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举
武科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以武艺取士可 追溯到先秦,据《礼记•射义》记载,诸侯每岁“贡士于天子,天子试 之于射宫”。到了汉代多在国家用兵时,皇帝诏令荐举“明晓战阵任将帅 者”。隋代在科举中选将,“才堪将略,则拔之以御侮;膂力骁壮,则任 之以爪牙”。武举制正式建立是在武则天时,《通典•选举三•历代制下》 云:“长安二年(702),教人习武艺,其后每岁如明经进士之法。”当时 武举制考试的主要内容大致有四大类十大项:
① 戴长江、孙继民、李社军:《论河北历史文化的阶段和地位》,《河北学刊》,2011年第 1期。
一类是射,考核各种射箭之法。主要有长垛,一种离靶“百有五步, 列坐引射”的射法①。“坐”乃蹲、跪之意;马射是一种在骑马跑动时的 射技;筒射,依《新唐书•选举制》记,当是一种与普通弓箭有异,有 一定机械装置,《通鉴释文辨误》卷11中注为“中者洞贯”,故谓“筒 射”;步射即是射草人,还有是弓射铠甲的“穿札”。
第二类是马枪,即测试马上使枪的技能。方法是将四个木人列于土 墙之上,在马奔驰时用重八斤的丈八之枪,击刺木人。第三类是测力, 形式有“翘关”,即将一根长一丈七尺、直径三寸半状似门关的树条举十 次,其要求是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负重,方法是“负米五斛, 行二十步”。第四类是材貌,考核的内容主要是身体条件及语言对答②。 事实上,以上诸项考试内容早在唐初选拔军事人才中已见端倪。据《新 唐书•兵志》记,贞观年间对军事人才的选拔中就有关于弓马、翘关及 身高等方面的要求。
唐代武举制的创立和推行,使民间“教人习武艺"的军事教育活动 得以普遍而经常坚持,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还为宋代武学 的兴起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宋以后,武举考试逐渐系统化、制度化。宋 武举有解、省、殿三试之外,还有一比试。初上述武举制度内容外,宋 还开设武学课程,研习兵法、操练弓马,讲释“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 义之节”,提高了习武人员的理论修养。
清沿明治,采取文武并重的举措。在顺治(1644〜1661)行定鼎登 基礼的次年,中原未定,南明尚存,就“准兵部请,开各省武乡试"③。 考试内容内外两场,外场再分一场、二场。一场考马射,合格者应试二
- 杜佑《通典选举三•历代制下》,《四库全书》文渊阁版.引自周伟良:《中国武术 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 杜佑《通典选举三》及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七》。
- 《清史编年》,顺治二年四月二十九日。引自中国武术史编辑委员会:《中国武术史》, 1994年版,第290页。
场内容,即步射、硬弓、舞刀等。外场通过考内场,内场原试策论,后 改为默写《武经七书》。武考制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童试 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痒生,即武秀才;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 为武贡生;武贡生再通过殿试分出等次,称为三甲。一甲前三名分别是 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赐武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武进士出身, 其第一名为传胪;三甲若干名,赐同武进士出身。殿试以后,通常立即 由兵部授以官职。
二、燕赵武举人
燕赵大地尚武之风的盛行,不仅生产出众多的民间传统武术大家, 而且受儒家“学而优则仕”的熏陶,还促使了一大批人通过武术一技之 长,借助武举制生产平台,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综观历史可知,借助 武举制步入仕途的人举不胜举。据张琴等研究,清朝武举开科112次, 有籍贯可考的武状元93 A,包括京城顺天府在内的河北省占全国三分之 一以上①。
另据《状元史话》中的相关数据,历代已知武状元共118人,燕赵 地域为41人左右,占据了全国武状元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如:
唐朝武状元,崔园(生卒不详),一作崔图,字有裕,清河(今河北 枣强)东武城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诏举“智谋将帅”科,崔 园登第。崔园是后魏左仆射崔亮的后代。其父崔景牲。崔园年少孤贫, 好读兵书,有经济宇宙之心。中举后受命参谋河西军事。
胡口(生卒不详),字号不详,易州(今河北易县)人。应举“军谋 越众”科策问及第。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诏举赏识。三十岁时,随 张全军队北征,兵败,被贼军砍伤颈部,在死尸堆中过了一夜,后存活。
①张琴等:《清代武状元分布与我国区域体育文化差异》,《体育文化导刊». 2009年 第1期。
从此看淡功名,在寺庙中洒扫度日。六十岁时,受盐州刺史郭某推荐, 应举“军谋越众”科策问及第,授东宫卫佐官,兼参谋范阳(今河北涿 州)军事。
明代武状元程文范(生卒不详),字号不详,河北怀安卫(今河北涿 州)人。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科武举会试第一人。程文范 以骑射中式,策、论皆优受到各位考官的一致好评,一举夺得此科武举 魁首。程文范的生平事迹史书不详。
清朝武状元吴三畏(生卒不详),字号不详,直隶(今河北保定) 人。清康熙三年(1664)甲辰科武进士第一人。康熙三年,四川总督李 国英等上疏中提到“数万巨寇,一朝扫平,无一漏网……",因而局势大 转。康熙三年三月,兵部议复礼部给事中廖丹疏言:“边省投诚官员应于 各省分用。其武进士候推选者甚多,请暂停武闱会试。查会试大典,不 便停止,应于本科减去一百名中额,止(只)取中武进士一百名。(帝) 从之。”此时,康熙帝可供简选的人员已经扩大数量,因此,从本科开 始,武科限额100名。因此,吴三畏夺取武状元,授头等侍卫,从如此 大量筛选中脱颖而出。康熙三年冬十月,康熙帝命内大臣监试武举步射 于左翼门外。十五日,在太和殿传胪,赐武举吴三畏等100人武进士及 第出身有差。吴三畏在武科考中,一举夺魁,被康熙帝钦点为一甲一名 武状元。康熙五年(1666),吴三畏任南赣镇城守营副将,中卫协副将。 官至副将。
其他的还有:徐宪武(生卒不详),字号不详,直隶(今河北保定) 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科武进士第一人。武状元,授头等侍 卫。齐大勇(生卒不详),字号不详,直隶昌黎(今河北昌黎)人,一说 直隶永平(今河北卢龙)人。清雍正八年(1730)庚戌科武进士第一人。 乾隆十六年(1751),齐大勇任甘肃总兵,二月,调甘肃提督。乾隆二十 三年(1758),齐大勇再任湖广提督。据记载:齐大勇智勇双全,有闲暇 时间就弄文舞墨。当时文人说起齐大勇,称赞他:“学雅歌投壶,有古名 将风。”李国梁(?〜1787),字号不详,直隶丰润人。清乾隆二十二年 (1757) 丁丑科武进士第一人。乾隆四十年(1775)十月,署理福建陆路 提督。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李国梁实授福建陆路提督,驻扎在泉州府。 钱治平(生卒不详),字号不详,顺天霸州(河北霸州)人。清乾隆三十 四年(1769)己丑科武进士第一人。邢敦行(生卒不详),字号不详,直 隶定州(河北定州)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武进士第一人。 李云龙(生卒不详),字号不详,直隶阜城(今河北阜城)人。清嘉庆四 年(1799)己未科武进士第一人。张云亭(生卒不详),字号不详,直隶 清丰人。清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武进士第一人。张殿华(生卒不 详),字号不详,直隶枣强(今河北枣强)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 甲辰科武进士第一人。吴德新(生卒不详),字号不详,直隶东明(今河 北东明)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巳科武进士第一人。李信(生 卒不详),字号不详,直隶晋州(今河北晋州)人。清道光二十七年 (1847) 丁未科武进士第一人。马鸿图(生卒不详),字号不详,直隶抚 宁(今河北抚宁)人。清咸丰十年(I860)庚申科武进士第一人。史天 祥(生卒不详),字号不详,直隶邯郸(今河北邯郸)人。清同治元年 (1862)壬戌科武进士第一人。黄大元(生卒不详),字号不详,直隶怀 安(今河北怀安)人。清同治二年(1863)癸亥科武进士第一人。张蜀 锦(生卒不详),字号不详,直隶广平(今河北广平)人。清同治四年 (1865)乙丑科武进士第一人。张三甲(生卒不详),字号不详,直隶开 州(今河北濮阳)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武进士第一人。
以武举取仕,不仅是燕赵尚武习俗的表现,而且也带动了燕赵各地 习武的风气,进而推动了武术的文化生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河北沧州,自明代以来,可考证的参与科考并取 得一定名次者高达3000余人。仅清代沧州就出现了 8名武状元、4名武 榜眼、5名武探花,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参照《中国历代武状元》,孙 健的《清代沧州武状元考略》、《沧州武术志》等成果,8名武状元简介 如下:
- 田峻(1684〜1727),字耕野,号有年,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 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武进士第一人①。据《清圣祖实录》 卷二三九记载:“冬十月,策试天下中式武举于太和殿前。上御畅春园阅 试中式武举骑射技勇。谕大学士及兵部大臣等曰:'八旗汉军以文职用者 多,以武职用者少,嗣后武科乡会试当令八旗汉军应考,即增额无多而 精壮技穷者可得矣。'上率善射侍卫等射。上亲发五矢,皆中。上御畅春 园内西厂阅试中式武举骑射技勇。选田唆等23人复试以步射,召礼部侍 郎胡会恩近前,问曰:'尔观会元田?文章何如。'胡会恩奏曰:'文章颇 佳。'上曰:'从前以武会元为状元者少。今田骑射击俱佳而文章又佳。 其以田为第一名……钦定完名次后,康熙帝兴致大起,亲自率领善射 的侍卫进行射箭表演。他射了两次,每发必中。
康熙五十三年十月,田峻候补外放为川陕督标中军副将。康熙五十 四年四月,朝廷命吏部尚书兼总督仓场事务富宁安率领满洲、绿旗兵各 一千,进驻青海形胜要地嘎斯口(今青海省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 镇),田唆随銮仪卫銮仪使董大成一同出征。康熙五十五年正月。田唆又 随授为逆将军的富宁安到哈密西北的巴厘坤驻扎,秣兵厉马,蓄锐以待 进取。雍正元年,被年羹尧调赴甘肃。20世纪50年代初,巴里坤县城 东15公理处的石人子村农民耕地时发现了一块石碑,经辨认乃为西安镇 标副总兵田唆主持刻勒的记功碑。碑文如下:
大清康熙丙申正月,西安镇标副总兵田唆,领口标兵口口 人,随靖逆将军富,帅师亿万驱虏至此,口逆闻威望风远遁。 雍正元年季春,抚远大将军□口口口口口口□年调甘听用,勒 石以志云耳。
① 乾隆《献县志》卷八《选举•武进士》:"康熙己丑科,田峻,状元,官广西提督。
碑文虽短,却是难得的历史见证。
- 李琰(生卒不详),字苍岩,河北献县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 庚子科武举,雍正元年(1723)葵卯恩科武进士一甲第一人①。雍正皇 帝期间,不仅变革了录取原则,还修改了武进士的授官办法。何圣生 《檐醉杂记》卷二载:康熙三年制定的武进士授官条例规定,一甲一名, 授参将,二名授游击,三名授都司。二甲授守备,三甲授署守备。雍正 皇帝举行了第一次武举之后,表示名列前茅的武进士不再直接授予军职, 改为先在皇帝身边充当侍卫历练,服役期满才能正式出任军职,于是 “旨谕兵部,今科中式武进士,系元年所取,状元授为一等侍卫,榜眼、 探花授为二等侍卫。二甲十三名授为三等侍卫,令戴孔雀翎。三甲记名 三十六人俱授蓝翎”。道光二十九年《宝庆府志》卷二十二《武职表•宝 庆协副将》:“雍正三年,李炎,直隶献县人,葵末会状,一等侍卫。”此 处李炎,应为李琰之误。此外,乾隆《献县志》载李琰官至镇覃总兵, 民国《汶邑李氏族谱》李琰小传也言他曾任湖南镇箪总兵。
- 哈攀龙(约1707- 1760),直隶河间(今河北沧州肃宁)人,回 族,清朝将领。年轻时气力非凡,百十斤的武器,挥舞自如,又经过多 年苦练,拜师学艺,练就一身武艺,刀枪剑戟,样样精通,骑马射箭, 箭无虚发,文韬武略,闻名遐迩。于1732年(雍正十年)中武举,1737 年(乾隆二年)一甲一名武进士②,授予头等侍卫。1744年(乾隆九年) 任福建兴化镇(今莆田)城守副将,1746年(乾隆十一年)先后任河南
- 《清世宗实录》卷十四载:•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巳,策试天下中式武举李琰等一百三十 名于太和殿前。乙丑,上御太和殿传胪,赐殿试武举李琰等一百三十六人武进士及第出身有 差,’雍正元年《缙绅全书•御前侍卫》:“李琰,直隶献县人,葵卯状元。”乾隆《献县志》卷 八《选举•武进士》:“雍正葵卯科,李琰,会状,官镇覃总兵,
- 《清高宗实录》卷五十三载:,'乾隆二年闰九月壬午,尚御紫光阁,阅中式武举骑射技 勇.赐一甲一名哈攀龙、二名张凌霞、三名冯哲武进士及第,二甲马瑞图等十人武进士出身, 三甲焦腾汉等十五人同武进士出身 南阳镇、福建海坛镇及漳州镇总兵。任州镇总兵期间,哈攀龙奏报:“漳 郡风气嚣凌,习俗强悍好胜。然有血性。一知非理。便自折服。要在得 情。实心化导。”乾隆批阅道:“此数句甚中漳州之弊!不谓汝武人而能 见到此。好!勉之!”(《清高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九)
哈攀龙根据多年治军的经验,1753年(乾隆十八年)制订整饬弁兵 条例六项,上报清廷,受到皇帝嘉勉。这六项是:一,凡抓获逃兵,即 重责并革去军籍,一个月内自首者,可量宽初犯;二,已革职的千总、 把总等末弁,不得久住任所;三,施南卫(今湖北恩施)、武昌、永顺、 保靖、九路等处归旧土司安插各省者,恐有私逃回籍的,饬各弁时加查 察;四,凡军流重犯往回递解时,遵例一犯二解,兵械防护于单内注明 某兵,押交前汛,限时回销;五,押解军饷,每兵配带鸟枪、腰刀、哨 棍,由大路行走防护,委弁督查,交前汛取照回销,仍令沿途塘兵护送 出境,该将备报过汛日期;六,州县监狱出外执行公务,要有拨兵防范 之例,一般情况下,应定额派拨五名,人员不足时,也不少于四名,遇 要犯,另酌情增派。
- 哈廷粱(1714〜1789?),献县人。乾隆三年戊午科武举,乾隆十 七年(1752)壬申恩科武殿试一甲第一人①。此次科举,沧州地区选手 多位脱颖而出,据考证,前十名中至少有三位沧州人。除哈廷梁外,第 四名即二甲第一田允中、第七名即二甲第四哈国兴⑰。该科是为庆祝皇 太后六旬万寿特别开设的恩科,又称万寿恩科。哈廷梁是哈家的第二名
- 《清高宗实录》卷四百二十五载:乾隆十七年十月初五,"上御太和殿传胪,赐中式武 举一甲哈廷梁、林建鼎、马琼三人武进士及第,二甲田允中等七人武进士出身,三甲尹天培等 五十五人同武进士出身”。乾隆《献县志》卷八《选举•武进士》:"乾隆壬申科,哈廷梁,状 元,官四川参将。”
- 乾隆《任丘县志》卷八《选举志武进士表:h ,'乾隆十七年壬申,田允中,二甲第一 名,侍卫.现任云南永顺镇总兵。”乾隆十七年十二月二日哈攀龙《奏为长子中二甲第四名武进 士谢恩折》云:"臣长子国兴叨蒙圣恩.赐二甲第四名武进士,钦授三等侍卫。……再,一甲第 一名哈廷梁.亦系臣之族弟。" 状元,而其他哈氏族人出身武科或有武职者更是举不胜举。如乾隆四年 的武榜眼哈国龙、康熙五十一年的武探花哈义勇,此外还有二甲武进士 哈攀凤、哈国兴。武职人员,如哈元贵、哈元成、哈尚德、哈俊德、哈 明德、哈廷栋、哈振鳌、哈国祥等等。
- 白成龙(?〜1778),河间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戍科武 进士一甲第一名①。乾隆三十八年,白成龙奉旨由河南中军参将,调补 浙江湖州协副将。乾隆四十三年,白成龙敲诈嘉湖卫守备柳俊贤钱财, 柳自缢身死,白被捕。五月,主办此案的浙江巡抚王亶望在给乾隆的奏 折中详细讲述了案件经过,他在奏折中特别奏明:“白成龙系直隶回民, 自缢身亡的守备柳俊贤是云南回民,与白成龙有亲戚关系。案件所涉及 的一干人,如白成龙的母舅马世熙、柳俊贤的弟弟柳俊杰,还有中间跑 事的古永年等,也多是回族。后经乾隆亲自审定批准,同年闰六月,白 成龙在杭州被处绞刑(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五十二)。后人考证其属 于蒙冤而死,根本起因在于白成龙的“性刚,少所降屈”,直接原因则是 “与某官不相洽,中遭匪人蜚语,陷公于罪。对簿时,适某官会鞠•公不 堪挫娅,遂诬服”。
- 张元联(生卒不详),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嘉庆十年 (1805)乙丑科武殿试一甲第一人②。大魁后,张元联先被授为一等侍 卫。嘉庆十七年秋《缙绅全书》御前侍卫名单中有一位:“蓝翎侍卫加一
- 《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七十载:乾隆三十一年十月十五日,“上御太和殿传胪.赐中式 武举一甲白成龙、黄宗杰、彭先龙三人武进士及第;二甲李芳圆等五人武进士出身;三甲赵攀 龙等四是三人同武进士出身《缙绅全书•御前侍卫》:“白成龙,直隶河间人,丙戍状元。” 《大清武职迁除提名录》载:“河南中军参将白成龙,直隶河间人,丙戍状元。”
- 《清仁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一:"嘉庆十年,乙丑,冬十月巳亥,上御太和殿传胪,赐 殿试武举一甲张联元、白凤池、孙抡元三人武进士及第;二甲马天保等六人,武进士出身;三 甲时龙光等五十一人.同武进士出身朱彭寿《旧典备征》卷四从之,注明其籍贯乃直隶河间 人。嘉庆十一年春《缙绅全书》御前侍卫名单却赫然写道:“头等侍卫加一级张元联,直隶献县 人,乙丑状元。”咸丰《初续献县志•武进士表》也载:“嘉庆乙丑科,张元联,状元,官樊城 副将,”从地方志等实用性考虑,采用“张元联”较妥。
级,口口口,直隶献县人。”此处或为张元联,其他记载尚不得见,有待 进一步考证。
- 赫光甲(1818〜1857),直隶任邱(今河北任丘)人。清道光十 七年(1837) 丁酉科武乡试中举,十八年(1838)戊戌科武殿试一甲第 一名①,授头等侍卫,外任补官缺,先为署山东胶州协副将,后出任为 山东抚标中军参将。咸丰二年(1852),经山东巡抚李德会举荐,郝光甲 擢为陕西陕安镇总兵。
咸丰三年九月,“郝光甲并明庆所带绥远城、土默特后之兵,均著飞 催前进。著令全数到齐分扼南面”,与胜保等兵围“逆贼(指捻军)困踞 深州”。郝光甲跟从将军胜保追剿,陕甘总督舒兴阿围剿捻军于河南,临 阵混乱,互相争调,郝光甲以擅自移营被褫职。以后他的军队改为隶属 秦定三陆路提督。郝光甲战舒城,连战获胜,诏谕赐予他三品顶戴,署 理陕安镇总兵。十月,郝光甲进攻捻军,随之又克庐州,太平军攻城, 郝光甲失守。咸丰四年,复战舒城,在三连桥伏杀太平军三千余人,边 续获大胜。凭镇压义军得以恢复总兵官职,赏赐三品顶戴花翎。咸丰五 年,攻克庐郡。咸丰六年,收复舒城。赏郝光甲总兵顶戴花翎。咸丰七 年,郝光甲兵援桐城,在郝到达舒城时,与太平军遭遇,因寡不敌众, 身殁於阵前。三月,皇帝下诏恢复给郝光甲革去的总兵一职,予祭葬赐 恤,谥号“武节”。《清史稿》、《大清畿辅先哲传》,皆有其传。
- 徐德麟(1809〜1895),汉军馔白旗,沧县张官屯乡大马庄村人 (原属南皮)。道光二十一年(1841)辛丑科武殿试一甲第一人②。大马 庄徐氏,几世习武,自乾隆中期以来,武举科第连绵,仅徐德麟父兄子
- 《清宣宗实录》卷三百十五载:道光十八年冬十月,谕内阁:“武殿试一甲向取三人。 此次中式武举,朕亲加校阅,除一甲一名郝光甲、一甲二名佟攀梅马步箭弓刀石俱称外,其余 各武举内,或马步箭尚好.弓刀石间有二号者,或弓刀石尚好,马步箭中不及数者。一甲第三, 不得其人,未便迁就符额,用示朕核实抡才之意。”
- 光绪《南皮县志》卷九《选举志下武科武进士》:“道光辛丑科,状元,徐德麟,山西 平垣营游击,升太原营参将。” 侄三代便涌现出多位武举人①,其中有四名武进士,因此,大马庄徐家 成了远近闻名的武门望族。徐德麟受家风熏陶,自幼好武,尤其善长骑 马,经常紧骑生马,驰聘数十里,以此为乐。徐德麟在紫禁城太和殿前 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武殿试时,还有一个小插曲:舞刀是徐德麟的强 项,但殿试这天,可能出于紧张,在胸前舞花时刀竟没拿住,脱手而出, 把众考官和武举们都吓了一•跳。只见徐德麟一个箭步冲上去,就在大刀 将落未落之际,右脚一踢刀杆,一百二十斤的大刀,应声而起。内行人 都看出来这是失误,然而道光皇帝却把惊险当作精彩,看着憋得满脸通 红的徐德麟,直夸他是关公附体,当场点了徐德麟的状元。退场后徐德 麟脱下马靴,靴筒已被鲜血染红,原来刚才由于踢刀太过用力,脚面都 踢破了。
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徐德麟外放山西平垣营游击,数年后升任太原 营参将。咸丰初年,朝政日非,徐德麟因与上峰不合,以养病为由,解 甲归田。咸丰三年秋,太平军路过沧南一带,南皮县令赵士桐倡办团练, 徐德麟积极响应,村镇赖以安宁无扰。徐德麟为人赋性忠厚,待人接物, 心和气平。晚年,逍遥林野,着布衣,戴草笠,与野老农夫杂处,外人 不知其为武状元也②。
第四节国术馆生产的燕赵武术
中央国术馆从1928年成立到1947年被迫停办,期间近20年时间,
- 徐家几代情况如下:徐德麟的曾祖徐兴俊,好武习武,遂成家风.因后代有功.诰赠 ••武翼都尉”;祖父徐廷钺,武功上乘,赠“武翼都尉”;父亲徐仲,嘉庆戊辰(1808)武举人; 伯父徐伦,被诰封为“武地骑尉”,叔父徐偃,嘉庆庚午(1801)武举人,被诰封为"武地骑 尉”,叔父徐仪,诰封为“武地骑尉”;叔父滨,诰封为“武功将军”;大哥徐祥麟,诰封为“武 功将军”;胞弟徐及麟,道光二十五年武进士,候选都司,领蓝翎侍卫;儿子徐元捷,诰封为 “武骑都尉”。参见李文厂:《沧州武术》.第246〜247页。
- 孙建:《清代沧州武状元考略》,《武林风起沧海潮》,2010年第3期.第97〜98页。 历经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两大时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 武术人才,为我国武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它的创立,不只是创办了 一所全国性的武术机构,而且在它的影响下,全国各省以及大部分市县 都相继成立了国术馆组织。把我国的武术事业推上了现代史上一个最大 的高潮,不只在国内,在海外武术界也形成了很大的影响。为光大中华 武术,促进国内、国际武术交流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具有极其深远 的历史意义①。
一、中央国术馆内的燕赵武术名家
张之江,字子姜,河北盐山人,已故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军宿将之 一,与李鸣钟、孙良诚、宋哲元、鹿钟麟等将领,并称冯玉祥麾下的五 虎上将。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时期,张之江在西北军总司令部任总 指挥官。当时,西北军总司令部武术总教官马凤图组织了大刀队(亦称 “敢死队”),在攻打天津的攻坚战中创建奇勋,给了张之江很大鼓舞,使 他萌生了依靠武术来“强中救国”的思想。南口战争,奉系惨败,更使 他认识到以武壮军壮国的迫切,开始跟其副官李渊智、军法处长马凤图 习拳练武。军旅生活和个人武术实践,使张之江对武术的功能和作用的 认识得到进一步升华。自此,他开始把武术这一民族瑰宝视为“军之 胆”、“国之魂”,以“唤醒炎黄子孙,强我宗族、壮我国魂”为己任,并 为创建国术馆而四处奔波②。1928年秋,张之江写信给已在南京执掌国 民政府军党政大权的蒋介石,信中提出将武术易名为“国术”,“保存国 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蒋介石同意了张之江的建议,调他来南京, 担任中央国术馆馆长,划拨出编制名额,又拨下一笔经费。于是,张之 江辞去西北军第二路军总指挥的军职,从甘肃天水来到南京上任,主持
®此部分所涉及到的武林人物,请参见本书第二章燕赵传统武术主要人物系谱传承。
® 赵荣林口述,徐志华整理:《回忆中央国术馆》,载于《文安县文史资料第二辑》,第 100—101 页。
选馆址、搭班子等工作。

1928年10月中央国术馆开馆典礼(图片来源:《中央国术馆史》,1996年)
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初,在馆长张之江、名誉馆长冯玉祥的大力支持 下,着手选拔馆内武艺教习(后改为武艺教官)。先以国民政府的名义通 电各省府主席,督其在省内选推高手。于是各省均先后用自报自荐和公 推公选的方式挑选出数十名行家里手,经过考核,报送至中央国术馆供 职。经过协商,将来人组成一个团体,即“中央国术馆教授(训练) 班”。首期“教授(训练)班”的57名成员中,河北籍的就有20多人, 占三分之一以上。
佟忠义( 1879〜1963),河北沧州人,擅长搏击与摔跤;韩会清 (1886〜?),河北沧州人,擅长青龙偃月刀等;李元智(1903〜1972), 河北沧州人,擅长八极拳、梅花单刀等;高振东(1879〜I960),河北雄 县人,擅长铁砂掌、形意拳等;郭长生(1876〜1967),河北沧州人,擅 长白猿通臂拳、苗刀等;朱国福(1897〜1968),河北定兴人,擅长形意 拳、武当昆吾剑、铁砂掌等;赵连和(1900〜1973),河北景县人,擅长 十二路潭腿、地煞剑等;马英图(1897〜1956),河北沧州人,擅长通臂 拳、劈挂拳、八极拳等;孙琨(1900〜?),河北石家庄人,擅长燕青拳 及擒扑散手等;王子庆(1899〜1980),河北柏乡人,擅长五毒垒塔及北 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齐良友(1887〜1969),河北完县人,擅长 铁砂掌、北少林拳;杨兆清(1883〜1936),河北永年人,擅长杨式太极 拳与太极打手等;郭锡三(约1897〜1978),河北沧州人,擅长青萍剑 等;田兆麟(约1901 - 1985),河北完县人,擅长铁砂掌、形意拳等; 龚润田(约1887-1970),河北辛集人,擅长铁砂掌、八极拳、吴式太 极拳等;刘鸿庆(约1897〜1979),河北沧州人,擅长五毒垒塔及雁尾 单刀、哪吒闹海乾坤圈、武当君子剑等;李滋茂(约1899-1984),河 北沧州人,擅长五毒垒塔、形意拳、八卦掌、梅花双刀等;马庆云(约 1901〜1985 ),河北保定人,擅长硬形气功,中国式摔跤;李椿年 (1894〜1976),河北交河人(今泊头),擅长北少林拳、杨式太极拳;李 玉山(又名李琳春,1881〜1957),河北沧州人,擅长燕青拳、青萍剑、 太师鞭等;曹砚海(1899〜1938),河北沧州人,擅长武当太乙剑、六合 拳、燕青拳等。
1929年3月,中央国术馆正式开馆,首期招收学员360人,全国各 地国术爱好者争相报名应考,其中武术世家子弟占了不小的比例。据统 计,报名者达5244人,也就是说选录比例约为14比1,可谓盛况空前。
中央国术馆副馆长为原直系将领李景林,河北枣强人,行伍出身, 在南北军阀混战中一度崭露头角,成为直系重要将领,他的北派达摩剑 术独步平津,有一定的名气。
该馆下设教务处、总务处、编纂处3个处。由“神力王”王子平 (河北沧州人)和少林名家吴图南担任教务处正副处长;王振伟为总务处 长;知名技击高手唐豪与国术研究专家姜容樵(河北沧州人)分任编纂 处正副处长。
编纂处负责编辑出版大开本《国术周刊》,设记者编制6人,分驻上 海、北平、沈阳、汉口、广州、西安6个城市。为了保证稿源及质量, 中央国术馆还在全国24家国术分馆聘请了一大批特约撰稿人,不发放津 贴费,是义务性质,但这些撰稿人的热情仍相当高,以文稿能在《国术 周刊》上刊登为荣。
每周出版的《国术周刊》,每期可售出4000多份,军校生、大中学 生都争着购买,传阅范围较广。人们最爱读周刊上的“功法介绍”、“技 击家小传”等专栏,认为文章短小生动,资料翔实可信。南京、无锡、 合肥等市的中学还采取集体订阅、设点代销等方式出售《国术周刊》。南 京的日本总领事馆、公使馆的外交官员还分别订阅10份,供日本国内一 些大型武道馆人员研读。
1928年10月18 H ,中央国术馆举办的第一届国术国考,获得前30 名的优胜者中,燕赵地域的河北人共有13名,前5名全部为河北人,其 中定州人朱国福被誉为“武状元1936年,中央国术馆运动员随国家 队自费参加第11届柏林奥运会,闯出了中国武术的威名,其中就有燕赵 武林高手郑怀贤等。在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这两个为近代武术发展 做出了最大贡献的武术组织中,燕赵武林人士都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由此可知,燕赵武术在近代中国武术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浏览2,96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