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帝国主义列 强的入侵,激起了武术爱国者的誓死抵抗,在三元里的人民抗英斗 争中,武术发挥了威力,《中国近代史》中有:“附近农民从四面八 方赶来,人数愈聚愈多,'刀斧犁锄,在手即成军器;儿童妇女,喊 声亦助兵威。’”另外,《中国近代简史-三、三元里的怒吼》中亦 载:“三元里人民……推举韦绍光为领袖,并以黑底白边的三星旗 作令旗,庄严起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疽”“1841年5 月30日清晨,三元里一带人民集合了成千人的队伍,向英国侵略 军营地……四方炮台挺进。正在吃早饭的英军,突然听到杀声震 天,伸头一望,只见手里拿着大刀、长矛、盾牌、火绳枪的武装群众, 打着鲜艳的旗帜,漫山遍野而来。……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 皆兵器”。三元里人民以传统冷兵器灭了敌人的威风。

在I860年对英法侵略军的战斗中,北京圆明园附近的谢庄, 有猎户冯三保及女儿冯婉贞率领猎户及其子女抗敌,杀死敌人百 名,保卫了谢庄。冯氏父女,皆是武术的精通者。1915年上海《申 报》中载:“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中有 冯三宝者,鲁人,素精技击,侨此已再世。冯有女曰婉贞,年十九, 姿容妙曼,而自幼好武术,冯之技,女无不习,习无不精。是年谢庄 办团,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筑石寨土堡于要隘,树帜曰:’谢 庄团练冯后冯婉贞率领本村少年百人,设伏村前林中,以刀 矛大胜英军,杀死英国侵略者百十名。

在义和团运动中,梅花拳拳师赵三多等,率先起来战斗,后终 成燎原烈火,给侵略者以致命打击。举国的共奋虽然以失败告终, 但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1901年《开智录》中有文:“义和团此举,实为中国民气之代表……今虽败师逐北,溅血横 尸,然其,勇,之一字,未尝不轰全球人之耳,电全球人之目也。外 人于此,则平日唱兵力瓜分、和平瓜分之议……亦未敢如前之猖獗 耳。”此役充分显示武术爱国者奋斗的功绩。

特别在清末民初之际,在中国武林界涌现出了许多雪“东亚 病夫”之耻的志士仁人,如迷宗大师霍元甲,在吓跑美国力士奥皮 音后,他在上海成立“精武体育会”,直接倡导武术。

之后有形意八卦门拳师张占魁、韩幕侠等力胜外国力士,夺得 十一块金牌等,这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扫了“东亚病夫”之辱。

纵观我国近代史的斗争历程,有许多的武术爱国者,以大无畏 的气慨,英勇浴血奋战,杀死无数侵略者。特别义和团运动,各个 武术拳派,都有一些人参加了进来,如行意拳家李存义、高振东 (南京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长);八卦掌家程廷华;六合拳家王五;梅 花门弟子赵三多等等,他们向侵略者投以匕首,杀敌立功。

随着武术的成熟,清代的武术理论,开始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在我国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清代武术理论,在集前人丰富 经验的基础上,从人的整体出发,以研究人体运动的内在运动规 律。

首先,讲六合,即内三合,外三合。进而总结出“内练一口气, 外练筋骨皮”的口诀。对长拳而言,则有“八法”的总结,即:手、 眼、身法、步外四法;精神、气、力、功内四法,合为八法。也即成语 中的“拳似流星,眼似电,身如蛇行,步赛粘;精要充沛,气宜沉,力 要顺达,功宜纯。”的要求,向内外结合,全身一体化的方向进军。

清代武术理论,在向成语化、口诀化、科学化的方向前进且兼 顾其攻防性的条件下,更注重了健身性的倾向。

在其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武术理论形成了各自的流派与体系, 逐渐走向完美化,如太极拳体系,自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问世以 后,太极拳逐渐在理论的指导下,演化出陈、杨、吴、武、孙等等。它 们皆以速度均匀,动如行云流水为特征;内家之一的形意拳,自戴 龙邦等的《心意六合拳》之后,各家又各有贡献,从技术到理论,逐 渐成熟完善,终以阴阳五行学说,推演出:太极歌、两仪歌、两仪说、 三节说、四梢说、五行说、六合歌、七星歌、打法歌、七疾说、七顺说、 八要说、八字诀、九数歌、十二形取意、十六处练法、十法摘要、三层 道理、三层功夫等等。

还有八卦的十六字,四心、九力、九要、三空、四梢、十要、九论、 三十六歌诀、四十八种要诀等等。

这些理论,都是从人的整体出发,开始向系统化、科学化、要诀 化和实用化的方向深化。这充分显示出武术理论在清代已逐渐走 向成熟化的道路。

特别是武术谚语、成语的普遍应用,对武术更是个推动。在其 发展的进程中,对练武的注意事项,攻防技击,动作要点,教学,训 练等方面,都有简明形象的概括,便于记忆,便于理解,便于指导实 践等等,这又是武术理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挂在武术家们口头的术语,如“打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 “打 拳不溜腿,就是胃失鬼”、“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拳是两扇 门,全凭足打人”、“远拳、近肘、贴身靠”、“人身有七拳:手、肘、肩、 胯、膝、足、头”、“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若要武术练得好,一 年三百六十早”等等;器械中的“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护 手”、“刀如猛虎”“枪如游龙”、“棍打一大片”、“年刀,月棍,久练 的长枪”、“剑似飞凤”等等。这些都是武林界画龙点睛之言,也是 武术理论的高度概括。

综上所言,武术理论在清代向整体化、系统化、科学化、成语化 的四化进军,是其总特点。

1.戊戌变法中的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号王正谊(1844—1900年)河北省沧州人,早年 学艺于沧州市“成兴镖局”六合门人李凤岗(人称“双刀李凤岗”) 名下。28岁入京,后跟一位山西老客学昆仑派武术,尤擅长单刀。 当时武林界称他“大刀王五”、“单刀王五”。

据杨廷福著《谭嗣同年谱》中载:“我(通臂猿胡七)和单刀王 五(即大刀王五)每天必和他(谭嗣同)见面,王五比我年轻,是我 介绍给他的……介绍的动机,因为谭嗣同先生向我学铜、太极拳、 形意拳和双刀,我认为双刀不如单刀好:”第一、单刀易学易精;第 二、单刀用处比双刀多;第三、单刀便于取携,谭先生以此为然,单 刀是王五的绝技。“

据王五的后人讲:”源顺镖局经常为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往 湖南浏阳老家走镖,两家来往密切“、“王五与谭嗣同交往很深,变 法失败后,谭嗣同跑到镖局来,将自己心爱的一把宝剑送给王五留 作纪念。谭死后,王五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料理了他的后世”。

至于王五的为人性格等,清末民初有杨圻者,曾做过《大刀王 五歌》一首:“长安谁健儿,王五四海友,高额贯大鼻,河目胆如斗, 策马过其门,遮客不得走,大臂如巨椽,持我坐并肘。呼妻出见客, 布衣椎髻妇。杀鸡俱面饼,酌我巨觥洒,大声谈刀剑,眼光忽左右。 自言少年事,谈笑杀人伙。天下多奸吏,安得尽授首,悖入不悖出, 此理天不取,男儿贵坦白,为盗何足丑?英雄如落日,忽然以衰朽。 我时方弱冠,闻言前席久。问以刀剑术,大笑握我手,公子好书生, 才智得未有! 一人何足敌,六经乃真守,豚儿令读书,君能教之否? 世道促浩却,饥寒十八九。天下一指掌,有事十年后,斯言犹在耳, 斯人木已秀。真气见肺肝,愧死肉食臭。乃知山泽间,奇士或一 fflo人生共天地,流品何薄厚?苟不知礼仪,衣冠有禽兽!”此诗 准确、全面地介绍了“大刀王五”的性格、品德、思想等方面的特 点。王五不是个简单的武夫、绿林豪杰、草莽英雄、江湖镖客,而为 有见识的奇士英才,是个武林杰出人物。因而,在谭嗣同先生的绝 命诗:“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一昆仑,即指王五。王五所经营的 “源顺镖局”,也成了康有为、梁启超、杨煦等人的常来之所。后来 镖局成了维新人士聚会的地方。从谭嗣同的绝命诗中,可以看出 谭嗣同对他的武术老师的敬慕之情。

2.同盟会与秘密武术社团

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其 成立过程为:1905年夏天,孙中山从欧洲回到日本。他首先同华 兴会的黄兴等人商量联合起来,建立共同的革命组织,在得到黄兴 等人的赞同后,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合光复会等革命团体, 成立了统一革命组织° 7月30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革命团 体的代表七十多人,在东京召开了筹备会议,经讨论定名中国同盟 会。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领导了几次大起义,其中1906年10月, 在湘赣两省交界的萍乡、浏阳一带,爆发了起义。起义的主力,是 当地的旧式会党哥老会和安源矿工,是由洪江会发动的。此次起 义的发起人是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他俩从日本回到湖南, 又通过长沙明德学校的学生魏宗铤同萍乡、浏阳醴陵一带的哥老 会组织建立联系,把哥老会组织起来,建立了洪江会,推举春台为 “大哥”。洪江会即此地的秘密武术社团组织之一。后来,孙中山 在日本呆不住了,被迫近去越南河内,又领导了六次起义,皆未成 功,每次起义中,孙中山都很重视武术的操练,孙中山后来把武术 称为:“国术”。

从而可知,同盟会利用民间的秘密武术团社,如哥老会等组 织,去完成自己的革命理想。

.辛亥革命中的爱国武术家

中国同盟会的领导人,比较重视军事和体育的训练,特别是领 导人之一黄兴,在刘揆的《黄兴传记》、《辛亥革命》中载:“体貌魁 伟,……富于胆智,少从李永球学乌家拳,只手能举百钧”、“暇即 参观士官联队各地兵操,且每日晨起,必赴神乐坂武术会……”黄 兴称得上是革命队伍中的武术家了。

安徽同盟会员吴昉谷:“娴技击,胆略过人……所至办学,必 教生徒习武技……”

曾任江西都督的李烈钧,在《自传》中有:“曾习双手剑,具有 腕力,曾刀劈清奸马献廷”等。

据《体育史料(第十辑H98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武林旧事 (回顾抗日战争前浙江省民间武术运动点滴——金鼎)》中载:“我 (金鼎)生于1898年,时值清末年,作为一个85岁的老人,目睹社 会的种种变迁,忆往抚今,怎不浮想联翩? ”当时,金鼎老先生回忆 说:“我的武术生涯已整整73年了。1928年10月我参加了当时 南京国民党政府举办的首届全国武术考试后,便与其他武术同行 共同筹备创建浙省国术馆o 1929年底至1937年7月,我先后任 浙江省吴兴县国术馆副馆长、馆长达八年之久。正是这些从武经 历,使我每当听到党和人民政府积极发展武术,认真发掘、整理祖 国优秀武术遗产的时候,心情真的难以平静……

丁发祥

丁发祥,字端羽,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卒于康熙三 十三年(1694年),回族,世居沧州盂村镇。他善武能文、嫉恶如 仇,尤其是除暴安良,力降俄国大力士的事迹,在民间广为传颂。

丁发样半世隐居,苦心修行。于1675年进了京城,做了车脚 夫。北京市井喧闹,丁发祥生活在平民百姓阶层,了解到一个自称 有铁头功夫的和尚,恃强跋扈,无人敢惹,天天强行布施。丁发祥 见此挺身而出,与和尚相约较量,见个高低。

翌日,丁发祥准时来到预定地点,闻讯来看热闹的百姓一时挤 得水泄不通。比武开始,耀武扬威的恶僧先发制人,使出看家功 夫,运用铁头功狠命向丁发祥撞去。胸有成竹的丁发样巍然不动, 蕴蓄内劲,并以“一指禅”神功捅向和尚的咽喉要穴。作恶多端的 铁头僧猝不及防,立即瘫倒在地。围观者喝彩声四起,市民莫不拍 手称快。

有一次,沙俄派来两名拳击冠军,绰号“大芒牛、二芒牛”,身 材高大,浑身牛力,通晓各国拳术,周游世界无敌手。他们在北京 设擂三天,就有十多个中国拳师接连败北,非死即残,使京华武林 大为震动。

消息传开,市井民间沸沸扬扬,丁发祥拍案而起,强烈的民族 自尊感驱使他誓在打擂中搓败洋拳师,扬我国威。打擂这天,阳光

263 明媚,观擂者万头攒动,群情汹涌。洋力士“大芒牛”正不可一世 地站在擂台中央,满脸横肉的“二芒牛”坐于一隅严阵以待。这 时,丁发祥进入擂场。只见他短衣紧束,打扮得干净利落,神态闲 适,腮前银须,迎风飘摆。他向带路兵卒和四周群众拱手示意,在 一派沉寂悲壮的气氛中走到台前,身子一拧,一招“旱地拔葱”跳 上台去。“大芒牛”一见来了个干巴老头,不禁纵声狂笑,更是目空 一切Q 丁发祥也不过话,跃步向前,闪电出拳,重重地打在对手肋 骨上,“大芒牛”连吃数拳,倒退几步。亏他是个欧洲大力士,差点 稳不住脚跟。丁发样暗想:智取胜于力敌,不如用沿战法,累坏 “大芒牛”,然后再行事。“大忙芒”挨了丁发样几拳,果然恼羞成 怒吼叫着猛冲过来,一拳紧似一拳.一招恶过一招。丁发样不敢有 半点疏忽,闪展腾挪,巧妙地避开攻击。“大芒牛”掌拳落空,又累 又急,汗水打湿了胸前浓密的黑毛。丁发样瞅准时机。一个“二 龙戏珠”,直取“大芒牛”双目,“大芒牛”拼命躲闪,顿时步法散乱, 顾此失彼。丁发祥趁机跃起、身体横空,左脚勾住大忙牛脖颈,右 脚迅速迎面踹去。这招叫“舍脚调”,是丁发祥的看家本领。庞然 大物般的“大芒牛”顿时脑浆飞溅,横尸台上。“二芒牛”见状,吓 昏了过去。

事后,康熙亲自召见丁发祥,特封为“铁壮士武侠”,御赐黄马 褂一件。当问及拳术时,丁发祥说:“此拳叫巴子拳”。康熙笑道: “拳震八极之远,以后就叫*八极拳’吧气随即御笔一挥:“文有太 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赐匾派官兵送至丁发祥原籍孟村, 并在京城修筑一座庭院,让丁发祥在此传艺。后来朝廷武官张四 成投到丁发样门下,从此八极拳流传四方。

“神枪”吴钟

吴钟,字弘声,沧县孟村人,生于1712年(顺治十八年),卒于 1802年,一世以大枪著称。据沧县志载:“吴钟,北方八门拳术之 初祖也①,字弘声,孟村镇天方教人,八岁就传聪慧过人,年甫弱 冠,勇力出众,遂弃书学技击,昼夜练习,寒暑无间。一夜,方舞剑 庭中,有簌然自屋而下者,气象岸然,黄冠羽士也。叩其姓字,不 答,坐谈武术,皆闻所未闻,继演技击,更见所未见。遂师事之,受 八极之术。道士留十年,忽曰:’吾术汝尽得之,吾将逝矣钟泣 且拜曰:,十年座下,授我良多,惟以不知师之姓名为憾,,道士慨 然曰广凡知癞字者皆吾徒也气言罢辞去,杳然无踪。逾二年,又 一人来访,亦知为癞之弟子,亦秘其姓氏,惟曰:’吾癖字也赠 八极秘诀一卷,并传授大枪奥妙。癖约钟南游至杭州某寺,其方丈 为少林派之健者,钟与较艺屡败之,方丈畏服,赠锦镖一囊。钟由 浙北旋赴燕京,与恂勤郡王允提较艺②殳端涂粉,粉沾王眉,王未 觉也。王疑其有幻术,更试以面糊,仍着眉未觉,王始信之,因延之 上座师事之。当时京师有’神第吴钟’之称。后因母老多病,返里 设教桑梓,从学者及乎百里之外,及今凡传七世,其徒择弟子成术 者一百四十五人,按世系而谱之,尊癞为一世,癖、钟为二世焉③。”

熹乃周

甚乃周(1724-1783年),甚家拳创始人,文武兼备,广摄传统 文化融入武学,一代儒士拳术大师。

茬乃周字洛臣,号纯诚,又名甚三。甚氏武技创编者。河南汜 水(今荥阳)人,祖籍四川。自幼醉心武学,先以文显,后习枪捶。

吴钟,孟村镇人。但不得谓为八极门之初祖,只可谓有信史可征之第一人。是 故志中之第几第几世,皆为妄说,绝不可据。推算吴钟之年代可能生于顺治末年或康 熙初年,而活跃于康熙之中晚年时代。雍正立位之前,已归乡里。

恂勤郡王允提乃康熙之十一子,与吴钟较艺而师事钟,其时钟可能正在壮年 (卅五一四十岁之间)。

癞、癖二人很可能真有其人,而为当时抗清复明之志士。以彼时反清之士,多 隐其姓氏而传艺。推其时间,约在明末至清初之间。

于隆武科获隽杰士第三名。成年后随张八习枪、拳法,又从梁道习 棍法,从阎圣道习罗汉拳法,还到温县陈家沟等地遍访明师。后得 字拳四十法,又得猿猴三十二棒。又以周易、吐纳、导引、阴阳哲 理、经络气象等,致力于拳术、拳理之研究,删繁就简,终于集各派 武术之精华,创造自称一家的茬氏武技和理论,立甚家拳于中州, 成为清代河南省颇负盛名之二十四拳之一。甚家拳历代相传,经 二百年而不衰。甚乃周一生勤于授徒传艺,门徒数百人,其中不乏 高徒,如柴如桂、高六庚、李清文。

甚乃周总结拳技,阐发拳理,著书立说,推动了武术理论的发 展。其编著有《中气论》、《武备参考》、《熟极生巧》、《二十四字 拳》、《二十四大战》、《青龙出海》、《黑虎拳》、《白虎拳》、《大罗 汉》、《小罗汉》、《炮拳》、《小红拳》、《猿猴三十六棒》、《三十六枪 术》、《双剑谱》、《纯阳十三剑》、《双棒》、《虎尾鞭》、《峨嵋镰》、 《单剑抵枪》、《双剑抵枪》等。有谱有解,实属珍品。后刻汇成《甚 氏武技书》行世。

甘凤池

甘凤池,江苏江宁人,清代著名武术家,生卒年不详。先后拜 黄百家、一念和尚为师,精内外家拳,善导引之术。江湖人称“江 南大侠”,著有《花拳总讲法》。据清人王友亮的《甘凤池小传》中 说,甘凤池年八十余,终于乡。

甘凤池是位名震四方的江湖大侠,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 的义士凤老爹,指的就是他。甘凤池原是南京人氏,自小父母双 亡,孤苦伶仃,自幼不喜读书,却爱好武功,结交江湖侠客,十几岁 时,就以“提牛击虎的小英雄”名扬江南。《清史稿・甘凤池传》说 他勇力绝人能提牛。

甘凤池听说拳家多出浙东,如张松溪、单思南、王来咸、黄百家 等都是明朝以来的内家拳家,称雄江南。他决心去浙东求师深造,便离开金陵,只身来到四明山。当年的四明山,山林茂密,古木参 天,经常有猛虎出没其间,当地人都不敢单身入山当时浙江余姚城有位内家拳家黄百家,是著名的思想家和史 学家黄宗羲之子。黄宗羲在清兵南下时,曾招募义军,成立“世忠 堂”进行过武装抵抗。明亡后,他要求百家举业习武,继承自己的 抗清主张。黄百家拜王来咸为师,尽得内家之妙,功夫精深。这一 天,他听说县城高升客栈来了个“打虎小英雄”甘凤池,觉得有点 来头,便特意来到客栈访问,正好遇见甘凤池,经过一番试练,百家 收凤池为徒,将内家拳等武术一一传授给他。三年过后,黄百家把 甘凤池叫到身边说:“老夫的全部本领都已传授给你,如今,离本 县八十里的大岚山上,汇聚着各方英豪,行仁义之师,你练就一身 武艺,要为人民仗义行侠,正可到那里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后来甘凤池即在那里又拜一念和尚为师学习少林拳法,并开始他 一生行侠仗义、行医济世的传奇。

传说他曾协助女侠吕四娘闯入清宫行刺雍正。此事虽然与史 无据,但也说明他有“反清复明”的思想。

甘凤池为人豪爽,武艺高强,但是他从来很少表现出自己的本 事。他习武多年,为人彬彬有礼,从不争勇好斗。

甘凤池曾经到过下坯,有许多懂得武艺的旗人,故意想试试他 的武功深浅,大家便在他面前抱拳作揖,请求他小试绝技,以开眼 界。甘凤池推辞不掉,就将自己的小臂横放在门前石板上,命人使 一辆牛车,在他的臂上来回压过十几次。众人都围上前来观看,只 见甘凤池的小臂,竟然毫无伤痕。在场的旗人,没有一个不惊骇敬 服。

不过,甘凤池也被武林高手教训过。那年,凤阳关帝庙前演 戏,人们蜂拥而至。甘凤池路过该地,钻进人群中观看。群众没有 一个能够挤身到他的跟前。因为甘凤池深厚的内功,所以人们都 挤不动他。这时,人丛中突然挤进一个跛脚的老丐,在甘凤池身旁左拥右挤,甘凤池觉得碰着他好象碰块硬铁,两脚不禁微微移动。 后来甘凤池忍耐不住了,怪这位老丐乱挤,便伸出手来打算把老丐 推开。老丐却笑着用手把他轻轻推回去道:“请不要粗鲁,有戏大 家看嘛! ”甘凤池被他一推,觉得全身麻木,才知道老丐是个能人, 遂平心静气请问老丐姓名。老丐道;“老朽山野俗人,有什么值得 武士留名呢?但愿武士今后更加好自修养呀!”甘凤池回去后,那 右臂红肿起来,经过跌打名医的细心治疗,才不致成为残废。从 此,甘凤池在江湖上表现得越发谦虚了

甘凤池,史书上有小传,民间传奇更多。金陵何以出此奇人 物? 一些史家也纳闷,于是发出这样的感叹:“夫侠义勇武之夫, 多出于燕赵齐鲁之郊……而今竟得立于南方文弱之邦!”史书中 的甘凤池毕竟简略,但《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以8000字的篇幅, 有血有肉、绘声绘色描述的文学人物——金陵侠士凤鸣岐,就是甘 凤池的模特儿。先说其勇武:史书上说,一次济南力士张大义酒 酣,欲与甘凤池角斗,然见立起来的甘凤池如丈二神人,“惧而 止”。又有一位即墨人马玉麟,长躯大腹,他骑马虽良驹行20里 必换;爬墙上树则捷如猿猴。马玉麟不服甘凤池,与甘角斗一天不 分胜负。第二天,甘挑逗马,引其怒,马“直前欲擒甘”,反被甘“骈 指以却”,翻倒在地。甘笑说,这是“借用其力”。当时人传说,“甘 立卧,鼾息如雷,十数人推挽未能动气小说《儒林外史》写凤鸣岐 勇武则更加生动。有则故事:一少年驯马,被野性的马一蹶子踢 倒,痛不欲生。这时有个叫胡八的人大怒,上前一脚,就将马腿踢 断,众人吃了一惊。有好事者说:“胡八哥,你方才踢马的腿力也 算头等了,你胆敢在凤四哥肾囊上踢一下,我就服你是真功夫。” 众人说,这如何使得。不料凤鸣岐说:“八先生,你果然要试倒不 妨,若是伤了与你不相干。”只见凤鸣岐将前襟提起,露出胯来。 胡八使尽平生之力,飞起右脚,一脚踢去,哪知好象踢在生铁上,把 五个脚趾头几乎折断。《儒林外史》中这样的故事很多,如凤鸣岐替人向当铺要债,店主避而不见,凤鸣岐靠柜台外柱子上,两手背 剪着,身子一扭,那柱子就离地歪在半边,一架厅檐就塌了半个,砖 头瓦片纷纷打下来。有道是“不怕该债的精穷,只怕要债的英 雄”,店主不得不如数奉还。

史书上说,甘凤池为治一少年病,一次与之背靠背坐四十九 日,直到其痊愈。他“性和易,虽妇孺皆与狎(嬉戏)《儒林外 史》上的凤鸣岐,为救会过一面的万中书,从南京跟到杭州,为其 料理。大堂上,他甘心受夹棍刑,为救人而不图报。

甘凤池活动在清康熙年间,活了 80岁。吴敬梓则在康熙四十 年出生,年长后迁居南京,应略晚于甘凤池,甘的事迹离他太近了, 取甘的事迹写入书中,并取名凤鸣岐(音近)完全可能。

蒋发

清康熙年间,河南温州。一天清早,一农夫在行至去田间的道 上,听得远处似有小儿哭声。循声寻去,见荒草地躺着一个小儿, 头皮出血,哭声宏亮,不远处还有野狼探头探脑。再看这小儿,认 得是邻居蒋把式之子,因出天花,为“闷痘”而毙(或按现代说法, 是天花病毒感染导致中毒性休克)昨日刚被遗弃于郊野。想必是 被野狼咬痛而苏醒,哭声惊走了野狼。农夫遂将其抱起送归蒋家。 这小儿就是后来开创河南温州派太极拳的宗师,姓蒋名发,字符 龙。

蒋发这一场大病虽然痊愈,但其周身出满天花,头皮半边成了 一个大疤,后人称其为“疤头焉”或“呼疤头”,蒋发是其学名。

蒋发的父亲蒋把式,精少林拳派太祖红拳、长拳、戚氏拳、创忠 义拳法。因参与李际遇的农民起义军事败,所以隐姓埋名在陈沟 传拳。“疤头焉”幼年,生性喜枪弄棒,受父亲传授,很快就将少林 外家拳法,内家拳术炮捶,以及各种枪棒器械练熟,乾隆初年夏,蒋 发同师兄弟们在围场操演拳术,围观者很多。有两个客人牵马站

269 在外围观看,其中一年纪稍长者,看到热闹时失声笑说:“这小秃 子拳捧虽好,可惜未得真传。”蒋发听罢大怒,奔上前去举刀要砍 长者。长者笑而应之,蒋发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就已跌至十丈之 外。蒋发不服,连较连跌,如此三次,都跌出十丈以外。这时蒋发 方知长者非为常人,急至长者面前,跪在地下,口呼师父:“愿师父 收我为徒,弟子愿受教诲长者说:“你少年气盛,过于刚烈;我喊 你一声小秃子,你就要杀我,若我教你功夫,将来不知会杀多少人 呢!”蒋发极力忏悔,叩头不住,直至出血。客人见蒋发长跪不起, 一客人才向年长者说:“我看这少年倒有点灵气,看他还是真诚, 吾兄何不收下这少年于门下进行教诲!将来代我们传授技业者, 定是此人。”年长者似有许可的意思,便向蒋发说:“你既然决心跟 我学艺,明年今日午时,在此垂柳之下等候我们。”说罢,二客人遂 骑马而去。到了约定的这日,蒋发五更起床就到约定的地方敬候。 正午,二客骑马而来,见蒋发恭敬地立在道旁,笑着说:“你果然不 失信用,在此等候多时了?”蒋发说:“弟子鸡鸣就来这里敬候师 父。”二客人赞许说:“孺子可教。由此可知你尊师重道信念之坚 定也。我如果再推辞,倒是有负于英才了!今天你既然拜我为师, 从我学艺,保你十年之内定能成功。”蒋发请二位客人到家里,行 拜师仪式。这时方才知道二位客人之中,年长者为山右王宗岳先 生,年稍次者是江南甘凤池先生也。二位都是当代高人,名震环宇 之士也。从此,蒋发在王宗岳门下学艺十年,学得太极拳各层功 夫,并各般枪法、刀法、剑法及内家练气诸法,尽得内家真传;又得 甘凤池、张凤义二先生传授,遂练成绝技,无敌于天下,为侠中高 人。“疤头焉”名满海内、凡拳勇者无不拜服。

王宗岳、甘凤池、蒋发均出生于清康熙年间,以王宗岳年长,甘 凤池稍次之,蒋发年幼。

太极拳论 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 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 “粘气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 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皆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 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 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 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 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 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力学而有为也!查 “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 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 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 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 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是为论。

太极拳释名 王宗岳

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琶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冬势者,分搠、握、挤、 按寐、例、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搠、援、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探、冽、肘、靠,即 干、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 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十琶势歌:
沧州武苑,燕青拳是一大门户o此拳,为少林寺僧孙通所传。
孙通

孙通,字季宽,山东泰安人,生于清雍正年间。他初师张某,精 通武艺,即今世之迷踪拳,还擅长奇枪,即今日之八卦奇门枪。后 居少林十数年,得擒拿、按导、卸骨、点穴、少林七十二艺、铁扫帚、 轻身术、窜纵术等法。艺成返兖州,去探望其最初业师张某,适师 外出访友。师妹张玉兰,亦精于武艺,且心傲气盛。见孙通少林而 来,坚欲较艺。孙推辞不过,只好下场。交手中,孙通只招架,并不 还手,而师妹张玉兰则拳脚齐发,咄咄逼人。孙通不得已,用青龙 探掌、蝴蝶穿花,将张玉兰轻轻按倒。张玉兰恼羞成怒,持刀进逼。 孙通跃屋而遁。张玉兰穷追不舍,孙通以恩师情面,一意退让,待 至后无退路,而玉兰已持刀刺出,孙通用摆莲腿,将师妹踢落屋下 而遁。,至泰安,张玉兰又寻踪迹追至一山崖,崖下为数十丈之山 涧。玉兰持刀刺来,孙通再无退路,仓促间转身顺手用擒拿术自擒 法一捋,张玉兰连人带刀跌于山涧,摔成肉饼。孙通见师妹落山涧身亡,愧悔万状,无颜再见师尊,遂暗遁而去。至今,该地乡老尚 有“摔死张玉兰,逼走孙季宽”之谚。

孙通遁至沧县姚官屯,遇强人路劫,孙通武艺在身,并不畏惧。 对这伙强人鄙夷不屑。众强人见他“体瘦如苦腊,临风而却步,若 不胜衣者”,遂涌困而击之。孙通临阵自若,众强人纷纷应手而 倒。有识术者,说此人会点穴法,率众叩求其法。孙通笑曰:老夫 居少林寺十余年而得此技,向来不敢辱人。子等处身乡里,而不务 农田,粗知举手投足之法,即自号拳勇,盛气凌人。幸而今天遇上 我,否则汝等殆亦!乃一一点救过来。众人坚请孙通留下授艺,并 表示弃旧图新,改邪归正。孙通正值去^6投所,遂留了下来,娶妻 生子而家焉。

孙通在沧县设场授徒传艺,从学者甚众b弟子中佼佼者有孙 庄子陈善,南皮县大马庄铁臂周长春,沧州八九式田春奎等。

陈王廷,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家 沟陈氏九世,出身于地主官僚家庭,善 长武术,据《陈氏家谱》所记:“在山东 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 也。”

甲申年(1644年)明王朝覆亡的 前后,陈王廷已年老,隐居消极,造拳 自娱,教授弟子儿孙。遗词上半首有 “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 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 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

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中,有太极拳(一名十 273 三势)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炮捶一路。戚继光《拳经》三十二 势,被吸取了二十九势。

陈王廷在整理武术套路上,受戚氏的影响很大。戚氏《拳经》 三十二势,综合民间古今十六家拳法,取精去粗,以三十二个姿势 编成拳套,作为士兵活动身手的“武艺之源”;陈王廷吸取了其中 二十九势编入太极拳套路,光是“长拳”,就汇集了一百零八个不 同姿势,可见其吸收拳种之多。《拳经》三十二势以“懒扎衣”为起 势,陈王廷所造七套拳路,也都以“懒扎衣”为起势(圆领而腰带的 衣服,自殷代一直沿用到明代。明人长服束腰,演拳时须将长服卷 起塞于腰带中,以便动步踢腿。戚氏《拳经》起势“懒扎衣”,左手 撩衣塞于背部腰带,右拳横举向后,目视左前方。称作“懒扎衣” 者,表示临敌时随意撩衣应战,乃武艺高强,临敌不慌不忙之意。 戚氏“懒扎衣”歌诀所谓“临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所制 拳谱和《拳经总歌》,也撷取戚氏《拳经》歌诀文辞。陈王廷造拳的 创造性成就,是结合了导引、吐纳,使在练拳时汗流而不气喘,加强 柔化刚发的爆发力量;缠绕运转的缠丝劲练法则是结合了经络学 说;阴阳、虚实、柔刚俱备的拳理则是采取了阴阳学说。双人推手 和双人粘枪的方法,是陈王廷独创性的成就,以沾连粘随、不丢不 顶、柔中寓刚、无过不及为基本原则,成为太极拳学派独有的竞技 方法;解决了不用护具设备也可以练习徒手搏击技巧和提高刺枪 技术的问题。

陈王廷《拳经总歌》开头两句话:“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 我皆依”(“诸靠”是指的两人以手臂互靠,运用“搠、撅、挤、按; 探、捌、肘、靠”八种方法和劲别),概括地说明了“推手”的特点和 方法。到18世纪末叶,王宗岳、武禹襄和李亦畲俱以发挥太极拳 推手的理论和练法,各自写下了总结性的太极拳论文。陈家沟陈 氏十六世的陈鑫,总结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用十三年的时间,写 成《陈氏太极拳图说》,逐势详其理法,以易理说拳理,结合经络学 说,其拳法以柔刚相济、快慢相间、蓄发相变为原则,始终贯穿有缠 丝劲,并以内劲为统驭。这些都已成为练习太极拳和练习推手的 指导性理论。

陈家沟陈氏世代传习陈王廷所造拳套,传至十四世陈长兴这 一代,陈氏已仅专精于太极拳第一路和炮捶一路,亦即今日尚在传 习的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和第二路。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即是 直接从陈长兴这一代的陈式太极拳第一路演变而来。

太极拳今日风行国内外,在医疗保健方面为人民健康事业作 出了贡献,并已引起国际体育界、医学家的重视,推本溯源,陈王廷 在继承、整理和研究祖国武术方面有不少贡献。陈王廷生卒年份 虽不可考,但据理推算,当在17世纪中叶的明末清初。

陈长兴

陈长兴(1771-1853年),字云亭,清朝中期温县赵堡镇陈家 沟人。系陈氏第十四世孙,陈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他继承并发展 了陈王廷所创陈式太极拳,在拳术和太极拳理论上都有很高的造 诣,并且敢于打破门规,拳传外姓,开创了太极拳第一次大普及、大 发展时期,在漫长的太极拳发展道路上,树起了一座巍峨丰碑。

陈长兴父辈弟兄三人,即秉旺、秉壬、秉奇,三人皆精祖传陈式 太极拳,拳艺出神人化,人称“陈氏三杰”,是太极拳发展史上的杰 出人物。陈长兴自幼受业父亲秉旺,深得太极拳理法,为了练功, 他常年躺在长板凳上睡觉,醒来即练习拳械。因其天分颖悟,练功 刻苦,拳械艺精入神。成年后以保镖为业,经常来往于河南、山东 两省,山东一带响马对他畏之如虎,闻名丧胆。因为他练拳姿端势 正,久而久之,不管走路还是站立,都立身中正,周身协调,不偏不 倚,双脚落地生根,下盘稳如泰山。平日无论看戏、赶会,立于千万 人中,任凭众人如何拥挤,他脚步丝毫不动。凡近身之人,均如水 触石,不抗自颓。有一次,他在集上露天戏台下站着看戏,突然看戏的百姓一阵大乱,人们像潮水似地挤来挤去,有的掉鞋,有的丢 帽。在众人惊呼声中,一抱小孩妇女被挤倒在地,眼看便要被踩。 陈长兴见状,便使出太极拳功夫,拨开骚乱人群,挤到妇女身边,伸 开双臂,挡住人流,纷乱的人挤到他身上,像碰上了千年大树,那 母子这才得救。众人见他如礁石立于波浪之中,虽波浪拍天而巍 然屹立,皆感惊奇。由此江湖同道称其为“牌位先生”、“牌位大 王”。1984年,《武林》第二期登载的《武术家的光荣称号》一文 中,还记述了这一事,称陈长兴为太极拳名家,功底深厚,桃李众 多,号称“牌位大王”。

晚年,陈长兴在村中设帐授徒,并精心研究太极拳理论。他在 祖传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几十年武术实践,大胆地将陈 王廷所创五路太极拳由博而约,精炼归纳,不足之处补之,重复地 方裁之,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这便是现在的陈式老架(也称 大架)太极拳。老架太极拳分两路。一路七十五势,以柔为主,柔 中有刚,动作舒展大方,连绵贯穿,沉着稳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 百骸相随。腰是发气之源,以腰为主宰,处处运用缠丝劲,以形引 气,以气摧形,呼吸自然,虚实分明,含胸塌腰,蓄发相变,快慢相 间。二路四十三势,以刚为主,刚中有柔。其刚劲来源于丹田,整 个套路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套路中有窜奔蹦跳、腾挪闪战的动 作,具有快、刚、跃的特点。运动中,旋腰转背,旋腕转膀和旋踝转 膝,形成一动全动的螺旋运动。

在继承、发展陈氏太极拳术的同时,陈长兴又根据自己的实践 所得,发展了陈氏太极拳理论。其一生著述甚多,流传下来的主要 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 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陈长兴从太极拳理、用气(即呼吸、吐 纳)、三节(即上、中、下或根、中、梢)、四梢、五脏、三合(心与意 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此谓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 合,此谓外三合),六进(头、手、腰、步、左、右)、身法、刚柔诸方面 一一作了精辟的论述;在《太极拳用武要言》中,陈长兴对太极拳 的实用和技击作了详尽的阐述。如“捶身心合,拳随意发,总要知 已知彼,随机应变”,“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发步 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法中有诀从何取,解开真理妙如 神”,“人之来势,量务要审察,足踢头前,拳打腰乍,侧身进步,伏 身进发”,“操演时无人如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面前手来不 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胆颤心寒者, 心不能取量胜,不能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先动为师,后动为 弟,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胆欲大而心欲小,运用之妙,存乎一 心。一面运乎二气,行乎三节,现乎四梢,统乎五行。时进操霾演, 朝朝运化,始而勉强,久而自然,拳术之道多,终于此而已量矣”等 等。这些结合武术实践的理论著作,极大地丰富了太极拳理论宝 库,将太极拳从实践到理论都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为后人留下 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宝藏。他的这些成就,可谓在陈王廷 创拳后,在漫长的太极拳发展道路上,又树起了一座丰碑。

陈长兴的另一贡献,是他敢于打破门规局限,将陈姓家族的独 得之秘陈式太极拳授于外姓,其突出例子便是收杨露禅为徒。正 因如此才有今日太极拳的兴起、繁荣。图片10

浏览1,49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