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国武术之所以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其关键原因是因 为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鲜明
的民族特点、民族风格,它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体育文化的主 体。中国历史进入近、现代以后,尽管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吸收 容纳了大量西方现代体育文化,但中国武术在中国传统体育文 化中的地位,仍能与现代体育运动平分秋色,二者重新组合构 成了中国体育传统文化的主体。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来 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武术。
从武术作用来看,练武能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古代人最讲 究“文武双全”,故有俗语:有武无文则蛮,有文无武则弱。实 际上,这也是我们现代人一样追求的,谁不想“文武”双全! 练武不但能强健人的体格,更重要的是通过练武能改善人的精 神面貌,塑造出勇敢刚强的品格。平时我们聊起武术话题时, 很自然地会说到少林寺的武术,少林“功夫”和武术禅“功夫” 一词是我们佛教专用名词,禅宗的修行成果,就叫做“功夫”, 比如,坐禅、参话头,我们就叫“做功夫”。做“功夫”的目 的,是为了开悟成佛,超凡入圣,彻底改变人的品质。少林寺 是禅宗祖庭,少林僧人习武,是一种修行,所以又叫“禅武”, “禅武合一”。当然,并不是所有习少林功夫的人都在修行,都 在“做功夫”,甚至,即使少林寺僧人习武,也不一定都在“做 功夫”,关键在于是否怀着一颗“修禅心”。我们不能要求,也 无法要求所有习武者都以修禅的态度去习武。但有一点很重要, 习武的动机对习武的后果影响至大,这就是武德。特别是武术 大师,没有一个不重视武德的,他们总是苦口婆心,一而再, 再而三地强调武德,因为好的习武动机,能培养出好的品格, 坏的习武动机,最终只会产生出恶棍。对此,习武者和教习者, 都不可不慎。
关于武术的作用,目前武术界还存在着很大误区,都过分 强调了武术与战争和械斗的关系。现在大家开始明白并接受武 术不大适应于战争的观点,因为战争是群体对抗,不是一对一 捉对厮打。当然,有武术基础的战士肯定有利于战斗,但武术 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武术是攻击、防卫的技术, 这不会错。武术的发展,与械斗有很大关系,但并没有必然的 关系。会武术的会发生械斗,不会武术的也会发生械斗。我反 对将武术与械斗直接挂起钩来,武术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 一把刀子,可以用于行凶,亦可以用来切菜,但问题不能停留 在这儿,最根本的在于我们要抛开刀子是用于行凶,还是用来 切菜,我们追求的是,刀子必须要锋利,必须是一把高质量的 刀子。所以,武术的根本与人的素质有关,与人的强健体魄、 勇敢品格有关,而不是与械斗有关,与战争有关。
从武术内容来看,武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中国传统 文化的环境里发展、完善,所以,武术也必定充分具备中国传 统文化的内涵,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这与中医的产生和 形成道理一样,中医也具备并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 武术与中医息息相通,互为渗透,武术中的伤科,就是中医的 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里的阴阳五行、穴位经络、子午流注等等 思想,同样贯穿在武术体系中。所以,无论从拳理,到具体动 作,甚至名称,都很容易并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比如太极拳、八卦掌,其拳理就是从阴阳八卦思想中直接生发 出来的,故拳家常说:能动能静,拳道之圣。所谓“能动能 静”,讲的就是阴阳变化。再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少林功夫的基本 特点,即“进退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非曲非直,刚柔相 济”。现在一说起阴阳变化,大家便以为是道家专利,其实这是 误解,阴阳变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思想,不仅道家讲, 儒家也讲,甚至佛教也讲。禅宗的曹洞宗,就讲“偏正互回”, “君臣五位”,它不仅吸收了阴阳思想,还结合了五行八卦。当 然,少林功夫作为佛门方便,更有自身独特之处,包含着丰富 深奥的佛教思想。少林功夫是以禅入武,身心两修,追求的是 悟道解脱,成就的是“不动心”。内心解脱了,就什么都不怕 了,甚至连死都不怕了,武术就更不在话下了。故少林拳谱上 说:“盖以外功之修炼,乃肉体筋骨之事;而内功之修炼,实性 命精神所皈依。离而二之,则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则为神 功极致。”从以上简单的列举,我们已不难看出武术所包含的丰 富的文化内容。中国武术号称博大精深,就是因为中国武术包 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思想。
从武术历史来看,武术的产生和发展,是和中华民族的历 史融合在一起的。和国外技击术相比,中国武术的发达程度和 独特面貌,实际上与我国战乱频繁、多灾多难的特殊历史有关。 武术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 一个缩影。以少林功夫为例,少林功夫就与少林寺历史息息相 关,比如:隋末,少林寺为山贼所占,僧众拒之;唐初,少林 寺僧人捉王仁则归唐有功,封地加爵;北宋末,少林寺又参加 “尊胜队”积极抗金;元末,红巾军袭少林,遭僧众阻击,所以 有紧那罗王的传说;明朝嘉靖年间,少林僧应诏抗倭,英勇壮 烈;清末民初,嵩山地区山匪蜂起,少林寺僧人成立保卫团, 清剿山匪,靖安一方,以上都是有史可查的史实。至于笔记、 小说、影视等等宣扬的有关少林的传奇故事,更是不胜枚举。 中国武术门派繁多,数不胜数,这在世界武术史上是绝无仅有 的,据统计,全国目前自成体系的拳种达三百多种,它们共同 构成了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中国武术文化。中国武术沉积着 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精神,非常直观地表达着中华 民族的心理和理想,具有很强的民族心理认同功能。我们想一 想就明白,世上有多少人在读金庸武侠小说,又有多少人在看 武打影视。中国武术业已成为跨国界、跨民族,甚至跨信仰的 文化现象,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中国武术文化圈,这在海外 华人生活区表现得非常明显。实际上,中国武术早已脱离了简 单的拳脚状态,发展成为独特的民俗文化,并发挥着独特的文 化功能。
从武术含义来看,武术一词在古书中偶有所见,但绝不是 现代人所说的武术。古书中的武术意为“武之术”,包括术、 技、理、意、道等含义,即为广义的功夫。“武术”被作为专用 词普遍使用,是一九四九年之后的事,民国期间称作国术。从 内容及含义而言,武术一词代替不了功夫。应该说武术是功夫 的一部分,即功夫包括武术与武道两部分或两个层次。从修而 言,武术修人,武道修道。武术能强身健体,增强人的意志, 让人勇敢、坚强、充满活力,但也只限于此。武道能让武术升 华到道的境界,即天地人生之大道,在少林功夫中即为包容宇 宙人生智慧之禅道。从用而言,武术是治人的,而武道可治国、 治军,即从二人交锋升华到两军作战。规模不同,道理如一。 算你功夫再好,也“双拳难敌四手”,如能修悟武学、武道,就 能运筹帷幄,以少胜多,“治大国如烹小鱼”。现代人提到武术, 就想起国家规定套路,也就是“样板武术”。在少林功夫中,除 武道禅道之外,功夫有四部分,即基本功、套路、技击、功夫。 样板武术是在基本功和套路方面多加了几个腾空和旋转动作, 仅此而已。至于技击、功夫、武学、武道就不言而喻了。
二、中国武术文化的表现与功能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 遗产,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的影响较深,因此,应将武术作 为一种文化表现与功能来研究。将武术置于整个中国文化系统 中来研究,才能正确认识武术产生和发展的根源与轨迹,才能 真正发扬武术文化的优良传统,促进武术的发展和尽快成为奥 运会的一个内容。
中国武术文化的表现
中国武术文化是独具特色的人体动作文化,体现了武术的 丰富内涵。武术有百多种拳术,百多种各式兵器,各自有自己 的动作程式和套路,在相互对练或竞技中,拳术同拳术、拳术 同兵器、兵器同兵器之间,都有独特的攻防动作,这就构成了 一个千变万化的人体动作宝库,世界上没有那一种人体动作文 化可以与之相比。中国武术体现的人体动作的完善程度,几乎 达到了顶峰的状态,这些动作是在千百次生命的拼搏中提炼和 演变而来的,是人体潜能发挥的最优动作方式,也是人体动作 美的高度发展。中国武术体现了其功能的多样性,凡是需要人 体动作的领域,都可以运用武术动作,可以发挥武术技艺的作 用,人无分男女老幼,地无分东西南北,都有武术活动的天地, 人人都可以从武术观赏或武术自我活动中得到需求的满足。
在现代中国社会中,武术文化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其一 就是运用于公安、防卫方面的实用形态。其二则是体育运动形 态,又分为健身养生体育方面和竞技体育运动方面,竞技运动 方面,就是把武术的拳术、兵器转化为符合竞技性能的运动项 目,它要求动作规范化、有规则控制、消除杀伤性,以动作娴 熟、难度高和优美程度进行竞赛,这在我国的民族运动竞技中 将越来越受重视,也将发挥越来越大的精神娱乐作用,而且在 世界或国际比赛中也有见长的趋势,是有着广阔前景的运动项 目。用于养生保健方面的武术,其特点是身心合一、内外合一, 注重精气神的体现。其三是文学艺术形态,这是武术文化的新 的重要领域,其特点是武术动作的艺术化,它将幻想与夸张相 结合,使武术动作更富美感。如武术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成为重 要题材,金庸、梁羽生、古龙等的武侠小说,以武术活动为线, 编演出许多奇幻故事,离奇的情节,精妙的构思,引人进入一 种奇妙的境界。
中国武术的表现性所体现的层面非常广。第一,武术的表 现性,对练武者来说,不只是身体的自然运动形态的表露,还 是动作内在精神的折射。比如太极拳讲究“身、心、理、气、 意、态、情、景、神”,“夫理者,人所得于天以为性者也,自 古圣贤帝王其淑身淑世,皆本此一个理岂,至于拳艺而能另有 一理乎?何世之运动家不研究其理但练习其气无惑乎?” “心之 所发谓之意,人之运动如作文写字下笔代意之意,意如何见于 乎见之。”“情之存于中者,谓之性,情之发于外者谓之情,情 之始动而始发者,即有理以宰乎其中,亦即有气以行乎其内, 然理不能自动,惟赖气以动之,理不能自发,惟赖气以发之, 是理为气之主宰,而气为理所役使者也。”“神也者,妙万物而 为言者也,神有精神之神,有神妙之神。精神之神以神之存于 中者言之,神妙之神以神之形于外者言之。”①这些论述所强调 的是“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妙处 全在互为其根。”②这是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阴阳五行” 等学说的表现。
第二,武术的表现性还在于其观赏特征,具体表现在节奏 感、动作的诗情画意、蕴含民族精神的武德以及形神兼备的哲 理显现。武术的套路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对 立统一规律编排而成,强与弱、疾与缓、重与轻、放与敛、动 与静、疏与密、奇与正等等,相反相成,从而产生节奏感。武 术在长期演变过程中造就出了身体点、线、面的对比匀称和动 作美的多样化统一。这里需要提到武术动作的“势”,它是由武 术运动过程中演练者的眼神、静止动作中身体的拧、折、曲、 沉、探等以及动态动作中的速度、幅度、节奏和身体各部位运 动的先后顺序等特征共同作用产生出一种效果,并由身体所呈 现出攻防、虚实、动静等多种意味的“意向”或“意象”。比如 长拳特点是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南拳 特点是拳势刚烈、步法稳固、动作紧削、八面进退;少林拳特 点是朴实无华、刚健有力、横起顺落、轻灵稳固;八卦掌特点 是沿圈走转、势势相连、身灵步活、随走随变;刀术特点是勇
陈绩甫陈式太极拳汇宗
陈绩甫,《陈式太极拳汇宗5, P43 猛快速、激烈奔腾、紧密缠身、雄健悼悍;剑术特点是轻快洒 脱、身法矫健、刚柔相兼、富有韵律等等。武术套路的练习和 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经过“拳练千遍,身法自然”的过程。作 为演练者练拳时所表现的“势”,还具有一种个性特征,即取决 于演练者的修养、个性和人格。在演练过程中,个人的情调、 意趣、志向在身体形态、动作节奏自然流露出来使武术动作充 满了诗情画意。所谓的“见拳如见人。
第三,武术动作的表现注重于武型的体现和展示,优美雄 健的姿态是武型追求的目标。武型是武术的象征,是在不断搏 打厮杀中形成的。武型可以分为身型、步型、手型、桥型、叉 型、立型、倒型、足型、局型等。一切型功都是在功的主导下, 在技艺的调节中,进行一系列既矛盾又统一的武术运动。武型 可以反映习武者和武术运动员的精神面貌,给人以朝气蓬勃的 感觉,同时也不失其攻击性,不失其优美和实用价值。武型是 评定武术技术优劣的一个方面,特别是武技表演比赛,将更多 地关注动作的质量与武型的统一。因为它能充分体现武术套路 动作的攻防技击性,充分展示动作的整体、劲力、精神、节奏、 身法等。
中国武术文化的功能
中国武术文化功能是指人们基于武术对个人或社会的意义 及功能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思想体系,它可以分为个人功能、 社会功能两种。个人功能又可以分为壮内强外的健身功能、防 身制敌的攻防功能、技击美和技艺美融合的审美功能与娱乐功 能。从社会功能来看,武术具有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功能 和保家卫国的军事功能。中国武术文化受道教文化的影响,强 调“以柔克刚”、“舍己从人”、“顺其自然”,保存自己,而不主 张与人强争胜负,以使习武者养成与人为善、敦厚处事、包容 万物的气度;另一方面,在武术发展过程中,也被注入了儒家
思想的血液,从而形成了 “自强不息”的磅礴气势和为他人鸣 不平的武家思想。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具有同时强化人的三重生命的突出功能, “即肉体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肉体生命是人全部生命 的物质基础,精神生命是人生命的最高层次。在这两者之间, 社会生命是产生、维持精神生命的基础。
浏览2,24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