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概述
大成拳创始于20世纪40年代,虽然只有60年的历史,但 因其在养生和技击两个方面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故深受武林同 道的赞许,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
大成拳源于形意拳,其创始人是拳学大师王罗斋先生 (1885.11.24~ 1963.7.12)。王罗斋先生系河北省深县魏家村人, 原名尼宝,又名向斋,字宇僧,后启用罗斋名,晚年自号矛盾老 人。
王萝斋先生少年体弱多病,14岁时正式拜在邻村形意大师 郭云深门下,学练形意拳,以疗病自娱。王罗斋先生天资聪慧, 锻炼刻苦,勤奋好学,尽得郭老先生的拳学三味。郭老作古后, 王罗斋先生以武会友,遍游大江南北,拜访武林各派名师高手, 切磋钻研,取长补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学识,对中国武术的 养生和技击理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拳学理论和实践两 方面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20世纪20年代初期,王芸斋先生在上海授徒时,发现有的 学生只重形式招法,而忽视了精神意感方面的锻炼,为提醒后学 者注意,遂将自己所习形意拳改为“意拳”。其意是为了强调在 武术练用中,不应单纯追求外在形式和招法,而必须有意念活动 贯穿始终。同期王罗斋先生总结所学,著有《意拳正轨》一文。 此后10余年间王罗斋先生又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广会武林朋友, 认识上又有新的突破和见解。王萝斋先生认为拳术中的功法训练 与实战应用包括:神、形、意、气、力、声六个方面,不能过分 强调“意”,拳道六法不可偏废。拳法乃是静中求动、动中求静, 养、练、用合一之法,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学术,一切故弄玄虚, 假托名人之术,皆自欺欺人。王多斋先生这种脚踏实地严谨治学 的精神,使其武术达到大成之境。20世纪40年代初,王萝斋先 生返回北京,将他多年研究中国武术的新体会,以形意拳的圆整 笃实之力为基础,吸收了太极拳的沾、粘、连、随四大要点和柔 化之力,吸收了少林拳法中的立禅功和冷、脆、快之力,又吸收 了八卦掌舒展的身法和灵活多变的手法、步法,以及儒、佛、 医、道、武五家气功的精粹,融汇内外家武术和西洋拳击的长 处,推陈出新,创立了一门崭新拳学一一大成拳。
1944年前后,王多斋先生著述了《大成拳论》,从理论和功 法上确立了大成拳的拳学理论基础,《大成拳论》是大成拳正式 诞生的标志
大成拳以养生和实战技击闻名。王多斋先生在晚年期间,致 力于推广大成拳的养生功法,并逐渐形成了以养生桩为核心的完 整体系。该法以桩功为主,动功为辅,易学易练,效果显著。
在大成拳诞生前后,国内武术家和国外技击高手多次与大成 拳比武,王萝斋先生来者不拒,其本人和姚宗勋、赵道新、张恩 桐、李永宗、王选杰等师徒,击败了所有挑战者,为大成拳在中 国武林争得了一席之地。大成拳之所以具有如此高超的威力,是 因为它具有完整的科学拳理和严密的训练方法,其特点是以养代 练,以练代用,养、练、用三者合一,强调神、形、意、气、 力、声六法归一。王萝斋先生认为,一法不立,无法不容,拳本 无法,有法也空,因此他坚决废除招法、套路的训练方法,而主 张习拳首要是求健康、理趣,其次是求技击自卫,坚决反对一切 戕生之类的习拳方法。
多年来,大成拳对于增强人民的健康水平做出了卓有成效的 贡献,更重要的是它保留并发展了我国传统拳学的技击效用,并 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目前大成拳已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 传播于社会各界,在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也有为数众多的爱好 者。在国内许多省市及海外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建立有相应的大成 拳组织。
大成拳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弘扬大成拳精髓,传播武术 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是广大大成拳同道一贯坚持的宗旨和共 同奋斗的目标。相信大成拳必将在中国武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 的过程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笔者幼年体弱,为求强身之法与中国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0年师从王安平先生,学习站桩及五形动功,从此便痴迷上 大成拳,后拜著名实战技击家王选杰先生为师,系统学习大成 拳。十余载勤学不辍,反复体认、领悟,终入大成拳门径。
大成拳虽无固定套路可言,但其训练体系完整、科学。就其 作用而言,则有养生、技击(断手)、功力按摩三大功法体系; 就其锻炼步骤而言,则有站桩、试力、走步、发力、试声、推 手、实战“七妙法门气与其他武术门派相比,大成拳有许多独 特之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内外兼修.神形俱备
大成拳具有形意拳之整劲,同时吸收太极拳沾、粘、连、随 四大要点及柔化之力,八卦掌灵活多变的身法及步法,少林拳法 的立禅功等多种拳术的优点,它是内外兼修、整体锻炼,内外家 合一的拳术。大成拳强调养、练、用三者并重,主张神、形、 意、气、力、法的高度统一。大成拳在练功和技击时,强调“神 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气贯全身,法合自 然”,最终达到以本能发力为技击要领。
强身健体,疗效神速
从养生角度讲,大成拳的站桩功是一个很好的气功锻炼方 法。凡习技击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养生功夫,方可强其身,而步 于大成正轨。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来说,大成拳的 养生法不失为修身养性、祛病健体之灵丹妙法。
大成拳的养生桩不用脑、不费力,既可使中枢神经得到休息 调整,又可促进血液循环,是休息中的锻炼,锻炼中的休息。其 连绵不断的内向冲动具有保护性的良性刺激作用,对于多种慢性 病均有很好的医疗作用,且后作用强,远期效果良好。
众多的实践证明,大成拳桩功易学易练,上功快、疗效神 速。近年来,笔者广为传授大成拳的养身功法,有不少慢性病患 者,通过站桩解除了病痛,重新走向工作岗位。
技击性强,有感皆应
大成拳具有很强的技击作用,短期内即可获得一定的真拼实 搏能力。练功时强调以意导体,松紧结合,注重实践,并且要求 精神上和肢体上的松紧协调一致,完整一体。通过站桩,训练出 实战时的有感皆应的精神状态。实战时,随机应变,有效地使用 各种技击方法。王罗斋先生曾告诫后人:“亦须平日养成,随时 随地,一举手一抬足,皆含有应机而发之准备,要在虚灵含中, 意感无穷,方是贵也。”大成拳对于临战精神境界亦有很高的要 求,为此,王罗斋先生又指出:“拳术首要在于治心,泰山崩于 前而色不变,麋鹿行于左而目不瞬,行拳者必备于此,而后可以 临劲敌定胜负。”
没有套路,不尚形式
大成拳只有一定的锻炼方法,而无具体套路可循,更无固定 的招式。本拳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修炼,以养成 力方神圆,形屈意直,虚实无定,触觉灵活,在具体运用时,无 力不具,无法不备。大成拳认为,套路中招式与实际技击有很大 的区分,因为在技击过程中,人们出拳动腿的速度往往很快,根 本无暇思索用什么招式来应,即使招式练得很熟,也无法适应技 击中的具体情况,试想搏击双方有高有矮,出拳方位有上有下, 还能有合适的固定招法来套用吗?显然不能。大成拳主张在技击 中随机应变,待机而动,以本能反应来应敌制胜。
大成拳的功法要求:力量由站桩而得,由试力而知,由推手 而懂,由实作而用。
内劲雄厚,力在自然
进行大成拳锻炼时,要求功夫全在自然,以此求得较为纯 厚、笃实的内劲功底。习大成拳者,可具有较强的抗重击能力。 而且这只是大成拳的下乘功夫,是练此功过程中不求自生的“副 产品”。大成拳的力量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往往打在前胸要疼及 后背。平时训练时,则勿需靠打沙袋来增加拳击的力量。技击实 战名家王选杰先生在《大成拳问答》中指出:应锻炼如何发挥人 体中固有的本能。练习打沙袋,对发挥人体的良质良能有一定的 坏影响,打沙袋由于用力猛烈,易造成戕生运动,晚年易使身体 受损,而且打沙袋出拳时力量“绝对”,变化性少。
第二章大成拳七妙法门
大成拳虽无固定套路,但有着完整的功法体系以及科学的训 练方法与步骤,即:站桩、试力、步法、发力、试声、推手和实 作,这7种锻炼方法并称为“大成拳七妙法门”。
大成拳的练习步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如果单纯从力的角 度来讲,力由站桩而得,由试力而知,由发力而用,由推手而 懂,由实作而知变化,由试声而固元气。总之,只有通过对“七 妙法门”系统习练,力量才能笃实。
第I节站桩
站桩是大成拳的基础功法,习练大成拳必须由站桩功练起。 王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指出:“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 起。”对于站桩的作用,王罗斋先生也作了阐述:“其效用在于能 够锻炼神经,调整呼吸,通畅血液,温养筋肉,改造生理,增长 智力,诚养生益智之学也。”
内家拳的力量体系大多以内劲的形式出现,这种内劲必须经 过站桩的途径而获得。通过站桩,自身的骨骼、肌肉、神经、气 血都得到质的变化,继之,周身可出现较强的抗重击能力和高效 能的发放力与穿透力。王罗斋先生在《拳学新编》中指出:“人 之力生于气血,自然发动,由内达外,故通畅养血,锻炼筋骨, 为习拳基础,其法为站桩。站时须肩架安排妥当,再以静止状态 去整饰神经,调息呼吸,温养气血,锻炼筋骨之各项体认功夫, 而使内外合一,以达拙者化灵,弱者转强之目的。”
大成拳站桩功分养生桩和技击桩。对于体弱多病及初习大成 拳的人来说,应先练养生桩。养生桩包括:浑元桩、养气桩、抱 球桩、托球桩、扶按桩等,另外还有一些坐式与卧式的练法。当 体质改善或稍有基础后,即可进行技击桩锻炼。技击桩主要有: 矛盾桩、抓球桩、鸟难飞桩、托婴桩、抱树桩、伏虎桩、降龙桩、滚地龙桩等。(图1~5)
常规试力
技击桩的桩式虽然较多,但开始练习时要以某一种桩式作为 重点桩法训练。由于不同桩法的姿势有别,所训练的肌群与筋腱 部位也是不同的,通过不同的桩功训练,可使自身各部逐步得以 锻炼,最后能使之协调若一。初练技击桩,一般以矛盾桩为主, 以后随着练拳的深入再进行其它桩法的锻炼。 ,
对于初练站桩者来说,桩式务必要求规范,以便很好地达到 气机贯通,劲力畅达。当桩功进入较高层次后,则不必过分追求 肢体形式的规范化,而要在桩功内涵上下功夫。此时,可使身体 适度地进入站桩的状态,在此状态下,重点体会内在劲力的聚 集、走向以及笃实效果的通达性。
为了达到技击桩的特有效果,还必须进行一定的精神假借, 即意念诱导。通过相应的精神假借,可使意的作用反馈于肢体, 使肢体细胞得以激活,最终达到肢体的强大与整实。如此也就增 加了肢体在空间的支撑效果,即搠劲效果。
就技击桩的作用而言,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静力功 力锻炼,又称贮存性功力锻炼;第二阶段为动力性功力锻炼,也 称实用性功力锻炼。
静力性功力锻炼就是贮存实力、加强功力、加强本力的锻 炼。这时的意念可以不带技击性诱导,如站矛盾桩时四种不同角 度抗御能力的训练,前手的抓、拧、挡、拨、撑,后手有无坚不 摧的意念活动,就是属于这方面的锻炼。托宝贝桩的“老牛筋” 的意念也是属于静力性功力锻炼。技击性精神假借中的“生根活 动”、“凝视活动”、“风幡活动”、“伸屈活动”等,都是进行贮存 功力的锻炼。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静力性功力锻炼不是指“养”。单纯 的“养”可以不加意念活动,若有意念活动也应该是为了舒适自 然,这和静力性功力锻炼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动力性功力锻炼的假借特点,主要是为了实用,为了振奋精 神,更好地发挥实力而设立的假想活动。如矛盾桩,可假想敌手 过来时,我前手一迎,如盾挡过去,然后以适应的劲力击之,或 盾过去的同时,后手又如矛攻击敌方。技击性精神假借中的“弹 性活动”、“冲撞活动”等,都是属于实用性的功力训练范畴。
第二阶段的训练,要注重精神饱满,注重神的锻炼,如此锻炼下去,可以培养实作时的无所畏惧的精神气概和高度的灵敏 性。
第二节试力
经过站桩,自身的劲力得以培养并逐渐强大。为了使之变为 “有用之劲”,则必须进行试力。所谓试力,就是肢体在某种运行 状态的前提下,去感知或体认自身劲力在空间的运行效果。王多 斋先生说:“以上基本练习,即有相当基础后,则一切良能之发 展,当日益增强,则应继续学习试力功夫,体认各项力量及神 情,以期真实效用。”王罗斋先生还指出:“此项练习,为拳中最 重要最困难之部分工作。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知。”这 番论述,既告诫后人试力之重要性,又说明了试力功法之艰难性 和长期训练的必要性。
试力的基本要领是:周身松沉,筋肉空灵,动作宜缓慢均 匀。要体会与外界之争力,体会与空气之阻力,体会全身之意力 是否圆满,并能否随时随地应感而出。切忌用拙力,用笨力。王 萝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指出:“动愈微而神愈全,慢优于快, 缓胜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 不得不行之意。”这对试力时的动作快慢、形体位移的大小,提 出了不同要求。那么,试力时如何掌握动作的快慢与形体位移的 大小呢? 一般而言,初习时动作可快些,幅度可大些,然后再在 慢中求体会,在微动或不动中求其生生不息之真动。当然,动作 的快与慢、位移的大与小,还要与每个人的不同练功阶段以及试 力内涵的差异而决定。
一、试力的三种形式
对于试力的形式,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有以下3种:
这是一种最常用的试力。通过这种试力,可产生大成拳的多 种基本力量。钩铿试力、波浪试力、风幡试力、蛇缠手试力等, 都属于常规试力。
推手试力
这是以推手形式进行的一种独特试力,它属于接触性试力。 由于推手有单推手和双推手之分,故推手试力也分单推手试力和 双推手试力。这种试力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除了要感知肢体在 有位阻的前提下力量的通达效果,还要时时遵循推手的一些基本 法则。
单操手试力
单操手本来是用于实作的单独动作,但在最开始的练习过程 中,往往要求动作缓慢,所以也是一种试力。待有基础后,可时 快时慢,时缓时急,也可做发空劲。在实际运用时,把这些力量 发挥出来即可。进行这种试力时,既要体会力量在空间的延伸变 化,又要保持意感中的敌情观念,还需要假设一些实作时力量的 时空、方位变化。
以上三种试力,既有共同性,又有区别所在,它们有着密不 可分的联系。常规试力没有针对性,而推手试力和单操手试力则 有明显的针对性。常规试力是基本的试力,必须有一定的常规试 力基础后方可进行推手试力或单操手试力。
二、试力的四个层次
根据不同的练功阶段,试力可分为小乘、中乘、大乘和上乘 四个不同层次。
1 .小乘试力法
这是一种“用意不用力”的练法,亦即王萝斋先生称之为 “意中力”的训练方法。试力时,要做到立身中正,得力体顺,
筋肉空灵,形松意紧。在不同间架调配下,通过相应的意念诱导 进行各种方位力的体验。
中乘试力法
此为“力意相逆”的试力法,要求试力时随着肢体的前移, 力感能缓缓向前运行,或推移某一重物,或撼动某一大山,而此 时的意念又有后拉之意。此种试力,可以培养比较扎实的内在劲 力。以此原理,还可进行左右方位或多向方位的“力意相逆”。 如此练习,极易获得大成拳中的“二争力”及多面争力乃至上 下、左右、前后的“浑元力”。进行这种试力时,手部有沉重感 和实物感,有推之不动,拉之不来,按之不沉,托之不起,欲止 又欲动,欲动又欲止之意。
大乘试力法
此法为“力意相随”的试力法。这种试力要求意力不分,意 到力到,力意相融。此种试力要在微动中求速动。微动中要体会 在不同姿势前提下或不同的推手、实战意感下能否使自身劲力应 运而出◎比如,与敌接触时,我只要把某种技击手法做出来,即 能给敌以重创,此时的力意即包容在该技击手法的形体之中。
此种试力可快可慢,可缓可急。快者,如水中游鱼;慢者, 犹如春蚕吐丝;缓者,似涓涓细水;急者,若瀑布湍流。此种试 力,微动中则有整体浑厚、四肢撑大、沉重的感觉,随着动作幅 度的延伸,还有“内劲”通过肩臂向手部移动的感觉。
上乘试力法
就大成拳功法而言,若能经过前三个阶段的试力过程,即可 显示出较强的技击威力。欲达上乘试力阶段试力层次,则要靠练 功者的不懈努力及聪颖的悟性。此时的试力,就是在前三个试力 层次的基础上,彻底完成“找劲”过程,以期达到有感皆应的本 能。
所谓“找劲”,并非为了寻求某个单一的力量形式,而是要
将适宜的假借精髓有效地融汇于不同的试力形式中,使身体已具 备的各种功底劲力,更完善地融于大成拳的劲力体系中,即“内 劲场”的形式之中。此试力初始,要首先体认自身的笃实“内 劲”存在,再由上肢将这种松沉、粗胀的“内劲”向空间延伸; 在其无限延伸的同时,前若阻物,则无所不摧;也可在某一瞬 间,我上肢乃至整体似火烧之急,若闪电之速,劲力迅速倾出。 如此,自感精神宏大,空洞无为,毛发如戟,筋肉遒放,浑噩一 致,此身处处有力量,而多种力量又在统一之中,统包于一 “场”之中。
需要说明的是,站桩与试力虽为两个功法内容,但它们并无 绝对界线。当试力的幅度变小、速度减缓,乃至成为微动或不动 状态时,则就变成了肢体上趋于桩功,而意感乃为试力,此状态 则可称为意念试力,这种试力即为生生不息之真动的最佳形式。 反过来讲,如果站桩下的精神假借对肢体略作空间的诱导,则就 成了微动状态的试力。
第三节走步
走步具有双重意义。第一,通过走步可进一步体认周身之力 在空间的运行效果。通过试力,我们感知了力的存在,但在实作 过程中,由于步法与身法不断处于千变万化之中,自身劲力是否 不散架,是否仍能保持圆满无懈,这就必须进行步法训练。
第二,通过走步,可训练出技击最实用的步法。习武的人都 知,步法在进攻与防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实作,王萝 斋先生指出:直奔敌人重心,莫力旁求、揣度情势,当进则进操 其身、当退则退领其气,前后左右反转照顾,浑元一争。手到步 不到,打人不得妙,手到步也到,打人如玩笑,手足齐到,乃全 身与为应付。
大成拳的步法有基础步法与攻防步法:基础步法为摩擦步, 走摩擦步可较好的体认整体感,锻炼平衡与稳固性;攻防步法有 横步、三角步、踩步、跨步、疾行步与裹胯步等。当这些步法训 练到一定程度后,还要把它们进行合理的组合,变为组合步法, 再由组合步法过渡至自由之步,最后达到非法之步。
为了使步法与身法变得更加灵活,必须进行自由步与非法之 步训练:自由步包容了多种单式步法,开始时,先将两种步法进 行组合,再进行三种或更多种步法之间的组合;非法之步看起来 好象某个熟知的单式步法,或它们之间的组合,但又不像这些步 法。这种无定规之步,既迅速又飘灵,忽敌前,忽敌后,忽敌 左,忽敌右,忽而近敌,忽而远敌。如此可使自身滑如泥瞅,灵 似猿猴,疾若奔马,势犹饿虎;使敌难以适应我,我则势疾、神 猛、手狠,敌必败。
第四节发力
通过试力与走步,所获“内劲”已向空间延伸,但是,欲使 其成为实用之力,则必须通过力量的发放训练。发力训练包括空 发与放人发。
发力的过程为:当感知到自身的力量存在时,我们可通过力 量的诱导方法,使这种感知程度强化,进而再实实在在的把它发 出。
所谓空发,就是在某一特定的姿势的前提下,进行单纯性的 力量发放。所谓放人发,就是让一人站我身前,我通过发力将对 方放出,放人发是发力效果最直接的方式。不论如何发力,务必 要做到:冷、脆、快、重、整。发力时,要调整好自身的松紧频 率。松紧,不仅是指肌肉的松紧,更重要的是指精神的松紧。松 是蓄力的过程,紧则是发力的瞬间。
对发力的形式,从身体部位特点讲,有整体发力和局部发 力;从位置特点讲,有定位发力和无定位发力;从精神特点讲, 有合意发力和本能发方;从发力方位讲,有正面发力和侧面发 力。
根据力量的作用效果,可分为发放力、穿透力、发放穿透 力;根据具体的表现形式大成拳的力量则有蓄积力、整体力、浑 元力、二争力、鞭力、弹力、磁力、缠绵力、惊力等;根据其实 际的应用情况,另有开合力、轮轴力、滑车力、重速力、定中 力、三角力、杠杆力、斜面力、吞吐力等。
大成拳的放人发力形式有:单纯放人发力、弹抖放人发力、 旋动放人发力、转动放人发力、叉臂放人发力、踩步放人发力、 三角步放人发力、绊腿放人发力、铲腿放人发力、拉腿放人发 力、无定势放入发力等。
一、力的特性
对于力的特性,王罗斋先生根据其作用不同,把它分为金、 木、水、火、土五力,并作了详尽的释意:
金力
浑身之筋骨坚硬,心如铁石。运用肘其力由虚中化为实中, 有攻坚之能,其性属金,故曰金力,所谓皮肉如绵,筋骨如钢之 意。
木力
四肢百骸处处皆有,若树木之曲直形,其力实中有力,其性 属木,故曰木力。
水力
身体之行动,如神龙之行空,矫蛇游水,行无定踪,灵活随 转,犹如水之流动,其力虚中,故曰水力。
火力
发手如炸弹之爆烈,冲动如火之烧身,猛烈异常,其力由虚 中化为实中,而反归于虚中,动作甚速,其性属火,故曰火力。
土力
完满敦厚沉实,意若山岳之重,无处不显锋芒,其力化中, 具有虚实之妙用,其性属土,故曰土力。
二、发力的具体要求及实用意义
刚力直坚(刚者力方便转顿)如撞针然,浑身毛发皆竖 如戟,其力尖锐,出露体外,利于攻守。
柔力短缩而力长(柔者力圆便于抽提)灵活,如弹簧然, 毛发动荡,锐力内“含气
斜面力以偏击正,机灵异常,易于进攻。
螺旋力出手拧转,不论刚柔应接运用,乘隙而入,最易 得力,有引导抛掷与缠绕拧拔之用。
蓄力即全身气力,波涌于内,未荡发于外者,外刚而内 柔。静以待动,转变利用,能生挺力及粘着,摄引之力。其妙在 于虚灵守中,易于变化,故曰“虚中”。
弹力又名挺力,如弹簧所发之力,此力生于振动,外柔 而内刚,如绵裹铁,为被动反击之用,故曰“实中”。
惊力运用于身体之梢端,其变化主动于腰,如蛇如龙, 刚柔相济,而阴阳虚实互为相用,但察敌之千差万异,纵敌近 我,旋绕而缠裹之,极其神速,故曰“化中”。
高层次的发力是合意发力与本能发力,合意发力的特点是神 动、意动、力动,并要做到神、意、力合一,练时不拘形式,或 站或坐或卧均可练习。本能发力是合意发力的高级阶段,恩师王 选杰先生指出:它们的区别仅在于合意发力由技击意识控制,本 能发力由触觉控制,不论行走坐卧,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均可练习,训练本能发力时,大脑高度集中而又非常灵敏,似有物触, 应运而生。
第五节试声
王萝斋先生指出:“试声为补足试力之细微所不及,要声力 并发。”为了使所试之力或所发之力得到更有效地发挥,必须以 试声补充其细微不足之处。试声有相当功夫后,在实用时声力并 发,既最大程度地调动体内潜力,又可使人感到震骇。
所谓试声,就是通过适当的字音发声,来增加内在功力。利 用某些特殊的字音试声,尚可进行养生锻炼。试声的方法很多, 现分述如下:
一、根据试声的作用划分为二法
养生试声法
养生试声法以六字诀为基础,对于某些疾病有一定医疗作 用。练此功时,以坐式为宜,有选择地默念“吹、呼、嘻、呵、 嘘、咽”六个字。默念字时,要尽可能做到慢、轻、深、长。吹 字治肾病,呼字治脾病,嘻字治三焦之病,呵字治心病,嘘字治 肝病,咽字治肺疾。歌曰:“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咽圣皆知, 肝脏热来嘘字到,三焦垂处但言嘻。”此六字可同时练,也可单 独练,需根据患者病状对症而练。
技击试声法
技击试声法是为了技击而试声,目的在于充实内劲,补力中 之不足。常用的字音有“啊、哼、哈、嘿、呀”五种,此五种字 的试声,可依顺序而练习,也可以在锻炼各种试力和发力时配合 练习。试声时,开始以口腔发音,继之,要使胸腔部位产生共 鸣,久之,声要发于腹腔深部,如幽谷之风吼,深山古寺之鸣钟,声不高而威,低沉深厚。
技击试声法又可分为虎啸法、狮吼法、龙吟法、共鸣法。虎 啸法是用“啊”字试声,声势如猛虎长啸,在空谷中回荡;狮吼 法是用“哈”字试声,声势如雄狮怒吼,在天空中回响;龙吟法 是用“哼”字试声,其情态如神龙轻吟,声虽细微却传韵很远; 共鸣法是用“嘿”或“呀”字试声,声鸣之处,全身皆受震动, 神意要足,无丝毫断续之处。
二、 根据试声的意念支配情况划分为三法
有意试声法
即有意识地将试声应用于各种站桩、试力或发力之中,或有 意识地应用某种字音进行试声。对于初级试声,一般均用此法。
无意试声法
又称自然试声法。当自身内气或内劲练到十分充足时,自感 周身气血鼓荡,体内充实、膨胀,此时可无意地以小腹为动力发 出各种声音,而且这种声音往往比较深长、浑圆、纯厚,更容易 激发体内细微之不足。
内转试声法
音不外吐、声由内转,是一种高级试声法,经过由有声变无 声的试声过程,就可求其内转功夫。用此法试声时,自感体内之 声波冲击血管、毛发,鼓荡皮肤、筋肉,充实五脏,由此可产生 更加浑厚、笃实的内劲功夫。如大成拳的整体力、浑元力等。
三、 根据试声的表现形式划分为三法
1 .单纯试声法
摆好一个姿势后,单纯为试声而试声,或者在一次练功时间 内,先练一会儿站桩或试力,然后再进行单纯的试声训练,此即 为单纯试声法。
声力并试法
在试力的同时进行试声的训练,或在发力的同时进行发声的 训练,声力并进,互为渗用,以此将“声”之动力,随时揉和在 力量之中,此即为声力并试法。
走步试声法
在练习走步的同时进行试声训练,可更有效地体会在身体有 位移的情况下试声的效果。实战时,要步法灵活,以声助力,惊 骇对方。此即为走步试声法。
经过试声后,内劲充溢,发力时,声随力自然而发,到了此 时,神、形、意、力、声能高度的融为一体。
第六节推手
一、推手的意义
推手是位阻性试力
常规试力和发力基本上都是处于空练的状态,放人发力也是 处于定势或近于定势的状态。通过接触性的位阻试力,可使自身 的力量变为更加实用的“活劲”。在初级推手过程中,不但要学 习动作的规范性,而更主要的是体认自身的劲力能否在位阻的状 况下随势而生,随机而发。
推手是懂劲之法
所谓懂劲就是能明了劲力的具体应用。对于推手,有着重要 的原则要求和各种不同的发放之法。要达到推手的目的,则必须 通过劲力的运用而实现。单、双推手中的控制与反控制、发放与 反发放,均可直接检验各种力量的作用效果。因此,经过推手, 可很好的达到懂劲的效果。
推手是上乘实作的基础
在大成拳中,虽然不进行推手训练,也可掌握一定的技击之 法,但要想具有上乘的技击能力,则是不可能的。长期的推手可 由刚至柔,刚柔相济。王多斋先生指出:“应敌要明彼此,顺人 之势,借人之力,借力者乃拨转敌力而利用之之谓也,所谓一指 拨千斤者是也。”这些指的就是实作中的柔化作用。当我们具有 推手的较高水平时,不论对方如何进攻,均可以己之触点将其来 势化为乌有,并同时采取相应的手法打击之。
浏览2,05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