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广州在全国率先建立新市政体制 而佛山的发展,引起了民国当政者的 关注。1925年,佛山第一次设立市政 体制,直隶广东省,设立市政厅后 因政局变化,1927年11月,佛山市改 为南海县特别区。1949年丨0月重新设 立佛山市1950年7月,改市为镇。 1951年6月,改镇为市。至此,佛山市 的行政范围,大体上一直是原佛山镇 的范围。1954年,石湾划归佛山市管 辖。1958年设立佛山专区,辖佛山、 江门、石岐3市和中山等

(市)。1983年6月开始实行市领导县 的体制,辖城区、石湾区两个区和南海市、顺德市、三水市、高明市四个市 2002年12月由原佛山市城区、石湾区和南海市南庄镇整合而成佛山市禅城K,南 海、顺德、三水、高明撤市设区,形成佛山一市五K的格局

第二节佛山武术源远流长

1962年考古工作者在佛山澜石镇河宕乡河南村,发现了新石器晚期贝丘遗 址,1977年由广东省博物馆和佛山市博物馆组成考古队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墓 葬78座(不包括第一层宋、明、清墓),出土器物计有各种石器——斧、锛、 凿、矛、镞、砺石和玉石环、玦、石环芯、管等器物200多件,兽骨、象牙、蚝 等60多件,有特色花纹和素面的陶纺轮120多件,墓葬出土可复原陶器20多件, 夹砂陶、软陶、白陶、彩陶和硬陶器物近4万件,还有大量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 遗骸。7可以证明,距今约5000多年前,珠三角中心区一处以捕鱼、狩猎为主,

兼有山冈采集经济,擅长制作几何印文陶器、骨器、玉石等手下业为主要特征的 古越族先民部落在这里生息繁衍,先人们在生存及与自然的斗争中,创造生产 出石刀、石凿、石锥、骨叉、骨锥和骨箭镞等T具。有学者认为,这些工具的使 用,体现了原始先民的智慧,在器械交锋和徒手搏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拳打 脚踢、闪展腾挪和使用器械的技能,武术孕育渐露曙光:

早在周代,《周礼•月令篇》已有“遵命讲武,以弓或角力练习”的记载。

《诗经•小雅》称“无拳则我勇”。春秋战国时期,武术成为文人必修的课程, 孔子本人擅长技击,其弟子如子路等也是技击高手。“齐愍以技击,魏惠以武卒 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铜、铁兵器的出现,百越人武术也日臻发展。春秋战 国时期,广西、广东地区为“西瓯和骆越”两个百越族支系的生息地,所居之处 多为江河湖海,瓯骆民族与中原有较多交往,民风强焊善战,惯于水战,8《淮 南子•人间训》记秦兵十万攻越,“越人皆人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 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武术在 当时已具有一定水平,并在社会中相当普及。

东汉时期,佛山人已懂得先进的耕作技术,佛山成为鱼米之乡。澜石东汉墓 葬出土的陶制水田附船模型、各类型陶屋、陶器、舞蹈俑、动物俑等,揭示了佛 山早期居民的物质情况和生活状态。1962年考古发掘的佛山澜石后冈西汉墓葬出 土器物中,除了陶器和铜镜外,还有一柄青铜剑(已断为三截),虽然未能断定

佛山铸造技术在汉代已经成熟,但至少可以知道,该剑是墓主人生前随身之物 汉初,剑是重要的军事武器,史记《项羽本纪》载,在鸿门宴上,当刘邦危急 时,将领范樊即“带剑拥盾”闯入护卫,剑盾的装备在汉初军队中曾大量配置。 周纬《中国兵器史稿》云:“重刀之习,起于汉代”随着刀的使用,到了西汉 时期,剑逐渐退出军事用途,但在民间却得到更大的发展9试想一下,西汉时 期,一位佩剑的人.会带给佛山这个鸟时还属于蛮荒之地一些什么呢?是军事经 验还是剑术技能?

唐宋时期,中国武术迅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建于北齐的河南嵩山少林 寺,广泛吸收北方地区,特別是中原地区民间武术的精华,经过僧众相互切磋和 整理,成为一大流派。武当山、峨眉山等道教、佛教名山也成为民间武术的重要 基地,中国武术呈现流派纷呈的局面。随着宋人南迁,中原武术与百越武术得以 交融发展。

唐代贞观二年( 628 ),乡民在塔坡岗地上幵掘出三尊铜佛像,这三尊佛 像是东晋隆安二年(398 ),

屙宾国(现克什米尔)僧人达 毗耶舍在塔坡岗搭寮传教时的 遗存,铜佛所处穴地,有圆顶 石碑一座,其上书有“塔坡寺 佛”四字,并有对联“圣地骤 开一千年前青山我是佛,莲花

极顶五百载后说法起何人”。 图1-5唐代贞观二年“佛山”石膀

人们于是建庙供佛,改塔坡岗名为“佛山”。当时佛山有汾水、村尾、栅下、朝 市、禄丰、大塘涌、牛路、山子、隔塘、观音堂、细晚市、石路头、忠义社和滘 边社等大小约十五条村,总合成“季华乡”,由于三尊铜佛出现于“季华乡”, 于是易名“佛山乡” '在新开的井旁刻“佛山”石膀记其事,后人有佛山“肇 迹于晋,得名于唐”的说法因此而起。唐宋时期,佛山从一个渔村墟市逐渐变成 一个初兴的手工业、工商业城镇,最初只有“鸡”、“田”、“布”、“老”四 姓居民,继后是“冼”、“梁”、“陈”、“李”、“霍”、“黄”、“区”等 姓相继落籍,聚族而居。

明清时期,佛山海外贸易日见繁荣,经济发展更快,冶铁、制陶、纺织、 中成药等手工业和市场经济已相当发达。佛山铸造业始于西汉,崛起于明。崇祯 年间,佛山炉户,计数万家,最鼎盛时期,佛山有铸铁作坊一百多个,炒铁作 坊数十个,工人六七万人,发达的铸造技术使佛山铸造业闻名遐迩,有“佛山 之冶遍天下”之誉。张心泰在 《粤中小识》中道:“盖天下 产铁之区,莫良于粤,而冶铁 之工,莫良于佛山r ”除了铁 镬等日用器具、农具和铁钟、

佛像等艺术精品外,各种制式 的铁炮、大铳、流弹、兵器、

东莞虎门清代大炮、佛山市祖 庙博物馆“褒宠”牌坊前的清

图片3 图片4

代铁炮等都是佛山的产品,武器生产为军事对抗和势力抗争需用兵器提供了物质 基础,而使用这些武器的人需要依赖长期的训练与技术的支撑,从一个侧面反映 佛山拥有使用这些兵器的人才。

第三节黄萧养起事促进地方武装建立

明朝中叶,封建统治阶级黑暗残暴,土地兼并和赋役、地租的加重,引发 社会动荡。黄萧养起事就是明代广东地区最严重的一次社会动荡,佛山为主战场

之一。

景泰元年(1450),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左参议陈贽撰的《佛山真武祖庙 灵应记》,描述了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黄萧养军攻打佛山和真武神显灵 事件:

大明正统十四年己已秋,海贼黄萧养,初以行劫禁锢,越狱亡命, 有司缓于追捕,遂纠合恶党,剽掠村落,虏赀货,焚庐舍,迫胁兵民, 从之为逆,弗从辄杀。聚其乌合之众,以数万计,舟楫塞川,攻围广 城。而南海、番禺诸村堡,多有从为逆者,声言欲攻怫山。父老赴祖 庙叩之于神,以卜来否,神谓贼必来,宜早为备。于是耆民聚其乡人子 弟,自相团结,选壮勇,治器械,浚筑濠(壕)堑,竖木栅,周十许 里。沿栅置铺,凡二十有五,每铺立长一人,统三百余众,刑牲歃血,

f

誓于神前,曰:苟有临敌退缩,怀二心者,神必殛之。众皆以忠义自 许(诩),莫不慷慨思奋。居无何,贼果率舟数百艘至。而其邻比之村 堡之从逆者,皆视佛山为奇货,破之则大有所虏获,以充其欲,是以四 面环而攻之者,昼夜弗休。每当战,父老必祷于神,许之,出战则战必 胜,大有斩获,不许,则严兵防守,不敢轻出。贼夜遥见栅外列兵甚 盛,有海鸟千百为群,飞噪贼舟上,又见飞蚊结阵自庙间出,飘曳空

中,若旗帜形。贼屡攻而屡败之,获贼首级千 数百计。贼又造云梯临栅,阻于沟堑,不能前 却,众掷火炬焚之。贼计穷,无如之何,遂退 兵二里许,联舟为营,意将久驻,,伺栅内食尽 人惫,不攻自破矣。然佛山大家巨室,藏蓄颇 厚,各出粮锕资给,人皆饱食无虑。贼中有自 恃勇悍、翘足向栅漫骂者,栅内火枪一发,中 之即毙。凡若此者,乡人皆以为神之助之也。 贼虽不复敢攻,而相持累月弗退。景泰改元, 四月十一曰,黄箫养被檎,戮于广。贼闻之, 一夕散去。盖佛山为广城上游,足为声援,怫 山失守,则广城愈危,其所关系,岂细故哉! 11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 ),南海县冲鹤堡潘 村黄萧养(原名黄懋松),因罪入狱后逃走,聚南 海、番禺之众以数万计,战船把所有的水路都填满 了,要实行“拜佛(山)劏羊(广城”的军事 行动。佛山水路居广州上游,迸攻广州必先攻打佛 山,“佛山为广城上游,足为声援,佛山失守,则 广城愈危”,而且佛山物资丰富,占据佛山则大有 所虏获,因此四面环攻,昼夜不停。佛山当时并未 有政府官兵驻守,凡事由地方耆老主持自治,佛山 告急,管辖佛山的南海五斗江口司职官,访得佛山 耆老冼灏通有过人的本领,于是立刻命他为乡长, 采取应急防御策略。冼灏通与梁广、梁懋善、霍伯 仓、梁厚积、霍佛儿、伦逸森、梁浚浩、梁存庆、 何焘凯、冼胜禄、梁敏亲、梁裔坚、伦逸安、谭履 祯、梁裔诚、梁颛、梁葬頫、冼光、何文鉴、霍宗

图片5 图片6

礼、陈靖共22人,马上选择年轻乡勇,先以缓兵之计拖延时间,连夜挖深沟,筑 壕堑,运用本地打制的兵器、铸造的火枪、自制的箭鏃等,开展有组织的防守战 事。坚守半月,杀敌数千,直至黄萧养退兵

这场战事可谓影响深远,体现了两军阵营精于谋略,骁勇善战者大有人在, 近身肉搏中,必须具备强健的体格,有长期训练的基础,运用智慧采取武术搏 击。其中“18岁的梁颛,高大威猛,臂力过人,训练有素,黄萧养攻佛山时,他 手持丈二红刃,率领众勇冲锋在前,使敌军节节败退;勇谋兼备的梁敬亲,也是 彪悍魁梧,两军相交时他所向必克,使贼不能支;书生冼光,更是文武全才,打 开围闭的栅门出以迎战,斩杀黄萧养军队中封为4千总’的彭文俊,灭其士气, 由于他勇猛过人,自是每战必捷……” 12持续半年的攻防对垒,战斗惨烈。原来 此时正统皇帝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部军事失利,在土木堡兵败被俘,京城文武百 官惶惶如热锅上的蚂蚁,新即位的景泰帝朱祁钰忙于防御瓦剌军进犯京城,根本 顾不上远在岭南的变乱。这次由地方组织起来的自卫斗争,靠的是佛山大族富 户,也就是耆老集团毁家纾难,资助军饷,利益的维护使佛山内部形成了空前的

图片7

结。直至朝廷派遣军队镇压,黄军大败, 佛山城危才得以告解。事后,陈赞 撰诗对这场战争做出评 价,诗文:

忠义心齐器仗精, 万人守栅胜坚城 寻常锐炮如雷震, 无数戈矛耀日明,> 狂寇再攻全失利, 佛山从此远闻名。 天朝早晚来褒赏, 阖境皆应被宠荣,

图1-12明代嘉靖四年立《忠义鸿名重地》木匾

朝廷的褒赏就是景泰元年(1450)皇帝颁赠谕旨,敕封佛山为“忠义乡”, 众誉老集中议事的所在地真武庙为“灵应祠”,为22名耆老首领建立“忠义流芳 祠”永远供奉,佛山忠义之名流传后世。

过了 100年后,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 )卢梦阳撰写《世济忠义记》,对 佛山的忠义勇士依然大加称颂:“无甲兵之援,险塞之限,徒以忠义之所激发, 能使阡陌耜之辈,奋而成为精兵,而大 敌破者,非此也耶! ” M岑征《汾江竹枝 同》中也有“治世偏生御侮才,乡闾保 障亦雄哉;流芳祠外风吹雨,尤见提戈 破贼来”' 佛山耆老作为社区安定的自 觉维护者,率领子弟乡勇,手拿棍棒锄 头,英勇奋战,成为精兵强将。除了凭 借忠义之气外,离不开长期有效的技术 训练,离不开武术的繁荣和普及。就像 在抗击黄萧养起事后不受朝廷官爵的冼 光,他平日就“在所居东林(今市东上 路西侧)……筑场圃其中,耕读之暇,

图片8

第四节从忠义营到文武四衙

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 )进士出身的佛山人李待问,官至户部尚书,历 任四朝京官,成为佛山继耆老集团之后的士绅集团代表人物为人忠孝宽厚,在 朝廷不与阉党魏忠贤同流合污,关心家乡建设,除积极参与重修灵应祠、通济桥 及建羊城古道、文昌书院等修桥铺路善举外,最关心的就是地方治安稳定万历 四十二年(1614),他参照朝廷军队建设形式,率先倡议创办地方自治武装机构 忠义营,组织训练乡勇武艺。当时“明朝军队分为京军(亦称京营)和处所军 两大部分。京军为全国卫军的精锐,平时宿卫京师,战时为征战的主力洪武初 年,京军有48卫。成祖迁都北京,京师接近前线,京军多达72卫,并正式成立了 五军、三千、神机三大营”。李待问创设的忠义营设在祖庙东侧,门前街道后 来成为营前街,街名一直沿用至今。“兵饷支费由佛山各家铸造炉户分摊,共 筹集白银170两。” n忠义营是佛山最早有组织的地方自治武装机构,这支队伍 的训练方式如何?给予了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忠义营在清代康熙初年由乡人李 俭生任总管。当时佛山一带水网纵横,时常有海贼扰民,李俭生勇谋兼备,令出

图片9

没水网地带盗贼闻风丧胆。从他的儿子日后考中武秀才可见,武术研练成为李氏 的传家之宝。清代康熙五十一年(1712)前,忠义营改为团练局,由甘鳌宾任总

教练。

清代官员对地方自治武装发展的态度是“既不希望地方军事化到不可控制 的地步,更不想由闭练带来乡间士绅的权力的过分膨胀,一直对政府权力构成威 胁” 18从佛山文武四衙逐步设置可见端倪清代顺治四年(1647),通判屠彪 到佛山驻防,保卫公共治安,从此佛山开始有驻防军队。顺治七年(1650),同 知官玉到佛山,驻防官署设在衙前后街(今东方广场吉之岛位置)。清康熙三 年(1664),佛山镇开始设保甲制,设保长,编门牌。同年,五斗口司巡检冯士 魁,由南海平洲迁驻佛山山紫铺。都司衙门设在衙旁街。清雍正十一年( 1733 ) 设置广州府南海县佛山分府衙门,府衙后来迁往秀岩傅公祠(今卫国路第三中学 校内),千总衙门设在彩阳堂大街,共称文武四衙。

官府对于佛山的军事控制在清代咸丰四年(1854)后明显加强,谢效庄为 督捕首领,水陆两路分兵镇守。陆路有“广州协右营都司,驻扎佛山大湾汛;广 州协右营左哨千总,驻扎佛山彩阳堂汛;广州协右营额外外委,驻扎佛山通济 桥汛”水师有“顺德协右营左哨二司把总,驻扎佛山鹰嘴沙。其中咸丰六年 (1856 )、八年(1858 )、九年(1859 )、十年(1860 ),均由一名叫梁占光的 人连任把总一职,后面两届是两人同任” 19想必此梁占光定是一位熟悉佛山及

周边地K水网地形,而且经验老到的巡防能手:

第五节明清时期佛山武科

通过考试分科取士选拔官吏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又分文科和武科。 练武之士通过武科获得功名也不失为一条通达途径。历史上广东共有朱可贞、林 德镛、黄仁勇、李威光、姚大宁五个武状元,其中朱可贞是顺德人,姚大宁是南 海人。

选拔武将的考试制度是在唐代长安二年( 702 )创立,清代改称为“武科”

 

考试。唐代的武举考核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貌 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考中送兵部选用。较著名是郭子 仪,他是唐代开元初年(713 )选拔的人才。

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 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宋代乾道间开始有廷试武举,考中赐进士及第出 身,归吏部使用。北宋徐徽言是文进士出身,后弃文习武,宋徽宗授武状元 宋代武举不但考核武力,还要考核战术策略、孙武《孙子兵法》和吴起《吴子兵 法》等。

明朝制度,兵部会试考中的仍称为武举人,明代武举正式开科于天顺八年 (1464 ),崇祯四年(1631 )开始有殿试赐策问,如果在策问笔试不及格,则不 能参考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 改为默写武经。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嘉靖年间,倭寇 侵扰东南沿海,武进士戚继光、俞大猷在率兵打仗的同时,对武术进行了科学而 系统的整理,形成了《拳经》、《剑经》等武术专著。清代沿袭明制,并在此基 础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武科制度。光绪二十七年(1901 ),宣布废除武科,武举 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之久。

(一)明代武状元朱可贞

明代顺德龙江出了一位武状元朱可贞,他从小习文,曾考取过秀才,但因 不喜欢拘谨迂腐的八股制艺,有感边患频繁,良将无多,毅然弃文习武,攻读 兵书,以祈报效国家。他臂力过人,能挽强弓,百发百中,又善使大刀,出神入 化。天启四年(1624 )考中武举人,崇祯元年(1628 )进京会试成武进士,殿试 以一甲第一名及第为武状元,授锦衣副千户,,历升中都副留守,封昭将军他耻 于在官场中奔走钻营,做事直道而行,结果触忤上司,不为重用。左迁两广坐营 都司,继而贬谪守戍广西柳州。不久,因广东沿海一带海盗猖獗,又被调回广 东负责清剿。他亲临阳江、电白一带指挥作战,大破敌巢,缴获海船数十艘。 其后再调广西,守戍海防。明朝晚期的时局不得不令这位武状元大有江河日 下、不堪收复之感,奸臣当道更是让他彻底失望,于是辞官归里,寄情山水,萧 然终老。

图片10 图片11

康熙《南海县志》载明代武举人共25人,分别是李世勋(嘉靖庚戌广州前卫 镇抚),王沂(指挥佥事),陈崇谅(隆庆辛未历都司),林中兴,陈崇让,谢 锡命,邹于博,颜觐朝,周武,李世臣,李应朝,麻兆琨,郭灿龄,邹志武,刘 之裔,刘之绪,霍如威,仇雨龙,陈飞,方叔俊(万历壬子),方健宁(丙子、 己卯连举),伦建勋(崇祯庚午科佛山巷心人),招应升(崇祯丙子)黎龙涛 (本姓招,崇祯壬午),冯大进(崇祯壬午)。21

(二)清代佛山武状元姚大宁

到了清朝,武科考核更为细化,先试马射、步射、球射。二回六矢,中三为 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拼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射箭的弓 分为八、十、十二力;刀的重量 分为八十、一百、一百二十斤;

举石重量分为二百、二百五十、

三百斤。以上这些都合格后,才 能参加笔试,默写武经。清代嘉 庆四年(1799 ),南海和顺镇文 教乡人姚大宁(1772 —1807 ),

就是这样一路过关斩将直至殿 试,一举考中武状元的。他的经

图片12

历与朱可贞不同,相传他是由于考秀才落第才弃文学武,学得一身好武功赴京 应试中了进士,皇帝破例招他到便殿御试,发9箭令他射,结果9箭都中,于是被 赐第一名武状元,赐头等侍卫服和黄金甲铠等,衣锦还乡:现在他的家乡(南 海)还保存着他的殿试策和曾经穿过的官袍。

(三)地方文献记载佛山历代武科

武科制度促进了民间习武的风气,使南派武术得以较好地孕育和发展武术 的发展,产生了大量为国效力的人才,“康熙四十七年(1708 )开始允许兵丁人 武闱” 22。从地方文献记载可以看到,佛山清代武科人才与明代比较有了快速的 发展。

康熙《南海县志》载清代武进士2人,关麟(康熙甲寅由直隶中式探花,历 任总兵),李圣龙(康熙壬戌由雷府举)。

武举人共54人,分别是:康熙二年(1663年)有邝廷宾,陈章采,周建 五,刘贤,黄廷献,梁裔深,陈运昌,关俊功;康熙五年(1666)有庞如蛮,黄 仲尚,梁应培,陈天玺;康熙八年(1669)有庞如奎,陈子斌,陈全文,崔达 权,梁桢,冯録,陈之屏,苏万邑,梁炳宣,方壮猷(由三水举);康熙十一年 (1672)有简遇熊,霍际盛,关尚宾,李圣龙(见进士),梁斌臣,叶祖典;康 熙十四年(1675 )有陈嘉谟,刘煜乾,关士英,郭胜玉;康熙十七年(1678 )有 杜天麟,霍锦,黄国钺,霍文英,布奕宾,汪九锡;康熙二十年U681 )有曾翘 文(解元),简遇彦,梁显光,冯超,冯锡(本姓陈),邝日观;康熙二十三

图片13

年(1684)有邝世科,李锡頊,陈仕进,梁谊,梁□光,梁拔第,崔京柱,关殿 望,杜迪方,崔元勋,梁之进。

清代道光《南海县志》载武举人36人,分别是:康熙十四年(1675 )张曰 瑚,康熙二十九年(1690)陈贤选,康熙五十九年(1720)关赵保、程尚正(漕 运千总),乾隆六年(174丨)林大伦(碣石守备),乾隆九年(1744 )陈东阳, 道光十七年(1837 )邓超,道光十七年(1837 )徐雄斌,道光十九年(1839 )陈 坚、陆朝安,道光二十年(1840)孔继尧,道光二十三年(1843 )谢泰阶,道光 二十四年(1844 )谭炳章,道光二十六年(1846 )李芬,道光二十九年(184Q ) 梁元英、谢星阶,咸丰元年(1851 )陈梦熊,咸丰二年(1852 )潘鸿光,咸丰二 年(1852)林常芳、胡德流、谭廷超,咸丰十一年(1861 )关荣章,同治元年 (1862)刘鹏威、黄显进、梁元藻,同治三年(1864)梁烈光、蔡林芳、梁威、 林远宏、麦林秋,同治六年(1867 )张连元、黄大猷,同治九年(1870 )麦兆 年、何敬驹、谭赞韬、梁定江。

宣统《南海县志》载清代有武进士4人:光绪三年(1877 )程以俊、陈 沛霖,光绪二十年(1894)刘凤翔、高厚慈。武举人27人,其中同治十二年 (1873 )陈龙韬、陈维邦、何廷扬、谢锡康,光绪元年(1875 )程以俊、彭德 元、刘兆麟,光绪二年(1876 )陈沛霖、黄剑光、梁崧,光绪八年(1882 )花 翎侍卫、海口营参将刘凤翔、关三俊,光绪十一年(1885 )高厚慈、蔡栢居、 黄耀斌,光绪十四年(1888)关继宗,光绪十七年(1891 )徐锦堂、曾兆扬、罗 占魁、李天宝、游毓璜、谢锡泰,光绪二十年(1894 )徐兆鹏、黄国良,光绪 二十三年( 1897 )郑桂声、关鸿钩、邵廷槐。

嘉庆二十四年《三水县志》载清代有武进士1人:雍正十一年(1733)他是 三水用里人林盛,官任直隶张家口守备;有武举人32人:康熙二年(1663)吴日 成,康熙八年(1669)方壮猷、钟仕进,康熙十一年(1672 )周邦佐、聂梦奇, 康熙十四年(1675 )何谠言,康熙十七年(1678 )彭磷,康熙二十年(1681 ) 刘法爆、郭胜玉、何中良、简良骏,康熙二十三年(1684 )陈仕进、淘禹汲、 刘煜乾,康熙二十六年(1687 )周宠光,康熙三十五年(1696 )黎明时,康熙 三十八年(1699)钟桂、守备周遂,康熙四十七年(1708 )钟朝宗,康熙五十年

(1711 )吴祖澄,康熙五十三年(1714)邓翔,康熙五十九年(1720 )何其光、 李俊伟,雍正七年(1729 )莘村人郭都卿,雍正十年(1732 )林盛,乾隆十八年 (1753 )绿步沙头人潘广大,乾隆二十一年(1756 )洲边人李诚孚,嘉庆丙子科 重逢鹰扬宴奉渝赐武德左骑尉职衔,乾隆三十年(丨765)陆超,乾隆三十三年 (1768 ) 土灶人邓斌,嘉庆五年(1800)海塘人陆龙光,嘉庆六年(1801 )先觉 院人刘大光,任督标千总,嘉庆十五年(1810)白坭庙岗人徐大安,历任肇庆中 营把总和广东全省提塘

之盛甲于粤中,南海科第之盛甲于广郡,,佛山科第之盛又甲于南海”民国 《佛山忠义乡志》载佛山历代武进士3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 )李圣龙,康熙 四十二年(1703)霍世恒,光绪二十年(1894)高厚慈;武举人42人:万历十六 年(1588 )冼中振,崇祯三年(1630)伦建勋,崇祯十五年(1642 )黄洪,康熙 二年( 1663 )陈运昌、梁裔琛,康熙五年( 1666 )梁应培、梁桢、黄万珍,康 熙八年(1669 )陈之屏、冯铩,康熙十一年(1672 )李圣龙(武进士)、武解元 简遇雄、关尚宾,康熙十四年(1675 )邓元桢、陈嘉谟、康熙十七年(1678 )

梁炳宣、霍锦、黄国钺、何珍,康熙二十年(1681 )简遇彦、陈锡、梁显光、 梁显尧,康熙二十三年(1684)李锡瓚、梁谊、梁恒光,康熙二十九年(1690) 何天纵、梁国元,康熙三十二年(丨693 )萧文成,康熙三十八年(1699 )解元霍 世恒(武进士),康熙五十年(1711 >陈文炯、陈世正,康熙五十二年(1713 ) 何登,乾隆三年(1738 )何元潼,乾隆三十六年(1771 )区士龙,乾隆四十四 年(丨779 )梁元彪,乾隆五十七年(1792 )黄光汉,乾隆五十九年(17Q4)黄大 刚,嘉庆三年(1798 )黄逢亨,道光二十年(1840 )孔继尧(有传),光绪二年 (1876 )黄剑光,光绪十九年(1893 )高厚慈(武进士)。

光绪二十九年废除科举,武科岁考也停止了,民国初年在各学肄业者,兼习 兵操,仿宋代建设武学的做法,设立武备学堂、水陆师学堂等专门学校,培育文 武兼备的人才。民国时期佛山考入武学的有123人:陈天璜,陈天瑞,陈善述, 梁裔炽,梁世彪,霍廷樾,庞瑀,陈世祚,陈应泰,冼用斌,岑定邦,梁豫,岑 观相,陈逢昌,陈尚琳,陈三略,梁良柱,庞俊伟,梁厥修,庞之达,陈壮猷, 梁澄,梁树勋,梁炳翰,杨文璋,邝忠友,梁诏震,冼耀斌,高平远,蔡吉相, 梁国选,简遇侣,陈谭魁,霍熊征,陈上佐,陈连昌,陈世昌,梁士修,冼起 聪,冼起元,冼起荣,梁观光,萧韶若,李锡林,陈应宣,麦向均,吴天成,梁 应璇,黄国弦,姚献,姚琎,谭捷升,周上弦,李贤翰,霍世荣,李廷翰,马应 运,罗文灿,区为桢,冼元瑞,梁叶虬,李功元,黄斯颖,劳震,张务仁,谭洪 文,陈乡,陈应虬,邓肃,黄如栻,梁锡,李钟升,冯轼,梁琼英,彭元瑞,何 时长,陈嗣静,何志忠,何志正,谢镛,谭国瑞,冼俊,李泮,李朝,李桢,陈 能,陈大蚊,简逢曙,陈应奇,王白,麦任龙,张振雄,霍白,方大昌,霍学 韬,萧士琼,黄朝煌,白朝元,黄大元,陈朝汉,简居,李得用,黄连元,杨 奇策,吴琉,何殿扬,霍高彪,何应扬,郑廷扬,杨武,吴学愣,霍昭扬,梁 寿年,林明辉,梁殿英,朱炳超,洪荣,汤师仲,朱凤岐,杜斌,梁聘之,冼定 邦,冼缙荣。

从以上材料看,佛山尚武之风习尚相传,尤其是鸦片战争后,国势日蹙,国 民积弱暴露无遗。有识之士认为非练武不足以图强,于是纷纷建立社学,组织义 勇,创办团练,练习武技蔚然成风,其目的是为了“内固疆国,外抗强寇”。尤

其是明代嘉靖年间戚继光和俞大猷在福建、广东一带抗击倭寇侵略,布防练兵, 编撰《纪效新书》等军事理论,为广东武术发展带来新思想和新动力

第六节天地会与佛山武术发展

明末清初,天地会(洪门会)组织在全国各地十分活跃,洪门起源于“汉 留”,经由南明东宁总制使陈近南先生发展,进而转化为洪门,是由抗清义士殷 洪盛起始,殷洪盛抗清牺牲后,其子投奔郑成功,汉留构想流传至郑成功所部 旨在反抗清朝政府迫害统治,留存汉族文化,故后人尊其为洪门始祖清顺治 十八年(1661 ),郑成功创立金台山明远堂,与文臣武将结为异性兄弟,意在反 清复明,并派盟弟部将蔡德英(一说蔡德宗)、方大成、马超兴、胡德帝、李式 开及军师陈近南潜人清占区发展组织陈近南在西北拥戴顾炎武,蔡德英等则潜 至福建少林寺,落发为僧,练技结众,后被寺僧马福仪(又传马宁儿)出卖, 清将陈文耀、张近秋率兵火烧少林寺,仅共德英5人杀出重围,投奔福建少林寺 (一说广东惠州宝珠寺)。后来,蔡德英等5人又与万云龙(达宗)在高溪庙创 立天地会,拜万云龙为大哥,在高溪起义,蔡德英等5人被后人称为“南拳五 祖,,。23

据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秦宝琦教授的《洪门真史》,洪门天地会是清代 乾隆二十六年(1761 ),由福建漳浦县高溪(今属云霄县)的郑开即洪二和尚万 提喜所创立。它既非“叛乱组织”,更非“黑社会组织”,也不是“民族革命团 体”,而是下层群众为了互济互助和自卫抗暴而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是一种原 始形式的民间秘密组织。后来发展到广东潮汕、石湾和广西,继而发展到云南、 贵州、四川、江西、湖南、上海、江苏、浙江等地。

佛山独特的经济和军事上的地位及民间尚武的风气引起各地反清志士的重 视,于是纷纷潜入佛山发展反清秘密组织。在石湾出现的“五顺堂”是珠江三角 洲地区最早出现的天地会(洪门会)组织。佛山成为天地会的重要根据地之一, 清代雍正年间,京剧名伶张五(摊手五)来到佛山,在戏班中教授武功,灌输反

清复明思想。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关税 不能自主,五口通商,洋货充 斥,佛山传统的工商业和手工业 经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 品倾销严重冲击,铁钉、铁丝、

土布、制陶工场纷纷倒闭,十多 万T:人失业。清政府对外投降妥 协,对内残酷镇压,赋税不断,

加上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的生活 日益闲苦,佛山几受自然灾害袭 击,防洪屏障桑园围几次崩缺,“桑园围共长14700余丈,分为东西两堤,东堤 捍北江,西堤捍西江。道光二十四年(1844),两江齐涨,堤围崩缺,禾田、桑 地、鱼池、蚕丝一切失收,民力维艰” 道光二十八年(1848 )海风大作,将

桑园围数十丈堤围冲缺。咸丰三年(1853),又一次洪水暴发,农田颗粒无收。 佛山全城大半人口挣扎在饥饿线上,社会动荡不安,矛盾尖锐,手工业工人、农 民、粤剧艺人结成了同盟。

图片14

浏览2,79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