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国武术之所以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其关键原因是因 为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鲜明

的民族特点、民族风格,它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体育文化的主 体。中国历史进入近、现代以后,尽管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吸收 容纳了大量西方现代体育文化,但中国武术在中国传统体育文 化中的地位,仍能与现代体育运动平分秋色,二者重新组合构 成了中国体育传统文化的主体。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来 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武术。

从武术作用来看,练武能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古代人最讲 究“文武双全”,故有俗语:有武无文则蛮,有文无武则弱。实 际上,这也是我们现代人一样追求的,谁不想“文武”双全! 练武不但能强健人的体格,更重要的是通过练武能改善人的精 神面貌,塑造出勇敢刚强的品格。平时我们聊起武术话题时, 很自然地会说到少林寺的武术,少林“功夫”和武术禅“功夫” 一词是我们佛教专用名词,禅宗的修行成果,就叫做“功夫”, 比如,坐禅、参话头,我们就叫“做功夫”。做“功夫”的目 的,是为了开悟成佛,超凡入圣,彻底改变人的品质。少林寺 是禅宗祖庭,少林僧人习武,是一种修行,所以又叫“禅武”, “禅武合一”。当然,并不是所有习少林功夫的人都在修行,都 在“做功夫”,甚至,即使少林寺僧人习武,也不一定都在“做 功夫”,关键在于是否怀着一颗“修禅心”。我们不能要求,也 无法要求所有习武者都以修禅的态度去习武。但有一点很重要, 习武的动机对习武的后果影响至大,这就是武德。特别是武术 大师,没有一个不重视武德的,他们总是苦口婆心,一而再, 再而三地强调武德,因为好的习武动机,能培养出好的品格, 坏的习武动机,最终只会产生出恶棍。对此,习武者和教习者, 都不可不慎。

关于武术的作用,目前武术界还存在着很大误区,都过分 强调了武术与战争和械斗的关系。现在大家开始明白并接受武 术不大适应于战争的观点,因为战争是群体对抗,不是一对一 捉对厮打。当然,有武术基础的战士肯定有利于战斗,但武术 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武术是攻击、防卫的技术, 这不会错。武术的发展,与械斗有很大关系,但并没有必然的 关系。会武术的会发生械斗,不会武术的也会发生械斗。我反 对将武术与械斗直接挂起钩来,武术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 一把刀子,可以用于行凶,亦可以用来切菜,但问题不能停留 在这儿,最根本的在于我们要抛开刀子是用于行凶,还是用来 切菜,我们追求的是,刀子必须要锋利,必须是一把高质量的 刀子。所以,武术的根本与人的素质有关,与人的强健体魄、 勇敢品格有关,而不是与械斗有关,与战争有关。

从武术内容来看,武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中国传统 文化的环境里发展、完善,所以,武术也必定充分具备中国传 统文化的内涵,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这与中医的产生和 形成道理一样,中医也具备并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 武术与中医息息相通,互为渗透,武术中的伤科,就是中医的 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里的阴阳五行、穴位经络、子午流注等等 思想,同样贯穿在武术体系中。所以,无论从拳理,到具体动 作,甚至名称,都很容易并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比如太极拳、八卦掌,其拳理就是从阴阳八卦思想中直接生发 出来的,故拳家常说:能动能静,拳道之圣。所谓“能动能 静”,讲的就是阴阳变化。再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少林功夫的基本 特点,即“进退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非曲非直,刚柔相 济”。现在一说起阴阳变化,大家便以为是道家专利,其实这是 误解,阴阳变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思想,不仅道家讲, 儒家也讲,甚至佛教也讲。禅宗的曹洞宗,就讲“偏正互回”, “君臣五位”,它不仅吸收了阴阳思想,还结合了五行八卦。当 然,少林功夫作为佛门方便,更有自身独特之处,包含着丰富 深奥的佛教思想。少林功夫是以禅入武,身心两修,追求的是 悟道解脱,成就的是“不动心”。内心解脱了,就什么都不怕 了,甚至连死都不怕了,武术就更不在话下了。故少林拳谱上 说:“盖以外功之修炼,乃肉体筋骨之事;而内功之修炼,实性 命精神所皈依。离而二之,则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则为神 功极致。”从以上简单的列举,我们已不难看出武术所包含的丰 富的文化内容。中国武术号称博大精深,就是因为中国武术包 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思想。

从武术历史来看,武术的产生和发展,是和中华民族的历 史融合在一起的。和国外技击术相比,中国武术的发达程度和 独特面貌,实际上与我国战乱频繁、多灾多难的特殊历史有关。 武术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 一个缩影。以少林功夫为例,少林功夫就与少林寺历史息息相 关,比如:隋末,少林寺为山贼所占,僧众拒之;唐初,少林 寺僧人捉王仁则归唐有功,封地加爵;北宋末,少林寺又参加 “尊胜队”积极抗金;元末,红巾军袭少林,遭僧众阻击,所以 有紧那罗王的传说;明朝嘉靖年间,少林僧应诏抗倭,英勇壮 烈;清末民初,嵩山地区山匪蜂起,少林寺僧人成立保卫团, 清剿山匪,靖安一方,以上都是有史可查的史实。至于笔记、 小说、影视等等宣扬的有关少林的传奇故事,更是不胜枚举。 中国武术门派繁多,数不胜数,这在世界武术史上是绝无仅有 的,据统计,全国目前自成体系的拳种达三百多种,它们共同 构成了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中国武术文化。中国武术沉积着 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精神,非常直观地表达着中华 民族的心理和理想,具有很强的民族心理认同功能。我们想一 想就明白,世上有多少人在读金庸武侠小说,又有多少人在看 武打影视。中国武术业已成为跨国界、跨民族,甚至跨信仰的 文化现象,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中国武术文化圈,这在海外 华人生活区表现得非常明显。实际上,中国武术早已脱离了简 单的拳脚状态,发展成为独特的民俗文化,并发挥着独特的文 化功能。

从武术含义来看,武术一词在古书中偶有所见,但绝不是 现代人所说的武术。古书中的武术意为“武之术”,包括术、 技、理、意、道等含义,即为广义的功夫。“武术”被作为专用 词普遍使用,是一九四九年之后的事,民国期间称作国术。从 内容及含义而言,武术一词代替不了功夫。应该说武术是功夫 的一部分,即功夫包括武术与武道两部分或两个层次。从修而 言,武术修人,武道修道。武术能强身健体,增强人的意志, 让人勇敢、坚强、充满活力,但也只限于此。武道能让武术升 华到道的境界,即天地人生之大道,在少林功夫中即为包容宇 宙人生智慧之禅道。从用而言,武术是治人的,而武道可治国、 治军,即从二人交锋升华到两军作战。规模不同,道理如一。 算你功夫再好,也“双拳难敌四手”,如能修悟武学、武道,就 能运筹帷幄,以少胜多,“治大国如烹小鱼”。现代人提到武术, 就想起国家规定套路,也就是“样板武术”。在少林功夫中,除 武道禅道之外,功夫有四部分,即基本功、套路、技击、功夫。 样板武术是在基本功和套路方面多加了几个腾空和旋转动作, 仅此而已。至于技击、功夫、武学、武道就不言而喻了。

二、中国武术文化的表现与功能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 遗产,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的影响较深,因此,应将武术作 为一种文化表现与功能来研究。将武术置于整个中国文化系统 中来研究,才能正确认识武术产生和发展的根源与轨迹,才能 真正发扬武术文化的优良传统,促进武术的发展和尽快成为奥 运会的一个内容。

中国武术文化的表现

中国武术文化是独具特色的人体动作文化,体现了武术的 丰富内涵。武术有百多种拳术,百多种各式兵器,各自有自己 的动作程式和套路,在相互对练或竞技中,拳术同拳术、拳术 同兵器、兵器同兵器之间,都有独特的攻防动作,这就构成了 一个千变万化的人体动作宝库,世界上没有那一种人体动作文 化可以与之相比。中国武术体现的人体动作的完善程度,几乎 达到了顶峰的状态,这些动作是在千百次生命的拼搏中提炼和 演变而来的,是人体潜能发挥的最优动作方式,也是人体动作 美的高度发展。中国武术体现了其功能的多样性,凡是需要人 体动作的领域,都可以运用武术动作,可以发挥武术技艺的作 用,人无分男女老幼,地无分东西南北,都有武术活动的天地, 人人都可以从武术观赏或武术自我活动中得到需求的满足。

在现代中国社会中,武术文化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其一 就是运用于公安、防卫方面的实用形态。其二则是体育运动形 态,又分为健身养生体育方面和竞技体育运动方面,竞技运动 方面,就是把武术的拳术、兵器转化为符合竞技性能的运动项 目,它要求动作规范化、有规则控制、消除杀伤性,以动作娴 熟、难度高和优美程度进行竞赛,这在我国的民族运动竞技中 将越来越受重视,也将发挥越来越大的精神娱乐作用,而且在 世界或国际比赛中也有见长的趋势,是有着广阔前景的运动项 目。用于养生保健方面的武术,其特点是身心合一、内外合一, 注重精气神的体现。其三是文学艺术形态,这是武术文化的新 的重要领域,其特点是武术动作的艺术化,它将幻想与夸张相 结合,使武术动作更富美感。如武术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成为重 要题材,金庸、梁羽生、古龙等的武侠小说,以武术活动为线, 编演出许多奇幻故事,离奇的情节,精妙的构思,引人进入一 种奇妙的境界。

中国武术的表现性所体现的层面非常广。第一,武术的表 现性,对练武者来说,不只是身体的自然运动形态的表露,还 是动作内在精神的折射。比如太极拳讲究“身、心、理、气、 意、态、情、景、神”,“夫理者,人所得于天以为性者也,自 古圣贤帝王其淑身淑世,皆本此一个理岂,至于拳艺而能另有 一理乎?何世之运动家不研究其理但练习其气无惑乎?” “心之 所发谓之意,人之运动如作文写字下笔代意之意,意如何见于 乎见之。”“情之存于中者,谓之性,情之发于外者谓之情,情 之始动而始发者,即有理以宰乎其中,亦即有气以行乎其内, 然理不能自动,惟赖气以动之,理不能自发,惟赖气以发之, 是理为气之主宰,而气为理所役使者也。”“神也者,妙万物而 为言者也,神有精神之神,有神妙之神。精神之神以神之存于 中者言之,神妙之神以神之形于外者言之。”①这些论述所强调 的是“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妙处 全在互为其根。”②这是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阴阳五行” 等学说的表现。

第二,武术的表现性还在于其观赏特征,具体表现在节奏 感、动作的诗情画意、蕴含民族精神的武德以及形神兼备的哲 理显现。武术的套路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对 立统一规律编排而成,强与弱、疾与缓、重与轻、放与敛、动 与静、疏与密、奇与正等等,相反相成,从而产生节奏感。武 术在长期演变过程中造就出了身体点、线、面的对比匀称和动 作美的多样化统一。这里需要提到武术动作的“势”,它是由武 术运动过程中演练者的眼神、静止动作中身体的拧、折、曲、 沉、探等以及动态动作中的速度、幅度、节奏和身体各部位运 动的先后顺序等特征共同作用产生出一种效果,并由身体所呈 现出攻防、虚实、动静等多种意味的“意向”或“意象”。比如 长拳特点是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南拳 特点是拳势刚烈、步法稳固、动作紧削、八面进退;少林拳特 点是朴实无华、刚健有力、横起顺落、轻灵稳固;八卦掌特点 是沿圈走转、势势相连、身灵步活、随走随变;刀术特点是勇

陈绩甫陈式太极拳汇宗

陈绩甫,《陈式太极拳汇宗5, P43 猛快速、激烈奔腾、紧密缠身、雄健悼悍;剑术特点是轻快洒 脱、身法矫健、刚柔相兼、富有韵律等等。武术套路的练习和 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经过“拳练千遍,身法自然”的过程。作 为演练者练拳时所表现的“势”,还具有一种个性特征,即取决 于演练者的修养、个性和人格。在演练过程中,个人的情调、 意趣、志向在身体形态、动作节奏自然流露出来使武术动作充 满了诗情画意。所谓的“见拳如见人。

第三,武术动作的表现注重于武型的体现和展示,优美雄 健的姿态是武型追求的目标。武型是武术的象征,是在不断搏 打厮杀中形成的。武型可以分为身型、步型、手型、桥型、叉 型、立型、倒型、足型、局型等。一切型功都是在功的主导下, 在技艺的调节中,进行一系列既矛盾又统一的武术运动。武型 可以反映习武者和武术运动员的精神面貌,给人以朝气蓬勃的 感觉,同时也不失其攻击性,不失其优美和实用价值。武型是 评定武术技术优劣的一个方面,特别是武技表演比赛,将更多 地关注动作的质量与武型的统一。因为它能充分体现武术套路 动作的攻防技击性,充分展示动作的整体、劲力、精神、节奏、 身法等。

中国武术文化的功能

中国武术文化功能是指人们基于武术对个人或社会的意义 及功能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思想体系,它可以分为个人功能、 社会功能两种。个人功能又可以分为壮内强外的健身功能、防 身制敌的攻防功能、技击美和技艺美融合的审美功能与娱乐功 能。从社会功能来看,武术具有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功能 和保家卫国的军事功能。中国武术文化受道教文化的影响,强 调“以柔克刚”、“舍己从人”、“顺其自然”,保存自己,而不主 张与人强争胜负,以使习武者养成与人为善、敦厚处事、包容 万物的气度;另一方面,在武术发展过程中,也被注入了儒家

思想的血液,从而形成了 “自强不息”的磅礴气势和为他人鸣 不平的武家思想。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具有同时强化人的三重生命的突出功能, “即肉体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肉体生命是人全部生命 的物质基础,精神生命是人生命的最高层次。在这两者之间, 社会生命是产生、维持精神生命的基础。


  1. 中国武术延长人的肉体生命


中国武术能将健身、防身、修心开智这三大功能融合为一, 这是它高于一般体育之所在。千百年来人们从技艺需求和养生 角度出发,发挥武术调血理气和充润筋骨的功效,将武术作为 开发潜能、调养身心、强筋壮骨、提高素质的手段。在军事训 练上的作用是促进人们锻炼身体、增强气力,它要求习练者强 内壮外,为进而学习技击打下扎实的身体基础。武术对人体的 各系统、各部位都有很好的锻炼保健作用。在人生七十古来稀 的旧年代,习练传统武术的许多拳师年龄达七旬以上,而在现 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享年八旬以上的习武者已很普遍, 年过九旬甚至百岁寿星也不少见。人的肉体生命的长短,除受 疾病因素影响较大外,外力的伤害也是重要方面,技击制敌是 传统武术产生发展的原动力,自卫防身是它的主要功能之一, 正因为如此,武术具有延长人肉体生命的作用。

  1. 中国武术文化可强化人的社会生命


社会生命是指人的社会存在。从形式上讲,社会生命是从 人的社会关系上反映出来的,职业生命就是社会生命中典型的 一种。纵观历史上各个朝代,倡也好,禁也罢,传统武术之所 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是因为它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 颗明珠,博大精深,极具魅力。在每个传统武师的门下,都会 有数量不等的一批求教者、探索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 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这使得中国武术文化对社会生 命产生了一定的促进和保护效果,同时也起着尊师重道、除暴 安良、安定社会的作用。

  1. 中国武术文化可强化人的精神生命


人的精神生命,就是人的思想和精神的存在。我国古代伟 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夫子,肉体生命已消失两千多年了,但 他的精神生命依旧旺盛,继续影响着全世界的教育思想。我国 古代的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都是传统武术大师,他们精忠报 国的光辉业绩世代相传,至今仍是众口皆碑。各个朝代都有许 多传统武师仗义行侠、扶危救困、惩恶扬善,他们的英雄事迹 在各地世代相传。究其思想根源,传统武术的魂是尚武崇德、 强身健体、自卫保国,这正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 精神的体现。

历史上盛传形意拳为民族英雄岳飞所创,对该拳广泛传播 起了很大作用。从“华邦维武尚,社会统强宁”十字也不难看 出形意拳前辈大师们忧国忧民、维护国家统一、致力国家强盛 安宁的拳拳报国之心。形意拳大师郭云深以半步崩拳无敌手而 名震武林,他的再传递子孙禄堂,融形意、八卦、太极之精华 创立孙式太极拳,成为一代宗师,他们高尚的武德和精绝的武 功至今仍为世人所赞叹。

三、中国武术文化与现代社会

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 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 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 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 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武术的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几 个方面。

  1. 哲理性


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的指导思 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天 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认为人和自然 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天人 合一思想给中国传统哲学带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 主客合一、理气合一……”①,也为中国武术打下了思想基础。 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 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且把人放到自然 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武术练功要求按 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 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此外,从“天人合一” 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 悟,因而也是动功最佳的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 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故不少拳种以 圆、空为基本架势与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极拳等均以圆、空为 技击特色。特别是太极拳更是吸取了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② 和“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③等太 极哲理而产生的。 <

由于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身养性的功 效,因此,它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如我国古老的健身术 与气功很早就与印度瑜珈相互渗透,少林拳法于明清时代传入 日本等国,都足以说明中国武术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是有着 传统的思想基础的。

  1. 技击性


武术的核心是技击性。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

周继旨:《论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思想模式的形成》,见《论中国哲学史》,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易经》

周敦颐:《太极图说》 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 成的各种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比如,太极拳以健身为根本 目的,被称为“健身的武术”,但是防身功能也不可忽视。太极 拳的技击观反对走极端,主张“自然无为”、“人取我予,虚己 须物”、“舍己从人”,提倡技击的适可而止,反对造成不必要的 伤害,并认为技击为不得已而行之,不可乱施妄为,主张“斗 智不斗勇”、“斗技不斗力”,不主张以力服人,而是提倡“四两 拨千斤”。虽然它主张技击过程中心狠手毒,“打人如走路,视 人如蒿草”,但它毕竟是一种文明技击观,是包含了 “礼”的意 蕴的技击观,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义”精神与“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思想在技击观中的具体体现。

中国技击观是辨证的,这是它的首要特征,也就是说在武 术技击中蕴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武术文献与资料中,我 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对立统一的内容,如动静、虚实、前后、 左右、上下、内外、开合等辩证法术语,这是其表现之一,更 重要的表现是它成功的运用辩证法思想解决了伤害与反伤害这 一尖锐的矛盾。我们知道技击是伤害人的,但武术技击观认为 中国武术是自我保护性的武术技击观,是适用于武术技击的伤 害性和非伤害性之间的矛盾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伤害与 反伤害对立的统一观。

从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武术有技击运动和套路运动 两种表现形式。技击运动为散手和推手等对抗性项目,着重实 用,有明显的攻防技击特点;套路运动则讲究表演艺术效果, 追求美感,但都是以体现武术的根本特征技击性为目的的,力 求表现逼真的攻防动作,给人技击含意的感受。

武术的技击方法门类繁多,博大精深,成为世界上许多国 家关注和学习的对象。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将中国武术的 竞技特征作为推向世界的重要因素,已越来越多地为国际武坛 有识之士所认同。

3.健身性图片3

一般来说,人们从事武术练习是把健身、技击实用等作为 主要的目的。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 一部分,而中国的人体科学是建立在传统医学即中医学的基础 之上的。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 络学说、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依据的。中医理论认为, 人之一身,“惟精气神”三宝。精气神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精 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于气,气化于精, 精化于气,气化于神”①。武术练功不仅重视内在的“精气神” 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 作的演练,以期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例如, 太极拳就是根据太极生阴阳,阴阳合为太极的阴阳学说的原理, 极为强调“动静相生”、“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内外相 合'、“蓄而后发”等要求,实际上都是阴阳法则在不同角度和 方法上的运用,以便达到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有序、平 衡而固本培元,延年益寿。形意五拳则是以人的脏腑与五行相 配的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意五拳认为崩拳其气发于肝,可 练肝;炮拳其气发于心,可练心;横拳其气发于脾,可练脾; 劈拳其气发于腑,可练肺;钻拳其气发于肾,可练肾。近几年 来站桩练习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健身养生功,就是以“经脉 者,所以行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②的经络学说为 生理学依据的,经常练习此功,亦能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 机能,延缓衰老的健身目的。

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是体育文 化的根本任务。武术显著的健身养生的价值,越来越被世界各 国人民所认识。这种实用的价值观也为中国武术推向世界提供 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娱乐性

中国武术早在奴隶社会就进入娱乐文化的领域。它以丰富 多彩的表演内容、精湛无比的技艺、精深广博的内涵,赢得了 古今中外人们的赞誉,这是与武术本身的娱乐性分不开的。千 百年来,武术以其独特鲜明的娱乐性体现在社会各阶层的文化 生活中。

武术的娱乐性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从习武中获得身心的 愉快,并在社会大众中得到发展;二是人们从对武术的观赏中 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文学、影视等文 艺形式的结合表演,均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随着 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新 奇,而通过对武术习练以达到自娱性的日渐减少,但是将武术 观赏作为娱乐目的的情况,则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及人们 对武术的健身、防身实用价值认识的提高而大为增多。这种由 个体向群体、由封闭向开放方向发展的武术娱乐性文化特征的 转变,对中国武术推向世界亦是很有利的。

人们通过参加武术活动,尤其是参加自己所喜爱的和擅长 的项目,能够在身体完成各种复杂练习的过程中,以及在与对 手的搏击中,斗智斗勇,得到一种非常美妙的快感。这种心理 状态,可以使人产生自信心,满足人们与同伴交流合作的需要。 同时,由于各种练习的不同特点,能使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种种 不同的感情体验。如南拳善用长桥短马,稳扎稳打,遒劲刚烈, 给人一种健美、充实之感;而以柔克刚、善用“四两拨千斤” 的太极拳,则可以使人在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水、 似气功导引的动作中,体会出以静制动的感觉,更有一种“大 家风范”,使人们的身心获得其他运动所不可替代的精神愉悦。

(-)武术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中,武术作为一种体育教育现象和高雅的文
化现象存在、发展,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内 各族人民的喜爱,而且还对世界体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一些国家的拳术源自中国或受中国武术的影响


柔道。据一些中、日学者考 证,中国武术直接影响了日本柔道的形 成。如中国台湾学者梁容芳说:“相传 元赞实传其技,然柔之为术,元赞东渡 前日本似已有之。宽永中、关口柔心已 以柔术名于国内。元赞之功,为改进完 成柔道。元赞寓江户国正寺,浪人福野七郎右卫门、矶贝次郎左卫门、三浦与次右卫门,三人寓同寺, 元赞授之大明捕人之武术,三人苦心研究,遂通蕴奥,遍传各 地,屡有改进,渐与日本固有之柔术混合,迭今重于体育界。”① 又如日本讲道馆八段、早稻田大学教授山本秀雄在《柔道入门》 一书中说:“在柔道各流派的著作中,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种 说法是:柔术来源于中国唐代拳术,是徒手形式的柔法、和法、 体术、捕手、小具足、拳法等打、踢、摔、拿竞技项目的总称。 到了明朝末年,曾在少林寺学过武术的陈元赞于17世纪上半叶 东渡日本,在江户城南国正寺,传授中国武术,致使柔道在日 本广泛开展起来,从此流派也日益繁多……”②最有说服力的是 在日本爱岩山还残存一块题为《爱岩山泉法碑》刻着“拳法之 有传也,自投化人陈元赞而始”的碑。19世纪末,日本人嘉纳 治五郎吸收各式术派的长处,经加工整理,并不断改进,创立 了柔道。现已普及世界各国,并被列为奥运会项目。

空手道。日本国际拳道学联盟理事长大西荣三在《我 所创建的国际柔道学》一文中写道:“相传在八十多年前,空手 道从中国的福建省传到日本冲绳。后来冲绳首里的系洲官恒先 生将传入冲绳的空手套路进行总结,形成了冲绳最初的空手流 派。与此同时,冲绳那霸的东恩纳宽量先生正好在中国福建拜 谢先生为师,并学成回到日本。”①另据1989年11月22日《中国 体育报》登载:“最近,由福建省体育总会、福建省旅游局和福 建省武术协会以及日本冲绳县武术界的朋友在福州联合举行新 闻发布会,正式宣布:现今流行于冲绳县的空手道刚柔流源于 福州市。该流派的祖师东恩纳宽量的师傅系我国鸣鹤拳的一代 宗师,福州人如如哥(谢如如)。”可见,日本的空手道是源自 中国。

浏览2,24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