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论要解 武禹襄

解曰:先在新,后在身。腹松,气敛人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往 来气贴背,敛入眷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 动如抽丝Q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 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十卷势说略 武禹襄

每一动,唯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 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 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 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后退,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 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 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 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周身 节节贯串,悟勿令丝毫间断。

十琶势行功要解 武禹襄

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人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 遍身躯不稍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废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 间”也。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 轻利顶头悬”也。

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 臣”也。

四字秘诀 武禹襄

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知全。是 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身法八要 武禹襄

含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淞肩,沉肘。

打手撒放

搠上平声 业入声 噫上声 咳入声 呼上声 吭呵哈

五字诀 武禹襄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 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 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意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 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 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 久之则人为我所制,我不为人制亦。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 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 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 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 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

299 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 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 亦。

三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勿使气敛入脊 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 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 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 劲起脚跟,主宰于腰,行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 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 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 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上四者具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故铸,练气归 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 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 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 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与腰间,此气之由上 而下也,味之合;由腰行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 而上也,味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 至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李亦畲

李亦畲先生(1832年9月一1892年11月)是继太极哲人武禹 襄后,为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作了杰出贡献的一代宗师。

李先生名经纶,字亦畲。河北永平人。咸丰元年(1851年)为 岁贡生,候选训导,同治举人,性敏慧,工小楷,得其书者,多珍之。 父名世馨,字诒斋。同治间军兴永年修城竣池,举办团练,世馨助 之力为多。亦畲有弟承纶(字启轩)、曾纶和兆纶。亦畲和启轩皆从其母舅武禹襄习太极拳,亦畲最有成就,启轩则次。亦畲于1853 年始从刚由河南之行返里的禹襄习拳,兴趣盎然,精心钻研,以至 放弃仕进,身体力行数十年而能神乎其技。

郝少如先生生前论太极拳艺时,常以亦畲先生举例,尝曰: “太极拳不在先天之力大小,而在后天之巧,能备引进落空,四两 拨千斤之技,则能以己之小胜彼之大,亦能以耄耋之年胜力大气勇 的青壮年。此说,以亦畲先生的拳艺为最有力之证。亦畲身材短 小,高仅1.60米左右,且双目高度近视,然拳艺精微巧妙,打手发 人备极分寸,能置靠椅寻丈外,发劲投人安坐之上既无跌落,又不 使椅摇动,与人打手,全以意气之变化令力大气勇者腾空而出,使 人无不心悦诚服。”经过亦畲千锤百炼的实践验证所铸成的拳论, 亦是其驾驭精湛太极拳艺的体现。

相传,亦畲表弟苗兰圃为清武生,很有臂力,一日两人饮酒,酒 酣时,兰圃问曰:“人言我兄拳技甚善,能打人乎?”亦畲曰:“若弟 欲一见证,请击来。”时亦畲手扶椅肘而坐,兰圃则笑趋之前,以两 手按其两肩,并尽力下按而曰:“能让我动弹乎?”亦畲以两肩发 劲,且发一声“哈”字,曰:“你坐下吧! ”兰圃随之坐于对面的凳上, 然亦畲大笑。兰圃钦服而曰:“兄双手未动,竟使我被击出数尺, 且安坐于凳上,诚如所传,神乎技矣!”

又相传,时有一镖师途经永年,闻亦畲拳艺而请人介见。见谈 后,镖师言欲观其技所长。亦畲曰:“太极拳无硬功可见,其奇妙 因敌变化,君倘击我,则我长立见。”镖师初不肯,亦畲曰:“然君终 不能识太极拳之貌矣。”镖师曰:“如是,则我宜一试,幸恕不逊。” 亦畲曰:“甚善。”时亦畲立身屋中,以静待之,镖师即鼓足勇气奋 击,亦畲则不避不让,以胸臂承接其来劲,镖师身忽起腾空跃上四 尺许,然后掷于壁下,下仆于正倚壁间的床上而晕眩得丧魂落魄, 许久不能动。及起拱手谢曰:“我今乃知太极拳之神妙也。”不敢 复试而去。亦畲承袭禹襄格物致知之法,常招致门客。择其力大 气勇者相扑,总结实践,以明其理。其孙李槐荫于1935年出版的 《廉让堂太极拳谱》的序中亦写道:“此谱系先祖晚年所著,中经多 次修改,方克完成。每得一势巧妙,一着诀要,即书一纸贴于座右, 比试揣摩,不断实验,逾数日觉有不妥应修改,即撕下,另易他条, 往复撕贴,必至完善而始止,久之遂集成书。”亦畲著有《五字诀》、 《撒放密诀》、《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太极拳小序》及《跋》等。王 宗岳、武禹襄拳论皆为博大精深的结论性论述,亦畲拳论虽然亦以 言简意赅的精炼语言概括总结,但较之为具体而详尽的延伸。如 禹襄“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 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的论述,即为结论性术语。亦 畲的“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五字诀》则不仅阐明了其必 要性,而且还延伸其具体的行工实践之法则;对求得听劲、舍己从 人、借力打人的呼吸之道(非人体的口鼻呼吸)、运用整体之劲、神 聚、神气间的关系、虚实、运化关键和开合时行气运劲等理法的总 结、阐发,皆是较前人更为具体而详尽的精彩论述。其《撒放密 诀》以“擎、引、松、放”四句精要之语,将“借力打人”的演练过程, 概括得淋漓尽致。其《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以九个“欲要”之句,对 获得“引进落空”,作了非常精辟、确切而透彻的论述,并阐发了 “走架和打手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原理。亦畲先生以理论与实 践高度统一的渊博太极拳学识,为后人留下了进一步具体化的经 典性拳论,使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内容更臻丰富和完善,为中华文 化增添了新的光辉。亦畲出生望族,且为文人,不以拳师自居,放 弃仕进后,以经商为业,后又从次弟曾纶习种牛痘技术,因二兄弟 救活患儿甚多,而得广平府太守为其开诊行医,先后二十余年。故 其一生授术极少,惟同邑郝和(字为真)能得其精微巧妙。当郝和 技成后,亦畲每遇来访比试者,辄令其相试。

亦畲于18801881年间,将王宗岳、武禹襄拳论及其心得亲笔 手抄三本:一自存,一交弟启轩,一交传人郝和。近代太极拳界各

'流派人奉之为经典和极其重要的史料,为我国留下了一笔珍贵的 财宝。至今,亦畲手抄本内容不仅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并且已被国外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为世界奉之瑰 宝。李亦畲先生的成就和贡献,举世公认,无愧于以艺理俱精而成 为流芳百世的一代宗师。

撤放秘诀 李亦畲修订

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曲。(中有静字)
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郝为真

郝和,字为真(1849 一 1920年),永年人。秉性敦厚,体貌魁 伟,因家道贫寒,在粮店佣工,臂力倍人,能左右手各平举百余斤重 之粮袋,从李亦畲公习太极拳,专心致志,二十年如一日,造诣精 纯,犹不自矜。武、李二公所著拳论言简意赅,非言传身教不能穷 其精妙,独为真能传其窍要,深得亦畲公垂青,视为衣钵传人。亦 畲公晚年每逢有人前来访问拳技,多令为真与之周旋,足见对其器 重。常置椅于寻丈外,为真能投人安坐其上,屡试不爽,又能手引 壮士使其行不能自主。平日习拳以虚灵为主,因循为用,其功在 动以习静,而静不挠于动;静以处动,而动不离于静;其法始于守 中,中于行气,归于凝神致虚,以故习太极拳者咸师焉。武派太极 拳遂广传于冀、鲁、豫等地,武禹襄所创学派至此才得以弘扬发展, 与温县陈氏太极、北京杨氏太极鼎足而立,为20世纪30年代太极 拳的扩大发展,流派繁衍奠定了良好基础。马立伯在《太极拳派 另U》一文中说:“近代太极拳共分三派:一曰河南陈家;二曰永年杨

禄禅;三曰永年郝派,即为真先生面师事李亦畲先生者也。……郝 派尤长应用,至练习方法,亦较简捷。其所授架式最为紧凑,如干 枝老梅,枝叶全去,圈儿小、路数简便,而又最经济,洵不负武、李两 家之教授也。故今之述郝派者,必追溯及李家与武家。盖武、李两 先生皆为书香世家,故发挥精义颇多,真太极拳之功臣也。”这是 前人最早谈论太极拳流派及武派太极历史沿革、拳法特点的文章, 故抄录于此,供研究太极拳者参考。

清河葛老泰,精八方捶,授徒千余,闻亦畲名,请师事,亦畲使 之从学于为真,泰殊勉强。亦畲知其意,命与为真相搏,甫合,为真 以推手中擒拿法进擎泰膊,泰臂不能脱,足不能移,身不能转,呼 曰:“释我!释我!”为真曰:“能动乎?”曰:“不能矣。”乃释之。泰 自此心服,且命其子顺成来就学。凡为真胜人多类是,不使负者受 创伤。为真本业米号・大车运米来,辄左右手各平举袋米重百斤卸 之以练力,故其力倍于常人,自得亦畲指授蓄发提放之术,以虚灵 为体,以因循为用,是以善胜而能服人之心。

为真先生授徒甚多,能得其技艺者,除次子文桂外,本县有李 福荫(1892—1943年)、张振宗(1882-1950年)、韩钦贤( 1885一 1958年)、范述圃(? —1948年)、顺德府(今邢台市)有李圣端 (1888—1948 年)、李香远(1889—1961 年)、王延久( 1880—1955 年)、郝中天( 1891—1968年)、申文魁、申武魁;清河县有闫志高 (1882—1961年)等。余如任县王其和(1885—1930年)、刘东汉; 隆尧孟和春、毛根元、郭三刚等先生也都直接或间接受过为真先生 的指导。

为真先生成名后,仍洁身自好,光绪末,直隶总督袁世凯重金 礼聘为真先生赴津教其子侄,并派广府胡月舫太史就近敦劝。以 “戊戌变法”故,清流多不齿袁氏,为真先生托词年老有病坚辞不 就,后荐陈秀峰以代。民国三年为真先生进京访友,蒲阳孙禄堂慕 先生之名,廷其家执弟子礼。为真先生因水土不服偶患腹泻,禄堂 请医煎药服侍,感其厚意,遂授以太极拳艺。自京返里后,应省立 永年十三中学暨县立高级小学之聘,到两校任教,为太极拳步入正 规学校之始。由于为真先生传人较多,对普及和发展武派太极拳 做出了卓越贡献。

20世纪20年代后,传统武术有复苏之势,各地武馆林立。邢 台郝门弟子李圣端(名斌,回族)、王延久(名彭年,回族)、郝中天 等组建“邢台国术研究社”(前身为少林会)□李圣端先生任社 长,学员有70余人。研究社虽是业余性质的民间组织,但在武德 教育、课程安排、教学考核上都有较为周密的计划。邢台国术研究 社到1937年10月日寇侵占邢台后才被迫停办。从其前身少林会 计算历时十三载。以李圣端先生为首的教师们品端艺精,各尽所 能,教授有方,培育出不少人才,为日后开拓武术,弘扬武派太极拳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民国初年,为真去北京探访亲友杨建侯等,其时北京名拳师咸 集,蒲阳孙禄堂习形意、八卦数十年,年逾五十,久负盛誉,有“活 猴”之称,尝欲与盟弟杨澄甫交流拳技,澄甫以为各守所长足矣。 而禄堂学太极拳之念益切,闻为真至,乃迎致于家,自列为弟子。” 为真常语弟子曰:“亦畲先生短小而弱,吾终不能敌,知此术之妙, 不在禀质强弱也;亦畲先生卒未几时,吾即追及之,知有生之日,固 有进无止也。”又曰:“自初发悟,至于有成,走架之境凡三变:初若 身立水中,随水波之推荡;稍进,则如善游者与水相忘,故走架时有 足不履地,任意浮沉之概;又进,则步愈轻灵,若自忘其身,直如行 于水面,飘然为凌云之游也。”又曰:“方走架,必精神专一,若有敌 当前也;及遇敌,又当行所无事,如未尝有人也。”然从学者皆不能 持之以恒,故莫能穷其妙。

武、李为永年世族,皆以儒生自居,不轻以拳技授人,所著拳论, 言简意赅,精要处非口授身演不能穷其精妙,独为真能得其窍要。

郝文桂

郝文桂,字月如(1877—1935年),少时体质孱弱,三岁头犹倾 欹,及十余岁,习太极拳,颖悟异常,体力转强。月如既得家传,又 从李亦畲读书,常观其演势及打手,益有所悟,年二十,已通晓太极 拳之意,然习之不若其父之勤。其后,或在军幕,或司税收,所至辄 思物色颖悟弟子尽授以学,不可得o 1929年,孙禄堂任江苏国术 馆副馆长于镇江,荐月如为教习,年余,共事者或嫉之,月如乃辞职 去南京。时南京有为真之弟子李香远,以1930年至南京授拳,江 苏张士一和陕酉冯卓从学焉。及1931年,月如至南京。人莫知其 拳之内蕴,惟士一与卓识为真传,二人既从受学,且为揄扬,从学者 日众,然或月余即去,或数月去,惟张士一、徐震、冯卓相从为久。 1935年春,由士一言于中央大学校长,得聘为兼任教员。其年秋, 患足肿,至十一月而剧,子少如方在上海授拳,闻讯去南京侍疾,半 月而月如殁,年仅五十九。

月如教人之法,谓须先求处处协于规矩,久之习惯成自然,明 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自能应敌从容而运劲如转圜。所 谓规矩者,即武、李所传之身法。身法之目有十:一曰提顶,二曰吊 裆,三曰裹裆,四曰护臂,五曰松肩,六曰沉肘,七曰含胸,八曰拔 背,九曰闪战,十曰腾挪。十者皆得而协调,则一举一动,十三势俱 备。十三势者,以搠握挤按、择例肘靠为定向,进退顾盼定为因 循,开合虚实,纯任自然。十者皆得而协调,则一举一动,无时不中 正,而身体各节亦无处不灵活。因此,月如授初学者专重矫正姿 势,以外引内,由内及外,使内外合一,少有不合,辄令更演,以此授 动作甚少,常于三五日内止授一式,而仍以欲速则不达为言。学者 不解其意,不耐久习,以是中辍者累累,然月如终不改其教学方法。 遗稿有《太极拳图解》约七万言。图片4

孙禄堂

孙禄堂讳福全,晚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东任家瞳村人。生于咸 丰十年十一月十五日申时(I860年12月22日),逝于民国22年 夏历10月29日卯时(1933年12月16日)。

孙禄堂早年精研形意拳,师从李奎元,复从 郭云深,共十一年,其间又得世荣、车毅斋、白西 园诸前辈亲授,加之孙禄堂天资弥高、性情恬淡, 故孙之形意拳功夫能超逸前代,功臻冲空化境。 继而孙禄堂为了研究拳与《易》之关系,又从程廷 华研习八卦拳数月,多有心得,技艺精深,但丝毫无自得之意。年 余后,程廷华称赞道:“吾授徒数百,从未有天资聪慧复能专心潜 学如弟者。吾与弟意气相投,故将余技尽传之。弟生有宿慧始能 达此。余意,汝之技,黄河南北已无敌手。禄堂前途珍重,可去 矣「1886年春,孙禄堂只身徒步壮游南北十一省,其间,访少林, 朝武当,上峨眉,闻有艺者必访至,逢人较技未遇对手。1888年, 孙返归故里,同年创“蒲阳拳社气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久 闻孙禄堂武功绝伦,故聘为幕宾,同往东北。后保荐孙为知县、知 州,未临莅。1909年,孙随徐返回北京,时肃王意公深慕孙禄堂武 功独步,冠绝当时武林,故折节下交。然而孙从无一事请托,所以 缙绅于孙益重焉。

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拳家郝为真。时郝已年过花 甲,病困交加。孙闻之,将郝接至家中,请医喂药,月余郝愈。郝感 其恩,遂将自己所习太极拳之心得告之孙禄堂。时郝一言方出,孙 已通悟,二人搭手后,郝为真叹服不已。惊赞曰:“异哉!吾一言 而子通悟,胜专数十年者。”盖因形意、八卦、太极三家拳术至最高 境界其道理可自通。1918年,孙禄堂经过自己数十年深修研悟,将 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门拳术从理论到内容提纯升华融合为一, 创孙氏太极拳。同年,徐世昌请孙入总统府,任武承宣官。1928年3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孙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7月又被聘为 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至1931年10月返京。

孙禄堂深通黄老、易学、丹经,并博学百家,习武修文殆有天 授,故能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武技于一体,提出“拳与道合”的 武学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完成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理论和 修为体系。自1915年至1932年,孙禄堂前后撰写出《形意拳学》、 《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八卦枪学》 (未出版)、《论拳术内外家之别》、《详述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 等重要专著和文章,影响极为深远。

孙禄堂通透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术之真谛,而且于内功修 养、点穴、轻功、枪、剑诸艺皆精纯入化,披糜宇内。时人评曰:孙禄 堂武功已至“依乎天理、批大那、道大簌”,神乎之游刃的武学最高 境地。为当时武术界之领袖人物。形意、八卦名家张兆东晚年对 友人曰:“以余一生所识,武功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惟孙禄 堂一人耳。”

孙禄堂武功绝伦,能于行止坐卧间,周身各处皆可扑入于丈 外,无时不然,又能于不闻不见之中觉险而避之,神行机圆,无人能 犯。孙禄堂年近半百时,曾信手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 洛夫。年愈花甲时,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 年,又一举击败日本五名技击高手的联合挑战。故在当时武林中 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誉。

孙禄堂不仅武功登峰造极,而且道德修养极高,多次扶危济 灾,救乡民于水火。1919年,完县一带大早,孙倾其家资散钱于乡 农,不取本息。而周济武林同道之事更不胜枚举。时人评曰:“孙 之忠义之心肝胆相照非常人可比。”

孙虽名满天下,然而俭素质朴如初,一生淡泊名利,不阿权贵, 立身涉世“诚于中而形于外”,不图虚名,遇同道罔不谦逊,如无所 能者o晚年,孙隐居乡间,预言自己去世之日,不食者两旬,而每日 308书字练拳无间。临终时,孙面朝东南背靠西北,端坐椅上,嘱家人 勿哀哭并曰:“吾视生死如游戏耳。”于清晨6时5分含笑而逝。

孙禄堂无疾而逝,震动当时各界人士。《申报》、《民国日报》、 《大公报》、《益世报》、《世界日报》等重要报刊,均对孙的逝世作了 报道,对孙之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南京、上海、杭州各武术团体也 于“功德林”为孙举行公祭,由陈微明等名流百余人出席,多人作演 说。同时,北京、天津各武术团体及孙门弟子亦为孙举办了隆重的 追悼活动。保定国术馆副馆长刘纬祥曰:“今后我无问技之人了。”

孙禄堂一生弟子众多,遍布海内外。其中著名者有齐公博、孙 振川、孙振岱、任彦芝、陈守礼、裘德元、陈微明、支燮堂、刘如桐以 及其子孙存周、女孙剑云等。

吴式太极人物

全佑(1834-1902年)字公甫,号保亭,老姓吴福氏。满族。 北京大兴人。杨露蝉(亦作禅)在京授拳时,神机(火器)营中的万 春、凌山、全佑受益最佳。后从杨氏次子班侯继续深造。事师最 孝,学习笃诚,深受露蝉宠爱,兼得杨家父子之长,称著京城。为吴 式太极拳奠基人。传子鉴泉,徒有王茂斋、郭松亭、常远亭、夏公甫、齐阁臣等。

吴鉴泉(1870—1942年)又名爱伸,吴 式太极拳创始人。满族,从汉姓吴,北京大 兴人。太极高手全佑之子。幼秉家学,并在 其父之杨式小架拳式的基础上逐步修改,形 成松静自然、架式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 跳、长于柔化的吴式太极拳。1914年在北 京体育研究社任教,1928年到上海授艺,被 上海精武会及国术馆聘为教授。张群、楮民 谊、王晓籁等前来领教。1928 ~ 1936年上海市各届武术比赛、国图片5术国考及旧第六届全运会国术比赛,皆被聘为评判。1930年聘为 上海市国术分馆董事,1932年任该馆太极班教员。同年创鉴泉太 极拳社,任社长,此后并在香港、九龙、澳门等处成立分社。其门生 遍及海内外。主要弟子有徐致一、金寿章、金云峰以及子女吴公 仪、吴公藻、吴英华,婿马岳梁,侄吴耀宗等。

吴图南

吴图南(1884-1989年)原姓乌拉汗,名乌拉布,著名武术 家。蒙古族,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喀喇沁左旗。9岁时起,先后从 吴鉴泉、杨少侯学艺12年。年轻时,就读于京师大学堂学习医学。 以后,长期从事武术研究、教育工作,并在考古、文史、心理学、经络 学、养生长寿学等方面有较深造诣。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西北联 合大学、北平艺专等学校的教授和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建国后, 曾在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及北京文史馆任职,是中国武术协会 委员、中国武术学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顾问。多次参加国 家体委主持制定的武术教材等审定工作,并任过全运会武术比赛 太极拳裁判长。1988年获中国国际武术节“武术贡献奖”。著有 《太极拳即〈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功-内家 拳•玄玄刀》以及《国术概论》等。后均收入《吴图南太极拳精髓》 一书中。

杨禹廷

杨禹廷(1888—1982年)又名瑞霖,武术名师,北京人。光绪 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开始习武,先后从周相臣、赵月山、田凤 云、高克兴习练十路和十二路弹腿、八卦掌、长拳、黑虎、形意、太极 等拳及摔跤。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从高子铭又习八卦掌和太 极拳。1916-1941年又从王茂斋习吴式太极拳。他重武德,精太 极拳。从20岁始,在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及志华寺设场授拳。建国后,继续教拳。建国初,曾倡议成立了北京市武术界联谊 会。1962年到阿富汗驻华使馆教太极拳。政界人士刘秀峰、陈云 涛、傅作义以及京剧演员李万春、张云溪、曹连孝等都向他学过太 极拳、刀、剑等。弟子有王培生、李经梧、李秉慈、赵任情、王辉璞、 郑时敏、戴玉三、翁福麟等。编有《太极拳讲义》、《太极拳简易八 大式》、《太极拳动作解说》等,1983年经弟子马有清修订成《太极 拳规范》一书。杨禹廷曾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武协副主席以及 中国武术协会委员。

卢鸣金

卢鸣金(1830—1900年)字警众,系河北省广平县卢董村人° 主要活动在咸丰、同治、光绪三个时期,是冀南、鲁西、豫北一带屈 指可数的武林豪杰。

他从师练武时,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为了沉下身子,防止架高, 重心不稳,老师把几张床支起来,让他在床下走架子,身子一高就 会碰头;为练太极拳动中求静,练拳时,头顶着一碗水,练完一套 拳,拉完架子,滴水不洒,这是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结果。

卢鸣金练一根白蜡杆,一支丈八大枪。舞动起大枪来出神入 化,满场红缨一片,却不见人的面。他创立卢式太极拳(通臂太极 拳),包括架子(两路)、推手、散手、七十二跌和三十六路大擒拿。 卢式推手以(捆、撬)、挤、按为四正手,(探)拗肘靠为四偏手。讲 究:“手不离肘,肘不离手,跟进跟打,跟进跟随,不丢不顶”与太极 拳的推手相合。

卢先生授徒很多,主要分布在肥乡、成安、曲周、广平、魏县等 地。他授徒有三不教:无义不孝不教;做贼放火不教;门底不清不 教。卢先生的门徒有肥乡县杨大成;成安县常殿安、曹振山、;曲周 县张奇;广平县元广全;魏县李井春等较为出名。

对卢先生的武技,后人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如磁县南风镇有 个武师叫李老纯,练就一双“八步捶”。一捶打出,八步之内,就能 伤人。他对卢先生很不服气,领两个徒弟前来比武。时值隆冬,天 正下雪,临比之前,卢先生出屋解手,先生走过的雪地上,没有印 痕! 一看此境,李老纯师徒觉得不是对手,再也不敢比了,在卢先 生的挽留下,饭后再走。卢先生用长绳套在脖子上,让李老纯师傅 的两个徒弟拉着绳用饭,把拉绳子的人累得满头大汗,可卢先生从 容吃下两个烧饼,却面不改色。

广平大留有个宋连庆,也是武林高手,他找人比武,败了就认 对手为师,待把功学到手了,他就要打倒师父。被卢先生比败后, 便认师傅。一学三年,觉着学的差不多了,便起了杀机。在一次推 手中,卢先生早看出歹意,用手只一按,宋连庆“扑咚”一声坐在了 地上。卢先生微笑着说:“小子!还想打师傅吗?”从此宋加庆再 没敢跟师傅动手。

陈清萍

陈清萍(1795—1868年),陈氏第十五世,陈氏太极拳第七代 传人。幼年师承族叔陈有本习练陈氏太极拳小架,对太极拳奥秘 深有领悟,青年时已名扬乡里,深得太极拳一代宗师陈长兴、陈有 本的赞誉。由于家庭经商需要遂迁于离家八里的赵堡镇。

迁居赵堡镇后,终日除经营业务,习练拳械外,利用闲暇向村 里青少年传授些祖传的陈氏太极拳。天长日久,学艺者众多,遂在 镇里开办武馆,正式授徒,赵堡镇一带皆为其所传,他结合个人心 得体会,在其所学拳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创新,形成与原来套路不同 的陈氏太极拳小架套路。所授徒弟,多有所成。他们在陈氏太极 拳小架的基础上,吸取其它武术精髓,结合太极拳阴阳开合,刚柔 相济的基本原理逐渐变出各种太极拳流派和不同套路。如其弟子 武河清(禹襄)系河北省永年县人,少年在家习练杨式太极拳,后 得知杨式来源于陈氏,遂乘来河南午阳探兄之便,专程来到陈家沟 习练陈氏太极拳。回乡后,暇则致力于对太极拳的研究,杨、陈两 家操而化之,自成一家,即今之武式太极拳。又如其弟子和兆元 (赵堡镇人)新创的赵堡镇太极拳。又如其弟子李景炎(又名李 盾,陈辛庄人)所创的忽灵架(又名忽雷架)等等,在国内外均拥有 广大爱好者。他在弘扬陈氏太极拳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愧为太极拳一代名师。

姬际可

姬际可,据史料载为心意门拳法技艺的首创人。

自清代乾隆年间始,心意门拳法技艺已在河南、山西等地流 传。河南洛阳人马学礼、山西祁县人戴龙邦,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心 意门拳法技艺,并且培养了众多弟子,为心意门的弘扬光大作出了 重大贡献。目前与姬氏拳法同源的派系主要有:少林心意把、马氏 心意六合拳、戴氏心意拳、形意拳。其中少林心意把与马氏心意六 合拳,在技艺风格、拳把招式、动作运行上都比较完整地继承了姬 氏拳技的原始风貌。

据黄新铭著《姬际可传》载:姬际可,字龙峰。山西蒲州诸冯 里尊村人(现属永济县张营乡尊村)。生于明朝万历年间,卒于清 朝康熙初年,享年约80岁。乃心意拳的创始人。

尊村原名宋村。西距黄河二里(今东迁七里),西南距蒲州三 十五里,东南距中条山五十里。姬氏系明初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 来。其父姬训,字学古,生二子,长子际时,次子际可。际可少年 时,家有土地二百余亩,羊二百余只。其妻谢氏,生六子。据清朝 乾隆五十五年手抄本《姬氏族谱》卷二载:际可“技勇绝伦。老年 破流寇于村西,手歼巨魁,人号’神枪’,传艺河南,至今人以夫子 事之”。少时从塾师学文习武。刻苦用功,聪明过人,深得家长和 教师的喜爱。据传,一月夜,际可在村西河滩练武,来了一老者,看 后说:“你练的不错,只是眼睛还不够亮,你到池子里洗洗就好了。”际可便去洗眼。回来时老人不见了。际可疑是“异人”。此 后,际可练拳,手、眼、身、法、步,浑然一体。继练大枪术,造诣独 精。常骑马奔驶在村中巷道上,用枪端点刺屋檐下外露的椽木 (每间十棵),无一漏过。可见其枪术之速与准确。

由于外族入主中原,当时际可产生了强烈的反清复明思想。 甲申之后,际可已届中年,总想组织反清志士,共图复明大业,于是 出走解县,朝关帝庙,往东南、越中条山、经平陆去河南。越中条山 时,不慎坐骑失蹄,将其翻下深涧。凭其多年功夫,手攀悬崖绝壁, 又爬上了小路。到河南后,他听说各地反清志士云集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重修《戒约》,把“反清复明”列为招收门徒的第一宗旨。际 可到少林寺表演了拳术和枪术,得到了僧人的称赞,亦从少林僧人 习武中,大受启发。在居住少林寺期间,对明朝盛行于少林寺的 虎、龙、豹、蛇、鹤五拳深入研习。有一天,他忽见两鸡相斗,遂悟其 理。他想:何不根据各种动物之长独创新意?!于是创立了心意六 合拳,前后各六势。概括为: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从学者甚 多,杰出者仅郑氏一人。郑氏传曹继武,曹传戴龙邦、马学礼,此术 得以弘扬。

际可居少林寺十年,眼看“反清复明”已成泡影,便离寺归里, 教授子孙。他的后人称形意拳为际可拳。一年,黄河西岸来了一 伙强人,侵害百姓,抢掠财物。际可率领村民奋起抵抗,亲杀强人 首领,保卫了家乡,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去世后,被后人尊为 “夫子”,建“奉先堂”,并画像供奉,延续二百余年。画像至今仍很 清晰:际可瘦长脸,身高约一米八,须发皆白,身穿浅蓝色明代服 饰,安详地坐在彩绘木墩上。像旁联曰:

创业本艰难,要留好样于子孙;

守成非容易,不可负愧于祖宗。

姬际可所创的心意六合拳(后名形意拳)经其门人丰富完善, 已成为我国重要拳种之一,流传于海内外。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附言:据姬氏后人言,际可一生活动,仅 限于山西、河南二省。他没有去过终南山,终南山也没有岳飞庙。 际可得岳氏拳经之说,尚无据可证。

浏览1,77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