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道。据一些中、日学者考 证,中国武术直接影响了日本柔道的形 成。如中国台湾学者梁容芳说:“相传 元赞实传其技,然柔之为术,元赞东渡 前日本似已有之。宽永中、关口柔心已 以柔术名于国内。元赞之功,为改进完 成柔道。元赞寓江户国正寺,浪人福野七郎右卫门、矶贝次郎左卫门、三浦与次右卫门,三人寓同寺, 元赞授之大明捕人之武术,三人苦心研究,遂通蕴奥,遍传各 地,屡有改进,渐与日本固有之柔术混合,迭今重于体育界。”① 又如日本讲道馆八段、早稻田大学教授山本秀雄在《柔道入门》 一书中说:“在柔道各流派的著作中,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种 说法是:柔术来源于中国唐代拳术,是徒手形式的柔法、和法、 体术、捕手、小具足、拳法等打、踢、摔、拿竞技项目的总称。 到了明朝末年,曾在少林寺学过武术的陈元赞于17世纪上半叶 东渡日本,在江户城南国正寺,传授中国武术,致使柔道在日 本广泛开展起来,从此流派也日益繁多……”②最有说服力的是 在日本爱岩山还残存一块题为《爱岩山泉法碑》刻着“拳法之 有传也,自投化人陈元赞而始”的碑。19世纪末,日本人嘉纳 治五郎吸收各式术派的长处,经加工整理,并不断改进,创立 了柔道。现已普及世界各国,并被列为奥运会项目。

空手道。日本国际拳道学联盟理事长大西荣三在《我 所创建的国际柔道学》一文中写道:“相传在八十多年前,空手 道从中国的福建省传到日本冲绳。后来冲绳首里的系洲官恒先 生将传入冲绳的空手套路进行总结,形成了冲绳最初的空手流 派。与此同时,冲绳那霸的东恩纳宽量先生正好在中国福建拜 谢先生为师,并学成回到日本。”①另据1989年11月22日《中国 体育报》登载:“最近,由福建省体育总会、福建省旅游局和福 建省武术协会以及日本冲绳县武术界的朋友在福州联合举行新 闻发布会,正式宣布:现今流行于冲绳县的空手道刚柔流源于 福州市。该流派的祖师东恩纳宽量的师傅系我国鸣鹤拳的一代 宗师,福州人如如哥(谢如如)。”可见,日本的空手道是源自 中国。

跆拳道。跆拳道是朝鲜的传统武术。它的前身是“花 郎道”,起源于韩国的民间自卫术,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跆拳道与中国武术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早在明代之前,中国 的武术技艺就传入朝鲜,特别是在近代,随着中国武术和日本 武术的不断传入,花郎道结合中国拳术、日本空手道等技术, 融汇成一种独特的朝鲜拳术,即今天的跆拳道。

泰拳。泰拳是泰国的国技,是最受泰国人民喜爱的一 项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关于泰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一种说 法是,泰拳主要受中国古代技击术的影响,源自中国。泰国古 称暹罗国,明太祖洪武十年(1378年)始昭禄群鹰为暹罗王, 以我国翰林学士谢文彬为坤岳,建立了暹罗第一王朝。此后, 中暹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云南省等地迁居暹罗的人越来越多。 明清两代,华侨在暹罗做官的也很多,泰国人的祖先,大部分 来自我国云南省西南的傣族,中国武术早就随着其他文化传到 暹罗,经过泰国几代人的筛选、提炼、融化而成今日独具一格 的泰拳。不难看到,泰拳中的肘技、腿技和膝技等主要技击招 式与中国武术完全相同或十分相似,这也许可以证明泰拳是源图片4

截拳道。美籍华人李小龙在20世纪60年代末70代初

由于创编了具有独特的技击风格和技法 的截拳道而蜚声国际武坛,同时又以自 编、自导、自演的一系列别具风格的功 夫片而轰动国际影界,以致在许多国家 和地区都兴起了 “中国功夫热”。李小 龙之所以能创造截拳道,是因为他长期 受到中国武术文化的熏陶。他虽然出生 在美国三藩市,但其祖籍是广东顺德县,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 香港度过的。他从小酷爱武术,6岁便开始跟父亲李海全(香港 著名粤剧武打演员)学习太极拳,后来又随邵汉生武师学精武 门的截拳。此外,他还练习过洪拳、白鹤拳、少林拳、潭腿、 戳脚等南方及北方拳种,并参加过学校的西洋拳训练班。18岁 他重返美国,先后就读于西雅图爱迪生职业学校和华盛顿州立 大学哲学系,又认真研究了空手道、跆拳道、合气道、泰国拳、 印尼拳、马来锡拉拳等等。他依照中国武术“以无法对有法, 以无限对有限”等拳理,根据咏春拳的手法和训练方法、戳脚 拳中的腿法并吸取了西方拳击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武术特长, 糅合了中外武术的精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击理论和技 击风格,创立了一种具有完整体系的新技击术——截拳道。


  1. “武术热”丰富了世界体育生活


作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武术正受到世界的瞩目。据不 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七八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武术运动,出现 了一股“武术热”、“功夫热”,从而推动了一些国家体育运动的 开展。

国外把中国武术称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之一。不少国家和地 区请中国教练去教授武术、或派出人员来华参观学习。例如北 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十一年来,已经有一万多来 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朋友到这里学习或观摩。目前,在这所大 学专攻武术的专科和本科外国留学生就有十六位。”①另外,中国 武术协会和北京、上海、辽宁、江苏、广东等省市多次派出武 术教练出国任教。

武术在日本十分流行,仅“少林南拳法联盟”就有2600多 个国内分支和300多个欧美分支组织,共有100万会员。近几年 来曾先后11次派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并邀请中国武术协会访问 日本。日本的大、中、小学还把柔道、剑道、相扑和弓道等民 族传统体育项目列为学习课目。

中国武术在东南亚各国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也很流 行。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至今仍保留着精武体育会。 在每年举行的东南亚武术邀请赛上表演的拳术,除流行的五祖 拳外,还有泰拳、缅甸拳、本扎(印尼拳)等,也都是吸收了 中国武术技法而发展起来的一些拳种。

随着许多国家和地方出现的“武术热”,世界上武术团体如 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推动了武术向广度和深度发展。1985年 在一些国家武术组织的共同倡议下,先后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 会、国际武术联盟、南美洲武术联合会。

近年来国际比赛频频举行,促进了各国武术技术水平的提 高。自国际武术联盟筹委会和亚洲武术联合会(1987年)以及 国际武联(1990年)成立以来,已经分别举办了 4届亚洲武术 锦标赛和5届国际武术邀请赛,1992年10月北京举办了首届国 际武术锦标赛,从此武术成为正式的国际比赛项目。1988年亚 奥理事会正式将武术列为第十一届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从 此,武术由单项的国际比赛变成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1. 中华武术深刻的哲理对西方健身观念的影响


武术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因为它内容丰富,体用

①徐才:《武术属于世界),1989年5月29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育部的讲话 兼备,而且还在于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许多外国朋友不 仅积极研习武术特有的精湛技术,而且积极追求和理解武术丰 富的哲学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武术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各 种各样纷繁复杂、风格有别的武术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 一套理论或思想。但无论哪一个流派的理论大体都受中国古代 朴素哲学思想的影响。正如近代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所说,“中 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于哲理之技术。”例如,绝大多 数拳种都强调刚柔相济、内外合一、动迅静定、虚实分明。这 里的刚柔、内与外、动与静、虚与实等都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 它们相辅相成,但又同时寓于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中。

美国学者弗里乔夫•卡普拉在其名著《转折点》中写道: “由于东方哲学和宗教传统总是倾向于把精神和身体看作一个整 体,因而东方发展出大量的从身体方面来解决意识的技术是不 足为奇的。这种沉思的方法对治疗的作用在西方正逐渐被认识 到,许多西方治疗家正把东方的身体技术,例如瑜珈、太极和 合气道结合进他们的治疗中。”由此可见,武术中的哲学思想, 现在正被西方人士逐渐认识,并正发生着越来越深的影响。

  1. 中华武术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观念


武术的美,历史上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古代就有“武舞” 的娱乐表演。武术的某些表现形式和技艺,已相继被我国的戏 剧、舞蹈、杂技所吸收和借鉴。

武术给人的美是一种矫健的运动之美,同时在身态、动态、 节奏和神采上又兼有民族风貌的英武之美,是高度的力与美的 结合,是一项很有健身和艺术之美的体育运动。前些年,《少林 寺》等武术片刚一问世,便先声夺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 好评,并很快风靡海内外,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武术美包含功架造型、攻防技击和手眼身法步以及节奏、 速度、力度等方面。其中功架造型直接产生技艺形式之美,攻 防技击是武术特有的内涵,武术之美寓于攻防技击之中。眼神 当有生气和活力,它对武术之美就起着画龙点睛的功效。武术 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不仅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内容,而且 给世界人民提供了高尚的美的享受。

  1. 中国武术对世界医疗保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太极拳能起到强身壮体、祛病延年的作用,受到世界人民 的欢迎。据日本医学家古田信夫的研究证明,太极拳具有精神 和肉体的双重医药效果,对高血压和肥胖病特别有效。因此, 太极拳被誉为中老年人的健身宝,是治疗慢性病的良药。美国 从1964年到1977年出版的太极拳书籍已有31种,有的再版了 十几次。日本从1973年起,在东京成立了太极拳协会,推广各 式太极拳。

此外,武术中的各种拳术和各种练功方法,也具有良好的 医疗保健作用。例如:形意拳的崩、炮、横、劈、钻五拳,相 应与五行相配,练此五拳时也可相应收到练肝、心、脾、肺、 肾的效果;八卦掌以及不少拳种的拳理均强调站桩及行拳时要 “五趾抓地”,有促进经脉内气通畅的功效;近年来流行的经络 点穴疗法和气功点穴疗法亦收到了奇妙的疗效。

(三)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前景

中国武术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 征并与世界体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丰富的 文化内涵,对大众体育、哲学、美学、医学、语言、文化艺术 等世界文化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已逐步形成独立的、庞大 的文化体系——武术文化。事实证明,武术是最能适应人类发 展趋势的,容易成为世界人民热烈追求的未来体育文化。武术 推向世界的先决条件已经具备,武术走向国际化已成为发展趋势。

为了加快武术走向世界,中国武术的发展应采取如下的措施:

  1. 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


武术的文化特性是使它自古流传,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 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想使中国武术 真正走向世界,就必须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我国 虽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 纲,但实践并不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武术在学校体育的地 位很低,武术师资严重不足。为了扭转这种落后状态,首先要 确立武术相应的地位,把武术作为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 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树立武术教育的长远目标:第一步 是使武术成为国家的体育文化体系,逐步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 规教育体系,成为大、中、小学和军事训练必不可少的体育内 容,使每个学生和每个战士都懂得武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步是大力推广武术,逐步使武术成为国际的体育文化体系, 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贡献于奥运的第一个体育项目。 还有,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加强武术教育。例如采用多种形 式办学来大力培训武术师资,适当增加武术教学学时数和改革 武术教学内容,创办高等武术院系,加强学校武术研究等等。

  1. 切实做好国内各项基础工作


武术走向世界,国内是基础。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家体委 《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努力做到“武术技术要规范化、 武术理论要科学化、武术活动要社会化”。

  1. 套路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


套路演练、技术格斗这两种武术运动形式都是中华民族文 化遗产,都应继承和发展。中国武术今后的发展,应采取套路 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的方针,在积极发展套路运动的同时, 要加强技击格斗的研究,走国内普及、国际推广的道路。在武 术散手、推手等对抗性项目中,许多武术格斗的技击方法还缺 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今后应在技术传统化、规则合理化,器材 服装民族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便能早日列入奥运会或世界 运动会的竞赛项目。今后武术套路形式的发展,应努力做到: 动作套路规范化、理论科学化、训练系统化、竞赛制度化。

  1. 通过多种办法大力推广武术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要走向世界还需要一个推 广过程。今后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方位、多种层 次,大力推广中国武术。例如举办各种武术节、比赛、培训班, 派遣优秀运动员在国内外巡回表演,派遣优秀教练员外出讲学、 指导,以及通过报刊、图书、广播、影视、声像等传播媒介进 行宣传、推广武术。

中国武术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几千年来 一直发展延续,结出了累累硕果。时代的脚步进入21世纪,中 国武术这种古老的艺术,也以全新的面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四)中国武术文化的科学化发展

  1. 武术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仍然重要,学科研究应朝着多 元化、精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营造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 的大环境


一门学科的建立和被学界所认同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该学 科的基本理论研究的水平。从武术学科本身存在的问题来看, 武术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一直没有形成一种学界共识的理论。 如对武术概念、武术价值、分类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说还处在 混沌的状态。我们还应该花大力气,紧紧围绕“武术是什么和 什么是武术”,对武术的基本理论重新进行审视和诠释。

首先,我们必须依据武术的属性对武术概念的确立来展开 研究,要站在发展的高度总结它。概念的确定必须涵盖“武术 的文化属性、武术的民族传统属性。其次,我们也应该从发展 的视角重新认识武术的价值和作用,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在 大的社会背景下(不单单是体育的视角)遵循历史的价值、时 代的价值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武术价值来正确归纳武术的价值 和作用体系。第三,对于武术的分类研究,应在分类学理论的 指导下,按照不同评价标准实施对武术内容的分类。应该分清 “武术与武术运动”“现代武术与传统武术”等相关概念的差异 性和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我们的武术分类研究才可能真正符合 科学的要求。

武术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各个领域都有辐 射作用,它具有多种的社会功能,表现出了多样的社会价值。 它可以步入教育领域,作为育人的一种手段或方法,即掌握武 术运动技能,培养人的尚武精神、坚强的意志、尊师敬长的道 德修养等等;它也可以进入到体育领域,作为一种体育运动项 目,用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它还可以走入到中国的传统文 化中,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来感染人、吸引人、教化人,使人的 思想境界得到一种超越的升华,用以慰藉自己的心灵,使得游 离的思想得到人文的关怀。因此,武术学科可以作为自然学科 来研究它对人体产生的生理、生化的影响;也可以作为人文学 科来研究它内在的文化内涵,融会古今,兼通中外,寻求武术 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武术学科还可以作为 社会学科来研究它作用于社会所带来的经济、组织、管理等相 关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因此,武术学科是多元化发展的综合性 学科,只有多角度,跨学科、多层次、立体交叉地对武术进行 研究,我们才能从武术整体内核中来认识武术本质及其发展规 律。任何单纬度地对武术学科进行透视与剖析,都不能站在学 科的制高点来阐释、说明武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1. 武术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今后很长时期武术学科发 展研究的重点


一门学科,必须有比较系统的、完整的学科体系,具有比 较清晰的研究范畴,相对确定的研究对象,具有一定学科特点 的研究方法,这样才能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在上世纪末,我 国武术界展开了一次武术学科体系的研究与讨论,而后初步确 立一个武术学科框架体系。尽管武术学界初步确定了学科的框 架体系,但也仅限于探索阶段,在各个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与 讨论。就研究对象而言,武术研究的范畴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界 定,范畴的模糊制约了武术学科研究对象的准确指向。总体而 言,对于武术学科的上述问题,并非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解释或 者说明的。也正是由于此,武术学科的分类问题也没有得到很 好的解决,各种分类划分都颇具道理,但也很难清晰地将各种 类别区分开来,在一定范围之内依然相互包含、相互认同,这 是有悖于逻辑的。武术学科的上述问题相对限制了学科群的发 展,由于范畴不能准确划分,必然造成对构建武术学科群的障 碍。但也并非说明,前提的范畴没有搞清楚,那么其他后续相 关研究就应该停滞不前,他们之间应该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学 科群的不断拓展,也能为武术学科范畴的进一步框定给予必要 的理论支持,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武术学科起步较晚,即 便是相对成熟的其他学科,在研究范畴、学科体系方面也是经 过相当漫长的时间才能较好地界定的,这可能要经过整整一代 人,甚至是几代人的辛勤钻研才能获得。所以,对于武术学科 体系、武术学科研究对象、武术学科研究范畴以及武术学科研 究方法应该保持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断地挖掘其内在的规 律,积极地向真理靠近。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武术学科的 一个本质研究问题是动态的过程,其研究范畴、研究对象在特 定的时间与空间内会得到相对的延伸,它也会伴随历史事件的 发生而变化。我们必须有这个思想准备,也必须有这种思想意识。

总之,武术学科体系框架的构建和确立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从整体观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因为它是系统的,是整体的; 同时又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和眼光,正确把握传统武术与现代武 术、现代武术与未来武术发展的关系,把握武术的个性化特征 与社会发展整体化特征的关系,因为它是开放的,是社会文化 实践中的产物。我们应该根据武术自身的特点和所在社会中的 价值和地位,在考虑它的文化属性、体育属性和科学属性的基 础上,构建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内的武术学 科体系。只有这样,我们的武术学科体系才可能厚重,才可能 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体系。

  1. 武术文化研究是武术学科近年内的研究主题


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应以科学精神为基 础,注重研究的深入、细腻。21世纪将是东西文化交汇融合的 时代,文化的影响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更大更深刻的作用, 影响着这个我们称之为地球村的所有成员和团队。社会文化学 家普遍认为,21世纪的文化将呈现既多元又趋同、既独立又共 识、既冲突对立又和谐并存的文化发展图景。在这样的背景下, 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在这场文化变 革中受到冲击和碰撞。因此,我们固守了千年的武术发展模式 正在被打破,我们长期高歌的武术文化会因时代的变迁和文化 理念的更改,而走进一个崭新的发展层面。

当今社会,武术究竟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才能既体现武术的本质特征,还能适应现时代社会的生存发展 要求。武术究竟在现时代为人类提供什么样的精神产品?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为中国掀起了 文化热潮。武术也正是在此时,开始走向世界,面向世界人民 一展风采。但这种“繁荣”在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中迅速弱化, 人们在追求物欲的同时,却忘记了物质背后深埋的人文价值。 这种人文价值是人类生存的精神脊梁,失去脊梁的躯体怎能站 立于大地之上?为此,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在短暂的物欲 追求之后开始反思,提出了守护人类精神家园的“人文精神”。 武术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一个侧面价 值体现,也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中,武术学界开始关心武术的文 化价值,开始重新审视武术的文化内涵与深含的精神价值。这 是武术可持续发展的最好精神守护,也是武术运动形式之内的 无价之宝,舍弃武术的文化价值,单纯的改革武术使其靠拢西 方体育之运动,中国特色将挥之即去,武术的魅力也会在革新 中湮灭。当前武术界学仁已经清晰看到,武术的发展不仅需要 运动形式的与时俱进,同时武术内涵的文化价值更应符合时代 的精神,武术才能获得发扬光大。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尽管武术文化的研究已产生了大量 的研究成果,但应该承认,我们的研究还显得非常肤浅。文化 研究本身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何况武术的文化底蕴又非常 深厚,我们首先应该树立武术是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的坚定信念。今天的武术,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理论基 础上,都深深地留下了民族文化的烙印。它作为一种社会行为, 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在千百年的过程中,已经渗透了民 族传统的价值观念、民族性格、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生活态 度和行为准则,并且根深蒂固地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研究武 术文化是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我们应该保持 一种开放的心态,在整理和挖掘武术文化的同时,坚持“传统 与现代、创新与继承、民族与世界、保留与取舍”的原则;从 全球文化发展的大背景出发,坚持“去伪存真、兼容并包、实 践检验”的文化研究原则;从历史、现代和未来的社会发展需 要出发,研究武术文化的存活、发展与创新。我们赞扬对武术 文化进行历史的考察,我们也高歌对武术文化的综合性评价, 鼓励对武术文化中糟粕的批判。我们不仅要站在民族自身立场 上研究武术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更希望将武术文化研究的 视野放置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中;我们不仅要研究武术文化的继 承,更应该倍加关注武术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关注武术文化的 传播。

武术教育问题是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战略,是加强和弘扬 民族精神的主要国策,它维系着武术未来的前途

学校武术作为武术存活和发展的重要传递方式和场所,从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了教育主管部 门的推广和提倡。不论是教学大纲的制定,还是教材的编写, 对不同学段武术的授课内容、时数都做了严格地规定,武术成 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今天的学校武术正在 被形式化的事实所困惑,有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 但无人教、无人学,强化的武术教学指导纲要和弱化的武术教 学实践已形成强烈的反差。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再犯以 往的错误,华而不实,流于形式。我们应该明确学校武术开展 的重要社会价值,即张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武术教育工 作者的培养入手,强化现有教师群体的武术知识和意识,使他 们乐于接受武术,即而传授武术。为此,要通过大量地调查、 研究、分析、创作与实践,去构建学校武术教育的新内容、新 体系,解决“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总之,如何 把武术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使加强武术教育成为一项重 要国策,是武术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1. 武术管理,武术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研究将有序 开展


武术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将成为维护和保障武术正常 运转的决策依据。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面临的问题也越加繁 多,那么也就越需要管理来加以平衡。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的过程中,武术行业的内部管理 问题也就越发凸显出来。如何将武术各部门协调起来,共同为 武术事业的前进寻求合力,是武术管理的最根本的问题。尤其 对于武术协会实体化问题的研究更应是近10年来研究的重要问 题,它关系到武术未来的命运。目前,中华武术已经迈向世界 舞台,并有了国际性的武术组织。如何发挥国际武术组织的作 用,提升其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地位,归根结底还要落实到管 理方面。因此,管理是武术发展的内部机制问题,其重要性也 就在于此。

武术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研究将更加系统,并逐渐 向具有实用性的研究方向发展。社会的转型带来了市场竞争, 武术领域也开始运作自己的产业。目前,在武术行业内最大的 产业莫过于国内的各种武术馆校。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的武 术馆校数量已超过1万多家,他们所带来的巨大经济价值是大 家有目共睹的。已经启动的武术散打俱乐部联赛,具有较大的 市场潜力,值得关注和研究。另外,其他相关产业的开发,诸 如服装、器械、相关服务等等也都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上 述内容都是今后广大武术学者积极探索的新兴领域,其前景开 阔,难度也相对较大。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武术产业开发 的武术专业人士能否联合经济学领域的力量,再通过具有实际 操作经验的实业者的开发,使武术这一朝阳产业放射光芒,而 如果单纯依靠武术界专业学者的理论探索,武术产业化发展道 路必然举步维艰。

  1. 武术的国际化发展研究是武术学科研究的重点课题,关 系到武术运动推广的生命力


武术进入奥运会是我们的梦想,但不是武术发展的唯一目 标。实现武术国际化发展是我们不变的追求。在全球化步伐日 益加快的今天,人类共同关心全球化实现过程中的问题越来越 多,关心程度越来越高,并且越来越深远和细腻。面对这样一 种事实和趋势,研究和审视体育全球化发展与武术全球化发展 的关系,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体育全球化给武术发展带来的 机遇、冲击和影响,寻求应对这些问题的措施,已成为我们实 现武术国际化发展亟待需要回答的问题。如何加快武术国际化 的普及和提高,如何选择快捷的方式和适宜的教学内容来促进 武术国际化发展,如何正确定位和评价武术国际化的程度、建 立健全武术国际化组织等等,这些都将成为未来武术学科研究 的热点问题。从传播学、行为学、社会学、文化学等方面对武 术国际化发展进行研究,将成为今后一个阶段武术国际化研究 的重要倾向。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烘托下,武术所包含的浓郁 东方文化特色以及独特的技术特征、练习风格和形式,为中华 民族的多元文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 武术的东方文化根源为武术在世界的交流与推广带来了巨大挑 战。也正是基于此,东、西文化产生了碰撞与交融。武术要成 为世界的武术,武术学科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学科,必须 站在有利于武术学科发展的高度上,广泛吸纳和融汇各学科人 才,使武术学科理论能够与相关学科得到沟通,这样武术走向 世界的发展趋势才能声势浩荡。因此,武术的挖掘、整理、研 究、继承、发展、创新不能背离这个方向,不能在低层次上重 复。既要在研究深度上贯注思想,同时,还要拓展视野,放眼 世界,放眼各个学科。邓小平曾说过“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的 根基则是沟通与交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武术需要千千万 万切记的。我们期待着武术这朵奇葩能够在世界学科领域中绽 放夺目光彩。

浏览67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