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对技术内容既有要求,又有限制。它不同于表演交流,可以随其所好,任由自 取。竞技武术中,除了规定套路的比赛须演练同一个技术内容外,即使是自选套路也对手 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跳跃、平衡、器械方法作了明确规定,一方面对运动员提出了更 为全面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对有些不利于发展方向的技术进行了限制,仍然是基本上在 同等技术内容面前进行较量,自选只是可以在此制约下允许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此外,包括其他拳术、其他器械在内的所有比赛,从服装、器械、时间、场地、起势和收势 等方面进行了限制和严格规定,违反规定即作为违例予以扣分。在表演场上只要技艺精湛 就可以被赞许,而在比赛场上由于违例则很可能名落孙山。

总之,竞技武术在规则的制约下进行,是十分严肃的,违犯者概莫能外。

(二)发挥最大的身体潜在能力

通常,群众性的武术旨在强身健体,修心养性,从生理学的角度以强度适中的良性刺 激为宜。竞技性的武术则不同,要战胜对手,取得优胜,必须尽最大可能地去争取,从身体 中发挥一切潜在力量去拼搏,尤其是在与对手势均力敌、旗鼓相当的情况下,竞争尤为激 烈。对抗性的散手如此,而套路运动以个人表现优劣取胜负,也同样需要从各种角度发挥 自己的最大能力。

从技术动作上,要在柔韧、弹跳方面争取优势,或在速度、力量上争取占先,都对运动 员在体能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身体训练已成为竞技套路运动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和 手段。随着竞技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的动作速度、弹跳能力等比以前有明显的变化,对体现 “动迅静定”的稳定性,也比以前要求更高了。

从动作内容上,为了发挥和表现最大能力,必须加大动作难度。我能做的动作,你不能 做,在能力上我就胜你一筹;或者我的动作组合比你的复杂多变,不易完成,也是一种难 度。现代竞技套路中挂串的组合动作比以前的传统套路增多,更加体现起伏转折的变化, 而一招一式大为减少,这也正是适应发挥运动员的身体能力而变应的一种技术趋向。

从整套的运动强度上,同样体现了大强度运动。据徐光辉等人的测试,除太极拳运动 员遥测心率在150次/分左右,长拳、南拳、刀术、剑术、枪术、棍术的运动员,其遥测心率在 180次/分以上,有的运动员达到200次/分以上,个别的达到220次/分左右,这是旨在健 身的武术套路无法比拟的。当然,有些传统拳术也十分激烈,可以自由掌握,奋力程度上会 有所差别。据温力的测试分析,竞赛套路以无氧代谢为主,相当于400〜800米跑之间,是 一种极限下强度运动。过去传统套路中,一练几分钟一套,可以自始至终,而今在1分20 秒内为什么还常会显得体力不足,正是由于运动强度不同,需要在短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机 能。因此,对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力量耐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技术水平相当的情况 下,谁的体力好,谁的体力分配得当,自然也成为竞技套路中不容忽视的取胜因素。

总之,对跨入套路运动竞技行列的运动员,在身体素质、身体机能,以至身体形态等方 面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三)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以争取最好成绩为目的

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运动成绩。从决胜因素上看,有些项目的运动员以 身体训练水平为主,而有些项目以运动员技艺更为重要些。武术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 在运动技艺上有其独特性,也显得十分重要。

如果说西方许多竞技项目以显现外部动作为进取的话,武术套路却要求形神兼备、内 外合一。就一个动作而言,仅仅从外部形态上符合规格、达到了标准是远远不够的。评价它 的质量高低也决不仅看它跳得高,完成得稳定,还要看围绕攻防技能表达的方法、劲力,表 现的手、腿、身、步的高度协调,以及战斗的意识和神态,力求完整、质善、圆满。

俗话说:“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反映武术动作决不是着重谁的难度高,而在于谁 的功夫修炼到更高程度。蔡龙云先生认为“五体称,谓之形备”“劲骨遒,谓之质善”,可见“形 备”是基础,“质善”是进一步的要求。

评价一个运动员的套路技术水平,也还不仅要求每一个动作“质善”,从整体运动观出 发,武术还十分注意整套技术的表现能力。通过运动员在几十个动作中表现出对动、静、 快、收、起、伏、轻、重、转、折、站、立等对比变化的处理能力,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十二型”, 在竞技套路中运动员所表现出的韵律、气势和神采,渗透于动作与动作之间,表现于整套 运动之中,做到“形断意连”“势断意连”。

当然,除了要求有精湛的演练表达能力和意识修养外,还涉及动作的选择、结构编排 与布局技巧等。

概括地说,武术套路竞技方面,既看外部形态,又看内在表现;既看个体动作质量,又 看整套演练效果;既看动作规格,又看实际的功力。要求是很全面的,因此它不同于其他任 何竞技项目的技术标准。

由于上述几个基本特征,使武术套路的竞技既区别于其他体育竞技项目,也区别于非 竞技的武术套路运动。

也由此,套路竞技运动的科学化训练才显得十分重要。即科学地选材、科学地安排计 划,合理地进行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控制运动负荷的量和强度,重视心理训练和智能培 养。既要继承发展武术固有的特点,不失其传统本色,又要注意现代竞技运动的训练规律, 加强科学化和系统性,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健康地发展武术套路的竞技运动。

对于•个教练员来说,竞赛中运动员的成绩,是评定他训练成就的重要指标之一。训 练就是为了比赛,比赛就是要取胜,这是最普通的道理。因此,教练员对竞赛的把握,对规 则的理解,对裁判法的熟悉,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认为,它既关系到训练,又关系到比赛, 不可忽视。

这里,仅就1996年武术规则中的评分方法和评分要点做一点针对性的概述。

(-)1996年新规则的基本精神

加强了对裁判人员、参赛人员的监督制约机制。新规则中规定了设置竞赛监督委 员会,以保证竞赛公正、准确地进行,对仲裁、裁判、参赛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处理。

扩大了仲裁、总裁判长、裁判长的职权和参赛者的申诉权利。裁判长、总裁判长在宣 布最后得分之前,具有调整分数的权利职能;仲裁委员会依据申诉有改判和维持原判的决 定权;参赛者对裁判判决有异议,在规定时间内均可申诉。这些措施有利于实现公平竞赛, 避免错误评分和裁决造成的偏颇和遗憾。

实行分块评分,加强量化指标,使评分更加具体和趋向科学准确。一方面改变了整 体估分带来的弊端,另一方面对运动员的技术规范上要求更高,尤其是更强调了基本技 术,使新老运动员在技术规范上的竞争人人平等。

设置了指定动作内容和创新动作加分。它不仅加大了完成动作质量的区分度,也 是对运动员身体素质、体能水平、技术技巧、心理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技术的发 展和更新,鼓励新秀脱颖而出。同时也增强了观众鉴赏判别优劣的直观性。

器械的统一标准规格和太极拳竞赛时间的缩短更符合体育竞技运动的要求。

取消了对“限制性动作”和助跑的限制,有利于技术的难新发展和技术上不同风格 的形成;同时增加了一些对基本技术的内容规定,以保持武术的技术项目特点。

(二)评分方法的变化

武术套路竞赛的评分仍以10分为满分,采用减分的方法进行。新规则将10分分为动 作完成分、演练水平分、创新难度分三块,由两个部分的裁判和裁判长分别执行。三者相加 为最后得分。

动作完成分,其分值为 8分。

执行动作完成分的裁判员评分,是依据各竞赛项目的动作规格要求,从6. 8分中减去 完成动作时出现的规格错误和其他错误的扣分,即为该运动员的动作完成分。

它的扣分方法基本上仍是出现一次扣一次,具体实扣。因此,对每一个教练员和运动 员来说,不但要加强动作规格的教学训练,还要熟悉和掌握每个动作可能出现的技术错误 和扣分标准。只有对运动员坚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才会在比赛中不失分或少失分。这一 部分的分值所占比例很大,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可能出现有些演练水平很高,但技术 规格错误不少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落马。

新规则中对手型、步型、步法和器械方面多次出现的所谓习惯性错误予以一次总扣。 教练员对运动员技术上的习惯性小毛病如果忽视,不予严格要求和及时纠正,也将会成为 失分落第的隐患。

新规则中还明确了对手法、步法、器械方法中方法不清的错误扣分条款。这是针对有 些运动员一味求快、动作毛躁的一种扣分,所谓以快遮丑将被遏制。动作交待不清,力点含 糊,散乱不规整,对这种定无形、动无法的运动员,裁判员将酌情予以扣分。

所谓其他错误,实际是对运动员在完成动作中失误的扣分,诸如遗忘,器械碰身、触 地、脱把、变形、折断、掉地,以及因失去平衡造成的晃动、附加支撑、倒地等等,新规则加大 了扣分分值。而且指定动作的完成没有过硬的功夫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比前增加了更多 的失误可能,这一变化也应引起教练员的重视,要加强这一环节的训练,以减少运动员的 失误率。

演练水平分,其分值为3分。

执行演练水平评分的裁判,其评分方法用比较评估的方法对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 功力水平、演练技巧、套路编排酌情扣分。

新规则改变了过去总体笼统地评估比较方法,要求分为劲力、协调、精神、节奏、风格、 编排(内容、结构、布局)6个小块,每小块占的分值,分别具体进行比较评估,按档次 “入座”,依水平扣分。某一方面表现优秀者可得0. 5分,6个方面皆优秀者可得3分。

演练水平分值虽相对较小,但它的伸缩度很大,只有规范的技术动作,而演练水平不 高,也就是功力不够、技巧不娴熟、编排不得当,最后得分也不会很高。教练员应对运动员 的演练水平的诸方面经常进行分析评估,发现其不足,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和调整训练。一 般运动员向优秀运动员冲击,优秀运动员如何提高和改进,都需要教练员去认真思索和实 践°

创新难度动作,其分值为2分。

这一分值虽然不高,然而在水平极其接近的优秀运动员的激烈争夺中,则显得至关重 要。

创新难度动作首先要符合规则中规定的创编原则,并通过申报、鉴定予以认可。重要 的是教练员须把握运动员临场比赛的成功率,权衡利弊,决定取舍。

除上述三点以外,指定动作中也有一些特殊的规格要求和衔接要求,教练员也必须认 真研究和谙熟。如在方法上、旋转度数、举腿高度、停留时间等方面,有些是超出一般动作 要求的。在衔接上出现多余动作、附加动作等,将由裁判长酌情扣分。

因此,对指定动作的专门训练已成为技术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伴随它的成功率问 题,对专项素质、专项技能的提高,心理品质的改善等,将是教练员不容忽视的问题。

劲力:主要指运动中力的运用与表现。如用力是否顺达,发劲是否完整,刚柔是否得 当,等等。

协调:主要指运动中身体各部位及器械的整体配合。如上下相随,手、眼、身配合,身械 和谐,等等。身法是否巧妙自如是评判协调功力的重要指标。

精神:主要指内在心志活动的表现。如要求精神饱满、意识集中,具有攻防意念,气势 贯通等。神志和目光是表现精神的重要“窗口”。

节奏:主要指运动中动、静、快、慢的处理技巧。要求动静有致,快慢有韵。不同项目有 不同的节奏特点,平淡无味或杂乱无章是不当的。

内容:主要指动作方法是否充实、全面,难易程度如何,以及是否符合武术技术原则 等。

风格:主要指整套演练的技术特点和运动风貌。如项目的运动特点、整套技术的和谐 一致、个人特点是否突出等。

结构:主要指整套动作的组织与编排。如是否顺畅合理、巧妙贯穿、前后均衡、紧凑而 富有变化等等。

布局:主要指整套技术的场地运用。如是否充实、合理、均衡、富有变化等。

src=http_%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130713%2F20130713101236-1533741492.jpg&refer=http_%2F%2Fpic.baike.soso

主要竞赛项目的评分要点

长拳

对“快”的评判:快速有力是长拳的运动特点之一,但快不能毛躁,快不能乱,不可 以快遮丑;一味求快,动作不完善,劲力也未必好;一味求快,缺乏韵律,节奏也好不了。要在 动作速度中求干净利落、动静分明、快慢有度,不应在动作与动作连接上潦草从事。

对动作的评判:长拳动作转换迅速,裁判员在不同的动作中评判有所侧重。如定势 中看手型、步型,手法、腿法看力点,跳跃动作看腾空和落地,平衡动作看姿势和稳定等。

动作完成评分裁判员在评判中只注重于一招一式的准确、完整,要求“动圆定方”; 而演练水平分裁判员注意整套动作的连接贯串,是否做到势势相承、形断意连、气势不断, 形成完整的运动形象。运动员偏颇任何一方,都不能取得好成绩。

器械

刀、剑、枪、棍等套路在步型、步法、腿法、平衡、跳跃方面的动作规格基本依照长拳。除 此以外,裁判员在评判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器械方法的完整:诸如器械的运行路线、着力点以及到达的部位,要求清晰准 确。以挂剑为例,远离身体,剑与手臂未成一定角度,着力点不在剑刃前部,均判为规格上 的错误。

注意不同器械的运动风格:诸如剑术以刺、崩、点等轻灵方法为主,动作轻快、矫 健、飘洒,故称“剑如飞凤”;刀术以缠头、裹脑、劈、砍、扎为主,动作勇猛,气势剽悍,故称“刀 如猛虎”;枪以拦、拿、扎为主要方法,“枪扎一条线”“势如游龙”;棍以抡、扫为主,“棍打一大 片”,泼辣猛烈。如果在动作方法上,乃至运动风格上刀、剑不分,枪、棍不分,则会在规格中 扣分,或在演练水平上从风格中扣分。

注意身械协调:它是器械项目评判协调技能的主要指标,如器械运动与身、步的配 合,短器械中执器械的手与另一手的配合,长器械中滑握、换把及两手的协调用力等。

南拳

注意基本技法的运用:诸如南拳要求稳马硬桥、脱肩团肩、直头圆胸、沉气实腹、力 从腰发、体刚劲粗等,背离了南拳的基本技法,就会成为南拳的套路用长拳的练法,如桥法 中臂的运用与长拳迥然不同。从运用技法的娴熟程度可以判断技术水平的高低G

注意刚烈、完整的拳势:南拳刚劲有力,但不是僵硬,要由柔而刚、蓄力而发,同时 不因动作刚劲而转换迟滞,要转换灵活,形成铿锵的节奏。强调“传神于目,示意在手拳势 完整贯一。

注意南拳的运动特点:如动作紧削、步法稳固、手法多变、以发声助力等。动作紧 削,看完成得是否干净利落;手法多变,看变化是否清楚合理;步法稳固,看是否落地生根、 沉稳固实;以发声助力,看是否形、声、力相合,助拳势、助形象等。

太极拳

注意规格、功力全面评判:太极拳的评判中既要防止片面追求太极拳的内劲和味 道而忽视动作规格标准,又要避免只求外形,华而不实,不问内劲、风格的倾向。

注意区分错误的技术界限:诸如松与软、沉与硬、轻与浮、活与散、正与反、稳与僵、 柔和与无力、均匀与呆板、连绵不断与虚实不分、动作完整与隔断等等。

注意把握技术关键:

太极拳姿势的要领是:中正安定,舒展自然。

动作的要领是:方法准确,轻灵沉着,圆活平稳。

协调的要领是: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相合。

劲力的要领是:完整连贯,转接柔顺,虚实相间,柔中寓刚。

把握太极拳精神、速度、风格的关键是:在心静状态下以意导动,在均匀缓慢中体现起 承转合,做到形神统一、静中寓动、匀中有韵、柔中见刚,决不应平淡疲软。

套路的竞技运动自开展以来,对武术套路技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无论在运动强 度、技术难度、动作速度、结构布局变化以及规范统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运 动员的竞技能力和体能水平是以前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在如何继承发展武术套路技术 上,仍存在不少问题。应引起广大教练员的注意。

一次训练课进行得好坏,最终表现在训练效果上。所以训练效果是训练评估的最后的 指标。

课的任务完成的情况。首先要看训练计划规定的内容是否都能完成,并达到了预 期的目的。即使有些小的变化,但课的计划所规定的内容总体上都应能完成,无论是技术 的改进,还是身体素质训练,也都取得了一定效果。也就是说课的计划,通过教练员的组 织,表现为运动负荷的安排、训练方法和手段的使用、技术指导,最后完成训练任务。如果 完不成任务,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那么前面的一切都是空的。前者是手段,是过程;后者 是目的,是结果。这是在评估中不能忽视的。

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应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 使整个课保持较好的训练气氛,并且训练效果往往也较好。即使在大负荷的训练中,运动 员的身体可能很疲劳,但情绪应该是高昂的、愉快的。所以说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的好坏, —方面反映了课的安排和教练员的组织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课的效果。可见运动员的 积极性是评估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

运动员训练后的身体状况。训练课随着结束部分的进行,通过最后的放松练习,运 动员已处在一个恢复的过程之中,应有一种适度的疲劳状态,特别通过课后的休息,在次 日体力应得到了基本的恢复。如果运动员在课结束时没有适度的疲劳,可能是整个负荷量 较小所致;如果运动员到第二天早上有关的生理指标仍不能恢复,仍有一定程度的疲劳, 则可能是负荷量过大所致,这都说明课的效果不太好。特别对于优秀运动队训练的评估, 还可和医务监督相结合,取得有关的数据,以便对课作出全面的评价。

评价的内容很多,并且不同的内容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将其进行筛选和划分,仍有 彼此重叠之处。这一方面说明评估体系的建立只是相对的,同时也说明作为一个评估体 系,各指标之间也必然存在内在的联系,从而才能构成一个体系。

对一次训练课进行评估,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对有关的评估内容,分别作一些简 单评语的评价。这是一种较为简单,但较粗糙的一般的定性的评估。在一般检查训练的工 作的评估中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另一种则是建立一个评估体系,运用数学的方法,使各 项内容都量化,以得出较为精确的评估。这种方法较复杂,前期的准备工作较多,但结果也 更为客观,在评估中常用这种方法。

建立评估体系就是将评估的内容分成几个大类,构成一级指标,再在每个一级指标中 又出几个二级指标,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体系。然后根据每级指标在整个体系中的重要程 度,给予一定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每个二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中的重要程度,给予一 定的权重,这就是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来评估训练课的评估体系。要建立起一个科学 的、切合实际的评估体系是很不容易的。一般的方法是列出许多内容,请许多专家进行筛选。

动作形象上有重视优美舒展、忽略攻守严谨的倾向

追求形象美曾在1988年全国武术专题研讨会中确定为套路技术发展方向之一,是符 合套路的运动规律的。但是不应偏解,如有些运动员上肢动作一味展开,或单纯追求姿态 好看,下肢动作较多地出现大弓步、虚步为求低而身体偏斜,提膝腿不扣裆、不绷脚面等 等,有些腿法由收胯变为开胯等等。看上去似乎形象美了,但忘记了如何表现具有武术形 态特征的本色美。武术的动作形象应当是攻守严谨、饱满而含劲的形象,即所谓“平衡均 施,敛束相抱,八面供心”。一味追求舒展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此外,在步法上也比较松弛,击步代之以小跨步,以至奔跑、费力的步型和平衡很少有 人去做了,仆步代之以下蹲步,弓步代之以站立步、前点步、后点步,尽管技术上是允许的, 然而如不严格要求,则会助长运动员养成省力讨巧、唯美形象的习惯和意识。

在内容上有单调、雷同的技术倾向

近年来的比赛中,几乎较多项目的比赛,在技术上雷同,有千人一面感,自选项目尤为 显著。大动作多,小动作少,方法不丰富,空摆架势等,以至对练项目也同样存在。究其原 因在于原规则缺乏鼓励创新的导向,运动员之间在交流学习时,谁是冠军,便模仿学习谁 的套路,缺乏独立创造和钻研精神。而其他拳术、其他器械吃功夫的动作不愿意下功夫,容 易失误的动作不敢选。武术不同于体操等项目,它的技术源泉在广大民间,传统套路中有 很多可以汲取的技术方法,经过学习和钻研,结合竞技运动的特点进行改进和再创造,以 丰富充实技术内容。技术上的丰富多彩和不断创新是符合套路运动的竞技原则的。由此, 套路竞赛也才会更富有生命力。

(三) 在训练中有注重技巧难度、忽视基本技术的倾向

随着武术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提高,不少运动员重视对难度动作的追求。合理的难度动 作在竞技套路中是提倡的,鼓励发展。但是武术毕竟不同于其他技巧项目的运动。难度动 作不是评判技术优劣的唯一指标,尤其是一些照搬过来在其他运动项目并不为难度的动 作,过多的技巧性难度则会削弱武术的运动风格。曾有人认为只要抓住难度,对体操、技巧 项目转过来的运动员稍加武术训练,便可走一条捷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武术套路中重要的是通过以技击为主要内容的运动方法,表现人体上下、内外、形神 的高度协调和完美形象。根据新规则的精神,基本技术和难度技术同样重要,不可偏颇。

偏重了追求技巧性难度,势必忽视基本技术,诸如下盘轻飘不稳,出手无力,冲拳、劈 掌、弹踢、扫腿、扎刀、挂剑、扎枪、裹脑刀等技术的不正确、不准确、不完整。高水平运动员多 在基本技术上有良好扎实的基础,但也有少数仍在基本技术中表现了缺憾,成名后则很难 改进。

(四) 在演练中有注重气氛、喧宾夺主的倾向

在比赛场上,击响动作大有增加,如拍脚、拍腿、拍地、击掌、砸拳,屡见不鲜。击响是必 要的,但要适当,击响过多,便有哗众取宠之嫌。从技术上看,恰恰反映了运动员扎实不足, 不能以过硬的功力和精湛的技艺迎人。

同样,在器械项目中,追求扎刀、刺剑的声响,刀花、剑花增咨而其他方法减少,劈棍、 云棍增多而棍法减少,飞舞游刃的行枪增多而其他枪法减少,也龛注重气氛渲染的表现。 在象形拳中象形多而方法少,追求形似而内容空泛;在对练中虚张声势,假打、死打、追求 噱头和戏剧效果。尤其是有的三人对打拳,不讲规范法则,打得很随便,貌似自然,实则松 散、混乱,而对攻防严谨、配合默契的对练表现方法有所忽视。

(五) 编排有前重后轻的倾向

竞技套路中速度快、起伏大、变化多,对耐力水平要求很高。有的运动员不是通过刻苦 训练、积极提高耐力,却在编排动作上取巧,前两段动作内容比较丰富,结构也比较复杂, 后两段却内容贫乏,选择省力而不易失败的动作应付,似乎只有前两段是给裁判员评分看

的。这种编排上的偏重已成为一种流行现象,值得注意。

高水平运动员一方面耐力水平较高,另一方面把握全局,恰当分配体力的能力也较 强。编排上的前重后轻似乎可以掩饰体力不足问题,其实是顾此失彼。结构失衡应引起重 视.

(六) 忽视对动作方法的理解,缺乏攻防意识和内在精神

有些运动员只求能完成动作或完成得“漂亮”,而不重视深入琢磨,认识体验它的动作 内含o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导致动作缺乏魅力、缺乏个性的一个原因,

套路运动的动作与实用技术已有些距离,这是套路运动规律所决定的。但是万变不离 其宗,准确形象地表现一种技击方法是不变的。

只有加强对动作内含的理解和反复体验,才能表现出所特有的劲力、节奏和精神◎过 去有些著名武术家的表演,动作难度并不高,除了扎实的功力,还在于会意传神,入木三 分,令人感目动心。

武术套路中所特有的精、气、神(是与其他技巧项目的一个重要区别)只有达到神形气 兼备、内外合一,方可谓之“质善”。武术竞技绝不能仅靠运动速度、难度、高度来取决优劣, 这是一个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七) 对运动技术风格的忽略

前面六点,大都涉及武术套路的泛风格,但不同的拳种、器械又有各自的技术风格特 点G如对长拳中“快”的运动风格如何理解?南拳可否借用长拳的技法?太极拳能不能似长 拳慢练?长拳中如何吸取其他拳种中的动作?刀与剑、枪与棍中哪些技术可以相互借鉴,哪 些技术根本不允许借用?以及如何保持器械的运动技术风格等等,近几年来仍有些运动员 对这些问题不甚明了,以至在技术上生搬,风格上混淆,关键在于对项目的基本技法和运 动规律研究得不够。

其他拳术中,技术风格偏离的情况更不鲜见。运动员之间的速成交流教学,划套路、模 拟形态、不求甚解,对于拳种的基本功、基本技术缺乏训练和感知,对其技法的运用缺少认 识,势必凭自己的感觉去练套路,不仅难以提高,也把握不住该项技术风格。

在竞赛中,还有一'个个人技术风格问题。它是个人体能特点、思维特点与该项技术风 格的契合。60年代曾有一批优秀运动员在技术上各具特色,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或绝 招,别人学了 •一时很难超越,这是根据个体特点在运动技术上的苦心磨砺的结果。目前, 这种富有个人技术风格特点的运动员虽然也有•但却越来越少,以致在赛场上有千人一面 的感觉,缺乏个人技术特色,应该从套路技术的运动规律出发,根据项目特点和个人特点, 在学习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发展创新,进行再创造,推陈出新。技术风格上的百花齐 放,竞争斗妍,是涉及套路技术发展繁荣和提高的一个重要问题。“陈陈相因”是没有出路 的。

我们回顾和总结武术竞技运动的发展及其技术特征,无疑是力求站在历史唯物主义 的角度,认识它随时代脚步所取得的进展、它的成就与不足。当传统的中国武术套路一旦 跨入了世界体育竞技的行列,技术上的相应变化是一种必然,一味站在传统的立场上去审 视它,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但是在这个变化中,要使武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仍在于 发扬它的基本技术核心和运动风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如不加注意,将有可 能走上一种同化的歧路,失去它应有的光彩和生命力。

武术套路的发展与提高,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其中竞赛规则和裁判法是一方面,训练 则是另一方面,两者相辅相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是保证武术技术发展方向的重要 因素。

小结:

竞技套路具有套路运动的一般特征,但受竞赛的制约,有其个性特征,不应与其他武 术套路混为一谈。

新规则为公平竞赛和发展技术开拓了新的前景,基本技术和难度技术均不可忽略。

裁判对每一竞赛项目评判中有一定的侧重点,应在训练中引起重视。

套路竞技技术的发展,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既不能固守传统,也不能失 去武术的基本特性。

思考题:

竞技性套路有哪些基本特征?试举例进行比较。

套路竞赛的评判主要从哪几方面进行?它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是怎样的?

讨论题:

你认为当前比赛中存在哪些技术上的问题?

你对套路竞赛的技术发展方向的一些建议和设想。

浏览88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