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农民起义活动,多以教门为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手 段。在教门中,以练武为反抗的手段之一。
1 .乾隆四、五年(1739—1740年)河南伊阳等地白莲教组织的 起义
此次起义,以梁朝凤等人为首,在《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 斗争资料》中,引“乾隆四年( 1739年)十月十九日,兵部右侍郎雅 尔图奏”中讲:“……更豫省少壮之民,习于强悍,多学拳棒,如少 林寺僧徒,向以教习拳棒为名,聚集无赖,凶狠不法之辈,励尤成 风,邪教之人,专意诱骗此等入夥,以张羽翼。……如现今审理梁 朝凤一案,据供未获之梁周一犯,臂力过人,素善拳棒,持其骁勇 ……”可见梁朝凤、梁周等起义头领,为武术出众之人。此时少林 寺僧,习武教武的也大有人在。
- 乾隆十七年(1752年)以马朝柱为首在鄂、皖等省准备的起 义
杨中林(即方珍)口供中讲到:“我在他家(马朝柱),常见有武 力打拳的人……\也说明以习武准备起义。
乾隆十二年至十七年(公元1747 - 1752年),马朝柱在罗田 多云山(今天堂寨)组织反清起义,聚义民众遍及湖北、安徽、河 南、四川等数省,震撼了大江南北,给所谓乾隆“盛世”以辛辣的讽 228
刺,动摇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基础,为后来的一系列农民革命运动 准备了社会条件。马朝柱起义,使乾隆皇帝十分震惊,并亲自动手 抓这件大案。仅从乾隆十七年四月至十二月的九个月间,就批阅 马案奏章五十一份,传下谕诣五十八道。例如罗田知县冯孙龙,因 “纵恶养奸”,乾隆帝下令将其斩首;教谕彭大本以失察“管内教 匪”降职为训导;光山县知县谭龙因不亲历稽查案情而撤职;江西 巡抚鄂昌在奏章中未提及本境发现起义传单一事,也挨了申饬等。
马朝柱起义虽然失败,但在号称歌舞升平的乾隆盛世,在中原 腹地点燃了反清的星星之火,并有力地配合、支援了当时北起长 城、南达五岭的多起农民反抗斗争,为此后百余年间白莲、八卦、天 理各教起义、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军进军三楚,准备了社会条 件。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湖北京山以严金龙、何士荣为首组 织的起义
据湖广总督富明安等奏:“……听从严金龙学习拳勇……”说 明此次起义也以习武做准备。
-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直隶大名八卦教组织的起义
河南按察使穆克登奏章中载:"……绿韩直系肥乡县人,于乾 隆五十一年五月内,拜郝润成为师,同邢有富入段文经八卦邪教, 学习拳棒……”
5 ,王伦领导的山东农民起义
据《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几次较大规模的农 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二》中载:“……伦(王伦),阳谷人,貌魁岸性 狡谪,多力有拳勇,尝为县役……”、“孟灿,兖州人,勇莺凶悍,尝 因争博,以一掌毙其徒,亡命至楚”、“颜六,堂邑人,面黑髯卷,指甲如爪,故贼中称虎爪。……范伟招之入党,贼中称勇健者,推六 为首”、“杨累,忘其里居,王伦义儿也,多力,贼中称其万人敌。每 跨白骡,持白腊杆枪,与直隶参将某战,被围数重,自辰至酉不能出 ……”、“乌三娘,兖州人,年二十许,娟媚多姿,而有臂力,工技击。 其夫某,能为角抵戏,俗所称走马卖械者也,尝与三娘挟技走楚豫 间以(糊)口,而三娘技实过其夫。……王师困王伦于汪氏室,三 娘率诸女巷战,短兵相接,诸女次第死,三娘独挥两刃,能悍蔽锋 铜,忽于马上跃升屋,自屋而楼,即汪氏之三层楼也,高十余仞,官 军围三匝,矢炮拟之若的,三娘扬袖作舞状,终莫能伤。”、“王王 氏,王伦嫂也,号五圣娘娘,年六十余,白发盈头,身高八尺,跨马挥 双刀,巷战……”、"臣(山东巡抚徐绩奏)于初七日领兵交战,亲见 其领头入阵之人,两手持刀,故雉其腿(即俗称之”矮子步“,专门 的步行对付马队),疾走如飞,宛于0弥猴。其余亦主俱憨不畏死, 不避枪炮。臣意逆贼中必有百十精于拳棒之人,当先率众,其所用 系短柄枪,顺刀,扑刀等械。”从以上记述,可以看出,起义军中有 一批武术名手,功夫精绝,特别是乌三娘,能舞双刃避枪弹及箭雨, 其水平之高,非~般武师能比。
- 白莲教组织的川、楚、陕、甘、豫等省的农民起义
此次起义,是湖北襄阳人,巾帼英雄王聪儿(旧史称齐王氏, 齐二寡妇)所领导的白莲教起义。王聪儿(1777 -1798年),据冯 佐哲写的《王聪儿起义•(二)童年的辛酸——走马卖艺,倍受欺 凌》中载:“贫民出身”、“后来他们母女实在走投无路了,母亲不得 不含泪把聪儿送进一家马戏班练功学艺。”她十六岁时,结识了襄 阳县差役小头目齐林,共同的信仰和革命要求,使他们结成夫妻。 王聪儿与齐林结婚后,便成了齐林的得力助手,她在组织和发动白 莲教起义中显示了惊人的智慧和才能,因此深受教众的拥护和爱 戴,号称二师父。“她经常以练习拳术、气功、烧香等名义集聚群 众”在齐林被官府冤杀后,她就挑起了这付重担,终于商定在1796 年起义。
她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周游了湖 北、河南、陕西、四川等省,把前来镇压的清军,拖的筋疲力尽。 “不整队伍,不走平原,惟数百为群”、“忽分忽合,忽南忽北”每当 战斗,她总是冲杀在前。于马上运双刀,矫捷如飞,所向无敌“每 战作先锋,尤为勇焊,曾一日手斩总兵二人,官军望而畏之”在王 聪儿的领导下,有一批巾帼英雄脱颖而出:“妇女不仅仅参加了起 义军,有的更成为起义军的领导人物。除王聪儿外,还有湖北起义 军中的散李氏(王聪儿的弟子)、河南的杨贾氏、陕西的王刘氏,此 外还有高兰英(高均德妻)、马李氏(马五妻)、伍刘氏、符王氏(陈 得凤妻),张汪氏(张土龙妻)等等,这些巾帼英雄在反清斗争的战 场上,纵横驰骋,威震敌胆。”此次起义女兵占了很大比例,有的起 义军中建立了“女军”。
由于起义军的勇敢,杀得官军“一打起仗来,则拥兵自己,常 常命令部下带兵堵剿,而部下也心惊胆战不敢向前,他们又催促地 主武装乡勇们出来打头阵,乡勇亦不踊跃,而起义军却与此相反, 作战非常勇敢,冲锋陷阵勇不畏死。就连妇人孺子,亦矫捷若 飞。”妇女们也起到了“半边天”的作用。
《清稗类钞・技勇类-齐二寡妇用铁鞭》中载:“齐二寡妇者, 工技击,恒用一铁鞭,所向无敌。”其勇可知。
她手下有一勇猛异常的巾帼黑丫头,据《清稗类钞-战事类 -黑丫头负殊勇》中载:“齐王氏有先锋曰黑丫头,负殊勇,每战必 先。某监司之从仆皖人裴某,能手举五百斤,常以自豪。一日,川 督勒保议出队,裴出,跪账前,愿杀贼自效。勒壮其胆,令带百人 往,及获胜而归,则赏六品顶戴。越月,方出队,遥见一女子单骑持 枪至,裴以其女子也,慢视之,策马直前,举矛刺之。女略一举手, 裴已坠沟。”“惊曰:'此即一日手斩两总兵之黑丫头也!…总之,王聪儿及其所率领的巾帼英雄,练就了一身武艺,驰骋 疆场,所向无敌。但终因势孤力单,被清军的官乡联合武装所镇 压。最后她跳崖而死,又被清军割下头,肢解了躯体,当时她才只 有二十一岁。一些农民冒着生命危险,把她的遗骨抢出来。为了 怀念她,把她的业绩编成许多歌谣。如:
齐王氏真胆大,刀枪矛子都不怕Q —心要过大小坝,杀条血路 进四川。联合兄弟杀进京,阎王殿上打一仗。杀得鬼神心也惊。
7、天理教组织的豫、鲁、冀等省的农民起义
据《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中载:“天理教,亦名 八卦教”、“而河南滑县李文成、直隶大兴林清为之首”、“会齐、豫 奸民纠结死党,曰虎尾鞭、义和拳、红瓦社、瓦刀社,其最大者曰八 卦教。”当官军在河南滑县围攻起义军时,义军作了殊死的斗争: “滑城破,牛亮臣、徐安国劝张氏(李文成之妻)诡作被难妇女出 城,张氏云:'城亡与亡,不死非英雄!’乃挥刃巷战,击杀数人”、 “贼据滑城,官兵围之数旬不克,贼守愈坚”、“一贼大言曰:’欲破 吾城,须精兵二十万!’官兵射之,中其左臂,拔矢以射官军。官军 又射之,贼以手接矢,左右驰突。”当城陷之时:“李文成妻张氏挥 双刀死斗,手击杀数十人。”从上看出,起义军以武术习练组织群 众,并以武技作殊死斗争,而李文成之妻张氏,则是一位武艺高超 的巾帼英雄,以双刀杀出威风。
起义军中的另一位首领——冯克善,就是位著名武术家,他来 往于河南、山东、北京大兴县之间,是起义军的联络首领。据林清 口供中讲:“有卫辉的冯克善做地王”、“卫辉头目就是冯克善,手 下人有几百名。”可见冯克善组织了不少有武之人参与起义军。 据《靖逆记》中载:“嘉庆丁己( 1798年,据起义20年),有山东济 宁人王祥教冯克善拳法,克善尽得其术。庚午(1810年)春,牛亮 臣见克善拳法中有八方步,亮臣曰:'尔步法似合八卦。’克善曰: '子何以知之?’亮臣曰:’我所习坎卦。’克善曰:’我为离卦。’亮 臣曰:"'尔为离,我为坎,我二人离坎交宫,各习其所习可也。’”从 此即有八卦拳类的习练对话。
又据《清稗类钞・技勇类・冯克善夺门以出》中载:“冯克善 为林清之党,后亦被逮。初授徒献县,精技击。曾尝自入一室,使 数徒守门,手持利刃而向内刺之。冯忽大声曰:’我出矣。'则已立 徒之后,不知其何策以夺门而出也。”由此可知其本领高强。在今 饶阳、献县武术界中流传着许多关于冯的故事,有的接近神话,如: 说他善地行术(作土遁);说他在席筒中呆着,任人用群枪刺,一无 所伤;他以秫秸可胜群徒;他在被围时,钻进席筒,点烧席筒后,趁 浓烟逃走等等……,可见,他是位武功高强的英雄。
天理教(八卦教)以习武准备起义,以教门组织群众,从而推 动了武术的发展。
8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拜上帝会首领洪秀全领导的。在1851 年1月11日洪秀全生日这天宣布起义,后建都南京。
《中国近代体育史》中说:“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大小凡数 十次的农民革命斗争中,农民军中的武艺在战斗中发挥了较大的 作用。”“另一位义军领导人周春也擅长武技,常穿铁锁作履练功。 他的妻子阿凤则善使飞铭,人称’飞鸵凤';又惯舞双刀,刀法称 '双飞蝴蝶’,亦称’草上飞’,此种刀法曾流传于沙亭冈。周氏夫 妇并肩作战,后来参加了太平天国革命军。从对英帝斗争,又转入 太平天国的革命军中,皆以武术著称战场。太平天国军中,由于有 各个拳派的人员参与,对武术也是个推动” O
《太平天国野史》卷七中载:“凡各衙各馆兄弟,在馆无事,除 练习天条外,俱要磨洗刀矛,操练武艺,以备临阵杀妖(指清军), 不得偷安……”因此,太平天国的军队中,从上到下,涌现了无数
武术出众的人才。
太平天国的领袖都很注重习武,如天王洪秀全写诗曰:“手持 三尺定山河”、“男将女将同持刀,同心放胆同杀妖”等。他自小除 习读塾书外,即抽空习拳械。
翼王石达开,更是习武成癖,不仅气功功夫出众,且拳力超群。 《清稗类钞-技勇类・石达开碎碑》中载:“道光中( 1820 - 1850 年),石达开游衡阳,以拳术教授弟子数百人。其拳术,高曰弓箭 装,低曰悬狮装,九面应敌。每决斗,矗立敌前,骈五指蔽其眼,即 反跳百步外,俟敌锤至,疾转踢其腹脐下,如敌劲,则数转环踢之, 敌随足飞起,跌出数十丈外者,曰连环鸳鸯步,少林寺、武当山两派 所无也。教授于古寺中,前幢有丰碑,高二丈,厚三尺。一日,石将 远去,酒后言:’吾门以陈邦森为最能,应一较艺。吾身紧贴碑,任 汝击三拳,吾还击汝,亦如之。’邦森拳石,石腹软如绵,邦森拳如 著碑,拳启而腹平。石还击邦森,邦森知不可敌,侧身避,石拳下, 碑裂为数段。”由此可知,石达开之拳,区别于少林、武当,独成体 系。
又据《中国近代史上的体育》(谷世权)中载:“东王杨秀清原 来是广西高要县武生,形容粗壮,练就了一身武艺。”提起武生来, 《粤寇起事记实》中载:“广东风俗,喜演争头之戏,军器皆真,不似 他处戏场饰竹木为刀枪也。优伶登场,常用尖锋利刃,夺刀相搏, 勿顾伤痛,如真临大敌,观者欢呼赞赏。此辈矜其材武,得意自雄, 久习成性,凶悍异常……还有,秦日纲是:“力举百钧(三十斤 一钧),曾充乡勇”;胡以晃:“是个武秀才,后来考武举时,有个项 目是拉硬弓射箭,……拉满算及格。以晃力气大,于是把硬弓连拉 几下就断了。”林风翔:“未出去之前,在家经常练武。”
西王肖朝贵,据《太平天国人物-肖朝贵》中载引:“天排西王 真忠勇,冲锋破敌武略精。”(《醒世文》)“勇敢刚强,冲锋第一。” (《李秀成自述》)“极骁勇”、“勇悍善斗”、“遇战当先锋”、“亲身迎斗,往来如飞。”李滨在其《中兴别记》中写:“貌恶性悍,且多力。 耕牛脱缰逸畔,追握其尾,牛从之倒行。”又在陈微言的《武昌纪 事》中写:“贼首潜称伪号者七人,其最著为西王肖朝贵,负胆力, 凶悍异常,曾单骑片时杀百数十人如无所事。”从上所述,足见其 勇敢武劲出众。
又有陈玉成,原名丕成。参加太平天国革命以后,“天王见其 忠勇,改做玉成。”《藤县志稿》中载:“当(玉成)居家时,邻人茅屋 肇于火,融融照天矣!村人闻警趁未及”、“右竿左刀”、“一跃丈 许”、“飞登屋顶,瞬将烧着茅编挟以俱下。众至,睹灾状,群惊以 为神。”足见其轻迅如猿。
陈玉成十四岁时,就参加了童子军。童子军是太平夭国革命 军的法宝。故在张德坚《贼情汇纂》(卷U)中载:“凡临阵攻城, 亦惯用童子为倡,以童子皆不畏死,无不以号叫跳跃为乐者,且手 足轻便,往往登高涉险如履平地,更有捷若猿猱之童子,倏忽至前, 为人所不及防,转瞬而去,为人所不及追广玉成即为童子军中的 佼佼者。他以“三十检点回马枪”著称。曾国藩之流既怕他,又恨 他,曾咬牙切齿地狂叫:“玉成舍死苦战,攻城陷阵,捷足先登,贼 中之最为可恨者。”当时,陈玉成年仅18岁。后来,陈玉成在安徽 寿州中了苗沛霖的埋伏,使这位“盖世英雄”为叛徒所断送。其 实,苗沛霖如同霜雪见不得阳光似的,始终未敢见陈玉成的面,只 让其侄子苗景开劝玉成降,被玉成大声斥责道:“你叔真是无赖小 A!墙头一棵草,风吹二面倒;龙胜帮龙,虎胜帮虎。将来连一贼 名也落不着。本总裁只可杀,不可辱。势已如此,看你如何发 落。”把叛徒骂得淋漓尽致。当苗沛霖把玉成送与胜保时,玉成大 骂胜保:“尔胜小孩,在妖期第误国庸臣。本总裁在天朝是开国元 勋。本总裁三洗湖北,九下江南,尔见仗即跑,在白石山踏尔二十 五营,全军覆没;尔带十余匹马抱头而窜,我叫饶尔一条性命。我 怎配跪尔?好不自重的物件「'骂罢铺垫而坐。这位响当当的“英 王”陈玉成,被秘密处决时,年仅二十六岁。山川为之暗泣。
另外,太平天国革命军中,出了许多巾帼英雄,这与天王洪秀 全提倡的“男将女将尽持刀”分不开。据《中国近代体育史(5)》 中写:“八百女兵都赤脚,蛮衿扎裤走如风”。把女军描绘的雄壮 轻捷,栩栩如生龙活虎。在女军中,其名声最响者,要算洪宣娇了。 广西民谣中有:“妇女去跟洪宣娇,会打火炮会耍刀;牛排岭前大 摆阵,杀得清兵跑断腰。”这位天王妹妹,武艺高强,能“解衣纵马, 出入清军,刀术妙速,一军骇目。”为女军中的代表人物。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发行的咀雪庐主人的《祖国妇女伟 人传》中描写:“洪宣娇者,军中称肖玉娘,天王妹,西王肖朝贵妃 也,年不满三十,艳绝一世,骁勇异常,从女兵数百名,善战,所向有 功。肖玉妃及女兵皆广西产,深奉秀全教,每战先拜上帝。淡妆出 阵,挥双刀,锋凛凛落皓雪。乘绛马,鞍腰笼魅觥。长身白皙,衣裙 间青皓色。临风扬素婉,指挥女军,衫佩声影杂沓,望之以为天人。 女兵皆锦旗银盾。战酣,肖玉娘解衣纵马,出入满清军。内服裹杏 黄绸,刀术妙速,衣色隐幻,一军骇目。”文章把个天仙般勇武非常 的巾帼英雄,描写的声、色、影、武淋漓尽致,生龙活现。
苏三娘,是清朝道光末年,广西横州与广东灵山县一带的巾帼 英雄。在龙启瑞的《经德堂集》中,有一首题为《苏三娘行》的古风 中写道:“城头鼓角声琅琅,牙卒林立旌旗张。东家西家走且僵, 路人争看苏三娘。灵山女儿好身手,十载贼中称健妇。猩红当众 受官绯,镐素为夫断仇首。两臂曾经百战余,一枪不落千人后。名 闻官府尺招邀,驰马呼曹意气豪;五百健儿听驱遣,万千狐鼠纷藏 逃。归来洗刀怒谩骂,愧彼尸位高官高。君不见荀嵩之女刘遐妻, 救父援夫名与齐;又不见谯国夫人平阳主,阊外军中开幕府。汝今 身世胡纷纷,尽日及与豺虎群。……”作者龙启瑞,字辑五,号翰 臣,广西临桂人。道光二十年一甲一名进士,官至江西布政使。一 个被清军视作“十恶不赦”的“女盗”、“贼妇”,为什么值得龙启瑞这样放声讴歌,树碑立传呢?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是苏三娘“为 夫复仇”的“侠义”行为惊倒了他,是苏三娘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 斗争业绩震动了他(虽系讴歌,暗藏别有用心。有人说,苏三娘就 是太平天国革命军中的肖三娘)。(因苏、肖音相近)。
《清稗类钞-武略类-肖三娘能马上指挥射》中载:“粤寇军 中有肖三娘,号女元帅,或云即朝贵妹也。年二十余,长身猿臂,能 于马上指挥其众,且能左右射。咸丰癸丑(1853年)三月,陷镇江 时,曾率女兵数百登城,勇悍过男军,当者无不披靡”。可见其英 勇有谋略,善于指挥作战。
还有,飞刀杨二姑,是太平天国革命军中的又一巾帼英雄。 《清稗类钞-技勇类-杨二姑为飞刀神手》中载:“杨二姑,粤寇杨 辅清之妹也,勇敢果决。夫江得胜,为辅清部下都指挥,亦很骁勇。 每战,二姑辄以黄巾裹首,系大红战裙,与其夫并辔而出,冲锋陷 阵,人莫敢敌。能于马上掷刀刺人,百发百中,中者无不立倒,刀长 七寸,锋利无比,临阵时,可见杨二姑胸前垂一草囊,囊中累累者, 皆利刃也。自称为飞刀神手。且粗知文墨……”是位文武双全的 巾帼英雄!
又如捻军中的刘三姑,也是位“舞双刀,所向无敌”的巾帼英 雄。还有赖红姑,她跟和尚习武,故《历代农民起义传说故事选- 赖红姑》中载:“是赖文光(尊王)收为义女,原姓李,跟和尚学艺 ……”。再有,周秀英这位小刀会的巾帼,在《历代农民起义传说 故事选・女中英雄周秀英》中载:“女中英雄周秀英,大红裤子小 紧身,手拿大刀百廿斤,塘湾桥上杀四门” 0
总之,以上这些男女起义者,皆以武术闯江山。
9.黑旗军首领宋景诗
宋景诗,山东东昌府堂邑县人。据郑天挺写的《宋景诗起义 文献初探》中载:“身材高大,会武。”《清平县志》:“以武技名”;
237
《曲周县志》载:“幼习角抵戏,以膂力雄一乡,在武邑武家庄武赞 化家内教练很久。1861年又到冠县(查拳故乡)韩姓家内作教师 (武术教师)……”《宋景诗自叙》中载:"……窃身自幼学习枪棒, 业在前任山东巡抚张大人(张亮基)帐下教练乡勇,平贼有功,受 赏六品顶戴。兹因家贫难度,在冠县韩千总家传枪棒……
0且身 素日曾镖局住过数年,南北二京,学习枪棒者不止数千人,皆与身 为生死交,一闻身被株连,持械相助者,数日中即得一万余人 ……。”宋景诗生在道光、咸丰年间,学武、教武、保镖、当差、起义 等,所做皆与武术有缘,宋景诗为中国武术事业做出了贡献。不幸 的是,宋景诗壮年时惨遭杀戮。
10.义和团运动与北方武术流派的发展
义和团运动,是我国历史上涉及范围最广大的一次反帝爱国 运动,席卷了整个中国。组织起来的贫苦农民,显示了不可胜的力 量,使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彻底破碎。尽管各地都有义和团 民,但也仅限于贫下农民,中上层很少参加。这次运动,是冷兵器 与热兵器的一次总较量。实践证明,热兵器优于冷兵器。最后还 是冷兵器失败了,此时的传统武术,更进一步走向了体育化的道 路。
胡寄尘《清季野史•庚子国变记》中载:“义和拳起嘉庆时,民 间私相传习,其时禁令严切,犯者凌迟死,燕齐之间,犹有密传其术 者。光绪庚子(1900年),毓贤为山东巡抚,民间传习义和拳,以扶 清灭洋为帜。时各省多闹教案,外人逼我甚,民情益愤,闻灭洋说, 争鼓吹之。义和拳自山东蔓延及于直隶,聚众称义和团,遂围沫水
《清季野史-拳变余闻》中载:“庚子四五月间,忽传有红灯照 者,皆十余幼女,红衣裤,挽双丫髻,稍长者盘高髻,左手执红灯,右 手执红巾及朱色折叠扇”、“义和拳源于八卦教,起于山东堂邑县,旧名义和会。东抚扑之急,潜入直隶河间府景州献县。乾字拳先 发,坎字继之,坎字拳蔓延于沧州、静海间,白沟河之张德成为之 魁,设坛于静海属之独流镇,称天下第一坛,遂为天津之祸。坎字 拳由景州蔓延于深州、冀州,而沫州,而定兴、固安,以入京师。天 津、北京拳匪本分二系,皆出于义和会,其后皆称义和团”。
《义和团史料-直隶省》各县志中载:“光绪庚子,义和团蜂起 ……挥刀舞剑”(《三河县新志》);“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拳传 入境内,各村民众纷纷练习”(《顺义县志》);“有民间学习拳棒自 保身家”(《清苑县志》);“村镇多设团习拳”(《新城县志)1935年 铅印);“光绪二十五年( 1799冬),张岗村人始习拳”(《雄县乡土 志》1905年铅印);“元氏亦有设坛习拳术者”(《元氏县志》1931 年);“乃练游勇,招拳师,驻于文庙内演习神拳、红灯照”(《晋县志 料》1935年石印);“村巷小儿演习神拳”(《邢台县志)1905年); “刘胜先,山东莘县人。……吾幼习拳棒,……迎胜于家,大聚党 徒,名大刀会,号铁布衫”(《成安县志)1931年);“二十四年(1898 年)秋,沙柳寨义和拳民赵三多,率拳民扰乱城东一带村庄。先是 山东冠县梨园屯村义和拳民与天主教民因庙地起争端,激成事变。 赵三多本拳民,遂率其党数百人,以仇教为名。”(《威县志》1921 年);“青县三呼庄王之臣,拳匪之臣擘也”(《沧县志>1933年); “二十六年(1900年)夏,各村男习义和拳,按八卦分八门;女习红 灯照”(《南皮县志>1933年);“畿辅民争习义和拳教,以八卦为 号”(《盐山新志>1916年);“有时习武者用刀砍、用枪戮,叫做,过 刀过枪’,练的枪刀不入就算成功了”(《宁京县志稿》1964年)。
又《中国近代体育史》中载:“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山东 巡抚张汝海给清廷的奏折中说:’直隶山东交界各州县,人民多习 拳勇,创立乡团,名曰义和,继改称'梅花拳’、’神助拳,义和团,只 因鬼子闹中原。’’大师姐,二师姐,耍起刀,快如飞’、'刀随身转, 掌上拳上,越快越好,不要迟延'” o
从上可以得知,河北各县,乃至全国各省地,大都有义和团民 在活动,而且都以练拳为取胜法宝。这就大大促进了各家拳械的 发展。如,八卦名家程廷华遇难庚子义和团之役;昆仑门、六合门 的大师王五,也在此役遇害;形意拳家李存义、高振东等,在义和团 中成了杀敌先锋。
此外,著名义和拳首领赵三多,即是梅花拳大师,为了使梅花 拳不受株连,故以义和拳命名
民间拳师对普及武术的作用
武术在民间传播,主要靠民间拳师的传续。如功力拳,是靠明 永乐九年的张文通拳师,学自少林拳,传于河北、山东交界的故城 县一带,世代传续下来,后经九代的张湘云、梁榜、梁侠、孙浪等,以 及十代的“双杰”张茂盛和张茂杰、“神人铁牛”陈玉龙、“草上飞” 刘春芳、“快腿”张义、“七邪”张连贯、“大刀”何瑞林、聂老四等, 传于张家口、河南、本溪、齐齐哈尔、大连等地,主要流行在河北故 城县武官营、山东甲马营等地。
梅花拳,则是由明末清初武师邹红义流传下来的,后经十几代 的共同努力,将此拳主要传播于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北京等 地,是个较普及的优秀拳种。
秘宗拳(燕青拳、迷宗),则为孙通在山东、济宁、泰安(后落户 于沧州姚官屯)等地传播,现已传布全国各地,主要在沧州地市、 天津南郊为普及。
八极拳,在河北沧州地区的孟村回族自治县较普及,经吴钟等 人的传播使之发扬光大,在它发展的过程当中,张瑞清、吴会清、吴 秀峰、李文书等做出了巨大贡献。
形意拳(最初称心意六合拳),是由明末清初人姬际可(姬龙
241 峰1631-1712年)所传,后经曹继武、马学礼、戴龙邦、李洛能等民 间拳师传播开来,特别是车毅斋、宋世容、刘奇兰、郭云深、李存义 等等,将此拳发扬光大。
太极拳,是从长拳发展演化而来的,明末清初人陈王廷、陈长 兴、王宗岳、杨露禅、武禹襄、郝为真、孙录堂等,分别对太极拳从技 术到理论,都各自做出了各自的贡献,最后以陈、杨、武、吴、孙五家 最为普及,此外,又有三皇太极、太极十三形、通背太极、武清李氏 太极拳等等。
八卦拳类,有峨嵋山所传,有南方所传,其中民间拳师董海 川,在北京肃王府传北京商业界的史六、程廷华、尹福、梁振圃、刘 凤春、刘印良、宋长容等,他们把此拳传播至广;另外,老八卦称 “阴阳八卦掌”,起先由清初南方(河南一带)董梦麟传河北霸县苇 家营人李振清,再传刘宝珍、任致诚、肖海波等,在固安、文安、霸 县、任丘县、天津较为盛行。程廷华的弟子高艺胜,又在山东学了 宋艺人的八卦掌,即为“游身连环八卦掌”,其中有先天八卦,后天 八卦之名。
劈挂拳(后来与通背交流,又有称通背拳的),由韩性和尚传 河北盐山大左村的左宝梅,之后经几代单传,才广传于世。
通背(通臂、通备)拳,是以模仿长臂猿的动作。北京白云观 的韩道人,山东齐太昌(有说浙江祁太昌)所传,后经祁信、刘月 亭、张策等传播开来。
南拳,为流行在长江以南各省的拳术,以短拳重技击见长。据 说是由福建洪熙官、方七娘、严永春,广东李有山、蔡九仪等人,把 它逐渐发扬光大的。
八闪翻,由少林寺传来河北蠡县、肃宁等地,后来由八闪翻繁 衍出绵掌翻、八翻手、燕青翻(张清翻)、少林翻、少林正八翻、软翻 手、八翻、义子翻(六合翻子)、鹰爪翻等,传衍者,有少林寺僧人, 有浙江赴京赶考的武举子等,皆与民间拳师有关。戳脚,又名“九枝子”,又名“九枝十八翻”等。在河北,是由一 名叫赵老灿的武师所传授的。最初传金刚捶、二郎拳、哪吒拳、称 八门翻,翻子代戳脚。由此看来,戳脚是翻子门拳术。后来经蠡县 的刘观澜先生及其后人所传播,在蠡县、高阳、肃宁、饶阳、北京、 沈阳一带广为流传。
母子拳,是由清初山东陵城王志远首传的,经过孙越南、张四 海、马回回、马祥九、王学俊、李公、冯声远、李敬亭等十三代。今 天,此拳流传于高阳、肃宁、蠡县等地。此拳与少林正八翻又称八 门拳。在此拳谱前头,为戚继光的《纪劫新书》全文,之后才是“母 子拳”与“少林拳正八翻”,可见戚继光的《纪劫新书》对该拳的影 响之大。
短拳则是由江苏的一武举子传来高阳一带的,后由胡山、乔老 端、于老云、李书汉、翟老庄、翟义曾、翟树功等七代人的精心传习, 并使之发扬光大,且把南拳北拳化,但仍保持其短小精悍,劲力充 实,手法简捷明快,刚劲饱满的特点。
另外,北方的二郎拳、螳螂拳、扫手、明堂拳、唐拳、沙教、佛汉 拳、三皇炮锤、随手、弓力拳、太祖拳、太祖反拳、义和拳、连拳、少林 性弓拳、罗汉拳、气功长拳、太极长拳、太极螳螂拳、付拳、八门拳、 言情拳、清八仙、顺式门、元门、甚氏武技等等,这些在民间流传着 的三百多个拳种,大都是民间拳师辛勤耕耘的结果,所以说,民间 拳师是我国武术的传播者(详情可参考第四节的主要门派及传播 者)。
浏览5,09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