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然而气有强弱,势分刚柔,气 强者取乎势之刚,气弱者取乎势之柔,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 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尚力尚巧,刚柔之所以分也。然刚柔既 分,而发用亦自有别,四肢发动,气行谙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 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还不速。 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 闪、折、空、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 耶。

要诀云: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心 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或粘而游,或连而随,或 腾而闪,或折而空,或而,或挤而捺。拳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远 不发肘,近不发手,无论前后左右,一步一捶,遇敌以得人为准,以 不见形为妙。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击而袭,乘袭而 击,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取本求末。出遇众围,如生龙 活虎之状,逢击单敌,以巨炮直轰之势。上中下一气把定,身手足 规距绳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活。古人云: 能去,能就,能刚,能柔,能进,能退,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 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 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后可言拳术也。揣敌人之 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后可言拳术也。要诀云:借法容易,

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战斗篇云:击手勇猛,不当击梢,迎面取 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类似鹰鹤下鸡场;翻江拨海不须忙,单凤 朝阳最为强;云背日月天交地,武艺相争见短长。要诀云:发步进 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法中有诀从何取,介开其理妙如神。 古有闪进打顾之法: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 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古人云:心如火药, 手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奇神。 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袭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左过右 来,右过左来;手从心内发,落向前落。力从足上起,足起犹火作。 上左须进右,上右须进左,发步时足根先着地,十指要爬地,步要 稳当,身要庄重,去时撤手,着人成拳。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身为 主宰;不贪,不歉,不即,不离。拳由心发,以身催手,一肢动百骸皆 随;一屈,统身皆屈;一伸,统身皆伸;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紧。 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战斗篇云:不拘提打,按打、击打、冲打、 膊打、肘打胯打、腿打、头打、手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步 打、退涉打、截气打、借气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总要一气相贯。 出身先占巧地,是为战斗要诀。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 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脚 手要活,不活则担险。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发身:要鹰扬猛勇, 泼皮胆大,机智连环。勿畏惧迟疑;如关临白马,赵临长板,神威凛 凛,波开浪裂,静如山岳,动如雷发。要诀云:人之来势,务要审 察,足踢头前,拳打膊乍,侧身进步,伏身起发。足来提膝,拳来肘 发,顺来横击,横来棒压,左来右接,右来左迎,远便上手,近便用 肘,远便足踢,近便加膝。拳打上风,审顾地形,手要急,足要轻,察 势如猫行。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齐到始成功。手到身不到,击敌 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敌如摧草。战斗篇云:善击者,先看步位, 后下手势。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协并中心。前打一丈不为 远,近打只在一寸间。要诀云:操演时面前如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面前手来不见手,胸前肘来不见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 起。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入,步要过人,头须仰起,胸须现 起,腰须坚起,丹田须运起,自顶至足,一气相贯。战斗篇云:胆战 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能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先动为师,后 动为弟,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胆欲大而心欲zb,运用之妙,存 乎一心而已。一而运乎二气,行乎三节,现乎四梢,统乎五行。时时 操演潮朝运化,始而勉强,久而自然。拳术之道学,终于此而已矣。图片1

陈鑫(1849-1929年),字品三,陈 仲牲三子,陈氏第十六世,陈氏太极拳 第八代传人。清末岁贡生,是近代中国 武术史上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

自幼随父习武,天资聪慧过人,深 谙太极武功之精奥,后遵父命习文,文 武兼备。为阐发陈氏世传之太极拳 理,发愤著书立说,其主要著作有:《陈 氏家乘》五卷,《安愚轩诗文集》若干 卷,《陈氏太极拳图说》(原名《陈氏太 极拳图画讲义》,出版时改为是名)四卷,《太极拳引蒙入路》一 卷及《三三六拳谱》等,其中以《陈氏太极拳图说》为代表。该书 从1908年动笔,其时,公已年近花甲,到1919年完成,历时十二 个春秋,书稿成时,已近古稀。十二年中,他对该书倾注了全部 精力,不避寒暑,呕心沥血,多次修改,亲手抄录而不懈,其抄本 有四,每稿洋洋二、三十万言,其毅力、精神确实感人。该书图文 并茂,拳势取经络而通变,拳理师周易而同规,理精法密,显微阐 幽,精朴悉陈,细腻明透,为拳坛理论之丰碑,武林修学之经典。

公无嗣,以兄子椿元为嗣子,和拙荆三人相依为命。书成后,贫病交加,生活维艰,苦不堪言,族曾孙陈鸿烈当即表示:无论如 何,我每月供粮三斗,俸度晚年气1927年,军阀割据,世乱无序, 书稿一度失散,幸有初稿,公感年事已高,乃召子椿元密而授之,嘱 说:“若可传则传之,不则焚之,勿与妄人也!”此时,有族孙某人, 前来请求老人代为发表著稿,并称:“你将底稿给我,保证生活无 虞;死后,柏木四堵园货,穿着全部负责”。陈立即召集椿元请人 商酌,并令其速抄一份,付给该人。不料,数月后,该人从南京来信 称:“来时渡江,因遇风险,致将携带衣物全部失落江中”。公闻 后,恸哭不绝,全部精力化为灰烬。自此,公思虑成疾,卧床年余而 卒。公卒后,停柩在家,不得安葬。

嗣子椿元立召堂弟雪元,侄女淑贞,侄绍栋等,悉依初稿加 以修订、整理,尽快收其倾注终生精力的著作《陈氏太极拳图说》 刊行问世。书稿整理完毕后,立着族孙陈鸿烈携稿前往汴京。 陈鸿烈不顾天寒地冻,沿凌渡过黄河,在开封多方奔走,几经周 折,得国术馆及诸友大力协助,终于1933年在开封开明书局将 这部太极拳理论巨作出版,此所得稿酬安葬了陈鑫老人,完成了 他的心愿。

数十年来,此书弥传华夏,风靡海外,武林界争相宝之,东南 亚、日本、欧、美各国亦见译本,实为不朽之盛业,太极拳之精典也。 出版时,有人在书上加了些错误观点,兜销其奸,不置一驳,瑕不掩 瑜。该书正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向太极拳高峰攀登。

要诀云: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心 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或粘而游,或连而随,或腾 而闪,或折而空,或挤而捺。

拳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远不发肘,近不发手,无论前后左

285 右,一步一捶,遇敌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击而袭,乘袭而击,虚而 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取本求末。出遇众围,如生龙活虎之 状,逢击单敌,以巨炮直轰之势。

上中下一气把定,身手足规距绳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 精敏神巧全在活。古人云:能去,能就,能刚,能柔,能进,能退,不 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 耀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 后可言拳术也。

要诀云: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

战斗篇云:击手勇猛,不当击梢,迎面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 虎,类似鹰鹤下鸡场;翻江拨海不须忙,单凤朝阳最为强;云背日月 天交地,武艺相争见短长。

要诀云: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法中有诀从何取, 介开其理妙如神。

古有闪进打顾之法: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 求。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

古人云:心如火药,手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

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奇神。

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袭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

左过右来,右过左来;手从心内发,落向前落。

力从足上起,足起犹火作。上左须进右,上右须进左,发步时 足根先着地,十指要爬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去时撤手,着人成 拳,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身为主宰;不贪,不歉,不即,不离。

拳由心发,以身催手,一肢动百骸皆随;一屈,统身皆屈;一伸, 统身皆伸;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紧。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

战斗篇云:不拘提打,按打、击打、冲打、膊打、肘打胯打、腿打、头打、手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步打、退涉打、截气打、借 气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总要一气相贯。出身先占巧地,是为战 斗要诀。

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 快则迟误。

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脚手要活,不活则担险。

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发身:要鹰扬猛勇,泼皮胆大,机智连环。

勿畏惧迟疑;如关临白马,赵临长板,神威凛凛,波开浪裂,静 如山岳,动如雷发。

要诀云:人之来势,务要审察,足踢头前,拳打膊乍,侧身进步, 伏身起发。

足来提膝,拳来肘发,顺来横击,横来棒压,左来右接,右来左 迎,远便上手,近便用肘,远便足踢,近便加膝。

拳打上风,审顾地形,手要急,足要轻,察势如猫行

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齐到始成功。

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敌如摧草。

战斗篇云:善击者,先看步位,后下手势。

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协并中心。前打一丈不为远,近打 只在一寸间。

要诀云:操演时面前如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

面前手来不见手,胸前肘来不见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入,步要过人,头须仰起,胸须现 起,腰须坚起,丹田须运起,自顶至足,一气相贯。

战斗篇云: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能察形势者,必不能 防人。

先动为师,后动为弟,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

胆欲大而心欲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

一而运乎二气,行乎三节,现乎四梢,统乎五行。

时时操演,朝朝运化,始而勉强,久而自然。

拳术之道学,终于此而已矣。

按语:此论原为形意拳谱,经陈鑫以太极拳理法加以修订约十 之二、三。定名为《三三拳谱》。

打手歌:

搠撅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图片2

杨露禅

目前,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 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健身项 目和竞赛项目。被尊为“武术之诗”“艺术 之花” “国家瑰宝”和“民族之傲”。

我国著名武术诗人杨敞(字季子)曾写 过一首介绍清末北京武术界轶事的诗,诗中 有句云:“谁知豫北陈家技,却赖冀南杨氏 传。”这里,“豫北陈家技”指的是河南省温 县陈家沟的武艺,“冀南杨氏”指的则是河 北省永年县杨露禅——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

杨福魁,字露禅,河北广平府永年县人,世居县之南关,以务农 为生,空闲时为城内西大街杂粮摊帮工。有一日,一恶霸至街邻泰 和堂药铺寻衅生事,仗势欺负掌柜是外地人,强予以低价买珍贵药 材,以致发生争执动武,恶霸来势凶狠,只见掌柜略一举手,其人已 跌至对街。露禅目睹此景,甚为惊奇,心知掌柜必精武功,心中十 分羡慕。他日,趁闲谈中探问掌柜所练是何种拳法,并表示愿意拜 师求学,因露禅年少时曾习少林拳,自认为不能达到掌柜的武艺境 界。掌柜开始推托,对自己所习拳法讳莫如深,不愿讲。后来感于 露禅求学的诚意,告诉他自己所习为绵拳,又称太极拳。并对露禅 说:“我的工夫不足为你老师,我的家乡河南陈家沟,习太极拳者 甚众,而陈长兴的太极拳,是海内泰斗。陈平时立身中正,不倚不 靠,气势伟岸,时人称为“牌位先生气 我可介绍前往,倘许名列门 墙,成为他的徒弟,将来必有成就。”露禅大喜,遂至陈家沟拜陈长 兴为师。

当时,从陈长兴习拳者,皆陈氏族人,异姓者只有露禅和其同 乡李伯魁二人而已。所以,陈姓族人都歧视他们。当时露禅年方 壮年,朝夕苦练,寒暑无间,六年后回到永年县,自以为有所成就 了。

永年县本来也是武术之乡,习武者颇多。乡中精拳技者开玩 笑说:“老露今天从远方办得好货(意谓从陈家沟学太极拳)回来 了,我们要见识见识。”比武中,露禅输了,乃发愤再至陈家沟。

一天晚上,露禅从睡梦中醒来,听见隔院有哼哈之声,遂起来 越墙过去,见有几间很宽敞的房子,哼哈之声是从屋里发出的。于 是就在破墙缝中偷视。见其师陈长兴正在教众徒弟太极拳的发放 之术,口讲指授都是拳中的精义,大为惊奇。从此每夜都去偷看, 然后与李伯魁互相归纳,悉心研究,功夫大进。

六年后,露禅又回到永年县。时值新年,乡中人又想试其功 夫,趁贺年相互作揖行礼的时候,突然攻击露禅。但刚刚才一接 触,其人已经仰面后跌,起来大笑说:“老露今天果然办了好货回 来了”。

永年县有一个有名望的人武氏,是有功名的人。因与陈家沟 有亲戚关系,武艺造诣很深,听见露禅从陈家沟又回来了,而且武 功大进,于是相约一试。比武中二人功力悉敌,露禅拿出全部本 事,始终无法获胜。露禅因此悟出虽然从师十余年,力求上进,但 未能深入堂奥,得到太极的精髓。遂再度发愤三到陈家沟。

旧时代的武师教徒,往往要保留一手,陈长兴也不例外。但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陈长兴鉴于露禅执礼之恭顺,求进之诚 恳,习拳之刻苦勤奋,当然也不能无动于衷。有一天,陈长兴命露 禅与众师兄弟比手,杨露禅战胜了所有的人。陈长兴惊叹露禅为 天才。于是集合陈氏的族人告诉他们:“露禅师我愈十年,去而复 至者三次,其专心一志,勤学苦练之精神毅力,非你们所能及。我 的功夫,本想传给你们而你们不能得,不给露禅而露禅已经得到 了。遂尽其所有授其密术。但陈长兴犹恐露禅立志勿坚,常以倨 傲无理的态度对待他、考验他。但是露禅越久越恭敬。正是这种 尊师重道的品格,才能尽得其师秘传。

如此又过了两年多,陈长兴对露禅说:”你可以回去了,你现 在的武艺,已经可以无敌于当世。“露禅拜别老师回来后,把太极 拳传给家乡的人,从学者甚众。当时称杨拳为化拳,或称绵拳,以 其动作绵软而又能化解对方来力。

露禅后来到了北京,果然以“神拳杨无敌”之号,倾动一时,享 誉武林。

刚到北京时,杨露禅曾去过北京富豪张氏的公馆。张氏先开 店,后来因贩卖煤炭而致富。每至夜晚,张氏的家就成了官僚豪绅 们寻欢作乐的场所,并雇有武术教师多人。此外,还有一些想考上 科举、为光宗耀祖的子弟们,在这里练习武艺,准备应试。永年的 武氏,在京城里担任官职,是张家的贵宾。为了给一班学艺的子弟 们辅导,武氏就把同乡人杨露禅推荐给了张氏。张氏家中原已雇 有多名武术教师都是彪形大汉身强力壮,与露禅那瘦小身材无法 相比。主人颇有轻视之意。因此,在宴会上露禅位子是在武教师 们的下首。席间,主人对禄禅说:“先生不知是精于长拳还是少林 拳”。露禅说:“我的拳法既不是长拳也不是猴拳少林拳,而是绵 拳”。主人张氏又问:“那么你的绵拳能否打人?”露禅是富有正 义感,品质忠厚的人,对主人这种轻视傲慢的态度根本不予理睬。 只是说:“我的绵拳不是用来打人的,但打起来要胜于铁拳,除了 钢铁外,凡是父母生的、血肉之体都能打。”主人又说:“你的拳法 是否能同在座的拳师比一下呢?”而在座的拳师,对露禅那副文质 彬彬身材瘦小的模样早已不在眼下。也希望通过比武置禄禅于死 地,来确保他们自己名拳师的地位。露禅答应了主人比武要求,并 说:“既然是比赛,就不要讲情面,生死不论,即使打死,也不能后 悔。”比武开始时,一个拳教师气势汹汹地挥拳直奔露禅,使了一 个饿虎下山的招势,如同苍鹰般迅速地扑来,露禅略一举手,那位 教师立即被打落到几丈远的地方去了,跌得浑身血污。另一位教 师爷看到此情景,立即从席上跳下来,向露禅挑战,结果也落得同 样下场,其余就不敢再比了。主人看到此情,诧异万分,接着重新 摆了一桌酒席,为露禅赔不是。露禅肚内暗自思量,主人前后态度 判若两人,乃奋然离席,扬长而去Q杨露禅在张家比武一事传开 后,许多人都远道前来和露禅比赛。但是不管是谁,都胜不了他, 终于实现了陈长兴师父的临别赠言,别号“杨无敌”终于誉满北平 城了。

露禅出名后,当时的仕宦们都以能把他请至家中,作为一件时 髦的事情。但是露禅对于这些人的邀请,决不轻易答应前去教习 武艺。至于一些朴厚淳实,悉心钻研武艺的人,不论是谁,他都平 等对待,认真地予以传授。当然由于当时的客观情况,露禅也教过 许多“达官贵人”,还被聘为旗营(军队)的武术教官。露禅出了 名,自然有一些嫉妒者暗中算计他,只是不敢正面地与露禅交手就 是了。某天,禄禅在永年南关五里左右的一条河边坐着钩鱼,突然 觉得身后有人在偷袭,露禅详装不知,就在偷袭的一霎那,来者被 弹到水中,而露禅自己则场然不动。

杨露禅出名后,经常有武侠前来拜访。一天,杨露禅正在静 坐,忽然来了一个和尚。杨露禅亲自到门口去迎接。只见和尚六 尺多高,魁梧壮实。和尚向杨露禅拱手并表示敬意。杨露禅也很 谦逊地表示敬意,请和尚客厅相叙。

突然,和尚出拳向杨露禅当胸打来。杨略一含胸,用右掌抵挡 和尚的来拳。只见那和尚像闪电一样跌出,一直跌到屏风后面,好 像是被重拳所击。过了好一会,和尚才缓过气来,向杨师称谢,说: “和尚鲁莽,请原谅。”杨露禅请他坐下,攀谈之后方知和尚名叫清 德,是少林武僧。和尚提出许多问题,问:“刚才,我乘您不备突然 袭击,怎么不能得逞?”杨露禅说:“刻刻留心也。”又问:“您出手 怎么这样快?” “发劲如放箭也。”和尚说:“我云游好几个省,从来 没有遇到像师傅您这样武艺高超的。”和尚又向杨露禅请教太极 轻灵的奥妙。杨露禅没有回答。此时只见一只燕子飞进帘内,低 低地绕近身边。杨起手一抄,向和尚说:“这只鸟经过训练,驯服 于人,可以跟它玩玩。”说完,右手托着燕子,用左手抚摸它,然后 让燕子飞走。燕子振翅欲飞,杨禄禅的手掌稍稍地忽隐忽现,燕子 不能飞去。这是因为无论何种雀鸟,一定要先用脚蹬劲,才能起 飞。燕子的脚没有着力的地方,只能扑伏扑伏。杨露禅又抚摸小 鸟,再让它飞去,鸟仍是不得飞走。如此反复三四次。和尚非常惊 讶,“这是什么神术?”杨露禅笑着说:“哪里谈得上神术。太极行 功稍为长久一点,达到通体轻灵,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落,就能像这 样子了。”和尚信服得五体投地,留下来谈了三天方才离去。

杨式太极拳是由杨露禅创始,后经祖孙三代人不断丰富发展 起来的。从杨露禅学成教拳,到现在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经过祖孙三代人努力,在陈长兴所传太极拳基础上,经过删减、增 补,演化为现在流传的杨式太极拳。

杨锤

杨饪,字班侯,杨露禅的次子。生于道光十七年(1883年),自 幼随父习太极拳术,终日苦练,不间寒暑,露禅课督严厉,经常受体 罚,几乎想逃跑。他继承了乃父衣钵,武功卓绝。班侯性情暴躁, 好打不平,善用散手,数折强梁,年尚未满二十,已经是名满京华。尤其是拳击雄县刘武师和北京西四牌楼比武教技两件轶事,至今 人们尚津津乐道。

当时,有一王公贵胄仰慕班侯大名,特接班侯住在府中,礼聘 为师,酬以重金,对于班侯执礼甚恭。时有雄县一姓刘武师,武艺 高强,手上有数百斤力气,精通岳氏散手,门徒千人,名闻京师。刘 武师见班侯受如此礼遇,心中看不起太极拳,很不服气,心生嫉妒 便约班侯于北京东城某处比武,想要折辱班侯。消息传出,京城轰 动,观者如堵。

二人至场,刘武师即出手擒拿其手腕,欲将班侯掷出。只见班 侯神气一振,随势用太极拳中“搬拦捶”之法以截劲抖之,刘则如 弹丸跌出数丈开外。班侯性急手狠,出手见红。刘跌出后口吐鲜 血,内伤甚重,手中尚抓住扯下的班侯的半截袖子,狼狈而去,从此 不敢小视太极拳。

事后,班侯说:“此人功夫很大,当被擒之时,手腕如被狗咬, 所以还击才如此之狠,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心中总感歉然。班侯善 散手,出神入化,发无不中,当者披靡,所向无敌。

时北京有一人,号称万斤力者,自言曾打七省擂台,未逢敌手, 尤其擅长硬功,能够以双手搓石成粉。他在北京四门贴上贴子,扬 言必败杨家父子,态度十分猖狂。班侯闻言甚怒,相约于某日在北 京西四牌楼比武。

至期观者数千人。班侯骑一白马,缓缓而来,万斤力者早在那 里等候。只见其身材魁梧,虎背熊腰,一望而知力大无穷。班侯身 材瘦削,长袍马褂,文质彬彬,貌不惊人。

对方一立势,发声如雷,气势如虎,咄咄逼人。观者皆为班侯 捏了一把汗。此处原有一块巨碑,高一丈六尺(约5.28米),宽四 尺(约1.3米),厚二尺(约0.6米)许。班侯立身站于石碑前。万 斤力先发招,一记”黑虎掏心“向班侯当胸一拳。班侯微微侧身一 闪,万斤力力大势猛,一拳击中石碑,巨碑碎为数块。观者骇然心

293 惊,以为班侯有性命之忧。万斤力一击不中,复向前进身,直取班 侯面门。班侯一声大喝,举双手向上一分,万斤力仰面跌出数丈开 夕卜,摔得头破血流,半天爬不起来。班侯微微冷笑,在观众的一片 喝彩声中策马而去。

杨鉴

杨鉴,字健侯,号鉴湖。杨式太极拳重要传人之一,河北永年 人。自幼从父杨露禅习太极拳,其父对他要求严格,故终日苦练, 后来技艺大进,终成大器。他的剑术刚柔并济,由于对刀、枪等器 械都很精通,且善使弹弓,有“弹无虚发”之誉。由于性格温和内 向,从学者甚多。为适应部分练习者的需求,将杨露禅所传的老 架,改为中架,在太极拳发展和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

杨兆熊

杨兆熊,字少侯,自幼随班侯、健侯学拳,其艺得班侯者居多。 早年传健侯修订的中架子,晚年开始变化拳路,架高动作紧小而快 慢相间,发劲刚脆,豁然有声。其特点为:以柔克刚,应用粘随抖 接,出奇制胜。与杨澄甫齐名。

杨兆清

杨兆清,字澄甫,人称“三先生”。自小爱武术,功夫深厚,把 杨式太极拳定为大架,全赖先生创编,实则为杨式的真正创编人与 传播者。杨先生常说:“太极拳可健身、卫国、除强暴,以振兴民族 精神”;他总是要求学员做到:“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百 折不挠。”在严格要求学员的同时,他也身体力行。

他练的太极拳,能达到:“动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骤气 在他讲“沾粘连随”时,总是用一长线,他捏住一端,对方捏住一 端,在一定范围内,让对方以任何方式来,他总是跟随你动,使线不被拉断。可见先生功夫之好,反应之灵敏了。在武汉时,以竹剑对 铁剑,剑崩对手手腕,至使对手剑落腕折,为之一生憾事。

杨澄甫先生一生以教太极拳为业,足迹遍及海内,据其徒弟董 英杰(河北任县人)为《太极拳使用法》写的序中讲:“余今从师历 方从学,游历保定、北平、天津、上海、南京、苏州、杭州、江西、山东, 曾见广东、云南、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各省武术大家 ……”使杨式太极拳得到广泛传播。

杨澄甫桃李满天下,全国知名者有杨振铭、杨振基、杨振铎、杨 振声、杨兆鹏(字节雁川)、田兆祥、董英杰、王旭东、阎月川、牛镜轩、 田作林、徐岱山、褚桂平、王其平、崔立志、王镜清、姜廷选、陈光恺、 张庆麟、王保选、形玉臣、刘尽臣、、匡克明、杨鸿志、于化行、濮玉、奚 诚甫、滕南旋、傅种文、赵斌等,数以千计。见《太极拳使用法》。

经其多年习练,总结出太极拳的十要: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 腰、分虚实、沉肩坠时、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 断、动中求静。使杨式太极拳表现出:舒展简洁、结构严紧、身法中 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的特点;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动如 行云流水,滔滔不绝。杨澄甫先生是从理论到技术的奠基人与传 播人。

由于当时随着火器的出现,所以太极拳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功 能比在技击方面的作用更为人们所重视。杨澄甫将太极拳在其父 健侯修订的中架的基础上,再行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太极拳大架, 成为现在的杨式太极拳。架势有高、中、低之分,适合各种人练习。 修改后的套路更有利于推广传播,受到社会普遍欢迎,有力的促进 了杨式太极拳的普及,杨澄甫也因此誉为杨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大 家。为了使太极拳术发扬光大,杨澄甫写了《太极拳术》及《太极拳 体用全书》,备述太极拳精华,为后学者留下了宝贵的武学经典。

武禹襄

武禹襄(1812-1880年)为武氏太极拳创始人,姓武,名河清, 字禹襄,号廉泉,河北省永年县人。祖辈世 代传文习武,兄弟三人,两兄皆中进士后任 职。禹襄自幼习文好武,性孝友,侠尚义, 乡秀才,廉贡生,侯选训导。约1850年同 乡杨露禅(1799—1872年)自河南温县陈家 沟学艺返乡,禹襄兄弟爱其术而从学陈氏 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1852年禹襄亲赴 河南,从温县赵堡镇陈青萍学习陈氏新架 太极拳二路月余,得其精妙,并从长兄武澄 清处得王宗岳《太极拳谱》,读后大悟。在钻研陈氏新老架式的基 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创 出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并要求内气潜转,以气 成式的太极练法。此式既不同于陈氏老架和新架,也不同于杨氏 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武氏太极拳

武氏研究太极拳,创试验之法,每招致乡勇以自验其技,并反 复笔录修订,故拳式中式式可用,无一空架。

武氏一生虽然研究太极拳术最为精深,但终以教读自任,故此 拳传人甚少,传人只其外甥李经纶(字亦畲)技艺最精。

武氏论著较多,著作先后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 <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 法八要》等,武氏著作皆根据其本身体验而写成,所以已故著名武 术家顾留馨先生称武氏著作为“简练精要,无一浮词”。

武氏拳式紧小,不同于陈氏老架与新架,又不同杨氏的大架和 小架,自成一家,禹襄出身书香门弟,兄、弟官游在外,他却独居乡 里,以教读自遣,闲时致力于太极拳的研究,即在临终时,仍和侍疾 者论拳术,孜孜不倦。图片3

浏览89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