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套路的美学价值长期来便客观存在着,只是随经济、文化、 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渐见其显,日趋完善,逐步达到一个比较 完美的境地。

对于美的标准和含义,尽管美学家们还争论不休,但是比较通俗 的理解,正如高尔基所说:是人所创造的一种形式,“对感官和理智 发生影响,如同一种力量,使人在他的创造能力面前发生惊奇、自豪 和高兴"。

显然,武术套路是人们精心创造的,演练时呈现的功夫和技术, 确能使人惊奇、自豪和高兴。不但具有形式美、意境美、本色美等美 学因素,而且独具特色。

首先,从形式美的角度出发,美是“形式结构的比例和谐以及变 化中的统一现在武术套路中则为定势美、动态美、结构美。

定势美。长拳讲究“五体称”,要求四肢、躯干和各部位相互间 要均衡匀称,处处撑拔,充满骨力。不仅规格严谨,在力度和身法上 亦有独到之美;定势大致可分上盘、中盘和下盘三种动作,在套路运 动中三者错落交替、相互衬托,在变化中达到和谐统一。

动态美。套路中丰富的技击方法和劲力变化,使动势呈现千姿 百态,诸如闪展腾挪、起伏转折、刚里含柔、柔中寓刚,与其他形体运 动的变化不同。在变化中又讲求协调和对比,如“八法"要求手眼身 法步,精神气力功的高度协调统一,做到“眼随手动、步随身转”;对比 中有开与合、挺与收、放与含、转与折、起与伏等,在变化中求协和 统一。

结构美。武术套路的结构之美主要表现在完整性和动作连接的 有机性、布扃的均衡性。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曾引用了希尔德的 话:“美就是完善”,“完善就是符合目的,符合自然式艺术……所悬的 目的”。武术套路有起势、收势、间歇、高潮,整套几十个动作势势相 承,势断意连,完整一气。动作之间也不是任意地连结,既讲究攻守 进退、刚柔虚实的技击原则,又追求高低起伏、轻重快慢、抑扬顿挫的 艺术性。在布局中则往返穿插、迂回转折,纵横阡陌,尤以近年发展 中的自选套路,在布局上更富有变化和均衡的统一,避免了单调往返 或偏颇一隅等艺术上的缺陷。

其次,从意境美的角度来看,优秀的套路表演常常呈现出韵律 美、神采美和文学性格美。所谓意境美,通俗来讲是创造出一种“出 神入化”的境象,使审美者“忘情”,从“物我两忘”到“物我统一气 通常在套路演练中表现为韵律美、神采美。

韵律美。武术套路中显明多变的节奏韵律,常令人心往神驰,动 则快若疾风,静则纹丝芥动,讲求“动迅静定”,干净脆快,而且动中有 静,静中蕴动,快收相间,长短有致。尤其是发展中的自选套路,节奏 明快,连续性强,短则顿挫抑扬气势雄壮,长则起伏跌宕一气呵成。 武术套路节奏中充满着意蕴,这种韵律的美常常使欣赏者情不自禁, 产生“内模仿",从而获得快感和美的享受。

神采美、性格美。无论单练还是对练,均要求演练者把自己置于 一个假设战斗的场合,通过动作的演练,做到“心动形随、意发神 传",表现出无坚不摧的气势和坚忍不拔的斗志。那矫捷的身手、机 敏的目光,那间不容发、果敢机智的对打,所创造的神采和性格,都 会使观众意气飞扬,与演练者在心理上Y勾通,产生“移情作用”和“筋 肉感”,看得入神,甚至会伴同肌肉紧张而透不过气来。一场结束,方 觉难以言状之快感,颇有回味。

最后,关于武术套路的本色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这样一个唯物的美学观。他 认为人们的艺术创造应当再现生活,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回忆、认识与 理解,从而感到事物的美。

武术套路来源于军事格斗生活,它的本色美若用一个字来概括, 则是“击”。武术以踢、打、摔、拿为“四击”法则,由此繁衍出千变万化 的技击方法,可谓武术套路的真髓。作为武术的套路运动,要体现本 色美,万变不离其宗,不应脱离技击法,否则,片面地追求形式美,动 作再美观,也是非驴非马,不是武术的美;片面地追随意境美,尽得 “神韵”,却使人觉得矫揉造作,适得其反。这样的武术套路,没有不 遭到社会非议的,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说:“若不是之异,则妄 而已。”所创造的套路之美脱离了本色,失去了真面目,只能是徒劳妄 为o舞蹈中有一些动作与武术相近,但是各自的宗旨不同,如果从技 击的尺度来分析辨别,是不难区分的。

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套路中的“击”毕竟与军事实用技术、散 手技术不甚相同。军事技术中以最快速而强有力的杀伤或制胜敌之 要害为本,散手技术则在一定的规则下,不伤其要害而能决定胜负, 动作大都是无定型的应变动作,不仅规格与套路不同,方法也不像套 路技击那么丰富多变。套路动作通过增加幅度、丰富技巧、严谨规 格、连结贯串等,不仅提高了健身价值,也提高了美学价值。通过掌 握攻防自卫的技巧,更增加了人们的练习兴趣和观赏情趣。我们曾 分析了当今几位武术教授精心编制或拿手的套路技术,从步型到手 型相当规范严谨,与实用技术都有一定距离,在结构上也是很有艺术 性的。还是刘熙载所说:“若不异之是,则庸而已。”没有与实用产生

距离,很难有其美可言的。

有的学者引用戚继光的《练兵纪实》中的“既得艺,必试敌”一句 话来证明武术套路应讲究实战,恐怕这里所指的“艺”是军事武艺,而 不是拳法,因戚氏的《纪效新书》中指出:“拳法似无益于大战之技,然 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可见,拳法与实战有密 切联系,却又不完全是一回事。

简而言之,武术套路的本色美,既不脱离技击本质的“真”,又不 可执著于击打运动的“实技击学与美学两者在套路中应当是辩 证的统一,用古典美学中的一句话,就是“离形得似”。

武术与书法管窥

武术与书法,都属华夏的传统民族文化,均以其独具的光彩闪耀 于世人面前。然一文一武,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两者有不 少息息相通处,尤其在技法上和理论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通过 类比,可以触类旁通,迁想而妙得。

我国古代有不少书法家十分重视从武术中吸取营养。唐代书法 家张旭观武艺而悟书法,吴道子画壁请裴旻练剑r助壮气,早已在武 术界、书法界传为美谈。

当代的老书法家杨萱庭先生,精通武术,尤以剑术见长。《人民 日报》曾在一篇关于他的报道中写道:“诸凡剑术中的云、撩、劈、刺、 闪让腾跃,他经过再创造,注入书法艺术”,“形成了那种气势豪放,刚 柔相济的风格”。武术家中擅长书法者更不乏其人。远的不说,近代 太极拳家孙禄堂的书法,运转自如,拳法包藏其中。当今的何福生老 师、海灯法师以及诸多名家,其书法亦有相当功力和造诣,富于特色, 可以说见其书方观其拳,观其拳更悟其书。

以上所举,不难看出武术与书法相互渗透、相互参详之处。对 此。笔者冒昧说一说个人管见。

技理丰富的中国书法包孕了精深的传统美学思想,与中国武术 在技理上有不少相通之处,对两者的比较和通连,不啻为武术智能训 练的一项重要内容。迁想而妙得,触类可以旁通,“他山之石,可以攻 玉” o书法和武术虽一文一武,只要我们辩证地而不是机械地去进行 比较,开拓对武术运动员的智能训练,将是十分有益的。两者可以类 比和迁想的基本点有二:

一是同形同构。中国汉文字,虽历尽沧桑,其基本形态是以象形 为本根,完全不同于用字母组成的西方文字;而武术中的许多拳种、 拳法都具有一定的象形特点,动作名称就更为普遍。就汉字的结构 上来说,由笔画组织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缺一不可的方形整体,甚 至有的书法家认为与人体具有同构的特点。汉朝书法家蔡邕在《笔 论》中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 若起……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矣。”而武术正是以攻防为基本 内容,显现了人体自身各种运动形态,讲究“动圆定方”,应该说在构 架上大有通连之处。

二是会意传神。文字原本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交流思想的一种重 要工具,它的基本功能是实用,而书法则是一种艺术升华,除了表达 思想的功用之外,更具备了美学价值,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中 国武术源于人类的攻防格斗技能,具有防卫实用价值。当它发展为 套路,已不再是单纯地表现一些攻防的技巧,它的贯通的气势,飞扬 的神采,生动的韵律,也在创造一种气势不断的战斗意境,具有了美 学的价值,正如著名武术家蔡龙云先生提出的:“把自己置身于一个 充满战斗的场合里,才能完美地表现套路运动”。

以此为基础,我们才能展开武术与书法两者之间的类比和联想, 启示我们对武术技法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提高套路演练的艺术修养。


  1. 象形说


“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中国的汉字起源于象形字,几经演化, 仍有不灭痕迹。这是造成中国独具的书法艺术的主要因素之一。蔡 邕在《笔论》中道:“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 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长弓硬矢…… 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矣。”武术源于攻战搏杀,以技击为原则, 在动作变幻和形态上常象形取意,不仅象形拳的动作象形于某种动 物或人物,即其他诸多拳种也莫不如是。如少林拳中有“古树盘根”、 “鹘子钻天",太极拳中有“白鹤亮翅"、“玉女穿梭”,形意拳中有“青龙 出洞”、“狸猫上树”,八卦掌中有“蝴蝶穿花”、“遮云蔽日”等等,大都 不仅取其名,其动作形象也包孕其中,所采冶极其广泛,或像人物,或 像动物,或似山川草木,或若云月星辰。武术动作的象形性与书法中 的象形性,常会相互启发,融会贯通,不谋而合。苏焕看了零陵僧的 书法,却又联想到裴旻将军的剑法“忽如裴旻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 龙",可谓妙哉!

浏览47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