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作为体育项目与实用技击应有所不同。-

中华武术的发生和发展历尽沧桑。它曾经为军事战场上的攻战 搏杀效力,也曾经为绿林豪杰“杀富济贫"生威;它曾经为统治者“庭 前相击"一娱耳目,颠沛流离的江湖艺人也曾用它糊口谋生。然而新 中国成立以后,武术被正式确定为体育项目,一驱历史尘埃的弥漫, 步入了体育科学的殿堂。

武术中离不开踢打摔拿、闪展进退,技击性是它的一个主要特 点。然而一招一式讲规格、讲方法、讲劲力、讲功夫、讲节奏、讲神采、 讲用气、讲用意等等,并不完全从实用出发,也要讲科学性和艺术性。

武术就其概念而言,从来也不应是实用价值。在古战场上,武术 从形式到内容都须围绕着实用这一点。今天人民更多需要的是用武 术来强健身体、陶冶性情、丰富文化生活。从体育的角度来说,允许 武术与实用技术存在一定的“距离”是正常的。射击运动与战争中的 射击有“距离”,竞走运动与行人走路有“距离”,自行车运动与大街上 骑自行车也有“距离”,不消说与实用活动更远些的球类运动了。总 之,生活中的实用活动是无法替代体育运动的,唯体育才会使人得到 全面的活动和强有力的锻炼。武术运动从健身和竞技的要求出发, 就要提高动作的幅度、动作的速度、动作的难度、动作的技巧……这 些势必要与实用攻防术拉开一定的“距离”。

从演练和观赏的美学角度看,“距离”也是必要的。美从最广义 的审美价值来说如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19世纪法国一 位画家有一次在野外写生,一个过路人问他:“你在干什么?”画家答 道:“你没看见我在画橡树吗? ”那人却说:“橡树不是已经长在那儿 吗?你还画它干什么?”这位过路人把艺术与生活混为一谈,却也提 醒了画家:艺术不是追求如实地反映客观,需要升华,与真实没有“距 离”,只能形同嗜血的厮斗了。

从审美感觉来说,当你从武术实用的观念走出来,会发现武术运 动中丰富的美学因素。从审美对象来说,武术中挺拔的身姿、优美的 身法、铿锵的节奏等也是有别于实战动作的。我国古代艺术家很早 就提出了“离形得似"、“不即不离"的美学理论。白石老人说:“妙在 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o中国的传统艺术历来主 张既不杜撰荒诞不经、非目所知的抽象,但也不追求毫发毕现、一览 无余的“具象

武术属于体育运动,毕竟需要拳脚的实地功夫,不可生搬硬套, 但是在提高套路运动的健身价值和艺术价值这点上,可引为借鉴。 武术套路技术只有保留传统的技击特点、技术的本质特征,才不失为 武术。武术只有随着时代前进,才会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福祉。

黄筌改画和套路编排

“紧密联系,触类旁通”,被称为艺术的誓言。黄筌(? 一965)改 画的故事颇引人沉思。黄筌是五代时期的著名大画家。西蜀后主王 衍十分欣赏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钟尴力",但却不满意画中钟尴用 食指去抉小鬼的眼睛,认为这样抉无力,于是便诏黄入殿,要他仿照 吴道子的钟尴图改画一幅,只要求改为用拇指去抉小鬼的眼睛。数

日之后,黄筌将画给王看,发现画虽改为用拇指,但同时全身的姿势 也变了样,王极为不满,责问为何违抗命令?黄筌却从容地答道:“吴 道子所画的钟尴,眼神、意向全在食指上,现在我所画的,眼神和意向 全在拇指上。”这就是说,一个指头的动作和全身各部位都有着密切 的关系。

这段故事反映了事物的整体性和各部分联系的有机性。如若将 一幅画比作一个武术套路的话,动作与动作之间、一个动作与整体之 间也有很强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常说的“引一发而动全局”的道理。 优秀运动员的成功在于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技术风格来练就套路,如 果不加消化地撷取他人动作,缺乏创造精神,是不会有上乘之作的。

近年来套路运动技术发展较快,令人欣慰,但是也出现了 一些美 中不足之处。比如有些运动员在编创自选套路和发展传统套路中, 不太讲究套路的整体性,忽略了动作结构的有机性:自选长拳中掺杂 了一些其他传统拳种的动作技法;匆匆撷取他人套路中的几个精彩 动作强加其中;或在传统套路的改编中塞进一些翻腾跌扑等技巧性 动作,以增加“气氛”。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处理不当,势必有损于 整个套路的技术风格和技术结构。

也就是说,在传统拳术中加技巧性动作,在自选长拳中加传统拳 种中的三拳两脚,犹如作画仅改动了一个布局,整幅画就会失去协 调,一个完整的武术套路,被硬塞进几个不协调的动作,与之连接的 部分又不作相应的调整,那么,拳术套路的整体风格就难免显得不统 一,生硬涩滞了。

通常说,武术套路是由十几个式和几十个带有踢、打、摔、拿特点 的动作组成的。再进一步说,有起势、收势,往返几段,可谓之套路。 套路的技术风格要和谐统一,动作之间要攻防有序,段与段之间要衔 接合理,还要环环相扣,递连映带,相互衬托。通俗地说,套路要 “顺”,动作衔接不别扭,自然流畅,气脉不断。此外,从整体的全局着 眼,安排动作结构的进退闪展、起伏转折,使套路充满生气,独具一 格,不仅表现了完成这样一个套路所需要的功力,而且也表现了技击 的哲理性和结构的艺术性,寓美于其中,也正是人们常说的“有味”、 “有神”、“有韵”。生吞活剥,东拉西凑的套路是难以令人心荡神 怡的。

从黄筌改画,联想到武术套路的改编,说的都是整体和个别的关 系。由此看来,生搬硬套确实是行不通的。而技术风格鲜明统一,各 个动作的有机联系,才真正是武术套路改编和创编中值得下功夫的 地方。浑然一体,天衣无缝,称得上是套路演练中的一大境界,恰如 大诗人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

惜墨如金用墨如泼

——比赛场边的随想

每当看到一些功夫挺不错的运动员,开始气势雄伟、身手不凡, 大有摧枯拉朽之势,却偏偏在末了一段气喘吁吁,力不从心,大逊其' 色,令人好生遗憾。

老法练拳,除了讲究式正招圆,一套拳下来还要“面不改色,气不 发喘而今的比赛场上,要说“面不改色"倒还可以,要“气不发喘" 就不那么容易了。

且不论古今武功谁个高低,有一点可以肯定:今天的套路其速度 之快捷,动作之难险是前人所不能比拟的。此外动作连续挂串,节奏 起伏跌宕,也是近年来自选套路发展的一个特色。从生理测定来看, 无论心率变化还是乳酸值,都显示了大强度运动的特点。人们认为田 径中的400米跑是较难驾驭的,既要速度,又要耐力,而武术套路的 1分20秒,动作起伏转折、闪展腾挪,多变而无周期性,虽动静相间, 然停却不懈,全需实地功夫一气呵成,其艰辛却也不亚于400米跑。

思度之中,想到中国书画中的用墨技巧“用墨如泼"和“惜墨如 金”,虽说是艺术技巧,似可从中受些启迪。书画家们立意而作,挥毫 自如,不多费一笔,不少着一层。当用时,不惜笔墨,“用墨如泼”,造

成天海风浪、气度恢弘的艺术力量;当省时,则''惜墨如金”,轻扣细 勒,或简洁明快,有画龙点睛之妙,或阴柔蕴藉,富于诗的意境。

武术运动员的耐力需要科学训练、刻苦求成,这自然是根本。但 是,在演练中的体力分配上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下“惜墨如金"和“用墨 如泼”的技巧呢?武术套路动作中有刚柔之分、疾徐之别,又轻重相 间、虚实相生,是否可以说有些动作并不要倾尽全力,而需要巧力;在 有些动作中飞拳击腿、骤停急收又不能偷巧,全需实地功力;在一些 事关大局的几串动作上,又需要不惜体力地作一番拼搏,铿铿锵锵地 把演练推向高潮。这样做的结果,张弛相间、轻重参半,确保了体力 一贯到底,善始善终,犹同一曲优美的乐章,趣味隽永,恐怕要比“程 咬金的三斧头”,来势凶猛,末了却“偃旗息鼓”要好得多吧!

当然,要使体力的使用分配得当,把力量用在刀刃上,并不是随 心所欲、一蹴而就的。首先需要对自己的套路烂熟于心,哪处须“重 勾”,哪处要“轻描”,要胸有成竹。没有高度的动作熟练和“自动化” 程度,难免不用拙力;再者,缺乏应有的艺术修养,潜心琢磨和精心练 就毅力,也是难以收到“浓妆淡抹总相宜"之效的。

巧,需要以实为基础,不下苦功来增长耐力,一味取巧是不可能 的。但是,从生理学上来说,人的能量供给在短暂激烈的运动中毕竟 有限度,何不在有些动作上注意节省体力,来个“惜墨如金”,给着意 渲染的动作加一力,来个“用墨如泼"呢?

“惜墨如金"并非不用墨色,只是要用得更巧妙些;“用墨如泼"也 绝非一倾而空,而是要用得更洒脱些。武术也是如此,有时需要以一 当十,有时又要以十当一。

浏览37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