、强度高、速度快及伴随着快速动作组合多、持续时 间长的方向演变,不仅加大了运动员在完成技术动作和演练技巧方面的难度,同时也对运 动员保持这种连续高强度、快速灵活的运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当运动持续时间超过 3Q秒后,运动员动作速度减慢,动作规格降低,尤其是第三段落时出现运动能力明显下降 的现象说明了这一点。

尽管在长拳套路运动中,快速运动约占43. 97% ,停顿约占28. 8%,但两次快速运动 间隔时间平均只有2秒14(表3-2-2)。换句话说,在前一次快速运动所消耗的磷酸原尚 未恢复的情况下紧接着下一次的快速运动,机体只能通过糖酵解供能系统提供能量。

此外,武术运动强调“内在意识”,要求运动员在演练过程中始终保持精神饱满、姿态 威严勇健的形象,因此,运动员往往采用“托气”的方法进行呼吸,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运动员的肺通气量和气体交换,使无氧代谢的比例增加。

诸如此类,我们都可看出,速度耐力素质在长拳类套路运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训练过程中在提高对运动员技术动作等方面要求的同时,注重发展运动员专项速 度耐力素质,即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对能否取得优异成绩是至关重要的。

要提高糖酵解系统的供能能力,可以通过改善两个方面的机能而获得:一是提高肌 肉中糖酵解酶的活性,从而使糖酵解能力祐速率加快;二是增强机体对代谢性酸中毒(主 要是乳酸堆积所致)的耐受能力,不要由于乳酸堆积而较早地限制运动能力,训练方法也 是围绕这两个方面而建立的。

一类是最大乳酸能训练。此类训练方法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糖酵解供能能力, 使机体在较短时间内以获得较多的能量供应。研究认为,血乳酸在12~20mM/L是最大无 氧代谢训练敏感的范围。要达到这个要求,采用一次1分钟左右的大强度运动不可能达到 高水平的血乳酸。HermanSon(1971)让一名运动员以不同时间的力竭性跑,血乳酸最高也 只在15mM/L左右,而以1分钟跑、4分钟休息的间歇运动跑五次后,血乳酸浓度可达到 一个很高的水平,最高值为30~32mM/L(图3-2-2)。这是因为在4分钟间歇期间,肌细 胞内氢离子(H + )向细胞外迅速弥散开,并可降至接近运动前水平(半时反应为39秒),而 乳酸根离子则并未明显下降(半时反应为9分钟)。所以,氢离子对肌糖元无氧代谢的抑制 作用经4分钟休息后已不明显,当继续进行运动时,肌糖元仍可持续分解为乳酸并释放能 量以供肌肉运动之需,从而使血乳酸浓度大大提高。

这一例子说明,要最大程度地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可采用间歇训练的方法。其训练 强度应是次极限强度(<90%V02max),因为强度过高则以动用磷酸原供能为主,而强度 过低则不能充分调动糖酵解能力而影响训练效果。由于糖酵解系统在运动30-60秒时达 到最大速率,可维持供能约2分钟左右,故练习持续时间一般控制在1分钟左右,两次练 习的间歇时间的安排,既要保证肌肉有相当浓度的乳酸等代谢产物的堆积,又不能使运动 员过早地陷入精疲力竭的状态,导致训练强度的大幅度降低及技术动作质量的破坏。一般 掌握在比运动时间长2~3倍。

最大乳酸能训练,主要采用间歇训练法。在武术训练中作为专项训练的主要有套路分 段间歇训练、

分钟),作为身体素质训练的如400米跑、变溪跑等。也有学者采用长拳主要腿、手、身、步 法组合而成的小短套间歇训练(温庄1990)和1分30秒间歇训练(温力1987),都取得了明 显的训练效果(表3・2-3)。

另一类是乳酸耐受力训练。由于乳酸的大量堆积会反馈抑制糖的分解和肌肉收缩,引 起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因此提高机体对乳酸的耐受能力,不要由于乳酸的积累而过早地产 生疲劳,也可达到提高肌肉工作能力的效果。提高乳酸耐受力对以速度耐力为主要代谢特 征的项目来讲,尤为重要。

乳酸耐受力训练,是应用超负荷的方法,在第一次练习后使血乳酸达到较高的水平, 一般认为以血乳酸在12mM/L左右为宜。然后在重复训练时维持在这一水平,使机体在训 练过程中较长时间地忍受高浓度乳酸的刺激,从而产生适应和提高耐受能力。在训练中常 采用1分钟左右的全力运动,使血乳酸达到12mM/L水平,然后经4~5分钟的休息间歇, 使乳酸从骨骼肌转运至血液并清除一部分,再进行下一次练习,使血乳酸又升至12mM/L 水平。这样,骨骼肌能维持多次的重复运动,血乳酸又保持较高浓度,使身体适应这种刺 激,从而提高耐受力(图3-2-3a)o如果强度过大,休息时间过短,中间没有适当的恢复, 那么经几次重复练习后便会因乳酸堆积引起能量代谢过程下降,产生运动性疲劳,收不到 乳酸耐受力训练的效果(S3-2-3b)

武术专项训练中采用的成套加段练习(超套练习)和两套连续训练,其基本原理和目 的,也就是通过超负荷训练的方法,刺激机体增强对高浓度乳酸堆积的适应和耐受能力。 但是武术是技术性很强的项目,超套训练采用太多,对技术动作要求就会降低,故不宜多 用,一般可采用相应身体素质训练方法,如800米跑,快速蹬梯上下等手段。

浏览2,51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