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研究截拳道之前,让我们先切实讨论一下“传统武术形式”是什 么。我们中国对于武术派别之由来,有着许多多采多姿的传说,例如高僧传 授、梦中领悟、神佛指点等。所谓“形式”,都是由一位首创者的“人”组织 成功的。所以“形式”绝对不可以视作万古不移的定律或经典,因为人类乃是 一种具有创造的生物,“人”永远比“形式”重要得多。

譬如这么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武术家发现了一种原理,而在他一生之 中,自然就会根据这条原理来钻研他本门的功夫。但等这个“人”死去之后, 他的门徒承受了他的设想、他的规矩、他的意向以及他的方法,而把这些都化 为了“定律”。于是,严格的教条订立了,庄重的仪式形成了,硬性的姿势规 定了,终于组成了一个门派,把原来是具有流动性的个人直觉,给演变成为一 种牢不可破的固定方式。

如此做来,他们非但神化这项知识,而同时却埋葬了创始者的智慧,这绝 不是那个“人”在最初时的意图,我敢相信另外更有许多的“人”也发现了自 己的原理。于是他们就有对立派的出现,例如硬功对软功,外功对内功等。他 们也建立了自己的门户,规定了本门的律条与方式,而且每一派都自认为是具 有最高“真理”的,因此,人类对于武术的知识与智慧,就此永远不能集中而 成为今日四分五裂的局面。

拳术的形式,只是整体里的一部分而已,任何一种形式,都需要纠正、分 析、否定、废弃,并且还要下过许多自省的功夫。免掉了个人偏爱的招数,除 去了作茧自缚的约束,战斗方式是永远新鲜、生动的,而且不断地在改进的。 你自己的形式和你自己的倾向,以及你自己的体格,正是战斗方式的全部主 体。我并没有发明一种新的形式,新的混合物或变化体。我更没有创造什么截 拳道的规律,用来表示与其他拳术有异的企图。相反的,我希望我的同志能够 从形式、姿势、教条中解放出来,那才是截拳道的最终目标。

截拳道与一般传统武术不同的就是没有那种独特的规律、分类技术,而且 也没有严格的哲理。截拳道对于武术的看法是站在各种有利的角度上。因为截

拳道能够充分利用了多种路子与方法(功能至上主义),所以是不受任何约束

而完全自由的。换一句话说:截拳道包罗万象,但不被万象所包罗!

截拳道没有准备好的课程,而且也无此需要。每个人都有一种直觉,可以 发现自己天赋以内最有效与最有利的条件,去获得实际的平衡、动作的重心与 力量的使用。规律与姿势只不过是能摸到纯正了解的门路而已,而纯正了解却 是隐藏在每个人的心底深处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明了自己的能力,因为:武术 的知识,根本就是每个人的知识!学习绝对不是模仿,也不是原有固定知识的 累积。学习是一种过程,永远不终止的发掘!在截拳道里,我们只是去发掘我 们所不知道的东西,并不是把人家现成的东西给拿过来。

我们都听到过教师们的教训:“武术其实就是生活。”生活者,是永恒的 动作,有节奏而没有固定目标。假如学习而不能跟上生活的潮流,到结果一定 陷入了待板方式的迷津,那是相当可惜的一件事。一名优秀的教师,绝对不是 一名“真理”的向导,至于“真理”本身,则需要学生们自己去发掘,教师是 无能为力的。所以,出色的教师是会懂得对学生们作个别的观察的,同时鼓励 学生们自己探寻“真理”。

在整体战斗形式里,其实并没有所谓的“标准”,而发挥的方法,应该是 绝对自由的。我现在要提醒各位一句:截拳道只是一个代表名称,并不是什么 派别。打个比喻说,截拳道等于是“一只指向月球的手指”,但是你千万不要 以为手指就是月球,更不要过于注视那手指而忽略了太空上的美景。那只手指 的作用,只是引指“光明”。至于你将来能够获得多少“太空知识”?那就全 靠你自己努力去领悟了。

只收名人当弟子

1967年是李小龙在美国事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1月27日,李小龙在电 视剧《青蜂侠》中出演“加藤”一角,并一炮走红;2月5日,第五家振藩国术 馆在洛杉矶唐人街成立;5月6日,应邀在华盛顿举行的“全国空手道冠军大 赛”上做示范表演;6月24日,在纽约麦迪逊花园广场举办的“全美空手道公 开大赛”上做示范表演;7月,将自己所创造的全新武术体系正式命名为截拳 道;7月14日,在电视剧《无敌铁探长》中客串演出;7月30日,应邀在加州长

堤“国际空手道锦标赛”上做示范表演;年末,又在巴拿马举办的“武术嘉年 华”会上做示范表演。

可以看到,李小龙这一年的事业发展重心主要集中在振藩功夫上,确切说 是新创造的截拳道上,在影视方面的成绩并不突出。由此反映出几个问题:首 先,《青蜂侠》中的“加藤”虽然受到了广泛好评,但仍不足以让李小龙彻底 打开好莱玛之门,而他在这一年里也仅参与演出了两部电视剧;其次,正因为 在好莱坞发展缓慢,迟迟得不到片约,李小龙才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振藩功 夫上,开办武馆、创造截拳道、大力推广截拳道在美国武术界的影响力,并且 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最后,李小龙基本上都是以嘉宾身份在这一系列大赛上做 示范表演,而没有以一个选手的身份去参赛,一方面说明美国武术界认可他的 宗师身份,另一方面也看出美国武术界的主流仍把他看成是一个异类,并没有 真正接纳李小龙的意思。

王立群先生在《读史记》中把人分为了五类:第一类人只琢磨事不琢磨 人,第二类人只琢磨人不琢磨事,第三类人只琢磨钱,第四类人既琢磨人又琢 磨事,第五类人则是人事钱全都琢磨。李小龙无疑就属于第一类,是那种精于 做事却不善与人打交道的人,所以他的人生之路也跟他的性格一样棱角分明。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性格,李小龙才会在“加藤”走俏后拒绝了一大批美国商 人的包装计划,也没有趁热打铁与好莱坞的圈内人搞好关系,为自己的演艺事 业开辟新的空间。

也许有人会问,不是有聪慧识大体的莲达在一旁帮助李小龙吗?其实莲达 起到的只是参谋的作用,依李小龙火爆的脾气,很多事情莲达还来不及知道,

就已经被李小龙给“办砸了”,她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让李小龙少得罪人、 或者在问题发生后加以解释和善后,并不能代替李小龙来做决断。因此,李小 龙的演艺事业在《青蜂侠》之后迅速走低,先前搁置功夫转而向好莱坞发展的 计划就此搁浅。

早在《青蜂侠》拍摄期间,就有人善意地提醒过李小龙,让他不要为了拍 戏而放弃功夫,功夫不但是李小龙最大的特色,也是他在好莱坞的立足之本, 这个人就是《青蜂侠》的助理制片人查尔斯•费西蒙。费西蒙与李小龙的友谊 是在拍摄《青蜂侠》的过程中结下的,当时,李小龙经常为了一些武打动作与

导演发生争执,制片人杜西亚又经常不在片场,所以费西蒙就充当起了调停人 的角色。但当时的李小龙完全沉浸在进军好莱坞的兴奋和喜悦中,并没有把费 西蒙的忠告放在心上。

洛杉矶的振藩国术馆开张后,一些好莱坞动作演员慕名而来要拜李小龙为 师,他们拜师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深造,把所学来的功夫用在银幕上,而非 真正热爱中国功夫,这就与李小龙开馆授徒的初衷大相径庭了。另外,李小龙 沿袭了恩师叶问在择徒上的一套标准,但凡报名者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入 门,不管你是演员还是谁的朋友,一律没有开后门拉关系的特权。李小龙冷面 无情的做法让很多人觉得不可理解,他们甚至愿意多出些钱在李小龙的武馆挂 个名、镀个金,然后给李小龙介绍更多的人来,可李小龙偏偏不吃这一套,经 常搞得一些名人灰头土脸地回去。

当初李小龙不愿待在香港,就是觉得香港人事事拉关系、处处讲人情,完 全不按能力办事,于是返回更为实际的美国发展,但其实美国也不完全是一个 “认钱不认人”的地方,尤其在演艺圈,人脉就显得尤为重要,李小龙过于简 单的想法,让他在无形中得罪了很多人。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妻子莲达很快意识到了李小龙的“幼稚”,在这 个世界上,得罪人很容易,想要挽回关系却很难,长此以往,李小龙在圈内的 口碑就会变得极差,一传十,十传百,用不了多久,所有人都会知道李小龙的 “所作所为”,想要在好莱坞发展,根本就是痴人说梦。莲达与李小龙进行了 一次长谈,以一个女性特有的视角耐心地分析他所面临的状况与这样做可能带 来的后果,并劝李小龙不要对那些名人如此苛刻,给别人多留一点面子,就是 给自己多留一条出路。

浏览64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