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要与训练活动紧密结合 各种心理活动是因竞赛活动引起的,而且随着赛期的临 近更加活跃。因此,除了某些心理准备和训练需单独进行外,大多数的心理准备和训练是 与训练实践融会在一起的,如意志品质的培养、心理适应能力和稳定性的增强、排除干扰 能力的锻炼等等,都必须和训练活动紧密结合才能完成。(3)要与训练活动紧密结合 各种心理活动是因竞赛活动引起的,而且随着赛期的临 近更加活跃。因此,除了某些心理准备和训练需单独进行外,大多数的心理准备和训练是 与训练实践融会在一起的,如意志品质的培养、心理适应能力和稳定性的增强、排除干扰 能力的锻炼等等,都必须和训练活动紧密结合才能完成。2.心理准备及训练的内容与安排:(1)建立适宜的比赛目标,激发良好的比赛动机 适宜的比赛目标,是激发运动员比 赛动机、增强取胜信心的重要前提。要通过认真全面的分析比赛形势和各种利弊因素,充 分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和彼方的弱点,同时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对方的长处,使比赛 目标建立在经过奋力拼搏能够实现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激发良好的比赛动机,自觉地积 极地动员机体的最大潜力,以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投入紧张、艰苦的赛前训练,克服和战胜 种种困难与不利因素,勇于竞争,敢于拼搏,以优越的心理状态投入比赛。(2)模拟训练 这是增强运动员心理稳定性和适应能力、丰富临场经验、发现问题和 改进训练的一种方法。①按比赛的形式安排训练。套路竞赛一般是在三四天的时间里,每天分上午、下午、晚 上三个单元进行比赛,按照三个单元安排一天的训练,能够提高对晚上比赛及一天三场比 赛的适应性;安排有裁判员评分和观众观看的测验训练,能够增加运动员的心理紧张度, 丰富临场经验;穿着比赛服装训练和使用不同的场地,能增加运动员的临场感觉和适应能 力;安排不同的上场顺序,要运动员根据安排自己掌握时间进行各项准备(包括准备活 动),可提高运动员独立操作的能力。②一次性成功训练。“一次性成功”是武术套路竞技的特点。在赛前训练中,通常要增 加大量的成套练习,但是没有心理负担的多次重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轻松”的训练气 氛中练出来的成套动作,很容易在紧张的赛场上变形。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增加成套训练 的程度、数量的同时,不晰增加运动员的心理负荷,使之做到有效的心理动员,争取“首战 成功”。具体做法是:在课前宣布今天某个项目共练若干套,如果以9.2分(可根据具体情 况确定)的质量完成,一套等于两套;以9. 4分的质量完成,一套等于三套。鼓励运动员以质 优换取数量的减少,防止低质量的凑数,或者把一次课的一项练几套改为几项各练一套, 要求每套达到一定的标准或分数,培养运动员“一套成功”、高标准拿下来的意志力,强化 “一次性成功”的意识。另外,在一次课或一天训练的最后阶段,进行随堂测验,达不到教练 员与运动员共同看定的分数指标则重来一次,在疲劳的情况下,培养运动员不达目的不罢 休的意志。③直接心理训练。直接心理训练,是为完成比赛动作,在比赛开始前进行的心理训 练。一般可以把比赛动作前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点名前阶段(准备活动结束到裁判 员点名前)、点名后阶段(裁判员点名后到上场前)、准备比赛阶段(进入场地到开始比赛动 作)。在点名前阶段进行念动训练,想自己将要比赛的套路;点名后阶段主要通过呼吸练 习,自我暗示以保持镇定的情绪;准备比赛阶段主要集中于套路的起势动作。在训练中时常安排这种心理训练,有助于培养运动员排除干扰、集中思想、稳定情绪 的好习惯,形成良好的赛前心理定势。(3) 念动训练 这种方法,类似武术传统训练中的“默功”。是有意识地积极利用自己 头脑中已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这种训练,应在平时进行的放松训练和念 动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要求运动员在练习前后,特别是完整技术的练习前后,养成默念动 作的习惯,在默念中体会动作的技术要领、用力顺序、节奏、韵律的安排、武术意识的表现 等,促使正确的动力定型的建立和巩固,成套技术动作和节奏、意识的高度程序化、自动 化。另外,对那些没有把握、比赛中容易失误的动作,在反复练习时,配合念动训练,如做10 次念动、做5次练习,能够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成功率,收到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取胜信心 的良好效果。(4) 克服紧张情绪的方法和练习 有调查认为,在武术套路竞技中,“神经过于紧张” 是对运动员起消极作用影响的主要因素,在这方面,高水平运动员与一般水平运动员没有 多大的差异。克服紧张情绪,是赛前心理训练的重要方面。在这方面,运动心理学为我们介绍了许 多方法和练习,如自我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法,自我语言暗示法,呼吸调节练习,静坐闭 目养神法,颈部、肩部肌肉松弛法等等,可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学习运用。另外,教练员 要通过日常观察、了解运动员的不同个性、气质和心理特征,在比赛中区别对待。如有的运 动员上场前容易紧张,可通过安排活动、交谈或听音乐等方法,转移其注意力,降低紧张程 度。有的运动员心理依赖性强,总希望上场前听教练员的鼓励和嘱托,并为其“督战”;有的 则相反,独立能力较强,喜欢自己思考和作出安排,甚至准备活动都不希望教练员干预。对 这两种情况就要区别对待。有的运动员易受场上赛况的影响,别人成功他有压力,别人失 败他更紧张,对这样的运动员要讲清道理,严格控制并相应地作出安排。(四)赛前各项训练的比例及负荷安排1-各项训练安排的比例:各项训练安排的比例,是以套路竞技的性质为依据,以所 占训练时间的多少来划分的。赛前训练中技术训练是占主导地位的,身体训练占次要位 置,心理训练均匀地与技术训练融合在一起,所占比例更小。在各项素质训练内部的比 例上,是按其对成套技术的重要程度决定的(表3-6-3)。但是由于比例安排,只是按一

QQ浏览器截图20211102133127

般规律划分的大致范围,在不同任务的训练周期里,根据运动员的不同情况,安排比例 是有区别的。

训练负荷的安排:训练负荷是赛前训练安排的重要内容。根据超量恢复原理和生物 适应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赛前训练负荷,是获得最佳竞技状态的关键。

根据运动训练的周期规律,在赛前训练期要逐步提高负荷强度,同时减低负荷量,即 逐步增加成套动作训练,或是接近成套练习强度的其他练习,逐步减少练习的时间、次数、 距离等(图3-6-1)。套路竞技,不但要高质量地完成几十个起伏转折、翻转跳跃等不同类 型的一般和难度动作,还要充分表现武术的精气神和鲜明的节奏、韵律。因此,要多安排中 等强度的训练,表现出差别。对年轻新秀的训练要加强指导,负荷量可偏大一些;对老运动 员的训练安排,则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伸缩性,尤其是有伤病的老运动员。根据女运动员 的生理特点,要利用其月经周期运动能力变化的一般规律安排训练负荷。一般是在月经周 期中运动能力最好的阶段,安排相对较大的负荷,而在运动能力相对较差的阶段则安排相 对较小的负荷。另外,还要不断增强女运动员在月经期照常参加训练的能力,以适应比赛。

图片1

赛前训练负荷的安排,还要在周与周的强弱上体现变化,一般在6~8周的训练中出 现两次高潮,在赛前一周开始作必要的调整。不同负荷周的训练节奏,也表现出大、中、小 负荷等级的不同搭配(图3-6-2)。

(五) 加强医务监督,科学安排训练,防止伤病

医务监督,是运动训练的重要保证。要尽量利用各种监测手段,如记录晨脉、定期查尿 和查血色素等,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手段评定运动负荷等,加强对训练的医务监督,并且 要运用生理、心理、物理、药物等各种恢复手段,消除疲劳,防止过度疲劳和新伤病的出现。 还要加紧旧伤病的治疗,促其早日痊愈,保证以良好的身体状况投入比赛。

(六) 精心组织好赛前的公开训练

赛前的公开训练,既是自己熟悉场地、公开亮相的时机,也是各队相互摸底、使裁判员 建立初步印象的时机。它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比赛成绩。因此,要认真研究、精心组织 每一次公开训练。从训练形式的组织、练习内容的安排、精神状态的要求乃至服装的选择 等,都要细致考虑,以达到扬长避短、给裁判员留下良好印象和对其他队施加精神压力的 目的。

小结:

赛前训练是整个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地安排赛前训练是争取优异成绩 的重要保证。

为了科学合理地安排赛前训练,必须了解高水平武术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特点,明 确赛前训练的任务和内容。

武术运动员技术风格和意识的培养

教学目的:

认识加强运动员技术风格和意识的培养是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环节。

掌握如何把握个体特征确立技术风格。

掌握培养武术意识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安排:

总时数8学时。其中讲授4学时,讨论4学时。

武术套路运动的风格,是指武术套路运动所反映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它是武 术套路运动个性的体现。

具体就武术套路运动风格而言,武术套路在技术内容方面,以踢、打、摔、拿等攻防技 击动作为主要内容,在套路演练过程中,以表现攻防技能为中心,有从表现攻防技能出发的 动作规范,如技术要求,并把它与发展身体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讲究练时有定规,用时无 定法。

在演练过程中强调神形合一,内外兼修,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高度地完整协调,把 运动过程中的轻重、快慢、刚柔、.动静、虚实等矛盾的变化归纳总结为生动的十二种运动形 象,作为表演的基本法则,反映了传统的文化心态和传统的审美意识。

在比赛中还突出了民族形式的特点,要穿着规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使用具有民 族形式的器械,上下场要行民族的礼节,有民族特有的套路运动形式。

武术套路运动不但反映了民族传统的强身健体形式,也反映了传统的文化形态,传统 的哲学、伦理思想、审美观等等,构成了武术套路运动丰富的内涵,形成了武术套路运动独 特的风格。

再就武术各个不同项目的技术风格而言,更是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各自具有其运动 特点和不同的传统的风格意识。

长拳姿势舒展,起伏转折,动静分明;太极拳柔和连贯,轻灵圆活,连绵不断;南拳步稳 势猛,刚劲有力。更不用说刀如猛虎、剑似飞风、枪如游龙等等。总之,各有各的个性,各有 各的风格。

(一)个体特征与个人技术风格

运动员存在着个体差异。武术运动员个体技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与运动员存在 的下列诸方面的个体差异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相关的因素是形成和发展武术套路运动 员个人技术风格的基础。

武术运动员的形体特征:在武术套路运动员个人技术风格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形 体特征是可变性很小的因素,它主要是指运动员的身高、体重、四肢与躯干的比例等,这对 武术套路运动技术风格的形成、发展虽不具有决定的影响,但有时也是重要的相关因素。 除了身体形态对运动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外,由于武术竞赛的特点,是通过表演评分的形 式进行比赛的,具有较强的审美特征,身体形态对运动过程中的形象美、运动美均有重要 的影响。-

武术套路运动项目各自有不同的运动特点,在技术要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刀 术要求快速有力,剑术要求舒展协调,翻子拳需要快速连贯紧凑,通臂拳要大开大合、放长 击远等等。运动员在确定选项和发展某种风格时,都要考虑到身体的形态特征和相关的其 他个体特征,如身材匀称和个子修长的运动员比较适合练习以突出形象美的潇洒大方为 特点的长拳、剑术、枪术等项目,形体粗壮有力的比较适合练习刀、棍、南拳、形意、八极等项 目,以突出劲力美和勇猛、快速的风格。

运动能力:运动员的素质能力,是形成和发展个人技术风格的最重要的因素。一定 的技术总是建立在一定的运动素质能力的基础上的,各种运动素质能力与各种技术风格 大致有着如下的联系。

力量:力量素质好有利于表现武术中强攻硬打、有力打无力的技术风格,拳谚说一 狠二狠气力为本。力量是完成和表现各种技击动作的基础,同时又是速度和耐力的基础。 从美学的观点看,力量可以给人以雄壮、勇猛、强悍、紧张、惊讶等感受,具有一种阳刚之 美,在完成套路演练过程中有利于塑造勇猛、刚劲的艺术形象。

速度:速度素质表现了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给人以昂扬、振奋、活跃的感受,是构 成运动美的重要因素。

在武术套路运动技术中有利于表现行如风、动如涛、手似流星、眼似电等运动形象,体 现出手快打手慢的技击方法和技能,是形成套路演练快速、流畅、活跃等技术风格十分重 要的素质能力。

柔韧:柔韧素质表现在人体的动作幅度、造型和舒缓的动作中,对动作的形象美、 运动美都有较大的影响。在武术套路运动中,它对完成武术技术动作的腿法、平衡、功架、 造型及各种身法、手法等动作过程,达到折如弓、转如轮、吞吐自如、刚柔相济等运动效果, 给人以优美流畅、富有弹性、舒展大方等感受,以及在表现放长击远的技击特点方面都有 着重要的作用。

耐力:耐力表现了人的顽强生命力和长时间保持运动能力的特征,会引发人的崇 敬感和激动、向上的情感。

耐力素质好,有利于在持续的武术套路运动过程中保证攻防技术动作的完成,在完整 的套路演练过程中面不改色,气不长喘,表现出体力充沛、顽强、坚韧的运动形象,对保证 运动过程中形象美、技术美、运动美的充分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

协调、灵敏:协调、灵敏素质,是运动技能和各种素质在运动过程中的综合效应,在 武术套路运动技术中尤为重要。要做到心动形随、意到手发,表现出动作顺序的严谨,用力 的精确,全身配合良好,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充分体现出武术的内外合一和神形兼备,协 调、灵敏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它具有和谐完整的美学效果,所有不同特征的技术风格,最后 都要以协调和谐的总体效果表现出来,才是技术风格成熟的标志,否则将都是失败的或不 成熟的。

平衡稳定:平衡稳定能力是前庭分析器与身体本体感觉协调控制能力和力量素质 的一种综合效应。在武术套路运动技术中,要求站如钉、步赛粘、稳如泰山等,都说明了对 平衡稳定能力的特殊需要,对形成动迅静定、突出平衡造型的扎实功力的独特技术风格有 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上各种运动能力,在运动之间都存在程度不同的个体差异,构成了运动员形成和发 展个人技术风格的物质基础,反过来在训练中有意识地重点发展某种能力,对形成发展相 应的技术风格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个性心理特征: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兴趣、动机等方面。这些 心理因素在某种条件下影响着运动员的行为,任何运动技术都是通过运动充分发挥自己 的机体能力,按特定的技术规格要求,合理准确地表现出来,性格、气质、能力会促使运动 员向适合自己的运动技术风格方向发展,而兴趣和动机会成为推动运动员进行定向活动 的内部动力,在训练中可以从运动员的个性心理出发,发展与个性心理特征相适应的技术 风格。比如在武术套路运动中,兴奋型的运动员适宜快速勇猛或快速灵巧的技术风格,稳 定型的运动员可以发展动作规范、扎实稳健的技术风格或动作协调、舒展大方的风格等。

在某种条件下,也可以通过心理训练的手段,调整或改变运动员的兴趣和动机,而转 向发展另一种技术风格,以适应竞赛目标的需要。

文化艺术修养:武术套路运动也是一种文化形态。运动员文化层次、艺术修养的差 异,反映出他们的智能水平的不同。在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方面的 不同发展水平,对运动员创编具有个人独特技术风格的自选套路能力,以及在演练过程中 对套路动作的技术处理有较大影响。喜欢文艺欣赏,长于音乐舞蹈的运动员,动作节奏感 较强,有较好的肌肉感知觉能力;喜欢美术的运动员,对对比、和谐、比例、对称等形式美的 法则方面的理解就较深,审美能力较强。在文学、艺术方面有一定修养的运动员,理解能力 强,想象力较丰富,反映在套路编排和演练中具有较强的意境想象和独特的构思能力。

在培养发展运动员个人技术风格中,调动运动员这方面的能力和发展这方面的能力 都会收到积极的效果。

(二)发展个人技术风格中的扬长补短

运动员的自身条件有所长,有所短,在发展个人技术风格时扬长补短是很重要的原 则。

武术套路运动在竞技过程中由于对手的存在,自己的长,相对于对手可能仍然是短。 因此,在发展个人技术风格时要加强对比赛形势的分析,了解什么是流行的技术风格,要 用战略的眼光来分析运动员的长和短,以决定发展个人技术风格时不仅是以自己的现成 条件“根雕式”地塑造自己的风格特点,还要因战胜对手的需要,考虑通过训练,能动地去 创造“长”和“短”,采取“泥塑式”的塑造自己的技术风格,哪怕要付出代价有时也须如此, 这是竞赛的特殊霰要。

另外在发展个人技术风格中要坚持武术技术发展方向,坚持质量第一。

在武术套路运动竞技过程中,运动员应努力发展个人技术风格,创造难新动作,形成 得分手段,这是重要的发展竞技能力的措施。但一定要坚持围绕表现技击技能这一核心, 不能单纯地技巧化和只追求表演气氛,这些难度技巧必须是表现攻防技能的,并且一定要 与其他方面的技术均衡发展。做到整体和谐完善,多样化统一,突出技术质量,以符合传统 的技术标准和审美观。

武术意识是参与使动作按技击要求精确化的内部调控机制的主导因素,培养武术运 动员的武术意识是提高武术技术水平的核心环节。

(一)武术意识来源于武术技术动作的操作实践过程

发展感觉知觉能力的训练:发展感觉知觉能力是提高武术意识的重要过程。过去 说的“拳打千遍,其理自见”“拳打千遍,身法自然”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只有经过反复的身 体练习加深完善感觉、知觉和思维等心理过程,才能使动作达到“自然”。

武术训练实践中对发展感知觉能力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和系统的训练手段,各拳种门 派都有自己的功法练习,入门先站桩基本上是各门派都具有的共性的训练手段,用以调息 正体、发展感觉知觉,以利正确地学习和掌握基本技术。在长拳训练中,要增大关节活动范 围,同时发展强调基本功的训练;要进行大量的柔韧练习,改善肌肉的感知觉功能。摇肩晃 膀,活腰踢腿,称为盘功。除此之外,练习太极拳、气功,在训练中和训练后还讲究“默师作 象”,进行意念训练,更是提高身体感知觉水平的良好训练手段。

人体的平衡器官在发展感知觉能力中,对空间、时间的感觉和判断方面有重要的作 用,训练中采用耗倒立、做各种滚翻练习及腾空跳跃的各种翻、转练习,控制空中造型的练 习,对改善平衡器官的功能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这些训练手段可以安排在课的准备部分或结束部分。经常进行练习,也可以安排在早 操和调整训练中进行。

在武术技术训练中培养武术意识的层次及步骤:

多用在盘架子阶段摆架子、站桩的训练中,要求运动员在练习时把注意力集中指 向动作的具体形象架势上,感知判明动作中身体各部位的时空位置、起点、止点、最后的定 型姿势。教练员可以进行点拨、触摸、纠正姿势,使其反复练习以促进正确姿势的形成。

在动作的表象结构基本掌握的情况下,进一步要求运动员在单式练习中把注意力 集中指向用力的方向、路线和顺序方面,感知判明用力的过程。教练员可用语言提示,必要 时根据动作给予一定的外力阻抗,让运动员感受正确的用力过程,明白三节六合的要领

在单式空击的练习中,要求运动员把注意力集中指向体验用力过程的轻重、快慢、 刚柔的调控方面,使整个用力过程张弛有度,按劲力顺序发放,逐步达到全身合一,劲整神 聚。

在组合动作练习中,要求运动员把注意力集中指向动作的攻防目的和效果方面, 心存与人相搏的观念,感受自己动作的效果,如是否具有真实性,防可否防住,攻能否攻 上,达到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

教练员这时应加强“说手”“喂手”,让运动员理解攻防技能的要领和方法,在动作中不 但有其形,而且要有其劲,有其功。

在整套演练训练中,要求运动员把注意力集中指向自己周围的整个环境空间,眼观 六路,耳听八方,自由往来,起伏纵横随心所欲,达到心动形随、意到手发的境界。教练员此 时应通过语言描述套路演练时所要求的意境和气氛,启发运动员的想象力,使其达到在动 作之外能表达一种意境,升华出自己的个人风格。

在完整套路训练中,要求运动员把注意力集中指向假设的比赛情景,心存征服观 众、征服裁判的意志,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攻防技能和自己的身体能力,把自信建立在 自己的功力上。这时教练员可以用语言描述比赛的情景及各种注意事项,设想一切可能发 生的情况,给运动员一些指令性的技术要求等等,造成一定的心理负荷,使运动员的技术 完善而稳定,具有排干扰的能力,'达到艺高胆大的境界。

(二)加强传统理论学习是提高武术意识的重要途径

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武术理论,加深对武术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提高武术运动员武术意 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一种意识是具有独立性和继承性的。前辈武术家在长期的武术实 践活动中,对武术的本质特征及运动规律,进行了深刻的认识和揭示。有的以口诀、谚语的 形式流传,有的已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四击、八法、十二形,就是长拳中颇为精辟的武术 意识的结晶,太极拳的论著则更为丰富。这些理论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又指导着武术长期 的实践活动,推动着武术技术的发展。前人留下的这些宝贵财富,用以指导训练,有计划地 传授给运动员是十分重要的。

小结:

对一个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技术风格的形成、武术意识的深化是很重要的。我们必须 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条件,有意识、有步骤地进行培养,不仅贯注在技术训练之中,还 应加强理论、文化修养上的引导和启发。

武术训练课的评估

教学目的:

了解对武术训练课进行评估的意义。

熟悉武术训练课评估的内容。

掌握对武术课进行评估的方法,能结合本单位的情况建立评估体系,进行评估工 作。

教学安排:

总时数8学时。其中讲授4学时,实践4学时。

对训练课进行评估,无论是对训练的管理,还是对训练课的检查和经验总结,都是十 分重要的厂评”,是评价、评判、评定的意思,即判明价值的高低,质量的优劣;“估”,是估量, 是一种较为模糊的评价。对训练课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评估,是判断教练员训 练工作好坏的重要手段。

训练是一种涉及因素多、很复杂的工作,武术训练又因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而更具有其 复杂性,不固定的因素更多,所以要对一次武术训练课进行严格的评估,精确的定量,显然 是困难的。但我们仍然可以用一些一般的评估方法,结合武术的自身特点来进行这项工作。

掌握对武术课进行评估的方法,对于教练员,特别是高级教练员是很重要的。因为高 级教练员不仅负有本职训练的任务,而且负有指导、培养中初级教练员的职责,所以无论 是从总结自己的经验,还是从指导其他教练员来说,都离不开对训练课的评估。

(一)通过对训练课的评估,可以对教练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训练效果进行较全 面的判断,以区别优劣,分清好坏。在一般情况下,每个教练员进行独立的工作,各自训练 自己的运动员,除进行比赛外,相互之间难于进行一些系统的、科学的比较。所以除比赛成 绩外,就不易对教练员是否称职和训练水平高低进行判断。况且比赛成绩也有一定的偶然 性,而通过日常对训练的评估则可全面地了解教练员训练工作的情况,对教练员的训练工 作有一个系统、客观的估计。在高级教练员指导、培养下级教练员的工作中,也能通过评 估,区分优劣,以便做更为切合实际的指导,否则,指导工作也难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二) 通过评估对教练员的训练工作起到督促激励作用。对一次训练课进行评估,并非 有组织地进行训练课的检查,写出简单的评语,而是通过一个系统的评估过程,来对一次 训练课进行较为客观的、综合的分析。所以可促使教练员全面地、认真地准备和完成一次 训练课,从而督促教练员更好地钻研业务,提高训练课的质量。

(三) 通过评估可以更好地发现教练员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诊断症结之所在。由于对 训练课的评估是件很复杂的工作,它将全面地评价教练员的工作能力,所以通过评估不仅 能从整体上评估一次课的成功与否,同时还要对教练员的能力和表现从各个方面都进行 较为准确的评估,从各个环节进行较为周密的资料收集,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这样 就比较容易发现训练中主要问题之所在,进而可以从训练学的角度提出改进的意见。在日 常训练工作中,我们往往遇到有的教练员的训练有问题,但又不能较准确地说出问题在哪 里,所以也就难于对问题进行诊断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而通过评估工作,则较容 易解决这些问题。

(四) 通过评估可以总结经验。在对训练课进行评估时,不仅可以发现问题,同时可以 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并且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即使作为高级教练也能从对自己或对 别人训练课的评估中,得到启示和借鉴。

评估一次训练课,评估的对象是教练员和教练员指导的某次训练课。虽然一次课进行 得好坏和运动员也有很大的关系,但由于教练员的主导作用,一次训练课进行得如何,主 要还是取决于教练员。所以,对训练课进行评估,就是要评估教练员从事训练工作的能力 和表现。

对一次课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评估,就需将一次完整的训练课分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的部分,构成一个评估体系,这样对教练员从课的不同部分进行的情况分别进行评 估,以得出更为准确的判断。这几部分不是绝然分开的,而既是有机地联系,又是相对独立 的。所以,通过这样的评估,既可以评估出教练员在一次训练课各部分的情况,又可从整体 上对一次训练课进行评估。

可以大致将一次训练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的规范性

作为一名教练员,上好训练课是其主要工作,所以无论备课、制定课的训练计划,还是 实施,都应该是严肃、认真、规范的。

课训练计划的规范、工整程度:教练员对每次训练课都应有训练计划,如果没有计 划,训练课的进行就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虽然教练员工作十分繁忙,往往一天要上 三次训练课,每次课都书写很细致的计划似有困难,但仍须有一个简单而明确的计划,并 应该认真书写。

课的任务的确定:在课计划中首先要确定本次课的目的、任务。这个目的任务的确 定要与这一个阶段大的训练计划的目的任务相吻合,并且每次课的主要目的只能是一个 到两个,不可能定得太多。能否写好简明的训练计划,并提出切合实际的目的任务,是上好 一次训练课的前提。

浏览67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