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里芬不甘心,绝对不甘心,如果不能把李小龙扶上台,他施里芬就是一 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如果说李小龙是一团火,那施里芬就是一潭水,然而现 实摆在那里,电影这条路己经走不通,施里芬决定,重新回到电视的老路上 去。为此,施里芬找到了另一家电视制作公司——派拉蒙。
当时,派拉蒙正在筹拍一部风格与《青蜂侠》类似的新片,名字叫《盲探 神犬》,每一集的故事都独立成篇。施里芬主动请缨,要为《盲探神犬》撰写 剧本。与派拉蒙签订合约后,施里芬开始为李小龙量身定做第一集剧本。当他 把命名为《截拳之道》的剧本交到派拉蒙高层手中时,对方完全不明白他写的
是什么,施里芬只好耐心的向他们讲解剧本中所要传达的东方武学思想和有别 于以往任何•一种搏击术的那种高明拳法。派拉蒙高层对中国功夫并不了解,但 是听完施里芬的讲解后,他们决定邀请一位东方武师前来出演。
“是的,布鲁斯•李,他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中国最伟大的功夫高手!” 施里芬这样推荐李小龙。
“布鲁斯•李? ”派拉蒙高层犹豫了,但是合约已经签订,施里芬又是好 莱坞名宿,他们不好当场拒绝,只好以商量一下为名去找公司总裁汤姆•邓纳 邦。在派拉蒙商议的这段时间里,施里芬把剧本拿给李小龙过目,李小龙看完 后大呼过瘾,他深深感到,唯有施里芬,才能把自己想要在银幕上表现出来的 武道精髓淋漓尽致的传达给观众。所幸的是,派拉蒙的总裁邓纳邦早就对李小 龙有所耳闻,看完施里芬的剧本后,当即决定由李小龙来出演第一集那位功夫 高超的中国古董商人。
第一集的拍摄如期完成,为了让影片更具悬念性,派拉蒙高层最终决定把 片名改为《窄巷》而非原先的《截拳之道》。天道酬勤,李小龙对功夫和演艺 事业的执着终于换来了如潮好评。与先前人们只关注李小龙功夫不同的是,这 一次,各界对李小龙的演技也给予了一致肯定,李小龙激动的说:“这是我来 到美国后第一次听到有人赞美我的演技。”《盲探神犬》也成为李小龙在美国 出演的多部电视剧中最成功的一部。
施里芬刊文回忆道:“那一集的名字就叫截拳道,也就是李小龙那套独门 功夫的名字。……李小龙精湛的表现,不仅赢得观众的垂青,也使美国的导演 和制片对东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尊敬。第一集《盲探神犬》震撼了好莱 坞之后,其他美国的电影工作者开始找李小龙参加其他片集的演出。”
战国时,有人问齐国君王,为什么每年要花那么多钱去养活稷下学宫里的 数千名学子名士,齐王笑着说,这些百家学子即便不能为齐国所用,让他们留 在稷下学宫,也胜过放出去为别国所用。大国之间如此,大公司也是如此。看 到李小龙在《盲探神犬》中的精彩表演,华纳公司坐不住了,他们再度联系到 了李小龙,以极为热情的态度邀请他拍摄一部名叫《功夫》的系列剧,并希望 他能在创作上给出好的建议。
李小龙觉得机会来了,很快拿出了故事的梗概,即一个中国功夫高手独闯
美国的经历。然而华纳高层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而是说《功夫》这个名字 太中国化,很难为美国观众所接受,不如改名为《武士》。李小龙对此并不在 意,他看重的是影片的内容,所以再次对故事的梗概进行了认真的细化和加 工,他要让这部系列剧在美国一炮走红,实现自己多年来的宿愿。
很快,李小龙就拿着“升级版”的《武士》剧本前往华纳,他本以为这次 一定能顺利通过并签订拍摄合约,但对方收下剧本后,就让李小龙回家耐心等 待,此后还多次以各种理由拒绝与李小龙会面。李小龙心急难耐,就托施里芬 去打探消息。施里芬通过各种关系见到了华纳电视部经理汤姆•库恩,库恩这 才给他交了底:“我们认为李小龙的英语水平有限,在电视观众当中的影响力 也不够大,他只有过一些单集影片的客串经历,而不具备驾驭系列片的能力, 所以他并不适合在每个星期播出的系列片中担当主角,这和客串一两集影片有 着本质的不同。我们知道他很想出演这部影片,但是从市场和公司财政的角度 来考虑,我们暂时没有让他主演该片的打算。”
库恩的话让施里芬意识到,华纳只是想用长合同捆住李小龙,让这位也许 有一定发展前景的“功夫新星”不被其他的影视公司抢去,实际上并没有包装 推出他的意思,也就是说,当时的好莱坞圈内人根本不认为一个东方人,一个 中国人具备独立撑起一部影片的能力,在他们看来,让李小龙参与单集影片的 拍摄己经是恩赐,让他主演,简直是开玩笑,这就跟人们在学会吃螃蟹之前, 都觉得拿这样一种丑陋凶猛满地横行的硬壳怪物当食物是很可笑的心态一样。
李小龙岂是那些只满足于锦衣玉食高堂论战的稷下学子,当他了解事情真 相后,便打消了与华纳合作的想法。五年的奋斗,换来的只是失望和愤怒,李 小龙仰天长啸,侠士尚未成名,江湖却己远去,好莱坞,终究不过是一场虚空 大梦。在他看来,华纳的做法是彻彻底底的欺骗,是比前一次取消《无音笛》 还要恶劣的行为,这样的公司,完全没有必要再谈合作!
施里芬拍拍李小龙的肩膀,他尽力了,事情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是谁都 不愿意看到的。
李小龙拍拍施里芬的肩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只要是真英雄,就 有大展拳脚之地。
施里芬望着他,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这是自己认识的李小龙吗?为什
么每一次磨难和打击,都压不垮这个男人的雄心壮志呢?也许在施里芬眼里, 甚至在大多数人眼里,李小龙都是一个有勇无谋、只会闷头往前冲的孟浪之 人,但实际上,早在一年前,李小龙就开始为自己寻找退路。
当时正值《无音笛》剧本被华纳搁置期间,苦等机会不得的李小龙在给好 友小麒麟的一封信中提到了自己在美国的一些情况。李小龙是个要面子的人, 他不会把在好莱坞的郁郁不得志告诉别人,他的郁闷是通过拳头来发泄的,在 信中,他还是那个“风光无限”的李振藩、李小龙。所以,原本是在美国发展 不顺的投石问路之举,在小麒麟看来就成了李小龙想借在美国大红大紫之势杀 回香港影坛的暗示。
“兄弟有事,自当两肋插刀!”从小一起打架练功的情义岂是他人能比, 此时己是香港影坛武打明星的小麒麟立刻开始为李小龙杀回香港活动起来—— 报纸、电台,纷纷对李小龙进行重点报道,把他看成是威震美国武坛和影坛的 中国第一人,甚至找出李小龙少年时出演的那些影片来造势,香港电视台更是 在几年前就播出过李小龙出演的系列剧《青蜂侠》。
1970年4月9日,李小龙应邀回港,成为当期《欢乐今宵》的特约嘉宾。 《欢乐今宵》是香港无线电视台的高收视率节目,在接受当红影星许冠文(许 冠杰的兄弟)的访问时,李小龙第一次在镜头前向香港观众阐述自己的武学思 想,并与空手道高手李锦坤合作,现场表演了截拳道功夫,引来满堂喝彩。
次曰,李小龙又前往丽的电视台,接受《金玉满堂》节目的访问。这两期 节目的播出让李小龙在香港的人气急速飙升,一夜之间,李小龙就成了香港人 眼中的民族英雄。
在美国受到的冷遇和在香港受到的热烈追捧给了李小龙强烈的冲击,他开 始意识到,自己毕竟是一个中国人,想要在血缘文化都不相同的美国获得普遍 认同,要比在香港难得多。香港是自己的故乡,也曾经留下很多美好而愉快的 往事,在这里,每个人都认识他,都认可他,把他当成偶像来崇拜……这种感 觉,是在美国永远都得不到的,不论你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这就是家的感觉吧……”李小龙如是想。好友小麒麟不失时机地劝他留 在香港发展,与从前的兄弟们一起打拼天下,至于合作方就更不用担心,只要
他愿意留下,主动上门的电影公司只怕会把门槛踏破。
浏览74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