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拳师,是武术发展道路上的主要生力军,他们的社会地位 或者说是最后的出路主要有以下五种:
.成了起义军的首领
在各次农民起义中,许多民间拳师,纷纷举起了义旗。乾隆初 年河南伊阳的梁朝凤的起义;湖北马朝柱;湖北严今龙;直隶八卦 教段文经;山东王伦、孟灿;湖北等地的王聪儿;李文成、冯克善;石 达开;梅花拳师赵三多等等,皆成为起义军的首领,走向武装起义 的道路(详情见第五节-二)。.有的当了皇差
有的民间拳师因武功出众,被官家看中,当了差役。如八卦门 董海州、尹福、史六等;太极、戳脚门的李瑞东;三皇炮捶的宋迈伦 等,他们为官家服务,地位较为显赫。
- 有的开镖局
民间拳师中,凭着自己的本领,开镖局的也不少,如三皇炮捶 的宋迈伦及其弟子们开了“会友镖局”;昆仑门、六合门的弟子“大 刀”王五开了“源顺镖局”;沧州六合门李冠铭及其弟子开了“成兴 镖局”;形意拳家(花刀)李良栋父子们在河北郑州开了“万胜镖 局”;弓力拳师山西榆次的安晋源在张家口开了“三合镖局”等。
- 有的开设武术会
民间拳师中开设武术会者也大有人在,他们开设的武术会很 多,如河北霸县的掌式门、长拳门成立的武术会,它们专供春节表 演武术练武,不卖艺,不保镖,不护院等。另外,信安等地又有六合 门武术会等。
- 有的为保身家
更多的民间拳师教拳,是为了保自己身家。如燕青、六合、少 林各家,南拳各家,查拳、华拳、弓力拳、功力拳、明堂拳、梅花拳、佛汉拳、八门拳拳、太极等等,皆有成批武师为自强保家之用O
在其发展的道路上,民间拳师各自被打上了不同的阶级烙印, 从属于不同的阶级与阶层。
南拳的传播者之一,李拳的代表人李有山,在其《清稗类钞- 技勇类・李有山用枣木棍》中载:“新会(广东)李有山习拳棒,少 林派也。……中岁归里,隐居授徒……”他把少林武术传于广东。
昆仑拳,六合拳家的“大刀王五”(王正谊),他在北京开“源顺 镖局”。后受谭嗣同等影响,参与了变法维新活动,后来在义和团 运动中,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后效法其徒谭嗣同慷慨就义,遇害于 法国租界内。
在御侮抗暴的斗争中,拳师对敌抗争的史载有多种。在《清 稗类钞-战事类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之中,(在抗击英法联军 的斗争中,率诸少年)有:“……女婉贞,年十九,姿容妙曼(长的很 好看),自幼好武术。……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皆玄衣 (黑)衣白刃,瓢疾如猿猴。去村四里有森林,阴翳蔽日,伏焉。未 几,敌(指英国侵略军)兵果舁炮至,盖五六百人也。挟刃奋起,率 众袭之。……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敌弃炮仓皇遁,谢庄 (北京园明圆十里处)遂安。”
《清类钞-技勇类-邓剑娥掷俄将于地》中,载有镖师女邓剑 娥教训俄将之事。
在义和团运动中,各界的武术爱国者,不同程度地都参与了反 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清稗类钞-战事类》中有:“翠云娘与八 国连军战”、“聂士成、马玉昆与洋人战于畿辅”、“孙饪胜日人于关 夕卜”、“马玉昆胜日人于大同江”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走向了半殖民 地的深渊,武术家们也分裂成不同的阶级与阶层,或附属于各阶级 与阶层。正如本题前半部分所写,有的当了皇差,有的行镖当镖 师,有的不堪压迫而起义,有的(大部)安于习武自卫健体等等,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入清以来,农民的反抗斗争是多种多样的,除清初的二十年 间,相继建立的五个南明政权抗清外,以后就以秘密宗教社团形式 出现。在诸多的秘密社团中,尤其以八卦教的几次起义较有生气, 社内习武之风也较盛行。在1987年第2期《历史研究-明清时 期的民间秘密宗教》中载:“四、八卦教……山东临清清水教徒王 伦组织起义。王伦奉弥勒佛,无生老母,宣传却灾到来,入教避祸, 他通过为人治病,得到群众信赖,教中分文弟子和武弟子,文弟子 运气练功,武弟子演习拳棒,八卦教许多教派都有文武弟子划 分。”、“李文成、林清领导的天理教起义。……它们又称为金丹八 卦教、义和门、如意门、大乘门等。”这些教门的活动,文练功,武习 拳棒,对武术的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
清代各时期的社团活动有:“雍正年间山西白莲教组织的拒 捕夺犯斗争”、“乾隆四、五年河南伊阳等地白莲教组织起义”、“乾 隆七年福建漳浦、诏安等地小刀会、子龙会组织的起义”、“乾隆十 一年大乘教在云、贵、川等省秘密组织的起义”、“乾隆十三年福建 宁化罗教组织拒捕夺犯斗争”、“乾隆年间福建宁化等地铁尺会的 活动”、“乾隆年间豫、皖、鄂混元教的秘密活动”、“乾隆五十一年 直隶大名八卦教组织的起义”、“乾隆年间江苏等地小刀会的活 动”、“乾隆五十六年被发遣新疆等地为奴的八卦教、天地会成员 继续坚持反清斗争”、“乾隆五十七年福建泉州天地会的反清斗 争”、“嘉庆七年广东博罗天地会的起义”。“乾隆嘉庆年间直隶八 卦教的活动”(几次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王伦清 水教、川、楚、陕、甘、豫等的白莲教,天理教等)从以上情况看,清 代的农民反抗斗争,真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了,此起彼 伏,叠连出现,这极大地推动武术的习练。
《中国近代体育史》引《都门琐记》中载:“白腊杆者,矛也,以 白木为柄,光滑如腊,故名。会各数十人,人持一杆,至场赛技,尽 诸击刺之法,分合变化,数百杆如一杆,忽左忽右,观者目追瞬之不 能及”、“表演飞叉有'开路会’;弄棍的有'少林棍会’、’五虎棍 会'这些武术会,直接推动武术的发展。
士人,是指有文化的人。他们的武术观是怎样的呢?
清代,随着反清思想的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武术作为反 清的手段,号召人们习武,如《少林十械》中的第一条,由原来的 “习此技术者,以强健体魄为要旨,宜朝夕从事,不可随意作辍”经 朱德畴(福王堂叔)改为:“肄习少林技击术者,必须以恢复中国为 志意,朝夕勤修,无或稍懈”。现习武的着眼点发生了变化,更侧 重了武术的技击性。
在《拳经拳法备要-注张孔昭先生拳经序》中载:“拳法者,卫 身御侮之善术也,其源始于少林” O足见重视其“卫身御侮”的技 击性。
明末清初时人陈王廷,在其老年的遗词中有:“闷来时造拳, 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疽这也还 是强调其技击性。
“太极拳论”自王宗岳后,在《十三势行功歌诀(作者待考)》 中载:“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开始转向它的体育 性。
武术的体育性,随着义和团运动中的冷热兵器的较量,最后冷
248
兵器以失败告终,就更进一步被人们注意到它的健身作用,因而武 术开始向体育化进军。当然,健身与技击,是互为促进,彼此相辅 相成的关系,两者之间没有根本的冲突。健壮的体魄,是技击的资 本,只是用时的侧重不同罢了。
到了晚清,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抵御外侮的思想增强,提倡 武术技击应用的思想,一时抬头。
维新派的谭嗣同,他就很重视武术的习学与演练。杨廷福写 的《谭嗣同年谱》中载:"(1876年先生12岁)同时又学习技击剑 术(梁启超《谭嗣同传》);从大刀王五(正谊)、通臂猿胡七(胡致 廷)学技击剑术。“据陶菊隐〈新语林〉记通臂猿胡七的谈话:谭先 生居在北京半截胡同浏阳会馆的时候,我和单刀王五(大刀王五) 每天必和他见面,王五比我年轻,是我介绍给他的——介绍的目 的,因为谭嗣同先生向我学铜、太极拳、形意拳和双刀,我认为双刀 不如单刀好;第一:单刀易学易精;第二,单刀用处比双刀多;第三、 单刀便于取携。谭先生以为然。单刀是王五的绝技,所以我把王 五介绍给他,我二人同时教授他武艺。”谭嗣同注重武术的学习。 在谭看来,武术是他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清代教育家颜习斋先生,一生很重视体育与武术,在郭霭春写 的《颜习斋学谱》中,引《言行录》中语:“孔门习礼、乐、射、御之学, 健人筋骨,和人气血,调人情性,长人仁义。……小之却一身之疾, 大之措民物之安气他的主张:“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 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对当时“好人不当兵”无疑 是个彻底的批判。他本身是个身体力行的人,故在《颜习斋学谱》 中载:“他三十六岁更学拳法”;又在李(恭)、王沅的《颜习斋先生 年谱》中载:“三十六岁(1669年)正月习书、射及歌舞、演拳法”、 “五十五岁……习骑刀式,始及双刀。”可称得上习武终生,并把练 武融于教育之中。
罗尔纲著《湘军兵志-四练技艺和阵法》中载:“湘军的练,
249 曾国藩在劝诫浅语十六条:练有二端;一曰练技艺,二曰练阵法。 ……练技艺者,刀、矛能保身,能刺人……” “总不外一熟字:技艺 极熟,则一个可敌数十人;”可见练技艺,是为了保身,已不是主要 为进攻手段了。前文又有:“每日午后,即在本营练习拳、棒、刀、 矛、钮、叉,一日不可间断。”也是为了熟技而已。
清代武考的内容,据《清稗类钞.•考试类•武科改试枪炮》 中载:“光绪戊戌正月(1898年),德宗(光绪)命嗣后武科改试枪 炮。”说明武术被热兵器取代,而冷兵器成了保身工具,从而武术 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向体育化迈进。这一点,在镖师们心目 中,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清稗类钞・技勇类・邓剑娥掷 俄将于地》中载:“一日,忽告母曰:'火器盛行,武技渐细矣。盗之 器械皆视我为精,今惟以情谊名誉羁之耳。父果以何而殒命乎? 生活之资今已粗具,不如改业之为愈也',母诺。乃贾田奉天西关 夕卜,闭门以居。”说明武术被火器代替,人们发生了观念上的改变。
士人,是指有文化的人。他们的武术观是怎样的呢?
清代,随着反清思想的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武术作为反 清的手段,号召人们习武,如《少林十械》中的第一条,由原来的 “习此技术者,以强健体魄为要旨,宜朝夕从事,不可随意作辍”经 朱德畴(福王堂叔)改为:“肄习少林技击术者,必须以恢复中国为 志意,朝夕勤修,无或稍懈”。现习武的着眼点发生了变化,更侧 重了武术的技击性。
在《拳经拳法备要-注张孔昭先生拳经序》中载:“拳法者,卫 身御侮之善术也,其源始于少林” O足见重视其“卫身御侮”的技 击性。
明末清初时人陈王廷,在其老年的遗词中有:“闷来时造拳, 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疽这也还 是强调其技击性。
“太极拳论”自王宗岳后,在《十三势行功歌诀(作者待考)》 中载:“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开始转向它的体育 性。
武术的体育性,随着义和团运动中的冷热兵器的较量,最后冷
248
兵器以失败告终,就更进一步被人们注意到它的健身作用,因而武 术开始向体育化进军。当然,健身与技击,是互为促进,彼此相辅 相成的关系,两者之间没有根本的冲突。健壮的体魄,是技击的资 本,只是用时的侧重不同罢了。
到了晚清,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抵御外侮的思想增强,提倡 武术技击应用的思想,一时抬头。
维新派的谭嗣同,他就很重视武术的习学与演练。杨廷福写 的《谭嗣同年谱》中载:"(1876年先生12岁)同时又学习技击剑 术(梁启超《谭嗣同传》);从大刀王五(正谊)、通臂猿胡七(胡致 廷)学技击剑术。“据陶菊隐〈新语林〉记通臂猿胡七的谈话:谭先 生居在北京半截胡同浏阳会馆的时候,我和单刀王五(大刀王五) 每天必和他见面,王五比我年轻,是我介绍给他的——介绍的目 的,因为谭嗣同先生向我学铜、太极拳、形意拳和双刀,我认为双刀 不如单刀好;第一:单刀易学易精;第二,单刀用处比双刀多;第三、 单刀便于取携。谭先生以为然。单刀是王五的绝技,所以我把王 五介绍给他,我二人同时教授他武艺。”谭嗣同注重武术的学习。 在谭看来,武术是他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清代教育家颜习斋先生,一生很重视体育与武术,在郭霭春写 的《颜习斋学谱》中,引《言行录》中语:“孔门习礼、乐、射、御之学, 健人筋骨,和人气血,调人情性,长人仁义。……小之却一身之疾, 大之措民物之安气他的主张:“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 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对当时“好人不当兵”无疑 是个彻底的批判。他本身是个身体力行的人,故在《颜习斋学谱》 中载:“他三十六岁更学拳法”;又在李(恭)、王沅的《颜习斋先生 年谱》中载:“三十六岁(1669年)正月习书、射及歌舞、演拳法”、 “五十五岁……习骑刀式,始及双刀。”可称得上习武终生,并把练 武融于教育之中。
罗尔纲著《湘军兵志-四练技艺和阵法》中载:“湘军的练,
249 曾国藩在劝诫浅语十六条:练有二端;一曰练技艺,二曰练阵法。 ……练技艺者,刀、矛能保身,能刺人……” “总不外一熟字:技艺 极熟,则一个可敌数十人;”可见练技艺,是为了保身,已不是主要 为进攻手段了。前文又有:“每日午后,即在本营练习拳、棒、刀、 矛、钮、叉,一日不可间断。”也是为了熟技而已。
清代武考的内容,据《清稗类钞.•考试类•武科改试枪炮》 中载:“光绪戊戌正月(1898年),德宗(光绪)命嗣后武科改试枪 炮。”说明武术被热兵器取代,而冷兵器成了保身工具,从而武术 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向体育化迈进。这一点,在镖师们心目 中,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清稗类钞・技勇类・邓剑娥掷 俄将于地》中载:“一日,忽告母曰:'火器盛行,武技渐细矣。盗之 器械皆视我为精,今惟以情谊名誉羁之耳。父果以何而殒命乎? 生活之资今已粗具,不如改业之为愈也',母诺。乃贾田奉天西关 夕卜,闭门以居。”说明武术被火器代替,人们发生了观念上的改变。
颜习斋(1635—1704年),名元,字易直,又字浑然,早年自号 思古人,后改号习斋。他是一位大思想家和爱国教育家。他的 “动以养身”思想,是体育战线上的闪光思想。
他反对静坐读书,故有:“静坐书斋,人无一不脆弱,为武士农 夫所笑者”,他视静坐读书如“砒霜”、“杀人之学”。为此,在郭霭 春的《颜习斋学谱》中写有:“三十六岁(1669年)更习拳法”“教弟 子舞,举石习刀”反对静坐读书,提倡寓体育武术于教育之中,并 身体力行,打破了几千年“私塾”死读书不习武的陋习。
他提出:“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 强,天下动则天下强”精辟理论,指出体育在国防、生活与人民身 体健康上的巨大作用。对今天的体育事业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均见《习斋言行录》)
清代武术理论,比明代更深入,更简明一步,在前人的基础上, 又大大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呈上升趋势。
清初黄宗羲、黄百家父子,分别将内外家拳法归纳提炼,总结 出:“练手者三十五”“练步者十八” “大约六路练骨,使之能紧;十 段锦紧后又使之放开”“拳成外,此不难矣,某某处即枪法也,某某 处剑钺法也”又以“以守为主”与“以攻为主”来区别内家与少林, 是从武术的基本规律上来研究武术,开创了武术研究中的新途径0
在少林武术的理论方面,从清初的《拳经拳法备要》到《少林 拳术秘诀》使之从训练上更重视武术功法与套路的结合,实行武 术成语中所言“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信条,重视练功与练套 路的结合。从攻防方面来谈,《少林拳术秘诀》,在明代《剑经(俞 大猷)》:“待其旧力已尽而新力未发之前,而得以承之”的打动作 “间隙”的精论之后,进而总出十大休倒:“1、高来则挑托;2、平来 则拦格;3、低来则砍切;4、势猛乘其势,以猛还之;5、力强则借其力 而顺致之;6、敌力胜于我,则取侧锋以入;7、敌力弱于我,则踏洪门 (正面)而进;8、动手欲防敌人足,须注意其肩窝;9、有时偶尔不 备,被敌从后突然围抱,可急下半马,先以头向后撞击敌人之面鼻, 因抱时彼此之头部正对准也;倘一击不中,再乘势以足后踢去,以 取敌之下阴部;倘二击不中,则吞气一口,鼓力周身,猛起肘拐,以 冲击敌人之胸肋腹部等处;10、凡与人搏,切不可用手沾实敌人之 手与物。”又总结出:“进退法……身之进退,其机其势,千差万别, 争于黍秒忽之间;进步捷如风,失机退宜快;……左右趋避法…… 趋避须眼快,左右见机行。趋从避中取,实从虚处生。山重身难压 (泰山虽重,其如压不着我何?即避让之意),隙开进莫停。势猛
君休恐,四两拨千斤。”对攻防作了简明的论述。是少林长拳的理 论概括。
太极拳,在乾隆时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问世后,经杨家三代 (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杨澄甫)、武禹襄、李亦畲及郝为真家四 代(郝为真,郝少如,郝吟如、郝月如)等所做贡献,终成强身健体 的“太极拳”各家,以动如行云流水为特色。
形意拳,则从姬龙峰的“心意六合”到李洛能的“形意拳”,从 技术到理论,自成体系。在五形生克的指导下,得到全面的发展。 《戴龙邦的形意拳谱》中有:“所谓真传,名虽曰武,其实贵和;和 者,智与勇顺成自然之谓也。”戴龙邦对行意拳的理论作了系统论 述,特别对攻防理论,更显细腻。
八卦掌,也在太极形意理论的感召下,在古典哲理“阴阳八 卦”的基础上,发挥完整了本门的理论。
另外,南拳则以拳势激烈,多短拳擅镖手,富于阳刚之美著称 于世。
总之,清代的武术理论,在明代理论的基础之上,又向前发展 了一大步,呈全面上升的趋势,比前更系统,更简明,更科学化了一 大步。
然而,伴随武术理论的全面发展,武术产生了玄虚的势头,有 的把它的作用夸的过神过大,特别是在武侠小说之风的影响下,以 及一些笔记故事中,它们把武术的作用夸张到不适当的程度。
在《清稗类钞-技勇类》中如“石达开碎碑”、“甘风池拳勇”、 “驾长起大殿柱”、“某少女与盗较飞檐术”、“匕首杀人百步外”、 “杨某两指摄铁桢”、“某少年撼树而断”、“郑大腹水面作蜻蜓 点”、“威某为力所苦”、“白泰官误死其儿”、“金陵樵者能神行”等 等,这些表述把武术家们的功夫说成水面走如平地,意念打人,打 人者反扑,铁掌如巨斧,跑上徒墙如走平地,刀剑不入,划石如泥, 拳下巨碑断裂等等,神乎其神,其实这些都是玄虚思想在作怪,从 252
而把武术夸大到不适当的位置去了。
关于武术的种种说法,未免泥沙俱下,真假掺半,在一些传说 中,往往越传越神,直至失真为止,这也算作是一种流弊。
明末清初人黄宗羲及其子黄百家提出的“内家”“外家”之说, 到清中叶后期的道光、同治年间,又有了新的内涵。
内家拳法,系太极、形意、八卦三家;外家拳法,即内家以外的 诸种拳术。
内家拳的理论与技术,在清末武术家们的实践印证下,进一步 系统化。技术套路在理论指导下,也发展成不同的流派。
如太极拳,在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指导下,又有《十三势(一 名长拳,一名十三势)》到《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等,这是 在乾隆年间完成的。之后,武禹襄又写了《身法》、《打手要言》、 《打手撒放》;李亦畲有《五字诀》、《撒放密诀》、《走架打手行工要 言》等。杨澄甫有《太极拳说十要》等;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 也对理论加了全面的论述等,所有这些都使王宗岳的概念化的理 论,进一步具体化。
形意拳理论,主要是从戴龙邦的《六合拳谱》开始的,前期以 手抄本流传,最早流行的手抄本为乾隆十五年的《心意拳谱》。戴 龙邦的《心意拳谱》有:“拳序”、“十六练法”“六合拳谱”、“手脚足 法”、“十二形名称及练法”、“五形合一处法”等等内容,它们是对 心意六合拳的全面论述。主要流行于河北、河南等地。
在山西太原市,流行有李洛能的《形意拳拳谱》,以及郭云深 (1822-1901年)的《论形意拳三步功夫》等,都对形意的技术与 交手法等作了全面论述。此外李存义有《拳术教范》等著作。
八卦掌理论,发展的较晚些,是在太极、形意理论的影响下发
253 展起来的,主要以口传及手抄本流行,孙录堂有《八卦拳学》、《八 卦剑学》等。
总之,内家拳的理论,在清代大有发展,是奠定武林理论的基 础。
外家理论,主要体现在清代的《少林拳术秘诀》之中,它成为 长拳理论的指南。另外,南拳理论也有了新的发展,故在《少林拳 术秘诀第三章-技击入手法》中有:“手法虽有各家之别,其渊源 要不出岳氏之双推。就余所见而论之,北派尚长手,南派尚短手; 长手贵力足,短手能自顾。平时练习,非长手不能达气,对搏时,非 短手不足以自保,故长短互用,刚柔相济,为此道之正宗广
在清末,除内家与外家之说外,武术界又提出南拳与北拳之 说、南拳与北派之说,虽都不十分科学,但就风格而论,它们是有一 定根由的。另外,又有南拳北腿之说,这些,皆为武术界研习得出 的综合性概论,虽不完善,但也道出了南北武术的不同内涵。
若从我国武术理论体系来讲,分为内家、长拳、南拳、象形、器 械五大体系,但细细归纳,又可分为:南拳、象形、通劈、太极、八卦、 形意、翻子、长拳(少林各家)、八极、地躺十种。当然,这十种之 中,又有小系,如太极拳的陈、杨、吴、武、孙等,又有大架、小架、中 架等,风格各异。再如翻子,有八闪翻、八翻、少林翻、戳脚翻、正八 翻、绵掌翻等十三家之多。八极与少林金刚八势有缘,少林金刚八 势、硬排硬砸、传给八极门李书文后,变成了八极金刚八势,动作稍 柔些。南拳泛指长江以南各省的拳术,也各有不同的特点。长拳 则更是个大概念,几乎包括60%以上的少林拳法、华北各省的少 林拳系。
顺便谈一下“风格”,风格不外乎五种要素的表现:1动作的幅 度大、中、小;2动作姿势的高与矮;3动作速度的快、慢、匀;4动作 劲力的刚、柔、脆;5以哪几种为主。正是由这五种要素,形成风格 各异的拳种。交织了数以几百计的武术拳家,在武坛中争奇斗艳,
形成今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局面。
清代,武术的内家、外家之说,又有了全面的大发展。如太极 拳,除五家而外,又有太极长拳,太极十三形(戳脚门)、三皇太极, 通背太极,螳螂太极,武清李氏太极等。似乎长拳慢练,速度均匀, 动如行云流水,即为太极的基本特征。本来嘛,太极拳就是长拳在 王氏理论指导下演化来的,故在《十三势》的名下,解释为:“长 拳”。
又如象形拳系,它由原先的醉拳、猴拳,发展成鸭形、蛇形、螳 螂、鹰形、狗拳、鸡拳等等,器械也由猴棍醉剑,发展成刀、枪、棍等。
晚清武术理论中的近代体育观:
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枪炮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 门,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由于火器的盛行,以 冷兵器为主的传统武术开始转形,西方体育也随之传入我国,这也 就促使传统武术理论开始适应西来体育之挑战,注重全面的身体 锻练。
如太平夭国革命运动中的习武,民歌中有:“八百女兵都赤 脚,蛮衿扎裤走如风”(1)除武艺外,走跑功夫练的都很好,又有: “妇女去跟洪宣娇,会打火炮会耍刀;牛排岭前大摆阵,杀得清兵 跑断腰,”(2)操练的也不仅是刀矛,还有火枪火炮等,是较全面的 训练。
1900年,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就是以“练习拳棒为由”来组 织群众,武装群众,进行反帝斗争的。据山东巡抚张汝海给清廷的 奏折中写道:“直隶山东交界各州县,人民多习拳勇,创立乡团,名 曰义和,继改称梅花拳,近年复沿用义和名目,……拳民年多一年, 往往趁商贾墟市之场,约期集合,比较拳勇,名曰亮拳,……此项拳 民所习各种技勇,互有师承……”其民歌中有:“神助拳,义和团, 只因鬼子闹中原。……神出洞,仙下山,扶助人间把拳玩。兵法 易,助学拳,要挨鬼子不弗难……”了大师姐,二师姐,耍起刀,快 如飞”,“刀随身转,掌上拳上,越快越好,不要迟延”、“内练一口 气,外练筋骨皮,逮着羊毛子,砍个脖子齐”等他们用武术拳理等 指挥组织,宣传群众进行斗争。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及清廷警卫 军等,开始请外国人教练兵勇,改习“洋枪”、“洋炮”、“洋操”等。 传统的弓、刀、石、技勇,虽不是完全废除,但也失去了原有的位置。 在《光绪政要》中载:“以升降(爬桅)娴其技艺,即以练其筋力, ……日间中学西学,文事武备,量曷分时,兼程并课°”也就是武术 与西洋体育并重。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派,如康有为等,中西各半。他们特别重视 少年儿童的体育活动,主张说:“以人方幼童,尤重养生,少年身体 强健,则长大亦强健。少年脑气舒展,则长大亦舒展”。谭嗣同, 是一个武术的爱好者,幼年跟“大刀王五”习六合、昆仑派拳械;又 从“通臂猿胡七”学双刀、太极、行意等。而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 则主张:“三育并重(德育、智育、体育)
总之,晚清以来,在冷热兵器的相互转换的过程中,除习练传 统武术外,也结合西洋体育,注重全面身体训练。曾国藩(1817- 1872年)的《劝诫浅语十六条•劝诫营官四条-第三条勤训练以 御寇》中载:“练技艺者,刀、矛能保身、能刺人;枪炮能命中,能及 远。练阵法者,进则同进,站则同站,登山不乱,越水不杂。”有全 面的要求。又有《曾文正公杂著•晓谕新募乡勇》中规定:“(一) 每逢三、六、九日午前,本部堂下教场,看试技艺、演阵法。(二)每 逢一、四、七日午前,着本管官下教场演阵,并看抬枪、鸟枪打靶。 (三)每逢二、八日午前,着本管官带领赴城外近处跑坡、抢旗、跳 坑。(四)每逢五、逢十午前,即在营中演连环枪法(即轮流分层放 枪法)。(五)每日午后,即在本营练习拳、棒、刀、矛、钮、叉,一日 不可间断。”从而可以看出,武术技艺天天下午练习,阵法、枪炮等 天天上午练习,士兵演练的比较全面。
浏览8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