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裁判评分中的可操作性问题


新规则中实行分块评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比原来的总体评 估要严谨得多,然而从一年半的竞赛实践,裁判员普遍反映操作上有 困难。以长拳为例,主要动作的轻微错误共列出160项,显著错误列 出38项,严重错误列由21项,诸多错误要在1分20秒左右快速多 变的运动中,凭肉眼来抓住,难免会疏漏。尽管这其中也有技巧和熟 练问题,毕竟裁判的来源基本上是业余而非职业化的,在业务训练上 也欠缺,导致的结果难免有不够准确客观之嫌。从国家级裁判训练 班实践操作的考核来看,评判结果差异性较大,为数不多的人在每一 项考核中能接近正确答案。客观地说规则的可操作性不强和裁判业 务水平跟不上,这两种情况都存在。就规则而言,应进一步解决可操 作性问题。

对演练水平的评定,仍比较笼统模糊,操作上也有待进一步严谨。

  1. 调分方法的合理性问题


规则中规定,当裁判员的有效分超出规定的差数或出现明显不 合理的现象时,裁判长或总裁判长有权进行调整。然而,裁判长和总

裁判长临场的职责是把握全局,他要进行判断或调整,就必须投入对 两个分块的具体评判,才会拥有发言权。即使能够身兼两职,则要对 每一个运动员都要具体投入,势必造成工作上的顾此失彼;要么就只 能以老规则的方法进行总体评估,否则,以此来进行判断或调整就显 得不尽合理,依据不充分,调整就不够严谨和有说服力。

(二)修改的思路与设想

针对上述两个操作性问题,我们通过对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目 如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花样滑冰、花样游泳、技巧等的规则和裁 判法的分析研究,吸取其精神,根据武术运动的规律特点,以提高可 操作性和合理性为宗旨,提出如下几点思路和设想。

  1. 设置“起评分”和“应扣分”


通常“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先看一伸手,再看一步走”,它 反映了武术套路的整体运动观的特点,形象地道出一个运动员整体 反映出的演练水平是能够判断出来的。根据体操和艺术体操的评判 经验,武术套路同样可以设置“起评分” 0

“起评分”是指运动员所具有的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能力。具 体地说,它应包括:整体规范水平、功力水平(劲力、协调)、演练技 术(节奏、精神、风格)、编排水平(内容、结构、布局)、创新难度等五 个方面。

具体到实践操作中,演练水平裁判员的有效平均分加上裁判长 的创新难度加分,即为该运动员的“起评分”。起评分仅仅反映了运 动员的技术水平,尚是一种评价,作为竞技比赛,动作完成裁判员和 裁判长必须对其演练中出现的一些不可原谅的技术错误、运动失误、 技术违例,给予扣分,该部分即为“应扣分” o

这样,从“起评分”中减去“应扣分”,即为运动员的应得分。观 众、运动员、教练员都会一目了然地看清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和出现的 错误,既便于观赏,也便于监督和改进训练。

  1. “起评分”和“应扣分”的具体操作


先说“应扣分动作完成裁判员和裁判长应对运动员的技术错 误、运动失误、技术违例进行实扣,并直接向观众显示扣分分值。其 中运动失误指失去平衡中的移动、晃动、附加支撑、倒地,器械碰身、 触地、脱手、掉地、变形等,技术违例指出界、平衡时间不足、起势不符 或拖延等,裁判长则对完成时间、动作组别上的技术违例进行扣分, 该部分的扣分即原规则中的“其他错误”,操作中也是很清楚的。

“应扣分”中的技术错误,是指运动中显而易见、不可原谅的错误 技术,必须实扣,原则中列出的大量轻微、显著、严重错误,必须进行梳 理和精选,除原有显著严重错误大都应列入,轻微错误中则只有少量的 可并入其中,绝大部分应归入演练水平中的整体规范水平进行评估。

只有这样,动作完成裁判员的操作才会落实,经过培训后,应是 准确无误的,如有疑义,可申诉,由仲裁委员会查实处理。

再说“起评分”,演练水平裁判员可以将其归结为规范、功力、技 巧、编排四个方面。吸取花样滑冰的评判经验,每个方面按完美 (0 分)、好(0. 05)、较好(一0. 1)、一般(一0. 2)、较差(一0. 3)、差 (-0. 5)六级进行评估扣分,这里就应改变原规则中各类分值的分配 规定,而仍以各项比赛的满分为10分,扣除四个方面的评估分,这样 所给的分则为每个裁判员所示的演练水平分6

演练水平裁判员采用评估给分制的方法,每一方面的评估判断 是否正确,也比较容易检查,演练水平分的有效平均值与裁判长的创 新难度加分之和,即为运动员的起评分。

  1. 最后得分的确定


通常情况下,“起评分”减去“应扣分”所得的应得分,即为最后得 分,由裁判长予以宣布,当有效分出现不允许的差数时,或出现明显 不合理现象时,须进行调整后,宣布为最后得分。

裁判长限于演练水平,当裁判员的有效分出现不允许的差数时, 有权进行调整;副裁判长限于当动作完成裁判员扣分出现不允许差 数时,有权进行调整。吸取其他项目的经验,调整的方法为:(有效 平均分+裁判长评分)i 2或(扣分平均分+副裁判长扣分):2。这 样的调整公式既体现了裁判长的作用,又尊重了裁判员集体评判的 结果,不完全以裁判长代替裁判员评判,这就比较合理。

调整的前提是,裁判长必须具体参与对演练水平的评判,副裁判 长必须具体参与动作完成扣分的评判,在一般情况下,他们的评分只 起监督作用,当需要调整时,便参与其中。由于具体参与评判,便拥 有调整的依据和发言权,相对于原规则更为严谨合理。

  1. 设立控制组


裁判员的演练水平分是“起评分”的主体,它的评判是带有主观 性的,是凭每一位裁判员的经验来判断的,尽管我们采用了 “四方 面”、“六等级”的对号入座操作法,毕竟是评估性的量化指标,不排斥 裁判的倾向性问题,为此,演练水平裁判人员应相对多一些,另一方 面,当出现有明显不合理现象时,应由权威性的成员来把关,吸取其 他项目的经验,可以由富有经验的权威专家组成的控制组进行必要 的调整工作。

控制组的职责是对演练水平分具体参与和监控,当出现明显不 合理时,则由(裁判员有效平均分+控评分)+2,确定为演练水平 分。同样,既发挥了控制组的作用,又不完全否定裁判员的评判,相 对比较合理。

  1. 精简裁判人员机构


根据这样一种思路,裁判人员可以精简,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

设仲裁委员会5人,其中3人由富有裁判经验的权威性专家组 成控制组,负责监控起评分的评分。

不设总裁判组,赛前和赛后的学习、管理等工作,由裁判长兼任, 裁判执行任务临时分组仍可以抽签决定。

临场裁判组中,设裁判长1人,参与演练水平分的评判,当有效 分出现不允许差数时,其评分生效,设副裁判长1人,参与动作完成 分的评判,当有效分出现不允许差数时,其分值生效。

裁判组中,设动作完成裁判员2人,均为有效分,由于这项评判 任务十分明确,不需要更多人参加.,设演练水平裁判员4人,取中间 两个分为有效分。

各运动队对动作完成裁判员和裁判长的应扣分,具有申诉权,因 仲裁委员会中的控制组作为最高评判机构已做出裁决,如有不平,可 向竞赛委员会或大会组委会反映意见,但不更改评判。

这样,一个比赛中,至少可以精简裁判员10人以上,分工和监控 也相应严谨合理,有助于克服本文开始提及的问题。

)结语

本文针对当前规则中存在的评分可操作性和调整分合理性两个 方面的不足,提出设置起评分和应扣分,梳理精选动作规格错误,调 整调分机制方法,设立控制组等思路,不仅使观众易懂,便于监控,也 比较合理,还有利于精简裁判人员。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认识也始终没有完结,人们必须不断 总结经验,有所发展,有所前进,1996年新规则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再完善的一种思路,希望引起讨论,以使竞技武 术更加健康蓬勃地发展。

浏览40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