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门兵器还有穿云伞、游龙扇等随身的雨伞、折扇随时可与套路结合成为 招式和武器。

图片57 图片58

六、佛山蔡李佛拳术技术特色

佛山蔡李佛拳术可用四句话概括,g卩:腰灵膊活飞砣劲,偏身出手快如风 腾挪闪避进退稳,横标直插腰腿功。蔡李佛拳术讲究腰、膊、腿、手的合力,好 比用绳的一端缚一飞砣而手抓绳的另一端飞舞,如被飞砣击中,其杀伤力可想而 知。所以蔡李佛拳的发劲方法是以拳为飞砣、臂膊作绳、腰马是手,劲力源于腰 部旋转之力带动臂膊而传送拳掌击敌。此法俗称飞砣劲。步法灵活,进退自如, 手随身转,偏身对敌,长短并用,不会双手齐出,左手打出右手防,右手打出左 手防,双手一前一后、一左一右、一上一下。手在攻防,在对方不注意时下盘出 腿,所谓“脚出诡异”。出手长桥大马、马到手到,拳力雄猛、刚劲异常,但看 似刚猛,实则以柔发劲。

手法:标、撞、挂、扫、插、拋、抡、擒、拨、蟠、截、挑、爪、掌、指、 顶、肘等;

步法:四平、弓步、扭、拐、偷、虚、骑、跪等;

腿法:双飞、横钉、賴、撑虎、穿心、扫堂、伊腿、观音坐莲、罗汉扫地等:

七、佛山鸿胜纪念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佛山市文化、体育部门不断深入挖掘传统武术 历史,生活在海外的蔡李佛拳门人逐渐回到佛山寻根,鸿胜馆喜遇筹组复馆的契 机,为解决鸿胜馆活动馆址,在佛山市文化局(今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主导下,1998年拨款100多万,修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太上庙,因为其地址是原 鸿胜馆分会活动的地点和吴勤领导的第四区农民协会会址,所以作为佛山鸿胜纪 念馆馆址,自此,蔡李佛门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在佛山鸿胜馆张炎门下一代代 传人努力下,蔡李佛拳以佛山为中心,辐射至广州、广西、香港、澳门、台湾地 区以及欧美、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于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上最流行 的中华传统武术之一 2009年6月,蔡李佛拳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2 月,蔡李佛拳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4月,佛山鸿胜馆经省政府侨务 办和省文化厅批准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基地;2015年,佛山鸿胜馆被列为蔡李佛拳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一)发掘整理传统蔡李佛拳

佛山鸿胜馆门人发掘整理鸿胜蔡李佛拳械套路超过40套,除在鸿胜馆、鸿胜 梁馆、鸿胜堂教学外,还走进校园开展教学活动;鸿胜馆注意人才培养,历年考 取国家武术段位人数70多人。组织蔡李佛拳武术裁判员培训班,提高拳械运动竞 赛水平。计划系统编写拳械教材,并用影像、图片把拳械套路记录下来,以待出

图片59

版。2015年5月组织省、市专家、学者、大学教授以及蔡李佛同门,举办蔡李佛 文化交流研究座谈会,研究探讨根植于民间的传统武术——蔡李佛拳在新的形势 下如何传承发展的课题,共同探索蔡李佛拳传承和发展的新途径

(二)传承教学显成效

1999年开始武术进校园义务教学。从娃娃抓起,对他们进行传统武术教育 和训练,与此同时进行传统武德教育,使孩子们自小就有好的身体,确立助人为 乐、匡扶正义的良好品德。现在,佛山鸿胜馆已经在七所小学、一所中学教授蔡 李佛拳。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接受过鸿胜蔡李佛拳械训练的学生超过一万人, 佛山鸿胜馆被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定为武术进校园示范单位。从2010年开始,每 年暑假佛

图片60

山鸿胜馆都组织多种形式的功夫体验营和夏令营活动,用鸿胜馆前辈参 加革命斗争的英勇事迹向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八、鸿胜馆内有传人

鸿胜馆在佛山建立有160多年历史,目前蔡李佛拳已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项目,其传承谱系除上面介绍过的代表性人物外,还有下列主要传人:

黄四(1868—1948 ),师从张炎,陈盛师弟,鸿胜馆第二代传承人。20世纪 20年代初,他所负责的鸿胜馆分会罗涌社成员有3000多人,在大革命时期工农运 动中举足轻重。

崔章(1895—1958),陈盛弟子,鸿胜馆第三代传承人。1932年“一 • 二八”淞沪抗战,崔章带着40多名鸿胜弟子赴上海教十九路军大刀杀敌术,并参 与抗战:

何义(1900—1976),第二代传人黄四首徒,19岁开始做师傅的助教,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60年代中期才出来授徒,他的跌打手法甚为独特,人谓“专 劈柴结”,就是有棘手的问题找他能解决。他经常为人义诊,开好洗方,让患者 自己去药房买药,自己不赚分毫。现在鸿胜馆的骨干和第四代弟子大部分出自何 义门下。

何祥(1919—2005) , 10岁左右在鸿胜馆打杂,师从钱维方、汤锡,1937年 抗战初期钱维方回禅,经常跟随师傅到社团、学校教授抗日大刀杀敌术,做通 汛员。吴勤组织革命,暗示何祥保存实力,留待日后东山再起。1998年鸿胜馆复 馆,何祥是主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崔广源,1933年生,师从其父崔章,现为香港崔章国术同学会永远监督, 佛山鸿胜馆永远馆长,门下弟子众多,90年代中期为鸿胜馆复馆多方联系有关部 门,从而使鸿胜馆重新开展活动。

黄镇江,丨950年生,60年代中期师从何义,复馆后1999年底,任馆长至今, 主持馆务,对蔡李佛拳械传统套路进行收集、挖掘和整理,为佛山市武术协会理 事,蔡李佛拳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镇江长年坚持义务培训教练和学员,积极推 进非遗项目进校园,为蔡李佛拳的传承和发展不遗余力。

何焯华,1953年生,幼年时跟随父亲何祥学习蔡李佛拳,家学渊源深厚。60 年代前期再师从三代传人何义深造,现为鸿胜馆监事长,蔡李佛拳市级代表性传

承人。何焯华是鸿胜馆中资历较深的师傅,拳械掌握较丰富,炼制跌打药油家传 秘方有独到的疗效。鸿胜馆复馆后曾多次多批教授专门从美国、阿根廷等国外前 来学习传统蔡李佛拳术的弟子。

黄文佳,1951年生,60年代中期师从何义,蔡李佛拳非遗项目市级代表性 传承人,佛山鸿胜馆馆务监督,关心鸿胜蔡李佛拳的传承,对蔡李佛拳的领悟较 高,鸿胜馆的五传弟子、教练,他都有传艺和点拨:

吴伯泉,1945年生,60年代中期师从何义,复馆后一直在馆内传授蔡李佛拳 械,关心鸿胜蔡李佛拳的传承,鸿胜馆内武术教练多是他传授,现任鸿胜馆馆务 监督。

何锦华,1956年生,幼年就在鸿胜馆第三代传人、父亲何义的教导下学习蔡 李佛拳械,深得其父真传。复馆后,任副馆长、馆务监督,虽然在外地工作,但 能积极支持鸿胜馆开展各项活动:

朱绍英,1948年生,其祖父朱恩是鸿胜馆第H代弟子,家学渊源少年时曾 追随崔章弟子陈大苏学习蔡李佛拳械,60年代中期师从何义师傅,复馆后任鸿胜 馆副馆长,侧重传统醒狮的训练和教学,鸿胜馆醒狮队成员都是由其训练蔡李 佛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醒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梁讳永,1958年生,上世纪80年代追随何祥师傅学习蔡李佛拳械,复馆后 再追随崔广源师傅、广西何明坤师傅学习,现任鸿胜馆副馆长,蔡李佛拳省级代 表性传承人。坚持进校园义务教学。2010年开始,个人建立了花都、深圳、弼塘 鸿胜蔡李佛梁伟永醒狮武术馆,教授蔡李佛拳械。2010年6月创办佛山市武术协 会鸿胜蔡李佛梁伟永醒狮武术馆,馆址在佛山市禅城区雾岗路弼北坑田工业区之 七,主要是传授蔡李佛拳械和传统南师技艺。2017年5月1日成立佛山鸿胜馆何祥 同学总会,会址在佛山市禅城区青柯街21号A座4楼。

陈锦辉,1954年生,少年时就拜鸿胜第四代弟子崔广源为师,1972年到美洲 委内瑞拉发展,先在警察部队任武术教练,后任委内瑞拉国防部、武装部队武术 总教官,九次授勋。在中南美洲多个国家,陈锦辉都建立了蔡李佛鸿胜馆授徒, 弟子众多,为鸿胜蔡李佛拳的传承和发展出力。2013年5月,被佛山科学技术学 院体育学院聘为蔡李佛拳客座教授。

梁旭勇,丨%7年生,80年代中期跟鸿胜馆第五代弟子夏汉广学练蔡李佛拳 术,复馆后拜崔广源为师,系统学习蔡李佛拳械,现任鸿胜馆副馆长、副监事 长,蔡李佛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成立佛山鸿胜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运 用鸿胜馆先辈传下的跌打药方和部分治疗手法,开展社会体验与研究。2012年11 月,自筹资金丨〇〇多万,成立蔡李佛鸿胜堂武术文化研究培训中心,为传承、发 展蔡李佛拳的市场运作进行探索。

李伟峰,1981年生,1998年开始学习蔡李佛拳,毕业于广州体育学院,2003 年起成为鸿胜馆内主要武术教练之一,积极推进武术迸校园活动,将传统武术与 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和维护鸿胜馆网站,运用现代科技开展武术文 化传播,现任鸿胜馆副理事长

潘成光,1971年生,自小钟情武术,少年时跟随其族叔学习传统洪拳,基础 好,2002年随鸿胜馆第四代弟子吴伯泉系统学习蔡李佛拳械,认真钻研拳理和招 式变化,颇有造诣,是鸿胜馆主要教练之一,现任鸿胜馆副理事长。

榻志晖,丨972年生,1998年跟随馆内第四代弟子学习鸿胜蔡李佛拳械,掌握 技艺较为全面,是馆内主要教练之一,积极参与武术进校园的教学活动,现任鸿 胜馆副理事长。

周常青,女,1%2年生,6岁追随洪拳名家何洪学习洪拳,武术基础扎实,

2002年开始学习蔡李佛拳,很快就掌握了蔡李佛拳的特点,2005年在馆内教授学 员,不遗余力到学校教学,是馆内主要教练之一,现任鸿胜馆理事。

第三节咏舂拳

咏春拳是南拳体系中的内家拳种,具有刚柔相济、发力含蓄、后发先至等 特征。相传起源于福建南少林,清朝中后期经粤剧红船弟子传入佛山,从此落 地生根,历代繁衍,又以佛山为中心,向顺德、广州、鹤山、中山等珠江三角 洲地区发展,辐射国内多个省市,传播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拳种之一〇

 

一、咏舂拳历史溯源

对于咏春拳起源和传人佛山,咏春拳各宗支众说纷纭,多为以下几种说法:

(1)严咏春创拳说。清代中期福建南少林俗家弟子严四之女严咏春,在练 武期间偶见蛇鹤相争,深受启发,在自己原有武功基础上创编了咏春拳,该拳传 与丈夫梁博俦。

(2 )五枚师太创拳说。咏春拳是福建永春白鹤拳高手五枚师太所创' 清代 初期,福建南少林弟子五枚,精通少林白鹤拳,世称“五枚师太”。乾隆二十八 年(1763),福建南少林被清兵焚毁,五枚避祸隐居于川滇边界大凉山,因见蛇 鹤争斗而领悟拳理,创出一套独特的拳术传给女弟子严咏春,该拳传给丈夫梁博 俦,梁传与亲侄梁兰桂,由兰桂传拳给佛山红船弟子黄华宝。与此同时,少林五 老中的至善禅师也隐藏在红船戏班中任“煲头” ' 他将平生绝技六点半棍传给 了“笃水鬼” 2y梁二娣。以后黄华宝、梁二娣二人相互交流,互学武功,使咏春 拳的拳术套路形成雏形,梁赞在此二师基础上整合咏春拳并传播发展,世称“咏 春拳,,。


  • —尘庵主创拳说。清代初年,反清组织“天地会”中的嵩山少林弟子 一尘庵主,融合多年武学心得创出咏春拳。一尘庵主有弟子名张五,是北京昆腔 戏班武生,有“一只摊手,独步武林”之誉,人称“摊手五”。因不满清廷专 制,每次登台即发表反清论调。他为逃避清廷追捕,乔装打扮成落难者来粤,寄 居佛山镇大基尾,当时“广东戏剧,未形发展,摊手五乃以京戏昆曲授诸红船弟 子,变其组织,张其规模,创立琼花会馆” '又将所练之拳技传给红船弟子,


“故广东武戏身形手法皆近少林” •'佛山梁赞师承红船伶人黄华宝、梁二娣, 咏春拳才得以传播发展。

  • 至善禅师传拳说:咏春拳原名永春拳,因福建泉州南少林寺永舂殿而 得名,是南少林内家拳法,全称“少林永春拳”,至善禅师擅长此拳,为寺中教 习。后南少林遭清廷洗劫,至善南下广东,隐藏粤剧红船中当“煲头”,一次在 戏班巡演中遭地痞为难,他为打抱不平显露身手,伶人纷纷拜他为师。弟子中有 惠州人氏苏三娘,为戏班中花旦,所学尤精,被誉为“永春三娘”,后三娘将此


拳传给班中黄华宝、梁二娣等人,梁赞承其衣钵

  • 胡惠乾传拳说。方世玉之友,广东新会人胡惠乾,其父在广州西关锦 纶堂附近开设小商店,给机房恶汉殴毙,他为报父仇到南少林学艺,在永春殿内 学得咏春拳和花拳,并私自下山回广州西关,惩治恶人替父报仇。后胡惠乾与三 德和尚在广州西禅寺建立基地,使咏舂拳流传于广东。


咏春拳的起源民间还有许多版本,之所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原因当然是多 方面的,所谓“不凡之子,当异其生”,再加上口头传说中的不断加工创造,于 是与历史真实距离越来越远,终至面目全非,各持己说。咏春拳大部分传人认为 该拳源自福建南少林,手法以蛇鹤形态为特色,清代中期传人佛山,与反清组织 和红船戏班有密切关系。

二、佛山咏春拳主要传承脉络

2016年,由佛山市武术协会咏春拳总会组织专fj力量,对佛山咏春拳传播进行 摸查,认为佛山咏春拳主要源自少林拳,是少林五拳基础上多种拳法的集成。佛山 咏春拳众多传人,溯其宗源,分为五条主线,见《佛山(咏、永)春源流》图。

图片61

(一)第一主线

这是佛山咏春最大的传承支系,由少林弟子梁博俦传给佛山本地戏班艺人黄 华宝和梁二娣(也有说梁二娣功夫是由至善所传,作为红船戏班中人,行走于江 湖,他们或许有更多的学艺渠道),二人的武功都先后集结到梁赞一个人身上, 目前佛山90%以上咏春拳支脉均为梁赞的传人,佛山咏春拳传人普遍认为梁赞是 佛山咏春拳第一代宗师

第二代:

由梁赞传第二代主要弟子有陈华顺、王华三、大眼光、陈奇、易英、梁璧 和、吴小雷、大山树、卢贵、妹头、陈桂等。

第三代:

(1 )由陈华顺传第三代主要弟子有陈汝棉、陈孔大、吴小鲁、何汉侣、吴 仲素、黎厚培、雷汝济、何见、黎叶麂、陈锡侯、叶问等。

由王华三传第三代主要弟子有冯朝振、冯应棉、冯文湛、劳文志、冯 德权、冯德洪、冯坚就、劳权等。

图片62

第四代:

  • 由陈汝棉传第四代主要弟子有陈家廉、陈家荣、区康、招就等。

  • 由吴仲素传第四代主要弟子有冼七、何兆初、梁福初、李寿鹏、姚 才、姚祺等。

  • 由黎叶簏传第四代主要弟子有孔满、彭南、黎淡珍等。

  • 由陈锡侯传第四代主要弟子有欧少凤、陈家燊等。

  • 由叶问传第四代主要弟子有周光耀、陈志新、郭富、吕柏应、曾苏、 周世强、陈森、伦佳、李小龙、骆耀、黄国有、黄禧、王乔、梅逸、张卓庆、黄 朗、王仕荣、何金铭、麦普、黄纪民、招允等。

  • 由冯朝振传第四代主要弟子有冯炎良、曹广、冯强、冯根珠等。


(二) 第二主线

由罗晚恭传给钦州人郭保全,郭保全于晚清时期传授给佛山人阮济云。

第一代:阮济云为这一主线的佛山第一代宗师。

第二代•.阮济云传给弟子姚才等

第三代:由姚才传第气代主要弟子有吴逸 明、温记容、姚祺、高炳、高满、姚锡、陈洪、

姚洁华、霍超、梁锡麟、吴七、陈珠、冼七、林 瑞文、林瑞波等。

(三) 第三主线

由卢五传给陆标,再由陆标传给本地戏班 艺人陆锦(大花面锦),即为第一代宗师,其第 二代弟子为冯少青,由冯少青传第三代主要弟子 有韦伯良、阮奇山、陆磬石、韦玉生、梁恩、马 仲如、罗厚甫、赵间卿、寿光甫、邓算、欧树、

伍江角等。第四代有多个分支:(1 )由阮奇山 传主要弟子有梁牛、黄祯、岑能等。(2)由韦 玉生传主要弟子有永保等。(3)由梁恩传主要 弟子有梁植等。(4)由邓算传主要弟子有李有

图片63

恒、邓奕、白昌、马白良、谭洁泉、谭沛泉等。

(四) 第四主线

由易金(白面炳)传给曹隐胜和曹顺和,别称为“雅湖永春”。此二人传第 二代主要弟子有罗松、曹延安、曹钜全、罗章等。由曹延安传第三代弟子有曹雄 才、陈符、张伯雄、刘顺源。由曹钜全传第三代弟子有曹伯麟、曹广等。第四代 由张伯雄、刘顺源先后传给古财华等

(五) 第五主线

谢国璋、谢国良为第一代,他们传给文子超,由文子超传授给郭佳、郭苏、 刨花连等。

以上所录仅为佛山市武术协会咏舂拳总会能力所及调查之咏春拳主要传人, 因佛山咏春拳传承广泛,遗漏在所难免,据咏春拳总会会长郭伟湛介绍,此为20丨6 年搜集整编的第二稿,补录工作正在进行时,第四代以下门人众多,在此从略

三、咏春、詠春、永春的称谓

2014年,广州体育学院课题组在蔡莉教授带领下到佛山就咏春拳、詠舂拳 与永春拳三种称谓开展调研,佛山咏春拳各宗支代表在佛山市武术协会召开座谈 会,参加研讨的咏春拳代表有梁满枝(彭南宗支)、郭伟湛(叶问宗支)、黄顺 昌(阮奇山、岑能宗支)、姚忠强(姚才、姚祺宗支)、梁伟志(黎叶篪、谭焕

图片64

标宗支)、梁应昌(彭南宗支)、钟伟华(张保、张务勤宗支)等师傅,大家的 解析是:咏春和詠舂实为一种,“詠”是繁体字,传统手写抄本均用“詠春”; “咏舂”写法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推行简体汉字,'当时的计算机字库中只 能输入“咏”字,于是出现了两种写法。至于永春拳的称谓则稍微复杂一些,据 招丽澄的解释是咏春拳原名永春拳,在流传的过程中“考虑到4永春’两字与少 林寺之殿宇有关,乃于‘永’字旁加‘言’字,是为现今统称之咏春拳是也。前 人做事,由此看来,真是精心加小心,为此沿用至今,先家父有见及此,且清朝 亦已为国父孙中山之民主革命所替代,故此他个人之意,亦将‘詠’字旁‘言’ 字去掉,数十年来只是永春拳之名” '如此看来,三种称谓应是同一拳种的不 同时期不同称谓,不存在两类不同性质。

1919年上海精武体育会《精武本纪》中《刺客中之拳术家》载:“刺孚琦之 烈士温生才先生,粤东梅县人,丁.咏春派拳术。其哲嗣伟琴君,今犹在羊城为技 击教员” M这是目前发现最早出版并明确使用咏春拳定名的文献资料。

温生才(1870— 19),字练 生,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人,贫 苦家庭出身,丨907年加入同盟会,他 刺杀了晚晴宣统二年广州将军孚琦,

孚琦是当时朝廷派驻广东最高军事统 领,官阶与两广总督相同,全省绿营 和八旗官兵都要受广州将军指挥的调 度。1911年4月8日下午,华侨飞行家 冯如在广州东门外燕塘地方举行飞行 表演,广州将军孚琦携子前往观看。

表演结束后,孚琦等人又乘便去农林 试验场视察。返回广州城时,天已黄 昏,在街头遭到华侨革命党人温生才 持枪袭击,身中三枪/其中一枪被击 中头部,当场毙命。温生才逃脱现

图片65

场,但是被省咨议局的门卫郑家森跟踪,呼来巡警将其抓获经两广总督张鸣岐 亲自审问,后被枪决。广州光复后,其遗体与林冠慈、陈敬岳、钟明光三烈士同 葬于广州黄花岗,称“黄花岗四烈士”。温生才是咏春拳高手,他师承何人未见 记述,而他的儿子温伟琴曾在广东精武会担任技击教员,对广东的咏春拳传播应 该产生一定的影响。

1926年《佛山精武月刊》列传栏刊载一篇《冯小李》的文章,为精武会员冯 澄鉴忆述他父亲冯小李师从梁赞仲子梁璧和学习咏春拳的一段经历,这是佛山本 地刊物最早出版关于咏春拳的文献资料,故录全文如下:

怫山有咏春拳派之称,由佛山之有梁德荣也。咏春拳之为技,即 (借)力销(消)力,因攻以攻,有类于翻子门,故习其技者,三两年 亦能施诸实用。赞师,镇人之尊称德荣也。瑶石丈,公之仲子,而先君 小李师也。梁君读书不多,而恂恂有儒行,与先君友既久,乃授技于先 君。先君吸阿芙蓉,梁君不吸而爱其味,故恒与先君一灯相对,盖以嗅 为嗜,不以吸为嗜也。而技之授受,即于此一灯相对之余。澄侍于其间 者盖年余,而梁君已经商故,而离开缜地矣,时先君年二十六七,澄仅 七八岁。比成年。先君练技而澄侍,技竟,先君察儿色,尝曰:“汝读 书尚不了了,未足以语技”,澄固不敢请也。梁君时来吾家,与先君语

图片66

技,当时澄多不能领略,今故不能记忆。某日,先君谓梁君曰:“小鸡 与大鸡斗,大鸡伸颈昂头啄其背,小鸡锐进,反啄得大嗉,大鸡难用力 摆脱,势已后退,方伸颈前啄,小鸡又进,仍得其嗉,如是者,大鸡每 嗉必落空,小鸡每进必得嗉,数合以后,大鸡敛翅遁矣,师以为其有合 于术否也?”梁君笑而颔之C:夫先君于咏春之技,能否窥其奥,是惟梁 君知之,则澄之为此传也,亦岂得为私其亲而扬其善也哉。不肖曰。世 人之于技击,重其术而不知其道,乐谈搏击而不问渊源,已故身怀绝技 者,不敢妄以授人而祸世,技之不传,有由然矣。先君与梁君,既志同 而道合矣,有以人事离合之故,不获长处怫山,不然,先君虽死,咏春 派未必于今而绝响于吾镇也。十五年,岁丙寅三月初九五更,澄述于孝 友学校,时年51岁。35

该文发表于1926年,佛山孝友学校是佛山精武会派员传授国操等各派拳术 的主要基地之一,在校教员基本都是精武会员,冯澄鉴应是当中一员,因此他的 文章在《佛山精武月刊》发表。这是冯澄鉴51岁时回忆自己七八岁时发生于佛山 的事情,时间大约是清代光绪九年(1883),文中所称的梁德荣就是梁赞据梁 文乐先生藏的《梁慎远堂族谱》、己载:梁赞为梁氏第二十世祖,名梁灿成,字 德荣,号阜南,生于清代嘉庆乙酉十一 月十五日,终于光绪二十年(1894 )五 月二十七日,终年71岁。居住佛山高闸 门,去世后葬于佛山石湾马鞍岗,后迁 石湾大十字岗。梁赞性仁慈,兼擅武 艺,名噪当时。他认为学武的人如没有 善性,没有好的品格和道德修养,则不 能学拳,因此他择徒严谨,能承其衣钵 者不多。笔者查清代嘉庆年间并没有干

乂为乙酬年份,与之相近的乙两年应图2-81《梁慎远堂族谱》关于梁赞的 为道光五年(1825 ),估计是当年修族

谱者的笔误,即梁赞生于1825年,卒于1894年,享年70岁。按文中所说“佛山有 咏春拳派之称,由佛山之有梁德荣也”,假设梁赞学咏春拳在10岁至15岁之间, 那么咏春拳在佛山自成门派,也就是在丨835年至1840年之间。据传梁赞晚年重返 祖籍鹤山古劳东便村,一是养老,二是向子侄传授咏春拳,后来成为咏春拳古劳 分支。梁赞在1894年去世,葬在佛山石湾,那么就是说,在他人生即将走到尽头 之时,选择叶落归根于佛山。

冯小李师从的梁瑶石,就是梁赞的第二个儿子梁璧和“梁璧和又名梁碧, 字态华,别字瑶石,号宝林。生于咸丰七年(1857)六月初二,卒于民国元年 (】912)九月二十二日,享年55岁。” 37梁璧和自幼随父梁赞学习咏春拳,根基 深厚:清末民初时期,梁璧和在佛山与冯小李交往甚密,后因经商而定居香港, 也经常往返于禅港两地,每次返回佛山必与冯小李探讨咏春拳法,随着时局的动 荡,梁璧和返禅的次数越来越少,只可惜冯小李的咏春拳后继无人,正如冯澄鉴 所描述:“不然,先君虽死,咏春派未必于今而绝响于吾镇也从中也可以看 到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咏春拳在佛山传授式微的现象。直至“1950年以前,咏 春拳是一个择人而授的拳种,实而不华,花枝少,手法皆实用,是不甚流行的一 个拳种” •'据彭南师傅的弟子夏志成介绍,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彭南 在佛山市运输公司工作时曾有传授咏春拳。

六七十年代,咏春拳在民间有小范围的恢复发展。80年代后,随着国内逐 步开放政策,传统武术得以挖掘,咏春拳传习人群逐步增多佛山精武会在1986

图片67

年复会之后,彭南师傅在精武会门前竖起了咏春木人桩,第一个在会内传授咏春 拳:其后,许多咏春拳门人纷纷开展咏春拳教学活动,较为活跃的有伦佳、韩广 玖、梁光满、何海林、刘赐光、黄顺昌、林雪梅、麦耀明等。1999年后,叶准、 叶正先生及其叶问弟子的多次寻根#动,促成了佛山市博物馆内叶问堂的建立,随 着香港几部关于咏春拳的电影的宣传效应,佛山咏春拳传承活动不断升温和活跃, 咏春拳各宗支及其分支拳馆如雨后春齊蓬勃发展,世界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四、佛山咏春拳名师录 (一)清代咏舂拳名师

张五,人称“摊手五”,有“一步摊手独步武林”一说,有传说张五为湖 南昆剧的武生,在乾隆嘉庆年间跟随隐居衡山的少林弟子一尘庵主学习咏春拳, 艺成后来到佛山琼花会馆粤剧乐丰年班,传艺给红船子弟,其中包括黄华宝、陆 锦、黎福孙。

梁傅俦,传为严咏春丈夫,广西钦州人,传艺给梁兰桂39及下四府人罗晚恭' 梁兰桂,传为梁傅俦的族侄,跟随梁傅俦学习咏春拳,后传给琼花会馆的黄

华宝、梁二娣。

陆锦,清代佛山琼花会馆粤剧伶人,武生。人称“大花面锦”,琼花会馆红 船子弟,传艺给冯少青。同治年间,迁居三水金竹村'任武术教头,传给当地 陆家子弟。

高佬忠,清代佛山琼花会馆粤剧伶人,红船子弟,相传与陆锦一道随张五学习武艺。

黄华宝,清代佛山琼花会馆粤剧伶人,红船子弟,武生,相传他随梁兰桂习 武,也有传他是张五的弟子。居于佛山筷子市青云街,与梁赞开设的药店仅距百 步,故常到梁处闲坐,渐成密友而传艺给梁赞3

梁二娣,清代佛山琼花会馆粤剧伶人,红船到各处巡演由他负责撑船,也 有说他是武旦,传说跟随至善禅师学习六点半棍' 亦有说他与黄华宝一同随梁 兰桂学习咏春,也有人称他是至善禅师的传人。他精于拳术和医术,传授技艺给 梁赞。

图片68 图片69

梁赞(丨825—1894),祖 籍鹤山古劳东便村,父辈迁居 佛山清正街,在筷子街开设药 材店。梁赞自小随父学医,先 后拜黄华宝和梁二娣为师。梁 父去世后.梁赞承父业,将店 名改为“荣生堂熟药材店”, 兼医跌打刀伤:其为人乐善好 施,广结江湖豪杰,有“佛山 赞先生”之称,甚得街坊爱

戴。1870年至1890年,他在荣 生堂内收徒授拳,享有“咏春 拳王”之誉。他将毕生所学重 新整理,咏春拳从此闻名,被 门人推为咏春一代宗师,梁赞 授徒不多,计有其子梁璧和、 梁春及陈华顺(找钱华)、陈 华(木人华)、梁奇、大山 树、猪肉桂,其弟子中真正公开收徒者只有陈华顺梁赞晚年曾返祖籍鹤山古劳 东便村养老并授拳于子侄,当地也渐成咏春拳古劳分支。

冯少青,约1837年出生于广东顺德桂州黄姓家庭,6岁父亲病故,母亲携子 改嫁于在大良开办缫丝作坊和丝绸庄的冯姓东家,少青改冯姓。后跟随继父到广 州,认识了前来广州冯氏绸缎商号置办粤剧戏服行头的佛山琼花会馆中人陆锦, 人称“大花面锦”,拜入门下,学艺十年。后经人推荐,在一位香山(今中山) 都司叔父辈同乡手下当了一名都司衙门弁勇管带,三年后以武艺超群升任粤制台 府张佐齐的骁骑尉,受张委派赴湖南协助骆秉章军务。清咸丰十一年(1861 ), 骆秉章擢任四川总督,冯少青跟随转赴四川,担任提刑按察司府总捕头六品武 职,任内屡立战功。同治六年(1867 ),骆秉章病逝于任上,冯少青失去靠山,

浏览5,64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