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八仙故事创编的拳术。“清”与“红”正相对,清不相形, 红象形。

在八仙拳术中,有象形的,如醉八仙拳(亦称红八仙);清八仙 拳,则为不象形的拳,有些象形取意的味道。

清八仙拳,是流行在唐山市的拳种,以唐代以来流行在民间的 八仙故事为线索、编成象形取意的拳术。此拳已在唐山流传六代, 追其历史,当在雍乾时代。其传习世系:

(1代)李宝7(2代)王英T (3代)宋友、王美-(4代)裴瑞 浮、张焕明、蒋天祥、韩晓楼—(5代)王玉春、耿永祥、田学宗、张荫 田、孙宁、刘秀等—刘金鹤、王金铎等。

本拳理论有:“人云不明八仙其中意,打不断九琐连环套”、 “形似流水,连绵不断,运用连环之特点。”拳经云:“拧腰折跨,探 膀追,行之扭扭似风吹,扭拧四开如鸟飞,出手如刚挫,落手如竿 勾,行手粘棉连,两手如执丝团;身动如蛇钻,回身如蛟龙,起落如 浪翻。”

清八仙拳的特点:摇身晃膀,以身化形,引进落空柔破刚。

身法一摇身晃膀,扭拧四开,弯腰跨,软擢折;

手法一游缠撕掠闯撒,分发锁拿转环,投滑曲(锣)扒送:

腿法一勾摆缠盘挂,跛扫拦(搪)压、滚翻挫撞滑、蹬踢踹;

拿法一擒拿封闭,浮沉吞吐,抓拉撕扯刮,排打盘缠压;

手型一凤眼勾手、鸡爪勾手、柳叶掌、龙形掌、虎形掌、八字掌、 猴形掌、风头拳、阴掌、阳掌等。

-拳法套路:钟离拳、洞宾拳、湘子拳、何仙姑拳、拐李拳、国舅 拳、果老拳、采和拳、阴阳十二路连拳、九琐套连环、八十一手、十八路桩手法、连环压腿法;八仙剑、三十六路小擒拿等。

器械套路:

八仙剑、锁门枪、白猿棍等;

对练:

十八路桩手法、五合手、套环桩腿法、行手擒拿等;

技击套路:

七十二路神拿、环子手、翻子手、滚手、绕环手、盖门手、穿手、 闯手、描手、锁手等。

套环压腿法歌诀:套环腿法神鬼慌,八步阵法妙无双; 行之四面走八方,脚踏中门严肘桩; 两脚原来三腿方,上下三腿逞刚强; 双腿盘缠挂撩裆,二十四腿美名扬。

八仙剑歌诀:阴阳之法妙无穷,二五还元一九功,

自然打开阴阳理,万里山河一掌中,

手持乾坤用力勒,日月肠中把它吞。

此拳别于少林长拳及内家拳法,是个独具风格的拳种。套路 动作多,表现绵连的特色。

祖门自然派

该拳以道家“自然无为”、“与世无争”的说教以及自然景物塑 形而得名。主要流行在河北、河南、吉林、黑龙江等地。

河北石家庄市的“人祖门自然派”拳术,是武术家付仲武先生 (祖籍河北盐山付庄),幼年嗜武,学于通背、劈挂大师尹玉枝先 生。后闯关东、又学于武林高手李长胜、佟天民老师,习疯罗汉拳、 醉八仙、地躺等拳械。后经李、佟二师介绍,拜长白山老爷岭灵玄 道长为师,出家为道。赐号清空子。学人祖门自然派拳械,“人祖 者”多以自然景物命名也。

主要传人:灵玄道长T付仲武T山东“塞胜英”张寿山;河北石家庄张益民、李福科;河北李新启、董连锁等;河南肖占祥、付素 燕(付女)、付成燕(付女);江西刘殿臣等。

拳械套路:形拳、雪花拳、领挡拳、猴拳、醉八仙、螳啷拳、疯罗 汉趟金刚点、劈挂拳等;形刀、旋风双刀、紫云剑、真武鞭、太师 鞭、鹿角钩、盘龙棍、春秋大刀、三尖二刃刀、朴刀、柳叶枪、方天画 戟、风翅谨、方便铲、齐头白、三节棍、稍子棍、形者棒、十三节亮银 鞭、绳镖、形钩、双斧、拂尘、劈挂刀等。

对练:金刚点对打、领挡拳对打、扑刀进枪、三节棍进枪、空手 夺枪、双刀进枪、白猿夺棒等。

此门主要是长拳风格的武术,舒展大方,快速有力,动迅静定, 节奏分明,动作连贯、刚劲饱满,一气呵成的特点。

本门派除人祖门自然派的拳械外,又加进劈挂、疯罗汉等家的 内容o这是清代武术的特点,往往各家东西互有,特别经过保镖业 和专从事武术教授的拳师们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更加促进武术的 大大发展。这时期,一些学武术的人,也拜师多家,学各种武术技 艺。

罗汉拳

流行在河北唐山市和石家庄市的罗汉拳,为少林俞氏拳法。 拳名由佛门十八罗汉而得名。讲究:“以意行气,气贯始终;以气 引力,内外合一。出势如猛虎,收势似绵羊”。

拳械套路:头趟罗汉、二趟罗汉、五子夺葵、金绞剪皮等;六合 刀、大六合枪、中六合枪、小六合枪、五子棍、追风流星、剑、鞭、大杆 子、对练等等。

32.气功长拳

是光绪时人魏斌臣(1870-1967年)先生所创编。魏斌臣早 年跟河北威县大赵村李志昆习武;青年艺成在开封“德胜镖局”行镖,又拜内养功大师李艺彩为师(李活129岁);后行镖到山东步 洲下堤吴家屯,又跟姓王的习内功、学六合拳等。应北京会友镖局 卢玉朴之邀,行镖会友镖局,在山西温水拜袁秀臣、宋月斋为师,习 内家拳等。魏先生走南闯北大半生,到处求师习武,吸取各家之 长,终于创编出风格独特的气功长拳家派。此拳以长拳功架,内家 劲力,佛道气功呼吸之法,三者容一炉,壮练刚,弱练柔,深受人们 欢迎,在石家庄市广有门徒。其传系:魏斌臣t郭西坡、张寿山、张 廷根、张世海、赵东至、方俊铜、王明刚、程同山、吕瑞生、杨周等。 张寿山T赵久正、吴长海、魏俊生、冯国良、赵铁根、赵进财、李英 路、靳学文、张志立等。

拳术特点:宽衣松带,上松下沉、气沉丹田;行拳定势如站桩, 势停意不断,呼吸力求缓圆;变式吸,定势呼,呼吸方法,四季有别。 壮者练刚,弱者练柔。

技击讲究:拳出如流星,掌击如闪电。歌曰:“轻意不用头,用 头气死牛”又讲:一力降十会,四两拨千金,一手、二拳、三肘、四 肩、五腰、六胯、七膝、八脚,九头。

拳械套路:气功长拳、三合剑、子龙枪、大刀等。

太师鞭

据传为闻太师所创,史无据。

沧州地区的太师鞭,为《青萍剑》的六代传人刘九如(字文石) 所传。

据金恩忠的《国术名人录•沧州李霖春(为青萍剑的八代传 人)》中载:(李霖春)设永升栈于沧州东门,有张仙岛者,精太师 鞭、过沧州访李霖春,……二人交流了技艺,以青萍剑换太师鞭四 路。

其四路为:水磨鞭、虎尾鞭、鞭枪对击、鞭法进枪。

据姜容樵的《太师鞭》中讲:河北盐山刘九如T张仙岛T李雨

三姜容樵、刘俊岭、陈子恒、陈奉岐、于得印、李书亭等。

后来,姜容樵将此拳术编成《太师虎尾鞭》、《太师水磨鞭》、 《鞭枪大战》三本书,有歌诀、动作名称和图及动作解说等。

母子拳

母子拳与少林正八翻同源。主要流行在河北省蠡县、河间、肃宁、 高阳一带。到现在已经传续了 21代,是明末清初时开始流传的。

据高阳县提供的母子拳谱来看,此拳系戚家拳的衍革。母子 拳原文载于戚继光的《纪励新书》,之后才有母子拳及少林正八翻 的内容。河北的拳谱,大都先列《纪励新书》。之后才列本门拳械 理论等。从而明显的看出,明代拳对清代拳术各家的影响,非同一 般,实则为其沿革罢了。只是更具体化些。

根据《母子拳谱》中载:“母子拳初起,系上东东陵县城内(德 州东)志远王公(王志远),受高人传授;以后授与河南开封府越南 孙公(孙越南);孙公又授与宜山镇(当时北京昌平县内)四海张公 (张四海);张公又授与章邱回回马公(马回回);马公又授与东昌 府恩县(山东德州男)庙立庄回回祥九马公(马九祥);马公又授与 河间府王士由村学俊王公(王学俊);王公又授与胞弟学杰王公 (王学杰);王公又授与雄县堤下头李公;李公又授与饶阳县东张 岗声远冯公(冯声远);冯公又授与肃宁东泊庄敬亭李公(李敬 亭);李公又授与蠡县高佐村麟祥高公(高祥麟);高又授与高阳县 梁家庄(既今之梁庄)梁百顺厂

《母子拳谱》载:“母子拳起初,有六趟,每趟三个行门,共计十 八行门。”故曰:“母生出行门。有二十手短打、共打法三百六十 着。”“每行门又有四个进法,共七十二个进法。”故曰:“母门十八 拦腿”。若有人对玩拳,败者又有五赶三截,故奥妙无穷。若将此 拳习通,可以四方驰名。

母子拳有十八趟对练,每趟甲乙各二手攻防、共七十二手。单练十八趟,每趟二十多动作,总计三百六十多势。该拳很重视腿 法,不重的腿法有八十多种:外踢踝骨、踢裆、里勾、外勾、扁跺、外 踢腿、踢里连按膝、十字踢、顺步踢、迎面栩I膝、后踢臆、提膝踢、压 手转跺、摘身踢、按手迎面踢寸卜踢肘、翻身踢、建步踢、退步踢、迎 面踢脚腕、里踢后臆、外挂踢、崩挂踢、后踢腿、手斩腕踢、攻踢脚后 跟、顺步踢脚腕、捋手踢、顺步里踢跚、压手踢、崩手踢、旋腿踢。顺 步踢胁带拦腿、顺步踢尾骨、顺步踢双裆、顺步踢带冲、顺步踢手 腕、外开腿、打五骨踢、踢里臆、外踢、里踢、里别腿、外别腿、迎面踢 膝、迎面转腿、接手压打后跚、手打代钩腿、外跚腿、按手存身代别 腿、偷步踢、纵步踢、外摔掌踢、外搂踢、外踢肘代靠、顺步踢心、顺 步踢脚碗、压肘踢膝、迎面拦腿踢、顺步踢腿、顺步里踢跚、压手踢、 内踢肘、外踢肘、中提踢、左提踢、右提踢、蹬跚、截腿、外挂、外别 臆、内别臆、右踢臆、左踢臆、打五眼十字踢、外踢腿、迎门跺、捣巢 跺、外搂膝代靠、迎面辐踢代摔拿、里斩手踢代靠、迎面踢、里削掌 代踢、斩腕踢、捋跺代靠等,可说是集武术腿法之大成。

其中讲十八拦腿: 一}内踢肘;{二}外踢肘;{三}中提踢;{四}左提踢;{五}右 提踢;{六}迎面踢;{七}内踢;{八}外踢;{九}蹬跚;{十}扁踢; I十一}后踢臆;{十二}左踢臆;{十三}右踢臆;{十四}内别臆; {十五}外别臆;{十六}里勾;{十七}外挂;{十八}截腿。

对玩拳规矩:

高了斩,矮了崩,不高不矮架搪封,一拿、二打、三摔,拳有虚 实,引诱埋伏;有闪躲抽长,手出取腿接应;腿出取手接迎,手脚相 应无有不胜.

诗曰:

母子神拳世间稀,其中妙幻少人知;

有人通变无穷艺,京省弛名数第一。

意拳

意拳,是在形意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拳套及固定招法,强

调以意念引导动作,故名意拳。为河 北省深县魏家林人王乡斋所创。王 乡斋在光绪年间(1890-1963年)根 据学得的形意、八卦、太极之精华,创 编成此拳,又曾称过大成拳。

该拳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生理 学、力学和中国禅学气功,它突出了 一个“意”字,以意念统帅肢体,强调 体松心静,宁神定意,以意调息,达到 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之目 的。技击锻练时,科学的利用“力

学”,让全身建立争力,自身与外界建立争力,进而结合为浑圆力,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该拳谱讲:“招式无固定,桩功是根本,健体又防身,意气作统 帅,体松心又静;有形似流水,无形似大气;静如伏豹横空立,关节 若机轮,筋肉似惊蛇;旋力无形,浑身弹簧力,争力遍全身。周旋意 无意,变化形无形。技击实战为拳本,机变无形,不变应万变,全身 均整力合一。要做到形不露,神不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出尖就 发力,借力发力、炸力无继续,练时呼吸自然,迈步如趟泥,上动下 自随,下动上自领,速度适中,连续不断”。意拳主要有站桩、试 力、发力、摩擦步、推手、散手等组成,重在健身和实用两个方面。 锻炼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意念诱导,以意念统帅肢体,要求精神集 中、呼吸自然、周身放松,使肢体各部连成一个整体,进而运用精神 假借,使全身处处建立争力,并且使本体与外界建立争力,名之曰 浑圆力。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身体各部松紧的互相交 替,可使精神和肢体、肢体和外界达到高度统一,从而在运动中充 分发挥精神和身体的能量。意拳认为“松”、“紧”是构成人体运动 的基本矛盾。诸如力量、速度、耐力、灵活、协调等身体素质都是派 生的,无不受人体肌肉松紧的制约。所谓松紧,既是肌肉的松紧, 又是意念的松紧,而首先是意念的松紧,因此意拳要突出一个图片8意拳以站桩为基本功,训练从精神到肢体的松紧。一般先练 放松,进一步再练松紧的转换,以达到松紧协调。人体精神和肢体 放松,可促使气血通畅,新陈代谢旺盛,调整内脏器官的各项功能, 使其匀整平衡,从而增强体质。站桩还能使精神和肢体达到高度 统一,肢体间处处相互通连,构成一个整体,相互呼应,即所谓“一 动无不动”,使本体感觉极其灵敏协调。此外,通过松紧转化,训 练整体的弹力,做到“无点不弹簧”。通过站桩的锻炼,可为拳术 的各项训练打下基础。试力,是体验在站桩中所培养的浑圆力,体 验在肢体有位移的情况下是否仍然能够匀整得力和运用自如。发 力是拳术有效打击力量的动力,站桩、试力都是为了给发力创造条 件,以便能够在不同条件下随机随势发力,这是意拳之所长。摩擦 步,是结合试力进行的步法训练,其原则要求“上动下自领,下动 上自领”,在前后、左右、进退转换中都能保持身体重心的平稳和 整体协调,以利随时发力。推手、散手是意拳技击训练的两种形 式。推手可以作为散手的辅助练习,要求在与对方肢体接触时善 于体察对方的虚实、强弱和力量的方向,并善于控制对方,施以有 力有效的打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意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广泛流 传于全国各地,在香港、日本、东南亚以及英美等国家也有不少人 练习。

大悲拳

是少林古老拳种之一,由密宗大师奇云和尚首传出。

图片9 图片10奇云(1904—1966年),河北保定市人,俗名史正刚,乳名金 龄。父亲是徐州铁路局的一个普通员工。他毕业于徐州市铁路子 弟中学,自幼喜欢武术,多次投师练武,曾习弹腿、潭腿、查拳、花 拳、炮拳、洪拳、少林等各家拳术及器械。因在北京法胜门外教书o 妻子生女亡故后,投入北京法源寺出家,后来把大悲拳流传于世。 北京、张家口有人习练。

风格特点:

大悲拳以佛教中“千手千眼观音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 经”(简称“大悲咒”)为依据,按照全经(梵文音译)84句真言,每 句均有一尊护法神相的姿势与变化,编撰而成,其内容以传统63 式为主要代表套路。有新编的普及套路21式,比赛套路42式和 传统套路改编的84式,128式以及创编的“大悲功”、“大悲剑”等 内容。大悲拳练身亦练心,且练心胜于练身。行拳中口诵真言、心 观想、手结印。84句真言的前63句合于63段动作,拳式结束静 立默诵后21句,全套拳结束°该拳特点:一是柔中带刚,刚而不 僵,伸筋拔骨,内圆外方。二是连绵不断,节节贯穿,形意相随,轻 柔松缓。三是舒展大方,端庄优美。

查拳是长拳类代表拳种之一,亦写作插拳、叉拳。据说是以该 拳多插步、插掌而得名。现代统一称之为“查拳”。图片11 图片12查拳为明代人查密尔所传,最早传于山东冠县。查拳初盛于 鲁西冠县一带。清代雍正年间,冠县沙庄回民沙亮是查拳代表人 物。此后传承不断,逐步流传到长江南北。盛行于河北、山东、河 南。主要在回族中传习较普及。查拳门重视弹腿练习。

其特点:姿势舒展;动作紧凑;动迅静定;发力顺达;节奏鲜明 等;

查拳拳系以十路查拳为主,还包括有三路滑拳、三路炮拳、 四路洪拳、两路腿拳。十路查拳的名称为:头路母子拳、二路行 手、三路飞脚、四路升平、五路关东、六路埋伏、七路梅花、八路连 环、九路龙摆尾、十路串拳。查拳系的查、滑、炮、洪、腿各种拳术 套路的基本动作和演练方法与其他长拳大体相似。在演练风格 及技法特色上,又有着自己的特点。从上肢动作形态来看,查拳 注重屈伸性腿法,每一拳路中都有数次弹踢、或踹脚、或侧踹、 或腾空箭弹动作,形成查拳“手似两扇门,全凭足打人”的特 点。

从完整动作形态来看,查拳动作以幅度开展的大架子为主体, 其中穿插有含蓄的小动作,是套路体现出开合相间、长中有短的特 色。此外,查拳动作强调手脚齐发,上踢下打,讲究手到步到,同起 同落。在动作过程中,胸、腰、腹等部位以摔、转、含、展贯穿四肢, 加速肢体的运行速度,增大动作的活动范围。同时,头随势转,眼 随手动,构成了外形上的完整一体,形神兼备。同时还要求将攻防 意念贯注于一招一式,强调以气催力,使精神融注拳式,呼吸配合 动作,呈现出内外合一的风采。

此拳北体的张文广教授,河北徐青山老拳师等精此拳械。张 文广主编的《中国查拳》一书,较完整地整理编辑了查拳拳系的拳 术套路,并附有《查拳源流初探》。

华拳

华拳之名,取精、气、神三华贯一。系蔡龙云教授家传拳术。

华拳之特点,是典型的长拳风格,动作舒展大方,快速有力,飘 洒优美,节奏鲜明等。是以“四杰”、八法“、“十二型”、“二十四 要”为本的理论要求下的拳术0

华拳的内容有徒手、器械、单练、对练。1 -12路华拳是其中具 有代表性的拳术套路。这些套路多由踢、打、摔、拿等攻守格斗动 作,按照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经常练华拳, 能训练人的格斗技能,对人体各部肌肉的发展、关节的灵活、韧带 的伸张和强固,以及平衡器官、中枢神经的协调机能有良好作用。

华拳有下列7个特点:①形体工整。势式要求齐正、匀称、严 整。②遒劲有力。动作势式讲究运用“撑、拔、张、展、钩、扣、翘、 相、蹦、顶、塌、收、沉”等“骨法”,亦即“五体”(躯干、上肢、下肢) 要骨硬强壮,雄健浑厚。③心动形随。强调心志的内在作用,认为 内外合才能劲力遒健,动有意向,因之运动时总是“心在势前,势 居心后”。④阴阳分清。强调矛盾的双方要相辅相承,认为只有 使“阴阳二气”协调起来,才能产生“神”的功用,因之对动静、虚 实、刚柔、快慢、伸缩、张弛、抑扬、顿挫、轻重、起伏、内外、上下、 正偏、左右等对立因素,在运动中十分注意掌握。⑤势势连贯。 练法上强调“连绵相属,气脉不断”。所谓“连”,是在一招一势之 间必须做到“形断意连”、“势断气连”,运用内在的心志活动和眼 神把前后动作的意向连接起来,使之势势相连,贯串一气。⑥动迅 静定。华拳有招有势,“势为守,属阴,主静;招为攻,属阳,主动”。 拳法要“动如奔獭,静如潜鱼”,“进如风雨,退若山岳”,动迅静 定,有节有序。⑦善调气息。重视呼吸调节,其法有“提、托、聚、 沉” 4种。在一般情况下,由低动作进入高动作或做腾空跳跃动 作时,运用“提”法;在高式或低式的静止性动作出现时,运用“托” 法;在刚脆、短促有力的动作出现时,运用“聚”法;由高动作进入 到低动作时,则运用“沉”法。这些调节呼吸的方法,随着动作的 变化自然地运用,而不是故意做作。

有一、二、三、四路华拳的书问世。其中有单练,也有对练。当 前在全国较普及。


  1. 石头拳


此拳系少林武术。据王品先口授拳谱讲:“石头拳源于嵩山 少林寺拳法,创始人是清代未期著名武术大师唐殿卿。唐系河南 商丘人氏,自幼习武,青年时走镖南北,遍访武林高手。”为其综合 而成O

其拳械套路:十路弹腿、短打、拳帽、六家式、七星架、上石头、 下石头、曦阳掌;对练有:按弹腿、燕青散手、擒拿对折、五捶、六式、 八式等;五虎群羊刀、三叉刀、日月双刀、戚门十三剑、四门棍、五虎 群羊棍、六合枪等;对练有:单刀进枪、棍对枪、十二路对棍等。特 点:舒展大方,身法紧凑,步法灵活,拳势威猛,刚劲有力,发拳有穿 山洞石之情,落地有入地生根之意,有势如破竹之感(1984年7月 《武术•石头拳》合肥市邱贵荣)。

  1. 太祖反拳


太祖反拳,据说是明代朱元璋所创。从河北郑口老黄村传来, 郑口南领钟,孙老静习此拳术,并设场授徒,传播开来。之后,传到 河北省枣强县,已传了六代。

贾志长T吴庆和T孙占清T吴双明、马怀可i王清合、郑继东 —王学忠等

拳械套路:太祖反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路;六合枪,春 秋大刀、虎头钩、七节鞭、钳子、刀加鞭等;小五手,十三手,白手夺 刀,白手夺枪,大刀枪,对枪,三节棍合枪,拐子枪,钳子群枪等。

特点:防守取反势,攻取正势。

技击:抢里抢外,贴身靠打,防后攻,侧身防,正手攻,手脚并 用法击横。图片13

鸭形拳

鸭形拳是象形拳术。 相传唐末宋初时,峨眉山有 缘雅道人所创。他根据鸭子 在水中的动作,编了十二套 鸭式拳。分上中下三类。上 四套为高级套路,中四套为 一般动作,下四套为基础动 作。可惜失传。

清代的鸭形拳为:

绿鸭(陆雅)道人一>清末张锡顺-曹作儒一李恩贵(天津人) 一周明德(吉林人)、闰振发(唐山人)等。

以象形为主,加之以武术的攻防含意,拳以形代义,内含攻防 方法。

此拳自出式岸边观望,到入水后系列象形动作,充分反映了鸭 子的一系列技能。如寒鸭入水、水面浮游、立身展翅、畅游寻食、 水底藏身、惊空展翅等,惟妙惟肖的反映鸭的技巧。既突出鸭子的 形象动作,又有武术的技击攻防特点。

其动作名称:伸颈观天、团身伏翼、沙滩观望、展翅飞空、寒鸭
入水、水面浮游、水底藏身、立身展翅、展翅飞空、欢天喜地、寒鸭扑 食、惊空展翅、落水扑食、左右睡枕、畅游寻食、展翅探爪、单展穿 梭、水底展翅、出水望路、畅游寻食、单展信贯、戏水扫转、水底观 后、水平扇翅、撩阴望路、畅游寻食、停游望食、立水抖翅、水面展 翅、寒鸭浮水、水平蹬爪、缩身进击、拨水寻食、立身托天、水底藏 身、腾空展翅、云空横底、进身单展、转身单展、分水双打、展翅斗 翎、分水推浪、摇身摆尾、畅游寻食、弹爪捉食、孤燕归宿、畅游寻 食、停游望食、立水抖翅、水面展翅、拨水追鱼、推浪破水、伸颈捉 食、分水上岸、欢天喜地、岸边扑食、左右睡枕、岸边清爪、收势。图片14

醉拳

醉拳是个古老拳种。 《诗经》中有:“醉言舞”之描 述;唐诗中有:“胡腾醉舞筋 柔”之写照。明清戏剧有 “贵妃醉酒”的表演剧目。 醉拳在清代,表现为:醉拳, 以醉汉的动作寓于攻防之 中;又有以民间故事“八仙故 事”为题材,描写八仙的特技。

醉八仙拳,在明末清初时《拳经拳法备要》一书的末尾,即有 醉八仙歌问世,一直在武林界传习着。

.醉八仙歌:

醉者,醉也,号八仙。头颈儿,曾触北周颠,两肩谁敢与周旋。 臀膊儿,铁样坚:手肘儿,如雷电。拳似抵柱,掌为风烟。膝儿起,将 人掀;脚儿勾,将人损。披削爪掌,肩头当先。身范儿,如狂如颠;步 趋儿,东扯西牵,好叫人难留恋。八洞仙迹,打成个锦冠顾天。

第一节:汉钟离,酒醉仙。胡芦儿,肩上安。让来让去,得他便。虽则是玉山颓样,也须要躲影神仙。膝儿起,撇两边,起时最 忌身手便。牵前踏步,带飞推肩,……在历年来的发展中,进一步总结具体为:“头如波浪,手似流 星,身如杨柳,腿似醉汉,摇身晃荡,妖娇袅娜。横冲竖撞,升降自 如。出于心灵,发于性能。似刚非刚,似实而虚。久练自化,熟极 自知,朝暮默心,揣研为功。”

“第一趟:钟离拳。1、行走醉步;2、旋身仰卧;3、蛇形身摇;4、 螟蚣直跳;5、平天转动;6、五花旋身;7、扫堂腿;8、翻身飞脚。 ……”更具体化了。

此拳在河北比较普及,各地市皆有从事此项拳术练习者。如 河北唐山市的周玉琢;沧州市太祖门老拳师盛玉龙;衡水(蓟)县 八卦拳(史六支)后人史国勤等;河北饶阳县的贾辅等皆精此技。

表现一般醉汉的醉拳,在比赛中亦受观众欢迎,故从事此项技 术者,与日剧增,在全国也较普及。

猴拳

我国武术,起源于仿生,故象形 拳术较为普及。原始模仿动物形态 活动不说,在我国史载中,早在《尚书

-尧典》中说有“百兽率舞”的活动, 其中即有猿猴的表现;在之后的周代 《礼记》中的“犹杂子女”中注释为“舞 者如猴戏”,这即民间艺人最早从事 的猴拳类的活动。汉代的《导引术》 中就有多势猴式表现。华佗的《五禽 戏》中猿戏占五分之一。唐代,在《避 暑录活》中有“倒弄券猴戏”的活动。

明代,在郑若曾的《江南经略》中载“猴拳三十六路”之多;万历年间的王士性,在《嵩游记》中写道:“下山再宿,武僧又各来献技,拳 棒搏击如飞……中有搏击者,盘旋跳跃,宛然一猴也。”其中就有 练猴拳的;在何良臣、戚继光的《阵纪》、《纪免J新书》中,皆提到“宋 太祖……猴拳”的内容。清代,农民起义军中,就有专善猴拳者, 故在《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的反抗斗争资料》中,讲到农民军斗争 时的武技:“臣(山东巡抚徐绩)于初七日(乾隆三十九年九月)领 兵交战,亲见其领头入阵之人,两手持刀,故姓其腿,疾走如飞,宛 于猿猴,”综合上情,猴拳活动,由来最古,很受武术爱好者所喜 欢,特别是民间艺人,更是加以艺术化表演,促使其大发展。

老武术家“猴王肖应鹏”老先生精于此拳。还有江苏的王金 宝;广东的朱占华;四川的熊长贵等。图片15

浏览8,18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