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在谭敏的指导下,胡忠贤在广州西关文昌路文昌街设立“胡忠贤

武馆”(民间称“胡馆”),胡忠贤任馆长,何安为助教。何安原籍番禺,师从 谭敏,又曾在广西梧州人苏灿(又名苏乞衣)门下学艺三年。后到广州应胡忠贤 邀请任教胡馆当时聘请的许多名师,包括洪拳、蔡李佛拳、白眉拳、龙形拳等 各有传授其中由名师夏汉雄教授白眉拳和蔡李佛拳,狮艺则由何安传授,武 术教练还有胡道明。胡馆下设分馆;由陈培、郭大旺、胡牛、谭佳、谭丁贵等 执教,最鼎盛时期有三千多人。南海一带的武术教头,大多是胡馆门下弟子。 北沙有黄卓、甘蕉蒲二、靓色、大冲、吕棉、梁新,大沥有叶苏,广州有何少 祺等。 \\

黄卓是北沙鹤暖岗村人,他是胡馆郭大旺(又名大声旺)门下弟子,学得精 湛狮艺,后传给儿子黄希年,黄希年再传给儿子黄桂平,他们爷孙三代人传统南 狮狮艺水平相当高,在南海北沙任教多年

何少祺(1919一 1995),又名何九,原籍番禺,民国时期在胡馆随父亲何安 和夏汉雄等名师学得洪拳、蔡李佛拳、白眉拳和狮艺的技艺,后落户南海里水镇 宏岗村,1940年经师兄谭胡推荐到里水镇北沙鹤暖岗村传授洪拳和白眉拳等南派 武术和南狮技艺,北沙的白眉拳就此传承,现其子何杰雄仍健在。

谭胡(1877—1960 ),北沙鹤暖岗村人,自小喜欢习武,青年时期在广州 与某将军之子同向一少林高僧学习罗汉拳,练就一身好武艺,曾任某军官贴身 警卫,枪法百步穿杨。在夏汉雄的“珠江国术社”学得白眉拳等武术。常以武 会友,与何少祺交情甚笃。谭胡退伍后回乡做牛场生 意,曾在南海官窑牛场力分两头正在打架的公牛牛 角,一时传为佳话。相传谭胡功力深厚,开马步一用 力,脚底阶砖即时开裂,能一拳将站立的水牛打倒在 地,还曾用掌将鹤暖岗谭家祠堂门前的柱子打到移位 几厘米。谭胡是南海著名教头,各地都请他传授功 夫,因经营牛场,不能抽身,故出钱邀请师弟何九到 北沙鹤暖岗传艺,至今人们仍念念不忘他对北沙武馆 的贡献他的两个儿子谭本佳、谭暖佳都在鹤暖岗村 居住。

图片15 图片16

大象(佚名),南海北沙鹤暖岗村人,以“五虎下西川”棍法著名。

南海里水北沙鹤暖岗村的村民在众多师傅的精心培育下,传统武术和传统南 狮技艺得到较好的传承,尤以白眉拳最具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黄希年、黄伟秀、黄世昌、黄郑新、谭乌伍、黄 焕芳、沈乃其、沈八等人,撑起了北沙武馆的一片天地逢有吉庆,附近各乡纷 纷邀请该武馆表演武术和采青助庆

“文革”期间,武术传授一度禁止,北沙武馆停止教学。黄希年、黄世昌、 谭乌伍、黄焕芳教练为使传统武术和狮艺不至失传,只能避幵公众视线偷偷地 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练武风气渐开,后得到北沙鹤暖岗联队支持,将10多亩 鱼塘收入拨给武馆做专项经费,重新聘请何少祺(何九)来传艺,狮艺和传统南 派武术有了年轻一代接力,学员有黄成芳、黄桂平、沈龙标、何杰雄、黄国建、 黄新健、沈龙深、沈龙显、沈龙赞、范锐高、黎佳明等70多人,其中黄成芳、黄 挂平、沈龙标、何杰雄四人常受聘于珠江三角洲各地传授洪拳、白眉拳、龙形拳 等武术和南狮技艺。


  • 梁氏洪拳国术馆


梁氏洪拳国术馆位于南海平洲玉器街商铺二楼文化中心,由梁荫邦创办于 2007年11月19日。

梁荫邦出生于1946年,其父梁新(1913—1983 )师从吕坚,吕坚为洪拳谭敏 一脉胡忠贤武馆传人。梁新本为南海里水大涌人,人称“矮人新”。平时经常收 购鲜虾到广州卖,•于是在广州认识吕坚师傅而学得洪拳,由于勤奋用功,尽得衣 钵真传,担任吕坚助教。洪拳“矮人新”在当地颇有名气。1945年,梁新受平洲 夏滘村人邀请到当地教拳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本欲回南海里水大涌家 乡,但村民恳切挽留不让离开,于是1951年举家前往平洲定居。梁荫邦有7个兄 弟姐妹,3个兄长,2个弟弟,1个妹妹,他居中。兄弟姐妹中,只有他衣钵继承 了父亲的技艺,包括拳械、狮艺和跌打医术。

据梁师傅回忆,父亲梁新1983年去世,享年70岁,推算生年当为1913年。同 时跟随吕坚学艺的,还有陈镜合、陈荣、叶苏、何九、牛静佳、彭聚等人。而梁 新教授的徒弟,除了荫邦,还有梁荣邦、梁耀焯、梁胜佳、梁锦泉、梁鹏、梁 坤'陈基。梁荫邦的主要徒弟有:吴汝全、石志雄、周耀辉、杨勇、陈猛、刘 志峰、张雪飞、方加元、刘兆祥等。

梁荫邦1953年8岁开始随父亲梁新学习洪拳,在南海一中读书时是武术表演 的能手。所学拳术有:小燕青,小十字,单弓伏虎拳,穿林燕,大步梅,铁弓 三辗,铁辗,器械套路有:行者棒(双头 棍),大刀,游龙剑,横头凳,缨枪,还 有对练等。洪拳练功辅助器具有铁环,铁 棍,与众不同。

梁荫邦介绍:谭敏一脉洪拳特点是短 桥,含蓄,刚劲,力藏桥手处,发声唏哈 呵,以气催力,有谓“出手必如龙现爪,

转身形似虎回头”。传承狮艺是地狮,

用传统佛山张飞狮,鼓点为三七星,传统 套路有蛇青、盆青、蜈蚣青等。地狮步法 沉稳,生动活泼,摆动有力刚猛,栩栩如 生,刚柔结合表现出狮子各种拟人化内心 活动。

(三)洪拳颜振华一脉

如今,颜振华洪拳在南海的武馆有多处。据周肖《西樵武林口述史》记录: 抗战前,颜振华五六岁时随父到广州经营鞋业,其间先后师从潘狄和张兆学习 洪拳和狮艺。抗战期间,与日本人交手后逃离广州,首先到南海罗村小丰田村 居住。后受西樵村民之邀到当地传授武术,随之落籍西樵,传播至今,分支较 多(见下表)。当时曾到西樵传授武术的还有黎剑萍、黎剑辉、关少坤、仇太 生等。

图片17

皆曰,洪拳由颜振华一脉在南海传播有34个分馆和1个总馆,拳馆的建立时 间以拳种引入该地时间填写,而分馆的编号由全部颜氏洪拳传人于2011年抽签订 立。故有建立时间早,分馆编号后的现象。

(四)佛山精武体育会洪拳活动中心

佛山精武体育会建立之初以传承北派武术为主,南拳辅之。明确有洪拳传播 是在1986年复会之后,最早在会内传授洪拳的是彭南师傅。

彭南(1911 一 1995),祖籍花县,世居佛山,因右脸有巴掌大的黑痣,人称 “黑面南”。13岁习武,先后师从甘珠、庞玲和马芬、梁细苏弟子陈添、气功大 师伍文龙等。36岁时随咏春名师招就习技后得黎叶篪指点,得其真传。其精湛 的武艺在珠江三角洲一带享有盛誉。晚年热心于佛山精武事业,积极参与对佛山 武术的挖掘,与黎日晴、区荣钜、曾坤、罗强、麦国炽等人一起整理佛山传统武 术拳械套路,开展传播活动,1994年荣获“广东武林百杰”称号,门徒有彭树松

 

(长子)、彭树藻(次子)、陈树藤、邱隆兴、伦伙、韩广玖、甘家康等。彭 南洪拳传统套路主要有铁环拳、铲马刀、蝴蝶双刀、双板斧、姚家大扒等。2001 年,由彭南之子彭树藻、彭树松联同高建峰、廖智一、苏国明等,在精武会设立 洪拳研究活动中心,广泛传播洪拳及南派传统狮艺:

图片18 图片19

(五)洪拳洪熙官一脉

2014年二水区非遗代表性项目“全胜堂”洪家拳,以清代洪拳洪熙官一脉传 人为代表。

据三水区洪拳代表性传承人洪举强师傅介绍,清朝乾隆年间,洪熙官在花 县赤坭圩关帝庙传授洪拳,弟子有莲塘村骆日成、毕村毕海、朱村朱福、大华村 关福、铁匠曾国礼等人。在洪熙官的弟子中,花县新民埠朱村的朱福(约1772— 1852 )是广东天地会早期的核心人物之一,曾参加由陈“烂屐四”领导的清代嘉 庆七年(1802 )惠州博罗天地会起义,起义失败后回到花县炭步、李溪等地设 馆传授洪拳。1989年版《花县新华镇志》载:“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 )英军入 侵广州,朱福义愤填膺,因年老体弱不能亲临杀敌,便叫其子朱子儒( 1820- 丨865)与关门弟子杨星郎(花名‘歪口郎’,杨屋人)带领花县天地会众人参加 平英团,在牛栏岗及包围四方炮台之役立功不少。” 1852年,朱福以反清之罪 被杀。

三水县范湖镇清湖村人陈金釭(】820—丨865),本名泽,年少家贫,人箍 桶铺当学徒,青年时期拜入朱福所设的“全胜堂”洪拳武馆门下学艺,武馆后 由朱福儿子朱子儒打理。陈金紅 所从事的箍桶铺老板去世后,由 他承继产业,陈金紅以其资财助 力武馆发展。“全胜堂”表面是 武馆,其实是广东天地会的一个 重要堂口,秘密训练反清之士。

为了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培养有生 力量,陈金钍、朱子儒改革了洪 熙官、朱福所传授洪拳的训练 方法,在传统三展拳、三线落铁 线、快拳等套路中选取精华,以 洪家拳桥马为根基,吸收蔡家拳 和佛家拳的快打手法,形成了

图片20 图片21

模式。

三水六和镇乐屋村人乐元和(1830—1890),字良谟,年少时随父在芦苞、 范湖一带以贩牛、贩茶为业,拜入“全胜堂”武馆学艺,其子乐西泰承父拳艺, 以洪头蔡尾的洪家拳再传授给儿子乐伯胜。乐伯胜成年后在三水六和、大塘一带 传授武艺。

三水区的洪拳除了上述的数代相传洪拳分支之外,还有一支直接是洪熙官的 后裔洪胜公,从花县赤坭镇竹洞村猪腰岭迁居三水大塘镇到庄村的。他在三水娶 妻,生了五个儿子:伯泉、友泉、允泉、伟泉和贵祥。其中三儿子允泉武艺尤为 出色,年轻时曾参加广西陆军,回乡后担任民团总领,抗战期间曾组织村民与日 军作战。洪允泉的儿子志祥自幼习洪拳,成年后在广州市内某药厂工作,后来随 厂迁到香港,曾在孙中山国术健身总会教拳并参与拍摄武打片。志祥的两个儿子 福和、德和一直生活在乡下,无缘跟随父亲习武,长大之后,兄弟二人就和村里 的二三十个年轻人一起凑钱请乐伯胜师傅到村里设馆教洪拳,一学就是十五年, 并供养师父直到天年。洪福和的儿子洪永强,自少随父习武,系统地继承了洪门 “全胜堂”的洪家拳。

三水区“全胜堂”洪家拳,既有蝴蝶掌、夹六点半棍洪拳、六点半棍、双

 

头棍、南派缨枪、关刀、双刀、大耙等传统套路,又有战争年代出现的洪拳变式 “洪头蔡尾”创新套路,是岭南洪拳技术宝库中的可贵资源

八、 黄飞鸿狮艺武术馆

19%年,“黄飞鸿狮艺武术馆”在飞鸿的家乡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下的禄舟 村建成该馆以西樵山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并由黄飞鸿故里西樵禄舟村的黄氏宗 祠改建而成。黄飞鸿狮艺武术馆建筑平面成四方形,正门门厅,飞檐翘角,气势 宏伟,朴实庄重;馆内分设有黄飞鸿故居、黄飞鸿史迹陈列影视室、宝芝林堂、 针灸推拿、骨伤科堂、百草堂、关德兴纪念堂;其配套设施有“广东十虎”名师 像亭、黄飞鸿公园平时还有功夫、舞龙、舞狮等传统项目表演。黄飞鸿狮艺武 术馆醒狮团曾获诸多殊荣,丨998年获香港世界功夫群英大赛六枚金奖;1999年获 “香港世界醒狮大赛”亚军及世界狮王称号和“黄飞鸿杯”南粤狮王争霸赛两项 金奖;2000年获全国农运会龙獅大赛冠军等等。这些荣誉为一代宗师黄飞鸿增光 不少为了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名人效应,黄飞鸿的故乡还建了黄飞鸿 影视城、黄飞鸿武术学校、黄飞鸿武术村等。

九、 佛山黄飞鸿纪念馆

黄飞鸿纪念馆在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内,2001年1月14日落成对外开放。

黄飞鸿纪念馆固定陈列,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黄飞鸿作为岭南洪拳一代宗师 典

图片22 图片23 图片24

型代表的形象,展览分为6个部分,(1)真实的黄飞鸿:主要以黄飞鸿生平材 料为主线,反映以黄飞鸿为代表的洪拳传承脉络,门下传人及海内外分支状况, 主要拳种套路等;(2)电影中的黄飞鸿:以黄飞鸿为题材的一百多部电影为主 线反映黄飞鸿的文化形象,介绍编写黄飞鸿电影的作者、编剧和导演以及拍摄黄 飞鸿电影曾用过的道具,并用飞鸿影院形式剪辑黄飞鸿电影精彩片段,作为观众

了解黄飞鸿文化形象的辅助展示材料;(3)小说中的黄飞鸿:用林世荣弟子朱 愚斋编写的《黄飞鸿别传》为起点,展示历年关于黄飞鸿的小说和报刊记载的 黄飞鸿资料;(4)广播中的黄飞鸿:展示香港和佛山电台曾经播放过的黄飞鸿 故事;(5)粵剧中的黄飞鸿:展示历年舞台上曾经演绎过的黄飞鸿文化材料;

  • 电视中的黄飞鸿:展示由香港电视台曾经播出的关于黄飞鸿的电视作品。 除了静态展示黄飞鸿多方面材料之外,还有由黄飞鸿武术醒狮团每天以动态形式 展现洪拳和狮艺的精彩表演,黄飞鸿纪念馆已成为佛山武术重要文化窗口。


第二节蔡李佛拳

清中叶前,以洪、刘、蔡、李、莫五大名拳影响最大,到了清末,洪拳尚有 传承,其他拳种逐渐式微,蔡李佛拳异军突起,分布广东各地,尤其是张炎建立 佛山鸿胜馆,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武林英才,门徒除在佛山建立众多分馆外,在四 邑、广州、香港设立多家鸿胜馆,传播蔡李佛拳,并辐射到世界各地,对传统武 术发展影响较大。

图片25

蔡李佛拳溯源

蔡李佛拳发源于古新会县(今江门市新会区),是技术风格独特、体系完 整、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著名南派拳种。

关于蔡李佛拳开宗立派创始人,目前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由出生于新会崖门镇京梅村拱北里的陈享所创陈享 ( 1806—1875 ),字典英,号达亭。12岁随族叔陈护远(族谱记载辈分比陈享高 四辈)学佛家拳,】9岁向新会李友山学李家拳5年,后向罗浮山隐居还俗高僧蔡 福学蔡家拳至34岁,回乡后,遵师嘱设洪圣馆于新会县城陈享曾为林则徐训练 民团抗英,参与组织江门天地会起义,协助太平天闰起义军操练武术清代道光 十六年( 1836 )集蔡、李、陈等多家拳法、腿技、拳术之长,独创了刚柔相济、 攻防兼备的武术技法,并取其恩师蔡福、李友山的姓氏和另一恩师陈护远的拳术 与佛门之渊源而命名为蔡李佛拳。11曾昭胜等《广东武术史》则记载陈享生卒年 是 1814—1875年。12

第二种说法:由陈享和张炎师徒二人共同创拳。张炎(1824—1893 ),新会 双水镇东凌村人,自幼热爱武术,早年拜入广东五大名拳之李家拳代表人物李友 山门下,后随陈享习武,17岁远赴广西八排山闸建寺,师从青草和尚学艺8年, 衣钵传承内外八卦拳等佛门技艺。回新会后,拜见其师陈享,交流武艺,并将青 草和尚所传武艺转授予陈享。此后,二人一起将蔡家拳、李家拳和张炎在广西八 排山随青草和尚学的佛门内外八卦掌整合成蔡李佛拳、

关于青草和尚是否存在的问题,按照佛山鸿胜馆师傅回忆,“抗日战争前的 佛山鸿胜体育会,就有供奉青草和尚的神位” 14。陈艺林、周逸天《佛山鸿胜馆 始末》载:“享公返村后,为平息众怒,遂修书一封,交予张炎,嘱其投奔八排 山闸建寺之青草和尚(青草僧是当时少林寺掌门至善之师弟,亦与五经僧有密切 之联系),再造高深。公元1841年张炎只有17岁,不得不辞别陈享投奔青草僧 青草僧看出张炎天分甚高,且具学武骨骼,若假以时日必能造就武林奇才,遂正 式列为门下弟子,传予佛门掌法、拳技、医药之道,并晓以大义,灌输反清复明 思想。如此经过八年,张炎25岁,已经尽得青草僧之真传。青草僧允许他下山,

联络各方志士,继续做反清复明工 作。临行时,青草僧赠‘鸿胜’二 字予张炎,从此张炎改名张鸿胜,

拜别青草僧,重返故乡,顺访京^,

3其时陈享获悉张炎学成归来:

满怀喜悦,便以师兄弟礼待之,而 张鸿胜念及有今日之成就,亦皆由 陈享之提携、督导成全,故对其执 礼甚恭,并将青草僧所传之技艺授 给陈享,投桃报李。陈、张二位切磋研究,融会贯通,新招频创,名传遐迩。每 念及今天之技艺均由少林寺三位名家师尊所授,蔡李佛之产生,开枝散叶,流传 于百粤,历百年而不衰,” 15张炎与其师傅陈享,学武经历有所区别,所传与后 世的蔡李佛拳不尽相同,各有侧重。

图片26

经历有所区别,所传与后 世的蔡李佛拳不尽相同,各有侧重。

二、蔡李佛拳传入佛山

据《广东武术志》载:陈享于清代道光二十九年(1849)在家乡创建蔡李 佛祖师堂,还在广东各地设立分馆。广州:陈大楫;南海:陈典犹;佛山:陈典 桓;香山:陈典承;番禺:陈谋庄;东莞:陈典帮;开平:陈典惠;台山:陈典 珍;恩平:陈孙栋;肇庆:陈大威•,新会:陈承显;江门:陈燕瑜。后因陈典桓 双目失明,改由张炎接替。m张炎从新会到佛山设立鸿胜馆是1851年,那么,就 是说蔡李佛拳传入佛山是在1850年前后陈典桓的蔡李佛拳分馆存在之时,陈典桓 的生平履历及其为何失明,目前未见记载。

三、佛山鸿胜馆组织发展

(一)张炎创馆,建立根基

据陈盛弟子唐栋臣在1923年的手稿中记录:张炎在陈享去世之后,再去拜谒 昔日的师父李友山师徒分别多年,李友山很关心张炎的技艺是否有所进展,命 张炎一演身手。张炎推辞不过,于是表演了一个名为《扣打》的徒手拳套。“徐

图片27

徐缓处,气浑雄厚,急捷处,若闪电,拳发则虎虎有声,历一百八十八手,始悠 然息,面不改色。”张炎的精彩展示令李友山刮目相看,接着又对张炎说:“南 拳北腿,世以为南北派之各擅者。贤徒足功,可一见乎?”张炎知道师父要考自 己的脚力脚法了,就没有推辞,命人扛来一块逾百斤的大石,放在地上,张炎蓄

劲运力,大吼一声,双脚一蹬,跃高达丈。 下时运力于脚,力踏石面,卜然一声,大石 一分为二裂开,李友山及其在场弟子都大声 称好。李友山说:“贤徒有此绝技,何不设 馆传授。”张炎说:“弟子安敢怀此志,而 以劣技问世哉。”李友山极力鼓励他,并对 他说:佛山人颇重技击,你可以在那里发 展。我有个徒弟叫周金彪,也在佛山开设武 馆,你可以会访他,份属同门,相互有个照 应。于是,张炎有了佛山设馆一举。

如此看来,张炎到佛山是基于三个原 因,一是受陈享指派接替陈典桓主持蔡李佛

拳传播;二是受“天地会”秘密组织要员青草 和尚嘱咐下山联络各方志士,图谋义举;三 是得到李友山联络支持使张炎初到佛山有所 照应。 ,

185年,张炎在佛山创办鸿胜馆,最早 馆址位于佛山栅下米艇头霍家祠,当时开馆时 间不长,张炎即参加太平天国运动,并任军中 教练。1864年逃亡香港,1867年,张炎重返佛 山复馆,并将反清思想灌输给弟子。鸿胜馆 有礼桩诗17流传:“大鹏展翅反清手,魁星踢 斗清明留。拱拜五湖复四海,日月拱照万世 流。” 18张炎在佛山传下的徒弟不少,其中设 馆授徒并成名的有陈盛、雷灿、黄宽、黄四、 张三炳、李恩、陈棉、阮懈、李苏、谭立等。

鸿胜馆收徒有明确规定:不收官吏、土豪 恶霸和流氓地痞,有正当职业者才能入馆。会 员成分以手工业工人、小商贩和店员为主。他 们练武的目的,一是强身,二是有所依靠,免 受土豪恶霸的欺侮&

鸿胜馆有明确的馆规:(1 )得师(尊师 重道);(2)苦练;(3)当头手不善(不得 先动手打人);(4)节色;(5)保食(不 暴饮暴食);(6 )雄挨标打力(要学好扎马 和跳跃本领);(7 )敌棋逢来不让(遇敌坚 拼到底);(8)气长(练耐力,有耐性);

(9)八响(打拳时呼喝出不同的声音)

图片28

(二)陈盛继任,光大门楣

在张炎的众多弟子中,以陈盛的功夫最为了得,他追随张炎学艺十年,1893 年,张炎因病去世,鸿胜馆由陈盛执掌。

陈盛( 1864—1926),又名陈国材、陈继盛,原籍三水乐平镇南岗村,出生 于佛山衙旁街大巷。家境贫穷,很早就出来打T,为佛山铜箔从业人员。佛山自 古就有习武的民风,清代以来,随着广东各派拳种的兴起,民间学武风气更盛。 陈盛自幼醉心武术,早年曾师从阮姓师傅,后拜入李家拳李友山在佛山开武馆的 徒弟周金彪门下,是周金彪最钟爱的弟子。光绪九年(1883 ),周金彪要回新会 家乡,散馆时委托张炎照顾陈盛,也嘱咐转投张炎门下。当时19岁的陈盛年轻气 盛,有技艺在身,没将张炎放在眼中,对周师的叮嘱不以为然.张炎与周金彪是 多年朋友,知道陈盛是一个武学奇才,也希望罗置门下,并说免收学费。他们见 面时,陈盛还是流露出不愉怏神情,张炎爱才,心想如不在他面前显露一下功 夫,他是不甘心的。于是就让人拿一巨竹,尽力向自己肋下击来,结果该竹拆裂 而丝毫无损。陈盛认为张炎使用是气功,并非拳术,心里还是不服,面上露出轻 蔑的神色。张炎也有心试试陈盛的本领,就叫门徒与陈盛比拳,结果陈盛一一取 胜。张炎见状就要亲自一试,陈盛说:“恐怕有辱师傅体面”张炎说:“你只

图片29 图片30

管尽力攻我。”一交手,陈盛就被张炎 牵制住,掴至两脸通红,这时陈盛才稍 稍服气。过了几个月,张炎再让陈盛与 自己比试,结果又被张炎制服。这时陈 盛才心悦诚服地拜张炎为师。由于陈盛 日夕苦练不綴,且为人忠厚侠义,为张 炎赏识,尽将秘技传授给陈盛,继承衣 钵。20

从陈盛执掌鸿胜馆至20世纪20年代 中期,是鸿胜馆蔡李佛拳发展壮大最辉 煌的时期他在衙旁街鸿胜袓馆任教, 旗下有太上庙、黄巷、莺岗、山紫、莲 花、万安街、塔坡街、彩阳堂、上沙、 纶祥巷、线香街、南顺街、大桥头等分 馆十余间,陈盛名下徒弟约3000人,有

图片15 图片31 图片32

钱维方、陈艺林、汤锡、李昌、黄昌、黄乐、陈雄志、崔章(高大章)、唐栋 臣、胡云绰、周逸天、李广海、罗海清等。鸿胜馆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人去习 武,“主要是由于当时佛山工商业处于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社会动荡,大量工 人失业。资本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与黑社会组织一起控制了相当一部分武馆, 使之成为欺压工人的工具,普通工人为了不受欺负,就组织起来学武防身他们 练武的目的,主要是希望练得武艺,增强体力,找到靠山。因为通过练武,可以 结识不少人,找工作遇到困难,可以靠拳友代为引荐,生活上有闲难,可以靠拳 友扶持,住宿有闲难,可借武馆暂为栖身之处。加人了武馆,好像有了个集体, 不易被人欺侮。在这些习武的人看来,武馆是靠山,拳友是生活的伙伴,他们把 练武看成是自己的家。鸿胜馆祖训有不教地痞流氓条例,弟子大多数是社会草根 阶层,工人们因而聚集到陈盛武馆,学习蔡李佛拳,相互团结,有所依靠,力争 权益,他们当中不少人成为日后佛山工农运动的积极分子” 21

(三)红色武馆,血的洗礼

从佛山鸿胜馆发展历程来看,由于张炎定下的三不教馆规,便与广大劳动 者结下了不解之缘,鸿胜馆历代领导者的阶级立场,促使鸿胜馆在历次社会变革 中,始终代表劳苦大众的利益,鸿胜馆凭借蔡李佛拳弟子的力量在一次次的革命 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蔡李佛拳也依托鸿胜馆组织得以代代相传,延绵不息

  1. 同盟会骨干李苏


清光绪十九(丨893)年,张炎去世后,清政府以鸿胜馆是反清复明秘密机构 为由派兵_捕馆主陈盛已避走香港,其他人员四散,武馆被封。此时,张炎弟 子李苏与陈盛的首徒钱维方秘密参加^^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李苏、钱维 方等响应辛亥革命,带领佛山、乐从会党10多人攻打佛山。当日,40名来自广州 的清兵由管带马致中率领到佛山加强防务,驻防在蜘蛛山赞翼诚善堂。当傍晚李 苏等进至赞翼诚善堂时,被清兵喝阻,双方展开枪战。李苏等人炸毁赞翼诚善堂 前座,打死管带马致中及7名清兵后返回乐从。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 广东革命党人分头组织民军,准备武装起义夺取广东。11月9日省城光复。第二 日,李苏率1〇〇多名民军分路进攻佛山,一路由石晴入平政桥攻打千总衙门,首 先击毙衙门门岗1人,衙内清兵听见枪声纷纷逃窜,1名企图从后院越墙而跑的清 兵被击毙。李苏等先后两次攻克佛山镇。1912年,佛山成立同盟会支部,由李苏 负责,会员有钱维方、王寒烬、冯鉴波和冯自由等人。后民军裁撤,李苏隐于佛 山,开办“汾江阅书报社”作为秘密联络点。丨915年,阅书报社被国民党龙济光 部查封,他返回乐从再设武馆授徒,直至病逝。钱维方则在佛山三圣宫内鸿胜袓 分馆授徒传技。

  1. 革命党人钱维方


1920年底,共产党人王寒烬、梁复燃到佛山开展工人运动,钱维方与师弟 陈雄志和梁桂华秘密成立工人俱乐部民国10年4月,钱维方组织成立土木建筑 工会,被选为会长其后梁桂华组织的理发工会、陈雄志组织的制饼工会相继成 立,以后又发展了革履、描联、西竹3个工会。同年,由梁复燃介绍钱维方、梁 桂华、陈雄志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佛山最早的共产党小组。从此在中共领导 下,工人运动不断发展,邮务、染纸、屠宰等工会先后成立起来。同年秋天,佛 山T.人运动的统一领导机构“佛山工人联合会”成立,钱维方当选为工人联合会 主任1923年春,钱维方参加佛山工人“共产主义十人团”。同年秋,中共佛山 党组织派钱维方与梁桂华、梁复燃去南浦乡发动农民吴勤参加革命工作。吴勤是 钱维方的徒弟,两人交情甚笃,并协助他组织南浦乡革命武装农团。民国13年5 月,南浦农团成立,使佛山形成工农联盟新局面,共同与反动工会商团作斗争,

图片33

促进工运的发展。9月,谭平山派钱维方与王寒烬、陈雄光等任国民党佛山党部 筹备员。10月,国民党佛山市党部成立,钱维方当选为市党部执行委员兼工人部 部长。随后,又参加了国民党南海县党部的筹建工作。同年底开始,钱维方与共 产党人任达华等筹组工人代表大会(简称工代会)。民国14年春,佛山市工代会 召开,钱维方主持大会,并当选工代会执行委员会主席,梁桂华、张云峰、任 达华、陈雄志、陈宝经、陈乐三、黄江、潘星甫、麦斗南、毕杰、谭某等11人为 委员。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佛山工代会属下有103个工会,会员达3.5万 余人。民国15年1月,中共广东区委派钱维方与梁桂华、周侠生等人率领佛山T 会、南海农会一批骨干组成特别保护大队,负责保护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 二次代表大会的中共党员。

民国16年(1927 ) 4月15日,国民党反动派(右派)公开叛变革命后,到处 搜捕共产党人,佛山市工代会和各工会被解散,鸿胜武馆和《工农商学》社被封 闭,国民党佛山市党部也遭国民党右派接管改组。之后钱维方在佛山、南海一带 坚持地下斗争。同年12月广州起义,钱维方在南海县大沥参与农民赤卫队第一团 战斗行动。因战斗失利,他在一个机器工人掩护下脱了险。大革命失败后,钱维 方被反动派追捕而出走香港,离开党组织,改名“钱智修”,当跌打医师和武术 教师,以医人、授武为生。

浏览7,01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