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拳系流行在山西太原民间的李洛能拳谱,1984年太原市武 术挖掘整理组出版(内参)。
该书内容:{1}形意拳序;{2}又序;初学入门规矩;{4}练 习三害;{5}呼吸合道;{6}三步功夫;{7]七拳法;{8}八字诀;{9} 五行名称;{10}形体合一;UH六合为一;U2}三节合一;{13}四 稍三心归一;{14}步法手法五恶;(15f战手要法;{16 }形意摘要; {17}拾陆处练法;{18}拳经歌曰;{19}拳经曰;{20}无极论;;21} 虚无无极含一气;{22}起势;{23}太极论;{24}太极势”25}太 极;{26}两仪论;|27}两仪生三才;{28}劈拳讲义;{29}崩拳讲 义;{30}钻拳讲义;{31}炮拳讲义;{32}横拳讲义;{33}五行合一 进退连环拳讲义;{34}拾贰形讲义;(35)无形生克讲义;{36}无极 学;{37}身法八要;{38}又序;(39}六门拳。
(据传为乾隆壬寅(1782年)年所写)o.《太极拳经》
此书写于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山右(山西)的王宗 岳所著。
该拳谱,系河北人武禹襄从陈青萍学过太极拳赵堡架后,在河 南省舞阳县一家盐店里得到。
《太极拳谱》之名,是由民国元年间(1912年)河南省国术馆 馆长关百益所命名,后来沿用此名。
书的内容:U}太极拳论”2}十三势;{3}十三势行工;{4}打 手要言;15}打手歌。
今日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可说是受此理论直接影响下逐渐形 成的。所以说,《太极拳经》对后世影响巨大。
- 《阴符枪谱》
该枪谱系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所写,署名:山右(山西省) 王先生撰。此谱风格与王宗岳《太极拳经》一书相同,故断言为王 宗岳所写。
《阴符枪谱-序》文中有:"……山右王先生,自少时经史而 外,黄帝、老子之书及兵家言,无书不读,而兼通击刺之术,枪法其 尤精者也。盖先生深观盈虚消息之机,熟悉于止步伐之节,简练揣 摩,自成一家,名曰:《阴符枪谱》……辛亥岁(1791年),先生在洛 (洛阳),即以示余,余但观其大略,而未得深悉其蕴(奥秘),每以
为憾!余应乡试,居汴(开封),而先生适馆于汴,退食之余,复出 其稿示余,乃细心观之,……于是将枪法集成为诀……”。
- 《拳术》
系少林寺正统之书。为少林寺僧玄机和尚的拳法秘诀。明末 陈松泉所传,张鸣鄂编辑,后来张孔昭又对之进行了补充。
在清代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曹焕斗又对之进行补充。
在其传续翻印中,其中海陵的度我氏的藏本,在民国十九年 (1930年)以《玄机秘授穴道拳诀》为书名在上海国技学社重印; 王某藏本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由谭隐卢以《拳经-拳法备要》为书名复印。
据罗振常在《拳经•拳法备要》的“序”中说,是抄,为少林正 宗,由张孔昭撰,曹焕斗注释。
唐豪先生见此书后,查了少林寺僧谱,此时为“玄”字辈。并 在《中国武艺图籍考》中论证了“玄”字,是名实相符的。
《拳经・拳法备要》的内容:HI拳经序;{2}张孔昭先生序; ! 3}问答歌诀二十;{4 }周身秘诀十二项;)5|下盘细秘诀;{6 }少 林寺短打身法;{7}踢中切要;{8}守身切要;{9}身法操持; 走盘;总论入身煞手猛迅精微秘要;112}论八面肩头;{13}练 手法秘要;U4 ] 口传百法;{ 15 )论一闪之法;{16}走左右盘开法; {17}提劲运用之法;{18}迷拳;{19}迷拳盘;{20}迷拳用肩法; {21}从上劈下;{22}乌龙戏珠;{23}黄龙抱蟾;{24}凤凰展翅; {25}闭阴扫阴;{26}太山压顶;{27 }醉八仙歌;]281死手解求。
在《拳法备要》中,有:总歌;⑵身法指要;{3 ]手法指要; {4}步法指要;{5}眼法指要;{6}气法指要;{7}百法同源;{8}道 勿滥传;{9}步行之图;{10}交盘口诀Jill呆架式(图少 林寺玄机和尚传授身法图(铁闩大法、戏珠大法、捉蟾大法、压顶 大法、单披式、狼拳护胸式、蹦翩式醉步、闭阴大法、扫阴大法、勒马 步插掌式、提步铁闩式、腾挪偏闪式、已出插掌式、左肩出势式、垂 肩式、八仙醉步图式、葫芦式、站步式、铁拐李颠桩式、破打边盘式、 中盘式此破法、走外盘式、玄机和尚步共计24图);{13}走盘太极 八步全(图);H4J论玄字步;{15}癫狂歌诀;{16}双闪歌诀;)17) 寒鸡步诀;|18)铁牛耕地;119)闪步歌诀;|20f左右铁扫;{21}论 下步秘要;|22}少林寺短打推盘步法;{23 }张李盘步(图);|24( 张老用进马掀桩跌(图);{25}铁牛耕地(图);|26|梅花五步法; {27}三角步法。
- 《内家拳法》
由清初浙江余姚人黄百家所撰。黄百家,原名黄百学,字圭 一,号不失,史学、理学及诗文均有造诣。其父黄宗羲,是著名的学 者,曾在浙江四明山结寨抗清Q黄百家少年时遭革代之难,受其父 及明、清换代移民志士的影响,有感于文人不武,于是从艺于内家 拳法大师王征南(1617年一 1669年),学内家拳法,师死后七年 (1678年)写成此书,并撰《王征南传》。《内家拳法》记述了内家 拳源流、练法、套路和“十段锦”,还介绍了内家拳的禁犯病、打法、 心法、穴法等内容。此书是研究明代内家拳史和技术体系的重要 资料。
据《南雷文集•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载:“征南先生 有绝技二:曰拳、曰射。然穿杨贯戟善射者,古多有之;而惟拳,则 先生最善。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
内家拳法为:“其拳法,有应敌打法各种若干(长拳滚斫、分心 十字、摆肘逼门、迎风铁扇、弃物投先、推肘捕阴、弯心杵肋、舜子投 井、剪腕点节、红霞贯日、乌云掩月、猿猴献果、绢肘裹靠、仙人照 掌、弯弓大步、兑换抱月、左右杨鞭、铁门闩、柳穿鱼、满肚疼、连枝 箭、一提金、双架笔、金刚跌、双推窗、顺牵羊,乱抽麻、燕抬腮、虎抱 头、四把腰等);穴法若干(死穴、哑穴、晕穴、咳穴、膀胱、暇蝉、猿 跳、曲池、锁喉、解颐、合谷、内关、三里等);所禁犯病法若干(嫩 散、迟缓、歪斜、寒肩、老步腆胸、直立软腿、脱肘戳拳、扭臀曲腰、开 门捉影、双手齐出等);……O其练法,有练手者三十五(斫、削、 科、磕、靠、掳、逼、抹、芟、敲、摇、摆、撒、铲、揽、兜、搭、剪、分、排、 缗、冲、钩、勒、换、括、起、倒、压、发、插、删、钓);练步者:碾步、冲 步、撒步、曲步、蹋步、剑步、坐马步、钓马步、连枝步、仙人步、分身 步、翻身步、追步、逼步、斜步、绞花步,而总摄于六路与十段锦之 中。各有歌诀(六路:佑神通臂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豪;仙人立 起朝天势,撒步抱月不相饶;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锤冲捋两翅摇。十段锦:立起坐山虎势,回身急步三追,架起双刀敛步,滚斫进退三 回,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力斫归营寨,扭拳碾步势如初,滚斫退归原 路人,步陷随前进,滚斫归初飞步,金鸡独立紧攀弓,坐马四平两 顾)。顾其词皆隐略难记,余因此为之诠释之,此备遗忘(诠六路 曰:’斗门,左膊垂下,拳冲上当前,右手平屈向外,两拳相对为斗 门;……。’诠十段锦曰:’坐山虎势一起斗门连枝,足搓向右作坐 马,两拳平阴着胸;……,);六路与十段锦多相同处,大约六路练 骨,使之能紧;十段锦,紧后又使之放开……凡技之上者,于拳则有 盘斫(拳家唯斫最重。砍有四种;滚砍、柳叶砍、十字砍、雷公砍; 而先生另有盘砍,则能以砍破砍);……因为余兼及枪刀剑钺之法 曰:拳成外,此不难矣,某某处即枪法也,某某处即剑钺法也,以至 卒伍之步法。”这对“内家拳法”作了较详尽的记述与诠释Q
《内家拳法》内容:
11}综述;12}五不传;{3}打法名;{4}犯病法;{5}练手法三 十五;{6}练步法十八;{7}六路歌诀;{8}十段锦歌诀;{9}诠六 路;{10}诠十段锦;{11}概述等。
12 .《役氏武技书》
清代甚乃周(1736-1795年)著。甚乃周,甚氏武技创编者, 字落臣,号纯诚,又名甚三。河南汜水人。自幼喜好武术,文武双 修。初学于禹襄,曾随虎牢张八习枪法和拳术,随四川梁道习棍 法,随洛阳阎胜道习罗汉拳法,还曾到河南温县陈家沟等地访师求 艺。他既重实践,又重理论,还重养生。融会各家,以易理、医理阐 发拳理,逐渐创立了甚家拳体系,集甚家拳拳法、理法,撰成《甚氏 武技书》。此书共六卷,前五卷讲拳法、拳理;第六卷讲枪法、猿猴 棒、双剑等武术器械谱。
此书的主要拳械套路有:H1二十四字拳;{21二十四大战拳; ⑶青龙出海;{4}大罗汉拳;{5}小罗汉拳;{6}小红拳;{7}炮拳;
215 18}黑虎拳;{9}白虎拳;{10}韦陀拳;U1}支字拳;U2}六合虎扑 拳等。另有“培养中气论”、“武备参考”等。器械有
:{⑶三十六 枪;{⑷猿猴棒;{15}双剑谱;{16}纯阳十三剑;{17}双剑;・{ 18} 剑指七星;{19}春秋大刀;{20}六合棒;{21}虎尾鞭;{22|峨眉 镰;{23}单剑抵抢;{24}双剑抵枪等。
其枪法四大纲领讲:“步眼一步法不合,周身之累,钮歪斜缥, 难进难退;宽窄适中,丁入雁行,前虚后实,动则灵通。手法一两手 之用,须分死活。前后收放,曲伸委蛇;前把路走,后把随之,周身 有气,打扎有力。身道一身为主帅,五官是将,不能调遣,自寻灭 亡;身气催运,头目手足,动静一家,灵快雄壮。头面一四肢百骸, 头为领袖,此处不合,全体俱休;譬之兵将,惟首是从,首所不至,众 安所用?”
此书又在“论外形”中载:“头为一身之领袖,身使臂,臂使指, 而命门乃一身之枢也。头似晴蜓点水,拳似山羊抵头,腰如鸡鸣卷 尾;卷则气由后往前收,收而不散;脚似紫燕入林,裆口前开后合中 间圆……
在“论初学人手法”中讲:"……用力劈之,如执斧破柴之状 ……落点情形,头似蜻蜓点水,拳似山羊抵头,脚似紫燕入林;落点 之理,恰似云里打电。发势之机,好似弩离弓弦……。”“初学莫言 练气,先将身法眼法比清,又不可使力,须因势之自然,徐徐轮舞, 务将外形安放一家,再令轻活圆熟。”
在“初学条目”中载:“学拳左动必右应,右攻必左辅;左右相 生,方得阴阳周流之妙。学拳,力要用得出,气要留得住……,要做 到脚与手合;手与眼合;眼与心合;心与神合;神与气合;气与身合, 再无不捷妙灵活处。学拳一势精灵,约得千遍,方能熟练;若不熟 练,还是千遍。”
“二十四大战拳”中分上、中、下各八势:“上八势一单刀赴会、 莲花转枝、大火烧天、顺手牵羊、二郎劈山、泰山压顶、蛇入雀巢、滚 牌挨进;中八势一湘子蒯兰、凤凰点头、双燕衔泥、白鹅亮翅、单鞭 救主、海底捞月、鹘子钻林、泥里拔葱;下八势一百虎靠山、青龙鹤 爪、返剑击石、庄周化蝶、野马分鬃、夜叉探海、月下追信、韦陇提 杵”。
甚家武术,博采众家之长,广纳各家,发展了字拳、猴拳、少林 拳、太极拳、峨嵋猴棒、醉拳等诸家拳械法。
《甚氏武技书・阴阳乱点入扶说》中又载:“此醉形势也。醉 形者,忽前忽后、忽仰忽俯、忽进忽退、势无定形、气亦随之为入抚 也。但乱之中,随时而布,阴阳不相悖谬,乱而却不乱也。”正说明 茬氏摄醉之形而寓于技击之中。
- 《古今图书集成》
据《清史•艺文志》、《辞海》中载,该书系陈梦雷所著。《辞海 -古今图书集成》中载:“凡一万卷,目录四十卷;本为清康熙时, (1661—1722年)诚亲王胤址命进士陈梦雷所撰,名曰《古今图书 汇编》;历十余年,书成上之,帝命改名《古今图书集成》,并命开馆 重辑;雍正初(1732-1735年),胤址获罪,梦雷发谴边外,别命蒋 廷锡等更续其事,三年告成,汇为: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 济六编,析为乾象……气
该书对武术的记述,有:弓、弩、弹、刀、剑、斧钺、拳搏、戟、戈 矛、椎棒等项°拳搏中引《宁波府志》松溪拳术:“盖拳勇之术,有 二,一为外家,一为内家;外家则少林为盛,其法主于搏人,而跳踉 奋跃,或失之(疏)故,往往得为人所乘。内家则松溪之传正,其法 主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又引 《武备志》拳:“其自叙,手搏旨哉津津乎?今之介弁(手搏)反耻, 不言嗟哉,未之难已知点画而后可教八法、知据鞍而后可教驰骤, 拳之谓也。”它还引了《宁波府志》的边澄传略及张松溪传记及还 引了《纪励新书-拳经捷要》中的“三十二势”拳诀等。
《陈氏太极拳图说》
此书为河南陈家沟十六世孙陈品三(1849年一1929年)著。 为讲解陈式太极拳技法、理论、秘诀等的宝贵著作o
陈品三,名鑫,字品三,祖父陈有恒,是家传的太极拳大师。陈 有恒为新架式的创编人。陈品三自小跟其父陈仲姓习陈氏新架太 极拳,但他以读书为主,晚年倾注太极拳拳理的研究,从1908年起 开始写书,十年书成,无子女,把书给了世侄陈春元。陈品三死后, 唐豪邀陈子明于1930年去陈家沟调查时见此稿,遂在1931年将 此书稿推荐给河南省国术馆馆长关百益,此书1933年由河南开明 书局出版。
该书内容序;自序;{3}无极图;{4}太极图;{5}河图 说;{6}河图;{7}洛书说;{8}伏羲八卦方位图;{9}文王八卦方位 图说;{10}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图说;{11 }八卦相合数图说;I⑵ 先天八卦动静图说;[13 }先天八卦图说;U4}八卦生六十四卦阳 仪横图;U6}八卦生六十四卦阴仪横图;{17}八卦变六十四卦图 说;{18 |六十四卦相错图;……;{76|太极拳势卷一;{ 77 }太极拳 势卷二;178 }太极拳势卷三;|79|附录。
- 《少林拳术秘诀》
该书是对《拳经・拳法备要》的发展,在清代末年写成,是一 部煽动革命的教科书。署名“尊我斋主人
据唐豪所著《少林拳术秘诀考证》中载:“《秘诀》所胚胎的 《少林宗法》为佚图本,与陈铁生本同出于合李语本。合李语本刊 载于宣统三年上海《天铎报》,民国十二年陈铁生撰《武库》一文, 记其刊载的情形于少林宗法条:此书为卢炜昌得于山西友人者,并 有图像一册。民国前一年,余任上海《天铎报》编辑时,曾撰《铁罗 汉宝相》一卷,评述朝元派拳术之动作法。……近期上海中华书 局出版之《少林拳术秘诀》,即此书也,惟略有异同
本书共分十三章:{1}气功阐微H 2}五要说;!3|技击入手法; {4}通行裁手法;{5}解裁手法之真诀;{6}身法示要;{7}拳法历 史与真传;{8}技击术释各;{9}禅宗之极轨;{10}南北派之师法;
{11\少林之戒约微言;{12 \明季少林之变派;U3 }神功说。
该书把”气功”作为武术的基本功之首,对武术研究来说也是 一个发展。在《少林拳术秘诀•气功阐微》总结中有:“柔术之派 别习尚甚繁,而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神功为造诣之精,究其极致 所归,终以参贯禅机,超脱于生死恐怖之域;而后大敌当前,枪戟在 后,心不为之动摇,气始可以壮往,此所谓:’泰山倒吾侧,东海倾 吾右,君心本泰然,处之若平素也’气“呼吸之术,当时此派最盛。 而西江河南两派,则以长呼短吸为不传之秘法。河南派则名此为 丹田提气术;西江派则名之为提桶子劲(劲即气力)
在其《少林拳术秘诀・技击入手法》中又载:“柔术一端,学之 不难,要精为难。吾自初涉藩篱,至于今兹,垂二十有九年,走遍南 北,所遇名人巨手,以数十计,凡秦晋燕齐魏楚蜀之地,其中名手极 多,而以山左山右及秦鲁为盛;考其宗派,虽有传授之不同,要之不 出南北两宗之衣钵。穷其平日得力之地,与其深造精专之术,各有 其长,不可以一端尽。有练一指者,有习一腿者,有专用力于呼吸 者,有从事于跳跃以为能者,争奇斗异,如当春之花,纷华绚烂。 ……”“地盆一南派曰地盆,又曰地盘;北派曰马步;河南派及蜀黔 楚等处,又曰站桩,名异而实同也。”手法一手法虽有各家之别 ……就余所见而论之,北拳尚长手,南派尚短手;长手贵力足,短手 能自顾;平时练习,非长手不能达气,对搏时,非短手不足以自保; 故长短互用,刚柔相济,为此道之正宗。”
《少林拳术秘诀・解裁手法之真诀》中有:“•….m 高来则挑 托;12}平来则拦格;{3 }低来则砍切;|4)势猛则乘其势以猛还之; {5}力强则借其力而顺制之敌力胜于我,则取侧锋以入; 敌力弱于我,则踏洪门(正面)而进;18}动手欲防敌人足,须注意 其肩窝(大凡用长腿飞来时,其肩窝必先耸起,此定势也);19}有 时偶尔不备,被敌从后突然围抱,可急下半马,先以头向后,撞击敌 人之面鼻;因抱时彼此之头部,正对准也,倘一击不中,再乘势以足 向后提去,以取敌人之下阴部,无不松懈者;倘二击再不中,则吞气 一 口,鼓力周身猛起肘拐,此冲击敌人之胸肋腹部等处……;(10( 凡与人搏,切不可用手沾实敌人之手与物,盖不实则虚,虚则易于 变化……
《少林拳术秘诀-身法示要》中讲:“进步捷如风,失机退宜 快,乘势锋入,身稍向前迈;掌实即须吐,发声使惊怪,变化如蛟龙, 迟速分胜败”、“趋避须眼快,左右见机行;趋从避中取,实自虚处 生;山重身难压,隙开进莫停;势猛君休惧,四两拨千斤。”
《少林拳术秘诀-南北派之师法》中载:“南北之区分,究以 北地为胜;其中有关乎天时地利者,非人力所能为也。盖以燕赵齐 秦之郊,多豪侠奇绝之士,且北地苦寒,生于其间者,筋骨实较南方 为强;而饮料食物之中,米与麦又大有悬殊。吾尝周历幽燕长城诸 地,广漠平原,一望无垠,每至秋冬之交,而南人初至其境者,已有 瑟缩萧索之意,迄至北风怒号,寒风裂骨,南人之不能撑支,更无攻 矣;北人则习惯成性,毫无畏缩,虽层冰盈丈,雪花如掌,而鞍马纵 横鞭影自豪,此北人之筋骨,较诸南人为强健者,乃天演界中之生 成的优势,不可讳也!益以北地最重镖客,人之以此谋生活者,不 可胜数。因其地绿林豪客,所在多有,其中盗首贼魁,亦常有挟奇 技异能者,不可以寻常视之。而商贾之出于其途,欲保持其财物 者,势不能不顾聘镖客,此等镖客,必须操极精之技术,而后可以保 他人之财物,与自己之生命。此中精微,洵所谓真实本领,而丝毫 不可假借,故凡欲以充当镖客为生计者,平日秘密之练习,先必求 其普通,而后习其专门,总须择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及者,朝夕以求 之,必臻乎至精极熟之境,始可出而应镖客之选。……”
此书对中国武术论述较为详尽,对清代末年,全国武术的概 况,也介绍的较为全面,这与作者广游海内有直接关系。虽名《少 林拳术秘诀》,但它对武林之概况与技术等,论述详略十分得当, 是清代武林的总结。因此,在史学上,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16.综述
在清末民国初年这一段时间里,武林界出了一批专著。这一 批武林名手,总结其练拳经验,纷纷著书立说,特别是上海精武会 与南京中央国术馆的弟子们,多有著述问世。
太极拳有:《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太极拳体用全 书》(杨澄甫)、《太极拳讲义》(陈微明)、《太极拳势图解》(许禹 生)、《太极拳经》(关百益)、《太极拳发微》(徐哲东)等;形意拳则 有:《行意拳抉微》(刘电琛)、《形意母拳》(姜容樵)、《形意五行拳 图说》(凌善清)、《行意拳学》(孙录堂)、《形意拳谱》(宝显廷)、 《形意拳谱五纲七言论》(靳云亭)、《形意五行拳图说》(靳云亭)、 《形意十二目》(姜容樵)、《形意图解》(许龙厚)等;八卦掌有:《八 卦拳学》(孙录堂)、《八卦剑学》(孙录堂)、《龙形八卦掌》(黄柏 年)、《八卦掌》(宫宝田)、《八卦掌要义》(吴孟侠)等;少林拳有: 《少林十字战拳》(陈铁笙)、《少林拳》(金一明)、《少林拳法图说》 (朱鸿寿)、《少林拳拆法》(陈铁笙、赵连和)、《少林石头拳》(金一 明、郭粹亚)等;其他各家有:《单练弹腿图解》(王怀琪)、《教门弹 腿图说》(吴志青)、《四路查拳》(吴志青、张本源)、《螳螂拳谱》 (黄汉勋)、《罗汉醉拳》(黄汉勋)、《功力拳》(陈铁笙)、《写真秘宗 拳》(姜容樵)、《燕青拳》(张怀琪)、《铁钱拳》(朱愚斋)、《工字伏 虎拳》(林世荣)、《虎鹤双形拳》(朱愚斋)、《白鹤门食鹤拳》(李载 鸾)、《字门拳法正宗》(胡遗生)、《五祖拳图说》(徐金栋)、《蔡李 佛拳》(陈胜)、《通臂拳》(张志通)、《西洋掌拳术》(郭粹亚)、《六 通短打》(金一明)、《甘风池拳谱》(殿子潇)、《大雄拳图说》(刘法孟)、《内家拳拳法篇》(倪清和)等等,大约有一、二百本之多。这 些著作对明清以来我国的武术事业,作了从技术、理论到源流等方 面的全面论述,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武术的理论体系。
- 内家拳家王征南
据《黄梨洲文集-王征南墓志铭》中载:“征南名来咸,姓王 氏,征南其字也。自奉化来郸,祖宗周,父宰元,母陈氏,世居城之 东桥。……少时隶卢海道若腾;海道较艺给粮,征南尝兼数人,直 指行部Q征南七矢破的,补临山把总。……以中军统营事,屡立战 功,授督督佥事付总兵官。”因武功高强,曾任明总兵之职,事败家 居,并将其术传给黄宗羲之子黄百家。黄著有《内家拳法》一书于 世。
王征南曾在故友处与松江教师比武,《黄梨洲文集-王征南 墓志铭》中载:“教师以其畏己也,强之欲力,征南不得已而应,教 师被跌;请复之,再跌,而流血破面……"、“尝夜出侦事,为守兵所 获,反接廊柱,数十人轰饮守之。征南拾碎磁偷割其缚,探怀中银, 望空而掷,数十人方争抉,征南遂逸去,数十人追之,毕踣地匍匐不 能起。”可知其武艺出众。
王征南弟子黄百家,在其《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写 有:“而惟拳,则先生为最益;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可见王

南精通内外家之术,以至武林中称名手。在抗清失败后,家居授 徒,不为清所用。
- “五公山人”王余佑
据《明遗民录》王余佑传载:明王余佑,字介祺,河北保定新城 人。父延喜(应作延善),诸生尚义。天下乱,散万金结客。三子, 长曰余恪,次即余佑,季曰余严。余佑出继世父延善。明亡,余佑 父率三子及从子余厚、余慎,与雄县马鲁建义旗,传檄起兵。清兵 至,余佑父为仇家陷,被击入京。余恪余严谋曰:“父国亡,吾兄弟 何面目视息人间?仲继世父,不可死。吾二人其死之!”乃赴难。 夜驰至琉璃河,闻人唱《伍员出关曲》,余恪忧然曰:“阿弟误矣! 吾二人俱死,谁复仇者?若壮士,可复仇,我死之!”乃挥余严去, 自赴京,大呼曰:“我起义生员王某长子也,来赴死! ”遂父子毕命 于燕市。余严归,率壮士入仇家,歼其老幼男妇三十人无遗。于是 急捕余佑兄弟,会保定府朱甲、易州道副使黄国安力为解,乃免。 余佑于是隐易州之五公山,号五公山人。与大原傅山,同郡张罗 吉吉、吕申诸子,日相切蒯。尝集古人经世事,为《居诸篇》十卷,《万 胜车图说》一卷,《兵民经络图》(经略图)一卷,《诸葛八阵图》一 卷,皆霸王大略,兵机利害也。又《十三刀法》一卷,《涌幢草》三十 卷,文三十二卷°其为文数千言立就,书法遒逸,而感慨激烈之致, 一发于诗。与人和易,从容简谅。至论义烈大节,谈兵述往事,目 炯炯如电,声若洪钟。或持兵指画,须戟张,蹲身一跃丈许。驰马 弯弓,矢无虚发,观者莫不震,麋色动曰:“王先生命世才也! ”
维新家梁启超,称他:“五公侠士,有道,精技击,善谈兵, ……”他著的武术著作有:《拳术》、《十三刀法》(后称《太极连环 刀法》(见前节《拳术》介绍)。
- 甘凤池
甘凤池,江苏江宁人,史称:“江南八侠”之一。对他的记述较 多,其轶闻趣事在武坛广为流传。
据《骨董琐记,甘凤池》载:“甘凤池之狱,株连至一百八十 五人”、“甘凤池炼气粗劲,武艺高强,各处闻名,声气颇广、止据 将少年无知,曾于一念和尚事内有名,夹讯两次……、又据《清 朝野史大观》弓I《清代述异》中载:“凤池短小精悍,少学于张长 公,以技击名;中年获交吕元,得明宗室朝元和尚真传,技益精 进。”;《清稗类钞・技勇类-甘凤池拳勇》中称:“凤池具绝大神 力,于拳法,通内外二家秘奥,以故莫与敌。”上述各书中载他神 功,能提牛,能掌(毙)虎,能手握锡器使错为汁,能空中飞腾,有 铁裆功夫等等,总之,他是武林中理想的人物,是位复明反清的 英雄人物。
就拳术而言,他精通三皇炮捶、少林花拳等等。据《花拳总讲 法》所载的内容,其“行拳二十四势”为:“朝天势、单鞭势、伏虎势、 兽头势、狮子大开口势、攻心势、下插势、献马势、孩儿势、棒书势、 地龙势、有过势、鸭行势、拦虎势、三庄势、四平势、七星势、双拗势、 遮桶势、撩衣势、得胜势、崔行势、降龙势”等。
又据甘凤池的第四代传人金佳福所著《少林拳图解》中载: “吴序一以拳为白下(南京白石坡、今有南京别称)金佳福氏之长 技。佳福先生得之徐澄林氏;徐得之鲍(鲍永福);闻授鲍者为江 南大侠甘凤池之再传弟子。”《少林拳图解-少林真旨》中载:“少 林拳共分六路闯少林;2提卢少林;3文少林;4拗步少林;5武 少林;6神化少林;其“少林拳姿势歌诀”:
善恶分明把手扬,穿花左右换弓裆; 黄莺落架寒鸡步,向左偏身抱月忙; 左起冲天拳左挑,连珠踩腿势坚强; 马裆蹲坐冲拳发,贯耳双拳撞太阳; 平沙落雁翻身转,弓步顶心肘莫当; 白鹤亮翅双花手,挂面抛拳打面庞; 左右进步肘击肋,左推右捺奔胸膛; 身腰左转朝阳势,拗步拉弓肘角张; 弓步冲拳难闪避,抽拳切掌应提防; 双拳上绞成双挑,切掌探身变躺裆; 凤立高岗身右转,双拳盖落势潜藏; 腾身发出怀心腿,花手担衫忆二朗; 夹马鸦弦单切掌,猿儿摘果请先尝; 翻身照耳忙披掌,左转回身又躺裆; 顺势偏花七星手,两次担衫态更狂; 弓步双捎双撞击,流星赶月右边旁; 抽拳独立金鸡势,站马开弓引兴长; 左转寒鸡双圈手,斜偏闪让凤飞翔; 交叉两手双抄起,落步寒鸡归旧乡。
浏览2,96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