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问题之三:师资力量是武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队 伍的缺乏,严重束缚着武术的普及发展。现有的武术师资,大 多是兼职的体育教师,武术专业教师数量很少,而且又局限于 自己的某一项,缺乏对武术系统完整的学习。另外,师资的薄 弱还表现在教学水平上。一个国家级的武术健将不一定能教出 一批好的学生,他们自己会练而不会教学生练,其原因在于没 有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武术教学方法。实践发现,教同样的技 术动作、同样的套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比武术专业技能 扎实的新教师教得快、学生学得轻松。这就出现老教师教法得 当,但动作不规范,而新毕业的教师动作规范、优美,但武术 教学方法简单的两难现状。
反思问题之四:武术教学比较呆板,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出现学生“喜欢武术而不喜欢上武术课”的现象,那么为 什么家长不支持、学生不爱学武术?
武术具有很多的功能,但是就目前看来,其健身功能才是 国人目前的主要追求,也是练习武术的动力。下面用一个例子 来说明这一现象,也许我们能从中得到启示。
2004年8月,在天津举行的“全国首届青少年武术大赛” 中,教练们一致认为:“现在学习武术的孩子正呈逐年减少的趋 势,为什么我们的传统国粹不及跆拳道了!”据国家A级武术裁 判、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的郭秀英老师介绍,“我们活动中心办 武术班已经有20多年,平时学生只能招到100多人,可刚兴起 的跆拳道去年「下子就招了 200多个学员,今年的暑期班甚至超 过300人。”
分析原因:其一,武术难练,需要从小下大力气才能练成; 其二,对武术的宣传还不到位,谁都知道武术是中华国粹,但 除了影视片给人的一些印象外,武术的推广缺少必要包装。
相比之下,韩国为了推广跆拳道,在中国下了一番工夫。 据介绍,两三年前,韩国有关方面投入大量财力进行宣传,如 无偿培训老师,赞助场馆的装修等等。现在练跆拳道几乎成为 一种时尚运动,各种健身场馆几乎都有这个培训项目。
一位送13岁孩子练跆拳道的家长说,武术太难太苦,跆拳 道招式简单而且好学。他的孩子也表示,跆拳道讲究礼仪非常 文明,练习馆里有统一标志,大家穿着统一服装,让人感觉很 正规。而一位小时候练过武术,现在正在练习跆拳道的女士认 为:跆拳道有一套升级的规则,从开始练的白带,到黄、绿、 蓝、红、黑带,一级一级考,让人知道自己的水平和努力方向。
目前,各地武术学校的招生也大不如以前。山东淄博少年 宫的武术老师丰丽分析:“这恐怕与这些年课外培训项目兴起有 关,舞蹈、器乐、足球,包括各种英语班,都吸引了许多孩 子。”而青海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张荣老师则认为,现在的家长 普遍把孩子的学生成绩放在第一位,参加课外项目也是以提高 学生成绩为目的的。像武术这种项目,除非孩子身体不好需要 强身健体外,家长是不愿意让子女在这上面“耽误时间”的。 很多身体条件非常好的孩子,到了十三四岁,力量、速度、反 应能力、技术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程度,可这时恰恰是他们准备 中考的时候,学习第一,只能中断练习。另外,家长溺爱孩子, 看不得孩子吃苦,孩子自己也不能吃苦。这让许多孩子练功半 途而废。
反思问题之五:挖掘中华武术精神内涵。很多人认为,中 国武术范围太广,内容太多,要求太高,学会一套武术套路要 花很多时间,而且还记不住,练不下来,学校武术有限的那点 时间根本练不成真功夫。基本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功夫要 求有“神”,也就是神韵,这个要求很抽象,不能具体描述,只 能靠练习者自己体会。此外,武术动作要求四肢都有特定的运 动路线,连头怎么摆、眼怎么看,都有要求,不经过大量的训 练,根本难以有成,特别是武术基本功中的压腿、踢腿等。可 以说,武术的复杂性和博大精深决定了练习者需要大量的时间 和工夫。这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矛盾,一方面练习者想有所突 破,期望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别人的承认,但又不想花很多时间; 另一个方面,戒术的玄妙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练习。所以,虽然 喜欢中国武术的人才不少,真正练习中国武术的人却不多,尤 其是学生。
学校武术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学校武术教学的改革,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使武术 教学围绕着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现代年轻人的特点进行改革。 二十一世纪各级各类学校的武术教学不应只停留在武术套路及 实践技巧的掌握上,还应根据武术教学特点和武术技法的特有 功能及丰富的内涵来达到领悟、探索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目 的,以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学校武术应该怎样去发展?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 同的看法。我们先来看一下几个基本问题。
1.学校武术当前应该关注的是什么
这可以从学校体育的对象和武术包含的内容说起。武术包 含很多方面——健身,养生,竞技,娱乐等。众所周知,学校 体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校也有一般学校和武校之分。在育人 的大前提下,武校注重的是竞技的方面,要培养一批具有较高 武术技能的学生。而对于一般的学校,武术只是作为选修课或 必修课,学生也不需要较高的武术技能。而且学生可能对于健 身、娱乐的功能需求更为强烈。另外,因为学生群体有好动的 年龄特点,所以养生的概念还未在学生中形成主流,具有动感 的,节奏快的武术项目可能更受欢迎。因此学校武术当前应该 关注的是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改 变课的组织形式来吸引学生。比如跆拳道、搏击操等内容的准 备活动,其基本的要领和武术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他们是在 完全动态的情况下完成的,学生站成两排,在一定的距离内做 各种行进间的肢体活动,包括出拳、踢腿、转体,腾空等形式。 更重要的是,个人可以自己发挥,展示自己的能力,满足个人 的需求。而武术的准备活动,大多是慢跑两圈,压腿,踢腿之 类。虽然其中也有动的成分,但是实践证明,对于好动的学生 来讲,这是不具吸引力的,显得课堂上没有活力,而且那些动 作的规格经常按照专业运动员的标准来要求,这对于普通学生 是不必要的。还有些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说踢腿不过头、不能 劈叉、下腰都不能练武术等等。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同样是准 备活动,组织形式的不同就会截然有不同的效果。而这种不同 是来自学生的需求——这里可能的是学生对运动量的需求,而 不是理论的构想。所以说学校武术当前应该关注的是满足学生 的基本要求,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改变课的组织形式来 吸引学生。
2.学校武术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谈到学校武术的终极目标,自然会想到武术的精髓是什么。 下面的例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启发。
2005年3月11日“第三届香港国际武术节”召开了,有很 多的外国人也参加了武术节。德克是其中之一,虽然他来自美 国,但是他对为什么喜欢中国功夫的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中国功夫很厉害,我喜欢成龙”不是他对中国功夫的理解,而 是“平静,习武让我觉得宁静”。
德克的师傅是个华人,名叫黄耀炯,他是中国传统武术门 派白眉派的第六代传人,已经移居美国近30年,这是他第一次 回国参加大型武术节。谈及参赛印象时,他说,“感觉很多年轻 习武者不注重个人修养,没有什么礼貌。我们中华武术首先注 重的是一个'德'字,其次,才是’技’。习武者一定首先是个 品德高尚的人,他们要有礼貌、讲文明,懂得尊老爱幼,懂得 谦让。”
黄先生的观点,无独有偶地在一群瑞典参赛选手那里再次 得到印证。他们也纷纷表示,中国武术吸引他们的根本不是 “李小龙式”的无坚不摧的杀伤力,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修炼, 一种源自东方文明对精神的修炼。
波吉塔是一位前来参赛的瑞典女选手。在她看来,中国武 术是迷人的,“武术不同于足球、不同于拳击。那些只是体育, 只是些竞技项目。武术是修身养性,是一种由内而外提升自己、 锻炼自己的方法。” “我的老师一上来就对我说:’想要学打架, 去其他地方!’就是这句话,让我决定留下来,而事实证明我的 决定是正确的,”波吉塔进一步解释她喜欢武术的原因:“当我 学了太极拳之后,我发现它真是一种能让我们从内心到肢体都 得到放松的锻炼方法。它融入了东方文明那种对精神的修炼, 确实非常的迷人。”
从这些外国人的感受中,我们不难发现,武术外在的杀伤 力并不是我们应该唯一热衷的。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其内涵已 经可以让人感受到了。只不过这种感觉是个人的体会,有时甚 至不能言传,而只能意会,这是不同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要求 明确量化的一种思路。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东西方文化有明 显的区别。但更让我们东方人欣喜的是,西方人也能感受到这 一点,这足以说明武术魅力的广适性。这才是武术的终极目标种人的修炼。
目前学校武术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如何吸引学生。没有学生, 终极目标再好也是无济于事。而对终极目标的追求,是老师和 学生共同努力的过程,更多的是在于老师的引导。学校武术教 学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第一,加强对武术的认识
提高人们对中华武术的认识,重视武术事业的发展。学校 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首先要解决校长、任课教师、体育教师、 研究人员及其他人员对传统体育的认识,只有形成共识,才能 在学校顺利地推开、发展起来。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对武术等优 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加强理解,并引起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和教 师的足够重视,抓安排,抓教学,抓师资,抓落实。教育部门 应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加大对中华武术的倾斜力度,在 学校体育教育中适当增加武术课时等。
第二,加强武术专业知识的学习,认真钻研教材、教法
教师对武术一般性的知识要了解,多掌握一些古今武术家 尚武崇德的优秀故事与轶事,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 习武的自觉性和养成良好的武德行为规范。同时,教师还要结 合武术自身的特点,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在教法上要生 动,以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 意识和习惯打下基础。教学方法可打破过去封闭的教学模式, 把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堂锻炼和课外学习、野外锻炼有机结合 起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启发引导,培养其独立学 习和锻炼的自主性。
第三,全方位多渠道提高武术师资素质
武术师资水平的提高途径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宏观调控, 增加体育院系武术教育专业的招生比例,从根本上扭转武术专 业教学人才短缺的现状。可以组织在职体育教师通过培训提高 武术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积极举哑各种形式的长、短期培训 班,成立多层次的武术辅导站、武术进修班,有计划地举办各 种形式的教学、教练、裁判和科研培训班,有条件的地方可以 定期开展武术教学观摩活动,定期召开武术教学、论文等经验 交流会。另外还可以通过招聘引进地方上的武术名家、专门人 才进入课堂,使武术更具地方特色、民族特色。
第四,武术技术教学与提高学生养生保健、生活能力相结合
结合武术内外兼修、形神合一的健身养生特点,向学生进 行传统保健文化知识的传授,使武术教学与增强学生养生保健 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密切联系。教学实践的结果证明, 当学生对武术技术规律有了一定的掌握后,配合介绍传统保健 文化知识,将学生的武术学习定位在练习和实用相结合上、专 项武术技术与提高学生生活能力相结合上。向学生传授保健养 生知识是非常必要、非常实用的,如精神、情志与脏腑之间的 关系;四季与穿衣、饮食;四季与运动时间、运动量;保健穴 位按摩等。这对学生的衣、食、住、行的科学合理安排起到了 指导作用。这样的武术教学,提高了武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 应用价值,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知识。
第五,武术教学与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
学校武术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独立锻炼能力、保健能力 和管理能力,加强学生武术知识、武德教育,提高学生对中华 民族武术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为终身体育奠定 基础。同时武术教学的着眼点可以更多的集中在体质较差、无 运动特长的学生,丰富的武术教学内容可适合于不同体质的学 生,逐步改善其体质状况。
三、学校武术与全民健身
学校武术为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服务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健身计划纲要》这 是国家为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增进人民身体健康的一项重大决 策。全民健身计划对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建立科学、文明、 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和物质文明建设都将产生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学校武术在全 民健身计划和终身体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的特有属性 和特殊功能,全民健身计划将会更有生命力和持续性。
著名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他的代表作《终身教育引 论》中提到: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 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体育活动就不存 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阶段的事,那么,体育在 教育中就变成了 “插曲”。终身体育是我国目前学校体育的目标 之一。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 即要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依据终身体育的观点,体育将持 续人的一生,它是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体育教育 层次构成终身体育的教育全过程。
掌握一门技术固然重要,但是这项技术是否能够持续地为 人类服务更为重要。显而易见,不能让年过半百的人去打网球, 踢足球,这样的运动无益于健康。而武术不仅含有身体上的锻 炼方法,而且还包含了众多养生的内容。可以说,这是区别于 其他西方运动的主要特点。在当今,西方医学感慨于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的很多病症,很多西方学者转向东方的古老养生健身 方法。虽然西方的药物可以立竿见影,但是,现实证明病菌产 生的抗药性也在增加,未来变得不可预测。而东方的养生观则 是一种自然的,长期的,缓慢的过程。闻名世界的太极拳以及 它深邃的理念更是使练习者受益匪浅。所以介绍武术的养生功 能,教会学生一套方法是学校武术为全民健身服务的重点,如 在学校武术教学中,对于老幼皆宜的项目(如太极拳)要重点 教授,健身基础理论应该成为理论课的重点,教会学生一套可 以健身的方法和武术套路,培养体育意识和兴趣,养成运动习 惯,树立终身体育观。
全民健身推动和延伸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功能
全民健身是国家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重大决策,学校是国 家实施教育的主要基地,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 学校武术教育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武术的蓬勃 发展,不仅可以使学校成为培养武术人才的基地,而且对于实 施“全民健身计划”、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以 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全民 健身也推动和延伸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浏览83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