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进行大运动量训练时,机体开始时对训练负荷不适应,尿蛋白排泄量较多,持续坚 持一个阶段,在完成相同强度训练后,尿蛋白会减少,这是机体对训练负荷适应的反应。如 果尿蛋白不减少,或反而有所增加,就要注意运动员身体状态,酌减运动强度或运动量。
应该注意的是,运动性尿蛋白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有些人在运动后易出现,数量较多, 有些人则不易出现。这种个体差异和训练水平关系不大,可能与遗传有关。但是,同一个体 在完成相近的运动负荷或参加相同项目比赛时出现的尿蛋白量相对比较稳定。当训练水 平提高时,尿蛋白的数量减少。当身体机能下降时(如疲劳、睡眠不足等),尿蛋白在运动后 排泄量增加。所以,采用尿蛋白这一指标来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时,宜进行系统观察。
当进行大运动量训练后,尿蛋白排泄量在运动后15分钟才达到最高值。在比赛后测 定尿蛋白,应让运动员在比赛结束15分钟后取尿样。运动性蛋白尿在运动后4小时内基 本消除,如果恢复时间长也是身体机能下降的表现。
尿肌酊:运动主要是肌肉做功,短时间运动项目主要取决于肌肉的机能水平。长时 间运动项目除了取决于肌肉的机能水平外,还与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有关。因此,在运动 训练中,运动员肌肉机能的评定,对评定训练效果,尤其是对速度和力量型项目训练效果 的评定,显然也是十分重要的。
肌酸在肝脏内生成后入血,几乎全部被肌肉吸收,并主要以CP的形式存在于肌肉。CP 或肌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可脱去一分子磷酸或水而成为肌BE肌酎为CP或肌酸的代谢 终产物,由尿液排出(图3-2-5)。
实验证明,正常成人24小时尿肌BF的排泄量非常恒定,并可在一段时间内(如一二 周)保持不变,膳食、尿量和一般运动(中、小运动量)对日尿肌酊排泄量无明显影响,体重相 同时,肌肉发达者比不发达者高,运动员比非运动员高,当发生肌肉系统疾病时,如肌肉萎 缩、无力或营养不良等症状时,尿肌SF排泄量可显著减少,当恢复后排泄量增加。所以,日 尿肌酊的排泄量主要反映了肌肉CP总量或肌肉的数量。
由于尿肌酊排泄量与体重有关,故常以尿肌酊系数来进行评定。24小时内每公斤体重 排出的肌酊量称为尿肌酊系数。
尿肌醉系数(mg/千克体重)=24小唯甲型碧毫克数
体重(千克)
一般男子尿肌酊系数为18-32,女子为10~25。实验证明,非运动员的尿肌酊系数显 著低于同龄的运动员。在运动员中,从事力量、速度项目的运动员高于其他项目的运动 员。在同一专项中(速度、力量项目),尿肌SF系数高者,运动水平也相对较高。反之,运动水 平则低。由此可见,尿肌酎系数更确切地反映了肌肉CP含量和肌肉的工作能力。
运动训练中尿肌酊排泄量改变,大致有三种情况:
尿肌酊排泄量增加,可能是肌肉机能提高的反映。尿肌酊排泄量增加,若体重不 变,尿肌SF系数增加,可能是肌肉CP含量提高或是肌肉增加而脂肪减少。若体重增加,尿 肌酣系数不变,则可能增加了肌肉重量。这些变化均为肌肉机能提高的反映。
尿肌酣排泄量减少,可能是肌肉机能下降的反映。尿肌酎排泄量减少,若体重不 变,则尿肌酎系统必然减少,可能是肌肉CP浓度下降的反映。若体重也随之下降,尿肌酊 系数不变,则可能是肌肉重量减少之故。若体重反而增加,尿肌醉系数必然下降,可能是脂 肪增加,肌肉重量相对减少。这些变化都是肌肉机能下降的反映。
尿肌酊排泄量不变,可能是肌肉质量保持不变的反映。若体重下降,则尿肌酣系数 增加,可能是脂肪减少之故。若体重增加,则尿肌醉系数减少,可能是脂肪增加的反映。
总之,在运动训练中采用这一指标来评定训练效果,尤其是评定短时间高强度运动项 目的训练效果,有一定的意义。
以上介绍的几个常用的生化指标,在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或训练负荷时,各有其特 点,为参考方便,简单归纳如表3-2-4所示。
运动训练的生物学本质,就是通过运动负荷的刺激,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进 而产生适应的不断反复过程,从而使机能水平得以提高。
在运动训练中应注意渐进性、特异性、个体性、重复性、恢复性等基本原理。
能量代谢是人体一切机能活动的基础,代谢过程决定运动能力的大小,影响运动 员代谢能力的生化因素有肌肉中能源物质的贮量、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运动后恢复过程 的代谢能力。
发展磷酸原供能能力的训练,应尽量动用磷酸原供能,不要使糖酵解过多过早地 参与供能。要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一是最大限度地调动糖酵解供能,二是提高机体对乳 酸的耐受能力。要提高有氧代谢能力,主要是提高供氧能力和氧利用能力,后者是更主要 的因素。
利用血乳酸指标来评定运动员的代谢能力,利用血尿素氮、血CK、血红蛋白、尿蛋 白、尿肌酊等指标,以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
思考题:
如何认识运动训练的生物学本质?这对指导运动训练过程有何意义?
能量代谢与运动能力有何关系?影响运动员代谢能力的生化因素有哪些?
要提高运动员三大供能系统能力,各应遵循哪些生化原则?
为什么可以用血乳酸来评定运动员的代谢能力?预防:合理安排腕部的局部负荷量,加强前臂与手腕的力量练习和柔韧性练习,佩 戴护腕,做好准备活动,改进和提高握器械等技术动作。如何应用血尿素氮、血CK、血红蛋白、尿蛋白和尿肌酊来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
(一)过度训练
过度训练是训练后疲劳连续积累所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又叫过度疲劳。
原因和发病原理:
原因
训练方法不当。训练中未遵守循序渐进和系统性的原则,过多采用与身体训练水 平不相适应的运动量。如大运动量训练持续过久,运动量增加过快,训练手段过于单调,缺 乏全面训练的“单打一”训练等。这是过度训练的主要原因。
比赛过多,比赛之间缺乏足够的休息。
病后身体衰弱,过早参加紧张的训练和比赛。
生活制度遭到破坏,劳逸结合得不好,使运动员在训练后得不到充分的休息。
发病原理:过度训练的发病原理尚不十分清楚。有的学者认为,连续疲劳使大脑皮层 兴奋与抑制之间的均衡性遭到破坏,造成过度兴奋或过度抑制,使皮层下功能发生紊乱, 从而引起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失调。但有不少的学者认为,除神经因素外内分泌机能的紊乱 也起着重要作用。
症状:过度训练的症状缺乏特异性,早期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方面,如运动员不愿 意参加训练,睡眠不好,头昏,无力,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运动能力降低,运动成绩下降。 少数人还有心情烦躁,容易激动等症状。
在循环系统方面,主要表现有心悸,心前区不适;脉搏增快,血压升高;出现早搏或阵
发性心动过速;心血管系统联合机能试验出现脉搏、血压恢复缓慢,出现异常反应;心电图 检查也可出现异常改变;血液检查,少数人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计数中性 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
在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方面,常表现出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下降,有时胃肠机能紊 乱(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运动时右肋部疼痛,肝脏肿大,尿液检查有蛋白、红细胞或管 型。女运动员往往出现月经紊乱。
上述过度训练的症状,同训练与否和训练量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在过度训练的早期, 多数运动员的自觉症状仅在大运动量训练后出现,症状持续时间也较短。若病情进一步发 展,则在中小运动量训练以后,甚至休息时症状也不减轻。
处理: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在过度训练的早期,应调整训练计划,减小运 动量,无论是训练的强度或时间都应控制,减少难度较高的动作和剧烈比赛,减少速度及 大强度力量性练习,适当减少专项训练,辅以全面训练和放松性练习,同时采用积极性休 息,增加睡眠时间。经过这样治疗,一般都可得到纠正。
如果未能早期发现,病情有了进一步发展,必要时应停止专项训练,但不要完全中止 体力活动。可调整生活制度,保证充足的睡眠,改善营养,进行温水浴、按摩和医疗体育(如 太极拳、气功等),并由医生根据病情进行药物治疗,如维生素田、维生素B6、维生素B”、维 生素C、维生素E等,也可采用中药治疗。
过度训练经过正确处理,轻者两三周可愈,较重者需要2〜3月,严重者往往需要半年 以上。病愈后恢复训练时,要逐步增加运动量°
预防:主要的预防方法是合理安排训练。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要考虑到运动员机体 的可接受性与个人特点。青少年运动员应加强身体全面训练,遵守循序渐进原则;对训练 水平较高的运动员,训练量的安排要注意节奏性,大中小运动量要有机地配合。遵守生活 制度,注意劳逸结合,摄取富有维生素的饮食,生病时不要参加训练和比赛,要加强医务监 督工作。训练期间,运动员要认真进行自我监督,系统地填写训练日记,以便及时预防过度 训练。
附:联合机能负荷试验
联合机能试验是由三个不同时间、不同强度的一次性机能负荷试验所组成。试验开始时,首先测量安 静时的心率和血压,接着按顺序做三个一次性机能试验:
(1) 30秒钟内20次蹲起。被测者站立,两足同肩宽,两手自然下垂,然后做蹲起动作。下蹲时两手平 举,起立时复原,重复20次。足跟不能离地,速度要均匀。做完后测量恢复期的心率和血压,共测3分钟(每 分钟前10秒测脉搏,后50秒测血压)。
(2) 15秒钟原地快跑。跑的速度和强度如同百米跑。然后按上法测量恢复期的脉搏和血压,共测4分 钟。
(3) 3分钟原地跑(女子或少年运动员一般做两分钟),要求高抬腿每分钟频率为180次,跑完后测量 恢复期的心率和血压,共测5分钟。
试验时各环节之间都应密切连接。由于负荷较大,能较有效地检查心血管系统的机能。试验的速度性 部分(15秒原地快跑)能测定机体迅速加强血液循环的能力,而耐力性部分(3分钟原地跑)能测定机体使 循环机能保持高度水平的能力,至于试验的第一部分(20次蹲起)对于训练有素的运动员来说则视为准备活动。
评定:根据负荷后心率和血压升降的幅度,以及恢复时间来评定,其中异常反应有以下几种,均提示机能状况不良
紧张性不全反应型:其特点是负荷后舒张压极度下降且持续时间较长,收缩压上升不明显,心率明显 增加,恢复时间明显延长。
梯形反应型:其特点是负荷后收缩压在第一分钟时较低,第二或第三分钟时较高,舒张压上升或不 变,心率明显增高,恢复时间明显延长。
无力反应型:其特点是负荷后收缩压上升不多(一般不超过15毫米汞柱),心率急剧增高,血压和心 率恢复时间延长。
(二)运动性贫血
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数值,称为贫血。多种原因可引起贫血,如果 在训练过程中单纯由于运动因素而引起的贫血,称为运动性贫血。运动性贫血多数为缺铁 性贫血。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年龄小的运动员高于年龄大的。
原因和发病原理:
红细胞破坏增加。运动时脾脏收缩,由脾释放的溶血物质能使红细胞的脆性增加, 红细胞膜的抵抗力因而减弱,加上运动口寸血流加速,红细胞与血管壁的碰撞,容易引起红 细胞的破裂,从而导致运动性贫血。
蛋白质和铁摄入量不足。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物质,运动员在运动时体内铁 的排泄量增加,而且由于肌肉增长也需一定量的铁,所以如果食物中铁的供应量没有相应 增加,机体就会因缺铁而引起贫血。蛋白质是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如果运动员蛋白质摄 入量不足,可能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
其他。有报道认为,一些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经训练后可以引起血浆容量增加,造成血液稀释。武术运动员这种影响可能较小。
症状:贫血时,由于血红蛋白减少,血液运送氧的能力不足,以致全身各器官组织缺 氧,从而引起各种临床症状,典型病例有头昏,乏力,易倦,记忆力减退,思想不集中,食欲不 振,体力活动后容易出现心悸、气急。主要体征为皮肤与粘膜苍白,心率较快。血液检查:血 红蛋白减少,男的在12克/分升以下,女的在 5克/分升以下;红细胞数低于正常数值, 男的低于400万/立方毫米,女的低于350万/立方毫米。
多数病例除血液检查外,临床表现都不典型,症状的轻重与血红蛋白的多少和运动量 的大小有密切关系。例如,当女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在10 ~ 10.5克时,一般仅在运动量较大 时才出现症状;若在9克以下时,中等运动量也会出现症状。
处理:
减小运动量,必要时应停止训练。一般来说,男子血红蛋白低于10克、女子低于9 克时,应停止大、中运动量训练,以治疗为主;当男子血红蛋白在10-12克、女子在9~11 克时,可边治疗边训练,但要减小强度,避免长跑。
饮食要富于营养,食用含铁较丰富的食物,如动物的肝脏、瘦肉、绿色蔬菜等,同时 应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
服用含铁药物对缺铁性贫血有较好的效果。为了促进铁的吸收,可以同时服用维 生素C,但应避免饮用茶水。
预防:预防运动性贫血的重要环节是安排好运动量和训练强度,遵守循序渐进和 个别对待原则。膳食要富于营养,必要时可补充铁剂。
(三)运动性血尿
由于剧烈运动引起肉眼或显微镜下血尿,经检查无原发病发现者,称为运动性血尿。 此病在男运动员较多见。
原因和发病原理:运动性血尿的原因为剧烈运动,其发病原理尚不十分清楚,可能 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肾静脉高压。运动员肾周围脂肪组织较少,长时间跑、跳时,身体震动可使肾脏下 垂,肾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角度变锐,因而静脉血回流受阻,肾静脉压增高,从而导致红 细胞渗出。
肾缺氧。运动时,由于血液重新分配,肾脏缺血缺氧,同时血液中乳酸的含量增高, 影响肾小球的正常功能,使它的通透性增加,以致红细胞渗出。
肾损伤。运动员在运动中腰部猛烈屈伸或常用蜷缩体位,使肾脏受到挤压,这可能 损伤肾内毛细血管,从而引起肾出血。
膀胱损伤。运动员在膀胱排空的情况下跑步,脚落地时的震动可使膀胱后壁与膀 胱底部互相碰撞,而致该部损伤,因而引起血尿。
症状:运动后即刻出现血尿,血尿的明显程度与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大小有关。出 现血尿后若停止运动,则血尿迅速消失,一般不超过三天。除血尿外,一般均无其他症状和 异常体征,血液化验、肾功能等项检查均正常。
处理:出现肉眼血尿时,不管有无症状均应中止运动,进行必要的检查。对镜下出现 少量红细胞而无症状的运动员,应减小运动量,加强医务监督,并由医生给以适当治疗。如 反复发作和镜下血尿持续不消者,可用维生素C、维生素K、安络血或中草药治疗。
运动性血尿一般预后良好。
(一)腕三角软骨盘损伤
在腕关节内,尺骨小头的远方有一块三角形的纤维软骨盘,厚约3~5毫米,中央较 薄,其三角形之底与梯骨远端的尺侧,即桎尺远侧关节的栈骨部相连,其三角形之顶,即其 尖端则附着于尺骨茎突的深面,三角纤维软骨盘是使楔尺骨远端紧密连结的重要结构,并将橙腕关节和楔尺远侧关节分隔(图3-3-l)o^腕关节可做屈伸与内收、外展的活动 尺远侧关节可做150。左右的旋转运动。
在武术运动的腕部损伤中,绝大多数为三角纤维软骨盘损伤。
原因和原理:在武术运动中,腕部三角纤维软骨盘损伤的发生,绝大多数是由于慢 性损伤所致,主要是因为武术器械训练中,前臂和腕部反复地旋转,负荷过度,使软骨盘长 期受到辗磨或牵扯,以及栈尺远侧关节受到过度的剪力作用而引起,而准备活动不充分、 握器械做腕花动作技术存在问题、前臂与腕关节柔韧素质较差等,也是造成损伤的原因。
损伤的原理,主要是由于前臂极度旋转,尤其是处在腕背伸位旋前时,会使楔尺骨的 远端趋向分离,三角纤维软骨盘被拉紧、扭动,如果旋转力或剪力作用过大,就会使三角纤 维软骨盘的附着处撕断或分离,甚至使软骨盘本身撕裂,而^尺远侧关节间亦可产生不同 程度的扭伤、分离或脱位。武术训练时,握器械手的前臂与腕部,在完成各种上臂腕花动作 时,往往处在上述力学作用的状态下,因而三角纤维软骨盘和槎尺远侧关节的受损机会较 多。
症状:伤者诉腕关节尺侧或腕关节内疼痛,腕部感到软弱无力,当前臂或腕部做旋 转活动时(如拧毛巾),疼痛加重,或出现单一清脆的弹响声,但没有关节卡住或交锁的现 象。
检查时,急性期可出现下尺^关节或尺侧肿胀,特异性压痛点在下尺^关节的背侧及 掌侧、尺骨茎突的背面椀侧和掌面楔侧(图3-3-2),往往有前臂旋转痛,腕背伸疼,主动、 被动尺侧倾疼,抗阻力旋前疼,抗阻力旋后疼,抗阻力棍侧倾疼,下尺^关节松弛或前后错 动时有响声等症状。如果有些伤者有^尺远侧关节松弛或半脱位、脱位,则可发现尺骨小 头明显地在腕背部隆起,推之活动范围明显增加(可与正常侧比较),按之可复平,松手又 见再隆起,握力检查有减退。
X线检查:明显的下尺关节脱臼可在侧位片上看到尺骨头向背侧移位。
处理:暂停或控制腕部运动,局部外敷消肿止痛中草药,也可进行理疗、针灸或按 摩,或痛点和腕关节内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同时给以适当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 3~4周。如有尺骨小头向背侧隆起者,则需用压垫加压包扎固定。对慢性顽固不愈、影响 运动训练,特别是伴有关节脱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伤后训练:急性者应暂停腕部活动,特别是腕部旋转活动,要等损伤组织修复、愈合 后才可进行腕部正常练习活动。一般来说,约需3 ~4周时间。在腕关节屈伸和支撑动作无
疼痛反应后,可逐渐加入腕与前臂的旋转动作练习,练习时必须使用保护支持带。慢性病 例进行训练时,所用的保护支持带应对腕关节背伸和旋转活动有较大的限制,如在伤部贴 上胶布后,再戴上护腕,甚至在护腕外再用绷带给以包扎,以防训练时再损伤。
(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
肱二头肌其长头起自肩胛盂上结节,肌腱在关节内下行,通过结节间沟穿出滑膜鞘。 结节间沟较窄,沟上有横韧带保护以防腱滑脱(图3-3-3)。由于腱鞘较窄,所以很易磨损 引起腱鞘炎并续发断裂。
病因及原理:训练安排不合理,局部负荷过重,动作不协调或技术不正确是常见的 致伤原因。常由于肩关节超常范围地转肩,使肱二头肌长头的肌腱不断地在结节间沟中横 行或纵行滑动,反复摩擦而产生损伤性炎症;有的可因突然的牵扯而致伤。
症状:在受伤当时即有不适,随即疼痛加剧,并向三角肌下扩散。相当于肱二头肌长 头肌腱处有剧烈压痛,关节活动也明显地受限制,提物或使二头肌收缩并克服阻力(屈肘 或前臂旋后)时都有疼痛。因慢性劳损而致伤者,伤史多不清楚,只诉三角肌部疼痛,压痛 点较局限(结节间沟处)。
处理:
(1)局部封闭。以2%奴弗卡因注入结节间沟及其附近的关节囊组织,每周一次,数周 后多可痊愈。
(2)理疗。超声波及碘离子透入有较好的效果。
伤后训练:急性期最好停止训练,用三角巾将上肢悬吊,急性期过去后即应将上臂 悬垂做回环运动的练习。一般应于局部无痛或活动时无痛的情况下,才准从事原项目的训 练。
(三)腰背部肌肉筋膜炎
此病是腰背部疼痛的重要原因,又称腰肌劳损,是腰部软组织(包括肌肉、筋膜、韧带 和滑膜等)的损伤。损伤发生后,轻的影响训练,重的常常需要长期休息。武术运动员的腰 背痛多属此症。
原因及原理:原因尚未完全明确G在武术运动中,由于腰部扭伤没有及时治疗或治 疗不彻底,伤未痊愈又参加训练;或大运动量训练后,疲劳未消除,肌肉机能未恢复,又参 加腰部负荷很大的训练;或腰肌力量薄弱,过多进行大强度的腰部活动,都可引起本病。
症状:腰部酸胀、疼痛,早晨起床、或天气阴冷时、或坐站较久、或走路多时症状加 重,改变体位或按摩可减轻症状,有些患者同时感觉有痛麻串向臀部或大腿外侧。一般在 患者腰背部均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腰2~4水平的散棘肌可有硬结,不活动,有压痛。脊柱 活动无障碍,X线检查脊椎骨与关节一般无异常现象。
处理:
按摩。用轻推、揉、按压、搓、拍击、滚和扳等手法按摩腰部,每日一次,每次1。分钟 左右。患者也可自我按摩腰部。
体疗。劳损的戢棘肌常有张力增高,静力性肌紧张的动作属于禁忌°常用的体疗方 法是腰背肌练功法(图3 - 3 -4)。.
俯卧伸体:俯卧双臂后伸,头颈尽力抬起,使胸部离开床面。
俯卧伸腿:俯卧,两腿后伸,尽力远离床面。
俯卧伸体伸腿:头、颈、胸及双腿同时后伸,尽量抬起,即①和②之联合动作。
仰卧抱膝:仰卧,双膝屈起尽量贴腹,两手抱膝,使腰背贴床,腰背肌肉要放松。
立位体屈伸:直腿分立,臂上举,然后体前屈,两手由两腿间尽量向后伸,紧接着伸 起躯干和双臂上举。如此反复进行。
根据病员实际情况,上述动作可全练也可选练,每日早晨和下午各练一次,每个动作每次做2-5x8拍。
药物。外贴止痛膏药,也可痛点封闭注射,内服七厘散及消炎镇痛药物。
其他:用针灸、拔罐、理疗等方法进行治疗,可以减轻症状。
伤后训练:对腰肌劳损者的训练应区别对待,运动后腰痛无明显加重者应按原计 划进行训练;运动后疼痛加重,休息一夜后疼痛不能完全消除者,应减小运动量,练治结合;不训练都疼痛者应该停止训练进行治疗。
5-预防:在全面训练的基础上加强腰部肌肉力量训练。训练中应避免单一的训练方 法,使局部肌群有轮换休息的机会,减轻疲劳;积极治疗腰部扭伤,避免尚未痊愈的组织反 复损伤;积极开展自我按摩和相互按摩,消除疲劳,减少劳损。
醵骨劳损
骸骨劳损是指骸骨的关节软骨面和麟骨周缘股四头肌肌腱所形成的张腱附着部分的 慢性损伤c前者称骸骨软骨病,后者称骸骨张腱末端病。此类损伤在武术运动员中发生率 较高,对技术动作的质量影响较大。由于这两种损伤可单独发病,亦可同时存在,并且临床 症状相似,在此一并介绍G
原因:运动训练安排不合理,过多或过于集中地进行膝关节半蹲位姿势下发力、蹬 跨、蹬跳等专项技术训练是造成此类损伤的最常见原因。运动员全面训练不够,膝周围肌 力较弱,膝关节稳定性差,从事用膝较多的专项训练则更易受伤。
原理:武术运动中的许多专项技术动作,如二起腿、旋子动作及下肢各种发力动作 或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中的蹲起杠铃、登台阶等常需膝关节处于半蹬位时完成,此时膝关 节两侧的韧带及十字韧带、两侧的肌肉都处于松弛状态,关节的稳定性主要是靠股四头肌 与骸骨维持。因此骸骨的张腱膜与韧带要承受强大的牵拉力,旅骨软骨面上也要承受相当 大的应力。这些解剖特点是骸骨及其周围腱组织在半蹲位受伤的潜在因素。
^骨软骨病:主要是因软骨局部被磨损所致,很可能是磨损过程中,软骨细胞先被 挤压变性或坏死,失去正常代谢机能,不能产生硫酸软骨素,或软骨的表层受伤(微细损 伤),不能正常地交换营养物质而造成软骨坏死。主要损伤机制是膝于半蹲位反复屈伸扭 转,致使旅骨与股骨的相应关节面相互异常错动、撞击与碾转摩擦而致劳损。
旅骨张腱末端症:损伤机制是武术运动员长期大量的膝部动作,反复牵拉骸骨周 围的腱组织,引起局部血液供应障碍,腱组织反应性增生变性而出现症状。此外,反复牵拉 也可使腱围血管破坏影响腱组织,或血管受到反复牵拉劳损,引起内膜肥厚,管腔狭窄,导 致供血不足引起变性。
症状:
膝痛或膝软 伤初,只在大运动量训练后,感觉膝酸软无力,上下楼梯时明显,休息后 即消失,常被误认为是训练中的疲劳过程。以后症状逐渐加重,在开始准备活动时,如慢跑 或下蹲时膝酸痛,这时一般仍能从事大运动量训练,但运动后症状加重,出现跛行,休息后 症状消失或减轻。再重,则训练中凡属半蹲位发力较大的动作都痛。膝痛部位为膝前痛,有 时只觉膝的外下方或胭窝痛,疼痛程度与训练量的大小直接有关,休息后常常症状减轻。
半蹲痛 是此病的重要症状,多在膝90〜150。角时出现疼痛,全屈或完全将膝伸直时 膝不痛。半蹲试验的检查方法:令患者单足支撑并逐渐下蹲,出现膝软和痛者为阳性。
骸骨边缘指压痛 在旅骨上缘、旅尖、旅韧带处及旅韧带上止点两侧指压痛明显,以指甲刮旅骨下缘及靛骨的背面常有剧痛。检查方法是:患者膝伸直,放松股四头肌,检查者 一手将旅骨向侧方或下方推起,另一手拇指或食指摸压醮骨周缘(图3-3-5),疼痛者为 阳性。
靛骨压迫痛患膝胭窝下垫一小枕,使膝关节微屈于15。,股四头肌放松。检查者用一 手掌放畿骨上,垂直向下或上下、左右错动按压靛骨(图3-3-6),如旅下疼痛即为阳性。
伸膝抗阻试验 检查者将一手伸入患膝后方,另一手握踝部前方,并给一定阻力,让 患者由屈位逐渐伸直与其对抗(图3-3-7),如伸膝在110 ~ 150。出现疼痛即为阳性。
骸骨软骨摩擦试验 检查者用手掌按压住骸骨部,做熊骨左右上下错动,或令患者伸 屈膝关节(图3-3-8),有粗糙摩擦感者为阳性。
其他 可能有股四头肌萎缩,腱组织增厚,旅尖加长。
处理:此病一旦明确诊断,除调整运动量和减少局部的负荷外,应积极进行治疗。目 前一般采用以下疗法。
按摩:先在小腿上1/3至大腿下1/3处,用轻推摩、揉捏、搓等手法依次反复按摩5 ~ 10分钟,然后固定院骨,用拇指在航骨边缘疼痛的部位用刮法,并点压骸骨周围的穴位。
中药治疗:可用渗透药酒、活血生新剂、海桐熏洗药等外敷或熏洗,亦可配合进行理 疗。如经长期保守疗法无效,且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关节交锁现象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伤后训练:对此损伤的患者,如果伤后训练安排得当,不但能保持机体的机能,而且有利于损伤的修复。根据症状和检查,一般分为以下三型进行安排。
(1)轻型:患者只有膝酸软无力,疼痛,但活动开后疼痛消失,训练时亦不影响技术动 作。检查时无明显压痛,或仅有酸痛感。此类患者可进行正规训练,但应调整对膝部负荷较 大的专项训练,改变“单打一”的训练方法,增加一定强度的膝关节功能练习。
中型:走路不痛,上下楼梯或半蹲痛,活动开后疼痛减轻,运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 减轻,影响动作质量和运动强度。检查时有明显的旅骨压迫痛及指压痛,有时有轻度的关 节积液。对此类运动员除进行积极治疗外,要控制运动量,改变训练内容,避免或部分禁止 膝半蹲发力的各种动作,在不加重症状的前提下,加强膝关节的功能练习和全面的身体素 质训练,但应减少练习时间和强度。
浏览1,00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